最新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合集下载

痔疮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方法

痔疮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方法

痔疮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方法
痔疮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方法,常用于痔疮手术操作。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操作方法:
1. 患者体位:患者取侧卧位,臀部稍微抬高。

2. 麻醉准备:消毒患者臀部皮肤,并使用无菌巾包裹。

3. 麻醉液准备:一般使用2%利多卡因或2%纳洛卡因作为局麻液,需要准备一支注射器。

4. 神经定位:用无创刺激仪或生理针找到痔疮神经,一般在肛门附近皮下2cm 处。

5. 麻醉注射:采用微量皮内注射技术,将麻醉液注射到痔疮神经周围组织中,使其麻醉。

6. 麻醉效果确认:约数分钟后,患者应该无痛感,可进行手术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痔疮神经阻滞麻醉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患者在操作过程中需保持合作。

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具体操作会因医生的经验和患者情况而有所不同,
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并制定最合适麻醉方案。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禁忌症】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一)臂丛神经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

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

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

锁骨下动脉则在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

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见下表。

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

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2%利多卡因————————20 ml——————————3~5 h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操作方法】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证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

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

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

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一)穿刺点定位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

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

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各种麻醉神阻法详解

各种麻醉神阻法详解

各种麻醉神阻法详解颈神经从神经阻滞1. 解剖颈神经丛由C1-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除第1颈神经以运动神经为主外,C2-4神经后根均为感觉神经纤维。

每一神经出椎间孔后,从后方越过椎动、静脉在各自横突间连结成束至横突尖端。

颈神经离开横突尖端后分为浅支和深支。

浅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岀颈筋膜,向前、上和下方走行,支配枕部、颈外侧区、肩部前侧和外侧的皮肤。

深支支配颈部肌肉和深层结构,并参与形成膈神经。

2. 适应证颈浅神经丛阻滞仅适用于颈部和肩部的浅表手术。

颈深神经丛阻滞适用于甲状腺手术、颈部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气管造口术等。

对于难以维持上呼吸道通畅的患者应禁用颈神经丛阻滞。

3.阻滞方法(1)颈浅神经丛阻滞:病人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

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使用22G穿刺针垂直缓慢进针直至出现落空感,注射10ml局麻药即完成浅丛阻滞。

(2)颈深神经丛阻滞:病人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

从乳突尖至锁骨中点做一连线,此连线中点即为第4颈椎横突位置(相当于成年男性喉结上缘)。

乳突尖下方1-1.5cm处为第2颈椎横突。

2、4横突之间为第3颈椎横突。

在2、3、4横突处分别作标记。

常规消毒皮肤,使用22G穿刺针垂直进针直至抵达颈椎横突,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射局麻药3-5ml。

深丛阻滞一般只需阻滞1-2点。

也可应用改良颈丛阻滞法,即以第4颈椎横突为穿刺点,当针尖抵达第4颈椎横突,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一次注入局麻药10-15ml。

4.并发症(1)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颈深丛阻滞时,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间隙所致。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短针,针尖一定要触及横突骨质,注药前回抽无脑脊液,分次少量注药观察有无呼吸困难。

(2)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麻药误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是主要原因。

此外,颈部血管丰富,局麻药吸收过快,也可导致中毒。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局麻药用量,必须反复回抽无血后再缓慢注药。

(3)膈神经阻滞:最常见的并发症。

指根神经阻滞术.

指根神经阻滞术.

适应症
甲沟炎拔甲术麻醉 手指部各种手术麻醉

并发症及其防治

注射局麻药前反复回吸,防止将局麻药误注入 血管
图3-10-1 手掌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共同支配,至指根部的神经统称为指掌固有神经
图3-10-2 指根神经阻滞指背神经进针方向与皮肤成45°角进针;指掌侧固有神经阻 滞,进针方向由指背侧垂直向下,沿指骨外侧缘进针至指掌侧固有应证 并发症及其防治

应用解剖

手掌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共同支配, 至指根的神经统称为指掌侧固有神经
操作技术

手掌平伸,确定掌指关节远端1cm处的指背关 节远端1cm处的指背外侧,短针与皮肤成45° 角进针,刺入1cm深后注射局麻药1ml阻滞背 侧神经.再将针抵住指骨根部侧面滑至掌侧根 部,退针时再注射局麻药1ml阻滞掌侧固有神 经.对侧用相同方法注射局麻药2ml,每指注射 局麻药不超过5ml,共阻滞4条神经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优质档案)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优质档案)

优质资料
15
定位肌间沟(二)
1. 在锁骨上法穿刺点的直上1~1.5 cm,相当于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在此 处可隐约触到前、
中斜角肌间沟,向颈椎横突方向重压时,有异感向前臂方向散射,即为穿 刺点。此点有时与
颈外静脉重叠,可在后者的外侧或内侧缘进针。
2. 摸出甲状软骨的下缘(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向外侧摸到胸锁乳 突肌后缘,然后
再稍稍向外侧移动,所摸出的间隙即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向下摸到肩 胛舌骨肌的上缘处,即
为穿刺点。
优质资料
16
2 . 操作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 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向后朝对侧脚跟) 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 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 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 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五)手术时间长,当麻醉作用接近消失时,可再次阻滞臂丛神经。方法如 下:暂停手术,
将患肢贴向躯体,术者站在病人的头侧。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同首次阻滞, 缓缓进针,不 必寻求异感,当触及第一肋骨后即注入2%利多卡因10~15 ml。 麻醉作用可在5 min内完全。注意随时做抽吸试验
优质资料
24
了解
喙突下阻滞
优质资料
19
优质资料
20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 一旦出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 外测0.5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 穿刺点稍向外移。

膈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膈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膈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膈神经阻滞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用于缓解胸膜和膈肌的疼痛。

以下是膈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1.患者卧位,嘴巴张开,施行表面麻醉。

2.用一只手掌在胸骨下缘处轻轻推压,找到肋弓下缘,描绘出预计穿刺点和方向。

3.用石蜡笔在穿刺点处标记,另一只手持穿刺针,以穿刺点为中心朝向肋缘上延伸30-45,在肋骨转角处穿入皮肤。

4.当穿刺针接触到肋头时,患者会感到一定的疼痛,此时要稍微向前移动一下,使针头通过肋突。

5.穿刺针进入胸廓后,将针头朝向膈肌平面进一步推进,直到感到针头进入膈神经周围。

6.抽吸穿刺针,确认是否抽出深红色血液,即为膈神经附近。

7.注入本地麻醉药,一般用0.5%-1%的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每侧注射3-5毫升。

8.观察患者的反应,确认是否麻醉效果良好,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局部反应,避免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神经阻滞麻醉 ppt课件

神经阻滞麻醉  ppt课件

PPT课件
6
臂丛神经阻滞
PPT课件
7
臂丛解剖
臂丛的解剖可概括为“五根、三干、六股、三束、五支”。 (1) 五根:即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1 神经根的前支组成,位于斜角肌间 隙内。
(2) 三干:由颈5~6 合成上干,颈7 单独为中干,颈8 、胸1 合成下干,位于
锁骨之上和第一肋骨表面。 (3) 六股:上、中、下干各自分为前、后两股,位于锁骨后。 (4) 三束:上、中干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 成后束
◆定位可靠、简便 ◆不引起气胸 ◆不阻滞膈N.、迷走N.等 ◆不会出现高位硬膜外或全脊麻
缺 点
◆局麻药中毒发生率高
◆不能阻滞肌皮神经和肋间臂神经,
不适合肘部以上的手术
PPT课件 26
臂丛阻滞常见并发症
气胸 出血或血肿 局麻药中毒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高位硬膜外或全脊麻
PPT课件 27
存在的问题
超声扫描可精确定位神经 可提高操作成功率和麻醉质量 可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和降低局麻药用量 操作时病人更舒适、适应范围更广
• 克服解剖变异带来的穿刺困难 • 适用于小儿,意识不清,已经部分神经阻滞或全身麻 醉病人
PPT课件
39
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并发症更少
• •

目前无严重并发症报道 可以成像神经和血管、胸膜和其他组织,避免神经损 伤、误穿血管和胸膜造成局麻药中毒和气胸等严重并 发症。 注意 操作时可出现异感,应注意避开神经。
PPT课件
临床已少用
22
腋路法
◆体位: 平卧、头偏对侧 上肢外展90O 屈肘90O 手背贴床
呈“举手礼”状
◆定位:
腋动脉搏动最高点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7.舌神经阻 滞麻醉
8.颊(颊长) 神经阻滞麻 醉
第三节 局部麻醉的并发症
晕厥
过敏反应
中毒
注射区疼痛 和水肿
血肿
感染
注射针折断
暂时性面瘫
神经损伤
麻醉同侧下颌骨、下颌牙、牙周膜、前磨牙至中切 牙的唇(颊)侧牙龈、粘骨膜及下唇部。
三、阻滞麻醉
舌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与下牙槽神经向前下方并行,经过翼内肌与翼 外肌之间,在相当于下颌神经沟的水平时,舌神经位于下牙槽神经的前 内方约1cm处。
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往下前行,在颞肌止端上份进入颞肌鞘膜,在下 颌支前缘内侧,与颞肌腱纤维平行往下。大约在相当于下颌磨牙眊面,颊 神经离开鞘膜,即成终末支分布于颊部及下颌第一、二、三磨牙及第一前 磨牙颊侧牙龈、骨膜及附近的粘膜组织。
三、阻滞麻醉
三、阻滞麻醉
三、阻滞麻醉
6.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注射方法:
病人大张口,下颌眊平面与地面平行。将注射器放 在对侧口角,即第一、二前磨牙之间与中线成45°角。 注射针应高于下颌牙眊面1cm并与之平行。按上述的 注射标志进针,推进2.5cm左右可达下颌骨骨面的下 颌神经沟。回抽无血,注入麻醉药1~1.5ml。 麻醉区域及效果:
1.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1.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三、阻滞麻醉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物注射于上颌结节,以麻醉上牙槽后神 经,因此又称上颌结节注射法(tuberosity injection)。本法适眶下神经出眶下孔,故又称眶下孔或眶下管 注射法(infraorbital foramen or canal injection);将麻醉药注入眶下孔或眶下管, 以麻醉眶下神经及其分支; 分为:
口外注射法

口腔颌面外科常用局部麻醉方法—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口腔颌面外科常用局部麻醉方法—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的麻醉区域
麻醉区域:下睑、 鼻旁及上唇组织, 上颌前牙和前磨牙 及其相应的唇颊侧 软组织。麻药注入 眶下管则麻醉上牙 槽前、中神经。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Fra bibliotek物注射到眶下孔或眶下
管内,以麻醉出孔的眶下神经及其分 支,包括上牙槽前、中神经。此法分 口外注射和口内注射两种方法。
注射方法
术者左手示指扪及眶下缘,在眶下孔 处指压有明显的痛感。进针针自同侧鼻翼 旁约1cm处刺入皮肤,使注射针与皮肤呈 45°,向上、后、外进针约1.5cm,可直接 刺入眶下孔。进针深度在0.5cm左右,不 可进人太深以免损伤眼球。回吸无血,可 推注药物1-2ml。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整版本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整版本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肩关节手术。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2、操作常规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③测定基础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

④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

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

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

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⑤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

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⑧常用局麻药:1)1%利多卡因。

2)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

或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

3)2%普鲁卡因。

4)0.5%罗哌卡因(注:两种药物混合应该用原有药物的最大浓度,因为混合原两种药物被相互稀释,否则不应用“+”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Word 可修改 头部 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3.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1.5c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2.5~3.5cm,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1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2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3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1.25~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1.25~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 7.颊神经阻滞麻醉 在上颌第3磨牙后方的磨牙后窝表面黏膜进针,刺中时可有颊部电击样感觉,稍退针后注药。 8.耳颞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道与颞下颌关节之间或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的发际处,也可在颧弓中点下1cm处,触到颞浅动脉的搏动。在颞浅动脉搏动点的同一水平处进针,刺入深度约0.5cm. 9.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重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方向应朝外上,稍偏后,穿刺针与面部中线夹角平均约为30度。 10.颏神经阻滞麻醉 经瞳孔中心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的交点为穿刺点,进针方向应向前内下,稍偏后,与该处皮肤表面的角度约45度。颏孔的开口方向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临床实施阻滞定位时应予考虑。 颈部

神经阻滞途径: 1.颈丛浅支阻滞途径 仰卧位、去枕,头偏向对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即神经点)处穿刺进针。 2.颈丛深支阻滞途径 体位:仰卧位,略伸颈,头转向对侧。 阻滞点的定位:ⅰ. C4横突的定位方法:乳突尖与锁骨中点的连线中点即为第4颈椎横突的位置(相当于成年男子喉结上缘),该点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附近。 精品 Word 可修改 ⅱ. C2、C3、C4横突的定位方法:在乳突和C6横突前结节之间作一连线,后方1cm作平行线。C2横突位于乳突尖下方1-2cm,C4横突位于喉结平面,二者之间相距1.5cm为C3横突。 注意事项:①颈椎椎孔大,横突短,且颈丛毗邻关系复杂,在颈丛深支阻滞时,可累及膈神经或喉返神经,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并发症。②穿刺针过深,进针方向偏内偏后有可能将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隙,导致全脊麻的危险。 ③临床上禁忌同时行双侧颈丛深支阻滞麻醉 。 3.膈神经阻滞途径 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距锁骨上2.5~3 cm处,以左手示、拇二指提起胸锁乳突肌,针头刺入皮肤后,沿胸锁乳突肌深面,向内后方深入约2.5~3 cm,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物。 4.臂丛神经在颈部的阻滞途径 ①斜角肌肌间沟阻滞途径: 患者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先让病人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该肌锁骨头的后缘平环状软骨处可摸到前斜角肌肌腹,前斜角肌后缘还可触及中斜角肌,两肌之间的间隙为肌间沟,在环状软骨水平线与肌间沟相交处,为肌间沟穿刺的穿刺点,穿刺针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略向足侧进针,直至出现上肢异感或触及颈椎横突为止,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 ②锁骨上阻滞途径: 患者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锁骨中点上方1.0-1.5cm 处进针,针向内、后、下方向进针,直达第一肋,在肋骨上寻找异物感,当出现异物感回抽无血或无气体时,可注入局麻药。 ③改良的锁骨上阻滞途径: 锁骨中点上方1.0-1.5cm处进针,锁骨下血管旁阻滞 5. 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 临床上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常用气管旁入路,即在胸锁关节上2.5cm与前正中线外侧1.5cm相交处向第7颈椎横突基部穿刺,用手指将颈总动脉推向外侧,针尖遇骨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常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并要注意防止气胸、全脊麻和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 脊柱区(3阻滞麻醉)

1.硬膜外隙阻滞麻醉 (1)后正中穿刺法①部位:椎骨棘突之间进针,与棘突方向一致 ②层次:皮肤 → 浅筋膜 → 深筋膜 → 棘上韧带 → 棘间韧带 → 黄韧带 → 硬膜外隙 (2)旁正中穿刺法 ①部位:正中线旁1.5~2.0cm ②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腱膜→竖脊肌→椎板间隙→黄韧带→硬膜外隙(再进 针→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 2.蛛网膜下隙穿刺和腰麻(基本同硬膜外隙阻滞) ①穿刺部位:L2、3,L3、4或L4、5腰椎之间 ②层次:硬膜外隙→ 硬脊膜 → 硬膜下隙 → 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腰椎区域) 3.骶管阻滞麻醉 俯卧位,将示指和中指的掌面放在两个骶骨角上,以45°角在两个骶骨角之间刺入,当穿刺针碰到骶骨时,应改变针的角度(男性几乎与皮肤平行成5°角进针,女性成15°角进针),向前进针刺入骶尾背侧浅韧带,阻力消失则进入骶管,注意不能刺过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水平。 阻滞的脊神根节段: 上颈髓节数(C1~4)=平对的椎体数 下颈髓节数(C5~8)﹣1=平对的椎体数 上胸髓节数(T1~4)﹣1=平对的椎体数 中胸髓节数(T5~8)﹣2=平对的椎体数 下胸髓节数(T9~10)﹣3=平对的椎体数 全部腰髓节段数平对第10~12胸椎体 全部骶、尾节段平对第1腰椎体 上肢(7神经阻滞2血管穿刺)

1. 臂丛神经阻滞途径 (1)颈部臂丛阻滞途径 ①斜角肌肌间沟阻滞途径: 环状软骨水平线与肌间沟相交处 ②锁骨上阻滞途径: 锁骨中点上方1.0-1.5cm 处进针,针向内、后、下方向进针 ③改良的锁骨上阻滞途径: 锁骨中点上方1.0-1.5cm处进针,锁骨下血管旁阻滞 (2)腋区臂丛阻滞途径 ①喙突下阻滞途径: 喙突下2cm,向足向外侧向后倾斜10°,两次减压感 精品 Word 可修改 ②腋路阻滞途径(腋血管旁阻滞法): 臂处于外展、旋外、屈肘位,腋窝最高点,压住动脉搏动,进入腋鞘 2.肩胛上神经阻滞 Moore法: 在肩胛冈上缘,由肩峰至肩胛骨内侧缘沿肩胛冈上缘画一横线,再经此横线的中点作一与脊柱平行的纵线,在两线相交的外上角等分角上距离交点2.5cm处为进针点,与皮肤垂直方向略向内刺入4~5cm即达肩胛骨切迹,有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3.腋神经阻滞 肩外展45°角,在肩峰的背侧下方4cm处穿刺,针尖对向喙突刺入,进针4.0~4.5cm深度,即达四边孔附近,回抽无血,即可注药 4.正中神经阻滞 (1)肘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平肱骨内、外上髁之间切取肱动脉搏动,在其稍内侧垂直刺入3~5cm,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2)腕部阻滞: 病人握拳,腕关节微屈可看到掌长肌腱和挠侧腕屈肌腱,经桡骨茎突,横过腕关节画一横线,于上述两肌腱间的交点处为进针点,垂直刺入数毫米,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5.尺神经阻滞 (1)肱部阻滞: 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处可触及肱动脉搏动,在此处进针指向肱动脉后方,得到放散至小指的异感后注射局麻药。此点由于尺神经与正中神经相邻易同时阻滞。 (2)肘部阻滞: 前臂屈曲90°角,在肱骨内上髁及尺骨鹰嘴之间触及尺神经,与尺神经平行进针或由稍内侧进针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3)腕部阻滞: 腕关节屈曲,握拳,即可显露尺侧腕屈肌腱,在其桡侧可触到尺动脉。取肌腱与动脉间为进针点垂直刺入,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6.桡神经阻滞 (1)肱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与肱骨外上髁上方10cm处稍外侧,压迫桡神经时出现异感,在该处刺入皮肤至骨,出现异感后注射局麻药。 (2)肘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在肘窝前面肱二头肌腱外侧一横指半处,垂直进针指向肱骨前面,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3)桡神经深支阻滞: 肘关节伸直,前臂取内旋位,在肱骨外上髁背侧外缘远端两横指,桡侧腕短伸肌内侧缘压痛点处垂直刺入,得到放散至示、中、环指及手背部的异感后注射局麻药。 (4)桡神经浅支阻滞: 在桡骨茎突上方7cm处的背外侧缘,垂直向桡骨进针,出现异感后注射局麻药。 7.指神经阻滞 在指根稍背侧,作左右两面注射麻药或在指根侧面轴线上作皮丘,穿刺针分别向背、掌两面注入麻药。 8.肘窝处是间接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肘窝横纹稍上方处可作动脉插管。 9. 动脉穿刺或切开插管前采用改良Allen试验法(P236) 下肢(5神经阻滞)

1.股神经阻滞: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缘,股动脉搏动点外侧 1cm 处进针。 2.隐神经阻滞: 平髌骨上缘、股骨内侧髁内侧面直刺或在此骨面扇形寻找异感,再注药。 3.闭孔神经阻滞: 耻骨结节外侧及下方1.5cm,垂直进针至耻骨下支,再后退2cm ,稍偏外侧并紧贴耻骨上支下缘刺入2.5cm进入闭膜管,即可注药。 4.坐骨神经阻滞 (1)近端阻滞定位: 侧卧位,髋、膝关节略屈曲,从股骨大转子上缘至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作一与该线垂直(斜向内下方)的线,此线与股骨大转子至骶管裂孔的连线相交,此交点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直至出现异感。 (2)远端阻滞定位: 侧卧位,髋、膝关节略屈曲,从股骨大转子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或稍内侧垂直进针,直至出现异感。 5.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髂前上棘向内侧及向下2cm处 气管插管

试述气管切开的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