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论文《关于人类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激励
LOGO
激励的理论——ERG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 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
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 ,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 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
了。”“在巨华干一天算一天吧,不知哪一天巨华
就让我卷铺盖滚蛋了。”
Your site here
LOGO
案例分析
沈强还受不了这里“训斥之声不绝于耳”。下 属常常被骂得面红耳赤。不仅是基层员工,老板对 高层管理者也照骂不误。大家常常互致关怀和问候
的一句话不是“吃了吗?”而是“有没有挨骂?”
企业宣扬只有“不要脸”才能成功。在这样的企业 中,人们甭想还有什么样的尊严而言。“在巨华, 你永远感觉不到一个家园的亲切感,它让你觉得自 己不过是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 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 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 方面的需要。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 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第18页
正义:1、公正;公正道理。如:正义感;正义战争; 主持正义。《荀子·儒效》:“有不学问,无正义,以 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2、指语言文字上恰当、正 确含义。中国古代常见作注释经史书名。如唐孔颖达 等有《五经正义》,张守节有《史记正义》。3、符合 一定政治和道德准则行为。含有时代性。在古希腊,
F=V E
Motivational Force= Valence Expectancy
F=V E I
Motivational force= Valence Expectancy Instrumentality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第14页
Expectancy Theory
Individual Effort
2.归因取决于行为以下三个变量: (1)区分性: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它刺激
做出相同反应。 (2)一贯性: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
时候对同一刺激作相同反应。 (3)一致性:其它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和行
为者做相同反应。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第27页
Personal attribution Situational attribution
Self-serving bias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bias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第28页
管理心理学-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现代组织管理成败的关键
摘要: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管理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和管理科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研究目的就在于怎样去充分调动管理中人力资源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人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激励的水平和方法。因此组织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如何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自身需要,增加满意度,从而使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延续和发挥。因此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是决定着组织的兴衰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是现代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管理激励机制积极性组织目标
正文:
所谓激励,简单的说,就是激发、调动和鼓励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充分地或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和鼓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行为积极性,以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活动。作为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管理心理学的重要核心内容,激励机制理论自产生到现在都要着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的诸多要素中只有人的因素或人的行为积极性是需要激励的,激励也是最能体现出管理对象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活动。在管理活
动中不仅个人的行为积极性需要激励,而且群体、组织和领导者等的行为积极性都需要充分调动,因为他们也都是管理活动中人的不同存在方式。人的行为积极性在管理活动中并不是自发的和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它往往会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往往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按照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激发、调动人的行为积极性。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只有在被激励的情况下,他的心理的巨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充分发挥,即工作绩效!
管理心理学 第四章 激励理论及应用
知识点滴
激励作用的实验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警觉性”实验:要求A、B、C、D四个人数相等 的组,辨别指定光源的发光强度变化,若认为有变化就向实验者报告。 实验者对A组不给予任何奖励的暗示;对B组每正确辨别一次奖励5角钱 ,每错报一次罚款1元;对C组实行个人竞赛,比谁的洞察力最强;对D 组实行集体竞赛,说要跟别的组比赛,比哪一组洞察力最强。
请思考:试用成就激励理论分析苗晓光的成长过程。
第二节 内容型理论
3.对成就需要论的评价 “成就需要论”从同一层面揭示三类需要,更为有效地分析了相同
条件下不同类型的需要对行为方式的影响。其激励意义在于把成就需要 看成是成功的、有高度积极性的工作者的个性特征之一。
该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意义是:如果工作需要高成就需要者完成,管 理者可以选拔这一类型的人,也可以通过培训来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 同时,成就需要理论重视教育对于需要的培养作用。
01
激励理论概述
第一节 激励理论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 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它具有加强 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 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从管理学的角度界定,激励就是企业通过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 的条件,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有关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
有关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
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员工的素质和活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范文一:论析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激励机制;核心员工;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核心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最关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的根本来源。激励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文章对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努力水平,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设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分析,单纯的物质激励的效益要远低于精神激励。这是因为金钱的边际效用是遵从递减规律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人的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水平的需要,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具有持续的内驱动力作用。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把激励(即强化)划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正激励(正强化)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所谓负激励(负强化)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显然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的且有效的,但鉴于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应该慎用。因此,笔者认为领导者在激励时应该把正激励与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管理心理学_激励
第六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的基本模式
1
一、人的潜能有多大?
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是爱迪生,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是爱恩斯坦,爱恩斯坦死时曾表示过愿意将他的大脑捐献出来供人们研究,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实际上爱恩斯坦的大脑使用还不到全部的10%,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大脑使用都不到10%,那作为其他的普通人用了多少?有些人不到5%,有些则连1%都不到这说明大脑至少有90%被荒废掉,这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比爱恩斯坦的相对论还伟大,想一想爱恩斯坦使用不到10%的大脑就可以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取得许许多多惊人的发现,那么我们如果多开发1%甚至10%,那结果会是怎样,肯定是不可想象的
2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可以储存5亿本书的信息。如果人类能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将轻易地学会四十种语言,背诵整套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但是人一生的智力潜能绝大部分都浪费了。
3
4
Professor Kouzmich Anokhin.
人的潛能有多大
二、几个小故事:
1.在英国伦敦的一场大火中,一名妇女竟可独自一人左手扛彩电,右手扛保险柜冲出火场。事后,她在众人的啧啧称奇中,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5
2.在美国有个农场主,他的儿子非常喜欢开车,但由于年龄太小还拿不到驾照,所以农场主只允许他在农场周围驾驶。有一天农场主在地里干活,看到儿子开着车,忽然车翻了,儿子掉了出来被车压住出不来。农场主赶快跑过去,情急之下将车子翻了过来并救出他儿子,此事经媒体报道,大家都很惊讶,一个人竟然可以把车给翻过来,这力量大得不可思议!农场主也很好奇,就再试了试,可是怎么用力他再也无法将车子翻过来,这就是在情急之下农场主发挥了他的原本就有的巨大潜能。
管理心理学之需要动机与激励
聚力和整体绩效。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结合
通过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员工的全面激励。比如,除了提供薪酬和 福利等物质激励外,还可为员工提供培训、晋升等非物质激励。
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结合
将目标激励和过程激励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员工的工作结果,也关注他们的工作过程和付 出的努力。
提升自我认知的同时提高工作能力。
培养员工的积极情绪
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
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保障制度,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 力。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
让员工参与决策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关系,营造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积 极性。
04
管理与激发员工动机的策略
提高员工的自我认知
了解个人的优势和不足
01
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
的长处,同时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
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
02
通过职业规划和目标设定,帮助员工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03
给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他们迎接新的工作挑战,
个性化激励方案
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案,使激励更加精准和有效。比如,对 于年轻员工,他们可能更注重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激励因素;而对于年龄较大的 员工,他们可能更看重薪酬福利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因素。
管理心理学论文《关于人类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
关于现代激励理论的认识及其应用
2012XXXX XXX 计算机1206班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合采取激励的方法处理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在寝室生活、教室学习还是社团活动都避免不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小团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安慰以激发我们自身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其实激励问题最早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的,而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1】。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1.人类生存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1.1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它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这些需要还未满足到维持生存的程度时,其它的需求不会起到激励作用。因此,生理上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管理心理学论文
管理心理学论文
管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理论及知识运用到组织中,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处理组织中的问题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本篇论文将讨论管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组织问题。
一、管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
1. 领导力
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在组织中对员工的影响力和能力。管理心理学研究领导力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领导力。
2.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员工所共同认同并促进组织正常运作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模式。管理心理学研究如何建立和维持组织文化,以及如何将组织文化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
3. 员工招聘和招聘后的管理
员工招聘和招聘后的管理是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领域。管理心理学
研究员工招聘的有效方法和评估员工绩效的方法。
4. 员工激励
员工激励是组织中管理者用以提高员工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各种方法。管
理心理学研究员工激励方法的有效性和如何根据员工的需要来制定合适的激励
方案。
5. 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指员工与其他成员一起工作,合作以完成组织目标。管理心理
学研究如何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团队协作以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工作满意度。
二、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方法
1. 行为和认知科学
行为和认知科学是指以主要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为核心的一条心理学流派。这种科学研究适用于管理心理学领域,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行为模式和思
维方式。
2.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组织内部的动态和群体的心理过程。
3.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结构以及设计和组织模式的方法来理解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和组织的关系,以及员工如何与组织进行交互。
【正式版】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PPT
2, 注意动机力量的动态变化 (二) 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
3, 注意期望与现实的关系 Qp / Ip = Qo / Io 感到公平
(四) 归因理论的应用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2,认真实施公平原则 3,归因的因素。
《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及其同生产率的关系》中提出。 (一)归因理论的提出 Q----获报酬感觉 I----做贡献感觉 (三) 公平理论的应用 Qp / Ip > Qo / Io 感到不公平(报酬不足) (一)归因理论的提出 一贯性、普遍性、差异性 它对于什么样的行为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要求以及如果员工发生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将予以何种惩罚给予具体规定,员工为了避免得到不 合意、不愉快的结果,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约束力。 (三) 期望理论的应用 Qp / Ip > Qo / Io 感到不公平(报酬不足) (一)归因理论的提出 Q----获报酬感觉 I----做贡献感觉 1,归因类别。 1958年《人际关系心理学》提出,后H,凯利等发展。 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以进一步加强,重复地出现。
2.负强化。它对于什么样的行为不符合组 织目标的要求以及如果员工发生不符合要 求的行为将予以何种惩罚给予具体规定, 员工为了避免得到不合意、不愉快的结果, 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约束力。
简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简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激励是管理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作为领导管理者,为了实现既定管理目标,就更加需要激励全体成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今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全体员工,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内在潜力,促使更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去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在各种各样的激励方法中,本文将着重讨论企业管理实践中最常用且最有效的薪酬激励。
关键词;激励、薪酬激励、强化激励、目标激励、企业管理、激励步骤
一、激励理论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激发人的行为,推动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就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地工作,并创造好的绩效。因此,它的心理根据就是人的行为过程。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①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需要——内心紧张——动机——行为——目标满足紧张消除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因此他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激励也就成为管理中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二)激励的特点②
有被激励的人;激励人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的愿望和动机,而产生这种动机的原因是需要;人被激励的动机强弱,即积极性的高低是一种内在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积极性是人们直接看不见、听不到的,只能从观察由这种积极性所推动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上判断。
(三)激励的作用③
管理心理学论文(最新5篇)
管理心理学论文(最新5篇)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的心理
问题,特别是孤独感成了影响我国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
出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继续弘扬“孝”文化传统、发挥空巢老人主体
优势并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等对策来帮助空巢老人克服
孤独感。
关键词:空巢老人;孤独感;对策研究;精神慰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空巢老人的增加,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精神慰藉、经济供养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有研究发现,当前我
国老年人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孤独感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
理问题之一;影响老年人心理孤独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空巢家庭的增
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试着对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
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建议,为解决
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一、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孤独是指一种被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有意义地
融合的系统排斥在外时所产生的感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孤独的形成
不仅与个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而且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相关。
由于空巢老人缺少来自家庭的精神慰藉,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其心
理孤独感尤为严重。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有
孤独心理症状的占到1/3左右;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达
到60%。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现状不容乐观。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对孤独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孤独感的表现和危害,尤其是男性老人。这很可能与社会文化、社会角色期待有关,男性普遍被认为是不拘小节、心胸宽阔且能承受压力的,这种角色期望可能导致男性较少关注自己心理状态。同时当意识到自己遭受孤独时,也很少有老人主动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孤独。老人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对孤独感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消除孤独感的调节技巧。因此如何排遣老人的孤独感,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管理心理学第五章激励理论
5.环境的受害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得不放弃某些 需要;
6.创造第一的人——为了创造不顾一切;
7.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牺牲一切的人。 整理课件
二、赫滋伯格双因素论
1.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新说法:
满意—— 没有满意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2. 保健因素—维持因素 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
上下级的关系 工作条件 薪金/福利
影响力、认可、考核晋升制度、表彰奖励制度、享有一定 地位 、自尊 的声望、负有责任、同事/领导的承认;
伙伴关系 友谊 感情
和谐的工作团队、同事的友爱、领导质量、 爱情和家庭、企业形象建设,、劳资协谈制 度、 团体活动、娱乐,互助制度
安全保障 稳定
各类保险措施、安全的工作条件、福利、 普遍增薪、工作保障
整理课件
❖ 案例
Leabharlann Baidu
不适合需要层次理论的人
马斯洛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7种类型的人不能用这一模型解 释。他们分别是:
1.病态人格者——他们没有爱的需求;
2.抱负水平过低者——他们的高级欲望永远被压抑;
3.狂妄自大的人——他们将自尊看成是最重要的东西;
4.过低估计低级需要的人——他们的地位可能太高而没有了 正常人的许多忧虑;
第五章 激励与管理
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賞之。
——《六韬.将威第二十二》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 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 3 到 4 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 1983 年一年,员工提了165 万条建议,平均每人 31 条,它为公司带来 900 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 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除了这两类激励理论的研究外,国外学者也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1、内容型激励理论、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 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
马斯洛:人的激励理论
人的激励理论
马斯洛
年),第)导言
我在上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各种命题,
任何一种人的激励理论都应该把它们包括进去,这些命题要求进一步明确。关于这些
命题的推论可以简要概括如下:理论的要点或模式;任何以躯体为基础的和有定域的驱力经证明在人的激励理论中是独特的而不是典型的。这样一种理论将强调和集中注意的是最终的或基本的目标而不是部分的或表面的目标,是目的而不是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这样就意味着把重点更多地放在无意识的动机而不是有意识的动机方面。识的、具体的、地方文化的欲望不像更为基本的、无意识的目标那样是激励理论的基础。任何受到激励的行为,或是预备的行为或是完成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是一条通道,许多基本的需要可以通过这条通道来源:《心理学周报》第
马斯洛期年
月),第页
期(参见《激励理论绪言》,《心身医学》杂志,第
所有机体的状态都可以被看做是受到激励的状态和正处同时表现出来或得到满足。
于激励过程的状态。人的需要本身按照强烈程度梯状排列。即是说,一种需要
断产生需求的动物。我们不能把需要或驱力看做似乎是孤立的或分离的,每一种驱力都和是否满足另一种驱力的状态有关。驱力一览表将使我们无处探寻各种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原
因,而且,对激励的任何分类必然要考虑已被分类的专一性或普遍化的动机的层级问题。对激励的分类必须以目标而不是以促动性的驱力或受到
激励的行为为基础。激励理论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
我们必须考虑机体发生反应的情境或现场,但是,仅仅局
限于现场本身还不能用来广泛地解释行为。而且,现场本身必须从生物体方面来解释。现场理论不能取代激励理论。我们不仅要考虑机体的整体性,而且要考虑机体做出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现代激励理论的认识及其应用
2012XXXX XXX 计算机1206班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合采取激励的方法处理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在寝室生活、教室学习还是社团活动都避免不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小团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安慰以激发我们自身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其实激励问题最早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的,而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1】。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1.人类生存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1.1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它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这些需要还未满足到维持生存的程度时,其它的需求不会起到激励作用。因此,生理上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1.2安全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失去工作、丧失财产的需要,当人们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安全的需要就作为支配动机出现了。
1.3感情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爱的需要,即任何人都需要爱和被人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任何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的一员。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就产生了感情的需要。感情的需要比生理的需要细致。
1.4尊重的需要,除少数病态者外,社会上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社会地位稳定,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尊重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类。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希望自己能胜任各种工作,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有地位、声望、能获得别人的高度评价。
1.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理想、包袱,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2】。
其实,从上述五个层次的人类生存需要就可以看出人类对于生存的需要是来自精神和物质等各个方面的,而只有通过制定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才能激发人的行动。因此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职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激励中牵涉到的信息问题所决定的。随着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令人振奋的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2.激励客体和对象趋向集中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在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惩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来说则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其实,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相对来说是较为容易而次要的。由于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存在和深化,每一职工的操作和工作越来越单一、明晰和有形,确定性的工作表现为工作方法、方式、工业流程的标准化。这种细致的分工意味着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一系列准确、精密和具体的涵盖其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速度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对职工的奖惩方式和奖惩程度,合理地分配组织激励资源。而相对来说,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其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其经营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主意、指令、宗旨、目标、规范、制度,是软性的、无形的,同时其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投资倾向和决策正确性等内涉及变量和滞后显示变量囿于信息、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及时准确地用简单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其次,企业经营者的间接劳动成果(即企业表现)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全员劳动生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其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量是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可察因素往往是多维因素非线性作用的结果。这时偏倚、强调某一因素和特性会产生不适当的刺激作用,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决定着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资源的合理导向和配置。再次,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成果——企业表现,非但隐含着异常复杂的背景(如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而且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和行政指令的干涉而导致的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和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等)。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诱导日益成为现代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3】。
3.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这种理论以系统和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激励,这主要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过程理论体系较之于激励内容理论体系从系统性和动态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而人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再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因此,激励往往被认为是属于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的范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