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
新课程改革(1)
新课程改革一、单项选择题1.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者我国第( )次课程改革开始。
A.七B.八C.九D.十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B.转变旧的学习方式C.倡导建构的学习D.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
A.甄别与鉴定B.选拔与淘汰C.促进学员分流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育实践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不包括( )。
A.改变课程对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B.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C.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D.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封闭的现状5.“改变课程内容过难、过偏、不实用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这一目标关注的是课程( )A.功能的转变B.结构的改革C.内容的改变D. 实施的改革6.为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
A.更多地传授科学知识B.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C.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D.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7.新课程要求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这与下列哪位教育家的主张是一致的? ( )A.奥苏伯尔B.杜威C.布鲁纳D.桑代克8.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
A.六三分段设置B.五四分段设置C.九年整体设置D.多种形式共存9.新课程要求的方法中,合作学习是指( )。
A.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自觉担负学习责任的自主学习B. 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的探究学习C.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的帮助下,有明确目标的相互性学习D.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0.科学地构建合作学习小组,需遵循的原则是( )。
A.随机组合;自主选择B. 资源组合;男女搭配C.同组异质;异组同质D.组织分配;优势互补11.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任务,其目标在于建立( )的评价体系。
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易错题
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易错题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 )课程为主。
A.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C.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融合课程正确答案:B2、一个学生对另—个蛮横学生不满,但却在并无过错的弱小学生身上发泄不满。
这种现象属于()A.压抑B.投射C.回归D.置换正确答案:D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正确答案:B4、为提高学习效果而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是()A.学习期待B.学习目标C.学习效能感D.学习策略正确答案:D5、()最能让学生的独立性在探索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进而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A.读书指导法B.练习法C.实验法D.发现法正确答案:D6、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B.国家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正确答案:A7、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其中关键的因素是()。
A.知B.情C.意D.行正确答案:A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
”这是充分运用了()的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B.说服教育C.榜样示范D.品德评价正确答案:A9、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于( )年出版。
A.1903 B.1913 C.1924 D.1930正确答案:C10、小燕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燕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A.焦虑症B.神经衰弱症C.强迫症D.抑郁症正确答案:A11、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尊感;当作出负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或内疚感。
这属于()。
A.自我意识B.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正确答案:A12、(2020年真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方面的重大改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 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 乏整合的现状。
强调:整体设置,综合课程,均 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 技术教育。
◆相关试题
选择: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 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B)。
A.均衡性
第八次: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999年至今)
从“学会”到“会学”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出自:庄子《养生主》
意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 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 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从“学会”到“会学”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 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 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1. 国内背景
第三次全教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
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保障:“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2. 国际背景
●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根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 丁(James Martin)的测算结果,人类的 知识在19世纪时约每50年增加一倍, 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 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尔后近10 年大约每3年就增加一倍。
B.平均性
C.选择性
D.综合性
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3.改革课程内容
改变:繁、难、偏、旧,过于 注重书本知识。
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 会、科技发展,学习兴趣和经 验,终身学习必备。
课改十年
课改十年,中国教育怎么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
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至此,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2000年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之后几年,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陆续颁布,高中课改也逐步铺开并全面推进。
大体上说,课程改革已搞了十年。
课改十年,中国教育怎么了?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果说进步了,达到当初的良好预期了吗?如果说退步了,还存在哪些问题?笔者不揣浅陋,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强烈感受和粗浅思考。
在我看来,课改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有进步亦有退步,多可喜亦多可忧。
进步在于:①教育投入加大了。
课改前,“中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按:约2.4%),远远低于联合国建议的百分之六的标准”(数据引自《联合国批评中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而现在已“提高到3.59%”(数据引自《求是: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且政府已庄严承诺2012年提高到20年前许诺的4%。
②硬件设施改善了。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现在,即便是贫穷地区的乡村学校,校容校貌也大为改观: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农村生源减少,教室更显宽敞!),有连通外界的电脑,有漂亮美观的教学楼,有坚固耐久的护校围墙等;城市学校不仅有达到规范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满足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微机室,符合教学要求的体育场地、塑胶跑道,而且还有满足课件需要的多媒体、投影仪等。
③教师学历提高了。
20年前,即便是城镇学校,许多教师都达不到低标准学历要求(小学教师中师学历,初中教师大专学历,高中教师本科学历)。
现在,即便是农村学校,学历完全达标,除老教师外,小学教师多为专科学历(中师学校已升格为大专院校),初中教师不少是本科学历;在城市学校,不仅学历完全达标,而且小学教师有本科学历者,中学教师有硕士学历者。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1/4/99Βιβλιοθήκη 2.课程要求与课程内容方面
• 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偏难 小学二年级数学:
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样种? 小学六年级数学:
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做了两天后,任务又增加了60个,这 样工效需提高15%才能按期完成任务。问原计划加工零件多少个?
2000年某省市中考试题:
• 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 椐哈尔滨市2001年调查,高中学生的近视率为78%,高中三年级学生
的近视率为90%。
2021/4/9
12
• 7~17岁儿童身高的增长低于国际规律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发现,我国男童七年间身高增长不足0.5 厘米,女生则呈负增长趋势。
• 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课程方案规定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
——教育部课程调查专家组的调查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 调查范围: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吉林等九省市。
• 调查对象: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与教师,300多名社会知名人 士 。 • 调查方法:二阶抽样设计,问卷调查,访谈。
• 调查精度:6
2021/4/9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
0.23
2021/4/9
16
6.考试现状
存在的问题
• 考试次数太多,频度太大 • 考试题目太难,尤其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 • 缺乏实践性考试 • 当众公布分数并排出名次 • 考试成为影响教学的首要因素
2021/4/9
17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 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随年级的升高而急剧下降
新课改的背景、目标及对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我们省17个市33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
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从哪里来?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新课程?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
公共课教育学选择题
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
2.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3.在教学基本工作环节中,备课是上课的基础。
4.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为主,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5.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7.“狼孩”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的重要性。
8.昆体良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家,他写的《雄辩术原理》一书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有许多借鉴价值。
9.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
10.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1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学记》。
12.提倡“有教无类”的古代著名教育家是孔子。
13.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14.采用单轨学制的国家是美国,采用双轨学制的国家是英国和德国,采用分支型学制的国家是前苏联和中国。
15.教育的固有功能是个体功能。
16.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17.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18.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
19.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的主导。
2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于2001年。
21.著名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
2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隔离。
23. 教师的劳动把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一种手段去影响或感染劳动对象。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24. 使人成为自由、幸福的人,是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26. 教师社会地位综合体现为教师的职业声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很好资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我们省17个市33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
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从哪里来?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新课程?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效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认为惟有 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
❖所谓程的观点:P131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 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 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 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 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设计
第三节 课程改革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几种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广义)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例如:中国古代六艺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中世纪初的七艺课程:文法、修辞、辩证法、 算术、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 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 织的活动。
2、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 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 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 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5、基础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
6、文理分科的问题
材料1:高中文理分科的弊端已经明显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 与教育创新”的演讲,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 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缺失: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痛,我们 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 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 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 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习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 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 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 教育行政化使知识分子无心学问:中国的教育行政化趋势非常突出, 现在整个大学是行政化的,所有大学都是行政级别。好的教授最想做的 就是当校长、当处长,他不是想做学问,这就导致了一些优秀科学家过 早丧失对学问的兴趣,这是导致我们人才数量少的重要原因。 阅读能力下降导致国民素质降低: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 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 降低。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 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太小,这是很危险的。在阅读缺失的情况下, 满堂灌的教学体系出现了,它让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学生“上课记笔 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成为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中小学 也是如此。
第八次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
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既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中文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口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基础教育体系目录1.1基本原因2.2改进内容3.3突出变化4.4课改难点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改进内容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价值观C.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态度与科学观D.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人生观与价值观2.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进行这种划分的角度是()A.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B.课程管理制度C.课程的组织核心D.课程的存在形式3.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
这种现象说明心境具有()A.稳定性B.弥散性C.广阔性D.暂时性4.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5.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者是A.赫尔巴特B.培根C.康德D.夸美纽斯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7.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
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B.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D.范例方式教学理论8.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表述是()。
A.研究教育事件与教育经验,探索教育理念B.研究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C.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D.研究德育案例与教学案例,总结教育经验9.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锻炼法D.指导自我教育法10.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12.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A.兴趣B.需要C.信念D.动机1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A.《论语》B.《大学》C.《礼记?学记》D.《理想国》1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A.课程计划B.学科课程标准C.教材D.教参15.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的方向是智力技能形成哪一阶段的特点()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原型内化D.原型启发16.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A.模仿B.从众C.暗示D.服从17.实验中要解决8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别配置A、B、C三个容量不同的量杯,要求被试使用它们量出一定量的水。
48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的反思
(二)全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57年— 1965年)
这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下放了中 小学课程教材制订和编写权限,是从课程国家完 全统一到课程局部多样化的第一次尝试。
(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时期(1966年—1976年)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 期,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学 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 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 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 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 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 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 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思考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了什么?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如何解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 发与反思 (一)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反思
地方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级,它有自己独特 的丰富内涵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突 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当地发展需要的课程, 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地方课程开发的职能主要表 现在三点:一是切实抓好国家课程计划、方案的贯彻落实;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课程开发、评价的具体法规、办 法;三是建立健全地方课程方案实施水准的督导、评估制 度,确保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规格的落实 。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创新活动大致有三个 层次:一是对未知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开拓 性创新;二是继承性创新,即在已知领域有 所突破的发展性创新;三是有新意的创新 。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反思
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60_真题-无答案
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60(总分100,考试时间60分钟)单项选择题1. 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艺术,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等课程都属于( )。
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D. 综合课程2. 2.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
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
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A. 司机负责B. 某寄宿学校负责C. 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D. 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3. 3.发现学习是属于( )。
A.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B.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C. 个别化的教学策略D. 交互式的教学策略4. 4.(2017年德州齐河)(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道德C. 态度D. 情绪5.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的是( )。
A.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B. 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C. 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D. 促进农科教结合6. 6.“泛智”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 )提出来的。
A. 《大教学论》B. 《爱弥儿》C. 《教育漫话》D. 《教育学》7. 7.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租用的是( )(莱芜莱城)A. 生产力B. 文化C. 政治经济制度D. 科学技术8. 8.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 一切为了学生B. 学生健康成长C. 减轻学生负担D. 创新发展9. 9.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属于( )。
A. 基础教育B. 义务教育C. 初等教育D. 双基教育10. 10.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被称为( )A. 同化B. 顺应C. 平衡D. 发展1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语文:培养人文素养。
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
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适当
偏难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书面习题 读课本 实践性作业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 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 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 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第三讲: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考虑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考虑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题)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新世纪、 2、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3、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4、克服传统课程弊端的必然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文献比较研究、经验与调查研究、 文献比较研究、经验与调查研究、专题研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开发
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
全面推广
1996年 月始, 1996年7月始,在深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 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 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所大学及 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 1993年秋实施的九 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实施的九 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 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总计调 查了全国9个省(市)近16000名中小学生,2000 查了全国9个省( 16000名中小学生, 名中小学生 多名校长、教师和50 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 多名校长、教师和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 员会委员。 员会委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落实 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宜性、教与学过程中的问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世界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发展也开始聚焦在变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层面至上。
因而在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的背景之下,我国为了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所以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许多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每一次的课程改革,我们都可以看到国家一直关注、重视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地改革、发展并完善着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
在进入了新世纪之后,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一次课程改革是我国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提出的,同时也是为了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更是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
以下便是本文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的主要分析。
一、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而中国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机会并存的时代之中,更多的是对优质人才的需求。
早在1992年的时候,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宣称,美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起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而在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里,就把“培养创造性”作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之一;并且,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的一生发展的支柱,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
正因为如此,要实现这些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成为了其中一个必要的途径和手段。
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一个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潮流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了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就必须针对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弊端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的历史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85)
这一阶段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研究的层次和水平,都处 于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研究的起步阶段。
(二)拓展阶段(1986~1993)
经过卓有成效的努力,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计划、各科新的教学大钢 正式颁行,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开始形成。
(三)深化阶段(1994~至今)
新课改的“新”
一、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 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 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 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 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二、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二、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社区开放的教师
新课改的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 (三)教学过程 (四)教材开发与管理 (五)课程评价 (六)课程管理 (七)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八)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新课改的特征
一、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
二、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
三、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四、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难题 难题一:学习成绩与工作业绩不相吻合 难题二: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中所需知识脱节 难题三:教育评价标准片面倚重考试成绩二忽视工 作能力 难题四: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矛盾
反思
课程改革的现实启示 (一)课程改革应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不能仅仅 满足于政治的需要 (二)课程改革要在钟摆中寻求平衡 (三)课程改革要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粘合剂,课改 才可能成功 (四)课程改革要重视课程实施,评价的指导作用 必须重视 (五)公众的教育观念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
旧分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 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以学科知识 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
旧课程的缺点是: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学科间人为分割,限制了学 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旧课程的优点是:突出 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学生可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 识。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科尖端 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 于提高教学效率。
这一阶段,课程改革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理论的探讨也向纵深发展。 这既是课程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也是研究者自觉意识的反映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八次新课改。新课改Fra bibliotek
新课改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改的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发展相对落后 沉重的人口负担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
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反差。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三、新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注重人而不只是学科
四、新的评价体系
四、新的评价体系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 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概况
一、新课改的概念 二、新课改的背景 三、新课改的历史进程 四、新课改的“新” 五、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六、反思
新课改的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 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 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 育课程体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
新课改的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 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 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 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 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 育的针对性。
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维目标的部;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 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 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 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 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五、学习方式的变革
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
新课改的最大亮点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开设。这里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 括以下“四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