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节-寻区间找对应定答案明晓考题如何做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模板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模板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在开始阅读全文之前,先快速浏览一下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主要论点,为后续的答题做好铺垫。

2、仔细阅读题目,明确答题要求。

在开始答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明确答题的要求和重点,确定需要回答哪些问题,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3、找到相关段落,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关的段落,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

这些关键信息可能包括重要的论据、论证和结论等。

4、分析题目类型和分值,确定答题思路。

根据题目类型和分值,确定答题的思路和要点。

一般来说,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概括段落大意或文章主旨;
(2)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4)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证据;
(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

5、组织答案,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

可以根据题目的分值和要点,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回答。

同时要注意使用规范的语
言和表达方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等问题。

6、检查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在完成答案之后,要仔细检查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上是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模板的一般步骤和要点。

当然,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应对。

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二、命题特点
(1)选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上存 在一定难度
(2)题型设置︰客观选择题 (3)考查重点︰ ①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重中之重) ③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考什么?
•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五大知识点:
知识 词义 句意理 文意 信息 据文 要点 理解 解 理解 筛选 推断
(1)整体把握是指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 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2)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 答题所需。应特别关注以下类型的词语︰ ①指示代词(其、这个、那些……)关联词语 (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 ②副词(凡是、全部、基本上、大都、已经、 将来、也许、可能、大概、必定……) ③修饰性词语(定语、状语、补语)
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2、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1)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 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 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2)常用方法︰
①瞻前顾中的一词多义 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③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
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
容。
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3、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 大的迷惑性,因此应特别注意理解好概念的内涵。
4、筛选判断,逐步排除(排除法)
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题型是选择题,对这类题 型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 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 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 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选顼,剩下的便是正确 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02 如何快速把握论述类文 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1
找出关键词句
2
理清句段关系
3 把握三个要素
完成1—3题,并以此为例
03 思考论述文文本阅读的命 题角度及命题方法。
命题角度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04
阅读《管窥中国古代符瑞文化》, 圈画关键词句,理清句段关系, 围绕三要素的分析,仿照高考试 题,设置一个正确选项或错误选 项。(要求:不超过40个字。)
文章主体部分层层深入,从政治、宗教、文学三个角度论述 符瑞文化的重要作用。 错误
《孝经左契》《瑞应图》等例子,证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 道德伦理规范与符瑞相关。正确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 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 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 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 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 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 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 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 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 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 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 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 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 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 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 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 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 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 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 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 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论述类简答题解题方法

论述类简答题解题方法

(二)广东15题总结(2011年-2013年) 近三年稳定的题型:2011-2013年 题型:
2011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
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
2012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
“知识的责任”。 2013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 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
15题答题总结
1.存在问题:
①不作整理地照抄原文; ②遗漏信息点; ③表述角度有误(没扣住题干的问题核心答)
• 2.解决办法
(1)审:审清题干,锁定区域
题干: (1)暗示答题区域在某某段,在某某部分,在某某句 ; (2)暗示答题思路; (3)暗示答题方法; (4)暗示答案角度,根据某某的观点,按照某某来说, 从某某看来。
论述类文本阅读 之 简答题解题方法
回顾选择题做法——找不同
考考你的眼力,找出下列两幅图中不同的五处
选择题做法回顾
①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②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
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
③排除确认: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排除的。
注意项: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 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 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 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干扰项的设置方式主要有:过于绝对、以偏概全、 混淆时间、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等。
③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袁隆平不仅解决中国人的 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 题的责任。
【参考答案】 ① (例子) 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玄思的思想方 法。(1分)玄思的方法,即是“由全体观部分,由部 分观全体”之法。(文中观点1分) ②陈寅恪通过唐代 历史节解读白居易的诗,是从“全体观部分”的过程, 而通过白居易的诗考察唐代“宫市”弊政,又是从 “部分观整体”的过程。 ③ (1分)陈寅恪注意到 “唐代历史”“白居易的诗”“唐代宫市”三者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玄思方法中“认为著作、思想、世界 都是一有机体”的观念。(1分)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方法.doc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方法.doc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方法(1-3 题,9 分,力争6分以上)[约15分钟]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一、树立一种概念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

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

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二、具备两种心态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2、一定要认真仔细。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1三、明确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四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二)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2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2021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专题1 第3节 Ⅱ.寻区间,找对应,定答案——明晓考

2021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专题1 第3节 Ⅱ.寻区间,找对应,定答案——明晓考

Ⅱ.寻区间,找对应,定答案——明晓考题如何做如果想在做论述类文章的选择题时“既快又准〞,可以使用3步比对法,也就是“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

现将此流程详述如下:第一步: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

(与谁比)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察点,进而确定阅读区间并锁定信息源。

1.题干中出现“对×××(词或概念)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说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察,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这就是信息所在区间。

2.题干中出现“以下理解和分析,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用语,说明是在考察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3.题干中出现“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说明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要点或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确定信息所在区间,这个区间可能是在某一段内,也可能散见于不同段中。

第二步: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怎么比)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展“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拟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假设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说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间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如:____符合____(的意思。

根据上面的“例如〞,完成下面的题目。

项不符合第三步:从三处着眼,确定比对角度。

(比什么)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

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不管哪种题型,都需要比对,运用“三重〞比对法,来解决比对的角度,来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角度一: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局部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局部选项。

【精讲巧练】论述类阅读03 明观点,巧推断,突破观点推断题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精讲巧练】论述类阅读03 明观点,巧推断,突破观点推断题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三】论述类阅读—明观点,巧推断,突破观点推断题所谓推断,是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从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由原因到结果地得出结论,它侧重于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①把握选项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

注意:因为并非所有选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文字(只能找到个别相关词句),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②吃透文本观点,同时,注意区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

作者常常会通过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要注意区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观点是作者的。

③将原文对观点的论证依据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分析论证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文外所设论据所要证明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

注意在本步骤时,应综合分析,结合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做出准确判断。

【知识拓展】常见推理形式与错误推理形式特点举例标志性词语常见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如果下雨,那么地上就会潮湿。

“如果……就……”“若……则……”“只要……就……”“一旦……就……”等强加因果、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只有……才……”“除非……才”等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因果推理从结果出发,寻找原因;从原因出发,寻找结果因为下雨,所以地上潮湿;地上潮湿,因为下雨了。

“因为”“由于”“因此”“以致”“致使”“从而”“说明了”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知识储备1.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即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对位信息】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试题】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指要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指要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指要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每一张高考卷上都会出的题目,可是这种题目难倒了不少人,很多人都在这篇文章上错了,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的相关资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11、读通读懂原文。

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这种题型的时候,只关注后边的题目,而不读全文,时间久了,基本功没训练出来,往往在这一环节满盘皆输。

最开始的训练,必须按步骤走,熟练以后,在考场才能游刃有余。

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

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语主要包括:(1)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2)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最……”“除……之外”等);。

(3)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

关键语句则主要包括表示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的过渡句以及结论句。

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

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进行仔细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

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

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四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四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四技巧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

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

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一般来说不是很难。

但是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如何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文章,希望大家看过后都能有所收获。

技巧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

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

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技巧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内容。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

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

可采用如下方法: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2019大一轮高考语文:论述类题----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讲解含答案

2019大一轮高考语文:论述类题----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讲解含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题----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讲解含答案论述类题----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做论述类题目要做到“既快又准”,力避耗时过长,以免影响后面题目的解答。

怎样做到“既快又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流程,这就是“先切片,找对应→先微观,再宏观”的2步解题流程。

现将此流程详述如下:第一步:怎样定位信息源——先切片,找对应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片断,个别的以一个重要的短语为一片断),再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域,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或信息,看相关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示例] (2016·全国卷ⅢT1-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原文信息]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也称“说明文阅读”,是指对一定主题和话题进行阐述加以说明的一类文章。

它的主旨明确、逻辑严密,因此在高考中也成为常见阅读材料之一。

以下是本人在备考中总结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供考生参考。

一、理解题意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多涉及文章主旨、标志语、段落大意、词语理解等方面,因此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深入理解题意,不要草率回答。

一个常见的阅读题目是“以下哪项最能概括全文的主旨?”考生在回答此题之前,需要先仔细阅读全文,理解全文中各个段落的意思,然后找出文章的标志语,从而得出文章的主旨。

此外,在理解题意时,还需要仔细研读选项中的每个单词和短语,以确保自己正确理解选项的含义。

二、分析结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文章一般是按照一定结构来组织的,因此考生需要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是“一分为二”、“主次分明”、“总分总”等等,考生需要通过理解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

在分析结构时,还需要注意文章段落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上一段与下一段之间的转折、承接和推进等等,这些都是理解文章整体意思的关键。

三、寻找关键句关键句通常是文章中为了表达重点而特别强调的句子。

它们可以表现为该文章所阐述的论点,可以是引言,也可以是概括性的结论等。

通过寻找这些关键句,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重点,为回答后续问题打下基础。

在寻找关键句时,考生需要注意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上下文,进行逐词、逐句研读,从而确保自己理解准确、深入。

四、注重细节虽然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主旨醒目、结构清晰,但仍然有可能存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决定着答题情况。

比如文章中所经常使用的比喻、修辞手法、转折等等,这些细节可能会直接涉及到后续问题的答案。

因此考生应该认真阅读每个段落的内容,注意理解其所表达的细节,并在后续题目中正确引用。

五、总结归纳在回答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问题时,考生应该总结和归纳文章的要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关键。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 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 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 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 ……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 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例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 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2、【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 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 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 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 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 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 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 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费的主要来源。
设误方法 6、偷换概念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 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 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 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 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 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 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表 示时间的词语。
•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了、现在、目 前、正在、 在、着、将要、即将、将来、尚未、 之前、之后、成为、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三节一般论述类阅读选择题答题四步骤课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三节一般论述类阅读选择题答题四步骤课件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 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 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 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 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 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 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 在价值。
解析:B [A“必然”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常会”。C 强加因 果。“自我意识,代表了‘人’的存在”,两个概念,同指一个意 思。D 曲解文意。“良好状态的持续,则指的是这种理想生活状态 的延续”,并非理想生活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了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阐 明了精神需要的内涵。 B.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谈及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会遇到新 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C.文章论述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明 确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D.文章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分为四个部分,重点论述了“自我 意识”的含义和作用。 解析:C [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谈到“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把并列关系或转折 关系的前后语句转 换成了其他关系。
无中生有 不合逻辑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
比对特征
情况诠释
思考趋向
比对选项句或原文 中陈述对象、被陈
述对象的位置。
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 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 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

主客倒置
比对选项中原因、 条件、结论是否有
依据。
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 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 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 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一、阅读方法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

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

这里的“读”包括两点: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

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三节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三节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 7 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 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 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 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 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 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 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带会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 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 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 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 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 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 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 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解析:B [A“必然”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常会”。C 强加因 果。“自我意识,代表了‘人’的存在”,两个概念,同指一个意 思。D 曲解文意。“良好状态的持续,则指的是这种理想生活状态 的延续”,并非理想生活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了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阐 明了精神需要的内涵。 B.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谈及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会遇到新 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C.文章论述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明 确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D.文章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分为四个部分,重点论述了“自我 意识”的含义和作用。 解析:C [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谈到“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微观勾画微观勾画即画读法,是指在读的时候要主动、随即地勾画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以备答题所需。

应特别关注以下类型的词语和句子:1.1关键词1)与内容强调,分类,句间逻辑相关的连词、副词,比如:因为、所以、总之、主要、关键、只有、才、最重要、特别、一方面、另一方面、但是等。

2)与程度范围相关的词语,比如:一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到……为止、除……之外等。

3)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语,比如:已经、将来、如果、预计、可能、一定、或许、必然等。

……例如:2019年全国2卷,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第一自然段:总论点,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在于他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博大、均衡与正常。

①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②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③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分析】本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体现了这段文字句间语言逻辑,或因果,或分类,在阅读的时候要主动、“先入为主”地勾画下来。

1.2重要句子1)中心句、要点句:这类句子是用来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一般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

2)过渡句,这类句子是用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具有承上启下的结构句子。

3)特殊句,比如: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表明作者或其他人的某个观点或看法。

4)双重否定句,用来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找准敏感点,准确答题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找准敏感点,准确答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找准敏感点,准确答题一、考点阐释①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②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题型示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典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三、技法点拨【典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③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寻区间,找对应,定答案——明晓考题如何做如果想在做论述类文章的选择题时“既快又准”,可以使用3步比对法,也就是“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

现将此流程详述如下:第一步: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

(与谁比)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点,进而确定阅读区间并锁定信息源。

1.题干中出现“对×××(词或概念)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这就是信息所在区间。

2.题干中出现“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3.题干中出现“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要点或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确定信息所在区间,这个区间可能是在某一段内,也可能散见于不同段中。

第二步: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怎么比)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间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如:____符合____(根据上面的“示例”,完成下面的题目。

项不符合(第三步:从三处着眼,确定比对角度。

(比什么)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

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不论哪种题型,都需要比对,运用“三重”比对法,来解决比对的角度,来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角度一: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

命题者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用“比对词语”法判断下面的选项是否正确(打“√”或打“×”),如果选项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1.(2015·重庆卷第4题A项)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原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

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判断:__×__理由:原文是“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而选项去掉了“一般”,范围扩大了。

2.(2015·四川卷第7题C项)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原文: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

判断:__×__理由:原文是“一时”,选项为“一直”,把尚未实现说成不能实现,混淆时态。

3.(2013·全国Ⅰ卷第1题B项)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原文: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判断:__×__理由:钱穆原话中的“其”指代的是“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而非“《老子》和道家”,故选项把“其”的指代义“张冠李戴”了。

角度二: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等不当的现象。

命题人常在以下关系上命题:用“比对关系”法判断下面的选项是否正确(打“√”或打“×”),如果选项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1.(2016·山东卷第6题B项)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原文: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

判断:__×__理由:根据原文,“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与“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此处属于强加因果。

2.(2014·湖北卷第7题D项)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原文: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判断:__×__理由:关注条件关系“只有……才”。

通过比对发现,“只有……才”太绝对,礼乐在社会生活中同样能展现意义。

3.(2015·安徽卷第3题B项)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原文: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判断:__×__理由:假设前提下的结果过于绝对,“我们就可以了解”,太武断了。

4.(2016·浙江卷第8题A项)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原文: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

判断:__×__理由:选项中“进而”错误,“进而”表递进,而原文是先“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再“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

角度三: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

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用“比对依据和结论”法判断下面的选项是否正确(打“√”或打“×”),如果选项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1.作者认为,由于自我和世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意识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

沉思就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原文: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

倘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判断:__×__理由:原文中“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即“意识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这是因;原文中“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这是果。

选项把因果关系倒置了。

2.(2016·山东卷第6题A项)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原文: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判断:__×__理由:“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在原文都可以找到依据,但是“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

3.(2014·江西卷第9题B项)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原文: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

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判断:__×__理由:选项的结论是“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原文用了“是否”,作者没有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