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君忆:惟内圣者可以外王

合集下载

做完整意义上的书生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做完整意义上的书生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做完整意义上的书生: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作者:启嘉春秋来源:《北方文学》2010年第03期“书生”这个词现在基本上等同于“无用”,经常听人自嘲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这是在污蔑书生,如果说成“百无一用是书虫”倒还恰当。

因为书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读书了知生命道理,开启真见智慧,以求经营出高大光明的人生、成就大成生命完美历程的人,真正的书生就一定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并知行合一的人,一定是一个闻道则拳拳服膺、努力践行以做到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断纯净自己以图增长智慧、提高素养的人。

他也必是一个诚意正心,仁义为本的人;一个勤于修己,善以待人的人。

这样的人,古今中外,哪里是他无用的地方呢?哪里都是他用武之地,哪里都会欢迎他。

孔子教弟子,内容不止是教读书,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书。

“读书”其实只是求知的一个手段,汉语中“知识”两个字合一起,是很有内涵的。

知是了解信息、资讯、情形、表现,而识则是依凭价值观和道德产生精神和形成观念来判断是非曲直、取舍选择或发明发现的过程。

有知无识者只是一个口袋,有知而不敢识者,知则无用。

唯有知有识,才能得着学习的真正好处。

孔子讲学,弟子们听到了、明白了,就去实践,在按自己愿望选择所做的工作中加深对圣智真理的认识。

从《论语》中看,孔子没有教他的弟子无用的虚仪,在礼的问题上,他还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指出夏商两代的礼仪及其精髓他都能够十分精确而详尽地讲述,当时留下的杞国和宋国虽然是夏商两代的后裔,他们保留的那丁点儿东西在他看来都是不完整的,留下来的文献也不够说明他要讲的。

但他因应世道,不讲这些,他教给他的弟子的是《周礼》,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代的礼仪讲究豪华秩序和威严,他因为生于周之中期,讲的礼仪要合乎社会的规范,他教弟子也就讲当代的东西。

但是他讲的心法却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他曾经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以为我博学多能吗?这是没有懂我呀,我的道是“一以贯之的”。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传奇人生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传奇人生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执着前行
王阳明不是一个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这个 看似怪异的青年人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 五经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科举做官他也不在乎,他的人生 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他出没于佛寺道院,希望 从和尚、道士身上寻找成为圣贤的灵感。但除了学会念经 打坐之外,连圣贤的影子也没看到。但,他并没有灰心丧 气,仍然执着地追寻着圣贤之道。 启示:自古圣贤皆寂寞,曲高和寡,他的怪是可以理解 的。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是可敬的,矢志不渝更是可贵。
五、王阳明哲学
六、王阳明讲学 七、王阳明气质 八、人生启迪
一、王阳明地位 王阳明(1472-1529),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阳明心学创始人,号称才兼文武、奇智大勇。
中国5000年历史,堪称“三立”圣人者(立德、立功、立言)仅二个半人:一个 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
2017/1/12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朱熹的铁杆“粉丝”
• 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阳明离开江西,带着 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在旅途之中,他拜访了程朱学派 的理学家娄谅,交谈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曰:“格物穷理。 ” • 王阳明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 • 回家后,他努力读程朱学派的书,王华开心之至, 然而,有一天,怪事发生了。王华看到儿子正待在自家 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父亲走上前 去,奇怪地问道:“你在干什么?”儿子头不抬身不动 地轻声说道:“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
二、王阳明生平
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 阳明。
• 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 )。 •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引领了 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并漂洋过海,深刻 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 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 功)“古今完人”。这种人历史上仅有两个半 :一是诸葛亮,二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第1讲内圣外王的修炼智慧

第1讲内圣外王的修炼智慧

正其心
诚其意
•格物致知

•(一)修其身:向君子的标准靠近。 •1、立志身须正:静以修身
•(1)心静:心无杂念 •(2)心净:心无恶念
•河北西柏坡八路军总部
•朱 德
•毛 泽 东
•周 恩 来
•(3)环境静
•专心
•专注
•(4)环境净
•专业
•超越

•卓越
•2、处世德为先:
•俭以养德
•案例:一枚硬币引发的思考;

二、“内圣”与“外王”对领袖的作用
内圣 :
外王 :
1、修心悟道立志,目的是为了管理自己。 2、内圣培养人格魅力,目的吸引别人。 3、内圣扩充胸怀,目的包容别人。 4、内圣最终可以把人培养成君子。
1、炼行储能立功,目的是为了领导别人。 2、外王散发领袖的成功光环,照耀别人。 3、外王磨练领袖的能力,驾驭别人。 4、外王最终可以把人培养成领导。
•生活案例:母亲低头去请人。
•结论
•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胸 怀 。 拿得起,放得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二)进得去,出得来
•1、进得去:开悟知“道”。 •2、出得来:立志行“道”。
•小故事:经理为什么要烧掉人民币 ?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虽胜犹败
•案例:鞋业公司老板打牌赢钱发工资
(三)只有“内圣”而缺少“外王”的领袖——刘邦
刘邦是什么人?
•虽败犹胜
•喜爱钱财,好酒及色,不学无术,胸无大志
•疑问:这样的
•1、出身虽低微,但性格好,积极乐观; 2、个人虽无能,但人缘好,有号召力; 3、学历虽低,但悟性高,一点就破; 4、毛病虽多,但改得快,愿听善言;

“内圣外王”之道与企业领导魅力之达成

“内圣外王”之道与企业领导魅力之达成
业领 导 者 魅 力 的 必备 法 则 。
关 键 词 :内 圣 外 王 ;修 己 安 人 ;经 世 致 用 ;领 导 魅 力
中 图 分类 号 :D0 5 2 3 .
文 献标 识 码 :A
著 名社 会 学 家 马 克斯 ・韦伯 是 第 一 个 提 出
“ 人魅力 型领 导” 学 者 。领导 魅力 指 的是 “ 个 的 领 导者在领 导活动 中对 被领 导 者产 生 的 吸引力 、 凝 聚 力 、 召力 以 及 由此 而 产 生 的 来 自被 领 导 者 自 感
愿 的愉 悦 的心 理 支持 , 而 实现 领导 目标 。[ 俗 从 ”1 话讲 “ 只狮子 带领 着 的一 群羊 能 够 打败 一 只羊 一 带领着 的一群狮 子” 这 充分说 明了领导力对 于一 ,
个 团 队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所 具 有 的 决 定 性 意 义 。而 领 导 魅 力 是 领 导 力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具 有 强 大 的 它 精 神感 召 力 和 影 响 力 , 以 增 强 团 队 的 凝 聚 力 和 可
此 , 育企业领 导者的魅力 至关重要 。 培
然而, 市场经 济 的高 速发 展致 使 趋利 性 的 市
场 价 值 理 念 延 伸 到 了 生 活 的 许 多 角 落 , 以 强 劲 并 的 态 势 侵 蚀 了 原 有 的 价 值 理 念 。 当适 应 市 场 经 济
率” 的作用 。 从 现代 管理 学 的视 角来 看 , 企业 领 导者 的魅 力首先 由个人 的 内在 素质 体 现 出来 。豪 斯 提 出 ,
整个市 场道 德 文 化 的孕 育 和 发 展 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如何 使这些 在市场 大潮 中取 得 了非凡业 绩 的 企业 领导 者们 同时 具 备高 尚 的人 格 品性 , 而成 从 为 魅力型领 导者 呢?深刻领 悟和践 行 中国传 统儒 家文 化 中的“ 内圣外 王” 之道 是一必 备法则 。

论“内圣外王”的关系建构及其哲学反思

论“内圣外王”的关系建构及其哲学反思

2018年4月第33卷第7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Apr. 2018Vol.33 No.7【哲学研究】论“内圣外王”的关系建构及其哲学反思韩文娟(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99)摘要:“内圣外王”的学术观念出现于先秦,是诸子百家共同的学术主张和学术思想。

然经宋儒以 “体用”之维理解和爸释后,被后儒不加反思和批判地视为儒学固有的基本命题。

宋儒以“体用”之维搭建 在“内圣”之域和“外王”之域间的实体和功用的关系,在后儒按时代之需不断拓展“外王”的外延的儒学 理论建构中,显得愈来愈紧张。

最终在反对第二代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命题时,学人将矛头直接指 向“体用”之维诠释的“内圣外王”,认为宋儒搭建在“圣”“王”之间的体用关系是一种“假逻辑”。

关键词:内圣外王;体用;返本开新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 (2018) 07-0072-07收稿日期=2017-11-20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经济学视角下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研究(SGH140758);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弘扬红色精神与培养创业科学人才研究(16JK1251);渭南师 范学院教育科学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探索(17GJHZ32)作者简介:韩文娟(1982_),女,山西霍州人,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 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

中国古代哲学各学派几乎都讲“内圣外王之 道”,中国古代的哲人也都以“内圣外王的人格”作 为自己的人生追求[1]138。

其中,尤以儒学表现得更 为明显。

如果说先秦原始儒学的思想表现出了比 较鲜明的“内圣外王”主张和充实的“内圣外王”思 想的话,那么,宋明新儒学则是自觉地以“内圣外 王”来标帜儒学,而现代新儒家则是自觉地接受宋 明新儒学的“内圣外王”思想,在固守“心性之学”的前提下,根据时代之需来建构容纳科学知识和民 主政治的“新外王”。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小传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小传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小传读书笔记●文/王明夫●王阳明,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阳明心学创始人,生卒于1472-1529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治武功兼备之人物,“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

他传奇的一生,证成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一、少年雄心●王阳明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时即显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

11岁时,父亲中状元,于是随父迁居京师(北京),视野从余姚到了皇城。

12岁时,问私塾先生:“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先生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

”阳明说:科举登第不能算是第一等事,人生第一等事应该是成为圣贤。

小小年纪,志趣骇俗。

●怎样成圣贤?儒家经典《大学》指明了目标与路径:三纲八目。

三纲领是:明德、亲民、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为圣贤的路径,从格物致知起始。

什么叫做格物致知?所谓格,无妨理解为面向、直面、面对面(比如格斗的格,两人面对面),物就是事物。

格物致知就是要与事物面对面,去探究事物、深入认识。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虽各不相同,但所有事物都具备共同的本原、根本的本质,那就是“理”或“天理”。

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日积月累,格物穷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认识到了万事万物九九归一的本原即理,对“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就是达到圣贤的境界了。

这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和最高权威朱熹的思想旨要。

●16岁时,王阳明依照朱熹的理路,面对家里院子里的一丛竹子进行格物。

他整天与竹子面对面地“格”,试图格(探究)出竹子的什么理来,如此一连七天,一无所获,却是积劳成疾,病倒了。

格竹失败,为王阳明怀疑和跨越理学权威朱熹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18岁时,王阳明在江西拜访当世大儒娄一斋,娄一斋点拨他“圣人必可学而至”。

自此,王阳明正式立志成圣贤。

一生的求索和归宿,皆以成圣贤为主线。

●二、彷徨与摸索●少年王阳明“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自觉与重建——以李二曲“体用全学”为中心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自觉与重建——以李二曲“体用全学”为中心

直面时代 问题 , 张儒学 的宗 旨在 于“ 世” 认 为 主 经 ,
为学而不能有补于世 , 为无用之学 , 乃 而经世必得 以 心性本体为根据 。事实上 , 明中叶以后 , 从 中国就越
来 越 受 到西 方文 化 的 冲击 , 其 是 民 主 政 治 思 想 和 尤 科 学 技术 的 输 入 , 中 国 学 术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 对
② 陈鼓 应 著 : 庄 子 今 注 今 译 》 修 订 版 ) 商 务 印 书 馆 ,0 7 《 ( , 20 年 , 9 4页 。 第 8
良知的界 限与匹夫的责任
由此而形 成 了诸子 百家 而各成 得 “ 曲之士 ” 一 。根 据该文作者的观 点 , 为“ 作 古人 之 全” 的“ 内圣外 王 之道” 已被分裂 为不 同的方 面 ( 一察 ” , 为各 即“ )并 个“ 一曲之士 ” 所秉 持而 成为所 谓 的诸子 百 家。该 文作者站 在统一 天下 学术 的制 高点 上 , “ 以 内圣外
王之道” 为最 高标准 , 梳理各个学派 , 考察其所得 之


察” 在 , 何 以衡定其 价值 。至 于儒家 , 然其 著 虽
道 ” 于是 ,庄 子 ・ , 《 天下》 中作为最 高的道之全体 篇 的“ 内圣外 王” 被泛 化。显 而易见 , 内圣 外王之道 ” “ 并 不是专 指儒 家的学问。大量使用并 以之作 为对儒
学 的概括 和 自觉 的思想 建构 , 是到 了明末清 初时 则 期 。例如颜 元 ( 6 5—10 ) 评宋儒 注释 经典 导 13 74 批 致 流弊四起 , 致使 孑 子 之 “ L 内圣外 王之 德 ”日益 衰 败 。 颜元 于此是将 “ ⑤ 内圣外王” 直接就用 于指称 孔 子之学 了。清 儒 马士琼 则 以“ 内圣外 王” 极称 王 来 阳明的学 问事功之卓著 。 显 然这也是 对儒学 的概 ⑥ 括 。李穆堂 (6 3—15 ) 更直接 , 说 : 圣人 之 17 70 则 他 “ 学, 内圣外王 , 而圣道在 于忠恕 , 平天下在于絮矩 , 皆 不过一心 。或乃分心性为二 , 疑心学为近禅 , 不知心 即性 、 即心也 。 ⑦ 样 , 穆堂就 把 儒学 归为 “ 性 ”这 李 内 圣外王” 之学 了。而 自觉 地将儒 学提高 至最高之 整 全的“ 内圣 外 王之 道 ” 的则 是李 二 曲( 详论 见 后 ) 。 自此 , 内圣外 王 ” 全 儒家化 , “ 完 道家 反 而在历史 的 进程中丧失了拥有整全 之道 的至高地 位 , 为儒家 而 所取代 。 .

论王维的“外人内天”与“内圣外王”思想

论王维的“外人内天”与“内圣外王”思想

论王维的“外人内天”与“内圣外王”思想作者:胡果雄胡遂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6期[摘要]“外人内天”是王维诗文中表达的理论思想。

“外人”之“人”包括了儒家修身、治国之道即“内圣外王”的全部内涵,指理想化的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内天”之“天”则指超脱于尘世俗念之外的佛教修为,即达到色空无碍,生灭不二的真如涅槃境界。

这是既置身宦途,同时又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笃行佛教禅宗的“诗佛”王维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王维;外人内天;内圣外王;身心相离;佛教;禅宗[中图分类号] B2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6—0095—04王维对于社会现实生活与理想人生境界之间的差距了然于中,迥异于一般仕宦阶层所向往和实践的“内圣外王”思想,王维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即提出“外人内天”的理论思想。

王维作为“居士”,自谓“释子”,又游走于朝堂政治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并非纯粹的佛家或官宦人物,因而对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经过释迦理论之过滤与纯净之后,提出自身一整套理想处世哲学,即在“内圣外王”之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纯化形成的“外人内天”理论。

一王维“外人内天”理论思想王维精神世界之中,由“内圣外王”始,提升至于“外人内天”,由醇儒理想化的治国模式,演变为超越完美人格修养,行政合乎天道自然之后,精神境界达到真如涅槃的境界。

即外在实现“圣”、“王”之道德与作为,内心实现空寂无尘。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40岁,迁殿中侍御史。

是冬,知南选,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

开元二十九年,自岭南北归途中作《谒璿上人并序》曰:(序)上人外人内天,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无心而云动。

色空无碍,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故吾徒得神交焉。

玄关大启,德海群泳,时雨既降,春物具美,序于诗者,人百其言。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

事往安可悔,余生幸能养。

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

试论苏轼“内圣”哲学之修身养性治心思想

试论苏轼“内圣”哲学之修身养性治心思想

试论苏轼“内圣”哲学之修身养性治心思想作者:刘芳来源:《卷宗》2018年第23期“内圣”与“外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所关注的两大领域。

苏轼的侧重,在“内圣”,他的哲学思想围绕着人生问题展开。

其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儒家思想给了他入世的动力和行为准则,道家思想给了他心灵憩息的驿站,提出修养的态度和手段,佛禅思想则给了他安心的途径,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外以儒家修身治世,内以佛老养性治心,内外结合追求圣人才德,方成苏轼之哲学。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其内涵通俗来讲,就是修身养德,要求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自宋以来,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本文所谈苏轼“内圣”哲学,扩大范围,依据苏轼对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接受,来研究其修身、养性、治心的思想,此“内圣”哲学博采众长,自成体系。

子由言:有一人死而复生,问冥官如何修身,可以免罪?答曰:“子宜置一卷历,昼日之所为,莫夜必记之,但不记者,是不可言不可作也。

无事静坐,便觉一日似两日,若能处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便是百四十岁。

人世间何药可能有此效!既无反恶,又省药钱。

此方人人收得,但苦无好汤使,多咽不下。

”晁无咎言:司马温公有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予亦记前辈有诗曰:“怕人知事莫萌心。

”皆至言,可终身守之。

——《东坡全集·卷一百三·志林四十二条·异事·修身历》这则故事读来很简单,大抵不过就是苏辙讲了一个小故事,死而复生之人问冥官如何修身,冥官给出答案,初读觉得有些荒谬,如“无事静坐,便觉一日似两日,若能处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便是百四十岁。

”这是何解?有何依据?苏轼记此有何用意?再读来,感觉其中的涵义与苏轼的某些思想是相通的,因此尝试着做了梳理:修身、养性、治心思想。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四)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四)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四)内圣外王,“内圣”是人格理想,“外王”是政治理想。

在内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象圣人一样;对外能够建功立业扬名青史。

内圣外也圣,就成了迂腐。

外王内也王,就成了暴戾。

个人领域成功与公众领域的成功“内圣外王”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追求,他们希望在内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象圣人一样;对外能够建功立业扬名青史。

也就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内圣即仁之体,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象圣人一样;外王即仁之用,就是一个人对外要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要成就一番事业。

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

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近代历史中能够称得上这个称号的人莫过于曾国藩了,他被尊称为“圣相”。

曾国藩身上,体现了一种极其美妙的包容性,这一点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他能够将很多看起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和谐相处。

儒道释三位一体。

他们从不咬牙切齿,却能微笑相对,这样和谐相处需要一种博大的气场。

如果没有内圣外王这样的体现,就会出现“一元化”的人,既内圣外也圣,或外王内也王。

这两种极端都会造成偏差。

内圣外圣是迂腐内圣外也圣是迂腐。

这个社会的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普世的道德,一种是崇高的道德,但是只限于律己,不能强加于人。

内圣外也圣者,往往导致把自己的道德要求强加给别人,而忽略了人性,真正决定大多数人行为的,却是另一样东西——利益。

人有不追求圣贤的自由,用出世的标准来要求入世的身旁人,是自寻烦恼。

很多人往往是境界已经修炼到高处不胜寒得地步,但是肉身却还在世俗之中。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但是,其效果真的是“内圣外王”了 吗????
二、从舆论学角度分析原因
第一、舆论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控制,民众行为受限,扼杀 中国社会的创造力。
第二、企图以舆论道德自律来治国平天下, 忽视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变革以及法律制度的 完善,必然强化专制。
第三、忽视公众舆论心声,忽视个人利益追 求,“小我 ”成全“大我”,最终导致反抗。
从舆论学视角看儒家思想“修齐 治平”、“内圣外王”
一、含义
“修齐治平” 来自于《四书五 经》中的《大学》一文:古之欲 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 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已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 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简言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 是在《庄子·天下篇》 中提出来的。内圣是一 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 则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 发挥作用,用来治国平 天下。
《大学》开篇讲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 最好解说。
这种思想是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思想的核 心,用这套理论在教育着一代代知识分 子,实现“政教合一”的目地。以舆论 为教化,上至帝皇,下至百姓,无不以 此为最高理想追求。

内生外王观后感

内生外王观后感

内生外王观后感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之一,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本书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准确地阐述了儒家思想的义理、剖析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多方面影响。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

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开启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以修身进德为起点,进而成圣成贤的生命存在,最终为礼乐文明确立了成熟而稳定的基本精神方向,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

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其内涵通易懂,“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梁集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梁集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梁集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边珝,字待价,华州郑人也。

珝,晋天福六年,举进士,解褐...,..秘书省校书郎、直洪文馆。

汉乾祐初,为右拾遗加朝散大夫。

泽州饥,奉诏视民田。

周广顺元年,迁右补阙。

三年,转起居舍人。

显德二年,改库部员外郎。

丁外艰,服阕,授职方员外郎,知通州。

珝课鬻盐于狼山,岁增万余石。

宋初,诣卫州视秋稼及掌京仓。

建隆二年,兄玕自河南令入为吏部员外郎,复以珝为洛阳令。

兄弟迭尹赤邑,时人荣之。

乾德初,召为仓部郎中。

蜀平,命珝知三泉县。

开宝初,迁职方郎中,监京兆曲务,又掌永安军榷货,奏徙务扬州。

有富民诉广陵尉谢图杀其父本部收尉囚之官吏推劾累三百日狱未具州以状闻诏珝案鞫,尽得其实。

乃富民以私憾诬告尉,即反坐之。

就命权知州事,仍兼榷货务。

罢郡,又兼掌酒税盐矾务。

未几,丁母忧,起复,知州事。

会征江表..,兼领淮南转运使。

金陵平,知江北诸州转运事。

太宗即位,迁吏部郎中。

召还,赐金紫..,充广南转运使。

初至,桂州守张颂卒。

颂,濰州人,藁葬城外。

旧制不许以族行,仆人乃分匿其家财,珝召官吏悉追取之,部送其柩归濰州。

又属郡守与护军有忿隙者,但奏令易地,不致之于罪衅。

太平兴国五年,代归。

拜右谏议大夫,领吏部选事。

七年,移知开封府。

明年夏,卒,年六十三。

珝精力有吏材,帝方欲倚用,及闻其卒,叹息数四,赙其家绢四百匹,钱二十万。

珝一子早卒,以其从子俊为尉氏主簿。

兄玕至金部郎中,从子仿至殿中丞,倚为比部员外郎。

(节选自《宋史·边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富民诉广陵尉/谢图杀其父/本部收尉囚之/官吏推劾累三百日/狱未具/州以状闻/B.有富民诉/广陵尉谢图杀其父/本部收尉囚之/官吏推劾累三百日/狱未具州/以状闻/C.有富民诉/广陵尉谢图杀其父/本部收尉囚之/官吏推劾累三百日/狱未具/州以状闻/D.有富民诉广陵尉谢图杀其父/本部收尉囚之/官吏推劾累三百日/狱未具/州以状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入仕为官,《世说新语》中“绍惧不自容,将解褐”的“解褐”就是此意。

“内圣外王”之新解--以熊十力“内圣外王”思想为中心

“内圣外王”之新解--以熊十力“内圣外王”思想为中心

“内圣外王”之新解--以熊十力“内圣外王”思想为中心聂民玉;段红智【摘要】“Being Sage Inside and Being King Outside” is the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life ideal. From the point of literature, who can really exerts the“Inner Sageliness and Outer Kingliness” is Confucian .“Being Sage Inside and Being King Outside” is the new theory of the New Confucian, which not only has its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eory meaning,but also has its modern new implications, and includes democracy and science also. Regardless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eory or the theoryof modern new Confucian orthodoxy, mostly advocate“Being Sage Inside” leads to“Being King Outside”, persist in the“Being Sage Inside”and“Being King Outside”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e same pace. Although Xiong Shili is the person who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s about “Being Sage Inside and Being King Outside”, still be confined to the opinion about the“Being Sage Inside” leads to the“outer kingliness”. Although the“Being Sage Inside and Being King Outside” can be set upin theory, and everyone has the possibility of to be a sage, on the realitythe rate of the possibility of its realization is almost zero. In fact, “Being Sage Inside and Being King Outside” are differ not two, when people transform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ubjective world will also be transformed at the same time. In other words, It is not the “Being Sage Inside” leads to the“Being King Outside”, but during“Outer Kingliness”, we can improve ourselves, and use the consequenceof“Outer Kingliness” to enrich our mind, so we can im prove our moral level, and achieve our ideal and perfect personality.%“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

什么叫内圣外王

什么叫内圣外王

什么叫内圣外王?【一、内圣篇】万象未审凡几,约其范围,则“我、人、事、物”四纲。

故世间学问,亦“修身、待人、接事、应物”四样。

儒者首重修身,修身有成,称为内圣。

次重“待人、接事、应物”,称为外用(外王)。

修身有十一方面。

分别是:性、情、见、念、习、智、验、知、言、体、行。

一曰性:如懒惰、懦弱、刚强、好胜、恬淡、大方、豪爽、小气、毅力之类。

性的学问,有人懦弱、有人刚强;有人恬淡、有人好胜。

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懦弱与刚强、恬淡与好胜,其性相反,但各有优劣。

若懦弱过甚,就不能勇于任事。

若刚强过甚,易与人争斗而不肯妥协,过刚易折。

所以,性过懦弱者,需使之刚强些;性过刚强者,需使之懦弱些。

所以不足与过甚者,使之中和,此之谓心性上的学问。

其他心性的道学问以此类推。

二曰情:如喜、怒、哀、乐之类。

情的学问,若绝情无情,人乃草木矿物。

若纵情滥情,人乃低等动物。

大喜大怒大悲大乐,最是伤身。

且情者善变,昨喜今怒,昨怒今喜,无有固态。

若率情而为,最易伤人,最易偾事,最易乱物。

若为人处世,皆弃情欲而唯理智,恐机械方能如此,人则不能矣。

因此,情不可泛滥,亦不可断绝。

泛滥则稍稍抑制,断绝则稍稍引发。

用情而不为情所用。

取情之利,塞情之弊。

夫情者本无利弊,利弊在用者。

若为情所困,则情为弊。

若不为情所困,于喜怒哀乐中,悠哉自如,与情共舞,其情为利。

如此真是练情学问。

三曰见:如是非观、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信仰、戒条、理念之类。

见的学问,即各种后天自觉或不自觉建立的观念,无论是个人观念或集体约定俗成的观念。

若人完全没有这些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原则、信仰、信念、信条、戒律等观念,恐又难以处世。

若过于执着诸观念,以为天经地义、亘古不变、不可或偏,则又易走火入魔。

所以,能建立诸见,又不唯其实从,不为其所困。

到达“用见而不为见所用。

”这就是关于如何修炼意见、观念上的学问。

四曰念:种种瞬间想法。

念的学问:各种财色名权,纷繁庞杂之想法,日夜如江河竟注,不可或止。

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之道汤一介我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儒学能否现代化》以及几篇讨论中国传统内在超越问题之论文中都谈到应给儒家学说以定位,因为儒家学说不可能解决今日社会的所有问题,可是我们应找到在对它作了现代诠释的条件下,它对今日社会在哪个或哪些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照我看,儒家学说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就是“教人如何做人”。

因此,我并不认为儒家学说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如果那样要求反而会使儒家学说中对今日最有意义的部分被埋设了。

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中,我对儒家学说的正面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的问时,也提到儒家学说存在若干问题,即“空想的理想主义”、“实践的道德观念”、“求统一的思维方式”和“直观的理性主义”等,并对之作了一些批评。

但我后来在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内圣外王之道”可能是中国传统哲学存在的最大问题。

1987年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论儒家的境界观》刊于是年《北京社会科学》杂志中,后又收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此后我在其他论文中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我阅读一些近现代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时,他们大都认为“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思想之精华所在,例如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沦语考释》中文《庄子天下篇释义》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据《大学》首章而对“内圣外王之道”也有一种解释。

熊先生根据《大学》以“修身”为本,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接着他说:“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城内修之目也。

齐、治、平,外修之目也。

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

小人不知其身之大而无外也,则私其七尺以为身,而内外交修之功,皆所废而弗讲,圣学亡,人道熄矣。

”梁启超和熊十力都认为“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可以而且应该由“内圣”而“外王”,而有一完满的“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理论。

什么是现代企业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什么是现代企业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精心整理
什么是现代企业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现代企业象个"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层层具足,同时是全方位的,具有整体性,
网络性,暗合现代物理学的"混沌理论"。

人类一切的行为或活动诸如文化、科学、经济等都要依存企业来互通有无,获取平衡,企业不再是个单一的,庸俗化
的"
心理素质的目标,除了内证和外学的涵养和德识之外,是要解决如何多快好省
地吃喝玩乐和人到中年的问题(生理上的早衰和心理上的"晚节")。

生理素质的培育:大脑的开发和静坐。

心理素质的涵养:读书、音乐、大脑的开发和静坐。

身心的健康与和谐才是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个体的外王之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具足了健康与和谐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企业家,具足了内证与外学的涵养德识
成。

当企业遵循内圣之道,由生存阶段提升至生活阶段之时,企业此时的成败利益也就不再全属于企业,也不是私人所能专有,而是归之于社会公器,影响所及是社会大众,身为企业主导者就不容许为利益而不择手段。

亦即所谓:凡有私利之心便不可,如依一事,须寻自家稳便处(公益行为,持久之道)。

也就是如《庄子》所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焉。

此时企业家,凡事须抱持以利益之心服务于众人之事。

持此修养即是外王之道。

一起。

[玄学,谈郭象]浅谈郭象玄学化的“内圣外王”观

[玄学,谈郭象]浅谈郭象玄学化的“内圣外王”观

浅谈郭象玄学化的“内圣外王”观一、郭象《庄子序》内圣外王疏解郭象对内圣外王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庄子注¥序》之中,《序》文字不长,但以往学者的理解多有分歧,故引用于下,并作分析、疏解: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未曾,从不)藏其狂言,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

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则虽高不行;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者,固有间(差距)矣,斯可谓知无心者也。

夫心无为,则随感而应,应随其时,言唯谨尔。

故与化为体,流万代而冥物,岂曾设对独遘而游谈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经而为百家之冠也。

?郭象认为,庄子懂得无心这个根本,故经常发表一些意蕴深刻但不为常人理解的狂言?,但他的言论也有所不足,常常是无会而独应,即不是根据所接触的情况,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自说自话,独自应答。

会,是相遇、相合的意思。

在郭象看来,言论应根据所遇的具体情况而发,否则即便有道理也无实用;言论如果不涉及具体的事物,即便高深莫测也难以实行,只能是一些虚无缥缈、无关实际、悠远玄妙之言。

这说明庄子虽然知本,但还没有做到本末一如,与真正的无心者还有一定的距离,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

圣人不仅懂得无心,同时还心无为。

心无为并非心无所作为,而是随感而应,受到外界的触动才有所反应,并能顺应时势的变化,其言论是十分谨慎的。

二、郭象以内圣外王标举庄子思想析疑对于郭象的《庄子序》,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以内圣外王之道概括庄子的思想是否恰当?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历史上就有曾见郭象注庄子,却是庄子注郭象之说?,按此说法,则郭象注庄,更多地是六经注我,而不一定要回到庄子的本意。

当代学者余敦康则认为,《庄子》一书既有自然与名教相结合的一面,也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面。

从《庄子》的文字形迹来看,似乎庄子并不是断然作了一种选择,而是同时作出了两种选择,因而庄子的思想似乎同时包含着两个方面。

并认为这是因为庄子在讲内圣外王之道时,经历了一个从追求、动摇到幻灭的心路历程,不像其他各家那样对自己所讲的内圣外王之道怀有高度的确信,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抱着类似宗教的虔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君忆:惟内圣者可以外王2006-09-14 09:40:01 网友评论 1 条进入论坛
非货币薪酬决定员工忠诚度。

如果你不懂得爱,你就不可能付出真正的非货币薪酬。

如果没有真正的非货币薪酬,你就不可能拥有一支忠诚而有胜任能力的团队。

如果没有这支忠诚而有胜任能力的团队,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领导力的管理者。

下列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管理者,请在你认为有领导力的管理者选项后面打√:
商业投票
你认为以下历史人物哪些是有领导力的管理者?
周文王姜子牙周厉王周幽王秦始皇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汉桓帝汉灵帝曹操刘备诸葛亮
【投票结果】
周文王姬昌、姜子牙、汉文帝刘恒、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汉武乡侯诸葛亮……我认为他们是懂得爱的人,也是真正有领导力的管理者,我给他们全部打√。

至于周厉王姬胡、周幽王姬宫涅、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魏武帝曹操……我认为他们是不懂得爱的人,也并不认为他们有多大的领导力,我给他们全部打×。

周文王曾经向姜子牙请教管理学的难题。

姜子牙说,管理学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的区别。

君子之道关乎人生的意义,小人之道关乎做事的技巧。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人生的意义就是爱。

如果你在爱着,人生就会像花儿一样绽放,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可是,如果你怀疑爱的存在,人生就会立即失去它的意义,让你感到混乱、无聊和痛苦。

一个混乱、无聊和痛苦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真正的管理智慧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真正有领导力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一种内圣外王的特质。

世事通达、大德有言者谓之圣,惟内圣者可以外王。

反之,若无内圣,则不可以外王。

内圣外王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理解人生的意义,你就会懂得爱;如果你懂得爱,你就能够在管理国家的职位上,做出有利于人类的王者事业。

“国人暴动”的故事
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文王成了一位内圣外王的管理者和周朝800年江山的奠基人。

《诗经》中说,周之有天下,是因为周文王和他的继承者能够“宜民宜人”,所以才会“受禄于天”。

可是,这种“宜民宜人”的社会文化,却在周厉王时代遭到了严重的毁坏。

周厉王是周朝第十代领导人。

在他的身上,兼有汉灵帝的贪婪和董卓的残暴,却不如曹操那样善于玩弄权谋。

由于他的贪婪,他任用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霸占了国内所有的河流、湖泊,谓之“专利”。

老百姓无法谋生,怨声载道,周厉王就下了一道命令,不允许老百姓妄议朝政,如有违犯,格杀勿论。

于是,人们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朝政了。

即使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色示意。

周厉王得意扬扬地对召穆公说:“你看到了吗?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胡说了!”
召穆公听了,大惊失色地说:“你怎么能够用这种强硬的手段来堵塞老百姓的嘴呢?你知道吗?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堵塞老百姓的嘴巴,其后果比堵塞波涛汹涌的河水还要严重啊。

当年鲧治理共水,用的就是这种堵塞的办法。

结果,愤怒的河水造成河堤决口,天下也因此泛滥成灾。

后来,鲧的儿子禹改变了做法,他去了解河水为什么泛滥的原因,然后设法疏通淤塞,让河水畅通,于是天下大治。

鲧和禹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还像鲧那样愚蠢,那么你也必然会遭遇鲧那样的灾难。


周厉王利令智昏,根本听不懂召穆公的话,继续执行他的暴政。

三年之后,忍无可忍的老百姓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起义。

周厉王慌忙逃到很远的地方,再也不敢回来。

历史上把这场起义称为“国人暴动”。

周厉王逃走之后,由于最高领导者缺位,经过人们商议,决定由周定公和召穆公主持政治会议,管理国家和社会。

历史上把这种管理模式称为“共和行政”。

我一直觉得,“共和行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管理学案例。

但苦于资料贫乏,我们无法知道个中的真相。

我想,“共和行政”的民主,可能是解决独裁统治的有效方案之一吧?可是,为什么“共和行政”仅仅维持了14年,就把政权交给了周宣王呢?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姬静即天子位,“共和行政”也从此宣告结束。

周宣王在位46年,由于他的善良和开明,天下重新恢复了春满人间的生机。

历史上把他的管理绩效称为“宣王中兴”。

授权选自《像园丁那样管理》成君忆著中信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