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3总第32课时《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是著名的古代汉文化散文,被誉为“思想启蒙之书”。
该散文曾被《论语》选入“过之章”,而在元、明、清三代流传甚广,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围绕《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展开,讲述对该散文的理解和教学方法。
一、散文背景《寡人之于国也》为战国时期吕不韦所作,写于春秋时期晋国。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富商政治家,为韩国尹氏的家臣。
他致富后,曾担任刘邦的大将军和首相,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政治家。
二、散文主旨《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贬抑君主的散文,深刻揭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提出重视地方政治和民主制度的论点,倡导君主与百姓互动的观念,主张尊重人才的作用和重视知识、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
它主要反映了作者吕不韦对于当时中央集权政治的批判和地方政治制度的追求。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吕不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2. 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批判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首先围绕文本展开,分析文本结构、主题思想、行文修辞,理清文本的脉络,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理解的深度。
2. 其次,可以辅以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引导,借助多媒体和其他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现文化背景,增加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认识和文化领悟。
3. 最后,可以开展写作指导,通过讲解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机制,指导学生如何写作和用语,提高文本的写作素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作文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教学要点1. 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2. 地方政治与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3. 君主与百姓的互动关系。
4. 重视人才的作用和重视知识、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
六、教学实践1. 展开文本阅读,逐一分析文本结构、中心思想、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2、能力目标: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正确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二、简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3)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掌握;3. 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难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 孟子论辩艺术的分析;3. 文本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孟子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难点句子,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
6. 情感升华:总结孟子民本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备课堂交流;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活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背诵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料:《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注释;2. 相关案例:古今中外关注民生、关爱他人的典型事例;3. 多媒体资源:孟子思想介绍、历史背景资料等;4. 网络资源:有关孟子民本思想的论述、论文等。
《寡人之于国也》 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理解和翻译。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辅助阅读资料。
3. 准备教学PPT或其他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
2.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三、内容讲解(20分钟)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文章的结构、观点和思想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四、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复习上一课时学习的知识和内容。
二、深入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应用拓展(15分钟)教师给出相关的讨论话题或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引导学生将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总结反馈(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寡人之于国也-2 教案
四、学生背诵课文5、6、7段
五、探究学习
㈠探究
问: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㈡迁移训练
本文是对话体,由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组成。在文中下列位置,为梁惠王各设计一句话,表现梁惠王论辩时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
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明确:
⑴可以添加“寡人愿闻其详”之类的话。理由: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梁惠王意识到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也许不会就此承认自己治国的“尽心”与邻国之君一样,他还希望对方作出具体的解释。
⑴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⑵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⑶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⑷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第课时)2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出题讨论式讨论题:(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高中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高中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
1.1.2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一篇政治论文,主要针对梁惠王提出的治国问题进行回答。
1.1.3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治国理念。
二、知识点讲解2.1 词语解释2.1.1 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
2.1.2 仁政: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关注民生福祉。
2.1.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遵循正道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违背正道则会得到少数人的支持。
2.2 句子解析2.2.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2.1.1 说明在孟子看来,民众的利益最为重要,国家利益次之,君主个人的利益最轻。
2.2.2 “王道荡荡,霸道熙熙。
”2.2.2.1 指出王道仁政可以使国家繁荣昌盛,霸道独裁则会导致国家衰败。
2.3 篇章结构2.3.1 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逐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2.3.2 文章结构清晰,观点鲜明,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论证。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翻译3.1.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3.1.2 翻译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
3.1.3 讨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2 课堂讨论与分析3.2.1 讨论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3.2.2 分析孟子运用对话形式阐述观点的技巧。
3.2.3 比较孟子与梁惠王的不同观点,思考为何孟子能够说服梁惠王。
3.3 课后作业布置3.3.1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仁政在现代社会应用的短文。
3.3.2 让学生找出其他关于孟子仁政主张的文章进行阅读。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1.2 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
4.1.3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朗读和翻译,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2.2 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高中教案 2009-09-16 08:32 阅读569 评论0字号:大中小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角色和责任。
2.掌握寡人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寡人之于国也?2.寡人的角色和责任。
3.寡人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技巧。
4.寡人的影响和作用。
5.分析和评价寡人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6.实践活动:模拟寡人管理国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寡人之于国也1.导入:通过对《寡人之于国也》这个标题进行解读,引发学生对寡人角色的思考。
2.概念解释:讲解寡人之于国家的定义和作用。
3.讨论:学生就寡人角色的定义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二课时:寡人的角色和责任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寡人的角色和责任。
2.角色分析:介绍寡人在国家中的不同角色,如领导者、决策者、统筹者等。
3.责任分析:讲解寡人在国家中的责任,如保障民生、维护国家利益等。
第三课时:寡人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技巧1.导入:通过实例分析,引出寡人管理国家的重要性。
2.方法介绍:介绍几种寡人管理国家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如制定政策、组织人力资源等。
3.案例分析:通过对历史上的寡人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寡人的管理风格和方法。
第四课时:寡人的影响和作用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寡人对国家的影响和作用。
2.影响分析:分析寡人的决策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寡人的权力和责任。
3.作用总结:总结寡人在国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思考。
第五课时:分析和评价寡人之于国家的重要性1.导入:通过让学生讨论寡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分组活动:分成小组,就寡人之于国家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小组报告。
3.小组展示:各小组报告并进行展示和讨论,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第六课时:实践活动:模拟寡人管理国家的情景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
2.小组分工: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模拟寡人管理国家的情景,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① 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 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未2009-03-04 2151《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测提问,理清课文思路。
2、讲析课文二、三部分。
3、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1—3段情况。
二、检测提问,复习第一部分内容。
1、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2、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二、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背诵。
2、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3、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4、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5、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6、再次让学生朗读、背诵。
三、导入并学习第三部分。
1、教师引导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3、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人教版语文高一-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一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第二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想必大家在初中阶段都曾学习过《孟子二章》吧?(学生肯定回答)那么请你们谈谈《孟子二章》的语言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结合《孟子二章》的具体语句畅谈孟子的语言风格:富有气势,长于辩驳,说理层次井然)……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深入学习孟子的论说文代表作《寡人之于国也》,从中体会孟子长于辩驳,文采灿然的散文风格。
(板书课题)文本解读信息筛选一、研读课文最后三节(一)师范读,生轻声跟读,然后齐读。
方法:文章最后三节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
具体而言,“七十者衣帛食肉,……,未之有也”应读出坚决的口吻,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二)学生参照文下注释,自译第一段,遇有疑难则作好相应标记,为讨论作好准备。
提示:宜抓住“数”“胜”“是”“丧”“谨”“申”等实词以及“之”“以”等虚词。
(三)交流讨论,小结重要的文言现象。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思考题作讨论,并推出代表进行交流。
教师应参与小组讨论,并加强现场指点,并适时地抛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合作探究文句精讲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明确:其一,注意该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生”与“死”原本都是形容词性的,此处分别由“活着的”和“死了的”活用为“生者”和“死者”。
而句中的“丧”(读作sānɡ)应为名词活用为“为动用法”,即释为“为……办丧事”。
初高中教材中“为动用法”的实例并不多见。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云:“死国可乎?”其中的“死”即为典型的“为动用法”。
其二,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这”理解,在文言文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并非用作判断动词,这一点须向学生强调清楚。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明确:其一,这是个判断句式。
其中的“王道之始”并非是“主之谓”结构,“之”只是普通的结构助词,解释为“的”。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基本设想】这篇课文是《孟子》第三章,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
其中,“不违农时”一段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一段论王道之成,这是本章的核心。
把握这个核心,就可以看出全文的理路:开始,梁惠王自称尽心于国,问邻国之民不归顺之故,孟子设喻作答,暗示对方要放弃战争政策,自反修政;然后因势利导,从正面提出王道的主张,要在制民之产;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开头——不“罪岁”,则当行王道;王道行,而天下之民至矣。
这个理路应当让学生知道,因为它显示了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有助记诵。
讲内容,只能点到为止。
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其实是指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度而言;而在孟子那个时代,兼并土地之风愈演愈烈,要想恢复井田制度绝难办到。
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说多了就不是学文言而是学历史了。
其次,课文末段对残民之君的揭露,也是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只需点出来,认真地诵读,能由文入情也就够了。
中学生学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便是诵读。
因此,教文言当以诵读指导为主线来贯穿全部教学活动,讲什么要视诵读的需要而定,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宜抓住一点大加发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
这样教才是“既见树又见林”,不至于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也可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以读为乐。
还要把课堂上学文言的气氛搞得浓浓的,教师疏通文义及学生答问都无妨“夹带”一些文言语汇。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生动而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
全文共359字,用中速读一遍仅需3分钟,读10至12遍(含教师范读和检查)加上诵读中的间歇,约需45分钟;如用两节课教读,尚余45分钟,用于疏通文义及师生问答可算宽裕。
【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
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2课时)
3.8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3)【教课目的】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亮,善用排比,对偶,加强文章气概的特色。
2.认识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正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升论辩能力。
2.提升掌握古汉语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浸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德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踊跃思想。
2.对孟子“德政”的详细内容进行商讨。
【要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要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德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方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论述推行“王道”的七种举措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其实是孟子“德政”内容的详细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词典,正确译文。
(3)概括文意,记放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纳专题议论的方法。
【教课步骤】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德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知识。
二、整体感知孟子擅长雄辩,并气概充足,使其自己“德政”的看法鲜亮,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详细的方法。
关于古汉语知识,要注意正确掌握,探访规律。
三、要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出题议论式议论题:(1)为何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怎样做到论辨的气吞山河?[参照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此刻用对方熟习的案例设喻,启迪对方,使对方简单接受。
梁惠王喜爱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悉心于国” 不比邻国之政很多少;用“刺人而杀之” 归咎于武器的荒诞,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1作品起来气澎湃的原由,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 3 段中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以“不,谷不行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不行食也,斧斤以入山林,材木不行用也” 。
三排偶句,提出了展生的三种举措,以及采纳些举措后所生的成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8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2) -
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案
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年3月8日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1、翻译文章内容。
依据:2017年高考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以理解文意和翻译的形式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高频文言实词进行重点考查。
教学
难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总结提升环节
1、本节课知识
2、高考中的考题
1、展示补充讲解
2、巡视学生积累情况。
1、自主总结
2、补充记录。
灵活运用教材,将知识迁移到考试中。
5分钟
5
目标
检测
环节
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填空
1、巡视学生做答。
2、公布答案。
3、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同桌互批。
3、订正答案。
2、运用能力:
通过利用古汉语字典,结合书下注释,读准字音,解释词义,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独立疏通文意的学习能力。
理由:高考考查学生运用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进而领悟文章中心意旨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课前
三分钟
课前演讲
(孟子相关)
组织
指导
演讲
点评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6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作者写下这篇文章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语言特色,在书上圈画作答。(课代表检查)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案:8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2)
2017— 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课题教课要点教课难点主备人:使用人:寡人之于国也1、翻译文章内容。
1、掌握常有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时间: 2018年 3月 8 日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依照: 2017 年高考大纲领求“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高考以理解文意和翻译的形式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高频文言实词进行要点考察。
依照:古文基础单薄。
《寡人之于国也》中要点好多,学平生常累积文言字词较少,翻译句子比较费劲,因此要学生多累积,提升理解文言文能力。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翻译文章内容。
2、学生会翻译要点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学生能运用本节课知识会答有关实词虚词题。
二、能力目标:1、思想能力:经过学生对文章的翻译和要点词语的记忆,能培育学生语文思想,文言文思想。
2、运用能力:经过利用古汉语词典,联合书下说明,读准字音,解说词义,培育学生运用工具书独立疏导文意的学习能力。
原因:高考考察学生运用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从而意会文章中情意旨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课前演讲组织演讲1、加强考纲规 3 分钟三分钟(孟子有关)指导评论定的“表达看法1承接导入环节2练评联合环节3练评结合环节4讲堂翻译文章内容 1 巡视检查学生完成状况,进行实时评论。
2 增补有关知识朗诵课文1、纠正读音和断句。
2、纠正语气。
要点文言实词虚词1、检查自主学习状况2、纠正问题3、增补完美1、本节课知识1、展现增补解说2、高考取的考题2、巡视学生累积记录累积1、抽小组展现2、其余小组增补3、增补记录1、集体朗诵。
2、抽签朗诵1、小组增补纠正2、小组代表展示。
3、书上记录1、自主总结2、增补记录。
和感情”部分2、累积作文素材3、锻炼表达能力。
学生课前自主9分钟翻译,课上再翻译能够帮助学生澄清迷惑和记忆。
1 、经过朗读培 5 分钟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doc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二孔子被尊为“圣人J孟子被尊为“亚圣S三.预习检测:数罟(gd)湾池(wU)鱼鳖(big)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孝悌(ti)饿苹(pia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已有知识经验、上下文语境,翻译课文,在此过程中,积累:数、胜、兵、直、发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导入新课《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猛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明确能力发展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补充完整目标并齐活动教学过程预设活动一、教师范读文章,同学梳理字词。
重点字词标记:弃甲曳(yè)兵涂(涂tú通假字,同“途”)有饿piǎo(莩)鸡豚(tún )狗彘(zh ì)之畜(xù)数(cù)罟(gǔ)不入wū(洿)池无(无w ú通假字,同“毋”)失其时谨庠(xiáng )序之教颁(颁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tì(悌)之义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标注并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分析1.诵读第五段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
理清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第1、2、3小句第二层第4句第三层第5句全段中心 2.朗读第六段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
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
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二、提示应掌握常用言实词、虚词。
违时胜数罟洿斧斤以憾树衣畜无谨庠序教申孝悌义颁负戴王3.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
用比喻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读。
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
总的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分类归纳总结言知识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特殊句式【判断句】 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本段翻译。
【课堂检测】
问题----详见教材全解87页第2、3、4、5题。
【拓展延伸】
问题----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四:教材分析:
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和高超的论辩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定边四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主备人:郭亚莉审核人:李洪燕时间:2013年4月9日本学期总第32课时
必修3第三单元
第8课第二课时
个人空间
教(学)后反思
一: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二:课标要求: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学说,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获得人生智慧。
三: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问题2----理清本段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1、2、3小句
第二层第4句
第三层第5句全段中心
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根据文意,引导学生当堂背诵。
【合作探究】
问题1----朗读第六段,找出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课文第五、六段。
五:重难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六: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问题----检查背诵
【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
【自主学习】
问题1----诵读第五段,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