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课用2014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第一课时【题解】: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导语: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师柏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还是他的挚友,正所谓:“良师益友”。
他曾作诗这样赞美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
……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师的错误。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是孔子所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了个人对于仁德的追求和担当,超越了师生关系的范畴。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仁德的时候,不应该避让,而应该勇敢地去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仁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也应该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师生关系的的看法。
他认为,在师生关系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性,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灌输知识。
因此,学生应该勇敢地追求仁德,而不应该在老师面前避让。
总结起来,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于师生关系的看法。
它强调了个人对于仁德的追求和担当,超越了师生关系的范畴,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仁 不让于师》教学设计
1.阅读“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感受孔子的性 格。结合视频分析。
2. 阅读 9、12、13 则通过语言品味,感受孔子内 心情感。通过联系研究论著,印证孔子内心情感。
3.阅读其他剩余部分说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
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1)师生关系之一:尊师
三、分析文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的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的呈现
设计意图
1/4
《当仁 不让于师》教学设计
共
据说,1988 年初,75 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
一
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
课
“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东方的孔子
一、导入新
时
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
课
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 通过国外对孔子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 1. 通过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
学
方 法
2. 通过教师分析,使学生掌握多种角度分析文言的能力。
3.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
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
1 课时
课时 环节
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 自然引入国内,根据学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用一句话描述孔子。
生的回答自然开题。
1.孔子鲁国人,孔子故居。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的后 裔,后来因为要避内乱,才迁居到了鲁国。
二、初识孔 子
2.孔子生活的社会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
安的时代,也有人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当仁不让于师》这篇文章。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美德。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负责任的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论语·颜渊》。
2. 教学重点:(1)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3.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加以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小组分享:让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启示。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文章的内容和所学到的价值观。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观,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做到在尊重教师的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
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阐述尊敬师长的原因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法: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情境模拟场景。
3. 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 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教学内容:1.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介绍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2. 分析“当仁不让于师”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 阐述尊敬师长的表现,如礼貌待师、尊重师训、积极参与课堂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5. 总结讲解,强调尊敬师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对尊敬师长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模拟:评价学生在模拟互动中的沟通技巧,检验学生对尊敬师长的实际应用。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了解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教师职业的辛勤付出。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1、【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
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
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3、【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
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态度和行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解读:《论语·卫灵公》中“当仁,不让于师”的原文及其含义。
2. 儒家文化背景:了解儒家文化对师德的重视,以及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3. 实例分析:列举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尊敬师长的意义。
2. 原文讲解:详细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儒家文化中尊敬师长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传统美德。
4. 实例分析:分享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尊敬师长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和实例分析。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文化及尊敬师长的学术论文或书籍。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板书重点内容。
4. 视频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尊敬师长的视频案例,用于课堂展示。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实例分析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 视频资源:选取一些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回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2. 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论语》相关章节,增强对原文的感知。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关键词: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这个话我们也听得很多,也有一个成语叫「当仁不让」,这话就是出自于这章。
根据《论语集解》引的孔安国的批注说,孔子的意思是说,遇到行仁之事的时候,这个不可以让于师,这是讲行仁很紧急的原因。
譬如说你看到一个落水儿童,你跟你的老师在一起,你就不需要再请示老师,赶快就下水救儿童,这叫『当仁,不让于师』。
紧急关头不需要客气,这时候也不需要礼让了,自己就一马当先,当仁不让。
刚才提到的竹添光鸿《论语会笺》里面的意思,说这个「不让」就是不后,不在人后。
这是描述他勇于行仁的那种状态,连他的老师我们也不能在其后。
老师这是讲圣贤的老师,他们行仁,我们跟着老师后面我们不能落后,要勇猛的、精进的力行仁道。
这个意思也讲得很好。
我曾经在二00三年,这是说话七年前,有一次跟我们老恩师出访日本,参加一个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的会议。
茶余饭后跟师长在闲聊的时候,我就谈出自己的一个看法。
因为我自己觉得跟着恩师在一起,很多老恩师的决定,我并不能够看得出来他老人家是什么意思,有时候就跟不上,这是智慧不够。
因此我就说,「师父,现在我们没有智慧,所以最好不要自己去想问题,不要自己去决定事情,决定肯定会有错误。
就什么样?反正师父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这样对不对?」因为我想着反正听话,老实听话,一切就是师父叫我们做我们就做,师父没让做的咱们就不做。
我想很多人都认同我这个观点。
可是老恩师听到我这个话,笑了一下,说不对。
我这一听就有点心里起了疑情,为什么老恩师说不对?可是他也没跟我再说下去,给我这么一个悬念,让我自己去参。
所以他对我的教学法也比较特别,很多人跟他在一起,他可能就解释给他听,但是他对我很少解释。
所以虽然我跟他在一起时间很多,可是真正讲话的时间倒并不多。
多半是我问问题的时候,他的答复又是非常的简短,就像刚刚这样的,就说两个字「不对」,剩下你自己回去参。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1.2 教学内容解释“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强调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及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尊重师长的看法和体验。
第二章:尊重师长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尊重师长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师长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2 教学内容讲解尊重师长的意义和价值。
分享尊敬师长的实例和故事。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尊重师长的意义和价值。
分享法:分享尊敬师长的实例和故事。
第三章:如何尊重师长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尊重师长。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尊重师长。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如何尊重师长。
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章: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更好地理解尊重师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物如何尊重师长。
引导学生讨论实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提供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物如何尊重师长。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实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
5.3 教学方法反思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化对尊重师长的理解。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关于尊重师长的实际案例。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结论。
6.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深入讨论。
分享法: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结论。
第七章:角色扮演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尊重师长的行为。
培养学生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当仁不让于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观念,也是人们在教育领域中一种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古代,师者,如亲人也。
师者,教也。
所以,古人对待师长,尤为敬重。
这种观念与现代教育思想中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是一致的。
在教案中,当仁不让于师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仁不让于师意味着师者,是有睿智与慧能的人,更具有指导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教案编写中,师教案是师者对于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的总结与归纳,是教师经过深入研究、多年的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与指导,成果的体现。
在教案的编写上,教师应力求科学、详细、全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具、教学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反思等等。
师教案是老师的心血结晶,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当仁不让于师也是强调了学生对待师长的态度需保持尊重与感恩。
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师长的教学,遵循师长的教导,努力学习,尊重师长的辛勤努力。
学生应该尊重教学的过程,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做到课堂听讲、问题积极提问、态度端正。
同时,学生也应该珍惜师长为自己所做的付出,并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再次,当仁不让于师还体现了学生对待师长的态度需持有感恩之心,并将其付诸于行动。
感恩之心是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能够使人关怀父母、敬爱师长。
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仅要感激师长辛勤的工作付出,更应该理解师长辅导与教学的艰辛,感激师长的关怀与教导。
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时间,而学生能够感激与珍惜师教案,是对教师的尊重与感恩的体现。
在教育中,当仁不让于师的理念是教育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它要求师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既要尊重师长的智慧与经验,又要求师长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在教案编写中,教师要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学生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案既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教学中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
当仁,不让于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
……。
语文选修《当仁,不让于师》课件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 也而有斯疾也”表现了孔子思想的哪一方面? 提示 从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也是一个宿命论者, 即他相信命运之说,但对命运的不公平提出了自己的抗 议,用反复的语句,强烈地表达出了这种感情。在他认 为,像冉耕这样德行优秀的人应该长命百岁,享受健康 的生活,却得了将亡的疾病,即使探望,也只能“自牗 执其手”,这是命运的不公平。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也可 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挚爱之情,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之情。
代词,他们的 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犹天之不可阶 .而升也________________
②闻弦歌 .之声________________
③如会同,端 .章甫________________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________________ ⑤风 .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四位性格各异的弟子中,孔子对 胸怀治国大志的三个弟子子路、冉求和公西华或哂或颔, 不赞一词,而对只谈风月、游玩而不谈国事的曾皙却发出 了由衷的赞叹:“吾与点也!”这似乎与孔子积极入世的 主张格格不入,因而不能不令人费解。 原来,“汲汲于仕进”只是孔子人生追求的表象,实际上,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才是他更高的追求和 最终的理想。即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有所养,社会 安定,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而曾皙所描绘的那一 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正是这样一种 境界的生动形象的写照。
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 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有几种不同情况: 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 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 智发达而情感贫乏。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 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 能成为杰出的偏才。 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 的理智终于能驾驭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 产生最伟大的成就。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怀集一中活页教案科目:高二语文课型:必读模块: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师明确: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
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
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第1则是子贡扞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二),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教师明确: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当仁,不让于师》第二课时(《论语·先进11第9》)13,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教师明确: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课用2014
孔子是注重“礼”的,即便是 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 约。
如: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 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 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 子也。”
颜渊死后,孔门弟子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 可以厚葬。”孔门弟子厚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 视我如父亲,我却不能够视他如儿子。厚葬,这不是 我的主张,是这些门生做的呀!”
• 思考: • 2、这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弟子的评 价?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 品质。 •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 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 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 也!”
【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身患 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及 师生情谊的深重。
[原文]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 予!天丧予!”
[评析]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 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天要了 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沉!
⑤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 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 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 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评析】 这一章,孔子对颜回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 却在生活上常常贫困深感遗憾。同时,他对子 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经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满, 这在孔子看来,是极其不公正的。
才德无与伦 比,崇拜之 情淋漓尽致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 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 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当仁不让》一文的阅读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当仁不让》一文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正确朗读《当仁不让》一文;3.能够理解《当仁不让》一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三、教学重点1.理解《当仁不让》一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2.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四、教学难点1.理解《当仁不让》一文的寓意;2.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当仁不让》一文的背景和作者。
例如:•你们知道《当仁不让》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当仁不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2. 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一遍《当仁不让》一文,然后再进行集体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尤其是情感表达的部分。
3. 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一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例如:•故事中的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李白要让庄生先过桥?•故事的结尾是什么意思?4. 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的情况,是否也曾经当仁不让,或者让别人当仁不让。
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5.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和朗读情况,以及听取学生的思考和总结,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2014年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当仁,不让于师》(人教版选修)
二、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集锦
做人处事篇(一) 1.不迁怒,不二过。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 事不成。 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四马一车为一乘
B.因之以饥馑
接着
C.夫子哂之
微笑
D.舍瑟而作
住舍
解析:D项中“舍”读shě,放下。 答案:D
6.与“端章甫”中“章甫”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驴不胜怒,蹄之
B.皆共目之
C解.析沛:公例欲句王中关的中“章甫”是D古.代殚的其一地种之礼出帽,这里是 名词作动词,戴礼帽。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D 项为动词作名词,出产的东西。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晢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 之大!”
4.选文第8节,一个“子路不悦”,一个是“孔子矢 之”,显示了什么?
明确:显示了孔子师徒的关系是平等的。
5.选文第10节,子路“率尔而对”,表现了他怎样 的性格特点?
明确:鲁莽坦率、自负急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弟子的评 价?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表现出孔 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 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 也!”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 矣。 ——晋.葛洪《勤求》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 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教 育家?
• ①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之后,潜心编纂了 《诗》《书》《礼》《易》《春秋》六 部著作,史称“六艺”或“六经”,这 六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 ②他开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使我国的教 育从官府垄断进入民间。 • ③创立不少的教育理论(教学相长、循 循善诱、有教无类)
孔子对弟子 的评价和感情类
【原文】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 虽生活艰辛,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 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 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 思考: • 1、如果原文改为:“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好不好?为什 么? • 不好。因为原文是一种对比,更能衬托出颜回的有
[原文]
13·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 曰:“子恸矣!”曰:“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评析]
孔子最推崇的颜渊死了。孔子极其悲 痛。跟着他的人说他太悲痛了。孔子反问: “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谁悲痛呢?” 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厚。
思考:为什么孔子在伯牛与颜渊死时表 现的不太一样?
• 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 • 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
【评析】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 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 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原文】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 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 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评点】 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表现孔子对仁 的重视;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表现孔子 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原文】 6.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是丘也。”
晚年整理研究文献
•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 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 得学习的东西?
•尊重老师 •师生平等 •和谐融洽
搜集尊师名言: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2、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4、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gòu 《广潜书》
遇到”仁”的事 情的时候,对老师 也分为三大类
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2、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 的个性魅力 4、5、6、7、8则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9、10、11、12、13则
学生对孔子的 评价和推崇类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 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 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 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 其不知量也。”
耳。”
【评析】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
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 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 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也表现 出孔子知错就改的品质。
【原文】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 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第8则,子路对于子见 南子十分不满,因为子 路不悦,怀疑孔子做了 不合礼的事,逼得孔子 居然反复的对天发誓。 • 表现出孔子的率真、可 爱、善良、敦厚 • 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 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的精神,及师生关系的 平等、融洽。
【评析】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
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 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 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 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 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 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这则内容有三: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孔子的道高远无边 (2)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不能 (3)孔子的道犹如高耸的东西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 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 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
孔子对学生的 教导及孔子在生活 中体现出的个性魅 力
【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身患 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及 师生情谊的深重。
[原文]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 予!天丧予!”
[评析]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 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天要了 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沉!
【评析】 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 的。表现了孔子诚实、正直的品格,也表明孔子 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及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 重。
【原文】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 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
【原文】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 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评点】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但伟 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 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 以跟从的。
【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 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 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 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小结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 化的集大成者。深受弟子们的敬爱,但他总把 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从学识、 道德和日常生活中感受他的伟大!感受夫子的 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