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心理健康教育)【圣才】

合集下载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教学)【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教学)【圣才】

第7章小学教学考点1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的内涵①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学生适应这种时代的发展,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按预期的要求发展。

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质量。

因而教学成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经验的总结。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然下降。

因此,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个性心理)【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个性心理)【圣才出品】

第11章个性心理11.1 学习目标1.掌握个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心理结构和基本特征;2.识记气质的定义、类型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3.理解性格的定义及其与气质的关系;4.掌握性格的主要结构及其形成与发展过程;5.理解能力的概念、种类以及影响能力的主要因素;6.掌握能力的个别差异,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1.2 核心讲义考点1 个性概述一、个性的定义1.定义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

2.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它们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个性倾向性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在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较早地形成,并且不同程度上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3.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调节;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倾向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

2.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具有稳定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性的总和。

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3.个性的独特性(1)每一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心理健康教育)【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心理健康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11.1 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2.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3.掌握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了解心理教育的意义;5.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6.了解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和心理评估的意义;7.了解心理测验的有关知识;8.掌握评估性会谈的几种技巧;9.掌握心理辅导的概念;10.掌握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1.2 考点聚焦1.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辅导等基本概念;2.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3.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

11.3 知识结构图11.4 核心讲义考点1 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的含义(1)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心理健康的学生,虽然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能把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上。

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能力求有效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逃避现实,也没有想入非非的困扰。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既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个方面的条件,又能正确地把握和对待自身的变化。

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能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和克服。

因而,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或自卑等不健康的心态。

③自我调控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行为与社会要求相冲突时,即能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行动,能根据活动的要求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④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理健康的内在需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课程)【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课程)【圣才出品】

第6章小学课程6.1 学习目标1.识记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设计、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概念;2.掌握课程的几种分类;3.掌握课程计划的构成;4.理解教科书的作用;5.理解制约课程的因素和课程计划、教科书编写的原则;6.掌握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以及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7.运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理论合理安排课程。

6.2 考点聚焦1.课程、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概念;2.制约课程的因素和课程计划、教科书的编写原则;3.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与其改革的发展趋势;4.如何利用资源来合理安排课程。

6.3 知识结构图6.4 核心讲义考点1 课程概述1.课程的一般概念(1)课程的含义①“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②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a.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c.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几种较有影响的“课程”概念①课程是知识这是一种出现比较早、影响深远且比较传统的课程观点。

a.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根据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

b.特点:第一,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第二,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第三,课程是既定的、静态的;第四,课程是外在于学习的。

②课程是经验知识课程观由于其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权威,从而导致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忽视。

针对这一问题,课程研究者在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是经验”的观点。

a.基本思想:课程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

b.特点: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的,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学习与学习理论)【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学习与学习理论)【圣才】

第3章学习与学习理论考点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①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①人类的学习:是指狭义的学习。

②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a.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b.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c.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③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

②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映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

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②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③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④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心理学概述)【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心理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3.掌握学习与教学的5个要素;4.掌握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5.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6.了解教育心理学的作用;7.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2 考点聚焦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和过程;3.教育心理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

1.3 知识结构图1.4 核心讲义考点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各种具体的心理学问题,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师生互动过程、管理学习过程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如下图:(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②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③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研究为基础。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

第2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1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比如感知能力最先发展,其次是运动、言语等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最晚。

③不平衡性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也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不尽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也不同。

比如1~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④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岁~11、12岁);⑤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⑥青年期(14、15岁~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①童年期a.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b.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学习策略)【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学习策略)【圣才】

第8章学习策略考点1 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及其特征(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包括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

(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②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③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它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重视学习策略科学研究的意义①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其中特别是能促进或改进因学习策略掌握不好或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的学习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②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

教师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可减少教学和训练的时间,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和自身的发展。

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且在校的学习时间和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策略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

2.学习策略的分类考点2 典型的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①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一种学习策略。

②常用的复述策略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个人努力的识记。

这种识记也是有条件的,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随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要想记住某一信息,就需要有意识地、用心地去记它,尝试着自己复述一遍,看看自己能否复述出来。

b.多种感官参与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

对同一材料,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种刺激叠加在一起,信息在大脑中的印象就十分深刻。

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思 维)【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思 维)【圣才】

第7章思维考点1 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及特征1.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2.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1)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

(2)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①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②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3)两者的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

人之所以能够根据屋顶潮湿作出曾下过雨的推断,是因为知道下雨和屋顶潮湿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结果,而这种认识正是先由思维的概括性所获得的。

因此,思维的概括反映和间接反映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的。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3)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

3.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否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方式。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和典型题详解(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和典型题详解(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12章教师心理12.1 考点精讲考点1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1.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2)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2.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1)影响教育效果的认知因素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和培养儿童的才能,是使教育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师的认知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教育才能。

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则学生的成绩好,而且教师的这些特点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

(2)教师认知能力的培养①教师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是指在考查问题时,能够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在推论中有充足的逻辑依据。

教师虽然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但是如何传授,如何处理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重新去理解,重新去思考、去研究、去加工、去创造。

②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主要是以口语为媒介进行的,因而口语表达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做到:准确简练、叙述连贯、逻辑性强;通俗易懂、设问多、比喻多、停顿多;讲究艺术、富于情感。

③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学活动同样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有关研究指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要求教师善于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策划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在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之间建立联系,使两者之间产生联系点,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将新接受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培养良好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需要教师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①教师作为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通过他的个性品质吸引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一种舒适、宽松、活跃的学习气氛。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和典型题详解(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和典型题详解(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心理学概论1.1 考点精讲考点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送行动去实现目的,制止与预定目的不相符的言语或行为。

4.心理过程三方面的关系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没有人的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

(2)情绪情感和意志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者缺乏坚强的意志,人的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入。

可见,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3)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其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二、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圣才】

第3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考点1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1.身心发展的概念(1)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它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①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②代表人物a.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b.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c.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d.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2)外铄论①基本观点外铄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②代表人物a.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

b.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c.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5章知识的学习考点1 知识学习概述1.知识的定义和类型(1)定义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a.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b.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划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描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

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②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②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

3.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2014年湖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湖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湖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心理健康教育欢迎来到湖南教师招聘网(/),湖南教师招聘网是湖南教师考试第一门户网站,提供湖南教师招聘及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教材用书、真题试题,湖南教师招聘考试和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

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性的社会功能。

这一定义表明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根据研究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的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我国教育者也提出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对自己有信心;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喜欢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中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有:学校统考、升学的持久、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过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做过高的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

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等,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是有很大帮助的。

2.抑郁症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

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

对有抑郁症状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圣才】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圣才】

第9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考点1 问题解决概述1.问题解决的含义(1)问题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类型①有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这种问题通常具有两个特征:a.问题有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和条件都非常明确,解决者可以从问题的起始状态中找到明确的条件,也明白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且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可以对应起来。

b.解法的稳定性,即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得到答案,且答案是唯一的。

②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此类问题在实际中经常遇到,也容易使人感到困惑。

(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这个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一定目的的指引下进行的。

②认知性问题解决活动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问题解决属于复杂的行为领域,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过程,也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

③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而且这些心理操作存在一定的序列。

一旦序列出错,问题就无法解决。

2.问题解决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确认当前问题的存在,它是问题解决的起点。

人们只有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才可能引发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

(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是弄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分清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运用自己的语言或适当的图示对问题进行表征。

进行问题表征的方法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见诸于笔端的抽象思考,另一类是以一些可见的方式,如利用图表、方程式、图画的形式来表述问题。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教师的心理品质与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教师的心理品质与

第3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1考点精讲考点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体系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1)概述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实质上反映了教师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人民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原则。

(2)理想层面:忠诚并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3)原则层面:忠于职守、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规则层面①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准参与和支持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活动;②不得利用专业职务和专业工作(招生、考试等)之便,收受他人财物;③不得在申请或晋升某一职务或职位之时出示虚假专业资格证明或做虚假陈述;④不准做污染或破坏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事,如说脏话、故意损害教学仪器设施等;⑤不准在工作时间内做与教育、教学工作无关的事;⑥不准旷课、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⑦不准在课堂上抽烟、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⑧不准弄虚作假、虚构、篡改个人工作效绩;⑨不准掩盖、篡改已出现的重大教育事故;⑩不准衣冠不整。

2.对待学生的道德(1)概述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面临的最重要的关系。

(2)理想层面: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原则层面: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

(4)规则层面①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②不准以民族、性别、地域、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发展水平为由偏袒或歧视学生;③不准以奖惩学生等由教师专业职务所给予的权力或其他由师生关系带来的便利,谋求诸如推销商品,特别是书籍、参考资料等私利;④不准超范围、超程度、超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⑤不准以任何借口向学生索要财物或接受学生的馈赠;⑥不准以个人的好恶,取消、取代或操纵学生正常的自治团体活动;⑦未经学生本人允许,不准以任何借口查阅学生的日记或私人信件;⑧不准因个别或少数学生不轨而责备或处罚全班学生;⑨不准因学生违反纪律而加罚与违反纪律无关的任务(如因违反课堂纪律而加罚作业等);⑩不准利用教师的优势地位和便利条件与学生谈恋爱。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记 忆)【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记 忆)【圣才出品】

第5章记忆5.1 学习目标1.掌握记忆的定义、种类、作用等基本知识;2.理解记忆的过程,学会运用遗忘的规律分析问题;3.掌握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学会合理复习的方法;4.识记再认、回忆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和特征;5.记忆系统及记忆组织相关知识;6.识记感觉记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概念、特征等内容。

5.2 核心讲义考点1 记忆概述一、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包括三个基本的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3)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2.信息加工论对记忆的解释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3.记忆的作用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人通过感知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如果不能保留就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

(2)没有记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将总是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上,不可能有个性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3)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得以持续的根本保证,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

二、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1)形象记忆①定义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

②特点编码方式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也存在着某些触觉的形象记忆。

(2)情景记忆①定义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与教育学)【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教育与教育学)【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 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并识记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3.掌握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4.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1.2 考点聚焦1.重点概念: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多元化;2.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一些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理论;3.近代教育和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点。

1.3 知识结构图1.4 核心讲义考点1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2)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概念的逻辑结构①教育包含了作为主格意义上的实施者和宾格意义上的接受者。

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人,人们将自己的经验、实践、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等通过书面或者活动的形式系统地授予他人。

②教育是一个过程概念。

它不是瞬时性的,而是长时间给人们施加影响并起教化作用的过程。

同时,教育具备目的意义,这是教育价值的体现。

③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教育理论不是通过哲学思辨获得的,而是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来的。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教育在形式上的嬗变和在理念上的转变。

①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人类社会同一的早期教育,奴隶社会以后逐渐出现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心理学 第3章 感 觉【圣才出品】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心理学 第3章 感 觉【圣才出品】

第3章感觉考点1感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觉的特征(1)直接性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属性。

那些记忆中再现的事物属性或幻想中的各种类型的类似感觉的体验都不是感觉。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特征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以及对其意义的揭示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机能,即知觉。

(3)感觉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的,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感觉的形式和表现是主观的,是在一定个体头脑中形成并表现出来。

同时人的感觉还受到人的知识经验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感觉以客观事物为源泉,以主观解释为形式,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重要渠道。

2.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肤觉又可细分为温觉、冷觉、触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生理机制主要考察刺激的物理能量是怎样被转换成神经过程和心理活动的。

1.感觉产生的过程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分析器是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组成的统一形态机能结构整体。

感觉的产生,必须具有分析器所有部分的完整性。

其一般过程是:(1)感受器能把外界刺激的物理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故又把它称为“换能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转换为生物电能。

(2)传入神经把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递至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在不同阶段上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3)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传入的刺激信息被加工为人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等维量的感觉。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教育心理学 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圣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教育心理学 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圣

教育心理学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考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1)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2)它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3)它反映了当代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并非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近一百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对于学习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建立和发展了系统的学习理论。

作为教育心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学习理论主要解决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学习的实质;②学习的过程;③学习的规律和条件。

(2)具体的学习心理在基本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具体领域的学习心理。

例如,学习动机及其激发、学习策略及其培养、各类知识和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态度、品德和价值观的学习,以及学校学生的学习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学习等等。

(3)教学心理在基本学习理论和具体学习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些研究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表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环境、应用技术工具、管理课堂行为以及教学测评等。

(4)学生心理与教师心理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许多研究。

例如,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问题,以及教师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发展等。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更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各种具体的心理学问题。

考点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内容(1)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
考点1 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心理健康的学生,虽然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能把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上。

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能力求有效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逃避现实,也没有想入非非的困扰。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既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个方面的条件,又能正确地把握和对待自身的变化。

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能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和克服。

因而,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或自卑等不健康的心态。

③自我调控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行为与社会要求相冲突时,即能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行动,能根据活动的要求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④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理健康的内在需要。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以信任、礼貌、诚挚、谦让的态度与他人相处,保持和发展融洽的关系,并能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获得友谊;能客观地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兴趣和个性品质,尊重他人的权益与需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人诚实正直,襟怀坦荡。

对学习、劳动、工作认真负责;自尊、自重、自信。

在情绪方面,也能做到既恰当又适度,并能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协调一致。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在工作上,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工作效率高。

2.小学生中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1)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①多动症儿童行为的主要特征
a.活动过多。

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

在运动场上难以看出他们与一般儿童的区别,但在限制活动的教室里,
他们明显表现为比一般孩子更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

b.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集中困难是该类儿童突出的、持久的临床特征。

患儿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上课时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几分钟后就会做与课堂无关的动作。

c.冲动行为。

多动症儿童的行动多先于思维,即他们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

有时突然喊叫,离座奔跑,抢同学东西或袭击别人。

②多动症的起因
a.先天体质因素。

如产前、产时、产后缺血、缺氧引起的轻微脑损伤或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作用。

b.社会因素。

不安的环境可能引起他们的精神高度紧张。

③多动症的治疗
a.药物治疗
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

尽管临床表明,药物治疗对改善多动症儿童的外部行为,如减少活动等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并不能改善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长期服用药物会产生抑制儿童身体正常发育等不良后果。

b.行为疗法
采用各种行为疗法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其自制力、注意力。

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

c.自我教导训练的方法
研究者采用自我教导训练的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用以处理儿童的冲动行为,这一方法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2)学习困难综合症
学习困难综合症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这类儿童并非呆傻或愚笨,而是从发育的早期起其获得技能的方式受损。

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有:
①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患儿在阅读、计算或绘画等单一方面的能力下降,而其他技能均正常。

常出现一门功课成绩好,而另一门功课成绩差的偏科现象。

②诵读困难。

患儿的阅读能力大大低于其年龄及智商水平,表现为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阅读。

③计算困难。

患儿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力差,如有时能做“加”和“乘”,却不能做“减”和“除”,心算能力差。

④绘画困难。

儿童难以把想到、看到的事物形象地画出来。

⑤交往困难。

患儿由于在某一学习技能方面存在障碍,而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捉弄。

因此,该类儿童很难主动与人交往,他们的社交能力往往很差。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焦虑症是指与以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4)儿童厌学症
厌学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①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
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

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

②儿童厌学症的成因
a.学校教育的失误。

例如,考试频繁,“填鸭式”地满堂灌教学,强迫学习,滥用惩罚,学生学习负担重等都有可能引起儿童的厌学情绪。

b.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重分数,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经常就学习问题指责或打骂孩子,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c.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都是造成儿童厌学症的社会诱因。

③儿童厌学症的治疗
a.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b.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自觉履行教养子女的职责,改变只养不教的放任型或过分干涉的专制型教养方式,采取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

c.纠正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或尽量避免其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5)儿童强迫行为
①强迫性洗手;
②强迫性计数;
③强迫性自我检查;
④刻板的仪式性动作。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儿童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是比较特殊的,儿童迫切希望教师在尊重他们日益增长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人生之旅以真诚的指导和帮助。

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日常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而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并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

考点2 心理评估
1.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1)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是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①健康模式
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

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

②疾病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