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6的乘法口诀 冀教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6的乘法口诀 冀教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6的乘法口诀冀教版 (1)一、教学目标1.掌握2-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进行口算;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3.培养学生爱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乘法口诀表、示例运算等;2.学生练习册:可让学生进行课堂跟随练习,巩固学习成果;3.乘法口诀卡片:老师可事先准备好卡片,发给学生带回家进行更好的巩固;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通过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回忆起乘法的概念,然后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场景,说出将两个数相乘的方法和乘积的意义。

2. 引入2-6的乘法口诀使用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2-6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先自己默背,然后进行课堂模拟练习。

3. 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实际运算引导学生结合口诀进行实际运算,并举例子,让学生进行课堂模拟练习。

4. 拓展运用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老师可以用一些常见的口算小技巧如推算等所给的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模拟练习,让学生掌握更多实际应用的技巧。

5. 课堂小结在学生完成本次学习内容后,老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进行肯定,同时也提出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四、教学总结通过对2-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和运用,旨在启发学生注意每个数字的相互作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培养他们的数学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为他们的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启示和帮助。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体现学科渗透的理念,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 冀教版 (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 冀教版 (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综合与实践冀教版 (2)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二年级上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学生年龄为7-8岁,班级人数为40人。

授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数的读写,逆序数比较,简单的加减法。

2.能力目标:学会适当运用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手脑协调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 数的读写1.大写数的读写2.小写数的读写3.小数的读写2. 逆序数比较1.个位数逆序数的大小比较2.两位数逆序数的大小比较3.三位数逆序数的大小比较3. 简单的加减法1.同进位的十以内的加法2.不进位两位数的加法3.不退位两位数的减法1.教师讲授2.学生自主学习3.小组讨论4.情境引导5.游戏教学五、教学流程设计1. 数的读写1.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大写数的读写方法,并使用大型教具进行演示。

2.通过让学生自己找规律,掌握小写数的读写方法。

3.制定小组任务,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学习小数的读写方法。

2. 逆序数比较1.让学生自己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通过情境引导,逐渐铺垫出逆序数比较的思路。

3.配合小游戏帮助巩固逆序数比较的知识。

3. 简单的加减法1.使用实物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十进位的加法。

2.让学生自己找规律,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

3.利用小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学生自评2.小组讨论互评3.教师评估本次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这让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消化了所学知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将更加注重巩固学生的基本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从而完善教学效果。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口头数数物品数量,掌握数字在口头上的应用。

2.能够通过感官感知,大致估计物品数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数、估实物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数、估实物的方法和应用。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白板、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2.数量合适的小物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自己取出一定数量的物品放在桌子上。

2.要求学生口头数数这些物品的数量,然后再用手指指每一个物品数一遍。

2.正文(35分钟)1.向学生介绍估算未知数量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感官判断数量的多少。

2.老师拿出一个透明袋子,里面装着一种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袋子外部、摸摸袋子、听听袋子里面的声音等方式,估计袋子里面有几个物品。

3.让每个学生数出一定数量的物品,让另一个同学通过观察、比较,估算出物品的数量。

4.进行小组活动,让小组竞赛估算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数量,比较不同小组的答案,让学生反思估算方法的准确性。

5.给出一个口算问题:“小明有5元钱,他要买苹果5个,每个苹果1元,请问够不够?”让学生通过口算计算,判断是否够买。

3.复习(5分钟)1.要求学生口头回答将物品数量数两遍后得到的两个数是否相同,为什么?4.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适量的口算题目。

五、教学总结1.本节课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口头数数物品数量,通过不同的感官估算物品的数量。

2.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通过相互估算,讨论感悟,提高自己的正确性。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专业精彩9篇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专业精彩9篇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专业精彩9篇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

如:“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

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列式:40+16=56(袋)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列式:40+16=56(袋)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答:还剩4千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 2~6的乘法口诀求商|冀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学教材: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5.5节。

2. 教学内容: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具体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2~6的乘法口诀2. 求商的方法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1. 导入新课要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合作交流环节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点和判别方法。
2.角的归类: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角的模型,让学生将其归类为直角、锐角或钝角,并讨论分类的依据。
3.交流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从而实现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判别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利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数测量,培养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图片欣赏:展示一些美丽的建筑物和图案,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角,并讨论它们的特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对角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3.问题引导:向学生提问:“什么是角?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巩固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本概念和判别方法的掌握。
-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应用意识。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通过小组合作和创作活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业的批改和反馈将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起点,以此来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32页的练习题1、2、3,重点加强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判别。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优秀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案的撰写切忌抄袭和照搬,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无忧文档我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辨认平面示意图,并根据平面示意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材设计的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厂办子弟小学,班上的47名学生中大部分是本厂子弟。

班上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遇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解决,思维比较活跃。

由于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这四个基本方向,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

?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室里(一)折一折(设计意图通过折方向板的活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复习已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 折方向板同学们都喜欢折纸游戏,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一起折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十字形的折痕,这就是一个方向板了。

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东、南、西、北)请把这些方向写在方向板上。

这个方向板我们就做好了。

2.在地图上是怎样规定方向的?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北面在哪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大家把方向板的北面对准教室的北面放好。

教室的南面在哪?请你向南面招招手,请你面朝东面敬个礼,请你面朝西面点点头,面朝北面大声地说:我认识方向了!(二)认一认(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给方向起名字,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认识0
第一课了解数字0
教学目标
1. 认识数字0;
2. 熟悉数字0的书写;
3. 理解0在数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和书写数字0。

教学难点
理解0在数学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0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重复声音或跳绳次数等方式引入数字0);
2. 出示0卡片,让学生默读、认读数字;
3. 在纸板上出示数字0,让学生模仿教师的书写;
4.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学生理解0的含义,比如计算中0的作用;
5. 练:让学生利用卡片或黑板上的0书写,理解0在数学中的作用;
6. 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身边出现的0。

巩固练
完成课本练题。

课后作业
背诵数字0的写法。

第二课数字0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研究认识0在数字中的使用方法;
2. 理解0的作用,能够熟练使用0。

教学重点
研究认识0在数字中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0在数字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黑板、粉笔、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0出现在数字中的多种情况做引入;
2. 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阅读;
3. 利用黑板上数字的书写,让学生理解0在数字中的作用;
4. 练:让学生通过计算0在数字中的值;
5. 拓展:让学生自己选用数字卡片制作一个多种数字的计算表,并计算表中每个数字的值。

巩固练
完成课本练题。

课后作业
复习数字0在数中的作用及使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口头估算实物数量。

2.能够结合图形理解实物数量。

3.能够通过估算抓住数量的大致范围。

4.能够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计算器、图形卡片、实物。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引出今天的话题:口头数数实物的数量。

2. 导学
•以物品数量估算为例,结合课件解释口头数数和图形估算的概念。

•介绍不同数量的图形卡片,并让学生试着使用图形卡片估算实物数量。

3. 操作实物进行数量估算
•让学生手持实物进行数量估算,并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还有哪些估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整理估量真实物品数量的方法。

4. 数量的大致范围估算
•以金丝雀、鸽子、蚯蚓的数量为例,带领学生尝试通过观察形状、体积估算数量的大致范围。

5.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授加法公式,并进行简单示例操作。

•教授减法公式,并进行简单示例操作。

•让学生自行尝试加减法操作,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

四、课后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本次课学习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1.用自己的形式,将本次课所学的加减法知识汇总、总结,并进行巩固练习。

2.让学生到家中继续进行口头数数估算和数量估算的练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交互性较强,学生积极参与,能够独立思考和总结。

但在教学材料使用上,学生可能还需要更为直观的图示辅助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认识乘法(2)|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认识乘法(2)|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认识乘法(2)| 冀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学乘法(2)的基本概念,认识乘法的特性,以及通过实例练习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学乘法中的特性和基本概念。

2.通过案例实例练习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乘法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教学难点:通过实例练习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首先通过对上节课所学进行回顾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上一节课中已经了解到的乘法中的特性和概念入手,理解乘法。

2.就乘法的原理和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如乘法的符号、乘法的加法分配原理、乘法的结合律等,让学生对乘法进行深入的认识。

3.通过案例的实例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加深对乘法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的记忆和理解。

4.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乘法、掌握乘法。

5.最后布置作业并进行回顾,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评估
1.通过实际练习,考察学生对乘法的掌握程度。

2.对学生的口算和数字记忆能力进行考察。

六、教学资源
1.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2.乘法实例题目和计算工具。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的相关习题。

2.口算乘法练习10-15分钟。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实际运用,学生对乘法的概念和基本特性进行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对乘法的记忆和掌握,提高了计算和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1 认识乘法(1)-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1 认识乘法(1)-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1 认识乘法(1)-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的概念,能列出简单的乘法表达式。

2.能够以加法为基础,理解乘法运算的含义。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乘法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乘法的概念1.介绍乘法的概念,并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让学生列举一些简单的乘法表达式,并让他们比较和分析这些表达式的特点。

乘法的含义1.引导学生利用小学数学中已学过的加法,来理解乘法运算的基本含义。

2.向学生介绍“乘法的性质”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其意义。

乘法的实际应用1.向学生提出真实的乘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加强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的训练。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乘法概念1.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的概念。

2.让学生列举简单的乘法表达式。

步骤二:理解乘法含义1.分组讨论乘法的思维集中,以课堂互动的形式交流。

2.通过例子和练习来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和特点。

步骤三: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1.引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式。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互相讲解问题解决方法。

3.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每个小组的解法,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乘法理解。

步骤四:复习乘法概念和知识点1.在语言和概念上介绍乘法的性质,以强化基础知识。

2.在细节和实践上巩固概念,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练习问题。

学生实践活动1.利用卡片,让学生完成乘法口算练习。

2.通过小组讲解或个人练习的形式,让学生解决多样的实际问题。

3.通过游戏或比赛来巩固对乘法知识的掌握。

教学评估与反馈1.在每个步骤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记录和思考总结。

2.针对学习记录的结果,及时对学生的问题和进步进行指导和反馈。

3.定期进行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的观察、评估和反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3统计(3)-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3统计(3)-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3统计(3)-冀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中位数。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中位数。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通过展示若干个图表,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2.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老师给出一组数据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求和再除以个数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并注意平均数与数据中实际取值的关系。

2.2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老师给出一组有序的数据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找出中间一个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来计算出中位数,并注意中位数与数据中实际取值的关系。

3. 知识运用
3.1 经典案例分析
老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3.2 实际应用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际问题,如班级中考试成绩的统计、水果店里销售数据的统计等,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并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4. 课堂小结
老师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经典案例和实际应用的分析,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得到很大提升。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掌握能力。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 101-150 的数轴表示- 数字 101-200 的连线练习2. 教学目标:- 掌握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方法- 理解数轴的概念,并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数字 101-150- 进行数字 101-200 的连线练习,提高数字的记忆能力和连线技巧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数字 101-200 的卡片或投影片- 数轴的图片或投影片- 连线练习的工作纸4. 教学过程:a. 导入新知(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 101-200 的卡片或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并重复读出这些数字。

-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规律,比较数字的大小。

b. 学习数轴表示(10分钟)- 教师出示数轴的图片或投影片,向学生介绍数轴的概念和用途。

- 教师提问:数字 101 在数轴上的位置是什么?数字 150在数轴上的位置呢?- 学生回答并理解数字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c. 数字连线练习(15分钟)- 教师发放连线练习的工作纸,上面有未连接起来的数字101-200。

- 学生按照数字的顺序,用铅笔连接相邻的数字。

-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d. 练习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练习过程,强调数字的顺序排列和数轴的使用。

- 与学生一起检查练习的结果,鼓励他们完成得好的学生。

5.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方法,并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数字101-150。

通过连线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字记忆能力和连线技巧。

如果学生在连线练习中出现困难,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让学生数出一组数字的个数,再连接下一组数字。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连线的方式。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2单元 加减混合运算-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2单元 加减混合运算-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2单元加减混合运算-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加减混合运算概念;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3.能够解决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

教学重难点1.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2.通过实际问题练习解决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笔记;2.教材及教具: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册、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课件和课件上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定义。

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问题回答深入了解加减混合运算。

2. 了解加减混合运算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减混合运算,并进行教学说明。

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公式和方法,并演示实际的加减混合运算。

3. 练习加减混合运算教师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使用计算器。

4. 评价练习结果教师收集学生练习的结果,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并答疑解惑。

当出现错误,教师提供正确的解法并指导学生重复练习。

教学案例例1小明有18支笔,拿出了7支,还留下了几支笔?答:小明还留下11支笔。

解析:把18 - 7 = 11,答案是11。

例2小红有10个橘子,送给了他的朋友3个,又自己吃了几个,还剩下几个?答:小红还剩下7个橘子。

解析:把10 - 3 = 7,答案是7。

例3三妹有18元,花了5元去买冰激凌,然后又花了6元,还剩下几元钱?答:三妹还剩下7元钱。

解析:把18 - 5 - 6 = 7,答案是7。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学生还能够解决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提高了其数学计算能力及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加减法计算思路,通过新的处理方法,使得学生学会贯通计算,不断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4的乘法口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1)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决问题。
(2)运用4的乘法口诀,计算以下各题:4×2、3×4、2×4、4×5,并解释口诀的运用。
2.选做题:
(1)尝试编写关于4的乘法口诀的小故事,以加深对口诀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将乘法与加法建立联系。
(2)熟练记忆4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3)运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解决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口诀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5.拓展延伸,提高思维
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让学生在掌握4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500字
1.填空题:设计一些关于4的乘法口诀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口诀知识。
2.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4的乘法运算的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3.解决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口诀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小组竞赛: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的数量最多,答案正确率最高。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课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课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课件)下面是分享的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课件),供大家参阅。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测量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体会用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3.在测量、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每人三张纸条、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会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么说明长度。

叙述: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表达的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

)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

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

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观察尺子,让学生亲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角的初步认识|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角的初步认识|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角的初步认识|冀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度量单位,了解角度的大小比较;
2.能够正确读写角的符号,并能够用角度表示角。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于角的兴趣,发掘学生创新思维,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进行角的初步认识,了解角的定义和角的度量单位;
2.学会在数轴上表示角及用度数表示角。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2.学会如何在数轴上表示角。

教学准备
1.电脑、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角度测量器。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展示一张图,让学生猜测图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2.询问学生关于角的认识,并引导他们进入角的概念认识。

第二步:讲授
1.讲解角的定义并展示形象表现角的图片;
2.学习并掌握角的度量单位;
3.讲解和展示利用度数表示角,用角度符号表示角的知识点和方法;
4.利用实物角度测量器展示如何表达角。

第三步:练习
1.完成与角有关的练习题;
2.利用角度测量器进行角的测量练习;
3.进行简单的角度大小比较训练。

第四步:总结
1.梳理角的定义及其度量单位,回顾角的概念,强化掌握角的方法;
2.对于今天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
1.讲解中加入了很多图片和实物角度测量器的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到角的概念,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2.学习中,对于角的度量单位有些难,学生不易掌握,需多加训练;
3.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日常观察和创新思维,为后续学习知识埋下好的种子。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周围的人工世界》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周围的人工世界》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周围的人工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周围的人工世界中的一些物体,并能够用汉字写出相关物体的名称。

-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描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鼓励他们互相研究和帮助。

教学准备- 课文《周围的人工世界》的教材及教辅。

- 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生活实物或模型。

- 黑板、彩色粉笔/白板、马克笔。

- 视频或音频资料(可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人工世界的兴趣。

2. 出示一些图片或生活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新课呈现(10分钟)1. 呈现课文《周围的人工世界》,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逐句解释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3. 出示相关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对物体名称有更深入的认识。

拓展研究(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物体进行描述,其他组员猜出该物体的名称。

鼓励学生使用课文中学到的句子和词汇进行描述。

2. 学生自主创作: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工物体,用汉字写出其名称,并在纸上绘制该物体的图像。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自己的创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巩固练(15分钟)1. 出示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2. 分发练册并完成相关练,巩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小结(5分钟)1. 归纳本课学到的重点知识和句子,并复相关词汇。

2. 鼓励学生相互表扬和肯定,树立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默写生词、复述课文内容、完成练册等。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周围的人工世界,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通过情境化教学和互动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2 认识直角、锐角. 钝角|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2 认识直角、锐角. 钝角|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2 认识直角、锐角. 钝角|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2.能够判断图形中是否有直角、锐角、钝角;3.了解直角、锐角、钝角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直角、锐角、钝角的概念;2.判断图形中是否有直角、锐角、钝角。

三、教学难点1.通过图形判断是否有直角、锐角、钝角;2.了解直角、锐角、钝角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讲解PPT;2.直角、锐角、钝角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知识让学生观察课桌、房间内物品等有直角、锐角、钝角的图形,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征。

5.2 提出问题出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角度是直角、锐角、钝角?”5.3 讲解概念1.直角:两边相互垂直,夹角为90度;2.锐角:夹角小于90度;3.钝角:夹角大于90度。

5.4 演示判断出示图形进行判断,并请学生回答是否有直角、锐角、钝角。

5.5 巩固训练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判断图形中是否有直角、锐角、钝角,并在黑板上拍照讲解。

5.6 引导实际应用1.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2.了解锐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指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3.了解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三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

5.7 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直角、锐角、钝角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图形判断是否有直角、锐角、钝角,同时也了解了直角、锐角、钝角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上相关练习题,并在家里寻找有直角、锐角、钝角的物品拍照交作业。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发现学生们在直角、锐角、钝角的分类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图形判断后的沟通能力还需要加强,同时应该增加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它们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给小朋友送礼物)预设5分钟
二、 探究新知预设25分钟
三、巩固应用预设5分钟
同学们,观察机器人,说出你认识的图形?别小看这些小小的图形,里面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藏着的更多的秘密,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探索来验证一下呢,今天学习长方形的特征。 板书:长方形的认识。看长方形几条边,几个角呢?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长方形的特征
执教者
张飞飞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特征作奠基。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探索长方形的特征,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1、观察猜想(1)仔细再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观察一下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呢?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 (2)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如何证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呢?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能帮助你解决新的问题吗?或者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分组汇报,描述、展示验证的方法。教师选择性的把展示结果粘贴到黑板上。总结:我们自己动手、分工合作发现并验证了:(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2、认识长和宽 (1)在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中,总有一组比较长,一组表较短,他们其实也有自己的名字。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2) 同桌活动: 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指一指长、宽、对边辨一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
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填一填:
3、实际运用为了挂图方便,班里决定在侧面的黑板两角之间挂一根铁丝,老师要测量一下到底需要多长的铁丝,可是却够不到黑板的最上边,站在桌子上不安全,你们谁有好办法?
课堂小结2分钟
1、谈收获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2、送礼物:长与宽相等的的彩纸,它的角和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学习。
布置画一个长方形,标出它的长与宽折一折:把长方形纸左右对折发现了什么?再上下对折呢,数一数课本第44页第3题。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面上也有长方形告诉你的爸爸妈妈。
预设:兴奋地说:胳膊和腿是长方形、眼睛是圆、上身和头是正方形预设:学生兴奋地说:想
预设:生回答(4条边、4个角)并指一指预设:我发现长方形的相对的两个边是一样长的;预设:我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大小一样,像是直角。直尺量边的长度、对折、用三角板量角、减或撕下一个直角比……) 四人一组,(要求:先确定方案,选定一个长方形 ,组长负责协调)同桌之间进行动交流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快速填出下面长方形的另外两条边的长度。
难点
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学法指导 :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敢于大胆实施自己的验证方法,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能够较清楚的叙述自己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短边的长叫做宽。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
边:对边相等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送小机器人礼物的的情境,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二、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教材深度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特点,特别是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探索式学习”的优越性。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突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操作之前对于工具的使用没有交待到位,导致部分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生互动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利用学生喜爱的小机器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思考、活动、探索的环境,提供一个均等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识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亲自动手,做到了学以致用,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识别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仔细、认真的学习品质,同时评说时让学生做“小老师”进行评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