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3-5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9.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9.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记一记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知识体系1个概念——半衰期2种衰变——α衰变,β衰变辨一辨1.原子核在衰变时,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变.(×)2.发生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电子发射到核外.(×)3.γ射线经常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4.半衰期是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经过两个半衰期原子核就全部发生衰变.(×)5.根据半衰期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特定的原子核何时发生衰变.(×)6.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都无关.(√)想一想1.半衰期与哪些因素有关?适用条件是什么?半衰期公式是什么?提示:半衰期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无关.适用条件为统计规律下的大量原子核,不适用于单个原子核.半衰期公式为N 余=N 原⎝ ⎛⎭⎪⎫12t τ,m 余=m 0⎝ ⎛⎭⎪⎫12t τ. 2.当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如何变化?为什么?当发生β衰变时,新核的核电荷数相对原来的原子核变化了多少?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怎样变化?提示:当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原子核的质子数减小2,中子数减小2,因为α衰变的实质是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在一起从原子核中被抛射出来.β粒子为0-1e,发生β衰变时核电荷数增加1,所以原子序数增加1.思考感悟:练一练1.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生2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关于它的原子核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中子数减少8 B.质子数减少2C.质子数增加2 D.核子数减少10解析:发生2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8,电荷数减少4,发生6次β衰变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6,最终质量数减少8,电荷数增加2,所以核子数减少8,质子数增加2,中子数减少10.选项C 正确.答案:C2.[2019·山东济南一模]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高速带电粒子流B.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要遵守电荷数守恒和质量守恒C.大量原子核发生衰变时一定同时放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D.原子核发生衰变时产生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解析:α射线、β射线都是高速带电粒子流,γ射线不带电,是光子流,A错误;原子核发生衰变时遵守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但质量不守恒,B错误;α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氦核从原子核中辐射出来,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γ射线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的产生而产生,所以这三种射线都是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大量原子核发生衰变时不一定同时放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C错误,D正确.答案:D3.(多选)对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α粒子带正电,所以α射线一定是从原子核中射出的B.β粒子带负电,所以β射线有可能是核外电子C .γ射线是光子流,所以γ射线有可能是原子发光产生的D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 解析:α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氦核发射出来的,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然后释放出电子,γ射线伴随α衰变和β衰变的产生而产生.所以这三种射线都是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来的,答案:AD4.天然放射性铀(238 92U)发生衰变后产生钍(234 90Th)和另一个原子核.(1)请写出衰变方程.(2)若衰变前铀(238 92U)核的速度为v ,衰变产生的钍(234 90Th)核速度为v 2,且与铀核速度方向相同,求产生的另一种新核的速度.解析:(1)238 92U →234 90Th +42He ,(2)设另一新核的速度为v ′,铀核质量为238m ,钍核质量为234m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238m v =234m v 2+4m v ′,得v ′=1214v .答案:(1)238 92U →234 90Th +42He (2)1214v要点一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与衰变方程1.[2019·广东茂名一模]放射性元素钋(210 84Po)发生衰变时,会产生42He 和一种未知粒子,并放出γ射线,其衰变方程为210 84Po → y 82X +42H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2He 组成的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强B .y = 214C .X 核的中子数为124D .这种衰变是β衰变解析:42He 组成的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弱,A 错误;根据衰变过程质量数守恒,得y =210-4=206,B 错误;X 核的中子数为206-82=124,C 正确;因为衰变过程中放出的是α粒子,所以该衰变是α衰变,D 错误.答案:C2.14C 的半衰期为5 730年,具有放射性.若考古工作者探测某古树中14C 的含量为原来的14,则该古树死亡时间距今大约为( )A .22 920年B .11 460年C .5 730年D .2 865年解析:由m m 0=⎝ ⎛⎭⎪⎫12t T =14,得t =2T =11 460年. 答案:B3.[2019·广东佛山期中](多选)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下列有关放射性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4 kg 氡原子核,经过7.6天后就只剩下1 kg 氡原子核B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4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后就只剩下1个氡原子核C .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的高速电子D .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解析:若有4 kg 氡原子核,经过7.6天即经过2个半衰期后,就只剩下4 kg ×⎝ ⎛⎭⎪⎫122=1 kg 氡原子核,A 正确;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少数原子核不适用,B 错误;β衰变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C 错误;放射性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所处的化学状态无关,D 正确.答案:AD4.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有N 个核子,其中有n 个质子,该原子核发生2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变成1个新核,则( )A .衰变前原子核有(N -n )个中子B .衰变后新核有(n -4)个质子C .衰变后新核的核子数为(N -3)D .衰变后新核的中子数为(N -n -3)解析:核子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所以衰变前原子核有中子数(N -n )个,A 正确;衰变后新核有n -(2×2-1)=(n -3)个质子,B 错误;衰变后新核的核子数为N -2×4=N -8,C 错误;衰变后新核的中子数为(N -n -5),D 错误.答案:A5.钍232(232 90Th)经过________次α衰变和________次β衰变,最后成为铅208(208 82Pb).解析:因为α衰变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而β衰变不能,所以应先从判断α衰变次数入手:α衰变次数=232-2084=6. 每经过1次α衰变,原子核电荷数减少2,那么钍核经过6次α衰变后剩余的电荷数与铅核实际的电荷数之差,决定了β衰变次数:β衰变次数=(90-2×6)-82 -1=4. 答案:6 4要点二 半衰期6.[2019·四川攀枝花模拟]A 、B 两种放射性元素,A 的半衰期为10天,B 的半衰期为30天,经60天后两种放射性元素剩余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原来的质量之比为( )A .1:3B .3:1C .1:16D .16:1解析:分析可知A 经过6次衰变,B 经过2次衰变,因此有m A ⎝ ⎛⎭⎪⎫126=m B ⎝ ⎛⎭⎪⎫122,解得它们原来的质量之比为m A m B =161,D 正确.答案:D7.放射性元素氡(222 86Rn)经α衰变成为钋(218 84Po),半衰期约为3.8天;但勘测表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目前地壳中仍存在天然的含有放射性元素222 86Rn 的矿石,其原因是( )A .目前地壳中的222 86Rn 主要来自于其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B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壳中元素222 86Rn 的含量足够高C .当衰变产物218 84Po 积累到一定量以后,218 84Po 的增加会减慢222 86Rn 的衰变过程D.222 86Rn 主要存在于地球深处的矿石中,温度和压力改变了它的半衰期解析:由于222 86Rn 的半衰期为3.8天,较短,故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地壳中原有的222 86Rn 早已衰变完了,目前地壳中的222 86Rn主要来自其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选项A正确,B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外界环境等因素无关,选项C、D错误.答案:A8.[2019·河南联考]一块含铀的矿石质量为M,其中铀元素的质量为m,铀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生成物为铅.已知铀的半衰期为T,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经过2个半衰期后,这块矿石中基本不再含有铀B.经过2个半衰期后,原来所含的铀元素的原子核有m4发生了衰变C.经过3个半衰期后,其中铀元素的质量还剩m 8D.经过1个半衰期后该矿石的质量剩下M 2解析:经过2个半衰期后矿石中剩余的铀应该有m4,故选项A、B错误;经过3个半衰期后矿石中剩余的铀还有m8,故选项C正确;因为衰变产物大部分仍然留在该矿石中,所以矿石质量没有太大的改变,选项D错误.答案:C基础达标1.[2019·大庆检测]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有些放出α射线,有些放出β射线,有些在放出α射线或β射线的同时,还以γ射线的形式释放能量.例如234 90Th核的衰变过程可表示为234 90Th→234 91 Pa+0-1e+γ,这个衰变()A.是β衰变,产生的234 91Pa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B.是β衰变,产生的234 91Pa核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C.是α衰变,产生的234 91Pa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D.是α衰变,产生的234 91Pa核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解析:由核反应方程可知,该核反应生成0-1e,并且释放能量,正确选项为A.答案:A2.[上海高考题]232 90Th 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208 82Pb ,则208 82Pb 比232 90Th 少( )A .16个中子,8个质子B .8个中子,16个质子C .24个中子,8个质子D .8个中子,24个质子解析:比较两种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可知,208 82Pb 比232 90Th 少8个质子,B 、D 项错误;208 82Pb 的质量数比232 90Th 的质量数少24,其中质子少8个,则中子少16个,A 项正确,C 项错误.答案:A3.如图所示,图中曲线a 、b 、c 、d 为气泡室中某放射物发生衰变放出的部分粒子的径迹,气泡室中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以下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 .a 、b 为β粒子的径迹B .a 、b 为γ粒子的径迹C .c 、d 为α粒子的径迹D .c 、d 为β粒子的径迹解析:由左手定则可知,a 、b 为带正电的粒子的径迹,c 、d 为带负电的粒子的径迹,又α粒子带正电,β粒子带负电,γ粒子不带电,所以D 项正确.答案:D4.已知A 和B 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分别为T 和2T ,则相同质量的A 和B 经过2T 后,剩余的A 和B 质量之比为( )A .1:4B .1:2C .2:1D .4:1解析:由半衰期含义可知,A 经过两个半衰期剩余的质量为原来的14,B 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余的质量为原来的12,所以剩余的A 、B 质量之比为1:2,B 项正确.答案:B5.[2019·河北唐山期末]关于碳14的衰变方程14 6C →A Z X +0-1e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A 等于13,Z 等于5B .A 等于14,Z 等于7C .A 等于14,Z 等于5D .A 等于13,Z 等于6解析:由电荷数守恒得6=Z -1,解得Z =7,由质量数守恒得14=A +0,解得A =14.选项B 正确.答案:B6.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时放出的γ光子,是由( )A .核外电子从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时放出的B .核外电子从内层轨道跃迁到外层轨道时放出的C .核外电子受激发后产生的D .它是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核放射出来的解析:γ光子是原子核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故D 正确.答案:D7.[2019·石家庄辛集一中月考]将半衰期为5天的64 g 铋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分别投入开口容器中、100 atm 的密封容器中、100 ℃的沸水中,第四份则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经10天后,四种情况剩下的铋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3、m 4,则( )A .m 1=m 2=m 3=m 4=4 gB .m 1=m 2=m 3=4 g ,m 4<4 gC .m 1>m 2>m 3>m 4,m 1=4 gD .m 1=4 g ,其余无法知道解析:半衰期是由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的,与原子核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所以m 1=m 2=m 3=m 4.经过10天即2个半衰期,则剩余的铋的质量为m 0·⎝ ⎛⎭⎪⎫122=14m 0=14×644 g =4 g ,A 正确.答案:A8.[2019·宿迁检测](多选)某原子核的衰变过程A ――→βB ――→α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C 比核A 的质子数少1B .核C 比核A 的质量数少5C .原子核为A 的中性原子的电子数比原子核为B 的中性原子的电子数多2D .核C 比核B 的中子数少2解析:由衰变方程可写出关系式x y A ――→β x y +1B ――→αx -4y -1C 可得A 、D 项正确.答案:AD能力达标9.[2019·贵阳联考](多选)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中释放出大量的碘131,碘131是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会发出β射线与γ射线,碘131被人摄入后,会危害身体健康,由此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下面关于核辐射的相关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无法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改变碘131衰变的快慢B.碘131的半衰期为8.3天,则4个碘原子核经16.6天后就一定剩下一个原子核C.β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但γ射线穿透本领比β射线强D.碘131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解析:衰变的快慢由放射性元素本身决定,与外部环境无关,A正确.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少数几个原子核无意义,B错误.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电磁波,故C 错误.β衰变的实质是10n―→11H+0-1e,D正确.答案:AD10.[2019·湖南衡阳模拟](多选)原子核的衰变过程遵守一系列的守恒定律,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原来速度几乎为0的放射性原子核W衰变为两个粒子P和S,衰变后粒子P和S的运动速度和磁场垂直.粒子P和S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粒子P和S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之比分别为R P:R S=45:1,T P:T S=90:117,则()A.放射性原子核W的质量数为238B.P和S两核的质量数之比为117:2C.P和S两核的电荷数之比为45:1D.P和S两核的动能之比为117:2解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衰变瞬间P和S两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表达式R=m vBq,可知q Pq S=R SR P=145,C错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的表达式为T=2πmBq,故m Pm S=q P T Pq S T S=145×90117=2117,由于电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相比是很小的,所以该衰变不可能是β衰变,该衰变应为α衰变,由于α粒子的电荷数为2,所以衰变后的P的电荷数为90;α粒子的质量数为4,则衰变后的新核具有234个核子,原子核W的质量数为238,A正确,B错误.衰变瞬间P和S两核的动量大小相等,它们的动能E k=p22m,可知P与S的动能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反比,所以P和S两核的动能之比为1172,D正确.答案:AD1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电离能力最强的是α射线C.232 92Th衰变成208 82Pb要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D.原子从较高的激发态向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跃迁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过程E.光电效应的实验结论是:对于某种金属,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解析:半衰期与温度无关,故选项A错误;三种射线中电离能力最强的是α射线,故选项B正确;据232 90Th→208 82Pb+642He+40-1 e可知选项C正确;原子从较高激发态向较低激发态跃迁,向外辐射能量,故选项D错误;当照射光频率大于金属极限频率时,增加照射光频率,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变大,故选项E正确.答案:BCE12.在匀强磁场中,一个原来静止的原子核,由于放出一个α粒子,结果得到一张两个相切圆的径迹照片(如图所示),今测得两个相切圆半径之比r1:r2=1:44,求:(1)图中哪一个圆是α粒子的径迹?(说明理由)(2)这个原子核原来所含的质子数是多少?解析:(1)因为动量相等,所以轨道半径与粒子的电荷量成反比,所以圆轨道2是α粒子的径迹,圆轨道1是新生核的径迹.(2)设衰变后新生核的电荷量为q1,α粒子的电荷量为q2=2e,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衰变后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所以原来原子核的电荷量q=q1+q2.根据轨道半径公式有r1r2=m1v1Bq1m2v2Bq2=m1v1q2m2v2q1又由于衰变过程中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则m1v1=m2v2以上三式联立解得q=90e.即这个原子核原来所含的质子数为90.答案:(1)见解析(2)9013.一静止的238 92U核经α衰变成为234 90Th核,释放出的总动能为4.27 MeV.问此衰变后234 90Th核的动能为多少MeV?(保留1位有效数字)解析:据题意知,此α衰变的衰变方程为:238 92U―→234 90Th+42He,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αvα=m Th v Th①式中,mα和m Th分别为α粒子和Th核的质量,vα和v Th分别为α粒子和Th核的速度,由题设条件知:12mαv2α+12m Th v2Th=E k②mαm Th=4234③式中E k=4.27 MeV是α粒子与Th核的总动能.由①②③式得12m Th v 2Th=mαmα+m ThE k④代入数据得,衰变后234 90Th核的动能12m Th v2Th=0.07 MeV答案:0.07 MeV。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1、一般物体热辐射除了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材料和表面状况有关。

2、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右图会画3、光电效应(光照到金属上,打出电子的现象)①赫兹最早发现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引入普朗克量子理论提出了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能够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入射光频率≥金属的极限频率(截止频率),入射光波长≤金属极限波长入射光能量hν≥金属逸出功③任一种金属,都有自己的极限频率νC,极限波长λc对应金属的逸出功W0,W O = hνC = hc/λc④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⑤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但不成正比,而与入射光强弱无关。

关系式为 E K = hν- W O =hc/λ—W O,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右图E K -υ图像:横轴的交点:金属的截止频率νc:纵轴的交点为: -E= -W0图线的斜率k =普朗克常量h不同金属在同一张E K-ν图像中,斜率一样⑥光电管内被光照的金属为阴极K,当其与电源负极相连时,所接为正向电压。

见右上图若能发生光电效应,滑动头P在最左端时,U=0,电流≠0。

滑动头右移,电流增大然后趋于某最大值(饱和)。

⑦当入射光颜色不变时(即频率不变),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入射的光子数越多,则单位时间内射出的光电子数越多,饱和光电流越大⑧当阴极K与电源正极相连时,所接为反向电压。

滑动头右移,电流逐渐减小到0.光电流恰好为0时,对应的反向电压叫遏止电压(U C): U C e=E K⑨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ν关系:U C e=hν-W O Uc=( hν—hνc)/e图像U C—υ如左图:横轴交点:金属的截止频率,I 纵轴交点= -W O /e斜率为h/e⑩右上图为光电流与电压关系:可见对同一光电管(即W0逸出功一样),入射光频率不变,遏止电压不变;入射光频率越大,遏止电压越大(图中,U C1>U C2,是因为蓝光频率大于黄光频率)⑾由I-U图象可以得到的信息(1)遏止电压U c:图线与横轴的交点的绝对值.(2)饱和光电流I m:电流的最大值.(3)最大初动能:E km=eU c.例:用5eV的光子照射光电管,其电流表示数随电压变化如右图,图中Uc=3V,则,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3ev 光电管金属逸出功=2ev例:当用一束紫外线照在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上的锌板时,发生了光电效应,则锌板打出电子,锌板带正电,与它相连的验电器金属箔带正电。

安徽宣城市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5章选择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安徽宣城市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5章选择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造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古代造纸有六个步骤: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打烂、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都属于物理变化C.干雾过氧化氢空气消毒机在新冠抗疫中被广泛使用,其原理是利用过氧化氢的氧化性D.经分析嫦娥四号采样返回器带回的月球矿物含有 CaO·MgO·2SiO2,该物质属于氧化物答案:C解析:A.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万以上,高级脂肪酸酯相对分子质量没有达到万,故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B.第二步煮楻足火为燃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H2O2利用其强氧化性破坏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使之失去生命基础而死亡,C正确;D.氧化物要求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此化合物含金属元素、硅元素、氧元素,故不属于氧化物,应为硅酸盐的改写形式,故该化合物属于硅酸盐,D错误;故答案选C。

2.漆酚(Urushiol)是生漆的主要成分,化工辞典对其组成与结构的描述如图。

下列对漆酚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漆酚可发生加成反应B.漆酚是混合物,难溶于水、可溶于苯C.生漆固化硬化过程伴随漆酚的聚合反应D.生漆是纯天然产物,对人体无毒无害答案:D解析:A.R基中含有不饱和键,所以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B. R基不同构成的漆酚分子式不同,所以漆酚是这一类混合物的统称,结构式中含有-OH,酚羟基,难溶于水,可溶于苯,故B正确;C.生漆成膜固化硬化过程认为先是生物化学过程,然后是化学物理聚合过程,故C正确;D.苯酚具有毒性,破坏皮肤细胞,故D错误;故选D。

3.酚醛树脂是最早生产和使用的合成树脂,其单体为苯酚和甲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苯酚和甲醛通过缩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B.甲醛和苯甲醛是同系物C.酚醛树脂的结构简式为D.酚醛树脂俗称“电木”,是一种混合物,不易燃烧,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答案:B解析:A.苯酚和甲醛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酚醛树脂,此反应属于缩聚反应,A正确;B.苯甲醛中含苯环,与甲醛结构不相似,不是同系物,B错误;C.酚羟基导致苯环上与羟基相邻的氢原子较活泼,两个氢原子与甲醛中的氧原子结合生成水,所以苯酚和甲醛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的酚醛树脂的结构简式为,C正确;D.酚醛树脂,又名电木,为高分子有机物,由于每个分子中聚合度不同,所以是混合物,酚醛树脂不易燃烧,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常用来生产电灯开关、插头中,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9.7《核聚变》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9.7《核聚变》导学案

高二物理选修核聚变导学案一、知识点扫描1、聚变及其条件问题:什么叫轻核的聚变?问题:为什么轻核的聚变反应能够比重核的裂变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计算氢的聚变反应所释放能量:2H+31H→42He+10n1(21H的质量是2.0136u,31H的质量是3.0166u,42He的质量是4.0026u,10n的质量是1.0087u。

)提问:请同学们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说明核聚变发生的条件?结论:微观上: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必须接近到原子核大小的尺寸范围,即10-15 m,要使原子核接近到这种程度,必须使它们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原子核之间巨大的库仑斥力。

宏观上:要使原子核具有如此大的动能,就要把它加热到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聚变反应一旦发生,就不再需要外界给它能量,靠自身产生的热就可以维持反应持续进行下去,在短时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聚变引起的核爆炸。

说明:(1)热核反应在宇宙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太阳和很多恒星的内部温度高达107 K 以上,因而在那里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不断向外界释放着巨大的能量。

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约为3.8×1026 J,地球只接受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

太阳在“核燃烧”的过程中“体重”不断减轻。

它每秒有7亿吨原子核参与碰撞,转化为能量的物质是400万吨。

科学家估计,太阳的这种“核燃烧”还能维持90亿~100亿年。

当然,与人类历史相比,这个时间很长很长!(2)上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利用核聚变反应制成了用于战争的氢弹,氢弹是利用热核反应制造的一种在规模杀伤武器,在其中进行的是不可控热核反应,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十几倍。

提问:氢弹爆炸原理是什么?2、可控热核反应(1)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很多优点提问:目前,人们还不能控制核聚变的速度,但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和尝试可控热核反应,以使核聚变造福于人类。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了解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哪些优点?可控热核反应发展进程: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这是优点之一,即轻核聚变产能效率高。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原子结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原子结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原子结构【学习目标】1.知道电子是怎样发现的;2.知道电子的发现对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 3.了解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方法. 4.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5.明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6.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提出的主要思想.【要点梳理】要点诠释: 要点一、原子结构 1.阴极射线(1)气体的导电特点:通常情况下,气体是不导电的,但在强电场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平时我们在空气中看到的放电火花,就是气体电离导电的结果.在研究气体放电时一般都用玻璃管中的稀薄气体,导电时可以看到发光放电现象.(2)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里克发现了阴极射线.①产生:在研究气体导电的玻璃管内有阴、阳两极.当两极间加一定电压时,阴极便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为阴极射线.②阴极射线的特点:碰到荧光物质能使其发光. 2.汤姆孙发现电子(1)从1890年起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开始了对阴极射线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2)汤姆孙利用电场和磁场能使带电的运动粒子发生偏转的原理检测了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并定量地测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即e m). (3)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电子的电量()191.602177334910C e =⨯-,电子的质量319.109389710kg m =⨯-,电子的比荷111.758810C/kg em=⨯.电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1 1836.3.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研究(1)阴极射线电性的发现.为了研究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他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经过与阳极相连的小孔,射到管壁上,产生荧光斑点;用磁铁使射线偏转,进入集电圆筒;用静电计检测的结果表明,收集到的是负电荷.(2)测定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4.密立根实验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在1910年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简练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量密立根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电荷只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5.电子发现的意义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现在人们发现了各种物质里都有电子,而且电子的质量比最轻的氢原子质量小得多,这说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是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如何构成原子呢?电子的发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热情,拉开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6.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1)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2)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3)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要点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如图所示).“葡萄干面包模型”.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是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一样,镶嵌在原子里面,所以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也叫枣糕式原子结构模型.【注意】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虽然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这一模型很快就被新的实验事实——仅粒子散射实验所否定.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等组成.特别提示:①整个实验过程在真空中进行. ②金箔很薄,α粒子(42He 核)很容易穿过.(2)实验现象与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沿原路返回.仅粒子散射实验令卢瑟福万分惊奇.按照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分布,带负电的电子质量比α粒子的质量小得多.α粒子碰到电子就像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其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但实验结果出现了像一枚炮弹碰到一层薄薄的卫生纸被反弹回来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卢瑟福通过分析,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3.原子的核式结构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4.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由不同原子对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各种元素原子核的电荷.又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可以推算出原子内含有的电子数.结果发现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即原子内的电子数非常接近于它们的原子序数,这说明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是按原子中的电子数来排列的.原子核的半径无法直接测量,一般通过其他粒子与核的相互作用来确定,α粒子散射是估算核半径最简单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原子核半径数量级为1510m -,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 -,两者相差十万倍之多,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5.解题依据和方法(1)解答与本节知识有关的试题,必须以两个实验现象和发现的实际为基础,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②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和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2)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结合前面所掌握的动能、电势能、库仑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是综合分析解决d 粒子靠近原子核过程中,有关功、能的变化,加速度,速度的变化所必备的知识基础和应掌握的方法.6.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如果按照汤姆孙的“枣糕”原子模型,α粒子如果从原子之间或原子的中心轴线穿过时,它受到周围的正负电荷作用的库仑力是平衡的,α粒子不产生偏转;如果α粒子偏离原子的中心轴线穿过,两侧电荷作用的库仑力相当大一部分被抵消,α粒子偏转很小;如果α粒子正对着电子射来,质量远小于α粒子的电子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更不可能使它反弹.所以α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按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如果离核较远,受到原子核的斥力很小,仅粒子就像穿过“一片空地”一样,无遮无挡,运动方向改变极少,由于原子核很小,这种机会就很多,所以绝大多数α粒子不产生偏转;只有当α粒子十分接近原子核穿过时,才受到很大的库仑斥力,偏转角才很大,而这种机会很少;如果α粒子几乎正对着原子核射来,偏转角就几乎达到180︒,这种机会极少.如图所示.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不仪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还估算出了原子核的大小.220121(1)4sin 2m Ze r Mv θπε=⋅+(θ为散射角).原子核的商径数量级在1510m -.原子直径数量级大约是1010m -,所以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的核式结构初步建立了原子结构的正确图景,但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了矛盾.(见玻尔的原子模型)7.原子结构的探索历史(1)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过程.实验和发现 说明了什么 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有复杂结构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汤姆孙(枣糕式)原子模型不符合实际,卢瑟福重新建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原子的枣糕式结构的根本区别.核式结构枣糕式结构原子内部是非常空旷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 原子是充满了正电荷的球体 电子绕核高速旋转 电子均匀嵌在原子球体内【典型例题】 类型一、原子结构例1.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 B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 C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 D .阴极射线本质是X 射线【思路点拨】阴极射线基本性质.【答案】C【解析】阴极射线是原子受激发射出的电子,关于阴极射线是电磁波、X 射线都是在研究阴极射线过程中的一些假设,是错误的.【总结升华】对阴极射线基本性质的了解是解题的依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A .向纸内偏转B .向纸外偏转C .向下偏转D .向上偏转【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电流产生的磁场、左手定则和阴极射线的产生和性质.由题目条件不难判断阴极射线所在处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电子从负极射出,由左手定则可判定阴极射线(电子)向上偏转.【总结升华】注意阴极射线(电子)从电源的负极射出,用左手定则判断其受力方向时四指的指向和射线的运动方向相反.例2.汤姆孙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管内的阴极K 发出的电子(不计初速、重力和电子间的相互作用)经加速电压加速后,穿过A '中心的小孔沿中心轴1O O 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正对放置的平行极板P 和P '间的区域.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O 点处,形成了一个亮点;加上偏转电压U 后,亮点偏离到O '点(O '点与O 点的竖直间距为d ,水平间距可忽略不计).此时,在P 和P '间的区域,再加上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调节磁场的强弱,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时,亮点重新回到O 点.已知极板水平方向的长度为1L ,极板间距为b ,极板右端到荧光屏的距离为2L (如图所示). (1)求打在荧光屏O 点的电子速度的大小. (2)推导出电子的比荷的表达式.【答案】(1)UBb(2)2121(/2)Ud B bL L L +【解析】(1)当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时,电子做匀速直线运动,亮点重新回到中心O点,设电子的速度为v ,则evB eE =, 得E v B =, 即U v Bb =. (2)当极板间仅有偏转电场时,电子以速度v 进入后,竖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eUa mb =. 电子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在电场内的运动时间11L t v=。

石家庄市一中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5章选择题专项知识点总结(提高培优)

石家庄市一中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5章选择题专项知识点总结(提高培优)

一、选择题1.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材料,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A.制作N95型口罩的“熔喷布”,其主要组成为聚丙烯,聚丙烯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华为5G手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C.中国天眼FAST用到的高性能碳化硅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D.“蛟龙号”深潜器的外壳是特种钛合金,该钛合金比金属钛硬度高、耐高压、耐腐蚀答案:B解析:A.“熔喷布”的主要组成为聚丙烯,聚丙烯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项正确;B.芯片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硅,B项错误;C.SiC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正确;D.钛合金材料具有强度大、密度小、耐腐蚀等特性,D项正确;答案选B。

2.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甲醛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通过加聚反应又可以通过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B.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CH3COOH和C2H518OHC.紫外光谱法是用高能电子束轰击有机物分子,使之分离成带电的“碎片”,并根据“碎片”的某些特征谱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D.2-溴丁烷在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反应可以生成2种不同的烯烃答案:C解析:A.甲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加聚反应生成聚甲醛树脂,又可以与苯酚通过缩聚反应生成酚醛树脂, A项正确;B.结合酯化反应时羧酸脱-OH,醇脱H,则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为CH3COOH和C2H518OH, B项正确;C.质谱法是用高能电子束轰击有机物分子,使之分离成带电的“碎片”,并根据“碎片”的某些特征谱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C项错误;D.卤代烃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连卤原子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和卤素原子同时消去生成烯烃,分别可知生成1-丁烯和2-丁烯, D项正确;答案选C。

3.漆酚(Urushiol)是生漆的主要成分,化工辞典对其组成与结构的描述如图。

下列对漆酚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漆酚可发生加成反应B.漆酚是混合物,难溶于水、可溶于苯C.生漆固化硬化过程伴随漆酚的聚合反应D.生漆是纯天然产物,对人体无毒无害答案:D解析:A.R基中含有不饱和键,所以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B. R基不同构成的漆酚分子式不同,所以漆酚是这一类混合物的统称,结构式中含有-OH,酚羟基,难溶于水,可溶于苯,故B正确;C.生漆成膜固化硬化过程认为先是生物化学过程,然后是化学物理聚合过程,故C正确;D.苯酚具有毒性,破坏皮肤细胞,故D错误;故选D。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各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各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数学必修3知识点第一章算法初步i.i.i 算法的概念算法的特点:(i)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1.1.2 程序框图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

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1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汇总_一册全_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汇总_一册全_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动16.1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碰撞的特点:1、相互作用时间极短。

2.相互作用力极大,即内力远大于外力。

3、速度都发生变化。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1、一维碰撞: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2、猜想与假设:一个物体的质量与它的速度的乘积是不是不变量?3、碰撞可能有很多情形。

例如两个物体可能碰后分开,也可能粘在一起不再分开。

二、需要考虑的问题①如何保证碰撞是一维的?即两个物体在碰撞之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之后还沿同一直线运动。

在固定的轨道上做实验——气垫导轨。

②怎样测量物体的质?用天平测量。

③怎样测量两个物体在磁撞前后的速度?速度的测量: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如利用匀速运动、平抛运动,并借助于斜槽、气垫导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等来达到实验目的和控制实验条件。

④数据处理:列表。

参考案例一气垫导轨和光电门研究碰撞。

参考案例二利用单摆研究碰撞参考案例三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碰撞参考案例四利用平抛运动研究碰撞研究能量损失较小的碰撞时,可以选用参考案例二;研究碰撞后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的情况时,可以选用参考案例三。

参考案例四测出小球落点的水平距离可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计算出小球的水平初速度。

实验设计思想巧妙之处在于用长度测量代替速度测量。

16.2动量定理一、动量1、定义:把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ʋ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p,用公式表示为p = mʋ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每秒,符号是kg•m/s3、动量是矢量:方向由速度方向决定,动量的方向与该时刻速度的方向相同。

4、注意:物体的动量,总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动量,即具有瞬时性,故在计算时相应的速度应取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5、动量的变∆p①某段运动过程(或时间间隔)末状态的动量p',跟初状态的动量p的矢量差,称为动量的变化(或动量的增量),即p = p' - p。

人教版中考英语一轮复习八年级上Unit3-5知识点总结+练习+练习(无答案)

人教版中考英语一轮复习八年级上Unit3-5知识点总结+练习+练习(无答案)

初三一轮复习八上U3-U5 重点单词1.adj.外向的2.adv.大声地3.adv.安静地4.adj.勤勉的5.n.竞争6.adv.清楚地7.v.赢8. Adj.有天赋的9.adj.严肃的10.n.镜子;反映11.adj.必要的12.adj.两者都pron.两者13.vt.触摸;感动14.v.到达取得联系15.n.事实16.v.打碎17.v. 笑;嘲笑18.vt.分享20.adj.最初的21.n.信息22.adj.舒适的23.n.座位;24.n.屏幕25.adj.最坏的26.v.选择27.n.服务28.n.菜单29.v.行动;表演30.n.天赋31.adj.常见的32.n.例子;榜样33.adj.可怜的;贫穷的34.v.给;赠予;送35 .adj.教育的36.n.计划;方法37.期望;盼望38.讨论;谈论39.v.站立;忍受40.vi.发生;碰巧41. n.笑话;玩笑42.查明、弄清43.adj.著名的44.v.变成45.adj.成功的46.adj.主要的47.n.原因;理由48.adj. 不幸的49.vt.丢失50.装扮重点短语1.与……一样……2.与……相像的/类似的3.与……不同4.关心;介意5.只要;既然6. 使显现;使表现出7. 伸手取8. 事实上9. 感动某人10. 有音乐天赋11. 让某人做某事12. …离……近13. 到目前为止14. 共同;共有15. 越来越…16. 等等17. 是……的职责;由……决定18. 编造(故事、谎言等)19. 认真对待20. (梦想、希望)实现;达到21. 认为22. 向……学习23. 弄清楚24. 发生25. 尽某人最大努力26. 就……讨论27. 有一天28. 打扮;梳理29. 代替;替换30. …的象征31. 碰巧做某事32. 乐于做某事重难点梳理1.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1)含义2)变化规则3)用法4)比较级基本句型:主语必须与对比成分保持一致:Her hair is longer than yours.(→your hair)as+ adj./adv.(原级)+as …: “如同…一样…”否定:… not as/so+adj./adv.(原级)+as …: “不如……一样……”…… e.g. They talked more and more loudly.The比较级…,the+比较级…:越…就越… The more exercise you do, the stronger you’ll be.the+比较级+of the(two ): 两者中较…的一个Of the twins, she was the more hard-working .常用the one代单数可数名词,the ones /those 代替复数名词,that 代替不可数名词.e.g. The book here is newer than the one on the desk.The apples on the tree are fresher than those/the ones in the box.The weather in Wuhan is hotter than that in Beijing.5)修饰词1. 原级常与very, as,so, too, quite,pretty, really等连用。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8.3 氢原子光谱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8.3 氢原子光谱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3氢原子光谱记一记氢原子光谱知识体系1个公式——巴耳末公式2种谱线——线状谱、连续谱1个实验规律——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辨一辨1.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线状谱,并且只能发出几个特定的频率.(√)2.可以利用光谱分析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 3.光是由原子核内部的电子运动产生的,光谱研究是探索原子核内部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4.稀薄气体的分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会变成导体并发光.(√) 5.巴耳末公式中的n既可以取整数也可以取小数.(×)想一想1.什么是光谱?研究光谱对了解原子结构有什么作用?提示: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许多情况下光是由原子内部电子运动产生的,因此光研究是探索原子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2.经典理论在解释氢原子光谱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提示: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又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3.仔细观察,氢原子光谱具有什么特点?氢原子光谱的谱线波长具有什么规律?提示:氢原子光谱从左向右谱线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氢原子光谱的谱线波长符合巴耳末公式.思考感悟:练一练1.(多选)下列物质中产生线状谱的是()A.炽热的钢水B.发光的日光灯管C.点燃的蜡烛D.极光解析:炽热的钢水、点燃的蜡烛能产生连续谱,发光的日光灯管能产生水银蒸气的线状谱,极光是宇宙射线激发的气体发光,能产生线状谱,选项B、D正确.答案:BD2.关于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光源发出的光谱都是连续谱B.一切光源发出的光谱都是线状谱C.稀薄气体发出的光谱是线状谱D.作光谱分析时,利用连续谱和线状谱都可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解析:不同光源发出的光谱有连续谱,也有线状谱,故A、B 错误;稀薄气体发出的光谱是线状谱,C正确;只有应用线状谱才可以进行光谱分析,D错误.答案:C3.(多选)要得到钠元素的特征谱线,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固体钠在空气中燃烧B.将固体钠高温加热成稀薄钠蒸气C.使炽热固体发出的白光通过低温钠蒸气D.使炽热固体发出的白光通过高温钠蒸气解析:炽热固体发出的是连续谱,燃烧固体钠不能得到特征谱线,A错误;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线状谱,B正确;强烈的白光通过低温钠蒸气时,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产生钠的吸收光谱,C 正确,D错误.答案:BC4.根据巴耳末公式1λ=R(122-1n2)讨论,随着n的增大,氢原子所发出的光的波长如何变化?光子的能量如何变化?解析:随着n的增大,由巴耳末公式可得波长越小,再由波长与频率的关系,频率与光子能量的关系,可得随着n的增大,光子的能量越大.答案:见解析要点一对光谱和光谱分析的理解1.(多选)关于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炽热的液体发射连续谱B.发射光谱一定是连续谱C.线状谱和吸收光谱都可以对物质成分进行分析D.霓虹灯发光形成的光谱是线状谱解析:炽热的液体发射的光谱为连续谱,选项A正确.发射光谱可以是连续谱也可以是线状谱,选项B错误.线状谱和吸收光谱都对应某种元素的光谱,都可以对物质成分进行分析,选项C 正确.霓虹灯发光形成的光谱是线状谱,选项D正确.答案:AC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线状谱中的亮线和吸收光谱中的暗线都是特征谱线B.各种原子的线状谱中的明线和它吸收光谱中的暗线必定一一对应C.气体发出的光只能产生线状谱D.甲物质发出的白光通过乙物质的蒸气形成了甲物质的吸收光谱解析:吸收光谱中的暗线和线状谱中的明线相对应,都是特征谱线,但通常吸收光谱中的暗线要比线状光谱中的明线少,所以A正确,B错误;气体发光,若为高压气体则产生连续谱,若为稀薄气体则产生线状谱,所以C错误;甲物质发出的白光通过乙物质的蒸气形成了乙物质的吸收光谱,所以D错误,综上所述,应选A.答案:A3.[2019·江苏期末](多选)对原子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线状谱和吸收光谱可用于光谱分析B.由于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所以各种原子的原子光谱是相同的C.各种原子的原子结构不同,所以各种原子的原子光谱也不相同D.发射光谱可以用来鉴别物质中含哪些元素解析:线状谱和吸收光谱都含有原子的特征谱线,因此可用于光谱分析,A正确;各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故B错误,C正确;发射光谱分为线状谱和连续谱,对线状谱进行光谱分析可鉴别物质组成,连续谱不能用于光谱分析,D错误.答案:AC4.(多选)通过光栅或棱镜获得物质发光的光谱,光谱() A.按光的波长顺序排列B.按光的频率顺序排列C.按光子质量的大小排列D.按光子能量的大小排列解析:由于光谱是将光按波长展开,而波长与频率相对应,故A、B正确;光子没有质量,故C错误;由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光子的能量与光子频率相对应,D正确.答案:ABD要点二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应用5.[2019·通州月考]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中波长最长的光波的波长为λ1,波长次之为λ2,则λ1λ2为()A.2027 B.2720C.23 D.32解析:由1λ=R(122-1n2)得:当n=3时,波长最长,1λ1=R(122-132).当n=4时,波长次之,1λ2=R(122-142),解得λ1λ2=2720.答案:B6.(多选)下列关于巴耳末公式1λ=R(122-1n2)的理解,正确的是()A.此公式是巴耳末在研究氢原子光谱特征时发现的B.公式中n可取任意值,故氢原子光谱是连续谱C.公式中n只能取不小于3的整数值,故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D.公式不但适用于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原子的光谱解析:此公式是巴耳末在研究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中得到的,只适用于氢原子光谱的分析,A对,D错;公式中n只能取大于等于3的整数,λ不能连续取值,故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B错,C对.答案:AC7.[2019·湛江检测]如图甲所示的a、b、c、d为四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图乙是某矿物的线状谱,通过光谱分析可以确定该矿物中缺少的元素为()A.a元素B.b元素C.c元素D.d元素解析:把矿物的线状谱与几种元素的特征谱线进行对照,b 元素的谱线在该线状谱中不存在,故选项B正确,与几个元素的特征谱线不对应的线说明该矿物中缺少该元素.答案:B8.根据巴耳末公式,指出氢原子光谱巴耳末线系的最长波长和最短波长所对应的n,并计算其波长.解析:对应的n越小,波长越长,故当n=3时,氢原子发光所对应的波长最长.当n=3时,1λ1=1.10×107×(122-132) m-1解得λ1=6.55×10-7 m.当n=∞时,波长最短,1λ2=R(122-1n2)=R×14,λ2=4R=41.1×107m=3.64×10-7 m.答案:当n=3时,波长最长为6.55×10-7 m 当n=∞时,波长最短为3.64×10-7 m基础达标1.白炽灯发光产生的光谱是()A.连续光谱B.明线光谱C.原子光谱D.吸收光谱解析:白炽灯发光是由于灯丝在炽热状态下发出光,是连续光谱.A正确,B、C、D错误.答案:A2.[2019·万州检测](多选)对于光谱,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都是发射光谱B.线状谱由不连续的若干波长的光组成C.太阳光谱是连续谱D.太阳光谱是线状谱解析:吸收光谱也是线状谱,原子光谱体现原子的特征,是线状谱,同一种原子无论多少,发光特征都相同,即形成的线状谱都一样,故A错;B项是线状谱的特征,故B正确;太阳周围的低温蒸气吸收了相应频率的光,故太阳光谱是线状谱,故D对,C错.答案:BD3.(多选)关于光谱和光谱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谱包括连续谱和线状谱B.太阳光谱是连续谱,氢光谱是线状谱C.线状谱和吸收光谱都可用作光谱分析D.光谱分析帮助人们发现了许多新元素解析:光谱包括连续谱和线状谱,线状谱可用作光谱分析,太阳光谱是吸收光谱,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和鉴定物质成分.故正确答案为A、C、D.答案:ACD4.氢原子光谱巴耳末系最小波长与最大波长之比为()A.59 B.49C.79 D.29解析:由巴耳末公式1λ=R(122-1n2),n=3,4,5,…当n=∞时,最小波长1λ1=R 122,当n=3时,最大波长1λ2=R(122-132),得λ1λ2=59,选项A正确.答案:A5.(多选)关于经典电磁理论与氢原子光谱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典电磁理论可以解释原子的稳定性B.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原子核转动时,电子会不断地释放能量,最后被吸附到原子核上C.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原子光谱应该是连续的D.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彻底否定了经典电磁理论解析: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原子核转动时,电子会不断地释放能量,最后被吸附到原子核上,原子不应该是稳定的,并且发射的光谱应该是连续的.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只是证明经典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对微观现象的解释,并没有完全否定经典电磁理论.综上,选项B、C正确.答案:BC6.太阳的光谱中有许多暗线,它们对应着某些元素的特征谱线.产生这些暗线是由于()A.太阳表面大气层中缺少相应的元素B.太阳内部缺少相应的元素C.太阳表面大气层中存在着相应的元素D.太阳内部存在着相应的元素解析:太阳光谱中的暗线是由于太阳内部发出的强光经过温度较低的太阳大气层时产生的,表明太阳大气层中含有与这些特征谱线相对应的元素,故选项C正确.答案:C7.[2019·河南周口月考]下列对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因为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所以氢原子只能产生一种波长的光B.氢原子产生的光谱是一系列波长不连续的谱线C.氢原子产生的光谱是一系列亮度不连续的谱线D.氢原子产生的光的波长大小与氢气放电管放电强弱有关解析:氢原子发射的光的波长取决于光子的能量E,由于氢原子发射的光子的能量E=E n-E m(下一节将学到),所以发射的光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故氢原子只能产生特定波长的光,即氢原子产生的光谱是一系列不连续的谱线,故A、D错误,B正确.光谱是不连续的,与亮度无关,故C错误.答案:B8.(多选)关于巴耳末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巴耳末依据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总结出巴耳末公式B.巴耳末公式反映了氢原子发光的连续性C.巴耳末依据氢原子光谱的分析总结出巴耳末公式D.巴耳末公式准确反映了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实际情况,其波长的分立值并不是人为规定的解析:巴耳末是利用当时已知的、在可见光区的4条谱线分析总结出来的巴耳末公式,并不是依据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总结出来的,巴耳末公式反映了氢原子发光的分立性,也就是氢原子实际只发出若干特定频率的光,由此可知C、D正确.答案:CD9.[2019·湖南岳阳模拟]关于巴耳末公式:1λ=R(122-1n2)(n=3,4,5,…),理解正确的是()A.式中n只能取整数,R称为巴耳末常量B.巴耳末系的4条谱线位于红外区C.在巴耳末系中n值越大,对应的波长λ越短D.巴耳末系的4条谱线是氢原子从n=2的能级向n=3、4、5、6能级跃迁时辐射产生的解析:巴耳末公式中n为量子数,不可以取任意值,只能取整数,且n≥3,式中R叫做里德伯常量,故A错误;巴耳末系的4条谱线位于可见光区,故B错误;根据巴耳末公式1λ=R(122-1n2),可知n值越大,对应的波长λ越短,故C正确;公式只适用于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谱,故D错误.答案:C10.(多选)下列关于特征谱线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有()A.明线光谱中的明线和吸收光谱中的暗线都是特征谱线B.明线光谱中的明线是特征谱线,吸收光谱中的暗线不是特征谱线C.明线光谱中的明线不是特征谱线,吸收光谱中的暗线是特征谱线D.同一元素的明线光谱的明线与吸收光谱的暗线是相对应的E.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可以用其来鉴别物质解析:明线光谱中的明线与吸收光谱中的暗线均为特征谱线,并且实验表明各种元素吸收光谱中的每一条暗线都跟这种原子的明线光谱中的一条明线相对应,A 、D 正确,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可以用其来鉴别物质,E 正确.答案:ADE能力达标1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400~700 nm ,根据巴耳末公式1λ=R (122-1n 2),当n 取何值时氢原子所发出的光用肉眼能直接观察到?(R =1.10×107 m -1)解析:把波长等于400 nm ,代入巴耳末公式可得,n =6.7,把波长等于700 nm ,代入巴耳末公式可得,n =2.9,而n 只能取整数,所以n =3,4,5,6时氢原子发出的光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到.答案:3,4,5,612.氢原子光谱除了巴耳末系外,还有赖曼系、帕邢系等,其中帕邢系的公式为1λ=R (132-1n 2)(n =4,5,6,…),R =1.10×107 m-1.已知帕邢系的氢原子光谱在红外线区域.(1)n =6时,对应的波长为多少?(2)帕邢系的氢原子光谱谱线对应的波在真空中的波速为多少?n =6时,传播频率为多大?解析:(1)根据帕邢系公式1λ=R (132-1n 2)当n =6时,有λ≈1.09×10-6 m.(2)帕邢系形成的谱线在红外线区域,而红外线属于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故波速为光速c =3×108 m/sν=c λ=3×1081.09×10-6 Hz ≈2.75×1014 Hz. 答案:(1)1.09×10-6 m(2)3×108 m/s 2.75×1014 Hz13.在可见光范围内氢原子发光的波长最长的2条谱线所对应的n .(1)它们的波长各是多少?(2)其中波长最长的光对应的光子能量是多少?(3)氢原子光谱有什么特点?解析:(1)设当n=3,4时,氢原子发光所对应的波长分别为λ1、λ2,由巴耳末公式1λ=R(122-1n2)(n=3,4,5…)知当n=3时,1λ1=1.10×107×(122-132) m-1,解得λ1=6.5×10-7 m当n=4时,1λ2=1.10×107×(122-142) m-1,解得λ2=4.8×10-7 m.(2)当n=3时,对应着氢原子巴耳末系中的波长最长,即为λ1,因此ε1=h cλ1=6.63×10-34×3×1086.5×10-7J=3.06×10-19 J.(3)除巴耳末系外,在红外和紫外光区的其他谱线也都满足与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即1λ=R(1a2-1n2),其中a分别为1,3,4…对应不同的线系,由此可知氢原子光谱是由一系列线系组成的不连续的线状谱.答案:(1)6.5×10-7 m 4.8×10-7 m(2)3.06×10-19 J(3)由一系列线系组成的不连续的线状谱。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选修3-5知识梳理一.量子论的建立黑体和黑体辐射Ⅰ(一)量子论1.创立标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4.量子论的意义①与量子论等一起,引起物理学的一场重大革命,并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②量子论的革命性观念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深刻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③量子论成功的揭示了诸多物质现象,如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电效应④量子概念是一个重要基石,现代物理学中的许多领域都是从量子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论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1.热辐射现象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

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

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来的能量的本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上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时分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单元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下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字词积累:包括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等。

例如,“得”字有多个读音,如“děi”、“dé”、“dàng”等;“削”字也有两个读音,“xuē”和“xiāo”;“商议”和“商量”是近义词。

2. 句子积累:包括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

例如,“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马路的洁净。

3. 哲理句:例如,“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这句话引用俗语,说明夏天与世间万物生长的密切关系。

总的来说,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是对于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包括语言、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在考试中重要,而且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文运用也非常关键。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7.3 粒子的波动性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7.3 粒子的波动性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3粒子的波动性记一记粒子的波动性知识体系1想波动性——干涉和衍射2看粒子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3记物质波——ν=εhλ=hp辨一辨1.一切宏观物体都伴随一种波,即物质波.(×)2.湖面上的水波就是物质波.(×)3.电子的衍射现象证实了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4.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提出微粒说,惠更斯提出波动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它们都说明了光的本性.(×)5.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指:既可以把光看成宏观概念上的波,也可以看成微观概念上的粒子.(×)6.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想一想1.认识光的波粒二象性,应从微观角度还是宏观角度?提示: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要从微观的角度建立光的行为图象,认识光的波粒二象性.2.光在传播过程中,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这句话正确吗?提示:不正确.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事实上,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不是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3.你能算一下你自己的物质波波长吗?提示:利用λ=hp来计算.思考感悟:练一练1.电子显微镜的最高分辨率高达0.2 nm,如果有人制造出质子显微镜,在加速到相同的速度情况下,质子显微镜的最高分辨率将()A.小于0.2 nm B.大于0.2 nmC.等于0.2 nm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解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与波长有关,波长越短其分辨率越高,由λ=hp知,如果把质子加速到与电子相同的速度,因质子的质量更大,则质子的波长更短,分辨能力更高.答案:A2.(多选)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解析: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能量,显然选项A错;干涉、衍射是波的特性,光能发生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选项B 正确;麦克斯韦根据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近似相等从而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后来赫兹用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说,选项C正确;光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选项D正确.答案:BCD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B.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具有相同的动能时,因为电子的质量比质子的小,所以电子的动量就小C.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具有相同的动能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质子的小D.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具有相同的动能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质子的大解析: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说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选项A正确;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具有相同的动能时,动量和动能的关系式为p=2mE k,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的质量小,可知电子的动量小,选项B正确;又由λ=hp知电子的动量小,其德布罗意波长应比质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大,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答案:ABD4.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中突出体现粒子性的是()A.电子束通过双缝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B.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C.人们用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D.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解析:电子束通过双缝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故A错误;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B正确;用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说明中子可以产生衍射现象,说明具有波动性,故C错误;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电子可以产生衍射现象,说明具有波动性,故D错误.故选B.答案:B要点一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1.[2019·河北衡水期末](多选)关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B.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C.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现象中是统一的D.实物粒子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粒子不具有波动性解析:德布罗意在爱因斯坦光子说的基础上提出物质波的概念,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故A正确,D错误;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B正确;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现象中是统一的,故C正确.答案:ABC2.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束传播的光,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波与机械波是同样的一种波C.光的波动性是由于光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D.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子说并未否定电磁说,在光子能量ε=hν中,频率ν仍表示的是波的特性解析: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当光和物质作用时,是“一份一份”的,表现出粒子性;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可以用波动规律描述,表现出波动性.粒子性和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光子说并未否定电磁说.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答案:D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当光子静止时有粒子性,光子传播时有波动性B.光是一种宏观粒子,但它按波的方式传播C.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以用波动规律来描述D.大量光子出现的时候表现为粒子性,个别光子出现的时候表现为波动性解析:光子是不会静止的,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故A、D错误;光子不是宏观粒子,光在传播时有时看成粒子有时可看成波,故B错误;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以用波动规律来描述,故C 正确.答案:C要点二 对物质波的理解4.影响显微镜分辨本领的一个因素是波的衍射,衍射现象越明显,分辨本领越低.利用电子束工作的电子显微镜有较高的分辨本领,它利用高压对电子束加速,最后打在感光胶片上来观察显微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加速电压越高,电子的波长越长,分辨本领越强B .加速电压越高,电子的波长越短,衍射现象越明显C .如果加速电压相同,则用质子流工作的显微镜比用电子流工作的显微镜分辨本领强D .如果加速电压相同,则用质子流工作的显微镜比用电子流工作的显微镜分辨本领弱解析:设加速电压为U ,电子电荷量为e ,质量为m ,则E k =12m v 2=eU =p 22m ,又p =h λ,故eU =h 22mλ2,可得λ=h 22emU .对电子来说,加速电压越高,λ越短,衍射现象越不明显,故A 、B 错.电子与质子比较,因质子质量比电子质量大得多,可知质子加速后的波长要短得多,衍射现象不明显,分辨本领强,故C 对,D 错.答案:C5.现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线度为d 的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为满足测量要求,将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设定为d n ,其中n >1,已知普朗克常量h ,电子质量m 和电子电荷量e ,电子的初速度不计,则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加速电压应为( )A.n 2h 2med 2 B .(md 2h 2n 2e 3)13C.d 2h 22men 2D.n 2h 22med 2解析:电子的动量p =m v =2meU ,而德布罗意波长λ=h p =d n ,代入得U =n 2h 22med 2.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6.[2019·海口月考]一个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电粒子,由静止开始经加速电场加速后(加速电压为U),该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A.h2mqU B.h2mqUC.h2mqU2mqU D.hmqU解析:设带电粒子加速后的速度为v,根据动能定理可得qU=12m v2所以v=2qU m由德布罗意波长公式可得λ=hp=hm2qUm=h2mqU2mqU所以选项C正确.故选C.答案:C7.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2π·197 MeV·fm/c,电子的质量为m e=0.51 MeV/c2,其中c=3.0×108 m/s为真空光速,1 fm=10-15 m,则动能为1.0 eV的自由电子的物质波长为λe=________m.具有如上波长的光子的能量为Eλ=________eV.(所填答案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解析:动能为1.0 eV的自由电子的物质波长为λe=hp=hm e v=h2m e E k≈1×10-9 m具有如上波长的光子的能量为Eλ=h cλe=cp=c2m e E k≈1×103 eV.答案:1×10-91×1038.如果一个中子和一个质量为104kg的火箭都以103m/s的速度运动,则它们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分别是多长?(中子的质量为1.67×10-27 kg)解析:中子的动量为:p1=m1v,火箭的动量为:p2=m2v,据λ=hp知中子和火箭的德布罗意波长分别为:λ1=hp1,λ2=hp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λ1=hm1v,λ2=hm2v.将m1=1.67×10-27 kg,v=1×103 m/s,h=6.63×10-34 J·s,m2=104 kg代入上面两式可解得:λ1=4.0×10-10 m,λ2=6.63×10-41 m.答案:4.0×10-10 m 6.63×10-41 m9.金属晶体中晶格大小的数量级是10-10m.电子经过加速电场加速,形成一电子束,电子束照射该金属晶体时,获得明显的衍射图样.问这个加速电场的电压约为多少?(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1.6×10-19 C,质量为m=0.90×10-30 kg)解析:设加速电场的电压为U,电子经电场加速后获得的速度为v,对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得eU=12m v2①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知,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λ=hp②其中p=m v③解①②③联立方程组可得U=h22emλ2≈153 V.答案:153 V基础达标1.[2019·大同月考](多选)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的频率越高,光的能量越大,粒子性越明显B.光的波长越长,光的能量越小,波动性越明显C.频率高的光只具有粒子性,不具有波动性D.无线电波只具有波动性,不具有粒子性解析:光的频率越高,由ε=hν知光子的能量越大,光的波长越短,粒子性越明显,A对;光的波长越长,则频率越小,由ε=hν知光子的能量越小,则光的波动性越明显,B对;频率高的光粒子性明显,但也具有波动性,C错;无线电波是电磁波,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D错.答案:AB2.(多选)为了观察晶体的原子排列,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1)用分辨率比光学显微镜更高的电子显微镜成像(由于电子的物质波波长很短,能防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因此,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高);(2)利用X射线或中子束得到晶体的衍射图样,进而分析出晶体的原子排列.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电子显微镜所利用的是电子的物质波的波长比原子尺寸小得多B.电子显微镜中电子束运动的速度应很小C.要获得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样,X射线波长要远小于原子的尺寸D.中子的物质波的波长可以与原子尺寸相当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电子的物质波波长很短,能防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及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可知,电子的物质波的波长比原子尺寸小得多,由p=hλ可知它的动量应很大,即速度应很大,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由信息“利用X射线或中子束得到晶体的衍射图样”及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可知,中子的物质波或X射线的波长与原子尺寸相当,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答案:AD3.(多选)下表列出了几种不同物体在某种速度下的德布罗意波长和频率为1 MHz 的无线电波的波长,由表中数据可知( )B .无线电波通常情况下只能表现出波动性C .电子照射到金属晶体上能观察到它的波动性D .只有可见光才有波动性解析:由于弹子球德布罗意波长极短,故很难观察其波动性,而无线电波波长为3.0×102 m ,所以通常表现出波动性,很容易发生衍射,而金属晶体的品格线度大约是10-10 m 数量级,所以波长为1.2×10-10 m 的电子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故选A 、B 、C.答案:ABC4.两束能量相同的色光,都垂直地照射到物体表面,第一束光在某段时间内打在物体表面的光子数与第二束光在相同时间内打在物体表面的光子数之比为5:4,则这两束光的光子能量和波长之比分别为( )A .4:5 4:5B .5:4 4:5C .5:4 5:4D .4:5 5:4解析:两束能量相同的色光,都垂直地照射到物体表面,在相同时间内打在物体表面的光子数之比为5:4,根据E =NE 0可得两束光光子能量之比为4:5;再根据E 0=hν=h c λ知,光子能量与波长成反比,故两束光光子波长之比为5:4.选项D 正确.答案:D5.[2019·广西桂林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牛顿的微粒说加上惠更斯的波动说组成的B .光的波粒二象性彻底推翻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C .光子说并没有否定电磁说,在光子的能量式ε=hν中,ν表示波的特性,ε表示粒子的特性D.光波与机械波具有完全相同的特点解析:光的波粒二象性认为光是一份一份的光子构成的,光子是一种没有静止质量的能量团,与牛顿的微粒说中的实物粒子有本质区别;光同时还是一种波,但与惠更斯的波动说中的光是一种机械波有本质区别,A错误.在光子能量式ε=hν中,ν表示了波的特征,ε表示粒子的特性,光子说并没有否定麦克斯韦的电磁说,B错误,C正确.机械波传播需要介质,光波不需要;机械波是横波或纵波,光波只能是横波,D错误.答案:C6.[2019·哈尔滨六中期中](多选)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B.电子束的晶体衍射实验表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C.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等D.低频电磁波的粒子性显著,高频电磁波的波动性显著解析:光电效应表明光具有“一份一份”的能量,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动量,均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A正确;电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的衍射图样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B正确;动量p=2mE k,因为质子与电子的质量不同,所以动能相等的质子与电子的动量是不同的,根据德布罗意波长公式λ=hp可知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不相等,C错误;因为电磁波的频率越低,能量值越小,频率越高,能量值越大,所以低频电磁波的波动性显著,高频电磁波的粒子性显著,D错误.答案:AB7.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由于发现宇宙X射线源而获得诺贝尔奖.X射线是一种高频电磁波,若X射线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以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以E和p分别表示X射线每个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则()A.E=hλc p=0 B.E=hλc p=hλc2C.E=hcλp=0 D.E=hcλp=hλ解析:根据E=hν和λ=hp可得X射线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hcλ,每个光子的动量为p=hλ,选项D正确.答案:D能力达标8.德布罗意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他给出了德布罗意波长的表达式λ=hp.现用同样的直流电压加速原来静止的一价氢离子H+和二价镁离子Mg2+,已知氢离子与镁离子的质量之比为1:24,则加速后的氢离子和镁离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之比为() A.1:4 B.1:4 3C.4:1 D.43:1解析:离子加速后的动能E k=qU,离子的德布罗意波长λ=hp=h2mE k=h2m·qU,所以λH+λMg2+=24×21×1=431,故选项D正确.答案:D9.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波长是λ=hp,式中p是运动物体的动量,h是普朗克常量,人们把这种波叫德布罗意波,现有一个德布罗意波长为λ1的物体1和一个德布罗意波长为λ2的物体2相向正碰后粘在一起,已知|p1|<|p2|,则粘在一起的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为()A.λ1+λ22 B.λ1-λ22C.λ1λ2λ1+λ2 D.λ1λ2λ1-λ2解析:由动量守恒p2-p1=p知,hλ2-hλ1=hλ,所以λ=λ1λ2λ1-λ2,故D正确.答案:D10.一颗质量为5.0 kg的炮弹,(1)以200 m/s的速度运动时,它的德布罗意波长为多大?(2)假设它以光速运动,它的德布罗意波长为多大?(3)若要使它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波长是400 nm的紫光波长相等,则它必须以多大的速度运动?解析:(1)炮弹的德布罗意波长λ1=h p 1=h m v 1=6.63×10-345.0×200m =6.63×10-37 m. (2)它以光速运动的德布罗意波长λ2=h p 2=h m v 2=6.63×10-345.0×3×108m =4.42×10-43 m. (3)由λ=h p =h m v ,得v =h mλ= 6.63×10-345.0×400×10-9 m/s =3.315×10-28 m/s. 答案:(1)6.63×10-37 m (2)4.42×10-43 m(3)3.315×10-28 m/s11.静止的原子核放出一个波长为λ的光子.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 ,则(1)质量为M 的反冲核的速度为多少?(2)反冲核运动时物质波的波长是多少?解析:(1)光子的动量为p ,由动量守恒定律知反冲核的动量大小也为p .由p =h λ=M v ,得v =h λM .(2)反冲核的物质波的波长λ′=h M v =λ.答案:(1)h λM (2)λ12.已知铯的逸出功为1.9 eV ,现用波长为4.3×10-7 m 的入射光照射金属铯.(1)能否发生光电效应?(2)若能发生光电效应,求光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最短为多少?(电子的质量为m =0.91×10-30 kg)解析:(1)入射光子的能量E =hν=h c λ=6.626×10-34×3.0×1084.3×10-7×11.6×10-19eV ≈2.9 eV . 由于E =2.9 eV>W 0,所以能发生光电效应.(2)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得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hν-W 0=1 eV =1.6×10-19 J而光电子的最大动量p=2mE k,则光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的最小值λmin=hp=6.626×10-342×0.91×10-30×1.6×10-19m≈1.2×10-9 m.答案:(1)能(2)1.2×10-9 m。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背诵知识点整理第3-5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背诵知识点整理第3-5章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细胞膜(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器,是制备细胞膜的最佳材料。

)1. 组成:主要为脂质(磷脂最多)和蛋白质,另有少量糖类(在膜的外侧)。

2.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3. 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三、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1. 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 细胞器: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含少量DNA。

鉴定:用__健那绿___染料使其呈现__蓝绿色__。

●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

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含少量的DNA。

●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

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溶酶体(单层膜):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小结:★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四、细胞核1. 结构: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三四五年级所有知识点数学

三四五年级所有知识点数学

一、整数的加减乘除
1.整数的正负、绝对值、相反数等概念
2.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
3.整数的混合运算
二、计数与整数的应用
1.整数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如温度、海拔等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与估算
三、小数的加减乘除
1.小数与整数的相互转换
2.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3.小数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分数的认识与应用
1.分数的基本概念、读法和写法
2.分数的比较大小、化简与扩展
3.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4.分数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
五、几何图形
1.二维几何图形的认识,如:直线、线段、射线、角等
2.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3.二维几何图形的性质、构造与计算
六、时间与日期的认识与应用
1.时钟的认识与读法
2.时间的计算与换算,如:秒、分钟、小时、天等
3.日期的认识与计算,如:年、月、日、星期等
七、数据处理
1.数据的调查与统计
2.数据的图表表示,如:频率表、条形图等
3.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八、整数计算的技巧与应用
1.复杂整数计算的技巧,如:近似计算、调整计算等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学建模与应用。

深圳市福景外国语学校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5章选择题专项知识点总结(课后培优)

深圳市福景外国语学校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5章选择题专项知识点总结(课后培优)

一、选择题1.“鲁米诺”是一种化学发光试剂,一定条件下被氧化后能发出蓝光。

“鲁米诺”的合成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的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共面B.一定条件下X可以和乙醇发生缩聚反应C.“鲁米诺”分子中C、N原子杂化方式有3种D.上图反应①与反应②理论上生成水的质量比为2∶1答案:A解析:A.苯环所有的碳原子共平面,且羧基直接与苯环相连仍在苯环所在平面内,分子中所含碳原子均共平面,故A正确;B.X里含有两个羧基,乙醇中只有一个羟基,故X可以与乙醇反应生成小分子酯类物质,不能发生缩聚反应,故B错误;C.“鲁米诺”分子中C、N原子的杂化方式依次为sp2、sp3杂化,故杂化方式有两种,故C 错误;D.上图反应①与反应②理论上生成水的质量比为1∶1,故D错误;故选A。

2.PCT树脂是应用广泛的一种高聚物,其结构简式为,它可由有机物X()与另一种有机物Y 反应制得。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YB.Y的核磁共振氢谱有3组峰C.可用小苏打区分X和YD.合成PCT的化学方程式:+催化剂+(n-1)H 2O答案:C【分析】有机化合物是由与通过缩聚反应形成,所以Y是,然后根据物质性质分析解答。

解析:A.X是,羧基具有独特的稳定性,不能与氢气反应,只有苯环能够与H2发生反应,所以X与H2发生加成反应产生,产物并不是Y,A错误;B.Y结构简式是,分子具有对称性,分子中含有4种不同位置的H原子,因此其核磁共振氢谱有4组峰,B错误;C.X含有羧基,具有酸性,能够与小苏打反应产生CO2气体,而Y不能与小苏打反应,因此可用小苏打区分X和Y,C正确;D.二者发生缩聚反应脱去的H2O分子数目是2n-1,故反应方程式应该为:+催化剂+(2n-1)H2O,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水煤气可合成某些碳氢化合物和含氧有机物B.乙烯通过缩聚反应生成聚乙烯C.塑料、橡胶、糖类、蛋白质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D.等体积的CH4和 Cl2的混合物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物只有CH3Cl和HCl答案:A解析:A.水煤气是CO、H2组成的混合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合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如辛烷等,也可以合成含氧有机物如甲醇等,故A正确;B.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故B错误;C.单糖和二糖等低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D.CH4和 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物有:CH3Cl、CH2Cl2、CHCl3、CCl4和HCl,故D错误;答案选A。

人教版pep小学社会3至6年级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pep小学社会3至6年级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pep小学社会3至6年级知识点归

人教版PEP小学社会3至6年级知识点归纳
本文档旨在总结人教版PEP小学社会科学课程的3至6年级知识点。

下面依次归纳了每个年级的主要内容。

请注意,这些知识点是根据教材梳理整理的,可能会有所出入,建议以具体教材为准。

3年级
- 人的基本生活
- 熟悉自己的家庭
- 研究如何与他人相处
- 研究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 了解家乡的地理特点和资源
4年级
- 研究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 了解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 研究如何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 通过图表和地图等工具获取信息
- 研究地方文化和传统俗
5年级
- 研究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 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主要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 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俗
- 研究人类的职业和劳动分工
- 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
6年级
- 研究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主要产业
- 了解中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发展
- 研究国际地理和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 研究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 研究社会问题和公民责任意识
以上是人教版PEP小学社会科学课程3至6年级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章总结复习素材:第十九章原子核知识点[知识点总结]2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章总结复习素材:第十九章原子核知识点[知识点总结]2

选修3-5知识点 第十九章原子核19.1原子核的组成 一、天然放射现象1、 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它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2、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3、 放射性的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射线到底是什么1、三种射线分别叫做带正电荷a 射线、带负电荷B 射线和不带电丫射线。

a 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丫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a 射线是咼速粒子流,粒子带正电,电荷量是电子的2倍,质量是氢原子的4倍,电子质量的7300倍,实际上就是氦原子核中子n :不带电,质量与质子相等。

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

① 核电荷数Z= 质子数=原子序数二荷外电子数② 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例如:23592U ――铀原子核:有92个质子,143个中子。

质量数为235。

5、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2、 3、 4、B 射线是高速电子流。

丫射线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

5、 a 射线,B 射线都是咼速运动的粒子, 能量很高,丫射线是波长很短的光子,能 6、 量也很高。

三、原子核的组成1、 质子p :它是氢原子核,带正电,电量与电子相等。

1^=1.6726231x10^^3、4、 原子核中的两个等式:2、6、几种常用的原子核的表示19.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一、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放出a或B粒子,由于核电荷数变了,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就变了,变成另一种原子核。

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1、a衰变:原子核放出a粒子的衰变,以a射线形式释放a粒子。

①原子核衰变• 一一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即方程两边:上标相加左右相等,下标相加左右也相等。

②a衰变:原子核内少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2、B衰变:原子核放出B粒子的衰变,以B射线形式释放B粒子。

A Y+丁-产0①电子的质量数为0、电荷数为-1,可以把电子表示为0-i e②B衰变: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5章合成高分子 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5章合成高分子 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第5章合成高分子第一节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 1 - 第二节高分子材料...................................................................................................... - 5 - 微专题3有机推断题的解题策略............................................................................. - 15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一、合成高分子简介1.相对分子质量的特点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般有机化合物大得多,通常在104以上;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没有明确的数值,只是一个平均值。

2.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包括加成聚合反应与缩合聚合反应。

3.合成高分子的有关概念二、加成聚合反应1.单体的结构特点: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有机物单体。

2.定义:有机小分子通过加成反应生成高分子的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3.示例:写出下列物质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缩合聚合反应1.单体的结构特点: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

2.定义:单体分子间通过缩合反应生成高分子的反应称为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3.缩聚反应与加聚反应的重要不同是缩聚反应产物除了生成缩聚物的同时,还伴有小分子的副产物的生成,而加聚反应产物只生成加聚物。

4.书写缩聚物的结构简式时,要注明端基原子或原子团。

5.书写缩聚反应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明(1)注明“n”。

(2)生成小分子的个数,若由一种单体缩聚小分子数一般为n-1,两种单体缩聚,小分子数一般为2n-1。

6.示例:完成下列物质发生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3-5总结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一、黑体辐射与能量子★1.★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3.★★量子理论的建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ε= h ν ,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 h 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4.★★爱因斯坦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本身就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ε=hν。

二、光电效应规律★★★1.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也叫截止频率).(2) 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3)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4) 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2.理解:(1)光照强度(单色光) 光子数 光电子数 饱和光电流(2)光子频率 光子能量 ε=hν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密立根验证) E k =hν-W 0 (E k 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 0是逸出功)截止频率遏制电压 e U c = (其中 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光子有能量)康普顿效应(光子有动量和能量ε=h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1918-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 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可以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

有些散射光的波长比入射 光的波长略大.,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光的本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2.光波是概率波.大量的、频率低的粒子波动性明显(注意有粒子性,只是不明显)3. 德布罗意物质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 频率 ,其中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4. 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戴维孙和G.P .汤姆孙分别用晶体做了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电子的波动性。

电子显微镜波长越短分辨本领越强。

4、概率波和不确定关系★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一、原子模型★★1.(1)德国科学家戈德斯坦,发现阴极射线.(2)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判定其为电子,并求出了电子的比荷。

汤姆孙提出原子的西瓜模型(或称枣糕模型)。

(3)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电荷,并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

2.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结论: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撞了回来。

.二、氢原子光谱★★1光谱分类:(1)发射光谱:物质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

炽热的固体、液体及高温高压气体发光产生连续光谱;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线状谱,不同元素的线状谱线不同,又称特征谱线。

(2)吸收光谱:连续谱线中某些频率的光被稀薄气体吸收后产生的光谱,元素能发射出何种频率的光,就相应能吸收何种频率的光,因此吸收光谱也可作元素的特征谱线。

2.氢原子的光谱是线状的(这些亮线称为原子的特征谱线),即辐射波长是分立的。

3.巴耳末: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4、基尔霍夫开创了光谱分析的方法★:利用元素的特征谱线(线状谱或吸收光谱)鉴别物质的分析方法。

三、玻尔原子结构假说★★★(是科学假说、类似还有安培分子电流假说)1.定态(原子的能量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

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它的能级。

原子处于最低能级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做基态..;原子处于较高能级时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的这些定态叫做激发态。

2.轨道量子化: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3.跃迁条件: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υ = E n? E m4.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1n2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5. 对原子跃迁和电离理解:跃迁:原子从低能级(高能级)E初向高能级(低能级)E末跃迁,只吸收(辐射)hν=E末-E初的能级差能量光子.可以吸收E k≥E末-E初的能级差能量的电子。

基态电离: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大于等于13.6eV能量的光子或电子后使氢原子电离。

6.一个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的氢原子,最多可以辐射n-1中不同频率的光子,一群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的氢原子,最多可以辐射2nC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7.氢原子的能量(类比天体模型):E总=E K+E P,当轨道半径减小时,库仑引力做正功,原子的电势能减小,电子动能增大,原子总能量减小.反之,轨道半径增大时,原子电势能增大,电子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大.8.波尔模型的局限:成功之处为将量子观点引入原子领域,提出定态和跃迁。

不足之处为保留了经典粒子的观念,仍把电子的运动看做经典力学描述下的轨道运动。

第十九章原子核一、天然放射现象★★1.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还具有复杂的结构.玛丽·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2.三种射线的性质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H.盖革-P.米勒:德国物理学家,发明盖革-米勒计数器检测射线。

二、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1.衰变: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X元素原子核的符号为A Z X,其中A表示质量数,Z表示核电荷数.α衰变:A Z X→A-4Z-2Y+42He α衰变的实质:211H+210n→42He(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变成氦原子核)β衰变:A Z X→A Z+1Y+0-1e β衰变的实质:10n → 0-1e+11H(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γ射线是α或β衰变后产生的新核能级跃迁辐射出来。

衰变次数的方法:先由质量数的改变确定α衰变的次数,然后再确定β衰变的次数2.半衰期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①半衰期概念适用于大量核衰变(少数个别的核衰变时,谈半衰期无意义)②半衰期由核的性质来决定,与该元素的物理性质(状态、压强、温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或存在形式均无关③N=N0(1/2)t/τ,m=m0(1/2)t/τN0、m0为最初量,N、m为t时间后剩下未衰变量3.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和防护★(1)工业部门使用射线测厚度——利用γ射线的穿透特性;(2)烟雾报警器的使用——利用射线的电离作用,增加烟雾导电离子浓度;(3)农业应用——γ射线使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杀死腐败细菌、抑制发芽等;(4)做示踪原子——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与非放射性同位素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三、核力与结合能质量亏损★★1.核力: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力,使核子能克服库仑力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力称为核力.其特点为:(1)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的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2)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 m之内.(3)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2.原子核是核子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要把它们分开,需要能量,叫原子核的结合能.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比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最大),这些核最稳当。

3.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做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为E=mc2,若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为Δm,释放的核能ΔE=Δm c2.应用质能方程解题的流程图(1)根据ΔE=Δmc2计算,计算时Δm的单位是“kg”,c的单位是“m/s”,ΔE的单位是“J”.(2)根据ΔE=Δm×931.5 MeV计算.因1原子质量单位(u)相当于931.5 MeV的能量,所以计算时Δm的单位是“u”,ΔE的单位是“MeV”.四、重核的裂变轻核的聚变★★1.凡是释放核能的核反应都有质量亏损。

核子组成不同的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是不同的,所以各种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不同。

核子平均质量小的,每个核子平均放的能多。

铁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最小,所以铁原子核最稳定。

凡是由平均质量大的核,生成平均质量小的核的核反应都是释放核能的。

2.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重核裂变,即一个重核在俘获一个中子后,分裂成几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过程,这个发现为核能的利用开辟了道路。

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23592U+10n→14156Ba+9236Kr+310n。

3.由于中子的增殖使裂变反应能持续地进行的过程称为链式反应。

为使其容易发生,最好使用纯铀235。

因为原子核非常小,如果铀块的体积不够大,中子从铀块中通过时,可能还没有碰到铀核就跑到铀块外面去了,因此存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铀块的最小体积,即临界体积、临界质量。

发生链式反应的条件是裂变物的体积大于临界体积,并有中子进入。

4.核反应堆核燃料:铀235;慢化剂:石墨、重水、普通水(轻水),使快中子减速变成热中子(慢中子)适于引发核裂变;镉棒(控制棒):对中子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可用于控制核反应快慢。

核裂变的应用有原子弹、核反应堆。

费米:在费米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核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叫聚变。

例:21H+31H→42He+10n 发生聚变的条件是:超高温(几百万度以上),因此聚变又叫热核反应;太阳的能量产生于热核反应,可以用原子弹来引起热核反应。

核聚变应用有氢弹、可控热核反应。

6.核聚变的优点:a、轻核聚变产能效率高;b、地球上聚变燃料的储量丰富;c、轻核聚变更为安全、清洁。

五、典型核反应方程归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