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研究任秀秀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创造潜能,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研究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兴趣,成功的创设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1.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欲望,从而调动学习物理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2.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领会物理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发现为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具备的严格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
5.有利于更新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观念,解决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定位不准、作用不显、包办替代等问题。
6.有利于探索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引导教师不断研优化实验方案、整合实验资源、研发实验器材、创新实验手段、加强实验管理、落实过程评价。
二、课题研究方法1.物理实验法。
物理实验按研究问题的质与量划分,有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和结构分析试验。
按实验直接目的,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判决性实验,按实验的手段,可分为对比性实验和模拟实验。
2.调查法。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物理实验课堂作为研究对象,透视现实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实现物理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师生共同对话的平台。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科学,而初二物理又是一门起始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并将学习一直操持下去?笔者认为,做好“导”字文章,并致力于“导”和“学”的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要导趣,引导学生乐学任何有趣的现象或故事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1、利用好奇事例,激发兴趣,好奇的东西总能诱发学生学的兴趣,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探索新问题目,例如教材中“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飞行员抓子弹”等,内容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学生在感受好奇的同时,激发求知难而进欲。
2、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对实验感兴趣,教师应尽力设计各种趣味实验,以话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盐水浮蛋”“瓶吞鸡蛋”“纸片托水”等,这些实验生动形象,言简决明,一目了然,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增,立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要导思,引导学生活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思考总是的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给学生心理,以创造发奋的心态,让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变“死学”为“活学”。
1、设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思想。
如讲重力势能时,理解重力势能与参考面有关,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人从六楼窗户上往下跳,你觉得危险吗?”开始大家都认为太危险了,后来一琢磨,大伙都乐了,你不要往窗外跳,往室内跳不就安全了吗?2、以变求思,教学中,可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题型,多设计一睦开放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学完了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之后,让学生利用图示法作出u>2f,f<U<2F和U<F三种情况下的成像特点。
这样既能自我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师要会引导,引导学生会学施教之功,重在授法。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资讯生活·热点-2 - Family life guide刘禄健文(瓮安县珠藏中学)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总结和思考出来的。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用实验来丰富物理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知识;生活应用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关系密切,教学中我们应融入一些生活案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启蒙学生认识“知识就是力量”、“生活就是知识”,从而懂得“活学活用”的重要价值。
下面我就初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出发点展开分析。
从学科角度出发的应用(1)运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现代教育中以学科教育的形式为主,因而,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学科,它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简单讲,它与其他学科一样,同样是解释世界的“一只眼睛”。
所以,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应用,则应该注重通过它“认识世界”与“说明世界”,以及“解释世界”的一面,以此使学生能够借助初中物理知识去理解生存、生活现象。
比如,遇到闪电的现象,学生就可以利用所学的初中物理知识,从光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再如,在遇到雷击现象时候,就可以运用初中物理知识中学到的声学知识与电学知识进行说明等。
(2)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走进物理生活。
物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个资源,将其与课程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在课程教学时,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传统课程教学。
如摩擦起电实验,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塑料尺与衣服进行摩擦,然后将塑料尺接触纸片,观察是否存在吸引现象,此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好奇心理和探索心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充分提起兴趣。
该教学方式充分改变了课堂教学氛围,使物理实验教学更具有吸引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哪些知识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结论而忽略过程。
学生的学习只限于接受公式规律和机械运算,学习和生活实际严重脱离。
物理教与学的弊端日益呈现,难以体现物理学科真正的科学价值。
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整合,使得物理的研究方式发生改变,应用范围和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拓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解决物理问题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性、活动合作性,使学生乐意并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来。
信息技术能向学生呈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有关知识,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
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师要用信息技术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的意义第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促进了物理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的改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学生死记硬背到教师适当指导为辅,学生主动探究的改变。
信息技术优化了物理教学,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变广,知识面相应增多。
第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不能单喊口号,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
我们要培养的不再是高分低能的大学生,而是有创新能力乐于探究能够自我学习的新人。
这对物理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我们只有跳到改革的浪潮,用信息技术这把利剑更好的为物理教学服务。
第三,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是适应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物理实验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实验操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用。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篇一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其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之中,所有新颖有趣的实验和新奇美妙的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物理实验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别于直观的理论教学,又必须以理论教学为指导。
课堂上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演示实验一般是指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
”演示实验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所必备的感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方法的学习起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此对演示实验的教学要符合下列要求:1.1演示实验首先必须确保成功性演示实验的直接目的是把物理现象复制一遍,让学生亲眼目睹或自身感受到物理现象的效果,同时把产生这种现象的方法告诉学生。
只有确保演示成功,目的才会达到。
决定演示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掌握实验的原理,抓住关键。
如在大气压一节中进行“纸杯托水”的演示,当纸片盖住杯口后,不能让空气进入,这是关键。
又如在“惯性”一节进行“纸条从杯底抽出而纸杯不动”来说明惯性的存在的演示,在抽纸条时速度要快,这是关键。
如果演示不成功,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对老师的讲解不信任和失去学习的兴趣。
1.2演示现象必须明显、直观,可见度大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让全班同学都看见,而且要看清楚。
因此演示的现象一定要清楚、直观,可见度大。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课程标准调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实际上,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联系实际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生活得来的物理知识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而死记的知识又不懂得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我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二十几年,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如下几点看法:一、狠抓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与学生的主要交流平台是课堂,如何在课堂中出成效,教师是关键。
因此,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切实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1、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应用的实例,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如讲到参照物时就可以结合“同步卫星”、讲到能量转化是结合“火箭发射”、讲到原子能结合“核武器”例子,由此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为国争光的情怀。
2、.课堂中有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生活的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但未经教师点拨,学生也很难想到,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中尽量举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并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
例如讲到“惯性知识”后,就引导学生回答人跑步为什么会被石头拌倒?学到“蒸发的影响因素”就引导学生回答洗衣服时怎样让衣服干得快,学到“电功率的计算”后就引导学生计算家里的100W电视机连续开5个小时后花多少电费等等。
3、尝试把课堂放归大自然,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会中获取知识。
常规的课堂场所是教室和实验室,但如果有条件,把课堂放到室外,更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如在学习《摩擦力》内容时,就把学生带到室外,找一较陡泥路,事先用水浇滑,让几个学生走上去,结果由于路太滑学生无法上坡(坡路不能太长以免发生事故),从而引入摩擦力的内容,教师在解释摩擦力产生条件和定义后,问人要容易上坡,应怎么办?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去解决,同时教师在课前就准备好棉布、灰渣、硬纸壳等生活用品进行辅助教学。
各学科 对数学的要求
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
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因学科不同而异,但总体来说,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学科对数学的要求:
1. 物理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在物理学的理论分析和计算中,需要用到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等数学知识。
2. 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在化学的计算和分析中,需要用到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等数学知识。
3. 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在生物学的实验和分析中,需要用到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知识。
4. 工程学:工程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在工程学的设计和计算中,需要用到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等数学知识。
5. 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经济系统和经济政策的学科,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在经济学的研究和计算中,需要用到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知识。
总之,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的支持和运用。
学好数学对于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非常重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
物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研究目标: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
物理是一门基于自然的有趣科学,他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到牛顿的经典力学,知道现代物理的相对论和量子论,无数科学家为了探索新的物理规律而时刻努力。
但物理绝对不只是知识渊博的物理科学家的论文,物理还是哦们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设备所依附的真实原理。
如果你细心的观察,你会发现,你正生活在一个各种物理理论架设的时代里,每一次的工业革命,技术的巨大进步,无不渗透着物理科学的新的应用。
现状与发展趋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宇观方面,物理学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课题,且迟迟得不到解决,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至今给不出合理的解释。
在微观方面,提出的攸关量子场论命运的诸多预言得不到检验,如磁单极子、希格斯粒子、质子衰变等至今尚未找到或证实。
另一方面,自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创立以来,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至今已经奋斗了80多年,仍无结果。
比较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不难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决定论的,而量子理论遵循不确定性原理,因此在因果性上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这两套理论是如此的互不相容,以至于直到现在,人们所做的所有试图统一它们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
于是,人们不得不象接受“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样,再次面对“同时接受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尴尬局面。
问题还远不止这些,比如,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它与经典物理学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本来想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找到弥合矛盾的方法,然而得到的却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变得更加难以调和;再比如,尽管两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已经竭尽全力,但万有引力常数G的测量精度仍然是物理学基本常数中最差的,科学家们期望通过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来提高G值的精度,然而G值的不确定度却越来越大,等等。
让物理教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让物理教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出来的。
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因此,设计好物理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实验教学;惊险刺激;探究性;贴近生活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出来的。
纵观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的全部过程,绝大多数都是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开始引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的,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
物理教学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谈兵。
因此,设计好物理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实验设计要惊险刺激、有趣味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熹云:“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
”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把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如果将实验设计得惊险刺激、有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事先准备两杯奶茶和两支吸管,其中一支吸管尖的一端已被剪平,比赛谁先喝到奶茶。
为了加强趣味性,可以挑选一位高个子男生和一位矮个子的女生,让男生拿到剪平的吸管喝不到奶茶,矮个子女生却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这样其他同学自然会哄堂大笑,并产生疑问:为什么力气大的男生反而戳不破塑料纸喝不到奶茶,女生力气小反而轻而易举就做到了呢?老师紧接着揭开谜底,原来是在男同学的吸管上做了手脚,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引发好奇,急于弄清“这是为什么?”这样一开头就形成悬念,引发了学生好奇心,并产生了疑问,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气氛。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旨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结构和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物理,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实验、逻辑思维和数学等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物理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了解物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中学物理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物理教育。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中学物理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索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也要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中学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中学物理课程要在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关注物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准确反映学生的发展。
中学物理课程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测试卷四(附答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测试卷四(附答)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30分)1.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它的课程定位( B)A.多样性B.实践性C.问题性D.主体性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A)A.核心素养B.知识储备C.道德品质D. 探究能力3.物理观念主要包括(D )A.物质观念B.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C.能量观念D.以上都对4.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为准,注重(A )A.基础性B.实践性C.基础知识D.探究性5.下列不属于跨学科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的是(A )A.物理学与人文历史B.物理学与日常生活C.物理学与工程实践D.物理学与社会发展6.下列不属于学业质量内涵的是(D )A.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B.学业质量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C.学业质量是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D.学业质量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7.课堂评价应该主要以下列哪种评价为主( B)A结果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C阶段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8.物理教学应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独特的育人功能,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
以下的教学方式可行的有(C )①倡导情境化教学②突出问题化教学③注重“做中学”“用中学”④把握跨学科实践教学⑤合理运用信息技术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9.下列不属于课堂评价的关键要素的是( D)A.评价目标的确立B.评价内容的选择C.评价指标的制订D.评价结果的公布10.作业评价具有诊断功能,可以指导学生改进学习。
作业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 A)①学习态度②学习过程③学习成果④学习形式A ①③ B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1.下列不属于2022年版物理课程标准列出的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是(D )A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B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C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D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2.下列不属于2022年版物理课程标准列出的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D )A.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B.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C.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D.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1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教学评价的评价原则( D)A.以评促学B.以评促教C.多元多样D.评价单一14.下面不属于实验探究的学业要求的是( C )A.能通过物理实验建构物理概念B.在实验中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C.为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感到自豪,能体会物理学对人类生活、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D.能初步体会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运动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纵观初中物理教材,版本众多,有泸科版、人教版、苏科版、教科版等,虽然版本不同,知识编排的先后顺序有所差异,但都以探究实验为重点,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而这些实验的探究方法绝大多数都是控制变量法。
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呢?控制变量法就是为了探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中某一变量的关系而保持其它变量不变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初中乃至于整个物理学中都是非常常用的实验探究方法,它在物理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方法,应用广泛。
初中物理中有三分之二的物理规律都需要用控制变量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验再得出结论。
例如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不仅要在相同的压力F作用下,而且还需要压力作用在同样的物体上,通过受力面积的大小变化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如果相同的压力,一个压力作用的受力面积较大但在海绵上,而另一个大小相等的压力确作用面积较小却作用在课桌上,这时我们会发现: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较大,作用效果反而更明显。
其实得到这种错误结论的原因就是未控制除面积之外的另一个变量——受力物体;再如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只顾增加线圈的匝数,而不控制电流大小和铁心,或是只增加电流大小,而不控制线圈匝数和铁心都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探究实验中有其广泛的运用是源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如何认识变量,控制变量,让他们主动的、有意识的去运用。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
二、“控制变量法”在解题时具有简单、实效的作用。
初中物理中有许多公式都是通过探究实验而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经教师的指导知道如何中控制变量,然而回归到公式运用去解题时,往往会是数学思维模式,不能再将变量与公式联系起来灵活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精选20篇)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精选20篇)初中物理教学计划(一):一、指导思想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教材分析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
全书共六章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资料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章下头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忙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三、教学目标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
各校都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异常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进取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
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
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
物理学的发展和简介
物理学的发展和简介物理学指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是研究物质(质量)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物理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学的由来中文里的“物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鹖冠子·王鈇》一文中最早出现:“庞子云:‘愿闻其人情物理’,意思是事物的道理,之后被广泛运用,在《淮南子》,《庄子》,《荀子》等中国典籍中都有运用。
而外语中的“物理”(physics)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
物理学的历史发展早在石器时代前,人们就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等等。
宇宙的性质同样是一个谜,譬如地球、太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并且是什么力量决定着这些规律。
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然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错误的。
这些早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它们不像今天的理论通常需要被有系统的实验证明。
像托勒密(Ptolemy)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论,其中有些与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事实是相悖的。
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原子论和天文学方面所给出的许多描述是正确的,再举例如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学方面导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像我们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十七世纪末期,由于人们乐意对原先持有的真理提出疑问并寻求新的答案,最后导致了重大的科学进展,被称为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前兆回溯到在印度及波斯所做出的重要发展,包括:印度数学暨天文学家Aryabhata以日心的太阳系引力为基础所发展而成的行星轨道之椭圆的模型、哲学家Hindu及Jaina发展的原子理论基本概念、由印度佛教学者Dignāga及Dharmakirti所发展之光即为能量粒子之理论,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由穆斯林科学家Ibn al-Haitham(Alhazen)所发展的光学理论、由波斯的天文学家Muhammad al-Fazari所发明的星象盘,以及波斯科学家Nasir al-Din Tusi所指出托勒密体系之重大缺陷。
利用身边物品进行实验教学
利用身边物品进行实验教学
文久江
【期刊名称】《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年(卷),期】2017(0)4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提及实验,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实验必须是高大上的,必须开展小组合作才有探究价值,必须在实验室中才能进行。
其实,只要教师设计合理,利用身边的物品就可以完成许多有体验感的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学生通过独立的亲身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对原理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文久江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岑河中学 43401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浅析
2.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浅析
3.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浅析
4.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r——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解析
5.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与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物理课与科学方法的融合
物理课与科学方法的融合物理是一门探求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理论以及实验技术的交汇处。
科学方法是指以观察、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一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步骤,用来证实和推翻科学原理和理论。
物理课和科学方法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首先,物理课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科学方法是一个探究真理的过程,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以及总结结论的步骤,逐渐验证和发现自然界的事实和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现象。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然后假设运动的规律,设计实验,再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来验证假设,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科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在学习物理知识时,科学方法的重点是实验。
对于某些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可以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学习动量守恒定律时,只通过运用公式学习是很难直观地理解物理概念的,而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可以更好地掌握动量的概念和运用。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自己操控实验器材、调节实验参数和记录实验数据等事情,以加深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科学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方法的关键在于“发现”和“创新”,通过科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大胆假设问题再到实验验证问题的能力。
这种精神不仅在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创新的关键素质。
同时,科学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假设,进而开展自己的实验或者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物理课和科学方法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开发学生的科学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但物理概念的教学同样重要,它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在课堂中让学生获得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物理规律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提高解题水平,掌握解题方法技巧、发展思维能力的保障,学生只有在正确领会概念,抓住概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学好物理知识。
我认为,必须让概念掌握过程的四个层次(引入、形成、巩固、深化)与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导入、新授、练习、小结)和谐一致,融为一体,形成如下的对应关系:
一、导入新课,引入概念,结合实例,循序渐进
概念的引入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虽说现在的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但他们思考问题时仍需感性材料的支持。
因此在导入新课引入概念时,要尽量做到从实际生活、物理实验、实验模型等出发。
让学生感知物理知识与现实世界是密切联系的,以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如“磁场”概念的建立,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会存在竟是物质感到不可思议。
为此,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做如下实验:1)用手指接触磁针,让其转动;2)用嘴吹气,让磁针转动;3)用磁铁靠近磁针让其转动。
前两
个实验的共同特征是: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体。
学生对最后一个实验可猜想到:磁体周围肯定存在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物质。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再引入“磁场”概念,并指出我们生活中一些利用磁场的例子。
这种引入概念的方法顺理成章,学生易接受,也记忆深刻。
二、分析层次,形成概念,抓住要点,理解内涵
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
概念引入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进一步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来获得概念。
例如:“密度”、“比热容”等概念。
虽然它们的具体内涵不同,但它们定义的思维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比值”体现这种事物的某种特性。
但在讲某个定义时,若只分析两个概念的“比值”不同,显然是不够的,还应有层次的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如对电阻这个概念的教学,不少学生受公式影响,死记硬背公式R=U/I以为R跟U成正比,跟I成反比,从而得出了U越大,R越大,U=0则R也等于0的错误结论。
他们对电阻的本质不清楚。
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电阻这个概念,并抓住其本质特征,教学中应抓住以下几个层次来分析:1)在导体内,2)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3)大小可以用某段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该导体的电流I的比值来计等。
当导体两端电压为0时,它的电阻仍存在。
如果我们通过如此划分层次抓住各个要点。
就能让学生了解这个概念是如何表述的,它的条件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
三、加强练习、巩固概念、比较归纳、立足应用
物理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巩固。
概念的运用是把已经概念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某个特殊的场合,其运用过程也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通过实践检验,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
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将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习题课都是及时巩固概念的有效手段。
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好各层次的练习题,注意知识的新旧渗透,通过“变形”等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透彻理解概念。
如压强可用P=F/S也可用P=ρg.h,两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压强在压力一定时,压强随受力面积变化,而后者是ρ一定时压强随液体深度变化,二者虽然现象不同,但实质一样,故结果也一样。
巩固概念要立足于运用,要在运用中求理解,在运用中逐渐记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
要通过概念的对比、归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练习。
例如在对“重力与压力”的辩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的作用点、4)力的方向、5)力的大小、6) 力的示意图。
通过对以上比对,学生可以区分压力与重力。
四、总结规律,深化概念,系统类比,形成体系
概念的系统化阶段一般在课堂小结或在单元小结阶段完成。
每结束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教学,都应对概念进行分类与归纳,根据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定的图式组成一定序列的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和“零散”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教学体系中。
对一些临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可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的不同。
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例如我在讲“内能”概念后,可以引导学生将温度和热量的概念进行比较、归纳,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磨擦生热。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吸收热量不一定升温。
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吸收热量,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部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增加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磨擦生热。
又如,质量和重力。
质量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与它们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所以说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我们不可以主观的认为物体拿到月球上或太空中就变轻了,质量就小了,这实质上是混淆了质量与物重的概念,一个铁块给它加热,砸碎,化成铁水,移到另一个地方,质量不变。
若用锉刀打磨,则质量就会变小,重力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其受到的力。
与物体的质量和位置有关。
一个铁块若拿到月球或太空中,重力会变小,拿到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重力也会有所变化,但对其加热、熔化、砸碎,质量和重力均不会改变。
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系统类比,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从“异”中求“同”找联系。
“同”中求“异”抓住对比,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整个物理知识得到融会贯通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知识迁移的能力。
总之,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阶段对物理概念进行层次教学,做到引入概念讲实例,形成概念抓重点,巩固概念重运用,深
化概念成体系,就能减少学生中许多模糊不清的认识,消除学生中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