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事业观

合集下载

日本人的敬业爱业精神

日本人的敬业爱业精神

日本人的敬业爱业精神。

1)日本人喜爱工作,忙于工作,固然与激烈的竞争有关,不好好干就有可能丢掉饭碗。

但这并不是主要的。

日本的各种企事业单位,都非常重视对职工进行敬业爱业的教育,关心职工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企业里,企业家不仅关心生产经营、管理,更关注人材的培养和成长。

他们清楚,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

因此,他们对职工是否有敬业爱业的好作风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方式对职工进行教育熏陶。

对工作创出一流水平的员工,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更给予精神表彰,从而使员工产生极大的荣誉感。

同时,公司想尽一切办法为职工排忧解难,关心职工的生活,使职工依赖公司,不愿也不能脱离公司,以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公司。

2)有的日本学者则指出,日本人敬业爱业,最大的动力源自日本民族永远追求第一的那种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精神。

是的,田中键次、长谷川、秋雄乃至众多的日本人不知疲倦地工作,绝不单单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端稳自己的饭碗,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高的职务和薪金,他们还想到了要创一流工作业绩,并将其视为一种完善的德行。

在日本,员工想争当第一,企业更是瞄准、盯住第一,产品要拿第一,管理要拿第一,服务要拿第一,技术要争第一。

创一流,争第一这种发奋进取意识,构筑了日本人敬业爱业的基石。

四、日本敬业意识的影响1、身雇佣制度还是年功序列制度都跟工作年限的长短密切相关工作年限越长待遇越好,职位越高,中途换工作只会得不偿失。

本来日本人就有“从一而终”的观念,日本社会以及企业的文化制度又保障了员工对于企业的“从一而终”,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耻”文化中长大的日本人只能而且只有将工作做好才能生存并且生活得好,这使得日本人本来就有的敬业意识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得以强化。

社会分工也使得日本人能够保有敬业意识并能按照自己的意识兢兢业业地工作。

2、发达国家社会分工都很细致日本也不例外,秘书有秘书资格证,电梯维修工有电梯维修工的资格证,连家庭主妇都会自豪地称自己为“专业主妇”。

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调查报告

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调查报告

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调查报告美国女作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曾写过一本书《菊与刀》,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日本是一个充满矛盾并有着双重性格的民族,这个民族十分顽固保守,但却总能十分容易地进行激烈的改革,日本人平日里彬彬有礼,然而他们有时也十分倨傲蛮横,是一个既喜欢菊花又崇拜刀剑的民族。

与此同时,领土面积很小、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十分有野心,日本明治维新后的70年里,曾发动和参与过14次对外战争,其中有10次是针对中国。

抗日战争日本战败之后,日本走了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再次崛起,如今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这个唐朝时期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近代时期又多次入侵中国的国家,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如今的日本人是怎么样的?他们是怎么看待中国的?果壳问答网站曾做过一个“日本人怎么看待中国”的问题,许多日本人在下面做了回答。

令人十分意外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由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恩怨,两国人民之间依然存在着嫌隙,不可避免地有敌视心理,但由于中国的国力一天天变强,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美俄两国不相上下的军事强国,已经全面超越了日本,和中国搞好关系是有巨大好处的。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日本购物、旅游,展现出了强大的购买力,对日本经济发展十分有益。

另外,日本人认为中国人讲话太大声,十分吵闹,而且他们认为中国人不想遵守规则,认为钱可以买到一切特权,比如他们会穿着凉鞋和T恤来到日本一家高档餐厅,当服务员拦住他们时,他们会拿出一大堆钞票,以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但在日本,规则就是规则,钱无法打破规则。

不过,总体来说,日本人认为中国人的素质在不断变好,中国人十分善良,热情好客。

一些曾经去过日本的中国人这样评价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对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年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由于中国的经济不断腾飞,日本的许多公司对中国有很强的依赖,另一方面又从内心里排斥中国,私底下吐槽中国,有一种口嫌体直的感觉。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

日本当代青年对中国和历史的态度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在日本人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我认为也正好具有这种“双重性”。

根据我对日本网民言论的了解,日本人普遍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心存敬意,充满了欣赏、崇敬之情,但对于目前的中国的现状,却是褒贬不一的,并且多半的人对中国的现状是含有轻蔑、不屑,甚至痛惜之意的。

日本人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也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期待中日能够友好交流、来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日益强大对日本造成威胁,时常制造一些中国对日本造成威胁的言论。

从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处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公司里,同学、同事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而态度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对中国人,让人感觉不如在欧美国家友好。

这里面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还有些文化地理因素。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极少,所以它有着心理排外的传统,对于外国人缺乏兼容,这就无论你是哪国来的了。

日本要求外国人“入乡随俗”,而在多民族的中国,或者移民国家的美国加拿大,外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习惯普遍受到尊重。

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日本人的理解远不如中国人充分。

这些不太友好的日本人中,下层的日本人多是因为在日打工的中国人能吃苦,抢了一些日本蓝领的饭碗。

而且近来新闻中出现过数起中国人参与的“强盗集团”抢劫案件,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日本新闻中频频出现“中国人强盗集团”的报道,倒并不能证明在日中国人犯罪率有多高,记得那句名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而国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大声谈笑,不太讲究卫生等等日本人无法接受。

日本是个小心眼儿的民族,这些东西他们都很在意,用放大镜放到报纸上,就制造了一种对于中国人的排外情绪。

高层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则是另有原因,因为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日本人失去了在亚洲的优越感,不由得产生种种醋意。

日本人对湖南人的评价

日本人对湖南人的评价

湖南人在日本人眼里有着十分正面的评价,他们认为湖南人的性格坚强,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说话也很有礼貌。

首先,日本人认为湖南人性格坚强,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不轻易放弃,坚持到最后。

比如,有一位湖南农民,他一直在种一块土地上,无论多大的风雨,他都会坚持到最后,最终种出了一片美丽的花海。

此外,日本人也认为湖南人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做事认真负责,尽职尽责,也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位湖南人在日本的一家企业工作,他的工作态度很好,他会在工作中努力追求完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公司创造出了许多财富。

其次,日本人认为湖南人说话也很有礼貌。

他们不会张扬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听取他人观点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能够和他人相处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比如,一位湖南人在日本参加某社交聚会,他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慎重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也被他的礼貌所打动,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和谐了。

总之,日本人十分赞赏湖南人的性格、职业道德和礼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湖南人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卓越,才能在日本人眼里获得更多的赞誉。

中国和日本的工作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工作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工作文化有何不同?一、时间观念的区别中国的工作文化注重“人情味”,在重要场合或会议上,按时到达可能会显得太过死板。

相反,在日本,准时到达非常重要。

在日本企业文化中,迟到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而且可能导致会议延误。

小点内容:1. 中国人工作生活表现“慢”,日本人强调“时效性”。

2. 在日本工作场合,“迟到一分钟,就相当于全无用处”这样的说法广为人知。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与中国人直言不讳的人际交往方式不同,日本人注重言行一致和避免直接表达。

在会议上,日本人通常会在发言前冷静思考,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以尽量减少冲突和压力。

小点内容:1. 中国人在商议时由于语言交流问题容易出现些许误解,而日本人往往借助反复使用已公认的术语或流程实现沟通。

2. 中国人的商务聚会通常有些热闹非凡,而可以很好地帮助人缓解紧张感。

三、压力与态度对待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耐、承受压力和苦难被视为重要价值。

在中国企业中,员工通常会接受定量的工作量,并将其视为应该完成的任务。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处理和避免冲突,而敬业和追求完美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小点内容:1. 中国人的压力相对较大,日本人的工作有良好的分工、执行力,大家互不干扰,各司其职,所以压力就相对较小。

2. 在中国企业中,员工往往会把工作当成是挣钱的手段。

而在日本,员工可能会把工作视为是一种事业。

四、工作形态的差异中国人着重发挥工作竞争的优势,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理论紧密结合到实践中。

而在日本,对工作的理念是传达给大家一个共通的目标,然后集体行动。

小点内容:1. 在中国企业中,员工们通常能够自由发挥个人创造力,而且很少受到制度限制。

2. 日本企业以团队协作为核心,在重大项目中,重视团队的参与,认为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实现更大的成功。

五、对公司文化的态度在中国,公司文化通常是建立在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上。

工人认为他们的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有多少关联。

而在日本,公司文化建立在对客户和全球市场的责任感和诚信上。

日媒:中国人靠能力开拓未来 职场看重前途

日媒:中国人靠能力开拓未来 职场看重前途

日媒:中国人靠能力开拓未来职场看重前途2013年09月13日 08:15来源:环球时报作者:中村天江,丰豆译分享到:0人参与0条评论日本《钻石》周刊网站9月12日文章,原题:中国人注重的“发展空间”是什么听过汉语里的“发展空间”吗?笔者在华采访企业和个人时,常听到这种说法。

在中国,它不仅被用在职场上,还常被用于商业活动和城市开发。

许多在华日企为留住人才而苦恼,原因就是中国人重视“发展空间”的观念。

下面比较一下日中的不同职业观。

来看看笔者所在的瑞可利职业研究所去年以13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为对象所作的入职和跳槽调查。

在“工作上最大愿望是什么?”的职业观调查中,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回答截然不同。

日本人重视“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及“适当的工作时间和休假”;而50%以上的中国人更关心“高薪、高福利”和“职业前途”。

从比较中可看出,中国人希望通过工作为投资未来作准备,日本人则希望工作环境更舒适。

日本人想提高工资,一般不会通过跳槽来实现,而是在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后建立起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

中国人则无法过分依赖工作环境,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开拓未来,这凸显其重视“发展空间”的心态。

在社会急速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的职业观受到4个因素的深刻影响:社会差距加大、信任感降低、尊重个人价值观的渗透、用工政策的变化。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令中国社会出现的巨大差距是日本无法相比的,改革导致地区、文化和政治上的差距,并加剧了经济差距,人人都极为关心自身的“发展”;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对社会体制和他人不再无条件信任,如今他们只相信自己;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和经济发展,尊重个人的价值观逐步渗透至中国社会深层,80、90后具有更强的个人志向,希望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1986年中国实施劳动合同制以来,无论国企还是外企,大多采取这种定期用工制度,该制度无法保证员工将来的稳定生活,每个人都须为能连续工作而不断提高能力。

日本年轻人眼中的中国

日本年轻人眼中的中国

日本年轻人眼中的中国查看原文…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外表上非常相似,但实际上,在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乃至生活环境等很多方面,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明显存在差异。

那么,日本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国?和九哥一起去听听日本大学生是怎么说的吧。

1、“令我感到吃惊的部分是,在日中邦交正常化后的大约10年里,日中关系曾非常良好。

难以相信还存在这样的时代。

作为我们这一代,希望为了日中关系再次好起来而努力。

”(20岁,商学系)2、“我觉得,中国人和日本人相互误解的地方可能很多。

尽管如此,如果年轻的中国人说喜欢日本,我也会感到非常高兴。

”(20岁,商学系)3、“我曾认为在电视和报纸新闻中看到的中国人一定会讨厌日本。

因此我也讨厌中国。

但在听了今天的讲座之后,我改变了想法,认为这是不对的。

”(20岁,政经系)4、“听了中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不公平,我感到非常吃惊。

如果我出生在中国的农村,肯定无法考上大学。

我感觉生为日本人真是太好了”(20岁,政经系)5、“提到中国,新闻里总是播出PM2.5和领土问题,因此除此以外的事情我们并不了解。

但是,我喜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有中国菜”(20岁,外语系)6、“日本的天空蔚蓝而洁净,空气新鲜。

日本食品很安全。

来到日本的中国人对于日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这些事情感到感动,而这也让我感到了感动。

日本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过着非常美好的生活”(20岁,外语系)7、“我并不讨厌中国,但也说不上喜欢,对于这个问题,心情有些模棱两可。

在学校里,有时会碰到中国留学生,他们都很认真,是很好的人,和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中国人完全不同。

虽然平时没有和他们进行过深入的交流,但我希望以后与他们进一步加强交流。

我们交往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个人。

”(政经系,21岁)8、“由于只能通过电视新闻了解中国,我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

不过,我打算今后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但是,听说他们说喜欢看日本的动画片和电视剧,同时对日本空气的清新以及治安情况很好给予了积极评价,我感到非常高兴。

当下的日本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国未来?

当下的日本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国未来?

如果日本经济持续原地踏步,中国以7%~8%的速度飞速前行,到2020 年中国经济等同于美国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时,日本怎么办?在日本有识之士心里,这已经是个必须立即开始思考的问题。

对现在的日本人来说,中国已经是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一部分。

在东京乘客最多的山手线轻轨上坐半个小时的车,如果没有听到中文,就会让人有些奇怪。

每年过百万的中国人到日本旅游,将中国的语言、文化、商品等带到了日本的各个角落。

钓鱼岛争端之后,日本似乎更多了些“厌华”的气氛。

于是,在东京街头,人们一边穿着中国制造的服装,在餐馆里吃着中国加工的食品,一边指着电视对中国社会品头论足。

中国一些城市抗议游行的镜头如同刚刚发生的事件一样,不断在电视里播放,其反复程度近年少有。

这种现象今后或许还会持续很多年,但到了2020 年或2о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很多日本政治家所崇拜的美国的水平时,日本人的对华态度恐怕也会改变了。

而他们心里也清楚,这样的情形可能为期不远了。

如果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日本怎么办“我们也许用不了太长时间,就会失去在中国面前的优越感。

”企业职员渡边泰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过去10年,每年来中国访问,渡边看到了中国的不足,也看到了中国迅速挣脱“落后”的种种变化。

过去,中国企业管理较为落后,信息化不普及,让日本企业觉得有很强的优越感。

“我们的工厂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销售信息化方面,在10年前是大大超出中国同行的,但现在已经不比中国人强多少,能谈得上的优势,只是我们的经验更丰富一些。

”渡边说。

而渡边回到家里,和自己上大学的女儿谈起学校情况时,他觉得时代已经完全变了。

“我女儿出生在日本开始‘失落’的时代,到现在正好20岁,成长过程中日本经济几乎就没有复苏过。

她的中国同学则根本没有经济失落的感觉,学习能力和消费水平基本超过了日本同学。

”如果说老一代的日本人还存有一种对中国的优越感的话,年轻的日本人已悄悄开始适应新的中日力量对比了。

这是一种在日本经济失落、中国努力赶超,中日经济规模平起平坐时出现的特殊感觉。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业,给化工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业,给化工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未来应该将国家的最多的资源、最大的力量跟所有的精力投放在制造业的发展上。

制造业才是立国的根本。

在我们心中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业,在日本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中国的化工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该如何思考?
1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企业:
死得太快了
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将又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又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
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58年,相比相距甚远。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

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稻盛和夫对中国企业的评价

稻盛和夫对中国企业的评价

稻盛和夫对中国企业的评价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企业家,也是世界管理学泰斗级别的人物。

众所周知,他创办的企业——乐天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之一。

在其漫长而充实的人生道路上,稻盛和夫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对中国企业做出了评价。

这篇文章将围绕稻盛和夫对中国企业的评价进行阐述。

一、市场空间巨大在稻盛和夫眼中,中国是一个巨大而有前途的市场。

有人说,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稻盛和夫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是刚刚开始,市场空间巨大,这是一个无限机遇的国度。

二、诚信文化非常重要中国人有一个古老的诚信文化,而且一直保持着。

在稻盛和夫看来,诚信文化非常重要,是推动一个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企业如果想要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要把诚信文化摆在首位。

三、缺乏创新精神尽管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是稻盛和夫同时也指出,在企业创新和研发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他表示,中国大量依赖待人、对外出售的技术,而自己却缺少研究和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能力。

四、重视人才培养稻盛和夫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他认为,中国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更加注重,特别是要注意激发新一代青年的创业激情。

创业需要勇气和创新精神,也需要诚信和责任感。

因此,他期望中国的企业家能够更好地为新一代企业家培育出更多的领袖。

稻盛和夫的言论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著名企业家和世界管理学泰斗的睿智与见识。

他的评价会对中国企业有一定的启示,对有志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家,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稻盛和夫的评价应该引起我们对中国企业未来前景的重视和深思。

一个日本商人看中国“世界工厂”

一个日本商人看中国“世界工厂”

一个日本商人看中国“世界工厂”作者:孔健祥林(日本)来源:《党员文摘》2010年第10期我是一个典型的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商人,到中国已经六年多了,先后在中国五个城市工作和生活。

我对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有自己的认识:中国的生产能力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有人把日本人比作蚂蚁,但与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差得远。

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有数不清的技术落后、产品雷同、管理松懈的家族式工厂,这些工厂技术低、效益差,唯一的优势就是有蚂蚁般吃苦耐劳、牛马般顺从的农民工在支撑。

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在十小时以上,住着简陋的房子,过着最低级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如果以小时计算报酬,中国工人是全球工资较低的,比越南稍高一些。

我曾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工作过,即使在落后的缅甸,要工人加班都是十分困难的,他们会提出很多要求。

在菲律宾,这样的苦活儿他们是不会干的,而且菲律宾人干一个月后会休息一个月,等把上个月的薪水花得干干净净后再去干活儿。

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不行在中国,大批劳动大军等待着就业机会,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少。

这是由于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缺乏技术支撑造成的。

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今年在这家工厂、明年到那家工厂,今年做鞋、明年做服装,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基本的岗位培训。

同时,由于工厂缺乏长远规划,往往是什么好卖就一窝蜂似地造什么,工人的技术也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变更。

日本人在技术开发上可能没有中国人聪明、睿智、点子多,但日本有一支世界上无可比拟的技术精湛的产业大军。

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几十年,灵巧的双手造出了世界上最精密的产品,这双灵巧的手在高等院校是教不出来的,也不是短期培训能达到的,而是多年磨炼出来的。

产品开发能力低享誉世界的企业基本都有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能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

中日就业观

中日就业观

中日就业观
中日就业观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日本,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长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公司通常会招聘年轻人,并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机会。

一旦员工成为公司的一部分,他们通常会在该公司工作一生,直到退休。

相比之下,在中国,工作更多的是以短期为主。

这意味着员工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不稳定性,而且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可能会在不同的公司之间进行。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意识到员工的长期价值,因此开始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以留住他们。

另一个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企业通常非常强调员工的忠诚度和服从性。

这意味着员工可能会在工作中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工作量,以确保公司的利益。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能力和创新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贡献,以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日就业观存在一些差异,但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对员工价值的认识提高,两种观念可能会越来越趋近。

- 1 -。

二战前后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民众形像”

二战前后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民众形像”

Vol.40 No.1Feb. 2019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40卷 第1期2019年02月二战前后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民众形像”刘 芳1,汤 文2(1.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冈山商科大学 经营学部商学科,日本 冈山 700-8601)摘 要:近年来中日之间的往来愈加频繁,对彼此新印象的形成也为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中日知识界都在重新审视彼此的国家形象。

日本的“中国观”大抵集中在来自《论语》、《三国》的古典中国观以及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革命中国形象。

如此而来的中国观都积极向上。

而事实上日本民众对中国还有很多误解与偏执。

众所周知,如此中国观的形成与日本近代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以及宣传有关。

中日知识界对日本民众中国观的相关论述已不鲜见,而对当时中国民众形象的整理与论述却并不多见。

鉴于此,我们将重新梳理二战前日本民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民众的印象及其形成背景。

具体以芥川龙之介及其同时代的“中国通” 清水安三、橘朴的相关论述为对象作横向对比,进而让我们对当时日本有识之士的中国民众形象有一个客观认识,并探究其背后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通;中国观;中国民众形象;中国游记中图分类号:K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9)01-0052-06收稿日期:2018-12-11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项目(WT 135-26);大连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项目(2017XJYB 06)。

作者简介:刘芳(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中日文化交涉史、翻译论研究;汤文 (1985-),女,助教,主要从事日语教育研究。

一、拒绝明媚山水但窥人心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西方殖民之苦,又加之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邻国日本不禁开始怀疑起老大国中国在社会及政治制度方面落后于时代。

阅读1922年旅华的芥川龙之介所著的《中国游记》,他亲眼目睹中国时局的激烈变化,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忧虑、不满甚至是一种激愤。

看后心情很复杂:日本高官对中国的真实评价

看后心情很复杂:日本高官对中国的真实评价

看后心情很复杂:日本高官对中国的真实评价“中国经常能看到一个词是城市化,日本没有采用这样一个说法,用得更多的说法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人口移动,日本不存在从农村到城市没有户口的问题”67岁的日本大和证券集团大和总研理事长武藤敏郎从未像现在一样与中国密切接触,在他的日程、接受采访的问题、思考和讨论的主题中,“中国”二字出现得相当频繁。

就在本刊记者采访他的2010年8月下旬,他在北京受到了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的接见,不日又出席东京-北京论坛。

目前,日美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降到了13.5%,与此相对应的是日中贸易的比重上升到了20.5%。

亚洲地区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是“亚洲内需”的坚强后盾,而中国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国家。

武藤敏郎曾指出,日本经济在2010年出现转机,贡献最大的无疑是出口,从对欧美过度依赖的模式中走出来,建立起重视亚洲的战略将是重要的课题。

武藤敏郎曾任日本央行日本银行副行长,他的几重身份在日本都非常知名:财务官僚,经济学者,实业家。

武藤精通财政政策、金融政策,1966年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入大藏省(现在的财务省)。

其后历任大臣官房秘书课长,大臣官房总务审议官,主计局长,事务次官。

2003年起担任日本银行副总裁。

2008年起任现职。

就中日经济的热点问题以及日本能否为中国提供经验等话题,武藤在东京接受了本刊的采访。

日本如何失去十年,中国可以吸取的教训人物周刊:中国一些学者喜欢拿现在的中国经济和过去的日本相比,有的说是相当于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的说相当于八九十年代,您对此持何看法?武藤敏郎:从结论上来说,我个人觉得更接近日本60年代末期,有几个象征性的东西。

一个就是经过战后经济复兴,到了1968年,日本GDP的总量刚刚开始超过德国。

就像现在中国超过日本这样的时期。

再一个就是有一些大规模的国家活动。

比如大阪的世博会是1970年召开的,这让我们想到今天在上海召开的上海世博会。

看看当今日本大学生眼中的中国 和你想象的一样么 转

看看当今日本大学生眼中的中国 和你想象的一样么  转

看看当今日本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和你想象的一样么??? 轉作者:甍鸟这几天整理资料翻到曾任教过日本一所大学学生的小调查答卷(2007年)。

我担当的是中文系的课、主讲中国现代社会。

每学期正式开讲前、我都会做一个小调查来了解一下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人)形像(或印象)、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人物以及对本课要求。

这原本是中文系学生选修的课。

但也有其他外系的学生和少数留学生来选修。

该大学为日本一所普通大学。

调查结果虽不能代表全部日。

本大学生。

但至少可以窥视一下全豹的一斑。

日本普通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人)形像(或印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对中国的哪些人物及话题感兴趣呢? 现将小调查结果译成中文如下(注:编号只是为了方便阅读)一、中国(人)形像(イメージ、Image)或者印象(记述相同的省略未记)1、经济发展大国2、反日情绪强烈、没有言论自由。

一方面、经济领域开放自由。

3、人口多、大国、亚洲美女(章子怡的洗发香波广告)、大熊猫(我喜欢大熊猫)4、北京烤鸭、旗袍、大熊猫、迅速发展。

5、大量生产、城乡差别大。

6、土地广阔多民族国家。

中国人南北方性格不同。

非常热衷于做生意。

7、有许多产品是模仿日本制造的。

过剩的思想教育(对不起、我的中国形象有点灰暗)8、中国菜好吃9、地缘辽阔、因特网普及、万里长城、中国人爱喝花茶(比如茉莉花茶)。

10、充满活力、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在努力拼搏。

城乡贫富差别大。

11、历史悠久、拥有许多有名的建筑物、多民族国家。

12、博客非常流行。

13、发展迅猛。

现在在许多领域里影响着世界。

因为抗日战争(日语叫“日中战争")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恶劣。

14、まじめな(意味"认真、老实、踏实")人多。

人口多、街上到处都是人、自行车多。

15、自然资源丰富、有许多绝景和名胜古迹。

16、人口多。

乌龙茶和中国菜。

17、MADE IN CHINA18、土地辽阔、有活力、热闹、旗袍。

19、人口多。

日本人看待

日本人看待

日本人看待“中国崛起”的四种观点2014-10-27 11:26:00 来源:参考消息网作者:外国人看中国责任编辑:史玮核心提示:对于中国的崛起,日本人的主流观点至少有四个:维持现状论、挑战国际秩序论、悲观论、渐进修正论。

参考消息网10月27日报道外媒称,日本人看待中国的眼光极其复杂。

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朴喆熙通过与日本的学者和评论家们讨论,发现日本人看待中国存在多重视角。

日本《东京新闻》10月26日以《日本人观察中国的四种观点》为题报道称,对于中国的崛起,日本人的主流观点至少有四个。

第一,维持现状论。

即中国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基本上是按照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主义式的国际秩序在发展,并没有修正现有国际秩序的意图。

这种观点认为,灵活和充分地运用目前的国际秩序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发展经济,中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地区和国际环境。

因此,中国会从始至终维持现状。

中国的外交姿态,近期似乎有些“以攻为主”的感觉。

维持现状论的观点认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纵观历史,中国的姿态并未发生太大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多持这种观点的原因——他们觉得中国的挑战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第二,挑战国际秩序论。

即中国的崛起是要以修正主义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最终将现有的国际秩序彻底颠覆。

中国正在以经济成长为基础,向美国发起“势均力敌”的竞争,要把国际秩序的中心从美国替换成中国。

美国与中国发生激烈冲突只是时间问题,而各种新冷战的征兆已经在世界各地逐步显现。

中国正在竭尽全力扩大自身影响力以便今后能够取代美国屹立在世界的中心。

东海、南海的各种领土争端只不过是一个开头。

因此,拥有民主体制和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必须重新整合合作体制,在中国发起挑战之前就把中国封杀。

第三,悲观论。

唱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认为中国现在老龄化的弊端已经显现,社会福利负担加重。

经济的高速成长难以为继,政治和社会问题将愈加复杂,最终中国将成为一名垂垂老者。

最重要的是,中国实际上外强中干。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内山完造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内山完造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内山完造介绍内山完造(Neyama Kanzo),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学者和旅行家。

他热爱旅行,尤其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

内山完造的中国观被认为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对于日本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和亚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内山完造的中国观,探讨他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内山完造的中国观内山完造曾多次访问中国,并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他在他的著作《中国幻法十年》中详细描述了他在中国旅行中的所见所闻。

内山完造的中国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内山完造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哲学思想,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和赞赏。

他将中国视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

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内山完造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他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亲自目睹了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对亚洲乃至世界都具有巨大影响,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示肯定。

中日关系内山完造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未来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亚洲的发展和繁荣。

他主张中日两国应互相了解、尊重彼此,并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

内山完造的影响内山完造的中国观不仅仅影响了日本社会,也对中日关系和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界内山完造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作家,他的著作和观点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参考。

他的研究成果也使得更多的学者关注中国和东亚历史文化,并推动了学术界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中日交流内山完造在日本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声望,他的观点对于中日两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著作和演讲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和听众,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他也积极参与中日友好组织的活动,倡导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事业观
中国人の仕事観について
中国人の事業運営を成功させるには、中国人の仕事観を理解することが重要
である。

一口に「中国人」と言っても、広大な中国では地域によって、文化・風土が異なり、人々の性格や嗜好も様々である。

近年、高度経済成長のひずみとして、地域経済
格差が一層拡大し、人材の流動性が激しくなるとともに、北京、上海、広州などの経済発展の先進地域においては、人材の多様化も進んでいる。

しかしながら、日本人と比較すれば相違する点が明らかに存在する。

同じアジアの地域にいるということで安易に日本人の延長線上で人事管理を行い失敗を招い
ていることもある。

そのような観点から、中国人の仕事観について、あえて一般化するとすれば、以下のように言えるであろう。

中国は、1949 年に社会主義に基づく新たな国家として出発した。

当時の企業はすべて国営であり、その中で働く国民には新たな国家の建設や社会の発展のために貢献したいという意識が醸成された。

80 年代以降、改革・開放の旗印の下に、
社会主義市場経済の体制を確立し、すべての人が「国家公務員」という画一的な雇用慣行から、企業の独自性が認められる「労働契約」による雇用制度に転換してきた。

それに伴って、中国人の仕事観も変化しつつある。

そもそも、中国には千年以
上も続いた「科挙制度」があり、本人の努力次第で、官僚や時の権力者になる道が拓けていた。

市場経済に基づく競争時代となった今では、学歴だけではなく、「仕事によるキャリアアップ」を通じて、他人に差をつけ、「立身出世」していくといった願望が新たに芽生え、著しく強まっている。

とりわけ、外資系企業を目指す人たちは、中国企業よりも高い給与・処遇を求めると同時に、自分自身のキャリアアップ、自己実現へのこだわりが際立つ。

また、「グァンシー(関係)社会」といわれる中国では、家族をはじめ、社会的地位のある先輩や友人といった人間関係や人脈を非常に大切にする面がある。

会社での対人関係においては、自分よりも優秀な上司、同僚との共同作業を好み、逆に自分より能力が低い人たちとのチームワークや後輩への教育指導にはやや抵抗感があ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

チームワークを重視し、「会社とともに生きる」と言われる
日本人と大きな違いがあると言えよう。

さらに、中国人は、上司の好き嫌いを含む主観的な評価ではなく、客観的な評価基準に照らして自分がどのように評価されているか、を日本人以上に求める傾向が強い。

日本企業が感じる「個人主義」、「キャリア志向が強い」、「形式知による管理
を好む」などといった中国人像はその代表例と言えよう。

このような中国人像をもう
少し体系的に分析すると、以下のように集約することができよう。

特に都市部の外資系企業で働く中国人にとっては、現在の仕事をキャリアパスの一手段として捉える向きがある。

60 年代から10 年間続いた文化大革命によって、中国では現在、50 歳台の知識層が大変薄くなっており、この年齢層の管理職人材が極めて少ない。

一方、これを補うかのように、中国発のベンチャー企業をはじめ、政府部門や国営企業では、30~40 歳台の若手リーダーが台頭している。

若者には、転職への抵抗感があまりなく、むしろ転職によるキャリアアップは、社会的地位向上に役立つものと受け止められている。

そのために、人材育成に力を入れている企業に人気が集まり、欧米企業のように年功ではなく、職務・役割に対して給与を決める、あるいは、仕事の過程よりも結果中心で評価する企業が、若者の注目をより集める。

それとは対照的に、権限委譲が進んでいない、また主要なポストを本国からの出向者で固める企業は、昇進・昇格にとっての厚い壁が存在すると感じられ、退職率が高くなる傾向が強い。

他方で中国が70 年代後半から推進した「一人っ子政策」も中国人の仕事観に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ている。

兄弟姉妹を持たない若者が社会の担い手となる時代がすでに始まっている。

複数の大人に囲まれ、不自由のない幼少期を経て成人した「一人っ子」たちが、苦労知らずに加えて、「仕事に対する要求が多い」と受け止められている。

さらに、近年の中国市場における過当競争に伴い、前述した知的財産権の侵
害に象徴されるように、仕事に対する倫理観や遵法意識において、日本人と異
なる面も多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