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学习指导(合稿)
中医学教学课件:第三章:针灸学基础(1至4节) (2)
三、针刺操作
3.针刺注意事项
( 1)禁刺: 1)病人状态: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 2)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
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 子 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
3)皮肤状况:感染、溃疡、瘢痕 (2)慎刺: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
姜 灸
艾条灸
隔饼灸
直接灸
温针灸
温针灸
艾条灸
一、灸法的分类
2.艾条灸
一、灸法的分类
3.温针灸
二、灸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病症 为主
禁忌证 部位 颜面部,浅在血管部 机体状况 实证,热证,虚热证 孕妇 下腹部,腰骶部
第六节 针灸治疗
一、治疗原则
补虚与泻实 清热与温寒 治标与治本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局部与整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弯 现象 针身弯曲 针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断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针 处理 保持原有体位,用手或者镊子拔出或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五节 针灸法
1.jpg
毫
火
针
针
三棱针
皮肤针
皮内针
穴位注射针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1.构造
质地 金、银、合金 针尖 松针状 针柄 圈柄、花柄、平柄、 管柄 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针身 光滑 坚韧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尾 艾灸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针灸学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
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一)导学【目的要求】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针灸学大纲详解
《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训(结合人体、针灸模型、幻灯、录象、图表进行示教)、临床见习等,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76,理论48学时,实践28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
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5、经络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6、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7、腧穴的分类。
8、腧穴的治疗作用。
9、特定穴的意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10、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目的要求1、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与脏腑络属关系;掌握90个常用经穴的定位与主治;掌握常用的13个经外奇穴的定位与主治;掌握十五络穴。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针灸学学分: 2 总学时:36 实验学时: 9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临床专业的考查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特别要了解对于某些疾病来说针灸是首选治疗方法。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了解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特别是有代表意义的书籍。
3.当代国外针灸发展概况。
4.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讲授。
上篇经络腧穴第—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交接规律,与脏腑表里属络关系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作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教学内容]1.经络的定义。
2.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3.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4.经络的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及分类方法,了解其发展概况及命名。
2.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3.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中医学:下篇 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
1
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学说
Meridians & Collaterals
2
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作用。 3、了解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 4、了解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课外自学)。
The system of meridian is composed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㈠经脉Main meridians
分为正经、奇经与经别,包括经筋、皮部。
Main meridians, being the trunk of meridian,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regular meridians, extra meridians, divergent meridians,including muscles along meridians and cutaneous regions.
8 返回目录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Composition of meridian system
经络系统简表(Meridian system )
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十二经别
经
经脉与络脉
十五别络
络脉 浮 络
络
孙络
系 统
内属
内外连属
络
外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返回本节
9 返回目录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组成。
physiology,path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CM.
针灸学基础教案
针灸学基础教案第一部分:经络学学习目标:掌握: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3、十二经脉命名与脏腑的络属关系理解:1、分析十二经脉的走向和循行分布规律2、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的应用第一节:经络学概论一、经络的概念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针灸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它主要以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即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是一个沟通全身的网络系统。
即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
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系统,就是现代解剖学无法找到的一个系统。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大多循行于较浅的部位。
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它们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部分,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别到奇行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从十二经脉中别出的重要支脉。
起到沟通脏腑、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联系的作用。
十五络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连缀四肢百骸,主司运动关节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命名原则: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按一定的规律循行于上肢或下肢。
《针灸治疗学 》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身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学时:99(81/18学时)学分:5.5一、课程性质与目的《针灸治疗学》是针灸专业的重点课程,是研究如何将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知识,综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学好笨课程对于使用针灸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辨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14学时)重点掌握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了解针灸的治疗作用、辩证论治纲领。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2学时)了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2 学时)掌握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熟悉治神守气。
第三章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2学时)熟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八纲辨证等,了解辩证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4学时)掌握针灸的选穴原则、配穴方法、处方的组成。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4学时)掌握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难点:特定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篇各论(65学时)第一章内科病症(重点) 2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痹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痿症、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病、狂病、痫病、郁病、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癃闭、淋证、遗精、阳痿、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等病证的定义、治疗方法。
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2)了解末梢神经炎、面肌痉挛、痴呆震颤麻痹、疟疾、胃下垂、尿失禁、水肿、阳强、早泄、男性不育、瘿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学》第五讲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肺经、大肠经的循行、腧穴的定位。
2、重点腧穴的主治与操作。
以上问题酌情提问(二)、上次课内容梗概1肺、大肠经脉循行,病侯和主治概要;2腧穴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三、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原文:“1、起于鼻,交頞中2、旁约太阳之脉3、下循鼻外4、入上齿中5、还出挟口还唇6、下交承浆7、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8、循颊车9、上耳前,过客主人10、循发际11、至额颅12、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13、入缺盆14、下膈15、属胃络脾16、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17、下挟脐,入气街中18、其支者,起于胃下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19、以下髀关20、抵伏兔21、下膝膑中22、下循胫外廉23、下足跗24、入中指内间25、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26、下入中指外间27、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1、注释:①、頞:鼻根。
②、颐:下颌部。
③、客主人:上官穴。
④、气街:指气冲部,当腹股沟动脉搏动处。
⑤、髀关:穴位,位于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处。
⑥、伏兔:穴位,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
⑦、跗:足背2、联系脏腑器官:胃、脾;膈、鼻、口唇、齿、乳房、喉咙。
(二)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症。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腧穴1.承泣*[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1)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臣肌→眶内眼球下直肌和下斜(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眶下动脉分布;眶内有动眼神经和眼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眼睑瞤动、目赤肿痛、夜盲、口眼喎斜、迎风流泪。
[操作]紧靠眶下缘直刺0.3~0.7寸;不宜灸。
针刺时,应缓进针,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
针灸学资料
第一章手太阴肺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脐以上膈以下胃脘部),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胃上口,贲门部),上膈属肺。
从肺系(气管、喉咙),横出腋下,下循臑(指上臀部)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指桡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大鱼际部),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体表循行:腋下――上肢内侧前缘――寸口――鱼际――大指端(少商)体内联系:中焦――络大肠――胃口――属肺――肺系(气管咽喉)连接下经:食指桡侧端(商阳)――大肠经。
主治概要:1.胸、肺、咽喉部与肺脏有关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中府募穴胸部,横平第l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1.胸肺部病证:咳嗽、气喘、胸满痛2.肩背痛。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1.肺系实热性病证: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
2.肘臂孪痛3.急证: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孔最郄穴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处(尺泽与太渊连线上)1.肺系病证:咳嗽、鼻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2.肘臂挛痛3.痔血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前臂,桡骨茎突上方,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1.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痛2.头面部疾患: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3.手腕痛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1.肺系疾患:咳嗽、气喘、咽痛、胸痛等2.无脉症3.腕臂痛鱼际荥穴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证: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2.掌中热3.小儿疳积少商井穴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肿痛、鼻衄等2.高热、昏迷、癫狂(指尖多急症)3.指肿,麻木第二章手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第1、第2掌骨)之间,上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肩胛骨肩峰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颈椎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针灸学基础篇002
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 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 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 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 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 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 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 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 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 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 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 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第三节 十四经脉
·五腧穴: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 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 內庭,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 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 行二寸陷者中也,為俞;過於沖陽, 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 搖足而得之;行於解溪,解溪,上 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於 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 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 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 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 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 足陽明也。 ·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络穴:丰隆。 ·郄穴:梁丘。 ·募穴:大肠募穴天枢。
第三节 十四经脉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 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 而走,贲响腹胀,是谓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 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 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 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 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 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学习指导(合稿)
第三章针灸学根底【学习目标】1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掌握腧穴的根本概念、分类方法及定位方法;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掌握针法与灸法异同,针灸选穴原那么和配穴方法,毫针的进针方法、常用的行针手法及得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熟悉经络的作用;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熟悉针灸的治疗原那么,针刺练习、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常用灸法、耳针疗法、推拿的作用原理。
3了解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开展。
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与经外奇穴,并重点掌握其中6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了解主要针刺补泻手法、灸法和拔罐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及异常情况处理,推拿疗法的根本治疗方法、根本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领,适应症及禁忌症。
火罐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内容要点】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局部。
本章主要讲述经络、腧穴、针灸疗法、耳针疗法、按摩及临床治疗等内容。
第一节经络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与藏象学说、病机学说等根底理论结合起来,较完整地阐释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诊断和确定治法。
二、经络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每一经脉的名称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面来命名。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针灸治疗》学习指导
《针灸治疗》学习指导(供普通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使用)第一章概论1.掌握针灸的治疗原则、掌握针灸处方基本规律和具体方法;掌握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及应用方法。
2.熟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3.了解针灸的治疗作用。
4.培养具有正确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进行辩证的能力。
5.培养能正确运用针灸的治疗原则、针灸处方规律和配穴方法,科学地进行针灸处方。
第二章急症1.掌握高热、中暑、痉证、厥证、脱证、剧痛证的辨证、针灸急救治疗处方。
2.熟悉以上诸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方义。
3.了解以上诸病证的预后、预防、调养及其他疗法。
4.培养正确运用针灸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5.培养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第三章内科病证1.掌握感冒、咳嗽、胃痛、呃逆、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胁痛、消渴、胸痛、心悸、不寐、癫病、狂病、痫病、癔症、郁病、头痛、眩晕、面痛、面瘫、中风、痿证、痹证、癃闭,遗精、阳痿等病证的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2.熟悉感冒、咳嗽、胃痛、呃逆、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胁痛、消渴、胸痛、心悸、不寐、癫病、狂病、痛病、癔症、郁病、头痛、眩晕、面痛、面瘫、中风、痿证.痹证、腰痛、癃闭、阳痿等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熟悉哮病、喘病、脱肛、淋病、痴呆、水肿等病证的概念、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3.了解哮病、喘病、脱肛、淋病、痴呆、水肿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了解内科常见病证得预后、预防、调养及其他疗法。
4.培养正确运用针灸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5.培养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第四章妇科病证1.掌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捕、绝经前后诺证、带下病、妊娠恶阻、胎位不正、产后缺乳等病证的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2.熟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妊娠恶阻、胎位不正、产后缺乳等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熟悉滞产、阴挺、不孕等病证的概念、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针灸学基础【学习目标】1 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及定位方法;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掌握针法与灸法异同,针灸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毫针的进针方法、常用的行针手法及得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2 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熟悉经络的作用;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熟悉针灸的治疗原则,针刺练习、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常用灸法、耳针疗法、推拿的作用原理。
3 了解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与经外奇穴,并重点掌握其中6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了解主要针刺补泻手法、灸法和拔罐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及异常情况处理,推拿疗法的基本治疗方法、基本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领,适应症及禁忌症。
火罐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内容要点】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讲述经络、腧穴、针灸疗法、耳针疗法、按摩及临床治疗等内容。
第一节经络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与藏象学说、病机学说等基础理论结合起来,较完整地阐释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诊断和确定治法。
二、经络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每一经脉的名称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面来命名。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作用。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
冲脉,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
带脉,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
阴阳跷脉,起于足根,与人的“跷健”善行有关,是人体举足步行的机要。
阴阳维脉,具有维系诸阳经、阴经的功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15条,其中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三、经络的分布1. 十二经脉分布1.1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
外侧分三阳,内侧分三阴,大体上,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部),太阳经行于后(背腰部),少阳经行于侧面。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
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1.2 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1.3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
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指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就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1.4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2. 奇经八脉分布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
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也可由奇经给予补充。
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八脉之中,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其中督脉后行于腰、背、项、头后部的正中线,上至头面,入脑,贯心、络肾,在生理上能总督一身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并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密切联系。
任脉前行于腹、胸、颈、面部的正中线,在生理上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又称“阴脉之海”,并与妊娠有关,故又有“任主胞胎”的说法。
冲脉并足少阴肾经挟脐而上,环绕口唇,十二经脉均来汇聚,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因冲脉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故又称“血海”。
由于督、任二脉各有其循行的部位和所属腧穴,故与十二正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诸脉皆属于带脉”之说,并有固护胎儿的作用。
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
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的阴阳,共同调节下肢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任脉相并,主一身之里。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主一身之表。
阴阳维脉维络诸阴经或阳经,使阴经或阳经的功能协调。
3.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经别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部,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别络是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四、经络的作用1 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调节机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2 阐释病理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经络具有运行气血和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3 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4 治疗预防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
如针灸、按摩治疗。
临床上可以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
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
第二节腧穴一、腧穴的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二、腧穴的分类腧穴包括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及阿是穴三大类。
(一)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
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二)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三)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即身体上出现的临时压痛点,就是穴位所在。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十四经腧穴的主治规律,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总结而成的。
凡属同一经脉的腧穴,均有其共同性。
每个穴位因其所处部位的不同,其作用范围也各有特点。
总的来说,所有穴位都具有治疗局部病症的作用,有的还兼有治疗邻近部位病症或远隔部位病症的作用。
四、特定穴的意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
(一)五输穴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重要经穴,简称“五输”。
(二)原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三)络穴“络”即联络之意。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做络穴。
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可治疗表里两经及其分布部位的病证。
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共15穴,总称十五络穴。
(四)郄穴“郄”,有空隙之意。
郄穴是指经气深聚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郄穴,加上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在下肢也各有一个郄穴,共16郄穴。
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郄穴主治本经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痛。
(五)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六)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输布、会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七)八会穴“会”即聚会之意。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八)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
(九)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
它们均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能治疗奇经八脉病证。
(十)交会穴交会穴是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可治疗与交会经有关的病证。
五、腧穴的定位法腧穴各有一定的位置。
临床上常用的定位方法有三种:(一)体表标志取穴法(二)骨度分寸定位法(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1寸,一般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3寸,用于四肢及腹部的取穴。
第三节十四经脉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常用穴位手阳明大肠经常用穴位三、足阳明胃经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常用穴位六、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穴位七、足太阳膀胱经八、足少阴肾经九、手厥阴心包经十、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常用穴位十一、足少阳胆经十二、足厥阴肝经十三、督脉十四、任脉第四节经外奇穴经外奇穴常用穴位第五节针灸法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由于在临床上常结合使用故称针灸法,本节介绍常用的针法和灸法。
一、针法针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以治疗人体多种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