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

合集下载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docx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docx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案例: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

案例: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

第十一章 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11.1正确认识风险,合理选择避险策略案例:中航油事件——没有正确认识风险导致失败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中,消费方属于弱势是很正常的。

消费商排斥价格上涨,很多情况下这并不能决定商品价格走势朝自己希望的方向走,学会规避风险是一些企业明智的做法。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明智的企业要求的,一旦企业在衍生品市场中进行了套期保值,未来商品价格的上涨并不会影响到它的生产成本,不会影响到它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这样的企业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国际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避险的经验正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

这种重要经验的欠缺无助于减缓企业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相反,还会加强这种心理压力,最后做出错误决策。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是承受不了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才改变了正常的业务方向,以期通过衍生品投机赚钱,最后因判断错误、决策失误而遭致灭顶之灾。

令人费解的是,中航油事件的主角陈久霖不认为其中的失败是风险承受能力问题或决策失误问题,他认为,中国“定价权缺席”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什么叫“定价权缺席”?陈久霖的意思不外是说,国际市场不理会中国投资者的意愿或声音,而陈久霖卖出看涨期权正是代表中国作为重要消费商的声音的。

如果这种声音被重视,原油价格应该下跌,中航油事件当然不会发生。

陈久霖的这种认识有一定的普遍性。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屡遭所谓“逼仓中国”事件。

在总结事件发生原因的时候,国内期货界不少人士及相关媒体就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归咎于“定价权缺席”。

他们认为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根据国际期货市场签订的,国际投机商利用“中国因素”拉高价格致使中国贸易商吃亏。

表面上或从国际市场定价形式看,这个说法没有错,但中国又如何能获得商品定价权?难道中国成为国际商品定价中心就意味着获得了定价权,就意味着国际商品价格会出现有利于我们贸易商接受的情形,像陈久霖希望的那样,我们让它下跌就下跌?非也。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衍生品分析与风险控制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衍生品分析与风险控制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衍生品分析与风险控制案例在金融领域,衍生品是一种常用的金融工具,它可以用来管理风险和进行投资交易。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探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衍生品分析与风险控制方法。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在金融市场中如何使用衍生品来分析和控制风险,以及这些措施对投资组合的影响。

案例背景:某投资公司拥有庞大的投资组合,包括股票、债券和商品等各种资产。

该公司面临着来自市场波动和利率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风险,并寻求更好的投资回报,该公司决定使用衍生品工具来进行风险控制。

衍生品分析:公司的投资组合经理通过对资产价值的分析,确定了衍生品的选择。

对于股票投资,他们选择了股指期货合约。

通过购买股指期货合约,他们可以对股票市场下跌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对冲。

此外,他们还利用了利率互换合约来对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进行管理。

通过这些衍生品工具的使用,投资组合经理能够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并减少潜在的损失。

风险控制: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投资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测市场风险和定期报告。

其次,他们制定了严格的风险管理政策,要求投资经理在进行任何交易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和评估。

此外,他们还与外部机构建立了联系,定期进行风险审计和评估。

通过这些措施,投资公司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案例影响:通过衍生品分析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投资公司成功地降低了风险水平,并增加了投资回报。

投资经理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利率变化,把握更多投资机会。

此外,投资者也受益于这些措施,他们可以更加放心地将资金投入到该公司的投资产品中。

结论:衍生品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衍生品的分析和选择,投资公司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提高投资回报。

然而,衍生品工具并不是没有风险的,需要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使用衍生品时十分谨慎,并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政策。

通过本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金融风险管理中衍生品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衍生品市场风险案例总1

衍生品市场风险案例总1

衍生品市场风险案例总结衍生品市场案例研究一、衍生品市场风险案例及其特点衍生品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品诞生30多年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衍生品市场在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宏观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爆发了一系列重大的衍生品交易风险事故,很多原本拥有雄厚资本的机构因为衍生工具的不当使用而接连招致巨大损失、甚至破产,由衍生工具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经济金融风暴也在全球多次出现。

表一、表二分别列出了迄今,全球主要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及与衍生品交易有关的金融危机事件。

从表一所列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中,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事件机构遍及全球,多为国际性大公司。

英国巴林银行曾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日本的大和银行、富士银行、第一劝业银行资产排名均位于世界前十位;万国证券曾是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垄断国内航空油供应的中航油曾被誉为中国国企走出去的典范。

(2)事件发生时间集中,大多在上世纪90年代。

自衍生品交易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前,巨额亏损事件鲜有发生。

而在90年代,一系列的亏损事件却此起彼伏,几乎每年都有,其中以1994年最甚,甚而同月就有好几起,如1994年4月的鹿岛石油事件、基得皮波迪银行事件、美国宝洁事件等。

90年代之后国外亏损事件罕有发生,但国内亏损事件却时有出现,如2004年中航油事件,2005年特变电工及中盛粮油事件等。

表一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案例(3)交易涉及各类衍生品。

如日本昭和壳牌石油从事的外汇期货交易,中国万国证券从事的国债期货交易,美国加州橙县从事的抵押证券交易,日本住友商社从事的铜期货期权交易,英国巴林银行从事的股指期货、债券期货及股指期货期权交易,中国中航油从事的场外石油期权交易等。

(4)亏损额巨大。

衍生品交易亏损额巨大,大多以亿为单位,令人瞠目结舌。

1993年2月昭和壳牌石油亏损1650亿日元,1995年2月英国巴林银行亏损8.6亿英镑,2004年11月中航油亏损5.54亿美元。

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假设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业务中参与了一项利率互换交易。

该交易涉及未来的利率变动风险,银行作为利率的固定方,承担了固定利率支付的义务。

假设在交易过程中,利率出现了大幅波动,导致银行面临较大的亏损风险。

首先,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银行应该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和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有效的验证和审查,确保其准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建立合理的风险度量指标,如价值敞口、风险敞口和压力测试等,对潜在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估。

在本案例中,银行应该对利率互换交易进行全面的风险度量和评估。

通过利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风险度量指标,银行可以对利率波动对其持仓的影响进行估计,并及时获取固定方的亏损敞口。

其次,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需要制定有效的风险对策。

一方面,银行应该根据风险度量的结果,及时采取风险对冲和风险管理措施。

对于利率互换交易而言,银行可以通过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利率风险对冲和风险传导控制等措施来降低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和监测机制。

银行应对风险度量和评估结果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

此外,银行还应加强内部和外部风险报告的规范化和透明化,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对于本案例,银行应该根据风险度量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

例如,可以通过与其他交易对手达成风险对冲交易,以降低潜在亏损。

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利率互换交易的组合管理、风险传导控制等方式来降低风险。

总之,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对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银行能够有效管理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降低潜在亏损风险,并确保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企业和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交易的复杂性及其与基础资产市场的紧密关联性也意味着潜在风险的增加。

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中航油事件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其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失误及其后果,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以期实现稳健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呼吁企业及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介绍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和中航油事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航油事件成为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案例。

中航油事件涉及的是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失控事件。

事件的背景是中航油公司参与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导致交易损失迅速扩大,最终造成了重大的财务危机。

这一事件不仅给中航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

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中航油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完善风险管理理论。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出实际交易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本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中航油事件,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控制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建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本研究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案例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案例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案例在现代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提供了风险管理和投资机会。

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高度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品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探讨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案例背景某投资公司A通过购买远期外汇合约来对冲其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的外汇风险。

公司A预计未来将有一笔外汇兑换需求,为了降低外汇市场的波动风险,他们决定买入一个远期外汇合约。

风险因素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品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汇率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合约价格的变化,从而对公司A的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2.信用风险:在衍生品交易中,信用风险是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如果对方合约方无法或不愿履行合约,公司A将可能承担巨大的损失。

3.操作风险:衍生品交易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或错误决策可能导致公司A遭受损失。

风险管理措施1.多元化投资组合:公司A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将投资组合中的风险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或市场上。

通过持有多种类型的金融衍生品,可以降低整体的投资风险。

2.实时监测和风险控制:公司A应该实时监测市场情况和合约价格的变化。

他们可以使用风险管理系统来进行实时风险控制,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3.合理设置交易限额:公司A可以设置交易限额,限制每个交易的规模和风险敞口。

通过合理控制交易规模,可以降低潜在的亏损风险。

案例结果在该案例中,公司A成功利用远期外汇合约对冲了未来的外汇风险。

他们及时调整合约,使其与汇率变动相匹配,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市场风险。

此外,公司A还与可信赖的合约方进行了交易,并设定了交易限额。

这样一来,他们成功防范了信用风险,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操作风险。

结论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投资者应该充分了解各种衍生品的特性和风险,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并不断监测和调整投资组合。

同时,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的稳定和交易的公平性,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分析案例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分析案例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分析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既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风险,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一:某企业利用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名称是一家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其主要原材料为铜。

由于铜价波动较大,为了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该企业决定利用铜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在初始阶段,企业的决策看起来是明智的。

他们根据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计划,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了相应数量的铜期货合约。

然而,市场的变化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在套期保值期间,铜价不仅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上涨,反而大幅下跌。

由于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制度,企业不得不不断追加保证金,导致资金链紧张。

同时,由于企业在现货市场上采购原材料的价格下降,而在期货市场上却遭受了损失,套期保值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反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

这个案例表明,虽然套期保值的初衷是降低风险,但如果对市场走势判断失误,或者没有合理控制仓位和保证金,同样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案例二:个人投资者过度投资期权_____是一位热衷于投资的个人投资者,他在了解了期权的高杠杆特性后,决定大量投资期权。

起初,他通过购买期权获得了一些小的收益,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投资策略充满信心。

于是,他不断加大投资额度,甚至动用了大部分的个人资产。

然而,市场突然发生逆转,期权的标的资产价格走势与他的预期完全相反。

由于期权的高杠杆性,他的损失迅速扩大,最终导致个人资产大幅缩水。

这个案例揭示了个人投资者在面对金融衍生工具时,容易被高收益所吸引,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高风险。

过度投资和缺乏风险控制意识,使得个人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案例三:金融机构对信用衍生工具的误判某知名金融机构在信用衍生工具市场上进行了大量投资。

他们认为通过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和模型分析,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获得丰厚的回报。

金融衍生品交易策略与风险管理案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策略与风险管理案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策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在金融市场中,衍生品交易被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

衍生品交易的目的是通过买卖合约来获取价格波动的利润或对冲风险。

本文将介绍几个金融衍生品交易策略,并重点讨论其中的风险管理方面。

1. 套利策略套利是一种通过利用价格差异获利的交易策略。

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套利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空间套利和时间套利。

空间套利是指利用不同市场(不同交易所或不同合约)之间的价格差异来实现套利。

时间套利是指利用同一市场上不同到期日的合约之间的价格差异来实现套利。

套利策略需要高度的执行能力和快速的交易决策。

然而,套利策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价格差异可能会因市场波动而消失或缩小,导致套利机会的丧失。

此外,执行套利策略需要高度的技术和科技支持,如果交易系统出现故障或延迟,可能会导致套利机会无法实现或赢利受损。

2. 对冲策略对冲策略是一种通过同时开设相反头寸来减少或消除风险的交易策略。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利用衍生品合约对冲他们在现货市场上的头寸。

例如,一个股票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股指期货合约来对冲股票市场的下跌风险。

对冲策略可以帮助投资者降低市场波动对其投资组合的影响,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对冲成本。

对冲成本包括衍生品合约的交易费用以及对冲头寸之间的差价。

此外,对冲策略并不能完全消除市场风险,例如,对冲合约的价格可能与现货市场的价格不完全一致,导致对冲效果不佳。

3. 扩大策略扩大策略是一种通过杠杆操作扩大盈利机会的交易策略。

投资者通过借入资金进行交易,以期获得比资本投入更高的回报。

在衍生品市场中,扩大策略可以通过期权或期货合约来实现。

然而,扩大策略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

杠杆操作可以放大投资者的盈利,但也可能放大其亏损。

此外,扩大策略需要准确的市场判断和交易时机,否则可能会导致巨额亏损。

在执行扩大策略时,投资者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交易技巧。

4. 高频交易策略高频交易是指利用计算机算法和高速交易系统进行大量交易的策略。

金融风险管理相关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相关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相关案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风险种类和复杂度也日益增加。

金融风险的管理,尤其是在风险事件高发期,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从多个角度探讨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汇率风险管理公司A是一家跨国企业,其主营业务为出口制造业。

因此,公司A 需要时常进行货币兑换来完成跨境交易。

然而,由于汇率波动较大,导致公司A出现大量损失。

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公司A采取了以下措施:1.使用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外汇合约和货币期权等,锁定汇率,消除风险。

2.设立海外储备资金,以应对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3.控制成本,减少对汇率的依赖。

二、信用风险管理一个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如果客户未能按时付款或无法兑现支票,就会出现信用风险。

以下是一个信用风险管理的案例:公司B是一家小型海外贸易公司。

为了应对信用风险,公司B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2.与客户签订合同时,规定明确的付款条件和方式。

3.设置信用额度,根据客户信用情况和历史交易记录,在允许范围内进行交易。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满足其短期债务还款,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风险:1.建立合理的短期资金管理政策,规避流动性风险。

2.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资金使用合法、规范。

3.建立流动性危机应急计划,以在危机发生时快速应对。

以上三个案例提供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实际经验和参考,企业在面对风险管理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的稳健发展,建议企业注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CAIXUN 财讯-6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宋慧荣 / 文本文以中航油事件为例,分析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

通过理解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特征,结合中航油事件就当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合理建议。

衍生工具 风险管理控制 中航油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

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以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而是保值或投机。

主要特征有六个:(1)杠杆性,它能以极少的资金(合约保证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出货或平仓时合约持有者应付的资金),来获取理财的收益;(2)虚拟性,它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3)依存性,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传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4)灵活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5)表外交易,它通常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6)定价比较复杂,因对其风险的度量非常困难。

案例回顾及分析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

公司在刚成立时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进口航油的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金融衍生产品纠纷案例

金融衍生产品纠纷案例

金融衍生产品纠纷案例金融衍生产品纠纷案例:沃尔玛诉高盛案例概述:本案涉及2010年前美国商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公司与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之间的金融衍生产品纠纷。

沃尔玛公司在这起案件中指控高盛集团在销售复杂金融衍生产品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导致沃尔玛遭受重大财务损失。

该案成为金融界备受关注的一宗影响深远的案例,引发了关于金融衍生产品销售和监管等方面的广泛讨论。

案例经过:2001年,沃尔玛公司开始与高盛集团洽谈购买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计划。

高盛集团向沃尔玛介绍了一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名为“二元期权交易”。

该产品是一种衍生品,即衍生自标的物资产价格的金融产品。

一旦底层资产价格在预先设定的价格范围内,则交易成功,否则交易失败。

2007年4月,沃尔玛与高盛签署了一项协议,以购买高盛的“二元期权交易”。

根据协议,沃尔玛向高盛支付了1.5亿美元,作为购买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保证金。

然而,沃尔玛后来发现高盛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即高盛隐瞒了该产品的风险,将其呈现为一种稳定获利的工具。

实际上,该产品的复杂性使得沃尔玛无法充分了解其潜在的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底层资产价格暴跌,导致沃尔玛所购买的“二元期权交易”无法实现预期获利,反而遭受重大损失。

沃尔玛以高盛欺诈和违反契约为由,于2009年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投资本金和赔偿损失。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高盛试图通过抗辩使案件失效。

高盛主张沃尔玛公司是一家拥有丰富金融经验和专业顾问的机构,对该产品的风险有充分的认知,并且签署购买协议时已经充分了解了交易的风险。

对于高盛的抗辩,沃尔玛辩护团队提出了大量证据证明高盛在向其销售产品时存在不正当行为。

2010年,该案最终在美国联邦法院审理,并于次年作出判决。

法院认定高盛存在欺诈行为,隐瞒了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法院判决高盛必须返还沃尔玛支付的投资本金,并赔偿沃尔玛因此遭受的损失。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
近年来,金融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与投资的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下面分别介绍两个金融衍生品的案例,展示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期权的应用案例。

2016年11月,一家航空公司因为储油合约交割期到来而被动买入了过多的原油。

为了避免这样的损失再次发生,该公司决定采用期权作为风险的对冲工具。

他们购买了一批认购期权,以锁定未来原油价格,避免再次被动买入过多的原油。

这个决策很成功,因为原油价格在购买期权后一直下跌,该公司获得了相应的投资回报,并且避免了之前因价格波动而导致的损失。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互换利率衍生品的案例。

2017年1月,一家银行签订了一份10年期的固定-浮动利率互换合同,以规避其未来贷款利率的波动性。

该银行向市场出售了大量的浮动利率贷款,面临着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的损失风险。

通过签署互换合同,银行通过固定利率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从而规避了任何利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未来损失。

因此该银行能够更好地管理其债务资产,为投资者提供更稳定的回报。

总之,金融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和投资工具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

通过使用各种衍生品,企业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风险并为投资者提供更稳定和可预测的传统投资回报。

对于个人投资者,在选择金融衍生品时需要考虑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需求,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和策略。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如何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如何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如何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在金融市场中,衍生品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中。

衍生品的本质是通过合约或协议来衍生出自身价值,并且其价值的变化与其基础资产的价格有关。

本文将探讨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

一、什么是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工具,其价值来源于基础资产,例如股票、货币、利率、商品等。

衍生品的价值变化与基础资产的价格波动相关。

常见的金融衍生品包括期权、期货、互换合约等。

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也面临着风险。

其中包括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

价格风险是指衍生品价值受到基础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流动性风险是指衍生品在市场上的买卖难度,信用风险是指合约的一方无法履行合约义务。

三、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1. 期权期权是一种购买或销售基础资产的权利,而非义务。

期权的买方可以选择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基础资产。

期权被广泛应用于对冲风险。

例如,股票期权可以用于对冲股票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当股票价格上涨时,期权的价值也会上涨,从而抵消股票的风险。

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期权可能会变得无价值,但它的损失有限,可以帮助投资者降低风险。

2. 期货期货是一种标准化合约,约定了在未来某个特定日期和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基础资产。

期货合约可以用于对冲价格风险。

举例来说,一家进口商可以使用期货合约锁定将来购买的商品价格,这样可以减少进口商在商品价格波动时面临的风险。

同时,期货合约也可以用于投机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或卖出期货合约来实现风险管理。

3. 互换合约互换合约是一种协议,约定了两个或多个交易方在未来时间内交换现金流的权利和义务。

互换合约可以用于对冲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例如,一家公司可以与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合约,将固定利率的贷款换成浮动利率的贷款,从而降低利率上升带来的贷款成本风险。

四、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虽然衍生品能够有效地对冲风险,但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了解衍生品的性质和风险:投资者和交易方应该充分了解衍生品的性质和风险,以避免因不当使用衍生品而带来的风险。

如何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

如何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

如何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衍生品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投机和套利,更可以用于风险管理。

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合理运用衍生品工具可以帮助投资者降低风险,保护资金安全。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有效规避市场波动。

一、衍生品的种类及基本特点衍生品主要包括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约和掉期合约。

这些衍生品在交易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现货市场的关联,实现对冲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杠杆作用提高收益。

在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前,我们需要了解各种衍生品的基本特点和具体操作。

1. 期货合约:期货合约是一种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以预定价格买入或卖出某一标的资产的合约。

期货合约的特点在于标准化、交易高度透明,并且有强制执行的义务。

2. 期权合约:期权合约是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内,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某一标的资产的合约。

期权合约的特点在于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权。

3. 远期合约:远期合约是在未来特定时间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卖某一标的资产的合约。

远期合约的特点在于非标准化、交易场所不确定。

4. 掉期合约:掉期合约是在未来某个时间,按照当时的利率进行兑换两个不同货币的合约。

掉期合约的特点在于利率敏感度强,可以灵活调整。

二、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1. 资产组合的对冲通过建立反向的投资组合来对冲市场风险。

投资者通过买入或卖出相对应的期货合约或期权合约,实现对冲效果。

例如,如果投资者拥有股票市值1万元,预计市场可能下跌,可以通过卖出对应数额的期指合约,实现对冲风险,保持投资组合价值稳定。

2. 与现货市场的交易关联衍生品与现货市场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通过对冲或套利来管理风险。

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衍生品的仓位,实现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例如,投资者持有某股票,但预计可能下跌,可以通过卖出对应数额的股指期权进行对冲。

3. 动态对冲策略利用动态对冲策略来规避市场风险。

动态对冲策略是指根据市场行情和交易走势,及时调整对冲仓位,以保持整体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衍生品分析与风险控制案例讲解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衍生品分析与风险控制案例讲解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衍生品分析与风险控制案例讲解在金融行业中,风险管理一直是每个机构和投资者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中,衍生品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重要投资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与回报。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介绍衍生品的分析与风险控制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衍生品。

案例1:期货市场中的交易策略分析与风险控制在期货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利用衍生品进行套利交易和对冲操作。

以股指期货为例,假设投资者预测市场即将下跌,可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分析与风险控制。

第一步,分析市场趋势。

投资者可以通过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等方法,判断市场的长期和短期趋势。

在本案例中,投资者根据技术指标和市场消息判断市场即将下跌。

第二步,选择适当的衍生品交易策略。

根据市场预测,投资者可以选择多空策略进行对冲。

在多空策略中,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市场中同时建立多头和空头头寸,从而实现对冲风险的目的。

通过对冲操作,投资者可以有效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第三步,风险控制与资金管理。

在进行衍生品交易时,风险控制与资金管理至关重要。

投资者需要设置合理的止损位和止盈位,以控制风险和保护资金。

同时,投资者还应合理分配资金,避免过度集中投资于某个特定衍生品或市场。

案例2:外汇市场中的期权交易分析与风险控制外汇市场中,期权是一种常用的衍生品工具,常被用于对冲汇率风险和进行投机交易。

以下是在外汇期权交易中的分析与风险控制方法。

第一步,分析市场状况。

投资者需要通过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等手段,了解市场的趋势和可能的变动,以便更好地选择期权交易策略。

在本案例中,投资者根据市场预测和经济数据判断汇率可能上涨。

第二步,选择适当的期权交易策略。

根据市场预测,投资者可以选择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等策略。

通过期权交易,投资者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并在市场波动时进行风险对冲。

第三步,风险控制与仓位管理。

在进行期权交易时,风险控制和仓位管理至关重要。

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交易目标,设置合理的止损位和止盈位,以控制风险和保护资金。

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案例

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案例

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案例引言跨国公司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货币波动的外汇风险,这对于公司的财务部门来说是一个挑战。

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可以帮助跨国公司避免货币波动带来的损失,保护其利润和财务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一个实际的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案例。

案例背景XYZ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公司,业务涵盖全球范围。

公司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包括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等地。

由于国际商业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公司面临着来自不同货币的外汇风险。

近年来,XYZ公司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从国际销售中获取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然而,由于货币波动引起的汇率变动,公司的利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提高利润的可预测性和保护公司的财务稳定性,XYZ公司决定实施外汇风险管理措施。

分析与策略在制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之前,XYZ公司的财务团队进行了详细的市场分析和评估。

他们发现,对于公司来说,欧元和日元是最具风险的货币,因为它们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波动较大。

基于市场分析的结果,XYZ公司决定采取以下策略来管理外汇风险:1.前期锁定汇率:公司与合作伙伴达成协议后,即可根据合同金额和预期的汇率波动情况,提前锁定货币兑换汇率。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能够规避未来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业务交易的稳定性。

2.多元化财务投资:为了降低外汇风险,XYZ公司决定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多元化财务投资。

公司通过投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分散外汇风险。

这种多元化策略可以帮助公司平衡多个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

3.使用金融衍生产品:XYZ公司开始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来管理外汇风险。

公司购买了期货和期权合约,以锁定未来的汇率。

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提供给公司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对冲交易的灵活性。

4.定期监测和更新策略:XYZ公司意识到外汇风险管理策略需要定期监测和更新。

公司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团队来跟踪市场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现有的策略。

定期的市场分析和策略更新可以确保公司能够及时应对外汇风险的变化。

金融协议中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与对冲策略案例分析

金融协议中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与对冲策略案例分析

金融协议中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与对冲策略案例分析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金融衍生品的广泛使用。

然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因此,金融协议中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和对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作为例子,探讨金融协议中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与对冲策略。

案例背景:某投资机构A与一家跨国企业B签订了一份金融协议,约定B将向A提供某种特定的金融衍生品,作为A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这种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较大,风险相对较高。

为了确保投资的稳定性和最大化收益,A需要采取一定的风险管理和对冲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1. 量化风险水平:A与B共同确定了一套风险评估模型,用于量化特定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波动风险。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市场预测的综合分析,他们得出了该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水平。

2. 制定风险政策:基于量化的风险水平,A制定了一份详细的风险政策。

该政策规定了风险暴露的上限,以及在超出该上限时应采取的对策。

3. 多元化投资组合:为减少风险集中度,A不仅在该金融衍生品上进行投资,还将投资分散到其他类别的金融产品中。

这样,即使该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散。

对冲策略:1. 期货对冲:A根据对市场的判断,通过购买或卖出相应数量的期货合约,以期望在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动时实现盈利。

这样的对冲策略可以减少价格波动对投资组合的影响。

2. 期权对冲:A购买了对冲用的认购期权合约,以实现在金融衍生品价格上涨时获得盈利的保护。

这种对冲策略可以降低金融衍生品价格下跌对投资组合的风险。

3. 交易对冲:A与其他投资机构建立交易关系,通过同步交易其他相关金融产品,以期望在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动时实现对冲效果。

这种对冲策略可以降低金融衍生品价格波动对投资组合的波动性。

案例结论:通过上述风险管理和对冲策略,A成功管理了金融协议中的金融衍生品风险,并且实现了其投资组合的稳定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11.1正确认识风险,合理选择避险策略案例:中航油事件——没有正确认识风险导致失败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中,消费方属于弱势是很正常的。

消费商排斥价格上涨,很多情况下这并不能决定商品价格走势朝自己希望的方向走,学会规避风险是一些企业明智的做法。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明智的企业要求的,一旦企业在衍生品市场中进行了套期保值,未来商品价格的上涨并不会影响到它的生产成本,不会影响到它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这样的企业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国际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避险的经验正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

这种重要经验的欠缺无助于减缓企业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相反,还会加强这种心理压力,最后做出错误决策。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是承受不了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才改变了正常的业务方向,以期通过衍生品投机赚钱,最后因判断错误、决策失误而遭致灭顶之灾。

令人费解的是,中航油事件的主角陈久霖不认为其中的失败是风险承受能力问题或决策失误问题,他认为,中国“定价权缺席”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什么叫“定价权缺席”?陈久霖的意思不外是说,国际市场不理会中国投资者的意愿或声音,而陈久霖卖出看涨期权正是代表中国作为重要消费商的声音的。

如果这种声音被重视,原油价格应该下跌,中航油事件当然不会发生。

陈久霖的这种认识有一定的普遍性。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屡遭所谓“逼仓中国”事件。

在总结事件发生原因的时候,国内期货界不少人士及相关媒体就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归咎于“定价权缺席”。

他们认为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根据国际期货市场签订的,国际投机商利用“中国因素”拉高价格致使中国贸易商吃亏。

表面上或从国际市场定价形式看,这个说法没有错,但中国又如何能获得商品定价权?难道中国成为国际商品定价中心就意味着获得了定价权,就意味着国际商品价格会出现有利于我们贸易商接受的情形,像陈久霖希望的那样,我们让它下跌就下跌?非也。

商品期货定价机制不像一般有科技含量或高服务附加值的商品,期货商品大多数为原材料,它的定价机制非常透明且不存在技术上的或生产方面的垄断性,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自由竞价是其主要特征。

因此,在这样的定价机制下,不存在主观愿望的或人为的有利于某一方的问题。

其它商品,特别是非期货商品,或者由于有技术、生产或服务垄断等优势,定价向有利于生产方偏移的现象是存在的。

在这样的市场中,利益之争成为争取定价权之争,但这种现象并不存在于期货市场中,也永远不会存在于期货市场中。

如果把在国际大宗商品上涨时期中国进口商采购失利现象或者中资机构不适当地进行期货期权交易失败的原因简单归咎于中国商品“定价权缺席”的观点能成立,那么目前国际市场上一些现象就很难解释清楚。

我们看到,目前国际商品期货定价中心多在发达国家。

例如,LME铜期货在英国伦敦,CBOT黄豆期货在美国芝加哥等。

一个国家发展世界性金融中心乃至定价中心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争取所谓定价权,而是为了促进金融服务发展和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一个市场必须是有利于交易双方的,这是公平原则最基本的体现,怎么可能出现仅有利于作为消费者的定价机制呢?我们知道,现在国际商品定价中心所在国,经济长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纯粹的商品消费国,即使有的商品可以大量出口,然而该国同时也是该商品的主要消费国,在美国CBOT黄豆交易市场就属于这种情形。

如果CBOT的定价机制有利于美国的黄豆播种者,那么它势必也会损害美国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同样,国际铜矿主要生产地不在英国,作为重要消费商的英国又如何能容忍国际铜期货价格上涨?事实上,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过程中,中国消费商与国际其它消费商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都面临着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他们的区别仅在于他们对待市场风险的态度如何、有没有规避风险的手段以及是否及时合理地运用了这些手段等。

像陈久霖那样,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的不是价格波动风险而是“定价权缺席”所带来的风险,实际上是漠视或者不正视市场风险的表现,这与国际企业重视市场风险形成了鲜明对照。

对待市场风险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投资行为的正当与否,不正确的风险认识必然导致错误的投资行为。

换一句话说,陈久霖对风险的不正确认识,意味着他漠视国际原油上涨的风险,意味着他放弃了进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买入保值的努力。

事实正是如此:陈久霖选择的是卖出看涨期权,与作为消费商在价格上涨时买入保值相差十万八千里。

他在纯粹投机,赌的原油价格下跌,表达的是自己力量微小的主观声音。

反向套利——利己但不受推崇反向套利可以说是中国机构投资者在本轮国际大宗商品上涨过程中所采取的追求稳定利润的典型做法,这个做法与国际机构投资者主张单边操作有较大差别。

反向套利其实就是跨市场套利,利用两个市场同一商品价格的差距进行获利交易。

在套利者看来,这种交易利润是确定的,收入是稳定,尽管与单边交易比较利润空间很小。

这里所谓的反向套利是指中国机构投资者在中国沪(上海)铜期货市场买入在LME 铜期货市场卖出,在两个市场中其持仓规模相当。

中国机构投资者在LME铜期货市场卖出这样的行动与中国作为国际铜市场中重要进口商的地位并不一致。

从套期保值的意义上讲,中国投资者在国际铜期货市场上应该持买方地位,而其做出卖出行为显然是反向的。

在这点上,它的行为性质与中航油陈久霖在新加坡场外做卖出看涨期权交易没有两样。

所不同的是,在LME铜期货市场上中国机构投资者学会了两条腿走路,在卖空LME 铜期货市场的同时在沪(上海)铜期货市场上买入,锁定了利润,也锁定了风险。

从追求利润的目标看,中航油比较冒险,而在LME铜期货市场卖空的中国机构投资者从一开始就以稳定小额利润为目标。

因此,同样在国际期货市场进行反向操作,中航油与LME铜期货市场中的中国机构投资者结果有别:一个损失惨重,一个在企业财务报表上有所赢利。

有趣的不在于谁亏损了谁赚钱了,而在于是什么因素诱发了中国机构投资者在两个铜期货市场中进行反向套利。

我们知道,大部分的跨市套利方式是国际现货贸易的一种延伸。

中国进口商在国际市场采购现货在国内市场销售,这是一种正常的贸易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发展为另一种交易形式,即跨市套利,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买入,在国内期货市场上卖出。

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后者进行了预期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交易方式更加灵活,可以通过两个市场对冲方式实现利润,可以不为完成进口任务进行交易。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考虑,保证这种交易能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两个市场必须存在利润空间即有利可套。

这个重要的前提却在本轮国际铜价上涨的后阶段不复存在——国际铜期货市场上涨的幅度远大于国内铜期货市场的幅度,套利模式向卖出LME铜、买入沪(上海)铜转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里面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LME铜期货市场规模大于沪(上海)铜期货市场,市场表达看涨的意识要比沪(上海)铜期货市场充分,有相当多的国际机构投资者更是利用铜期货市场来规避美元贬值的风险,实现财富增值,这也是沪期货市场所欠缺的。

另一个因素是LME铜期货市场投资者多为国际机构投资者,对铜期货市场判断有诸多优势且比较客观。

而沪(上海)铜期货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仅有境内资金参与,市场主体结构以中小散户投资者为代表。

中小散户投资者对行情的研究判断具有劣势,无法看清更宏观、更长期的行情。

同时,沪(上海)铜期货市场更多反映的是作为消费国和进口国对国际铜价格水平的态度,不少中小散户又以这种判断作为影响行情走势的重要依据,轻易地得出看空国际铜价格走势的结论。

中国中小散户在沪市上大举做空与国际机构投资者在LME铜期货市场上坚定做多使得两个市场上涨幅度差距拉大,终于形成了可反向套利的市场格局。

逐利集团——中国机构投资者也终于进场了。

从此,两个市场形成了奇异的博弈格局——在LME市场,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国际机构投资者博弈,在沪(上海)铜市场,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国内中小散户博弈。

先看LME市场上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博弈。

中国机构投资者在LME市场大举做空,是其反向套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在沪(上海)铜期货市场做多来对其在LME市场的部位作保护。

也正因为跨市场套利的原因,使得中国机构投资者不能运用LME的期权工具进行必要的风险防范。

因为利用期权对期货进行风险防范要求中国机构投资者必须在两个市场同时进行,而中国沪(上海)铜期货市场并没有提供期权产品。

沪(上海)铜期货期权产品缺席,限制了中国机构投资者运用LME 市场期权对其期货部位进行必要的风险防范,这令中国机构投资者在与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期货空头持仓风险趋于无限化。

而国际机构投资者因为可用期权保护,风险是可控制的,利润却相对无限。

这种博弈环境之差异或许是采取反向套利的中国机构投资者所始料未及的。

一方借助铜矿供应紧张需求旺盛以及期权的保护,坚决做多,抬拉价格,不断使利润趋于最大化;另一方看到国际市场涨势如虹,在进行反向套利的同时,也在沪市进行买入投机,以缩小两个市场的差距,加快实现套利目的。

过去的一年多以来,国际铜期货市场价格走势变化既决定于基本面利好,也决定于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

中国机构投资者在LME市场做空,由于没有必要的期权保护处境十分危险,追加保证金以及爆仓的可能性随时存在。

国际机构投资者经常利用这个弱点突然发动行情,或者利用两个市场交易的时差特别是利用中国节假日使两个市场的价差朝着不利于反向套利的方向走。

国际机构投资者之所以能左右国际铜期货价格走势,除了他们掌握的市场信息资源优势外,更多的是凭借着他们的资金实力优势。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机构投资者在LME市场只能任由国际机构投资者摆布。

在国内,形成了中国机构投资者与沪(上海)铜中小散户对峙的局面。

反向套利的中国机构投资者希望通过LME铜与沪(上海)铜的价差进一步缩小才能实现对冲获利。

然而,LME铜在国际对冲基金的强力推动下猛涨,使得两个市场价差变化朝着不利于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方向发展,形势十分险恶。

为了缓解或转变这种局面,中国机构投资者只能介入沪(上海)铜市场做多,抬拉国内期货价格,复制了国际市场的逼仓行为模式。

不过,这时逼仓的对象已不是中国机构投资者,而是在国内交易的中国中小散户。

中国机构投资者反向套利与国际对冲基金通过单边操作相比不是一个好的获利方法,是中国机构投资者在看不懂国际铜期货市场走势下确定的获利模式,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无可厚非,但其获利规模的追求和表现对中国中小散户的伤害是致命的。

我们知道,套利交易仅从价差上看获利水平是有限的,它的获利规模不取决于价差变化而取决于套利规模,套利规模或基数越大意味着获利越多。

为了实现这种获利方式,中国机构投资者不惜扩大持仓规模,在LME市场大量卖空的同时在沪(上海)铜市场上大量买入,并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弱势转化为在国内市场上的强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