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案例教师用

合集下载

清华大学-林来梵-本科《宪法》教学案例-2009修订版

清华大学-林来梵-本科《宪法》教学案例-2009修订版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对于我国宪政有何积极影响?
2、如何看待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3、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保护公民的什么权利?
11、全国人大法工委解释新《律师法》与《刑诉法》之间的冲突
自2008年6月1日新的《律师法》实施以来,由于《刑事诉讼法》(下称《刑诉法》)与新修订的《律师法》在律师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问题上规定不一,致使实践中法律适用上出现不少问题。
1、何为法律冲突?立法权是什么?
5月27日,洛阳中院作出判决,支持原告的主张,认为:“《种子法》实施后,玉米种子的价格已由市场调节,《条例》作为法律阶位较低的地方性法规,其与《种子法》相冲突的条款自然无效……”;判决被告伊川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97001元。判决后双方均不服,上诉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这一判决使该案的审判长李慧娟惹祸上身。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认为,洛阳中院的行为“实质是对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的违法审查,违背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侵犯了权力机关的职权……是严重违法的行为”。据此,分别向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发出通报,要求省高院对洛阳中院的“严重违法行为做出认真严肃的处理”,请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纠正洛阳中级人民法院的违法行为,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依法作出处理,通报洛阳市有关单位”。
1、运用此案例简述民主精神与价值。
2、此事件与我国宪法精神有何体现与作用?
9、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允许流转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该决定规定允许农村土地流转。
1、何为公民权利和国家利益?什么是公民表达权?
2、简述国家机关和人民的关系?
8、国务院为5.12死难者设立国难日
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10大宪法典型案例

10大宪法典型案例

10大宪法典型案例
宪法典型案例是指在宪法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案例。

以下是10大宪法典型案例:
1. 美国《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该案扭转了美国种族隔离,宣布种族隔离违宪,对于推动美国种族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2. 德国《外国居民法案》案:该案界定了德国宪法保护外国人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德国宪法中的人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 英国《拉科茨案》:该案确定了英国司法控制领导行政行为的原则,对于保护公民自由和限制领导权力有重要作用。

4. 日本《戦争反対ノのタメノ申立事件》:该案确认了日本宪法第9条的和平原则,对于限制日本自卫队的使用和维护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5. 法国《拆除法案》案:该案界定了法国宪法中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范围和限制,对于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有重要作用。

6. 澳大利亚《强制绝育法案》案:该案宣布澳大利亚宪法中的权利和自由的限制,并限制领导对弱势群体施加强制措施。

7. 印度《印度国教法案》案:该案确认了印度宪法中宗教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对于保护印度宪法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8. 加拿大《医疗保健权利案》:该案确定了加拿大宪法中公民享有医疗保健的权利,并对领导提供公平和合理的医疗保健有重要影响。

9. 南非《具有共同体意识的正义案件》:该案界定了南非宪法中“具有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以保护少数族群权益并促进和解。

10. 中国《孙易玲诉黑龙江省招生办公室案》:该案确认了中国宪法中公民受教育权的保护,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和宪法有关的案例

和宪法有关的案例

和宪法有关的案例
1.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此案
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954年作出的重大裁决,宣布在公立学校
中实行种族隔离违反了宪法的平等保护条款。

2. 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Miranda v. Arizona):此案发生于196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裁决中要求在逮捕犯罪嫌疑人时,
必须向其宣读其权利,包括保持沉默和请律师等,以确保审讯程序符合宪法的第五修正案。

3. 罗诗薇案(Roe v. Wade):此案于1973年被美国最高法院
决定,确认妇女在怀孕前三个月有权利享有堕胎的权利,同时也承认州政府在胎儿生命权利保护上有权进行干预,旨在平衡女性权益和胎儿权益。

4. 奥伯格费尔案(Obergefell v. Hodges):此案于2015年被
美国最高法院决定,承认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并要求各州必须承认和批准同性婚姻,以平等保护法院视同性婚姻权益为宪法所保护。

5. 戴佛诉贝洛特案(Davis v. Beason):此案发生于1889年,美国最高法院确认了《爱达荷州宪法》对信仰宗教的限制合宪,并在这个案件中首次明确地宣布了对宗教自由的解释。

这些案例展示了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和平等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塑造了美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和演进。

10大宪法典型案例

10大宪法典型案例

10大宪法典型案例摘要:1.导语:介绍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重要性和价值2.我国宪法的基本情况3.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介绍和解析3.1 案例1:基本权利保障案例3.2 案例2:政府权力制约案例3.3 案例3:民主制度建设案例3.4 案例4: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案例3.5 案例5:民族区域自治案例3.6 案例6:特别行政区制度案例3.7 案例7:立法制度案例3.8 案例8:司法独立案例3.9 案例9:选举制度案例3.10 案例10:环境保护案例4.结语:总结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价值和对我国宪法实施的意义正文:一、导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宪法案例是宪法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内涵。

本文将介绍10 大宪法典型案例,以期对我国宪法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情况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现行宪法为2018 年修改的版本。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等内容。

在实际运作中,宪法案例对于宪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介绍和解析3.1 案例1:基本权利保障案例基本权利保障案例主要涉及公民的人身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的权利。

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2 案例2:政府权力制约案例政府权力制约案例主要关注政府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如何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这些案例有助于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权力滥用。

3.3 案例3:民主制度建设案例民主制度建设案例主要涉及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3.4 案例4: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案例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案例主要关注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些案例有助于我们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

3.5 案例5:民族区域自治案例民族区域自治案例主要关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宪法意识的案例

宪法意识的案例

宪法意识的案例
宪法意识的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则:
刘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在这个案例中,刘某经营的公司生产、销售了不合格的电动跑步机和走步机,销售额分别为万元和701万余元。

在检察
机关审查起诉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产品不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刘某的行为违反了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个案例表明,宪法意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企业应当遵守的底线。

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和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总之,宪法意识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加强宪法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宪法十大案例

宪法十大案例

宪法十大案例1. 诉讼权保障案件:2003年,王云山因为抗议垃圾场被捕后,被关押五天。

他起诉警方非法拘禁,案件最终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最终法院确认了市级以上政府的有关部门和公民的诉讼权利和自由,保障了公民的诉讼权利。

2. 言论自由维护案件:2015年,一位网民发表带有侮辱内容的评论,被指控犯有诽谤罪并判刑一年。

但最高人民法院在处理上诉时进行了侵权行为的界定,维护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3. 工人权益保障案件:2016年,SSF-ROHTAK工厂的工人提出工资欠薪、伤亡赔偿等权益维护要求,最高法院裁定支持工人要求的所有权益,保障了工人的合法权益。

4. 人权保障案件:2003年,江苏南通市少女陈小叶因违反校规被罚站后,被教师殴打致死。

最高法院在处理此案时,确认校方应为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的行为负责,加强了人权保护。

5. 民众团体参与案件:2003年,四川省绵阳市木里藏族自治县群众集体上访要求政府保护生态环境,限制开发。

最高法院支持民众团体参与司法程序,保障了环境权益等。

6. 刑事过程保障案件:1998年,一名被告在陕西省洛南县被警方非法逮捕、拘禁、鸡肋审判,刑期十年。

最高法院破案,确认被告人原司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加强了刑事过程中被告及辩护人等权益保障。

7. 选举权维护案件:2011年,南阳市政府决定将扶风县晋安镇一座民房重划,在计划中将此地址列为“无人居住”。

但结果居住在该房屋的陕西省人大代表杨广涛无法选举。

最高法院确认选举权的重要性,维护了杨广涛的选举权。

8. 合同权益维护案件:2013年,一位消费者因虚假承诺购买商品,向法院提出请求。

最高法院裁定其中违反合同权益,给其赔偿,加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

9. 诉讼费用减免案件:2017年,一名农民工起诉金盈泰公司拖欠工资,最高法院遵循诉讼费用总额不能超过实际收入的法定原则,减免农民工诉讼费用,减轻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

10. 建设工程索赔案件:2021年,顺德加油站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财产损失。

宪法的案例故事

宪法的案例故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以下是一些关于宪法的案例故事:
1. 孙志刚案:2003 年 3 月 17 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

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

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并于 3 月 20 日死于这家救治站。

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愤慨。

最终,涉案人员被依法惩处,相关部门也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2. 齐玉苓案:1990 年,山东滕州第八中学的初中生齐玉苓考上了中专,但被同村同学陈某盗用了姓名,陈某冒名顶替齐玉苓上了中专,并在毕业后分配到银行工作。

而齐玉苓却因为没有考上中专,只能务农。

1999 年,齐玉苓偶然得知了真相,于是将陈某、陈某所在学校、滕州市教委和滕州市人事局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这一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审,最终认定了被告的侵权行为,并判决被告赔偿齐玉苓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这一案件引发了社会对公民姓名权和受教育权的讨论和关注,也促进了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这些案例都反映了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维护,也展示了宪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有关宪法的案例

有关宪法的案例

有关宪法的案例某国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但也有限制。

在一起案件中,被告A因发表仇恨性言论被控制。

本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该国,宪法对言论自由作出了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自由表达权利。

然而,宪法同时规定,言论自由并不包括煽动暴力、种族歧视、仇恨言论等违反公共秩序和伤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案件中,被告A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充满仇恨性的文章,恶意攻击和辱骂特定种族的人民。

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愤怒,并涉及到可能引发种族冲突的危险。

因此,A被控违反了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限制。

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A则辩称自己只是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并认为其他人对其文章的解读是主观的。

他表示,他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没有直接煽动暴力或具体指名道姓攻击任何人。

他认为,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过于苛刻,损害了个人权利。

然而,法庭驳回了被告A的辩护意见。

法庭认为,A的文章明显具有攻击性和侮辱性,其中包含对特定种族的歧视和仇恨言论,且其发布的平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这一行为已经违反了国家法律和宪法的相关规定,无法作为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之内。

法庭进一步指出,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并非无条件的,也并非绝对的。

言论自由权利必须在保护公共秩序和他人权益的前提下行使。

A的行为明显违反了这一前提,其言论已经超出了社会对公民言论自由的合理期望。

最终,法庭判决被告A犯有煽动仇恨言论的罪行,被判处相应的处罚。

该案的审理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法庭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过于严厉,损害了个人的表达权利。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法庭的判决恰当,旨在保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平等权利。

该案例引起了国内外的公众关注,并提醒人们言论自由权利的边界。

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需要平衡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这也是宪法给予法庭和司法机构的责任。

通过这种平衡,社会才能实现公正和和谐的发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学案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学案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学案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部规范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运行的基本法律文书。

它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运行的总纲。

宪法教学案例的编写与传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宪法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具有宪法意识、法治精神和公民责任感。

在宪法教学案例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宪法案例,通过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和背后的法律原理,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

首先,教学案例可以选取一些重要的宪法案例,如美国《布朗诉教育局案》、南非《涉及矿业特许经营权的案件》等。

这些案例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宪法保护公民权益、平等保护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国家宪法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有更全面的认识。

再次,教学案例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宪法案例,如《美国诺斯比特案》、《加拿大新闻记者协会案》等。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对个人权益的保护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生对宪法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另外,教学案例编写应注意案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采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学案例的编写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宪法教学中。

总之,宪法教学案例是宪法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分析和讨论宪法案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宪法的理解和认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教学案例的编写和传授应注重真实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宪法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法治精神和公民责任感。

宪法参考案例(转自傅思明教授)

宪法参考案例(转自傅思明教授)

宪法学习参考案例(转自傅思明教授)傅思明(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宪法学博士后)宪法学习参考案例【案例1】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发生于1801年初。

以亚当斯为首的联邦党与以杰弗逊为首的共和党之间的政治角逐白热化。

在1800年底举行的总统大选中,亚当斯未获连任,杰弗逊获胜,成为美国第三任总统。

在总统权力交接之前,亚当斯利用手中的总统权力及其由联邦党所控制的国会,对司法机构作了重大调整,并且迅速委任联邦党人出任联邦法官。

正好在1800年12月,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埃尔斯沃思辞职,亚当斯即提名当时任亚当斯政府国务卿的联邦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的马歇尔继任首席大法官。

这一提名立即获得国会批准。

但是马歇尔并未立即就任,而是根据亚当斯的要求,续任国务卿至换届为止。

与此同时,亚当斯抓紧提名由联邦党人出任新调整的法官职位,这些新提名的法官在杰弗逊就任总统前两天获得由联邦党人控制的国会批准。

因而这些法官被人们称之为“午夜法官”。

在亚当斯任职总统的最后一天,即1801年3月3日,他正式签署了42名哥伦比亚和亚历山大地区的法官的委任书,并盖了国印。

这些委任状都由国务卿马歇尔颁发给法官本人。

作为国务卿的马歇尔于3月3日抓紧送发委任状,但是由于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仍有17份治安法官的委任状未能送出。

其中一位就是马伯里。

3月4日,杰弗逊就任总统,任命麦迪逊为国务卿。

杰弗逊就任总统后立即指令国务卿麦迪逊拒绝发送任命状。

麦迪逊拒发任命状,引起末接到任命状但已获得法官任命者的不满。

被任命为华盛顿郡的治安法官马伯里便是其中一个,他便以1789年的司法法,第13条的规定(即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对合众国公职人员发布职务执行令状)为依据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最高法院对国务卿麦迪逊下达法院强制令,强制他向马伯里等人发出委任状。

这就是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思考与讨论】美国宪政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案例2】1963年一个名叫米兰达的23岁无业青年,因为涉嫌强奸和绑架妇女在亚利桑那州被捕,警官随即对他进行审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法条和遵守它的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法条和遵守它的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法条和遵守它的案例
案例:王某在初中读书时,由于好打架斗殴,不思证书,成绩不佳,多次被老师批评, 1985年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在家住闲。

此期间,其父因犯强奸罪被判刑。

1986年其父托人将他送入职中,因为其父犯罪,使他受连累,同学骂他是杂种。

同时,又因学习不好、好斗,老师也歧视他。

这使他心理受压抑而不满,乃至怨恨这个社会不公平。

于是他偷偷写了一张攻击社会主义的大字报,并连夜贴在县政府大门口的墙上, 3天后被捕。

评析:王某由于家庭和个人的问题,由怨恨而牵怒于政府,进而仇视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章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王某的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构成的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和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王某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宪法事实案例

宪法事实案例

宪法事实案例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讲讲宪法事实案例。

你知道吗,宪法就像是我们社会的根本大法,超级重要的!就好比一栋大楼的基石,要是基石不稳,那整栋楼不就危险啦!
来看看这个例子哈,小明在找工作的时候被一家公司拒绝了,原因是他
的性别。

这多不公平呀!但是,宪法里可是明确规定了不能有性别歧视呢!小明就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不就体现了宪法的重要性嘛!还有啊,有个小区要拆迁,开发商给的补偿不合理,居民们可不干!他们依靠宪法赋予的权利,跟开发商据理力争,保障自己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这就像是战场上的盾牌,保护着我们呢!
再说一个,小李想在网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有人恶意攻击他,说
他的言论违法。

这时候宪法就出马啦!宪法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呀,只要是在合法的范围内,小李就可以畅所欲言。

宪法是不是很厉害呀!
你瞧,宪法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保障着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它可不像一阵风,刮过就没了,而是像一座坚实的灯塔,永远为我们指引方向。

如果没有宪法,那我们的生活该乱成什么样呀!所以呀,我们都要好好
了解宪法,尊重宪法,让宪法成为我们最坚实的依靠!我们每个人都要意识到宪法的重要性,积极维护宪法的权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公平、更加和谐!。

与宪法有关的案例

与宪法有关的案例

与宪法有关的案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生活的基石。

为了保障宪法的权威和实施,各级法院纷纷依据宪法审理案件。

下面,我将以“与宪法有关的案例”为主题,分步骤阐述。

第一步:宣扬宪法精神2018年,重庆市大足县教育局向全县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书,以宣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这项活动对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步:执行宪法,维护市场秩序2019年,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家美容院,因涉嫌虚假宣传和欺骗消费者,导致多名顾客受害。

最终,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判定美容院应赔偿受害人民币7万余元。

同时,法院表示,该美容院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损害了社会良好风尚。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宪法对市场秩序和人民权益的保护。

第三步:保障宪法赋予的人权和基本自由2011年,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某教师因发帖批评当地教育体制被辞退。

随后,该教师起诉学校和洪江区教育局,要求恢复其工作。

法院判定辞退是不合法的行为,学校和教育局要按规定恢复其职务,并支付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这一案例,全面体现了宪法赋予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价值。

第四步:维护国家法制,抵制诈骗2016年,吉林省长春市松辽区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规定,对一起严重的“传销”案进行了审理和判决。

该案中,犯罪嫌疑人伙同他人通过虚假宣传,组织了一条销售链,卷走了广大市民的钱财,所有被告人均被判定有罪。

这一案例体现了宪法对国家法制的维护以及对诈骗行为的抵制。

综上,宪法是国家、人民的根本大法,各级法院依据宪法审理案件,宣扬宪法精神,执行宪法保障市场秩序和人民权益,维护国家法制,抵制诈骗。

在新时代,希望我们以宪法为引领,共同创造美好社会。

宪法受教育权经典案例

宪法受教育权经典案例

宪法受教育权经典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聊聊宪法受教育权的经典案例。

你知道吗,曾经有个叫小李的孩子,他家境贫寒,父母没什么文化,但他们心里清楚教育的重要性啊!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教育能照亮小李未来的路。

小李渴望上学,渴望知识,这就跟咱们渴望好吃的一样强烈!但是,他们家太穷了,根本负担不起学费。

这时候,宪法里的受教育权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突然出现了!当地政府了解到小李的情况后,根据宪法规定,给了他相应的资助,让他能顺利走进校园。

哇塞,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这不就相当于给了小李一双翅膀,让他能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嘛!
还有啊,在某个偏远山区,有一群和我们一样充满活力的孩子。

他们也有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可是那里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就像沙漠里找水一样难。

但宪法不会坐视不管呀!很多好心人,受到宪法精神的鼓舞,来到这里支教,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满满的爱。

这就好像是给干旱的土地带来了滋润的雨水,让那些花朵能茁壮成长啊!
咱们想想,如果没有宪法保障的受教育权,这些孩子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呢?他们可能会在无知中迷失,就像小船在大海中没有方向。

所以说,宪法的受教育权是多么重要啊!这简直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我觉得宪法受教育权就是我们的宝贝,是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钥匙!它给了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维护它!。

宪法 案例 高校

宪法 案例 高校

宪法案例高校
宪法案例在高校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德阳开展互联网+巡回审判。

绵阳建立校外“禁毒教育基地”。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江油市禁毒教育展览馆建立校外“禁毒教育基地”,并聘请江油市戒毒(康复)中心领导担任校外禁毒教育辅导员。

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师生代表参观禁毒教育展览馆。

参观中,师生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回顾禁毒历史,观看毒品种类,了解毒品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毒品侵蚀。

学校还开展了“毒品预防教育专题讲座”,普及禁毒知识,增强高校师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

广元举办“宪法法律进高校”文艺展演。

在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宪法法律进高校”暨法治文艺展演活动中,该校学生庄严宣誓。

舞蹈《人民法官之歌》、诗朗诵《当法律遇上诗歌》等法治文艺节目结合学校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实际,把宪法法律通过表演唱、舞台剧、小品等形式结合起来。

这些案例均在高校中积极推动宪法知识的普及,帮助师生们更好地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宪法是根本法》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宪法是根本法》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讲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宪法的定义、地位、作用和精神,让学生对宪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1)宪法的定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宪法的地位: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3.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4.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进行适当的拓展,提高学生的宪法素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小组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宪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相互倾听、交流、分享,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共识。
在本案例中,教师将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运用生动的案例、互动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理解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将法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宪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地位,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精神。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宪法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和分享的技巧。同时,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共识,增强了课堂氛围的和谐性。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提升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空间,激发自我提升的动力。

宪法小故事案例

宪法小故事案例

宪法小故事案例
《宪法小故事案例》
嘿,大家知道吗?宪法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我跟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啊。

有一天,小王和小张在公园里因为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

小王情绪特别激动,说什么都要动手打小张,还恶狠狠地说:“我想怎样就怎样,你能拿我怎么办!”眼看着情况就要失控了。

这时候,巡逻的警察叔叔出现了,及时制止了小王。

警察叔叔严肃地对小王说:“小伙子,可不能随便打人啊,我们国家是有法律的,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是受宪法保护的。

你这样做,可是违法的哦!”
听到这,小王愣住了,一脸茫然地问:“宪法?那是什么东西?能管到我打人?”警察叔叔耐心地解释:“宪法就像是我们国家的大宪章,它规定了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啊。

你有你的自由,但这自由可不是无限制的,不能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呀,就好比这公园是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想怎样就怎样的呀!”小王这才恍然大悟,呐呐地说:“原来如此。


后来,经过警察叔叔的教育,小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个小小的事件,不就体现了宪法的重要性吗?
宪法可不只是在这种大事情上起作用哦,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默默守护着我们啊!好比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是宪法保障的呀!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和维护宪法的权威吗?宪法就是我们国家的基石,没有它,我们的社会怎么能有序运转呢?它就像一把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能安心地生活、学习、工作!所以啊,我们都应该好好了解宪法,尊重宪法,让宪法的光芒照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家说是不是呀!。

宪法教案: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宪法的价值和意义

宪法教案: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宪法的价值和意义

宪法教案: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宪法的价值和意义。

一、案例介绍我们的案例是发生在一所小学里的。

学校语文老师李老师在备课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我的名字叫宪法》,这是一篇讲述身为一份宪法的心路历程的文章。

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很适合用来给学生讲解宪法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李老师就将这篇文章拿了出来,开始了关于宪法的授课。

二、授课过程1.认识宪法李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宪法的基本概念。

宪法是最高的法律文件,是各级法律的根基和依据,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指南。

宪法是对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书。

2.宪法的价值接着,李老师介绍了宪法的价值。

宪法的价值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有以下几点:(1)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宪法是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书。

(2)宪法是国家制度的体现。

宪法中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3)宪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宪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宪法的意义李老师讲解了宪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宪法是国家的根基,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

(2)宪法是人民权利保障的制度保障,有利于维护人民权利。

(3)宪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总结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们对宪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了宪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学生们也对宪法的内容和原则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宪法。

宪法作为最高的法律文件,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

通过案例分析的授课方式,我们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宪法,也让他们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谢谢大家的阅读!。

浙大本科宪法教学案例(08)

浙大本科宪法教学案例(08)

浙大本科《宪法》教学案例(内部参考)一、基本理论篇1、孙志刚案与“恶法”2003年3月17日晚,被害人孙志刚被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黄村街派出所错误收容,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遭受收治人员的毒打,3月20日上午经抢救无效死亡。

一审判决依法对几位被告人判处死刑、死缓或者有期徒刑,二审维持原判。

5月14日,三名法学博士生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审查建议。

6月18日,国务院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宣告废止。

1、何为“恶法“?2、孙志刚案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何启示意义?2、世界上的违宪审查第一案1801年3月2日,即将卸任的总统亚当斯任命了42名治安法官,一些人的任命状则因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而未及发出。

1801年3月4日,共和党领袖杰弗逊(Jefferson)正式出任美国第3任总统。

当他得知有17份治安法官的任命状仍滞留在国务院的抽屉时,便授意他的国务卿麦迪逊(Madison)不要发送这些已经签署并经封印的任命状,而将其“如同办公室的废纸、垃圾一样处理了"。

麦迪逊之拒发任命状,自然引起了已获任命但却未接到任命状的人的不满。

其中,马伯里与另外三个同样情形的人便以1789年的《司法法》第13条的规定为依据,直接诉至最高法院,请求对国务卿麦迪逊发出职务执行命令书(writ of mandamus),强制其交付那些任命状。

首席大法官马歇尔执笔的判决认为,所有制定成文宪法的人们都想要制定国家的根本的、最高的法律,因此所有有限政府理论的逻辑结论必定是“与宪法相抵触的立法机关的法案均是无效的”,而作为具体适用各种法规范的法院,理所当然地拥有对法律的违宪审查权。

1、违宪审查权的理论来源是什么?2、我国相关的宪法审查制度与美国有何不同?3、邱氏鼠药案:宪法与民法的关系1989年,河北省一位农民邱满囤发明了一种诱杀老鼠的特效药——被称为“邱氏鼠药”——并在此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颇有名气的老鼠药工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案例
1、成都自焚抗拆事件2009年11月13日,成都市金牛区城管执法大队拆除违法建筑时,市民唐福珍阻止拆违。

其间,唐福珍往自己身上倾倒汽油并引燃,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

点评:
近年来,全国各地因房屋拆迁而引发的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事件频发,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唐福珍事件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典型。

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合宪性问题,多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早在2003年7月,杭州市的刘进成、金奎喜等人即已就该条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违宪审查的建议,唐福珍事件后,北京大学五学者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对该条例进行违宪审查。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为保护公民个人合法的私有财产,规定只能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并依照法律程序,才能进行征收或者征用。

而在房屋拆迁过程中,较难证明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并依照法律程序。

宪法修正案规定,即使在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并依照法律程序,对私有房屋进行征收时,必须给予补偿。

但在实际房屋拆迁过程中,不能及时补偿或者不能足额补偿的情况比较严重。

拆迁条例能否适用于对农村房屋的拆迁,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躲猫猫”事件24岁的玉溪北城镇男子李乔明死在了看守所,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

晋宁县公安机关对此事件的解释是,李乔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

结论遭网民一片质疑,后经调查系被牢头狱霸殴打致死。

点评:
犯罪嫌疑人在被限制人身自由、身处不利境地的情况下,作为公民的生命权保护问题,是值得宪法关怀的。

在本案中,看守所是否尽到了保护的职责、履行了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义务,是值得讨论的。

《看守所条例》是国务院于1990年制定的,属于行政法规,而依据《立法法》
第8、9条的规定,行政法规不得规定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限制的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

《看守所条例》仍然将犯罪嫌疑人称为“人犯”,属于有罪推定,与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是否一致,值得探讨。

晋宁县公安机关在此事件发生后,未能及时将事件真相告诉公众,而是与公众玩“躲猫猫”游戏,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

3、高考状元拒录事件因重庆市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少数民族身份作假,北京大学决定放弃录取。

此前,由重庆市监察局牵头,公安局、重庆市民宗委、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招办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对事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纠正了包括何川洋在内的31名考生的少数民族身份,31名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

点评:
因少数民族身份而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可以加分,是否与我国宪法规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精神相符合?高考加分可以达到20分以上,是否构成对其他考生的反向歧视?基于各种因素,而可以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加分,涉及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的公平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公安部的办公厅联合下发的通知中规定,如果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就要取消考试资格,或者是录取资格。

对何川洋进行处理的这一依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是否侵犯了何川洋的受教育权?
4、先育后婚考公务员遭拒2009年2月,徐州考生王莹报考了江苏省的公务员考试,报考单位是江苏铜山县人民检察院。

王莹在笔试、面试、体检阶段都顺利通过,但在政审阶段,由于王莹此前“未婚生育”,属非婚生育,最终被铜山县委组织部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由淘汰。

点评:
拒录王莹的理由不成立。

公务员法第11条第4项规定,录用的公务员应当有良好的品行,能否以此作为拒录的理由?用公民的品行是否良好来作为限制公民服公职的权利的理由,必须要符合比例原则。

只有王莹未婚生育足以构成影响她其后从事公务员工作,才可以成为不予录用的理由。

此事件中,不予录用决定是由县委组织部作出的,而该决定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拒绝受理。

那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何获得救济?铜山县委组织部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由拒绝录用王莹,是否构成了侵犯平等就业权?5谢朝平事件回放:
2010年8月19日,55岁的谢朝平被陕西渭南警方以涉嫌“非法经营罪”从北京家中带走。

“非法经营”是因为谢朝平自费在《火花》杂志出版了增刊1万本纪实文学《大迁徙》,其中记录了三门峡移民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渭南地区的移民是作品主角。

2010年9月17日,陕西渭南检察机关对谢朝平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谢被取保候审。

宪法聚焦:
公民出版自由的保护公民出版自由的合理限制第一,渭南警方因谢朝平在作品中揭露了真实的情况和腐败的问题,就以涉嫌非法经营罪对其进行追捕和拘留,仅凭这一点就足以断定,警方明显侵犯了谢朝平的出版自由权。

第二,渭南警方因为谢朝平的作品披露了真相,批评了当地的公务员,就对作者进行打击报复,这明显侵犯了谢朝平的批评、建议等监督的权利。

第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也有很多限制人身自由的程序规定,渭南警方没有遵守这些规定,超期羁押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

国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宪法意识,应当按照宪法的精神来理解法律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法律在执行中不与宪法相抵触,所有的部门法中的“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屡屡发生的“因言获罪”、“因言治罪”的冤案不再发生。

6王鹏举报公务员考试作弊遭刑拘事件回放:
2010年11月23日,宁夏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分局民警赴甘肃将在甘肃省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助理馆员王鹏刑拘。

王鹏此前多次发帖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

马晶晶父亲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母亲时任宁夏吴忠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

后吴忠市市委、市政府责成吴忠市有关部门对利通区公安分局刑事拘留王鹏案进行了依法审查。

审查结果是,利通区公安分局在办理王鹏案件中存在过错,将本应属于自诉法律程序的案件按照公诉案件办理,属于错案。

2010年12月1日,利通区公安分局对王鹏解除刑事拘留。

宪法聚焦:
公民检举权的保护国考与平等权保护以及公民人身自由的保护这类事件为何屡屡发生?2009年十大宪法事例备选事例中也有河南灵宝王帅被跨省追捕的事件,当时未入选,今年这个事例入选绝非偶然。

这种事现在已经成为非常有代表性的、侵犯公民权利的一类事件。

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是敬畏法律还是敬畏权力?本案显然这是一个公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

在其背后,则隐含着警察执法时是依法行政还是依权力行政,以及警察是对法律负责还是对权力负责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权力和法律之间的交锋。

总之,应该警惕那种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即像本案一样,以损害公务员考试的秩序和声誉、严重危害国家利益为借口,对公民实施了刑事拘留。

此外,警察在执法当中应当确立一5陕西国7土厅召开会议否定法院判决事件回放:
2010年7月17日,陕西榆林横山县波罗镇山东煤矿和波罗镇樊河村发生了群体性械斗。

这一事件起因于矿权纠纷导致的“民告官”案,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定陕西省国土厅违法行政,但陕西省国土厅召开“合议庭”性质的协调会,以会议决定的形式否定生效的法院判决。

宪法聚焦:
法院裁判的拘束力与权威法院生效裁判的变更机制,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自然会产生本案这种行政干预司法的现象。

“陕西省国土厅的做法太低级了”,即使法院判决错误再大也应该走法律程序来纠正,而陕西省国土厅作为本该依法行政的国家机关,竟然开了个“协调会”否定法院判决,这是令人无法想象的事。

此外,我注意到,司法机关自己也没有尊重自己,法院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原先作出的法律上的判断。

这牵涉我们国家备受诟病的审判监督程序,它使得法院可以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是这个制度设计究竟有多大的好处呢?在我看来,它所带来的对司法系统的冲击或许是更为严重的问题。

村民与煤矿工人发生群体械斗,也必然地引起我们对另一个问题的关注。

根据我国宪法,矿藏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与当地的公民无关。

稀缺资源并没有给当地公民带来令他们满意的获利,这在宪法上也有检讨的必要。

8赵作海案事件回放:
“杀害”同村人并已在监狱服刑多年的河南商丘农民赵作海,因“被害人”赵振裳的突然回家,被宣告无罪释放,河南省有关方面同时启动责任追究机制。

2010年5月9日上午,河南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赵作海案的再审情况,认定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系一起错案。

赵作海被释放后,领到国家赔偿金和困难补助费65万元,但表示还希望再获得65万元的赔偿。

宪法聚焦:
公民人身自由的保护公检法三机关之间相互制约机制国家赔偿法修改我看到这个案例时,心情非常沉重,亦喜亦忧。

喜,就是他像若干年前的佘祥林一样,毕竟在国家赔偿法修改之际,能够得到一定的赔偿。

忧,为赵作海或者佘祥林而忧,以及为其他类似于这样的一些当事人、刑事案件当中那些无罪的当事人,或者在公权力行使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地或者充足地得到国家相关的赔偿的企业、公民个人而忧。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人口多,国家公权力机器庞大,公权力的控制、规范与监督显得尤其重要。

这个案件反映出,权力的行使还是不慎重,有严重的缺失。

当下,公民的权利救济已显得非常迫切。

此外,管中窥豹,除了我们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赔偿以外,在我国所谓的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国家补偿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