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民居象征人类学个案研究的田野调查经验总结
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
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一、本文概述本田野调查报告以南部侗族的“抬官人”传统民俗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了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社会功能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
报告旨在揭示“抬官人”作为南部侗族文化标识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下,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并在新的社会语境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在概述部分,我们首先对“抬官人”活动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在南部侗族社区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报告概述了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以及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的选择依据。
我们还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了简要说明,以便读者对本次田野调查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南部侗族“抬官人”概述南部侗族“抬官人”是一项源自中国南部侗族地区的独特民间文化活动,它深深植根于侗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社会仪式,“抬官人”既展示了侗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也体现了他们对社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深追求。
“抬官人”活动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期间举行,如春节、丰收节等。
在这个活动中,村民们会选出一位身体强壮、品德高尚的男子,扮演“官人”的角色。
他被装扮成一位尊贵的官员,坐在特制的轿子中,由众人抬着游行于村寨之间。
而抬轿的人们,则需要通过力量与技巧的竞争,才能有机会参与这一神圣而庄重的活动。
“抬官人”活动的象征意义深远。
一方面,它代表了侗族社区对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等价值观的崇尚和尊重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抬轿的过程中,村民们会唱起欢快的歌曲,跳起热烈的舞蹈,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抬官人”活动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也促进了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一活动,年轻一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对中国南方侗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研究,从社会历史、文化传承、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研究表明,侗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底蕴,革命传统和人文精神等特点。
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足。
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正文:一、社会历史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自治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两汉时期。
侗族历史文化悠久,吸收了周、楚、汉、滇等各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代表,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多元文化。
二、文化特征1.模样民居它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有木结构,斜切侧角楼房。
模样民居既体现了侗族文化的特征,也具有民族特点的风韵和民族特色的魅力。
2.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体现,其特点是鲜艳、华丽、富有民族特色。
侗族男性通常穿着白背心,裤子和侧褶袍,女性则穿着绣花裙和纱裙等华美的衣服。
3.侗族音乐侗族音乐包括唱歌、击鼓等几种表现形式。
其中,侗族的信棒舞是侗族音乐的代表,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也是侗族文化的代表。
三、文化传承侗族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被崇尚,受欢迎。
在侗族地区,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往来帮助年轻一代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此外,当前,侗族的文化传承遇到了困难,其原因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四、语言特点侗族语言是中国南部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的语言之一,其特点是发音困难,语法复杂。
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侗族语言承载着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五、研究成果1.了解侗族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2.认识到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
3.深入探讨侗族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促进侗族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结论:本研究表明,侗族文化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代表,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侗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为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的方法1. 实地调研:前往侗族聚居地区,与侗族群众交流,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观察侗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2. 文献资料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以及侗族文化传统的相关资料,积累有关侗族文化的知识。
3. 专家访谈:就侗族文化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专家学者对侗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调研的内容1. 侗族的居住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统一的数据,侗族在中国的人口总数约为2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等地。
2. 侗族的语言文字侗族使用侗文,侗文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文字,与中文并不相同。
侗文的书写方式是从上到下竖直书写,在侗族地区的村落和集市上,我们都能看到侗文书写的广告、标语等文字。
3. 侗族的宗教信仰侗族主要信奉自然崇拜和家族祖先崇拜,他们相信大自然有灵性,尊重自然、崇拜自然。
在侗族的节日、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中,都会有庙会等宗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 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侗年、庆丰节、赛秋节等,这些节日在侗族村落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些节日中,侗族人民通过举行祭祀活动、歌舞表演等方式,来迎接春耕、庆祝丰收。
5.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米饭、玉米、鸡鸭鱼肉为主,丰富的菜品口味独特;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传统习俗。
6. 侗族的民间艺术侗族民间艺术以歌舞、织布、银饰、剪纸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侗族的歌舞表演最具特色,他们的歌曲多情、节奏明快;舞蹈表演也富有活力和热情。
四、调研结果的意义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侗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田野作文之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篇一:人类学调查报告格式】都柳江流域(黔东南境)少数民族乡土知识调查研究(调查提纲)——以侗族社区为个案调查研究(节选)说明:该调查提纲制定于2006年,由提纲撰写人潘永荣提供。
乡土知识的调查是近年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重点,这也说明了地方性知识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调研流域社区背景简介(略)(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略)(三)调查研究的问题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利用不一样,因此,谋生的方法和手段自然也就不同,反映在文化方面的乡土知识与信仰更不一样。
侗族是一个以生产水稻为主,兼营林业的一个民族,捕猎和采集只是维持生计的一种补充手段,甚至演变为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课题根据侗族的这些显著特征,拟对调查点进行如下方面的调研(调查提纲):c、自然资源与环境(包括气候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水资源等)布是按什么原则进行的?等等)c.公共建筑及用地的管理(如鼓楼、花桥、萨坛、石板道、墓地等及用地的管理)d.村寨的防火设施及措施e.村寨的救助方法f.村寨冲突的调节(包括村与村之间和村寨内部冲突等)g.村民们的责任与义务h.外来户入村的条件以及在资源享有方面的规定(如外来户必须加入某一家族;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征得原住户同意后,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前两三年的收成可全部归己,但之后每年要向山主提交10%左右的谷物;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柴山上砍堆堆柴,只能砍挑挑柴等;人死后,不能进入所加入的家族墓地,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埋葬,或购买墓地埋葬等等。
)i.村寨传统管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演变情况和原因(包括寨老制、族长制、村民委员会等决策机制的演变,以及这些机制存在相互补充,还是冲突、折中状况等)历”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各种重要农事活动后,一般可以进行以下的调查) b.开工仪式(举办的时间、地点?由谁来主持?为什么每年都要这样做?目的和意义?活路头的由来、作用、地位;村民为什么相信这些?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等等)c.稻田的分类及方法d.选种知识及种子的保存技术(还包括稻种的起源与传说、当地有哪些传统稻种?每一稻种的特征以及排序情况,目前还有哪些种子仍在播种?消失的稻种是人为的还是被新品种取代或自然淘汰?等等)e.育秧技术(包括秧田的选择、管理、禁忌等)f.栽培技术(包括犁、耙田技术和使用的工具;田间管理的方法步骤,如薅秧、追肥、割田埂、病虫害防治等等。
从象征视角对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
从象征视角对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福柯宣告当今时代已进入到空间的纪元,并断言:“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时间的关系更甚。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空间概念不仅仅是指物质堆砌的物理范畴,而是强调一种社会建构的文化现象,就如王志弘所言:“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每个社会都生产着适合的空间,空气里弥漫着社会关系。
”按照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观点,空间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产物,它既是一种物质性的空间表达,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观念意象。
在物质表象的背后,空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关系,它不只被社会关系所支持,同时也生产着社会关系。
因此,对作为社会历史文化产物的空间予以研究,就是探究空间实践与文化表征之间的内在关联,即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如何赋予空间以文化意义,以及文化表征在建构形塑空间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及决定性意义。
侗族传统民居也是一个实践基础上的建构性空间,并且经历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文化模式。
现有关于侗族传统民居文化阐释的研究虽然从建筑学、文化学、民俗学、身体人类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剖析,并在民居历史沿革、空间细分、局部空间意义等方面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然而迄今却未有研究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对侗族传统民居的整体空间意义进行解读,而且对侗族传统民居文化意义形成过程中的实践特征关注也不够。
事实上,作为干栏式木构建筑的一种,侗族传统民居与苗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在形制、建造过程、仪式特征、空间功能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从整体和系统层面解读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内涵对理解其他干栏式民居传统的少数民族民居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此,本文综合象征人类学、社会空间理论、实践论等理论,从象征的视角对侗族传统民居进行多方位的文化解读,深刻阐释社会实践基础上民居象征内涵的形成、演化及表征,并得出以下四个主要结论。
一、侗族传统民居是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表征空间“实践”一词是布迪厄从马克思那里借用的术语。
侗族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一、引言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为了深入了解侗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现状,我们团队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侗族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对侗族的社会实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成果总结如下。
二、侗族历史与文化1. 侗族历史侗族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百越族群。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侗族先民便开始向南方迁徙。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侗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侗族文化(1)侗族语言: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
侗族语言文字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侗族音乐:侗族音乐丰富多彩,有侗族大歌、侗族小歌、侗族琵琶歌等。
其中,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侗族建筑:侗族建筑以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侗族人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
(4)侗族服饰:侗族服饰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侗族女子传统服饰为银饰、绣花衣、围裙等,男子则为对襟衣、长裤、绣花鞋等。
三、侗族风俗习惯1. 婚姻习俗: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分为求婚、订婚、迎亲、拜堂等环节。
侗族婚礼注重礼仪,强调夫妻间的和谐相处。
2. 丧葬习俗:侗族丧葬习俗讲究厚葬,认为死者灵魂会在阴间继续生活。
丧葬仪式分为入殓、出殡、守灵等环节。
3. 节日习俗:侗族节日众多,如侗族新年、花炮节、芦笙节等。
这些节日既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
四、侗族社会发展现状1. 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侗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等产业成为侗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2. 教育事业:侗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等地。
侗族素有“水族”之称,因为他们居住的地区多山多水,水资源丰富。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侗族的传统乐器和歌曲非常丰富多样,以侗族八音为代表。
侗族八音曾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八音包括侗族独有的打击乐器、吹奏乐器、拉弦乐器等。
在侗族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人们常常会演奏八音,以表达喜庆和祝福之意。
侗族的服饰也是其独特文化的体现。
侗族男性喜欢穿长袖衣和短裤,女性则喜欢穿大袖衫和筒裙,并且还会在衣物上绣上各种花纹和图案,十分讲究细节和装饰。
侗族的服饰也经常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展示,展示出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侗族民居建筑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传统民居特别注重生态环保和与自然的融合。
侗族的土楼是著名的侗族建筑,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用以居住和存放物品。
土楼是侗族人民的家园,也是侗族文化的象征。
如今,土楼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人们瞩目的建筑之一。
侗族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
例如,侗族人民热爱发歌,每年夏季都会举办盛大的“侗族歌圣”活动,各地的歌手会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才艺。
除此之外,侗族还有著名的望族节、赛龙船等节日和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总的来说,侗族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包括音乐、服饰、建筑、习俗等方面。
这些文化传承了千百年来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对于研究侗族文化的学者来说,了解侗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传统民居色彩成因分析
侗族传统民居色彩成因分析作者:袁雨辰来源:《设计》2018年第15期摘要:目的分析侗族传统民居色彩成因对保护发展侗族传统民居,创造地域特色有指导作用。
方法通过对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的田野调查,了解当地侗族传统民居的色彩面貌,分析色彩成因。
结论归纳总结出侗族传统民居色彩成因由自然因素、宗教信仰、传统观念三个方面组成。
关键词:侗族传统民居色彩田野调查引言民居,是指具有典型地域特征或民族特色的居民住宅以及其所属的居住环境。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居样式和风格,造就了民居丰富的内外部色彩。
侗族的传统民居特色鲜明,匠心独具,其房屋色彩更是具有较高的审美性与象征性,蕴含着侗族人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地区的民族特色正在逐步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地域文化与民居色彩之间的关系,民居色彩趋同化严重。
本文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的田野调查,探究侗族传统民居色彩形成的原因,把握侗族民居文化内涵,这有助于在民居保护过程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现该地区传统民居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程阳八寨地区侗族传统民居概述程阳八寨位于我国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它是由马安、平寨、岩寨、平坦、懂寨、程阳大寨、平埔、吉昌等八个自然村寨组成,这八个村寨紧密相连,故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村落景观(如图1)。
程阳八寨距离三江县城19公里,占地约30多平方公里,居住着2000多户人家,近10000多人。
在村寨中,现存有2000多座木楼,虽然有些年久失修,但是大部分保存完整,延续了侗族传统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俗,为研究传统民居文化提供大量实料。
侗族属于远古时代南方百越民族的骆越支系,百越民族建筑风格起源于古老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就是用木(竹)柱架空底部,再在上层架起建筑房屋。
这种建筑多为两到三层,一般底层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用于堆放杂物和放养动物,二层到三层是住人使用(如图2)。
侗族传统民居主屋与谷仓的象征人类学阐释
现为家庭延续 意象 ,并通过繁衍 子嗣和延续香火 两种 行为规则得 以体现 ;后者则集 中在家庭 关系意象表征上 ,并通过 家族 观念 和男性地位两种形屋 ;谷仓 ;象征人类学
A BSTRA CT As a n o u t c ome o f c ul t u r al e v o l u t i on .t h e s u b—di vi de d s p a ce s i n s i d e a h o u s e h a v e a bu n dan t s y mb ol i c s i gn i f i c a n c e, an d t h e i mp l i c a t i o n s o f t h o s e s pa c e s c a n b e e x p r e s s ed t h r ou g h s pa t i a l di s t r i bu t i on a n d
r u l e o f h ei r mu l t i p l i c a t i on ; wh i l e t h e l a t t e r i m pl i e s f a mi l y s y mb o l i z a t i o n, e x pr es s e d t hr o u gh f a mi l y i d e ol o gy a n d ma l e
do mi na n t r u l es . K EY W O RDS t r a di t i o n al Do n g dwel l i n g; mai n be d r o o m; b a r n; s y mb ol i c a n t hr op o l o g y
s y mb ol i c me an i n g s : t h e f Or me r ma i n l y s h o ws t h e i mpl i ca t i o n o f f a mi l y c o n t i n u a t i o n. e x p r e s s e d t h r o u g h t h e b e ha v i o r
侗族报告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侗族报告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侗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在乡村深处的侗族聚居区,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与侗族群众的交流和参与他们的生活,我深入了解了侗族文化、传统习俗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道理。
本文旨在总结我在侗族社会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并对侗族的发展前景和保护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二、对侗族的了解和认识在社会实践之前,我对侗族的了解非常有限。
我所知道的只是他们是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文化。
然而,通过与侗族群众的交流,我发现他们的生活习俗非常独特。
比如,他们的传统节日——“侗族花山节”,在这一天,侗族群众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花神,同时还有各种民间舞蹈和比赛活动。
这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传承了侗族文化的精髓。
三、侗族社会发展现状侗族的社会发展现状是我们了解他们的重要部分。
在侗乡的实践中,我发现侗族的社会发展状况较为落后。
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经济等方面。
1.教育问题侗族地区的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许多侗族孩子没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在当地的一所小学进行了支教活动,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快乐的课程。
通过和他们互动,我发现侗族孩子非常聪明和好动,但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
2.医疗问题侗族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许多疾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当地的医院设备简陋,医疗水平有限。
实践中,我们参观了当地的一所医院,发现医生人数不足,很多疾病只能通过转院治疗。
这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经济问题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主要以农业为主,且农业生产方式传统。
在实践中,我们参观了一家侗族农家乐,了解到他们的农产品销售面临着很多困难,市场不稳定,经济效益较低。
四、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作为少数民族,侗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践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侗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并参与了一些文化活动。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侗族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通过全面了解和总结侗族的现状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的文化遗产。
一、侗族的历史和起源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9年。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巴人,他们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
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逐渐迁徙到了现在的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侗族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特色。
二、侗族的文化特色侗族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主要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和建筑等方面。
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汉族和壮族有一定的语言联系。
侗族的服饰以花色多样、绣工精细而闻名,尤其是女性的服饰更是绚丽多彩。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侗族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房屋高大宏伟,风格独特。
三、侗族的经济状况侗族主要以农、林、牧、渔为生,农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
种植水稻、玉米、高粱和蔬菜等是侗族人民的主要农作物。
此外,侗族还以独特的经济活动——侗寨木楼游为主要旅游资源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侗族的生活方式。
同时,侗族的手工艺品也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侗寨木雕、竹编和苗绣等。
四、侗族的社会现状侗族的社会组织以家族和村落为基本单位,有着严格的婚姻制度和村规民约。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侗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欠缺。
同时,侗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压力,现代化对其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五、侗族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应加强对侗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
民族学专业田野调查与民族文化研究心得总结
民族学专业田野调查与民族文化研究心得总结一、引言民族学是研究人类群体和社会的学科,通过田野调查和文化研究,深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特色。
本文总结了在民族学专业的田野调查与民族文化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二、田野调查的重要性1. 田野调查作为民族学研究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2. 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交流,可以获得更真实、全面的民族文化信息。
3. 田野调查既是亲身体验,又是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三、田野调查方法与技巧1. 选择研究对象时,要考虑其代表性和可研究性。
2. 在田野调查中,与调查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至关重要。
3. 采取适当的调查工具和方法,如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
4. 合理安排时间,掌握调查的时机和节奏。
5. 在调查过程中要注重反思和记录,及时整理和归纳所得数据。
四、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1. 民族文化的研究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其历史、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存档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料的保存和研究。
3.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社会学等,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
4. 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5.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以拓宽研究视野,与国际学者共同推动民族文化研究的发展。
五、民族学专业田野调查与民族文化研究心得1. 在田野调查中,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样的文化。
2. 通过田野调查,深入了解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3. 民族文化研究让我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了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能力。
4. 田野调查和文化研究的实践,为我今后从事民族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民族学专业的田野调查与民族文化研究是一项重要而有趣的学术工作。
通过实地体验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现象。
尽管面临困难与挑战,但这些经历都使我们在学术上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国外对侗族建筑的研究案例
国外对侗族建筑的研究案例
有个挺有趣的事儿呢,在法国就有一些建筑学者对侗族的鼓楼特别着迷。
你想啊,鼓楼那独特的造型,又高又有多层飞檐,就像个神秘的东方巨人站在那儿。
法国的这些学者就跑到侗族的聚居地,去实地考察鼓楼的建筑结构。
他们发现鼓楼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就靠着榫卯技艺搭建起来,这可把他们惊到了。
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酷炫的魔术,然后就开始研究这榫卯到底咋个神奇法,又是怎么做到让鼓楼历经风雨还稳稳当当的。
还有在日本呢,有一些文化研究团队对侗族的风雨桥感兴趣。
风雨桥那精美的雕饰、长长的桥身横跨在河上,就像一幅画似的。
日本团队研究风雨桥的时候,发现它不仅是个交通设施,还蕴含着侗族的文化和信仰呢。
比如说桥上的那些雕刻图案,有讲述侗族神话故事的,有象征吉祥如意的。
他们就从这些雕刻入手,去探寻侗族的文化根源,还试图把这种建筑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带回日本,想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或者文化保护当中去呢。
美国也有相关的研究情况哦。
美国的一些人类学家和建筑学家联合起来研究侗族建筑与侗族社会结构的关系。
他们发现侗族的建筑布局不是随随便便的,像鼓楼在村寨的中心位置,周围的民居环绕着它,这反映出鼓楼在侗族社会里就像个心脏一样,是大家聚集、议事、举行活动的中心场所。
从建筑的分布和功能上,他们就挖掘出了侗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家族关系等好多深层次的东西。
这就好比从一座房子里看到了整个家族的故事和规矩一样,特别有意思。
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生存心态的田野调查
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生存心态的田野调查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手工艺。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面临着生存困境。
本文将通过田野调查,探讨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生存心态。
一、背景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瑶族等13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壮族的织布、瑶族的银饰、苗族的刺绣等,这些传统手工艺在民族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和从业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田野调查方法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广西不同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和生存心态。
田野调查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现状、需求和挑战,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访谈内容1. 生存现状在访谈中,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纷纷表示,随着现代工业品的涌入,他们的传统手工艺品销量逐渐下降,生产成本上升。
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或者旅游景点销售,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
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表示,这让他们的生存压力倍增,很多人不得不另寻谋生的途径。
2. 生存心态在面对生存挑战的时候,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们表现出不同的生存心态。
一些人表示,他们愿意坚守传统手工艺,不忘初心,希望通过努力,不断完善和提高传统手工艺品的质量,开拓新的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手工艺。
也有一部分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表示,他们对未来感到心存疑虑。
他们认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即使再努力,也很难实现财富自由。
这些人表示,他们更愿意去从事其他行业,寻找更好的谋生途径。
四、分析与思考通过田野调查,可以看出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和心态存在巨大的差异。
侗族传统民居的风貌演变与保护研究——以历史文化名村“肇兴侗寨”为例
摘 要:从传统侗族民居的风貌演变的原真性原则入手,通过对黔东南黎平县肇兴侗寨民居风貌变化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的梳理,将该问题归结于“环境肌理改变”“建筑功能布局变化”“结构材料选择”3个切片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民居的扩张和加建严重,导致容积率增大,民居肌理由“点-线-面”结合的内聚形态转变为“线-面”组成的缝合肌理。
临近“线”元素的民居原真性情况较好。
②民居功能布局整体原真性较差,临街与临近新增公共建筑(游客中心、表演场)的民居基本变为纯商业性质,不具备居住功能,邻水民居的传统风貌相对保存较好。
③民居的结构与材料选择较为稳定,整体原真性中等,仅立面维持地域民族特征,在村子边界的民居,原真性情况不稳定,现代风格与传统木构多有混杂。
基于以上情况,进而提出基于原真性原则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策略。
关键词: 侗族建筑;原真性;保护开发;建筑风貌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志码:ADOI :10.19490/ki.issn 2096-698X.2023.04.036-048Abstract:Abstrac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in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Dong dwellings, through combing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Zhaoxing Dong Village in Liping County,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blem in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texture ”, “change of architectural layout ”, and “choice of structural material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he significant expansion and addi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led to increasing plot ratio, and范首权1,吕红医1,2*,高明灿2,张 铎1FAN Shouquan 1, LYU Hongyi 1,2*, GAO Mingcan 2, ZHANG Duo 1(1.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生态住区与创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0)(1.School of Architectur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China ;2.Henan International Joint Laboratory of Eco-community & Innovative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0,China )作者简介:范首权(1996—),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
侗族建筑调研总结汇报材料
侗族建筑调研总结汇报材料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
侗族的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建筑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我们的总结汇报:一、侗族建筑概述:侗族建筑主要分布在侗族聚居区,并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侗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其特点主要有:1. 建筑材料:侗族建筑多使用木材、竹子、石头等天然材料。
其中,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常用的木材有柚木、楠木等。
木材的使用使得侗族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保温性能。
2. 建筑形式:侗族建筑以屋檐飞翘、建筑倾斜为特点。
侗族人认为屋檐越翘越好,呈“七夕钩”形状,象征富贵和好运。
同时,建筑倾斜的设计有助于排水和防止积雪。
3. 建筑布局:侗族建筑一般采用横向布局,即在山坡上平整出一段地,然后在该段地上建造房屋。
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利于利用山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浪费。
二、侗族建筑类型:1. 台楼:台楼是侗族最典型的建筑类型,具有悠久的历史。
台楼一般都是多层楼房,下层为堂屋,上层为房间,由坡地上凸出的台基上建造而成。
台楼通常采用“回廊式”建筑形式,即每层都有前廊和侧廊,形成独特的空间组织结构。
2. 阁楼:阁楼是侗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供村落里的男子群体使用。
阁楼建筑外观华丽、气派,内部设有床铺、桌椅等生活用具。
阁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建筑,注重红墙黛瓦和飞檐翘角的装饰。
3. 排屋:排屋是侗族建筑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一般是多户居住的集体房屋。
排屋沿山脊线分布,每户之间密不可分。
排屋建筑以挂脚楼为主,一般采用木质结构和石基,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三、侗族建筑特点:1. 形式独特:侗族建筑独具特色,屋顶飞檐、屋檐翘起的形式使其在众多建筑中独树一帜。
2. 色彩明亮:侗族建筑多采用红色、蓝色、绿色等明亮的颜色,给人一种欢快、活泼的感觉。
3. 纹饰丰富:侗族建筑的门窗、楼梯、梁柱等部件都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画画,纹饰丰富多样。
侗族传统民居上梁仪式的田野民族志
侗族传统民居上梁仪式的田野民族志
赵巧艳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上梁仪式是侗族传统民居建造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活动,也是侗族传统仪式文化中典型的仪式活动之一。
从梁树选择到赠与答谢礼,上梁仪式一共包括七个细分仪式程序。
整个上梁过程的繁复仪式展演和严格程序规则,呈现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性外在表征,也是理解侗族文化逻辑和象征表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文化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双重功能。
【总页数】9页(P101-109)
【作者】赵巧艳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5;C958
【相关文献】
1.洛香村侗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民族志 [J], 周相卿;史伟灿
2.象征交换与人际互动:侗族传统民居上梁庆典中的互惠行为研究 [J], 赵巧艳
3.家屋营建与圣化实践--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仪式的田野表述 [J], 赵巧艳
4.侗族传统民居上梁仪式的共睦态及其意义表征 [J], 赵巧艳
5.旅游业背景下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与变迁——对广西三江林溪侗族村寨的田野考察 [J], 项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侗族房屋调研报告
侗族房屋调研报告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
侗族房屋是侗族人民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侗族房屋的建筑特点、材料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情况。
一、侗族房屋的建筑特点侗族房屋分为传统木结构房屋和侗寨建筑两种类型。
传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房,采用悬空结构,没有地基,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结构能够适应山地地形,减少地基的占地面积,节约建筑材料。
侗寨建筑则是一种集体式居住形式,采用多层次布局,楼层之间通过建筑群和乡村道路相连。
侗寨建筑通常由多家族共同居住,中央是祭祀大厅,周围是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
二、侗族房屋的材料选择侗族房屋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竹子。
传统木结构房屋使用杉木、柏木等硬质木材,这些木材质地坚硬、防水、耐腐蚀。
竹子作为侗族房屋的重要材料之一,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其轻便、耐久、抗震等特点使其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
此外,侗族房屋还使用石头、土坯等材料进行墙体和地面的建造,增强了房屋的稳固性。
三、侗族房屋的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侗族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房屋的建造需要考虑地势、坡度等地理因素。
木结构房屋的悬空设计可以解决地势不平的问题,便于适应山地环境。
2. 物资条件:由于侗族居住地域偏远,物资较为匮乏,因此他们注重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木材和竹子是当地丰富的资源,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减少主要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
3. 文化影响:侗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房屋建筑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传统木结构房屋和侗寨建筑都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群生活的重视。
四、侗族房屋的现状及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侗族房屋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一些侗族人口选择了离开传统的侗寨建筑,迁居到城市地区,开始使用现代化的住宅。
另一方面,一些侗寨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材料老化等原因出现了破损和不完整的情况。
民族建筑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民族建筑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1.研究题目:民族(侗族)建筑文化对生活的影响。
2.研究的目的:为了促进侗族文化的发展和让同学们更加的了解侗族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对建筑对生活的影响。
3.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1)到有侗族文化特色的寨子参观和学习。
(2)上网查询资料。
(3)到黎平县的文化部门去进行调查。
(4)询问本地的老人关于侗族建筑的变化历史。
4.研究性报的内容: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
两地民居各有特色。
北侗地区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
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鼓楼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侗族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等多种。
无论何种鼓楼,一般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
上部为顶尖部,用一根长约3米的木柱或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并套上由大到小的5至7颗陶瓷宝珠,使顶尖部成葫芦型,犹如塔尖,凌空而立。
顶盖是绚丽多彩的楼顶,多为伞形。
顶盖形状有四角、六角或八角。
顶盖下斜面的人字格斗拱,像蜂窝百孔窗,其周围木雕像燕窝垒泥点,工艺精巧,造型别致。
中部是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
楼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简便的四角或复杂的八角。
楼身以四根粗大、笔直的长杉木为主柱,从地面直通楼顶,极为壮观。
楼内或雕塑,或绘画,鱼虫鸟兽,栩栩如生。
下面是坚固、宽敞、实用的楼底,多为正方形,四周有宽大而结实的长凳,可供人歇坐。
中间是一个圆形大火塘,由各户轮流供柴生火,夏驱蚊虫,冬可取暖。
鼓楼由各村寨群众投工献料,集资筹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设计,自行建造。
整个建筑没有图纸,数百上千根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中计算。
这种能工巧匠遍布侗乡,尤以贵州黎平、从江等地为最多。
据广西龙胜平等乡平等村就有11座:而黎平肇兴,一个寨子就有5座雄伟壮观的鼓楼,被中外游人称为“鼓楼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 却 可 以解 读 知识 。从 某 种意 义 上 说 , 本 文 正是 我多 次进 入宝 赠村 委 的各个 自然 屯 , 在搜 集挖 掘详 细 的 田野 调查 资料 基 础 上 对 侗 族 传 统 民居所 做 的
一
搜集 资料 , 我 必须 建 立 和 扩 展 与 当 地居 民 的关 系 ; 但 为 了能 够科 学地 分析 所获 得 的资料 , 或甄 别报 道 人④提供 的信 息 的真实 性 程 度 , 我 又要 保 持 足够 的 理性 , 以便 能够批 判性 地分 析 。尽可 能做 到既 在其
任务 , “ 走 出个 案 ” 也成 了人 文社 会 科 学 中 个 案 研
临 的共性 矛盾 与 困境 , 以及 如何 克服上 述矛 盾 的有 效方 法 儿 。然 而不 同 的 田野 调 查 面 临 的是 不 同 的对 象 范畴 , 它们 需要处 理 的文化 情境 也经 常存 在 差异 , 而 且 即使相 同的研 究 对象也 会 因为不 同的研
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以一项针对侗族传统民居象征人类学个案研 究的田野调查经历为分析 对象, 详 细 阐述 了调 查 的准备 、 方案设 计 与 实施过 程 , 以及 作者 对本 次调 查的 深刻 心路 历 程 。
关键 词 : 田野调 查 ; 个案研 究 ; 经验 总结
论 文编码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9 3 2 9 . 2 0 1 4 . O 1 . 1 0
赵 巧 艳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管理系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6)
摘
要: 田野 调查 是 民族 学者开展研 究的 一件 “ 利器 ” , 也 是 获取 民族 志资料 的 一条 重要 途 径 , 而
且 每一 次 田野调 查都是 针对 不 同对 象范畴 和文化 情 境 作 出的适 应性 策 略 , 因此 它对 后 来者 都 具
人参 考 。如罗 伯 特 ・ 埃 默森 ( R o b e r t E me r s o n ) 、 雷 切尔 ・弗 雷 兹 ( R a c h e l F r e t z ) 和 琳 达 ・肖 ( L i n d a
作 为个 案研究 , 田野 点 的代表 性判 断一 直是 学 术界 一个 非 常纠 结 的问题 。个 案研 究 始 终 面 临 着 如何 处理 特 殊 与普 遍 、 微 观 与 宏 观 之 间 的关 系 难
究视 角 而得 出不 同甚 至 相反 的解 释 。从 这 个 意 义
究 事实 上 的共 同追 求 。本 文 的 核 心 田野 点 选 择 也 不 可避 免地 需要 考虑 到上 述 因素 。具 体来 说 , 本 文
的 田野 点选 择主 要基 于 以下两个 考 虑 : 典 型性 和便 利性。
作为“ 写文 化 ” 的一 种 方 式 , 田野 调 查 是 民族 学者 开展 研究 时获 取资料 的一 条重 要途 径 , 也是 民 族志 研究 的一 件 “ 利器 ” , 总结 不 同学 者 的 调查 经 验, 并 结合 研究 的 主题 和情境 设计 有针 对性 的调查 方案 已成 为 民族 学 领域 的一 种普遍 做 法 , 国内外 不
第3 2卷第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期
2 0 1 4年 2月
凯里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l i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2 No . 1 F e b . 2 01 4
侗 族 传 统 民居 象 征 人 类 学个 案研 究 的 田野 调 查 经 验 总 结
次 是湖 南 和广西 , 而且 尤 以湘黔 桂三 省 区接壤 的三 省坡 区域最 为集 中 。选 择 贵州 或 者 湖 南 的侗 族 聚 居 区作 为 田野点 或许 最具 研究对 象 的典 型性 , 然而 我是广 西桂 林人 , 考 虑到 去贵州 或湖 南 开展 田野调 查 所 面临 的语 言 、 经 济 和家 庭 等 挑 战 , 我 还 是决 定
来说更是如此 。本文是笔者对侗族传统 民居象征 人类学研究的一次田野调查经历总结, 尽管调查历
时只有 半年 , 而且 采 用 的是 “ 几上几下 ” 的 短 期 调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2. 0 3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空间实践与文化表征 : 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 人类学研究 ” ( 项 目编号 : 1 3 Y J C 8 5 0 0 3 0 ) ; 广 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博士启动基金“ 侗族传统 民居观念意象的人类 学阐释” 资助 作者简介 : 赵巧艳( 1 9 7 5 一) , 女, 广西桂林 人 , 博 士,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管理系副教授 , 西南地 区民族文化研究 中心主任 , 研究方 向为 民 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 一) 典 型性
来说 , 每 一 次 田野 调 查 的 受 益 者 有 着 广 泛 的 覆 盖 面, 或者 说都 具有 值 得 参 考借 鉴 的 田野 经 验 , 特 别 是 对后 来关 于相 同或 相似 研 究 对 象 的 民族 志调 查
我 国侗族人 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贵州 , 然后依
查方 式 。然 而得益 于一 些调 查 的便 利条 件 , 最后 的 研究 成果 还是 得 到 了较好 的评 价 。 因此 笔 者 将 本 次 调查 的心路 历程 完整 呈现 出来 , 希望 能够 丰 富 田
野调 查 的经验 知识 。
一
、
田野 点 的选择原 则
少学者都曾集结 出版专著 , 敞开 自己的田野经验供
S h a w ) 合著出版了《 如何做 田野笔记》 , 通过大量的 调查 案例 展示 了 人类 学 家 如 何 克 服 田野 调 查 的 困
难 ; 刘海 涛 也 着 重 剖 析 了人 类 学 田野 调 查 中面
题, 如何选择具有典型性 的个案来体现某一类别 的
现 象或 共性 的性 质 , 是 每一位 个 案研究 者绕 不 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