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主要方法

总结词
探讨社区问题与变迁
详细描述
研究者通过组织焦点小组讨论,邀请城市社 区居民共同探讨社区存在的问题、变迁和未 来发展。这种方法有助于收集多方面的意见 和建议,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为城 市规划和社区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THANKS
感谢观看
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案例二
总结词
挖掘传承人的内心世界
VS
详细描述
研究者通过与少数民族传承人进行深度访 谈,了解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感 和态度,以及他们在传承过程中的经验和 挑战。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传承人的内心 世界和情感体验,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 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案例三:焦点小组法在城市社区研究中的应用
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长时间的互动和交流来克服文 化差异。
比较研究法
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以更全面地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性 和共性。
安全问题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01
02
03
04
挑战
田野调查可能涉及危险 的环境和不可预测的风 险,如疾病、自然灾害 和人为威胁等。
安全评估
在进入田野调查地点之 前,进行全面的安全评 估,了解可能存在的风 险和威胁。
特点
田野调查具有深入性、直接性和实证 性,能够提供真实、具体、深入的研 究资料,帮助研究者理解研究对象的 文化、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
田野调查的重要性
01
提供实证资料
02
深入理解文化
03
促进跨文化交流
田野调查能够提供大量实证资料, 为人类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文化和 社会环境,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 理解文化现象和人类行为。
经济发展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1基本介绍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举凡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这便是田野调查。
也是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田野调查为对于描述原始资料蒐集的概括术语,其所应用的领域包括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地形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建筑学、及社会学等自然或社会科学领域。
与其他在实验室准控制状态下环境的研究相比,田野工作主要于实地进行。
根据研究对象的生亡与否,以及它们的存在地点位于居住栖息地或埋于土下,田野工作的实质内容也会有所差别。
化石与考古遗址的挖掘均包含田野工作,其他如访问或观察人们以学习他们的语言、民俗、和他们的社会结构等过程也都包含在内。
某些状况,尤其是研究的主题为人类本身的时候,工作的拟定必须再经过设计,以避免观察者效应或是过度理论化或过于理想化该实质文化活动的风险。
2阶段流程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3准备阶段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的基本方法田野调查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这种深入到研究现象实地进行调查的方法,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普及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主要调查方法,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发展的独特现象。
(一)不是所有社会科学都需要“调查”这一观念的破除是在黄宗智先生主讲的《中国农村研究》的课程上。
那是第一堂课,学生来自北京各着名高校的各种专业,黄先生让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专业、学术方向、研究设计等。
一轮讲下来,黄先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每个人在谈自己的研究时,提到最多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回想,我们都傻眼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我要去调查”。
而大家的专业真是五花八门,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也有较接近的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基本挨不上的中文、历史与哲学。
黄先生就笑了,说在美国的大学里,除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会天天把调查挂在嘴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使用“调查”的方法,除非他的研究问题要求必须使用“调查”的方法,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学科的学生,一谈到研究方法就必谈调查法而不是其他呢。
这与毛泽东1930年代做过几次调查,并且自上而下大力倡导做调查有着根本的联系。
以至于今天,就连从未接触过调查方法的人,都能随口来几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类的语录。
但是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学习如何研究的学生们,如果把这种“调查法”当作是真正的社会调查,并视为学问的来源之一,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究其词源,并参考实际方法应用,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单独的“调查”方法,或者“田野调查”方法,经常使用并有严格学术界定的是在欧美经常被使用的social survey[1],中文通常译为“社会调查”的一词。
这是一套随着抽样方法和问卷方法发展而成的结构化的资料搜集方法,常常被称为抽样调查或者问卷调查。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1)

1930s-50s的主要成果: 费孝通(1938年获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学位) ---开弦弓村、广西大瑶山--- “Peasant life in china ”(1939)又名《江村经济》;《花篮瑶的社 会组织》(1988) 林耀华(1940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福 建古田农村---《金翼》(1948) ;四川大凉山彝族 地区---《凉山彝家》(1945) 杨成志(巴黎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四川大凉 山彝族社区、云南和广东以及其它地区的瑶族、彝 族、苗族、黎族社区 -- 《罗罗族巫师及其经典》 (1931);《云南民族调查报告》(1963)
弗雷泽的《金枝》完全依靠图书资料进行 研究。‚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传播学派也未对田野工作做出贡献 英国的斯密斯,德国的戈雷布勒、奥地利的 斯密特几乎不做调查。他们为了证明文化因 素可以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传播,需要广泛搜 集很多地区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因而没有 兴趣和精力再对一个地区做深入研究。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根本。长期而深入的田野 调查是任一专业人类学家的必经之路,是他的 成年礼。 ——乔健 文化人类学者虽然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 案馆,获取文献资料,但到田野点进行民族志 考察几乎是每一位人类学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 主要途径。科学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 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知识积累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 期,希罗多德、塔西托等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对 异民族特殊生活方式的记录。 15世纪末年,殖民者、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 的足迹遍及全球,接触了大量异民族和异文化,留下更 多的著作;有些人长期生活在某一民族中,对该民族有 深刻了解,如撒哈根(Sahagun)对阿兹特克(Aztec) 人,拉菲托(Lafitou)神父对于易洛魁人(Iroquois)等, 其著作至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他们的知识来 自长期的生活经验,并非按照科学程序进行系统调查的 结果,不能算是田野工作者。
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的几点思考

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的几点思考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的几点思考作者:范正勇来源:青海民族研究①田野调查的历史田野调查,又称“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住居体验等方式与被研究者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了解,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人类学中田野调查方法强调“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研究者要长期居住在当地,和研究对象共同生活,共同经历事件的过程。
最好能用当地语言和研究对象交流,在情感上取得对方的认同,才能真正获得真实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去建构相关理论。
早期的人类学家的确不情愿进行实地调查,如古典进化论的几位代表泰勒、摩尔根、弗雷泽等,因此,后人将早期的人类学者称为“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除了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关于易洛魁人的重要著作以外,美国传统上第一次田野调查,是由号称美国人类学之父鲍亚斯(FranzBoas)于19世纪末在爱斯基摩腹地的巴福兰(Baffin Land)完成的,这次调查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鲍亚斯创立了一个传统,使参与观察成为美国人类学的基本要素。
他经常花一至两年的时间住在他所研究的社会里,并以此培养学生,向新生的人类学社团证明:参入土著的习惯和语言构成的社会环境是研究西方社会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末,马林诺斯基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田野工作的新局面,所谓“马林诺斯基革命”是指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创新,即这是人类学田野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变革和飞跃,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
人类学者一般必须经历以下过程:接受理论与方法的训练———做田野调查———撰写民族志———最后获得认可,可见,田野调查在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田野调查”又被戏称为人类学者的“成年礼”。
②中国传统的民族志民族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人类学者运用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思想,即“把整体内的各个部分视为有意义、有功能、有目的的元素。
第三章 人类学田野调查技术

第三章人类学田野调查技术第一节个体访谈在一个田野典型调查中,研究者先要选择调查者作为样本,然后利用标准化的问卷来进行调查。
首先,强调个体访谈的重要性,是因为人类学研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理论上和经验上弄清各式各样的社区成员与他们历史的和当前的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这两者关系的性质。
1、制定访谈提纲制定一个好的、有效的访谈提纲,是个体访谈的第一步。
访谈提纲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访谈之前,对研究的主题有大致的了解,访谈提纲首先是一个基本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所研究主题的陈述,提纲的问题应该是开放式问题,以便更多的得到相关的资料,在访谈和田野调查中,会发现新的问题,不断的纠正和扩充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应该是粗线条的,列出访谈者认为在访谈中应该了解的主要问题和应该覆盖的内容范围,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最好只是一页纸,可以一眼全部看到,访谈提纲中列出的问题应该尽量开放,是访谈对象能够有足够的余地选择谈话的方向和内容。
前人拟定的调查提纲或问题表可供借鉴。
马凌诺斯基的《文化表格》列举了文化三个因素和八种功能,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和秩序、巫术宗教、艺术、民间知识各个方面,可作一次全面调查的调查提纲基础。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人类学的询问和记录》一书,它几乎为调查文化各个方面列出应提问的问题,完全可供田野工作者作随身携带的手册使用。
2、访谈对象选择寻找一个合适的访谈对象,即报导人来合作,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特点之一。
这涉及到不断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其它形式的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可能根本不会去关注那些对问卷作答的人本身,甚至访谈对象的数量也非常有限。
而人类学田野调查则必须找到一些对此有帮助的人们,赢得他们的合作并与之建立起亲近的、个人的关系。
一方面,调查者要与他的访谈对象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以友谊为标志,双方都希望这种关系能够互利互助。
而且,另一方面,访谈对象不一定愿意透露调查者询问的事情,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要他们泄露他人的秘密,背叛他人。
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探讨

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探讨摘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田野工作经验,将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总结为: 心存异趣、扎实描记、留心古旧、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神游冥想、克己宽容以及文字天下八个方面,笔者称其为“田野八式”,也就是田野工作的八种程式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出“点线结合、特征追溯、线面统一、微观聚焦”的田野工作思路。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从事实际研究的基本功,也是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必备知识。
借助我自己田野研究的经历以及授课经验,贡献一下从我自己的角度所理解的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做研究跟生活、工作一样,都需要工具,人类学提供的就是一种展开实地田野研究的工具。
但这工具又不是简单的工具本身,实际上任何一个工具背后都是有哲学的,如果没有背后的哲学,肯定发展不出精致适用的工具,尽管这种哲学不一定都是能够明确写下来的。
比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样一个问题,最早的人类可能没有想到车轮可以是圆的,后来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才发现车轮做成圆的会比较好。
各种工具背后所隐含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这可能就是各大文明史研究的一部分。
同样,在中国,因为有了毛笔这个工具,才培养出中国那套“士”的风范,或者至少是一个影响的要素。
现在我们每天都像工人一样在敲文字,智能化的工具越来越缺少毛笔的那份儒雅的魅力,这也可能是使得日常的生活变得单调、无聊和乏味的原因之一吧。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上。
在人类学研究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这里要论述的田野研究方法,它成为了现代人类学的看家本领。
显然,人类学跟别的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有“田野”,其他的学科学习这种田野工作的方法,就变成了各种人类学的不同分支,法律人类学当然也不例外。
只要是在谈到这个田野工作的方法的时候,每个人类学家都可以很自豪地对别的学科的人说: “那是我的田野,我待了一年,你没有吧,那就得听我的”。
说到田野研究方法,我想,最好的方法和工具都应该是属于自己专门制造出来的。
田野调查笔记

篇一:田野调查方法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的基本方法田野调查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这种深入到研究现象实地进行调查的方法,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普及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主要调查方法,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发展的独特现象。
(一)不是所有社会科学都需要“调查”这一观念的破除是在黄宗智先生主讲的《中国农村研究》的课程上。
那是第一堂课,学生来自北京各著名高校的各种专业,黄先生让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专业、学术方向、研究设计等。
一轮讲下来,黄先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每个人在谈自己的研究时,提到最多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回想,我们都傻眼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我要去调查”。
而大家的专业真是五花八门,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也有较接近的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基本挨不上的中文、历史与哲学。
黄先生就笑了,说在美国的大学里,除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会天天把调查挂在嘴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使用“调查”的方法,除非他的研究问题要求必须使用“调查”的方法,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学科的学生,一谈到研究方法就必谈调查法而不是其他呢。
这与毛泽东1930年代做过几次调查,并且自上而下大力倡导做调查有着根本的联系。
以至于今天,就连从未接触过调查方法的人,都能随口来几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类的语录。
但是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学习如何研究的学生们,如果把这种“调查法”当作是真正的社会调查,并视为学问的来源之一,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究其词源,并参考实际方法应用,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单独的“调查”方法,或者“田野调查”方法,经常使用并有严格学术界定的是在欧美经常被使用的social survey[1],中文通常译为“社会调查”的一词。
这是一套随着抽样方法和问卷方法发展而成的结构化的资料搜集方法,常常被称为抽样调查或者问卷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张振江
第一节准备工作
采用语言学方法进行人类学调查,涉及众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这些准备工作中,有一部分与人类学调查的其他部分的准备工作相同,有些则是语言学所特别需要的。
本节主要讲述涉及到语言学的若干主要准备工作。
一、语言学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准备
1.地方志文献中的人文、历史沿革、语言文献;
2.历史文献中的语言文献;
3.直接相关的语言学资料;
4.直接相关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5.类似领域的语言学资料、研究成果;
二、语音器材准备
1.录音设备;
2.语音分析设备;
3.其他辅助设备;
三、编制语言调查大纲
1.最主要的语言调查准备工作之一。
2.根据具体调查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大纲。
在人类学调查中,这个大纲必须服从整个的人类学调查,而与单纯的语音学调查大纲可能不同。
3.但是,无论是何种目的调查大纲,都必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绪论。
概述本次调查的基本目的、意义、方法、程序等等;
(2)语音学方面;
(3)语法学方面;
(4)词汇学;
(5)句子与长篇语料
细致地编写调查大纲,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学诸目的。
就人类学田野
调查中的语
言学研究来说,一般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料等方面尤其重要,因此,尤其要周详。
四、选择语言调查合作人
1.语言调查合作人很大程度上决定调查的成败;
2.对合作人的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3.对合作人地方性知识的要求
4.对合作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要求;
5.语言调查非常辛苦,必须尽可能地为合作人提供便利,掌握调查节奏,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第二节记音
一、记音
不论对语言学调查来说还是对人类学调查来说,记音都是最基础的工作。
记音工作如果
不扎实甚至出现重大错误,将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人类学调查中常用的记音方法
许多人类学家并不是语言学家,掌握的记音手段可能多种多样,下面是常见的几种。
1。
使用汉语拼音方案
优点是通行面广,缺点是适用面窄。
它是基于普通话而设计的,通常也仅仅适合于普通话。
因此,不能广泛用于精确记录其他语音系统。
2。
使用具体语言或者方言的拼音方案
许多语言、方言另有专门的拼音方案,例如壮语、水语、汉族的粤方言等等。
一般来说,通行都受限制。
3。
汉字拟音
这是很常见的方法。
原因:一方面与纪录者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他记音手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实有关。
根本上说,熟练掌握国际音标的人非常稀少,因此,不能指望用国际音标记录的可以在广大的人群中通行。
这就决定了最终多数要用汉字拟音,尤其是某些特定的成份。
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流传、为多数人掌握。
例如:外国的名字都是有相应的汉字拟音形式,所以才可以流传开来。
如果是国际音标形式,则必定不能。
但是,在调查中,不能强调使用这种方法。
最根本的缺陷有二:
(1)。
记音不准确。
例如:“娼妓到啦”(change dollar)
《无师自通广州话》多此类。
(2)。
容易望文生义。
4。
使用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通用的、最准确、最方便的语音描写工具,应该尽可能地使用。
而在实际的调查的初始阶段,尤其要使用国际音标。
三、国际音标复习(略)
第三节词语和语料分析
一、词语和语料分析分析的意义
对人类学中的语言学来说,记音是基础,而词汇学、语料等方面尤其重要。
后二者常常是理解地方文化或者该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
二、词语的搜集和分析
1。
词与语词
词。
语词。
2。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的一定要根据根据所得语词的语音形式,而不是该语词的汉字或者、方言、民族语言的书写形式,以避免错误。
例1:无锡、瑶族、婪
例2吧酒吧、网吧
卡贺卡、卡车
3。
溯源。
通过语词溯源,常常可以:
(1)。
发现得名之由,找出已经消失了的古代文化的痕迹。
这种工作非常多见。
(2)。
由语言探寻文化接触。
例1:南方和东南亚诸民族语言的数词
民族固有词VS汉语借词
例2:讹误词源。
从语言学上说,讹误词源(或者称为俗词源)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人类学来说,常常可以借此了解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
4。
语义网络与语义网络对比
(1)语义网络。
例:客家话中的“砍”,根据具体对象不同而使
用不同的词语。
(2)语义网络对比
例:普通话和广州话
“肥”
“饮”
三、语料分析(会话分析,CA)
1。
人类学所得的语料;会话。
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访谈,而通过访谈可以获得各种语料,例如故事、问答、长篇语料等等。
这些常常统称为访谈资料。
对访谈资料,人类学已经发展出了许多种分析、处理方法,这在教学中已经多有讲授。
把访谈资料看成是一种会话,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是一种较新、而且极为有用的方法,所得结果常常是其他方法无法获得的。
2.会话材料。
(1)。
收录技巧。
(2)。
转写。
3。
会话结构
(1)。
话轮。
(2)。
话轮交接。
(3)。
会话的开头。
(4)。
会话的结尾。
4。
会话分析
(1)。
话轮构成因素。
(2)。
话轮分配因素。
(3)。
纠偏。
(4)。
有序结构
5。
通过会话分析社会结构、权力意识、地方性知识。
例1:Duranti, “From grammar to politics”.
例2:Geertz, “After the f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