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精神姿态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一位杰出的作家、散文家和翻译家,汪曾祺一直以来都备受文学界和读者的瞩目和推崇。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悟力,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其丰富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的小说作品更是备受推崇,深受研究和探讨。
在当代小说文体发展中,汪曾祺小说的意义与影响力也日益突显,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生活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闻名,他的作品涉及从乡土风光到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广阔的题材和审美视野。
其作品以其独具魅力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风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融汇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了东西方文学的精髓,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写作风格,为当代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汪曾祺小说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真切的情感表达,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融入到作品之中,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尤其是在叙事手法上,汪曾祺小说往往以抒情的笔调和生动的情节,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为当代小说的叙事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通过对汪曾祺小说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当代小说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丰富了读者对当代小说的审美体验。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还在于其对文学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当代小说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启示。
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思想,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营养和启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
汪曾祺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和创新的精神,使得作品在当代文学舞台上独具一席之地,成为当代小说文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幽默而深刻,充满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的色彩。
他的小说,不仅是一部故事的讲述,更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其小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艺术成就备受业内人士的赞誉,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打动读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巧妙地将奇崛和平淡的生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小说存在的“艳情奇谈”、“豪情壮志”,刻画了独具特色的小说形态。
首先,汪曾祺的小说情节富有趣味性。
他写作时常常注重小说情节的格局设置,灵活地应用转车法,使事件不失趣味,情节的推进时而悬疑,时而轻松,交替着展开。
这样的情节设计也是他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如在《故人的童年》中,小说情节先后讲述了作者陈老师在北京的一次偶遇,拿着照片寻找旧友的过程以及寻找到的旧友的成长经历。
这样富有张力的情节设计能很好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
其次,汪曾祺的小说对细节的关注十分入微。
他钟爱重细节的描述,像一位匠人一样雕琢每一个形象,将细节唤起读者的生动想象。
比如在《林海雪原》中,他经过深度描写,将大刀头饭肉、十里香、狗肉焖子等吃食细节描写得特别生动,使读者仿佛嗅到了这些食物的气息,感受到了它们所带来的滋味,这些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让读者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
此外,汪曾祺的小说还显示他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探索。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人性的阴暗面和积极面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他不仅善于捕捉人性的缺陷,也深刻地反思这种缺陷在社会中的根源和影响。
比如在《围城》中,他将人物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各种角色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无一例外地彰显出社会上的虚伪、功利与盲目崇拜等现象,这些缺陷既反映人性的本质,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现象。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深得读者喜爱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不仅在于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更在于他巧妙地将奇崛和平淡相融合,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小说形态,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刻深入的思考,使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等方面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的色彩。
略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水”象
水. 与汪 曾 祺有 着 千 丝 万缕 的联 系 。 地 陶 冶 和 熏染 了汪 曾祺 平 和 的性 格 他 的 小 说 . 特 别
是写家 乡高邮的小说 . 描 写 的往 往 是 在 水 边 、 水 上 发
汪 曾祺 早 年 的 生 活 与 水是 密 不 可 分 的 水 . 深 深 态 、 政 治 等功 利性 层 面 . 使 他 淡 泊 和 谐 的 审 美 追 求 进
安徽文学
W ENXUE 文 ANHUI
艺
理
论
略论注曾祺小说中的¨ 水” 象
李 斌
( 常州 市广播 电视 大学 )
摘 要 : 故 乡环境 与 家 庭 生 活 , 共 同影 响 了 汪 曾 祺 平
和、 超 脱 的艺 术 人 格 , 与 生 活 的漩 涡 和 意 识 形 态 保 持 了 一定 的距 离 . 正 是 这 一定 的审 美 距 离 和 他淡 泊平 和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剧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为人所称道。
他的小说在描写生活的平淡中,常常寓有奇崛之处,但这种奇崛却不是为了卖弄而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
本文将详细阐述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一、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汪曾祺的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文社会现象。
例如,他的小说《围城》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表现出了当时城市中的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他的小说《钟鼓楼》所描绘的正是春秋时期的史实,用寓言的方式来探讨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让读者在平淡的故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寓意和哲学道理。
二、情节曲折,寓意深刻汪曾祺的小说虽然平淡,但情节却多变曲折。
他可以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展现出人们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性。
例如,他的小说《马桥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经历多次转折后才被解决的农民遭受不公的故事。
这种情节的变化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对于故事中反映的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内在品质。
三、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
他的小说中多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片段,不时添加一些耳目一新的描写,使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理。
他的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把人物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了出来。
这样的描述,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同时也让人物之间的交流更耐人寻味,更质朴自然。
四、细节描写,意味深长汪曾祺的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甚至可以用意味深长来形容。
他能够在普通的场景中,描绘出很多简单而独特的细节,从而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浅论汪曾祺小说
的人道主义 ” 在新 的历史 时期 有 了新的整合和体
现。
出文坛时 , 他却重新勃发出 了旺盛的创作生命 , 写 出了《 受戒》 《 、 大淖 记事》 等一 系列优 秀的乡土小
说 。 自此 , 曾祺就像 一条 埋在 地 下 的河 流被发 掘 汪 出来 , 爱 、 随 者 甚 多 , 然 形 成 一 种 “ 曾 祺 喜 追 俨 汪
中, 指导 着他们 日常生 活 中 的一 言一 行 。在 这样 的 “ 仁爱 ” 下 , 们 超 越 了身 份 和贫 贱 的差 异 , 之 人 和谐
生活在一起 。《 寂寞和温暖》 中的沈沅 , 在被打成
右派后依 然得 到 了周 围人们 的关 心 和保 护 , 没有 文 化 的老 工 人 王 栓 也 好 , 识 渊 博 的 老 技 师 “ 稻 学 早 田” 好 , 也 身上 都有 着 最 朴素 的善 良和最 单 纯 的是
一
地弥漫在小说中 , 传统的社会和道德观念在这里消 弭殆尽 , 僧人 们 的生 活 都 不 能 例 外 , 我 们 并不 连 但
觉得 这 是对 宗教 的亵 渎 , 而会 认 可 和欣 赏这 种真 反 实 的充 满 了亲 切 和美好 情 感 的生 活状态 。 这种 中国式 的世 俗 精 神 , 为 小 我一 己求 得安 在
6 5
自觉地遵 守 。于是 , 汪 曾祺 的小 说 中 ,“ 在 仁爱 ” 这
一
面前最 最本 真 的呈 现 。一 种 自然 的生 活 气 息 浓郁
思想其 实 已经 出于儒 家 的思 想 体 系 之外 , 不再 受 种 自觉 又 自然 的人 生 观 , 透 到 了 人 物 的思 想 渗
到任何 传统礼 教 的 约束 。这 种 “ 爱 ” 仁 已经 成 为 了
诗骚传统艺术精神的绵延——论汪曾祺的诗化抒情体小说
可以说 ,主观抒情性是汪 曾祺小说贯穿始终的一 条主线 ,他的小说 中充满 了浓烈的诗的情绪。“ 一
个真正 的小说家的气质也是一个诗人。 汪曾祺 ”
一
法 。看起来 似乎是 回到 了传统 情节 小说 的写法 ,
语道破玄机 ,他是用小说文体进行创作 的现代
浸染着诗意 ,处处显现着诗 的氛 围,这是诗化 的 小说 ,或者说 ,“ 一个 短 篇就是 一 首诗 ” 。
一
发的 《 诗》 与 “ 发愤抒 情 ” ,有 为而作 的 《 》 骚 共同构成 了中国古代绵延 几千年的抒情传统。这 种抒情传统深刻影响 了中华民族 的情感表达方式 ,
也对其他各种类 型的文体形成 强有力的渗透。正 如某 台湾学 者所 言 :“ 在公 元前 十世 纪左 右 ,中华 儿女选择了简洁的 ,反复 回增的歌谣体来表达他 们的喜怒哀乐时,的确是从这种复沓的歌谣形式 里找到了最贴合于他们 的心灵秩序与美的理想 的 表达媒介。往后 ,文学创作的主流便在 ‘ 抒情诗 ’ 这种文学类 型的拓展 中逐 渐定 型,终 而汇成标识
《 车》 磨灭》 三叶虫与剑兰花》 艺术家》 待 、《 、《 、《 等都明显地带有这种结构特征。 八十年代 以后 的小说仍 然是散文化 的,但 与
四十年代 的小说 相比,故 事性 明显增强。也许 是 意减少意识流 的写法 ,更多采用第三人称 写实风 格 的缘故 ,与 四十年代相 比 ,八 十年代 的小说 在 行文上不作大 幅度地跳跃 ,而是平 实 、安分 的做
上去似乎不动声 色 ,但那 只是为 了追求诗情的含
穿插引用甚至堆砌 诗词 ,既是传 统士大夫表 现高雅 、 才情 的惯用手法 ,同时也是他们驾 轻就
— —
熟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果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看 ,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基本介绍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特色散文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被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汪曾祺作品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探讨
04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心灵,而且蕴含着深邃的人道主义思想。
通过对汪曾祺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发现汪曾祺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强调人的精神追求以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
这些人文精神不仅为汪曾祺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关 键 词] 汪曾祺;人文精神;精神追求;作品分析汪曾祺作品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探讨刘丹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汪曾祺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才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活画卷。
他的作品不仅凝结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还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使他的作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汪曾祺作品中探讨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表现,探讨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汪曾祺作品的人文精神概述(一)汪曾祺作品的文化内涵汪曾祺,这位20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以他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
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入洞察,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1]。
其作品是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无论是作品中的主角,还是那些配角,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丰富的情感色彩。
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更能够从中体会到人性的真实与美好[2]。
此外,汪曾祺的作品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文字优美、简洁,语言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这种简洁而不失深度的写作风格,使汪曾祺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汪曾祺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下半叶,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证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以及人在社会历史大潮中的挣扎与奋斗。
试论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
2012.02学教育16以简和他能相爱交往。
莱辛追求女性的独立和自由,希望女性不依赖男性生活。
她认为两性是平等的,一方都不能夺取对方的自由,两性之间需要双方的团结和努力建构男女平等的和谐关系。
三、《又来了,爱情》的萨拉追求的爱情《又来了,爱情》是多丽丝·莱辛的晚年代表作品之一。
在小说中,多丽丝·莱辛关注边缘女性和老年女性,表现了她们的感情生活。
《又来了,爱情》的一条线索讲述朱莉的故事。
朱莉先后爱上军官和贵族,但她的两次爱情都因为她的出身和世俗的偏见最后以悲剧结束。
朱莉还有追求者向她求婚,可是婚礼前她投水而亡。
她经历的爱情和世俗的偏见也结束了。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就是萨拉的故事。
多丽丝·莱辛通过对小说中女性人物萨拉的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意识。
萨拉追求爱情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萨拉欲爱不能的痛苦。
多丽丝·莱辛描写了女主人公萨拉的心理,进入她的内心来描写她的女性思想。
莱辛表现了女主人公萨拉那种感情和现实中的矛盾。
《又来了,爱情》这部作品讲述以萨拉为代表的女性在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过程遇到的感情迷失。
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萨拉的情感经历,解读她感情迷失的原因和困惑的出路。
萨拉追求的爱情描写和心理是作为重点的女性人物分析,萨拉是剧团的编剧,她先后爱上了比尔和亨利。
亨利对萨拉的态度与比尔不同的,他不会背叛妻子,亨利和萨拉他们之间都有道德底线。
萨拉在和亨利的感情中困惑,理性让萨拉认识到自己和亨利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压力使萨拉逐渐成熟起来,她对爱情和自己重新有了认识。
女性在社会独立生活着,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莱辛在两性关系上既接受了女性主义的一些观点,也有她自己特色的理解。
《又来了,爱情》展示了莱辛对女性感情的思考,女性的真正自由和爱情不是女性的独立,更在与男性的和谐关系。
作品表现了两性双方关系中,一方的强势都会使得男女关系失去平衡。
两性关系存在平衡,男女之间才可以拥有和谐的关系。
《又来了,爱情》小说中女性人物萨拉的描写展现了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汪曾祺作品中,民情风俗包含着真实的性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和谐的风俗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鲜明,以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淳厚的生活底蕴,热衷对故乡、对童年展开温馨的回忆,并擅长作风俗画式的描绘,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
汪曾祺说过:“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关于风俗画的描绘是有意为之的。
《受戒》和《大淖纪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读者,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那种别有风情的风俗描写。
如《受戒》的结尾处:“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其笔下那具有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纯朴、温馨、清雅和谐的美感,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久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在《大淖记事》里,有随四时自然变化的沙洲美景、高阜上的鸡鸭炕房、负曝闲谈的人家、忙碌的浆房、田畴麦垅、闲置的候船室。
总之,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
而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优美和谐的风俗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的融洽关系中,还表现在人与物之间的亲近上。
《受戒》中的小和尚海明和小姑娘英子爱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荧火虫飞动。
《天鹅之死》中的白蕤对美丽的天鹅情有独钟。
《昙花?鹤和鬼火》中的李小龙爱那雪白的昙花、美丽的野鹤和绿色的鬼火。
从《受戒》看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和谐美
从《受戒》看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和谐美作者:王丹来源:《牡丹》2016年第09期汪曾祺是一位深受佛道熏陶的“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他的行文谦抑节制,在柔和中尽显一种张力,于平淡里蕴含着无尽的韵味。
他的作品《受戒》给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一缕清风,成为把新时期文学真正带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开山之作。
这部佳作让长期在政治话语主导下苦闷挣扎的中国文人看到了一丝希望,让充满终极关怀的人性之光照亮了压抑已久的黑暗长夜。
小说在看似矛盾的佛俗对立中找到了合乎人性的契合点,在世俗性的此岸与超越性的彼岸之间架起一座和谐之桥。
在汪曾祺笔下,空门之内被填充进形形色色的世俗之事。
佛门禁地的神圣性被消解,受戒文的庄严性还不及一般的规章制度,受戒与破戒之间似乎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所受之戒俨然已不是佛门之戒,而是生命和谐之戒,即让爱的生命更具合理性,让乡情浓郁的苏北水乡变成自由人性和健康生命的乐土,让一种和谐之美越发显出动人的光彩。
庵赵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即是世俗性与超越性的奇妙组合,它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佛俗是难以对立的。
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以氏族血缘而划分的聚居地。
庵,本来是尼姑住的小庙,此地的庵里住的却是和尚。
从庵赵庄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这座庵对于庄上居民的重要性。
可以说,菩提庵之于庵赵庄如同一座教堂之于一个欧洲的小镇。
但这里的菩提庵不同于一般的修行圣堂,有趣的是,它被讹称的寺名荸荠庵带有一种充满世俗性的泥土气息,乍一提起,像是乡野里一所废旧的菜园子,但是这乡土气息给印象中阴暗神秘的寺院带来些许生机。
在汪曾祺的笔下,佛俗就是这样平淡自然、和谐共融,不突兀、不矛盾、更不奇怪。
由此看来,佛教世俗化在庵赵庄是极其普通的一件事,没有人会质疑,也没有人因此而愤怒,在当地出家当和尚与其他世俗之事并无二致,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规矩,这可以被看作一种不成文的习俗。
小说的题目“受戒”所营造出来的庄重感和神秘感,也就这样在汪曾祺平淡温婉的叙述中被一层一层剥掉,让人们看到一群头顶戒疤的和尚在佛的注视下自由享受世俗生活的真实图景,在钟鼓齐鸣铙钹铿锵的唱经中,无疑也附和着一曲平实真切的世俗欢歌。
汪曾祺散文风格
汪曾祺散文风格汪曾祺散文风格汪曾祺的散文善于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见闻中撷取题材,把知识、趣味和思想寓于信笔所至的文字之中,并能做到亲切自然,舒展流畅,感情随笔流出,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透露出人生况味,有一种迷人的风采。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
1943年开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入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
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
”他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出版社2000年7月)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
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
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佳作品鉴●朱秀坤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是最容易读的,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一个个市井人物。
尤其适合我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凡夫俗子来读,读着读着就轻轻松松地走进了他的故事之中,舍不得出来了。
读着读着,就爱上了十一子、靳彝甫、巧云、小英子这些人物,爱上了淳朴清丽的里下河风情。
汪曾祺的小说,并不讲究奇与险,也不需要太多的起承转合、花头技巧,总是给读者铺平了道路,扫除了障碍,一马平川地驰骋开去。
即使是复杂的,他也能写得明白如话。
一开头就行云流水地讲下来了。
“黄开榜不是本地人,他是山东人”(《黄开榜的一家》);“生产队派我今天晚上护秋”(《护秋》);“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鸡毛》);“这是一个私立中学,很小,只有三个初中班”(《星期天》)……这样的开头比比皆是,老实得像是小学生写作文。
用行家的话讲,“他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于是,我们便心甘情愿地随着他走进了大淖,走进了高邮,去知会一个个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
去体会他们的爱恨情仇离合悲欢,从他那平淡简洁、洗净铅华的文字中间,去领会旧时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并从中感悟世态人情,和他那颗悲天悯人的乐观情怀。
特别是《大淖记事》的结尾:“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
当然会!”一点儿不消沉,而是充满了幸福的憧憬与美好的期待。
还有《岁寒三友》中,陶虎臣破产女儿又遭不幸,王瘦吾也是一身病骨家徒四壁,靳彝甫为了救助两位老友,只能把心爱之物三块田黄卖给别人。
他却是邀了两位到如意楼醉上一回的,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外面,正下着大雪。
读到这样白描的文字,在为三位好友叹息的同时,却又不能不为人物的豁达而拊掌。
汪曾祺的小说,就有这个特性,即使再苦再难,也永远不沉沦不绝望。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小说有一些优美的东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温暖”(《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汪曾祺(1920年-1997年),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
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翘楚”。
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以乡村和农民的生活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情感真挚、质朴自然,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首先,汪曾祺写作的特点之一是平实。
他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真实的环境和生动的描写呈现,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表达,给人以质朴的感觉。
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情怀。
其次,汪曾祺的作品充满了对农民的热爱和关怀。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农村生活为素材,描绘了农民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善良、坚强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了对农民的敬意和对富有人情味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此外,汪曾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他塑造的人物多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立的思想。
无论是善良忠厚的农民、风趣幽默的老师、还是矫情做作的官员,他都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对话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汪曾祺的作品还常常融入了一些幽默、谐趣的元素。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笔调和幽默的情节,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平凡的生活中,他能够捕捉到一些细小的乐趣和欢乐,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最后,汪曾祺作品中还常常融入了诗意的句子和描写。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诗般的语言和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用诗意的句子形容自然景色、描绘人物内心的情感,使作品更加丰富,给人以美的感受。
总之,汪曾祺是一位善于以平实、真实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作家。
他深情地描绘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真实的生活,更传递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摘要】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在小说文体方面,他的作品为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促进了文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其作品也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方向和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也给予了作家们激发创作灵感的启发,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学品味。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使其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关键词】关键词:汪曾祺小说、当代小说文体、意义、启示、影响、创作、文学、启发、读者、影响、批评、深远影响、多样性、丰富性。
1. 引言1.1 探讨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中国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在当代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探讨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还可以深入思考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在文体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塑造细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种写作风格对当代小说文体起到了启示作用,引领着创作者们探索更加细腻、真实的文学表达方式。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也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后继的文学创作者,也影响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汪曾祺的作品激励着更多的创作者勇于表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启示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的作品展现了对传统文学形式和风格的独特变化和创新,为当代小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范例。
汪曾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将其融合在小说中,形成独特的文学语言和风格,给后来的作家们提供了创作的启示。
汪曾祺的小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具有独到的见地,这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论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精神姿态
论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精神姿态王艳蕾【摘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位有着高度民间文化意识的知识分子.在横跨两个时期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一直坚守为底层大众书写的人生信条,遵循创作中的民间价值立场,以浓厚地方色彩的乡间风光为背景,叙写不同的风俗人情,开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性意蕴,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同时还揭示了自由自在民间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其创作通过对民间生活的审美发掘而架起了新时期文学从社会政治化回到“文学自身”的桥梁.【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5)004【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民间性;价值意义【作者】王艳蕾【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位有着高度民间文化意识的知识分子,民间化是他的小说的核心特点。
清新秀丽的地域乡土自然风光、自然淳朴的民风民俗,美好健康的人情人性,共同构成汪曾祺小说的民间世界。
这种民间的创作精神姿态,不仅使他们作品在焕发出灿烂的民间性精神艺术光辉,还架构起了一座文学从社会政治化文学转向个人化审美化文学(回到文学自身)的桥梁,汪管祺的小说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一、以“民间”生活为创作立场的形成民间立场是指作家自觉地沉浸在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边缘地带这样一个现实自在的文化空间,通过对中国乡土文化的认同(主要是它的自由自在,多元和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所形的一种价值取向,以及形成的独特叙事特征。
从这一特定的民间价值立场出发,纵观汪曾祺的人生经历和整体创作,不难发现,他始终沉浸在政治边缘的地带,徜徉于民间的自由文化空间中,其创作立场和精神姿态的民间性是极为突出的。
20世纪40年代,文坛掀起“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讨论热潮,这不仅是属于文学本体意义的建设性探讨,同时更凸显论争作家的思想政治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特别是以“文艺工农兵方向”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主要体现了延安中共意识形态对国统区文艺界的深刻影响。
汪曾祺的文学风格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观和他在小说文体创造上的自觉意识。
(1)在汪曾祺重新开始创作的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流派和文学潮流不断兴起,又不断更替的时代,许多作家都被卷入了各种潮流之中,而汪曾祺则为少数几位只按照自己的文学理想写作的“潮流之外”的作家。
汪曾祺与当代大多数小说作家不同,他从不涉足长篇小说,从来也没想过要写一部“史诗性”的或“全景式”的长篇作品。
他在《汪曾祺自选集?自序》中说:“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
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
”(2)虽然我们还不能说汪曾祺主观上想创造出一种新的小说文体,但是,他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努力却是自觉的。
正如他在《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中所说:“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汪曾祺的小说虽然也涉及他曾生活过的昆明、上海和北京等城市,但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而这些风俗民情也不是推动故事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因此,他的小说不但没有较强的故事性,而且故意在要与“戏剧化小说”背道而驰,使小说呈现出如日常生活一般的自然形态,在“散文化”中创造一种生活的“诗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汪曾祺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
2.汪曾祺在废名、沈从文,与阿城、贾平凹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
(1)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受到废名和沈从文的较大影响。
废名作品的特别之处,是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的营造,致力于乡村的风土人情,特别是乡村的儿女情态,他所写的是“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也就是说,他不但是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而且还要把散文化的小说写成抒情诗。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则较多地受到废名的影响,一方面以“乡下人”的眼光看城市,对现代文明进行无情的讽刺和批判,另一方面,则立志要成为湘西生活的叙述者和歌者。
从汪曾祺作品看中华人文精神
从汪曾祺作品看中华人文精神导语:汪曾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老庄“仁者爱人”的思想。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从汪曾祺作品看中华人文精神,欢迎大家阅读!1 引言汪曾祺是当代德高望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其作品内涵深厚,遣词颇有韵味,因其体现了古典文学中的精华。
他在创作时惯于将侧重点放在追求人性自由方面,人文气息浓厚。
本文着眼于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予以浅析。
2 汪曾祺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体现2.1中华人文精神之――人性的和谐汪曾祺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古典韵味,遣词造句方面是如此,思想内涵上更是如此,故而,其作品对孟子“仁”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沿袭。
故而汪曾祺的作品首当其冲体现出来的就是人性的和谐,他的作品表达了其对人性自由以及万物和谐的追求以及向往。
例如在《受戒》中,大多数和尚都将戒律清规当做耳旁风,仁山在荸荠庵里也从不忌讳,连袈裟都懒得穿,每年夏天,酷暑难耐时,仁海的妻子还要例行公事一般来寺庙里消遣一段时间,仁渡虽然没有正妻,却也有一个相好。
他们虽是出家人,但也吃酒赌博,毫不遮掩。
他们甚至将寺庙“转了形状”,将其发展为商贾们的聚会游乐,厮混的地方。
让人惊叹的是,连声名远播,德高望重的积因寺方丈都有个妙龄小妾。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就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和谐,认为七情六欲是人的正常欲求和本能,既要“仁”,就要“平等”,即要平等,和尚也不能被排除在外,出家人也是人,虽然生活的地点和方式不同,却没有什么很大的特殊,与其他俗人应当“殊途同归”才好。
虽然作者认为爱情是无可厚非的,即使是和尚。
然而,其作品的背景往往是禁欲的年代。
这样更能体现反叛意识,对比鲜明,则更显得了不得。
尽管爱情并不是一个浪漫的纯物,其中充满物质和交换(那个年代大多如此),然而,他的精神仍旧是执着的。
例如在《大淖记事》一作中,保安队的刘号抢占了巧云,然而,十一子并不因其不是完璧之身而戴着有色眼镜看她,相反,他们两情相悦,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在一起。
他们的朋友也在很大程度上救济了他们,在十一子遭到毒打之后,巧云以一个贤良并且坚忍不拔的女性形象当起了家里的顶梁柱,对其照顾有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民族 形式” 的讨 论 热 潮 ,这 不 仅 是 属 于文 学本 体 意义 的建设性 探讨 ,同 时更凸显 论争作 家 的思想政 治 的立 场和意 识形 态的诉 求 ,特 别是 以 “ 文 艺工农 兵方 向” 的 “ 民族形 式” 问题 的讨论 ,主要 体现 了
跨 两个时期 的创作 生涯 中,汪 曾祺 一直 坚守为底层 大众书写 的人 生信条 ,遵循创作 中的民 间 价值 立场 ,以浓厚地 方 色彩 的 乡间风光 为背景 ,叙 写不 同的风俗人 情 ,开掘 出 日常生 活 中的
审 美性 意蕴 ,表 达 对美好 的人 情和 健康 的人 性 的憧憬 , 同时还 揭示 了 自由 自在 民间的独 特价
第1 5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J OURNAI OF ANS H UN UNI VERS I TY
V( ) 1 .1 5 N O. 4 A ug .201 3
论 汪 曾 祺 小说 的创 作精 神 姿态
王 艳 蕾
( 福建 江夏 学院 ,福建 福 州 3 5 0 1 0 8 ) 摘 要 :在 2 0世 纪 中国文 学 史上 ,汪 曾祺 是一 位 有 着 高度 民间 文化 意识 的知识 分子 。在 横
术 光辉 ,还架构 起 了一 座文学从 社会政 治化 文学转 向个 人化 审美化 文学 ( 回到文学 自身 )的桥 梁 ,汪 管祺的小 说从而 具有重 要 的文学 史意 义 。
一
、
以 “ 民 间 ” 生 活 为 创 作 立 场 的 形 成
势 压倒一 切 的时代 ,空气 中似乎都 弥漫 着各种 政治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5 —1 2
作 者 简 介 :王 艳 蕾 ( 1 9 7 8  ̄) ,女 ,福 建 福 州 人 ,福 建 江夏 学 院讲 师 ,硕 士 。研 究方 向 :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
・
1 6 ・
安顺学院学报
2 0 1 3 年 第 4期
间 由肤 浅 的情 感 倾 斜 通 过 生 命 的交 流 与血 肉的 融
合 ,上 升到 对 民间精 神 的把 握 和对心 灵栖 息地 的确 认 。人 生经 历也 是促 使汪 曾祺 民间化 思想 得 以形 成
在 2 O世纪 中国文 学 史上 ,汪 曾祺 是一 位 有着 高度 民间文化意 识 的知 识分子 ,民间化是他 的小说 的核心 特点 。清 新 秀丽 的地域 乡土 自然风光 、自然
延 安 中共 意识形 态对 国统 区文艺界 的深刻 影响 。而 当时 的汪 曾祺却 游 离 于这 一 政 治文 化 思潮 的边 缘 , 他 的第一 本短篇 小说集 《 邂 逅集 》中写得 最好最 能 体 现他 的思 想情 感 的 《 老鲁 》 《 鸡鸭 名 家 》 《 戴 车 匠》 《 艺术 家 》 《 邂 逅 》等作 品 ,既没 有抗 战 的呼 号 ,也没 有文艺 为工农 兵服 务 的呐喊 ,讲 述 的是 民 间百姓 的生活故 事 ,表现的 是作者 对 民间百姓人 生
纵 观汪 曾祺 的人 生经历 和整体创 作 ,不 难发 现 ,他
说
“ 从某个 角度 当然是 很 倒 霉 了,不 过 ,我 真 正接 触
始终 沉浸在 政治边缘 的地 带 ,徜 徉于 民间 的 自由文 化 空间 中 ,其 创作 立场 和精神姿 态 的民间性 是极 为
值与 意义 。其创 作通过 对 民间生 活的审 美发掘 而架起 了新 时期 文 学从 社会政 治化 回到 “ 文学 自身” 的桥 梁。
关 键 词 : 汪 曾祺 ; 小 说 ; 民 间性 ; 价 值 意 义
中图分类 号 :1 2 0 6 . 7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9 5 0 7( 2 0 1 3 )0 4 -0 0 1 6 —0 4
里 各种美 的感悟 与启迪 。 2 O世纪 5 O年代 起 至文 革时 期 ,是一 个 政治 气
淳朴的 民风 民俗 ,美好 健康 的人 情人性 ,共 同构成
汪曾祺 小说 的 民间 世 界 。这 种 民 间 的创 作 精 神 姿 态 ,不仅 使他们 作 品在 焕发 出灿 烂 的民间性 精神艺
主义斗 争 ,高 昂 的政 治 热 情 代 替 了 文 学 创 作 的诗 情 。那一 时期 ,汪 曾祺 的生 活亦剧 烈震 荡 ,先 做右 派 ,后关 “ 牛棚” 。然 而 ,这 一 系 列 的 生 活 震 荡 , 反 而让他 更加 深入地 走进 了 民间 ,由朴 素的 民间感
元 和富有 生命 力 创 造力 的 精 神 ) ,结 合 自己的 审美 理 想和时代 精神所 形 的一种价值 取 向 , 、 以及形 成 的 独 特叙事特 征 。从 这 一 特定 的 民间价 值 立 场 出发 ,
突 出的 。 ’
了 中国的土地 、农 民 ,知道 农村 是怎 么 回事 。农 民
和我无话 不谈 。我 的确觉得 中国的农 民 ,一 身沉重
2 O 世纪 4 O年代 ,文坛掀 起 “ 文 艺 大众 化 ” 和
的负担 ,他们 和 中国 大地 一样 ,不 管你 怎 么 打法 , 还 是得 靠 他 们 ,我 从 农 民 那 里 学 到 了许 多 东 西 。 ” 又说 : “ 我 当了 一 回右派 ,真是 三 生 有幸 。这 对我 确 立 以后 的 生 活态 度 和 写 作 态 度 是 很 有 好 处 的。 ”
口号与标 语 的气 味 ,政 治 的 强 势 反 应 在 文 学 创 作
民间立 场是 指作家 自觉地沉 浸在 国家政 治意识 形 态边缘 地带这样 一个 现实 自在 的文 化空 间 ,通过
对 中 国乡土文化 的认 同 ( 主 要 是 它 的 自 由 自在 , 多
中 ,便是 回忆苦 难反 思战争 ,以及 与帝 国主义 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