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报道的思考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笔钱对农村来说 ,是 目前任何投资都不
艳比拟和代替的。亿万农民从农业生产中 砖移出来, 在城 乡之间流动就业, 对城乡结 I 农村人 口 勾、 结构、 农民观念结构的影响极 箕深刻。农民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要求 ,顺应以市场为基础配置劳动力
有一部分又回到农村务农;大多数仍是亦 工亦农、 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 与此同时 , 又不断有一些新的农村劳动力加入到转移 就业的行列。如此循环推进,大约 1 亿人 左右的农民工规模将会较长时期保持下去。
目前 ,全 国农业剩 余劳动力仍 然大
资源的规律 ,在城 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 破的背景下, 闯出了一条统筹城 乡就业、 统
一
劳动力市场的新路子。如果让政府每年
提高进城务工农 民的职业技能 ,改善他 们的就业环境和 条件 ,保障 他们的合法 权益 ,使他们 与城 市劳动者一样平等就
业 ,为他们提供城 市市民享有的一般公
安排这 1 亿多人就业 ,那是难以想象的。 事实证明 , 农民外出务工 , 为工业发
展增强 了竞争 力,为城 市繁荣增加 了活 力, 为改革开放增添 了动 力, 为工业带 成
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 从我 国国情 出 发解决这个问题 , 必须坚持城 乡统筹 、两 “
条腿走路”的方针 ,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
合理有序流动 , 这就是一部分农民需要进
城 务工 ,一部分农民需要就地转移。 让 一部分农 民进城 务工 ,就要立 足 城 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 市的容纳能 力,
量存在。 据专家测算 , 综合考虑我国农村
劳动生产率、 土地产 出率 、 农业劳动力的
共服务 。 让一部分农民就地 转移 , 要向 就
对新闻报道中农民工形象失实的思考
王 加 佳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 的逐 渐加快 ,农 民工群体便也应运而生 ,并且 已经 日渐成 为一个数量庞 大、结构复杂的新生群体 ,在媒 体报 道 中也 日趋 占有大量比重。调查研 究结果表 明,媒体对 于农 民工的形象塑造存在很 大的偏 差,这一现 象不利 于广大受众以及整 个社 会对农 民工群体的理性认识。本文将从媒 体所产生偏 差的具体表现入手 ,在 学习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向着最终解决 问题的 目的迈进 一步。 关键词 :城 市化 ;农 民工形象 ;新闻报 道
前 盲
大众对于农 民工群体的认知主要来 自于文学 和艺术作 品中以及媒体 的报道 中,而前者 因为出于作品的可读性 和服务 于主 旨的使命 ,往往有 或多或少 的虚构成分在里面 ,因而大众对于这 一群体 的认识 基本上就要 凭借新 闻作 品中农 民工的形象。在当今社 会 , 新 闻媒介作 为最有力广泛 的传播媒介 ,在 对农 民工这 一社 会 边 缘群 体 的 塑造 上 起着 重 要 的作 用 】 。但 通过近期 调查 ,传媒对农 民工 的生活工作现状和负面行为 的关 注度 比较高 。且对这些问题的报道往往停留在受苦受难 现状和负面行为 本 身的描述上 ,缺乏深入 的解读和分析。 1 .报 道 内容 失 实 的 具 体 表 现
量 真 实 的 心 理 、生 理 状 态 和 需 求 并 不 能 有 效 的 表 达 出 来 。 1 .3对农 民 工 的伪 人 文 关怀
在新 闻报道过程中 ,媒体应充分调动积极性 ,突 出报道 主题 ,增加 报道类型 ,改变 目前报道 内容相 对简单和 刻板的状 态,增 加深度报 道 , 通过不断拓展信息的来源增加此群体表达话语 的渠道和空 间,在笔 者调 查 中发现在此类报道中 ,涉及农 民工 的被施恩 、负面的报道 占了很 大 比 例 ,而其他方面涉及的远远不够 。 2 . 3在 报 道 的 立 场 中增加 中 立报 道 在农 民工报道 中,报道者应 站在平等 的位置 ,讲述这一群体 的诉求 与生活状态 。媒介应该多给予他们关注 ,全面而客观 的描绘他们 ,一方 面加强主流人群对他们的理解 ,另一 方面帮助他 们寻找社 会认 同感 。 媒体 真正把他们 当作是城市人 口社会组成 的一部分 ,而不能简单地 视为 弱势群体 ,给 以同情 ,甚 至轻 视视 ,要 挖掘他 们 身上优 秀 的素质 和价 值 ,消除城里人与农民工之间的隔阂。 2 .4加强媒介的行业 自律 。提升媒介素养 既然媒介人 的素质对媒体有 如此 大的影响力 ,那么 ,传媒要 想提高 自身的地位 和影响 ,在市场中 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高度重视媒 介人素 质 的把 关 。既 要 严 格 把 住 进 人 关 , 又 要 重 视 对 现 有 人 才 素 质 的 培 养 。 如果 能逐步提高媒体的职业素养 , 增强其服务意识 ,在考虑媒体 的利益 同时承担其社会责 任。那 么也许 “ 城 里人” 和 “ 农村 人” 的界 限有朝 日会 不 再 那 么 明显 。 2 .5政 府 加 大监 管 力度 ,发挥 宏观 调 控 职 能 在引导规范媒体正确报道农 民_ T群体时 ,政府应致力于建设稳 定持 久的长效机制 ,制定政策法规对媒体报道加 以正确的规范 与引导。 由于 我国并未 出台正式 的新闻法 ,因而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报道 中媒体更 应该 注重报道方式与原则 , 使 维护弱势群体 的媒体话语权制 度化 、法治
我对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我对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我对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内容提要】本文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农民工的权益和农民工的组织化等方面,对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民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我们要立足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整体考虑和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工群体成为塑造中国未来的积极力量。
【摘要题】青少年社会调查【关键词】农民工/问题/调查【正文】农民工的主体是青年,农民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青年问题。
201X年7月,笔者随中央党校课题组对四川、浙江两省进行了调研。
结合调查的情况,对农民工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农民工的规模和结构:一个对中国意义重大的群体农民工的规模是惊人的。
尽管由于统计方式的不同,对农民工数量的估计差别很大,但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全国农民工的总数也超过1亿。
浙江省201X年农民工总数在1200万人左右,四川省从201X年到201X年,农民工数量分别为1260万、1300万、1370万、149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的分别达到560万、600万、660万、740万人。
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四川省政协调研估计,一般在40,左右,高的达到50,。
四川省乐山市统计,201X年农村劳动力156万人,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6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3.5亿,其中富余劳动力估计有2.5亿人。
这是农民工群体能不断扩大的原因。
这样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使农民工的供应几乎没有限制。
事实上,这些年来农民工的增长一直十分迅速。
据有关统计,1994年全国农民工数量为6000万人,1999年达到8200万人,201X年达到8840万人,201X年已有1.14亿人,10年间农民工的数量翻了一番。
农民工的流向遍及全国各地。
据四川省调查,农村劳动力向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转移的比重较大,向省外转移的比重上升,以东部为主,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加快。
当前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点思考
人。
目前 收入分配 中 ,劳动 占比偏低 ,因此 要努力提高劳 动
一
4 3—
l 民阁麓 l 农
农业经济
2 1/0 01 1
在初 次收入分配 中的比重 。这就 要求要妥善处 理好 国家 、企 与公办学校 同等的财政 扶持政策 。对 在农 民工子 弟学校就 读 业和农 民工的利益 关系 ,建立农 民工工资合 理增长机制 ,促 的学生 ,也要 按照公办 学校 的标准 ,免除学杂费 ,享受相关 进农 民工工资合理增 长 ,让农 民工充分享受到 工业化 、城镇 补 助 。 化快速发展的成果 。
改革 开放 以来 ,随着中国工业化 、城 市化进程加快 ,农
二是 完善农 民工就业信 息服 务 。加强输 出地 与输 入地劳
民工 问题 成 为当 前 中国 的 突 出 问题 。据 国 家统 计 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测 , 务对接 ,健全 城乡公共就业服 务体系 ,多渠道 为农民工提供
2O 0 9年 全 国农 民工 总量 为 29 8万 人 ,比上年 增加 4 6万 就业信息 。输 出地要为准备外 出就业的农 民免费 提供政策咨 27 3
些省份也 出现了结构性 缺工。然而据估 算 ,目前我 国农 村剩 与城镇职 工工资差距不断拉 大。特别是农 民工的工资大多是 余劳动力 还有一亿左右 ,农业技术进步 还将释放 出更 多的富 在劳动 时间长 、强度大 、条 件差的情况下获得 的 ,付出的成 余劳动力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 村劳动力仍是供大于求 , 本比较高 。据调查 , 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 2 天 , 农 6 每周工作
做好新时期“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
做好新时期“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提要: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
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把更多的版面和时段让给“三农”,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亟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当前,“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政治机遇、社会发展机遇、“三农”发展机遇、新闻改革机遇。
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做好“三农”新闻宣传,应该以提高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
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二是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实践和创造;三是要辩证地看待“三农”的现实问题;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力量给予强力的推动。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近两年,我国新闻媒体加强了“三农”方面的宣传报道,为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氛围做出了贡献。
但是总起来看,现在的“三农”宣传还没有形成新的突破,与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把更多的版面和时段让给“三农”,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亟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新闻媒体既记录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不同的时代为新闻媒体提供着不同的宣传报道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三农”新闻宣传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机遇期,一是土地改革以及其后的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再有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
下地干活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下地干活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下地干活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导语:在大学的四年中,我有幸参加了几次下地干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让我亲身体验了农村生活,也让我认识到了农民工的辛苦与付出。
通过这些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和问题。
在下地干活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收获和感悟。
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认识农民工群体1.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农民工是一支重要的劳动力军队,他们为了生活和家庭的需求,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工地、工厂等地务工。
他们常年在城市打工,以较低的工资换取自己和家人的生计。
农民工群体的存在使城市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他们的付出和辛苦是我们可以见到的,但却容易被忽视和遗忘。
2.农民工的生活与困境农民工的生活条件通常很差,常年租住在简陋的宿舍或简易的工棚中。
他们的工资水平较低,且往往无法按时发放。
加班加点成为了他们家常便饭,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常常只休息一天或半天。
此外,农民工还面临着医疗保障、教育问题等困境。
这些困境使得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二、下地干活实践心得1.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下地干活的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农村劳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我从事了插秧、收割、耕地等农活,这些劳动使我意识到了劳动的辛苦和付出,也锻炼了我对不同劳动的掌握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克服了困难,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2.与农民工的交流在下地干活的过程中,我有机会与农民工进行了交流。
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更加了解并尊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我了解到他们来到城市打工是为了生活和家庭的需要,也了解到他们工资微薄、工作时间长,并时常加班加点。
我尽量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3.意识到劳动与价值通过参与下地干活的实践,我深刻意识到劳动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村里农民的变化心得体会大全(17篇)
村里农民的变化心得体会大全(17篇)心得体会是在工作和学习中总结经验和感悟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
阅读这篇心得体会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的观点和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的方向。
村里变化感悟心得体会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乡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生活在一个小山村,亲身经历着村庄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发达的历程。
这些年来,我对村里的变化有了很深的感悟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环境、民生、教育、文化、文明五个方面展开叙述。
首先是环境方面。
过去,我的家乡是一个贫瘠荒凉的山村,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村庄周围的山林几乎被砍伐一空,河流里面充斥着污水和垃圾。
然而,如今的村庄却焕然一新。
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山林进行了整治,绿树葱茏,鸟语花香。
河流也变得清澈见底,来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为村民们提供了优质的生活水源。
整个村庄焕然一新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
其次是民生方面。
几年前,大部分村民的收入只能依靠农田,他们生活贫苦,缺乏基本的健康保障。
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村里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
政府大力引进高科技农业,村民们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蔬菜水果,收入逐年增加。
同时,政府还建设了现代化的农村医院,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现在,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再次是教育方面。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以及教育资源的匮乏,许多村民的孩子只能接受很有限的教育。
而现在,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来改善乡村教育。
在我们村里,修建了现代化的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育设施,聘请了优秀的教师。
孩子们能够接受与城市孩子相当的优质教育,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教育的提升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接着是文化方面。
村里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前,我们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少,村民们只能在家里或者做农活的间隙,通过电视或者收音机来获取信息和娱乐。
而如今,政府为村庄修建了文化广场,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还邀请专业演员来进行演出,让全村人享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和快乐。
关于农民工媒体报道的思考_构建
关于农民工媒体报道的思考_构建论文导读::出现了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型群体——农民工。
农民工媒体报道缺陷。
媒体起着为我们构建外部世界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媒体报道,缺陷,构建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
但是,中国社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型群体——农民工。
民工潮从1979年起步,经历1984年到1993年的重点延伸,1995年以后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1]据统计,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突破 2 亿,今后10 多年还将有更多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这些涌入城市的农民,成为城乡二元结构冲突的最突出表现。
[2] 媒体不仅有力地参与了农民工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所持有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解、认知农民工的模式,同时也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自我定义,并可能成为其行为举止的参考规范。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城市农民工问题日益突显,农民工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社会身份在社会各个领域受到的种种歧视和排斥,从报纸、电视到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对农民工的负面报道更加使农民工的不利处境日益恶化。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近几年,农民工报道在数量上与日俱增构建,究其原因不外乎该人群数量的庞大、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农民工本身的特质赋予的新闻价值等因素。
但是,在日益增多的农民工报道中却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传媒在关注着该群体,为该群体的合法权益呼吁;另一方面在报道中却存在着偏见、歧视和冷漠等现象。
[3]农民工群体的媒介镜像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整体认知,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资源配置。
农民工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由农民工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目前,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在报道规模、报道质量和议题设置上存在着话语权萎缩和媒介镜像被污名化、妖魔化倾向,加深了社会主流群体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成见,也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
农民工现象的人文思考
I 通 随着工业 化和城镇化进程 的加快 ,越来越多 的农 村富余 市和 乡村分离 开来 。一方 面在农村 把户 V与土 地相结合 , 实现对农 民 的集 中 劳动力 自发 地转 向了城镇 ,形成 了一个特殊 的社会群体—— 过土地 的集体 所有制集 体的生产 和分配 , 保证 农村 的稳定 ; 另一方 面 , 在城市把 户 V 与劳动 就业 I 农 民工 。据 国家统计局 的调查显示 :0 5 2 0年全 国进城务工 和在 管理 , 同时 配 以城 市 就业 和保 障制 度 , 保证 城 乡镇企业就业 的农 民工总数超过2 , 中进 城务工人员 1 亿 和生 活供 应相 结合 , 亿 其 . 2 市社 会 的稳定 , 并把农 民排除 在这一 体制 之外 , 限制 城 乡之 左右 。农 民工广泛分布在 国民经济 的各个行业 , 中在加 工制 其 I 造业工 作的 占从业 人员 的6 %, 8 在建 筑业 、 采掘业工 作 的占到 间的人 V流动 。这一 系列相关 的配套制 度从外 围强 化了户籍 制度 的限制性 功能 。这 种户籍制 度在很 长 的时 间里 , 对社 会 近8 %, 0 在环卫 、 家政 、 餐饮等服务业 中的 占到9%以上 。由此 0
查 , 旦发现低于此标 准的现象 , 对有关企业 的负责人予 以 对农 民工 的法 律服务 和法律援 助的工作 ;充分 发挥工 会 、 一 应 妇 处罚。虽然在温家宝总理 的亲 自关注下 , 国掀起 了清欠农 民 联和共 青 团组 织在农 民工维权 中的作用 。再次 , 级政府 要 全 各 工工资 的风暴 , 但这 只是暂 时地解决 了问题 , 要想从 根本上解 把帮 助农 民工 就业作 为公共 服务 的重要 内容 , 监督 用人单 位
关于农民进城务工的一点思考
关于农民进城务工的一点思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先后经历了控制流动、允许流动、控制盲目流动、规范流动四个阶段。
目前,持续升温的“进城热”已汇成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每年的“春运”已成为我国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2亿农村人口离开土地进城谋生,这在给城市管理带来就业竞争加剧、社会治理复杂、城市负荷加大等影响的同时,也为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然而,农民进城务工始终面临着一些体制性、制度性问题的影响,直接制约了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的进程,并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社会公平和进步。
一、农民进城务工所面临的几个问题第一,农民工收入较低且缺乏社会保障。
农民工多从事苦、脏、累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劳动条件差、收入待遇低。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量使用农民工,压低农民工工资,不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另外,由于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各地参保制度相对割裂,不方便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衔接,而农民工是流动性较强的群体,这直接导致他们宁愿将社会保险折算成工资发放也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障。
第二,农民工计生管理方式制约农民工流动。
现行的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过于严苛,已婚育龄妇女需每2个月到户籍所在地接受检查,因为农民工经常性流动,农民工输出地区的计生管理部门难以通过委托输入地进行管理,往往要求被管理对象定期返乡接受检查,这样极大地增加了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务工的成本。
第三,农业生产因素影响农民外出打工。
农民进城务工并不代表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他们为了增加收入,同时也是防备失业后作为回家谋生的最后资源,农民工在农忙时必须回流从事季节性的农业生产,从而造成打工不稳定。
另外,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灌溉、治虫等工作必须基本同步才能取得较好的收益,而农民在外打工不可能按要求及时搞好农田治理,这样极易引发邻里矛盾,进而间接地挫伤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
第四,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堪忧。
农民外出打工都要面临子女教育管理的难题,其子女留守的,往往因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易造成留守儿童堕落、意外伤害等事件。
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五篇范文
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五篇范文第一篇: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学习发展经济学之感想——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发展经济学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丰富繁荣了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中国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聚焦点,中国面临的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如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失业与就业、金融风险、社会保障问题等等。
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对中国农民工生存现状的一点点看法。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数量大约为2亿人。
这一部分人迫于生活的压力,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却依然存在非常多的影响其正常生活乃至于生存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由于农民进入城市参与经济活动后涉及的一系列权益保障的总称。
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
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摸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与歧视,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
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
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应该归因于社会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户籍界定的漏洞。
长期以来,正因为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行业划分的误区、成分身份的划分,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误,社会上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的身份成了终身制,在社会处于“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终于表现出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问题,农村的三农问题也出现了。
平常最奇崛 平凡最美丽——农民工王俊旺报道带给我们的思考
总编室 , 如何 处理这些信息和线索 , 都需
要总编室根据报纸的定位 和报道计划去 把握。把握 的过程其实就是 一个协调的
过程 。
对 内协 调
能 服务 的, 是前 面两个功能的 自然延伸 。
无论是报纸定位的落实 ,还 是报道计划
美 女教 师 ” 一样 , 以实 际行 动正 面 回应 了
平 民英 雄体 现 了主流 意识
在和平年代 , 在新的历史时期 , 传统 意义上 那种 惊天 动地 的人 物 和事迹 少 了, 但平凡中的不平凡似乎更感动人 , 使 人动情并难 以忘怀 。农 民工 王俊 旺的报 “ 最美农 民工” 王俊 旺这个典型之所
类型的稿件, 对记者和通讯员产生导 向作
用; 要 引 导 记者 和通 讯 员 多用 新 闻 语 言 , 克 服 公 文 味 ,并 在新 闻 报道 形 式 上 大 胆
辑部 门,不是什么东西都精通的大百科 部门。在制订报道计划 时,必须与有关 部门商榷 , 不然 , 制订出的计划有可能抓 不到重点 ,或 者有可能缺乏可 操作性 。 作为一份地市党报 ,当地党政军群的各 种报道消息和新 闻线索会 源源不断涌进
日在元宝 山水泥厂进行装货时 ,为 了避
免 滑坡 失 控 的大 型货 车撞 击 过 路 群 众 和
典 型事迹经 中央 、 省 市媒 体连续报 道以 后所产生 的正能量反响和效果 ,很值得
总结 与研 究 。
煤 气管道 , 他不顾个人安危 , 追 随车辆强
拉制动 , 不幸被车辆碾压遇难。 王俊 旺的 举 动说起来平常 , 想起来伟大 。 这是 实实 在在的舍生忘死 ,这是实实在 在的见义 勇为。 他和“ 最美妈妈” 、 “ 最美 司机” 、 “ 最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问题研究调查报告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问题研究调查报告1. 引言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市场,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这个群体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透过对农民工现象问题研究调查报告的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处境,提供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社会公平与谐和。
2. 农民工现象问题研究调查报告的深度和广度评估农民工现象问题研究调查报告往往会对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环境、收入状况、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查。
在评估这份报告时,我们应该关注其深度和广度。
深度指的是报告是否分析了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是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广度则指的是报告是否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情况,是否包含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的调查结果。
3. 评估报告的深度为了评估报告的深度,我们需要分析报告中对农民工问题的解释和分析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报告是否提供了关于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原因、机制和趋势的解释?是否分析了农民工问题与城市化、工业化、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现象的关系?报告中是否提到了农民工问题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报告深度的评估。
4. 评估报告的广度在评估报告的广度时,我们需要了解报告是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报告是否包括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的农民工情况?是否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调查手段,如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这些因素都会决定我们对报告广度的评估。
5. 对农民工现象问题研究调查报告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农民工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个人认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社会保障力度,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企业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以《扬子晚报》为例
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以《扬子晚报》为例作者:朱丹来源:《传媒》 2013年第3期文/朱丹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有关农民工的报道在党报、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频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本文以《扬子晚报》为例,对2001年-2010年该报有关农民工的报道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扬子晚报》在农民工的报道方面除了能及时准确传达相关政策法规、关注农民工切身利益外,还存在对农民工的报道处于浅层、对农民工的形象塑造存在城市本位倾向、对农民工的弱势地位过于渲染和缺乏对农民工人格的尊重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类报纸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扬子晚报媒介分析对策建议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被关注的社会学体现,最重要的莫过于媒介的报道介入。
本文以南京《扬子晚报》为例,对最近10年农民工的报道案例进行量化分析,解析农民工在新时期(2001年-2010年)被东南沿海城市的容纳度与生存现状。
《扬子晚报》系东南地区影响力较大的晚报类媒介,其对农民工问题的报道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扬子晚报》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都市报对农民工的报道情况。
通过追踪比对全国范围的数家有影响力的媒介对农民工报道的线性趋势,笔者发现2005年度对于该类题材是一个结点,前后多有各项调查结果的差异。
故本文采取隔周抽样方式,以2005年为分界,前后各采用5年进行样本分析,具体时间跨度为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取得274个统计样本。
一、对《扬子晚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相关分析(一)对农民工报道数量的统计2001年-2010 年,《扬子晚报》对农民工报道的篇数在2005年出现10年峰值,并在此年份前后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倾向的变化:2005年以前年份均在30篇内,2005年以后年份则波动较大,整体对农民工的发表量增加,关注度开始提升。
(二)对农民工报道版次(是否在首版)的统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浅谈做好临工群体新闻报道的意义与思考
浅谈做好临工群体新闻报道的意义与思考作者:何雪菲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临工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城市的生产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参与到城市化的进程中来,但同时又是城市里边缘化的存在,缺乏社会关注。
本文以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的“临工”群体为例,浅谈阅读部分新闻媒体报道及本人采访报道此类群体时,产生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零工;农民工;新闻报道;采访;媒体(一)本文中所探讨的“临工”,即临时工、零工,具体是指合肥市凌大塘地区被城市边缘化的灵活就业群体,临工是当地人对这一群体约定俗成的叫法。
他们中有的是城市“候鸟”,游走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的是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由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群体,还有的是受经济形势或其他因素影响而下岗的工人,也有一些是城市里想要短暂做些零活的无固定职业者。
他们大多从事于建筑业、保洁等就业门槛较低的工作,他们中有搬运工、钢筋工、瓦匠、架子工、搬运工等,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是一群隐形的推动者,赋予了一座城市最朴素的生长力量。
(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民工潮,合肥也不例外,在包河区凌大塘地区附近逐渐成了民工聚集地,高峰时每天有五六千名农民工前来求职。
后来这里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家临时工集散中心——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这里成为多家媒体的关注焦点,许多对这里的各类采访报道,都引发过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克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挖土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挖土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挖土豆是一项辛苦而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农民工的辛苦和艰辛。
同时,我也领悟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凝聚力强大的团队才能完成这项耗费体力和精力的工作。
在实践中,我也看到了土豆对于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如何保护土地资源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
首先,挖土豆的过程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
在那一天的活动中,我亲自体验了挖土豆的过程。
扒开厚厚的泥土,握住土豆的茎蔓,小心翼翼地将土豆从地里取出。
刚开始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身体的疲惫感逐渐升级,我开始明白这项工作的艰辛。
在挖土豆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没有物质的丰富和文明的进步。
土豆虽小,但它们是农民的劳动成果,是他们长时间辛勤劳动的结晶。
而我们挖土豆的过程可以说是在感受农民工的辛苦,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思考。
其次,在挖土豆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挖土豆是一项集体性的劳动,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每个人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挖出土豆。
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相互协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在团队合作中,我也学会了倾听和沟通。
只有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完善工作。
在挖土豆的过程中,我多次向队友请教,不懂的地方也及时反馈给领队。
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我也看到了土豆对于农村经济的重要性。
土豆是农民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挖土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土豆的丰收,也深刻理解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只有保护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土地利用率低、农民收入不高等问题,这对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关于对于农民工调查的感想
关于对于农民工调查的感想第一篇:关于对于农民工调查的感想关于调研农民工状态有感农民工是来往于城镇与农村间的特殊群体。
他们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建筑、环卫、搬运等行业。
农民工也即将成为城镇建设的一支庞大生力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状况、生存状况、社会心态存在不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
面对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同时农民工也即将成为城镇建设的一支庞大生力军。
农民工是新兴的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
据劳动社会保障部2005年快速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
农民工已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农民工的贡献和作用相比,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如此庞大的生产队伍,应该着手改变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创造一个新纪元。
1、就业状态1.1、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保险是农民工当前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项目,也是解决好农民社会保障的着眼点。
就我们探访的工地,工人都说他们有买保险。
1.2、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
在缺乏保障机制的情况下,患病尤其是大病不仅给农民工带来身体的伤害,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失业。
所以应当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大病医疗部分的社会统筹保障机制。
1.3、养老保险制度对拥有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固定的住所和单位,在城镇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农民工,应该考虑将他们纳入当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生存状态2.1、住宿条件太恶劣住宿环境是民工生存面临最大考验和威胁。
2.2、伙食质量影响健康伙食质量普遍差。
午餐几乎是清一色的炖白菜、土豆和大豆腐,主食大米饭,只有一个工地的木工食堂一荤一素两个菜。
2.3埋下大隐患建筑工地的防疫完全空白,恶劣的住宿环境更易引发传染疾病。
没见他们做防疫工作,也没看见卫生防疫部门到工地检查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报道的思考
作者:陈碧贤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中国新闻出版报
农民工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这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农民工是农村户口,但又在城市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
特殊的社会身份,导致他们的许多权利受到忽略,甚至受到了其他阶层的歧视。
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有对农民工报道的用语不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报纸往往夸大事实,例如:“在京民工长期性压抑一年多连续奸杀四名女子”、“为200多元工钱讨薪民工锤杀工头家人”等等之类的煽情、猎奇、缺少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
在这类新闻报道里,“犯罪、跳楼、自杀、强奸、性饥渴、讹诈、抢劫、偷窥、口吐秽言、素质低下”等词汇成为描述农民工形象的用语,农民工的形象被不断“妖魔化”。
另外,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歧视未引起足够重视,笔者称为“隐性歧视”,这种歧视短时期内不易被察觉,但是影响深远,关系到市民对整个农民工群体形象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到社会是否和谐发展。
“隐性歧视”体现为提供给农民工的版面很少,为农民工提供的信息匮乏,对农民工的报道角度更是单一,误导新闻受众对农民工群体形象的认识。
对于农民工而言,经济利益是最急迫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进城的主要目的是赚钱。
没有工钱,他们无法在城市中生存。
为此,他们可能甘愿舍弃或者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社会处境,比如居住饮食等生活状况恶劣一点、休闲与精神生活枯燥单调一点,他们无暇或无法计较行动受限制、城市市民的歧视、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无处着落,等等。
但是,如果大众传媒也如此这般地将农民工群体简化为一个劳工群体,只让他们要欠薪的时候才和这个社会发生关系,而把政治、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利益诉求和呼声遮蔽起来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农民工群体的失语,市民对农民工群体的误解,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社会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机关,更应该起好带头示范作用,为农民工群体创造说话的条件,还他们一个话语的空间,还他们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农民工形象,加强市民和农民工群体的沟通交流,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情绪,共筑一个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