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理论及理性人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拉理论及理性人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解析

摘要: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省份,却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民工荒”,且有陆续波及扩散之势。本文从推拉理论及理性人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推拉理论;理性人;民工荒;企业文化;社会保障

一、理论探讨

(一)“推拉理论”与“理性人”假设

“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赫伯拉(Herberla)在1938年、米切尔(Mitchell)在1946年分别提出了这一理论。他们指出,原住地基本生活设施的缺乏、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不佳等构成了原住地的推力,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向其他地区迁移;同时。迁移目的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发达的基础设施等形成了目的地的拉力。吸引人们往该地流动。迁移就是原住地的外推力与目的地的内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将“推拉理论”系统化的则是唐纳德·博格(DJ.Bogue)。他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对个人因素的考虑,即在同样的推力和拉力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人选择流出原地而有的人选择留在原地。博格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将其分为“推力”(push factors)和“拉力”(pull factors)。他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可以相对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选择流动,是因为可以通过流动就业来达到改善生活条件的目的。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能使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的流动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其实。人们选择迁移与否是基于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的一种选择决策。因此。本文同时借助了微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应当认识到。在斯密的观点中。其“理性人”的概念是基本等同于“经济人”的,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指人们在做出某种决策时总是理性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理性人”假设则认为人们在进行某种决策时并不仅局限于追求金钱之利,在对待其他事物。比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等方面时,都会进行理性的思考。以期做出更加合理优化的决策。也就是说,本文中“理性人”概念的范畴要比“经济人”更加宽泛,前者完全基于行为科学,后者则主要局限于经济学。从本文研究视角出发,对于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农民工对工作地低工资的不满,而应该综合起来评判。

(二)文献综述

翁扬(2008)借助“推拉”理论,基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民工荒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和其他成本,而收益包括货币工资收益、福利收益以及其他收益。在此基础上,结合推拉理论,分析了成本收益对农民进城务工所产生的推拉作用,认为导致民工荒的原因主要来自城市的推力、农村的拉力、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力以及农民工主体变化导致的推拉转移等因素。舒圣祥(2007)认为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提前到达“刘易斯拐点”。这预示着我国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已经逐渐地消失。“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机。包小忠(2005)、孙立梅等(2008)、许腾辉(2010)则对基于“刘易斯拐点”的我国民工荒现象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直接套用“刘易斯模型”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低工资只是导致民工荒的一个表面因素,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的净收入下降了;是低工资与制度短缺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民工荒形成的制度根源。朱忠文等(2006)认为民工荒是劳动力供求变化的结果,是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劳动力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结果。更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必然结果。张国玉等(2005)认为民工荒现象是市场经济进程中必然经历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吸附资本的本性和资本有机构成增长的规律,使得随着资本的增加和积累,资本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

事实上,目前国内对于民工荒现象的研究尚未借助更多有说服力的理论工具,而是单纯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阐述的居多。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对民工荒现象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借助“推拉”理论和“理性人”假设,分别从农民工务工城市所产生的“推力”和农民工家乡所产生的“拉力”两个视角进行深入剖析。

二、“民工荒”现象的背景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报道首次见之于2004年7月15日的《南方周末》——《中国遭遇20年来首次“民工荒”》。反映了福建、珠江三角洲等许多地方出现劳动力短缺、企业招不到民工的现象。随之有关“民工荒”现象的报道陆续不断。自2009年8月以来,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每个求职的人有至少1个以上的岗位虚位以待;而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达70%多。一度仅在个别企业、地方出现的用工短缺正波及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并引起和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做为一个既不同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人的特殊群体,必然有着不同于这两者的理性思维。在当前民工荒问题的研究中,居于主流观点认为,民工荒是用工企业的薪酬普遍偏低所致。也就是说,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收入不能达到收入预期。促使他们选择离开企业。这种分析从表面而言似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农民工的需求、动机在城市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变化,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上一代的目标追求,这种解释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做为“理性人”的农民工而言,工资水平并非他们所唯一考虑的。

三、“民工荒”现象的成因

(一)推力

1.工资收入低下。工资低、待遇差是导致民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少数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农民工外,大部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都和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接近,难以满足他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消费需求。农民工的生存成本包括住宿、吃饭、购物、就医、交通费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货币支出。对于工资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农民工来说,这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农民工医保体制的缺失,一旦生病就医。高昂的治疗费用和医药价格更是不堪负重。

2.社会保障缺失。在城市里。与其身份“边缘化”相对应的则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边缘化”。在养老保险方面,虽然目前我国有不少城市实施了面向农民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