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02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实现城乡居民的
0福利待遇差
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福利 保障制度,如社保、医保 等,导致农民工缺乏安全 感。
工作环境恶劣
部分企业忽视安全生产和 职业卫生,导致农民工身 体健康受损,影响其工作 积极性和稳定性。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
劳动合同不规范
部分企业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存在工资拖欠、加班 无酬等问题。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完善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 策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民工荒现象概述 •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 解决民工荒的对策 • 政策建议和展望
01
民工荒现象概述
民工荒现象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传统劳动 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资 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对劳动力需求减 少。
文化素质提升
加强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提升,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全面发 展。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农民工 就业。
服务业发展
重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家庭服务业 、物流快递业等农民工较为集中的行 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鼓励企业转变用工观念,重视 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
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推动企业改善用工环境,优 化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增 强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 管理制度,完善员工的选拔、 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

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技工我国正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但我国的高级技工特别是年轻的高级技工却严重短缺,两者形成强烈反差。

在各地的人才市场上,企业高薪招不到高级技工的现象愈来愈多。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青年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技术人才日益短缺,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的比例更是越来越小,很多地区青年高级技师的数量竟为零。

随着老一代高级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很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并已实际上威胁到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未来。

目前正是很多大中专学生找工作的时期。

而在求职市场上,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企业开出高薪却找不到需求的人才,另一边却是众多拥有高学历的求职者就业无门。

有关专家认为,“技工荒”将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长期存在,目前的技工人才缺口如此之大,体制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

现在社会生产中出现用工荒的情况越发的严重,导致一些企业濒临于停滞和倒闭状态,这种现象很值得各个行业回味, 而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违背了贯彻实施三个代表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方针政策。

二、原因分析1、高等教育的跳跃式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用飞跃来描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

这使得数百万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我国高校仍然缺少优秀人才,而且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国内许多高校,包括工科院校,普遍缺少培养优秀技术员和高级技工人才的氛围。

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形成结构性矛盾。

第二产业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农民工干不了,大学生不愿意干;第三产业,尤其是法律、金融、会计、管理、营销等行业需求中高端人才,但新毕业大学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2、技校不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学校教育跟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很多技校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待学生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才发现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这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浪费,一方面企业因为招不到合适的技工而发愁,另一方面,学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上火,学校因为学生的就业率不高而着急。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区际产业转移视角下我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探析

区际产业转移视角下我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探析

区际产业转移视角下我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探析【摘要】我国东部沿海产生民工荒问题由来已久,本文从产业转移的视角分析了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在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双背景下,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民工荒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产业转移理论(一)雁行模式。

赤松要(1935)提出的雁行模式是较早形成的产业转移理论,他以后起工业国发展为视角,通过对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发展的统计研究,总结出产业发展遵循的三个模式:第一个基本模式认为某一产业的发展是按照从接受转移到国内生产,再到向外出口的三个阶段,即按照“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第二个模式是从一般消费品到资本品或者是从低附加值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第一模式演进,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第三个模式是某一产品的第一模式动态演化会在国与国之间传导,工业化的后来者会效仿工业化的先行者。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循环说”以发达国家为视角,阐述了产业如何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

弗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三个不同阶段,产业转移开始于产品和技术完全标准化、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的产品成熟期,而到了标准化阶段,技术发明国的生产和出口竞争优势受到技术模仿国的劳动成本优势和其他成本优势的重大挑战,技术发明国将大规模进行产业转移。

弗农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在于企业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回避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活动的总结,该理论将比较优势从国际贸易领域延伸到对外直接投资,引入了动态的区位条件分析,是对早期产业和产品转移理论的系统描述和总结。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刘易斯(1977)主要研究了产业转移机制问题,他认为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于是发达国家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民工荒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民工荒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从“民工荒”看企业战略转型民工荒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实质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矛盾的问题。

它的形成原因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有企业的也有农人工自身的。

本小组重点讲述的是,由于国家对相关制造业的进展关注程度不够,而相关制造企业又由于处于产业链的利润最底层,缺少科研经费投入从而无法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始终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底层徘徊,无法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致使这一问题持续恶化。

对于解决办法,最主要的是政府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解决相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企业大力开展技术研发,只有如此中国的制造企业才能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从而使依托劳动力的物美价廉为核心竞争力转移到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轨道上来,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解决民工荒的问题。

一.“民工荒”的含义及原因分析1.何谓“民工荒”所谓“民工荒”,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民工荒”是指民工欠缺现象。

这种现象最先出此刻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节时期尤其明显。

“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一种类型,其所反映出“”的特征都能够归纳为一种结构性欠缺。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专门是向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转移,形成了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民工潮”。

但是,2004年春天以来,“缺工”那个词开始愈来愈多地成为沿海乃至一些内地企业的关键词,农人工一晚上间成了“稀缺商品”。

2004年9月16日自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民工欠缺的调查报告》后,“民工荒”一词频繁出此刻各类媒体上,围绕这一现象的专家讨论也以极为密集的形式出现,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到内陆省区,一时刻“民工荒”成了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

“民工荒”,那个曾经让人颇感陌生的词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它不知不觉间便取代了“民工潮”。

但是,新一轮的“民工荒”并非是初期“民工荒”的简单延续,更多表现为因2008年金融危机很多企业减产停产从而大幅度裁员以后出现的用工反弹。

“民工潮”与“民工荒”思考

“民工潮”与“民工荒”思考

“民⼯潮”与“民⼯荒”思考2019-06-09从2004年初开始,珠三⾓、闽东南、浙东南等原本农民⼯打⼯的热点地区先后出现招⼯难的问题,由于程度严重,被有些媒体称为“民⼯荒”现象。

这与早先出现的、持续了近⼆⼗年的“民⼯潮”现象形成鲜明反差。

虽然“民⼯潮”与“民⼯荒”表现出来的结果和影响不⼀样,但它们都是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民⼯潮”和“民⼯荒”现象回顾“民⼯潮”起源于20世纪⼋⼗年代中期,兴于九⼗年代,它是指每年春节后的⼀个⽉时间左右,总要爆发⼀次百万民⼯外出寻找⼯作机会的现象。

尤其在1984~1988年和1992~1996年两个时期最为严重。

后来,“民⼯潮”逐渐泛指农民⼯供⼤于求的形势。

据统计,20世纪⼋⼗年代初,我国农村外出打⼯者不过⼏百万,到1988年则超过2500万⼈,⽽2003年在外流动的农民⼯已逾9000多万。

“民⼯潮”形成之快,规模之⼤,为世界瞩⽬。

“民⼯潮”从本质上说是农民对现代⽣活的⾃然追求,⽽我国⽬前农村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发⽣令⼈满意的变化,⼜有75~80%的⼈⼝⽣活在农村,加之民⼯潮对⼴⼤落后闭塞地区影响的进⼀步扩⼤,民⼯潮规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偶尔波动外,总体是难以减弱的。

就在“民⼯潮”还没有消退、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还没有实现持久稳定转移,农民⼯就业仍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所谓的“民⼯荒”。

“民⼯荒”是指2004年春季开始,我国部分地区、部分⾏业先后出现劳动⼒供不应求的情况。

到2005年,情况有所缓解。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6年2⽉15⽇的《2006年就业⾯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这2500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和转⼊城镇就业的农民⼯。

⽽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这意味着劳动⼒供⼤于求,将有1400万名劳动者找不到⼯作,⽐2005年增加100万⼈。

因⽽,从总量上看,农民⼯仍然是供⼤于求。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一、概述近年来,“民工荒”现象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且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民工荒”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需求,导致许多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以及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等诸多问题的综合影响。

解决“民工荒”问题不仅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 背景介绍:“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及其对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民工荒”现象一直存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和对策等方面探讨“民工荒”的现象。

“民工荒”现象是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不足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状况。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民工荒”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

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尤为严重。

收入待遇问题: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拖欠工资、降低福利待遇等,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难以获得足够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就业环境恶劣:部分行业的工作环境较差,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缺乏安全感。

职业发展受限:农民工在城市往往从事临时性、低收入的工作,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农村劳动力过剩: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减少,耕地面积有限,农民纷纷进城寻找工作,导致“民工荒”现象出现。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使得部分农民工回流到家乡附近地区。

“民工荒”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民工荒”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偏 低 , 工 作 环 境 和 生 活 条 件 差 。 另一 方 面 , 业 愿 意 用重 金 聘 且 企 请 是 高 级 技 术 人 才 , 不愿 对 低 劳 动 成 本 的普 上 进 行 专 业 技 术 培 训 。 样 就 造 成 了劳 动 力 市 场 的 结 构 性 失 调 , 专 家 认 为 这 形 成 这 有 了对 传 统 劳 动 密 集 型 企 业倒 逼 现 象 。 第 三 , 部 地 区 的 优 势 减 弱 。 改革 开放 以 来 , 政 策 的 引 导 东 在 下 东 部 滑 海 城 市 的工 业 化 发 展 迅 猛 ,农 民工 们 不 远 万 里 到 东 部
到足 够 的劳 动 者 。
参考文献 : [ ] 防. 民 工 荒 ” 象 : 因及 政 策 涵 义 分 析 …. 放 导 报 1蔡 “ 现 成 开
2 1 ,) 0 0( . 1

பைடு நூலகம்
12 4 2元 ( 家 统 计 局 { 0 9年 第 季 度农 村 劳 动 力 外 出 务 工 情 国 20 况 》 。很 明显 , 工 资 待 遇 上 东 部 地 区 已 经 丧 失 了 优 势 。加 之 近 ) 在 年来 , 由于 政 府 不 断 推 出 惠农 政 策 。 三、 决“ 解 民工 荒 ” 的对 策 建议
国 内从 2 0 0 4年 开 始 就 出 现 了 比较 全 面性 的 民 工 荒 ,一直 持
续 到 金 融 危 机 以 后 。 家 统计 局 的 分析 报 告 指 出 , 0 9年 在 长 三 国 20 角 地 区 务 工 的农 民 工 为 2 1 8 6万 人 , 上 年 减 少 2 8万 人 , 少 比 3 减
首先 , 现在 的农 民 工 追 求 的 不 仅 仅 只 是 工 资待 遇 的 问题 . 更 加 在 乎 自身 权 益 问题 。 体 来 看 , 先 工 作 时 间 远 高 于 相 关 法律 具 首

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探究

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探究

XN O G U IN N C N
缘地 位 的农 民工决 心返 乡 。
外长 角 北 湾 环 海、 峡 岸 东 三 、 部 国 ,三 、 部 、 渤 海 西 、 北 省 中
近 ,国 集 的 发 划了 角 年随 家 出 区 展 ,珠 舅 来着 密潞 规除 三 台域
武方心市城企大圉 发好内城较、企 汉内特无市业型 展时地市快特 等地大论建逐内_ 的机众发,重圈 南。城展成渐 一 大核多一设庆 是型、 如、 都 几 沿加企和资外劳密 , 海工业台、资动集
成的 。 其实 , 们选择 迁移 与否是 基于对 流入 地 和流 出地 的多 人 种 因素 的综合 考虑 , 个决 策的 过程 。因此本 文 同时借 助 是一 了微观 经 济 学 中的 “ 性 人 ”假 设 。由亚 当? 密提 出的 理 斯 “ 性人 ”假 设 是微 观经 济 学 的基础 。但在 斯 密的 观点 中, 理 其 “ 理性人 ” 的概 念是 基本 等 同于 “ 济人 ”概念 的 , 经 因此 也有 学者 称之 为 “ 经济 人 ”假设 。 “ 经济 人 ”假 设是 指人 们在 做 出决 策时 总是 理性 的 , 求经 济效 益 的 最大化 的 。 是追 而 “ 性人 ”假 设则 认为 人们 在进 行决 策 时并 不 局限 追求 理 金钱之 利 , 对待 其他 事 物, 在 比如工 作环 境 , 人际 关 系的 协调 程 度 , 得教 育培 训 的机会 等 方面 时 , 会进 行 理性 的思 考 , 获 都 以期 做 出更 加 合 理优 化 的 决 策 。也 就 是 说 , 文 中 “ 性 本 理 人 ”概念 的范 畴要 比 “ 济人 ”更加宽 泛 , 者完全 基于 行 经 前 为科 学, 后者则主 要局 限于经济 学 。从本 文研究 视角 出发 , 对 于沿 海地 区的 民工荒现 象 , 能 简单的 归结为 一种 农 民工 并不 的对工 作地低 工资 的不 满, 而应 该综合起 来看待 。 2文献综 述 .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不同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前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90年代以后规模急剧扩大。

1994年前后,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约5000-6000万人,1997年骤增至8000余万人,是世界流动劳动力总数的四倍,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接近1.2亿。

该问题也由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一时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然而2004年,被“民工潮”困扰了十多年的学界和业界,又开始表现出对另一个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民工荒”的极大关注。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两现象结合起来,对其形成机理作一简单阐释,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一、农民进城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比较1 、农民进城的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农民也是“经济人”(舒尔茨(T.Schultze),1964),他们外出务工的最大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

所以,在他们做出是否进城的决策时,总是习惯于把进城的各种成本与其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

换言之,进城与否的决策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

若用π表示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概率,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可将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函数表示为:ER=PV(πw-r)。

其中,PV代表现值,且0≤π≤1。

此处之所以引入π是因为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而且,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彼此的相互竞争,他们并非都能在进城后立即找到工作,这种不确定性必将影响他们可能获得的收入。

同时,π值的大小又涉及到城市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城市失业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政府的行政控制或政策等等因素,即:π=π(e,u,h,g)。

一般地,当城市的就业机会e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高;当城市的失业率u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低;当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可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h值越大时,其就业概率就越大;而g值一般对农民工的就业概率表现出反方向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控制极强,g趋于无穷大,此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概率则为0,当然,相关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也都对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起着限制作用。

民工荒的名词解释

民工荒的名词解释

民工荒的名词解释民工荒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所谓民工荒,指的是城市中劳务市场供求失衡而导致的劳工短缺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岗位无法填补,就业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民工荒的原因和后果。

首先,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工资待遇不公平。

一部分城市劳动力更愿意选择企业工作,因为企业往往给予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而农民工往往因其劳动力技能相对较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且收入较低。

这导致城市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民工的待遇改善和合理的工资调整将能够缓解民工荒。

其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导致民工荒的原因之一。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无法将子女随同携带到城市居住,因而子女只能留在农村,由父母的亲戚或他人照顾。

这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困难,也导致了农民工丢失了许多城市的工作机会。

如果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父母照料政策,将有助于改善农民工的家庭困境,减少农民工的流失,缓解民工荒的情况。

此外,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不足也是造成民工荒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多方面的技能,而农民工大多缺乏这种多样化的技能。

许多农民工在大城市从事重体力劳动,但随着城市工业结构的变化,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果农民工不能及时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就会难以适应城市市场的变化。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以减少因技能不匹配而引起的民工荒。

民工荒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首先,劳动力短缺给各个行业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

许多建筑工地、工厂和农田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困境,导致项目延期,产能减少以及成本上升。

这势必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其次,民工荒还加剧了不公平收入分配的问题。

由于劳动力短缺,雇主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工,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这使得部分雇主在支付更高工资的同时,削减其他福利成本,从而导致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不平等。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019-10-06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市场同时出现了“⽤⼯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上看似⽭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是简单的表⾯的就业⽭盾,⽽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盾。

本⽂通过对近⼏年全国范围出现的“⽤⼯荒”现象进⾏分析,发现现阶段的“⽤⼯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因素对“⽤⼯荒”的产⽣进⾏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荒”;劳动⼒;技术培训中图分类号:F241;F270 ⽂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8 ⽂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4-03⼀、我国“⽤⼯荒”的特征及现状(⼀)我国“⽤⼯荒”具有⼀定的“局部性”⼀是发⽣的区域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为主。

正因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既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同时也是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从⽽这些地区的“⽤⼯荒”⽭盾相对突出。

⼆是发⽣的⾏业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娱乐等⾏业。

三是发⽣的企业具有“局部性”,主要是⼀些规模较⼩、⽤⼯⽅式相对不规范的企业。

(⼆)我国“⽤⼯荒”出现区域扩展的特征从地域上看,我国“⽤⼯荒”⼀般出现在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江三⾓洲地区、珠江三⾓洲地区。

2010年春节后出现的“⽤⼯荒”较之以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由传统的珠三⾓、长三⾓以及⼀线城市率先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范围内蔓延,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些劳务输出⼤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难”现象,据各地新闻报道,⼀些中西部的省份,⽐如安徽、湖北、重庆、新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荒”的问题。

“⽤⼯荒”已成为全国范围的⽤⼯问题,为增强就业吸引⼒,2011年以来已有⼗⼏个省份调⾼了最低⼯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在10%以上。

用工荒出现的原因

用工荒出现的原因

用工荒出现的原因推荐文章雨后天空出现彩虹的原因热度:出现梦游的原因是什么热度:吃中药放屁臭有什么原因造成热度:眼袋有什么好方法去掉出现原因是什么热度: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热度: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

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那么,用工荒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用工荒出现的原因吧!用工荒出现的原因直接原因与更深层次的原因用工荒有出口订单恢复增长、企业纷纷扩大生产的直接原因,但从用工荒本身的出现以及发展趋向看,它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结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的调整都有莫大关联。

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

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

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

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中国的崛起不能只依赖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不能只把自己变成世界的加工厂。

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个反向运动,从经济领域看,它提醒我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时不我待;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角等地 “ 民工荒 ”不 同, 此轮 “ 民工荒 ”
范 围明显 扩大 , 少 中西部城 市甚 至 二 不 线 城 市 也 出 现 用 工 紧 缺现 象 。以笔 者 所在 的 山西省 晋城 市 为例 , 从去年 下半
类 地 区6 0 ; 6 元 而山 西省 2 1 年 月最 低 00
工资标准 依次 为: 类地 区8 0 、 一 5 元 二类 地 区7 0 、 8 元 三类地 区7 0 、四类地 区 1元 60 , 4 元 考虑 到 较差 待遇 和 各种 歧视 性
业 分 别是 机械 加 工 、 装 、 业 等制 造 多 年 的 农 业 税 正 式 走 入 历 史 。不仅 如 服 鞋
( )我 国特 有的城 乡二 元 结构 , 三
业, 劳动力 需求 占了全市总需 求一半 , 物 此 , 国家还 推 行 种粮 农 民直 接 补贴 、 良 流 、 饮、旅 游 业 的人手不 足 问题 也 严 种 补 贴 和 大 型农 机 具 购置 补 贴三 项 补 餐
( 1 二 中西部 地 区的发 展 , 出打 外
本轮 “ 民工荒”的特点
4 缺工 多的企业普 遍 待 遇 较 差 . 由于对我 国农村劳 动力无 限供 给的
工 已 缺 乏 吸 引 力
人 力 资源 社 会 保 障 部 发布 的 调查
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部 劳动科 学研 想象 , 部分 企 业看不 到劳 动 力由买方 市
与 以往不 同的是 , 轮 “ 此 民工荒”不 仅 是 技 工 缺 乏 , 工 同样 紧缺 , 普 而且 数 量 巨大 。 广州市人 力资源 市 场服 务 中 如
投 入 力度 。自2 0 年 1 日起 废 止 《 0 6 月1 农
心 主任 张宝 颖 称 , 时广I 最 缺工 的行 业 税 条例 》, 意 味 着在 中 国延 续两千 现 』 、 『 、 J 这

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

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

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有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的“民工荒”状况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

金融危机后,由于经济复苏,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对企业用工现状以及“民工荒”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定义《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农民工。

“民工荒”则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

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

二、浙江省企业“民工荒”现状及特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

作为返乡潮的延续,春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外打工,而是留在家里等待观望。

到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久违的订单重新增加,闲置的生产线重新开动,可工人找不到了。

据调查,此次民工荒具有以下特点:(一)从行业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此次“民工荒”中找不到人的企业多集中在对农民工需求大、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

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9.1%,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排在前三位。

从工资看,农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的月均工资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

用工荒的解决措施

用工荒的解决措施

用工荒的解决措施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用工荒的出现不仅限制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还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解决用工荒问题,各地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用工荒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用工荒的措施。

用工荒的原因用工荒是指劳动力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造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1.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是导致用工荒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的供给逐渐减少,这导致许多行业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2.教育问题:教育系统的不完善也是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之一。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许多地区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3.劳动力转移: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村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问题。

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找工作,导致农村地区人员稀缺。

解决措施为了解决用工荒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创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决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这可以通过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提供职业培训来实现。

政府还可以建立起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培养更多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鼓励就业创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就业创业,例如减少税收、提供创业补贴等。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创业支持体系,包括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帮助。

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用工荒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还应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农民从事其他产业,减轻农村劳动力的压力。

加强用工信息的发布和交流政府可以建立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和劳动力需求信息。

企业和求职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互相了解,促进用工信息的交流和匹配。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特殊群体的用工支持力度,促进就业稳定和消除用工障碍。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民工荒、技工荒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彻底缓解,要等到15年之后。

只有生育前面放开,才能在15年后缓解人力短缺问题。

目前只能一边放开一边改善制度,如增加技工工资、评功评奖、升迁向技工倾斜等来刺激积技工的短缺现象。

标签:民工荒;技工荒;原因;分析;计划生育1 现状各大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用技工难、招农民工难的想象。

这和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制度层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1.1民工荒现状民工荒是指农民工短缺、供不应求、用人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现象。

造成这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均和计划生育长期实施的后果密切相关。

民工荒目前不但是荒的问题,而且呈现老龄化现象,因为年轻的民工已经缺少,有的企业不得不招用老一点的农民工。

在各大企业招用的农民工当中,五六十岁的人员比例逐年升高,十年之内,这些人员都将陆续退出工作,尤其是劳动强度比较高的工作。

年轻的农民工将更加难找。

1.2技工荒现状技工荒是指技工短缺,难于招收、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的一系列现象,和民工荒有许多类似之处。

而比民工荒更加严重的是,现有的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由于技工的发展空间的局限,都不愿意做技工,现有的技工很多还在想着跳槽或者正在跳槽,一些技工已经成功跳槽改行,导致技工更加难找。

另外是人员的缺乏,想培养自己的技工,找不到人,没有人的来源也无济于事。

2 原因2.1计划生育导致民工荒现在呈现农民工老龄化的现象很普遍,但缓解的前景并不乐观,老一点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子女已经上了班的。

这些人员目前还能勉强工作,很多做工的也就是为了贴补家用,再过十年这些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不得不退出劳动市场。

都是独生子女也已经工作,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可以补充的劳动人员。

民工荒将更严重。

2.2计划生育导致技工荒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培养一个孩子,从个人意愿上讲,每个家庭的父母其目的是绝不会是培养一个当技工的孩子,因此,这些子女不愿意做技工就成为必然。

用工荒概念

用工荒概念

用工荒概念一、概念解释工荒是指在某个地区或某个行业中,因为人力资源的短缺而导致企业无法招聘到足够的员工,从而影响生产和经济发展。

工荒通常出现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经济增长快速的时期,也可能因为人口老龄化、教育水平低下等原因导致。

二、引起工荒的原因1.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加剧。

2. 教育水平低下:一些地区或行业中,由于教育水平较低,缺乏高素质劳动力。

3. 地域限制:某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等原因,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外来劳动力。

4. 政策限制:政府对外来人口控制过紧,导致企业无法招聘到足够的员工。

5. 工作条件差:一些企业由于薪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难以吸引高素质员工。

三、工荒对经济的影响1. 生产率下降:由于缺乏足够的员工,企业无法充分利用设备和资源,生产效率下降。

2. 成本上升: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企业不得不提高薪资待遇等福利,导致成本上升。

3. 企业倒闭: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招聘到足够的员工,导致无法正常生产经营,最终倒闭。

4. 经济增长放缓:由于工荒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进而影响整个地区或行业的经济增长。

四、应对工荒的措施1. 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口流动和就业,以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

2. 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加强教育投入和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员工。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地区环境、交通等条件,提高地区吸引力。

4. 改善工作环境:企业应该改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等福利,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5. 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为企业在人力资源短缺情况下保持竞争优势。

五、结论工荒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人口流动和就业,企业应该改善员工福利待遇等条件,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民工荒”产生的深层原因及其对江苏的启示

“民工荒”产生的深层原因及其对江苏的启示

内在原 因则是我 国工 业尤其是 制造业结 构 竞争 环境 下将 会达 到 一个相 对的平 衡 , 从 深 层 原 因 。 低端化形成价 值分配 秩序和人 力资本培 养 我 国市 场化深 入程度 看 .绝大 多数商 品几
模式 的不 完善 。

1 结 构 低 端 化 形 成 的 生 产 模 式 决 定 民 、
“工 ”生 深 原 及 对 苏 启 ★ 民 荒产 的 层 因 其 江 的 示
徐 建 荣 陈 圻
20 年 , 东 、 建 、 04 广 福 浙江 等地 相继 发 年 的23 提 高到2 0 年 的32 ,表 明当前 量上 的缺 乏 ,技术 型工人 短缺所体 现 出的 7 03 .3 生 民工短缺 ,“ 民工 荒 ” 现 象 第一 次进 入 我 国二元结构 呈强化 之势。这 种工农部 门 结构 性 问题 才是 其真实表 现 。结 构型 用工 人们 的视 野。沿海地 区的众 多制造企业 经 边 际收益 的绝 对差异 吸引农业 剩余人 I向 与 劳动 力供应 之 间的矛盾 积 累通过 “ S ) 民工 历 了前所 未 有 的招 工难 问题 , 而且 “ 民工 工业部 门迁移 。 中国 目前仍有 1 亿多农业 人 荒 ”这 一 形 式展 现 出来 。 术 型 民工 的供 技 荒 ”现 象呈蔓 延 之势 , 工范 围一度 向 中 缺 口需 要转移 .对 工业 尤其是制造 业发展 来 应需 要一个 长期培 养积 累的过程 。高工 资 西部地 区扩大 ,表 明我国劳动 力供需 关系 说 , 劳动 力的供给在 较长 时期 内是充裕 的 。 也 无法 在短 期 内催 生 出大 量 的熟练 工人 。 发生 了微 妙 的变化 。 “ 民工 荒 ”的 出现 是 因此 。 劳 动无 限供给 ”对 中 国来说 , 相 熟练 型 民工的短缺 说 明我 国人 力培养 的模 “ 在

推拉理论及理性人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解析

推拉理论及理性人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解析

推拉理论及理性人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解析摘要: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省份,却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民工荒”,且有陆续波及扩散之势。

本文从推拉理论及理性人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推拉理论;理性人;民工荒;企业文化;社会保障一、理论探讨(一)“推拉理论”与“理性人”假设“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

赫伯拉(Herberla)在1938年、米切尔(Mitchell)在1946年分别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们指出,原住地基本生活设施的缺乏、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不佳等构成了原住地的推力,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向其他地区迁移;同时。

迁移目的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发达的基础设施等形成了目的地的拉力。

吸引人们往该地流动。

迁移就是原住地的外推力与目的地的内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将“推拉理论”系统化的则是唐纳德·博格(DJ.Bogue)。

他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对个人因素的考虑,即在同样的推力和拉力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人选择流出原地而有的人选择留在原地。

博格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将其分为“推力”(push factors)和“拉力”(pull factors)。

他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可以相对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选择流动,是因为可以通过流动就业来达到改善生活条件的目的。

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能使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

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

人口的流动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其实。

人们选择迁移与否是基于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的一种选择决策。

因此。

本文同时借助了微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但是应当认识到。

在斯密的观点中。

其“理性人”的概念是基本等同于“经济人”的,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经济人”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工荒形成原因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的“民工荒”状况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

金融危机后,因为经济复苏,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对企业用工现状以及“民工荒”的成因实行分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定义《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农民工。

“民工荒”则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

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个现象。

二、浙江省企业“民工荒”现状及特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

作为返乡潮的延续,春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外打工,而是留在家里等待观望。

到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久违的订单重新增加,闲置的生产线重新开动,可工人找不到了。

据调查,此次民工荒具有以下特点:(一)从行业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此次“民工荒”中找不到人的企业多集中在对农民工需求大、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

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9.1%,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排在前三位。

从工资看,农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的月均工资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

(二)从工作岗位看,缺工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与“民工荒”缺工集中在技术工不同,本次的“民工荒”紧缺的是普通的操作工。

例如,温州劳动力市场缺口最大的5个工种是:普工、服务员、学徒工、平车车工和注塑工;宁波市人力资源市场的用工统计信息显示:服务员、普工、缝纫工最为紧俏。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民工荒”成因浙江省出现大规模“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

通过调查分析,能够将这些原因归结为几个主要方面:(一)劳动力总量的供给相对减少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证明了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5年来最低,增长率较上年减少74%。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也在首次出现下降。

所以从起首次出现了“民工荒”。

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

-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左右,大大低于1996-的水平;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却保持了年均10%的快速增长,远高于1996-平均增长8.6%的水平,企业的用工需求却在持续增长。

所以,在未来的时间内我们的劳动力供给将逐步趋于紧张。

(二)中西部发展快,增加了用工需求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

特别是在中央应对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的带动下,中西部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轮热火朝天的投资潮。

统计数据显示,来,西部地区快速崛起,gdp年均增长率达11.4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两个百分点。

上半年,西部经济更是率先于中东部经济和全国经济反弹上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5.9%、6.8%、13.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分别增长26.7%、38.1%、42.1%。

中西部地区高速经济增长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为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或者附近打工提供了机遇。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工资增长加快,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别减小(东、中、西部农民工工资的增加幅度分别为5.2%、5.9%和8.2%)。

再加上流动成本的原因,沿海地区的“招工”竞争优势持续弱化。

,农民工开始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外出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比增加了8.6个百分点。

(三)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吸引部分农民工回流诱发“民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村收入提升,而打工收入却维持原有水平,从而导致总体上“打工红利”的下降。

首先,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大大降低了务农成本,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对土地投入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其<莲山课件>次,在减负的同时,中央还增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行了一系列农业补贴制度,包括对农民的种粮实行的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良种和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综合补贴,并且补贴的力度还在持续增强。

这些都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带来了直接的实惠。

此外,中央还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投入,大大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

在外出务工的收入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的同时,务农的吸引力却在持续地增加。

一些农民工通过利益比较,并考虑到家庭团聚、免于奔波等因素,得出了“进城打工不如回家种田”的结论。

(四)农民工社会权利保障的相对匮乏我国劳动力流动性差、流动成本高是长期以来存有的问题。

其根源是我国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

农民工外出务工,不但追求工资多少,还要考虑子女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权益问题。

浙江省有万的流动人口,其中1800万是农民工,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使其难以实现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生活质量的梦想。

国际上多数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过程基本上是统一的,农村劳动力一旦流入城市,就自动成为城市居民。

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过程是不统一的,因为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时,无法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很难在城市留下来。

绝大多数农民工在春节等期间往往要返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农民工还会返乡定居。

这种流动过程中的回流大大增加了农民工的打工成本。

(五)农民工流动成本提升根据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农民工对收入、环境等因素实行理性分析,以决定是否实行城乡转移。

浙江省内企业一般为外向出口型订单加工工厂,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不需要极大的技能,多年来一直是农民工打工的首选工厂。

但是,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在离家近的二三线城市的小企业或者建筑工地上做杂工等,通常的收入状况为一个月1500元左右。

而且这些农民工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在家收获庄稼,打工种地两不误。

这就要求浙江的企业在招聘工人时,对于远在内地的农民工要开出更加优越的报酬。

让农民工背井离乡远赴南方,必然要算进生活费、住宿费和车费等。

而且对于农忙季节还不那么便利。

这些因素都无疑拔高了招工企业开出的工资标准,加上生活费和住宿费等,至少要达到1800元以上才能让一个农民工勉强割舍当前1500元家乡附近的工作。

不过对于企业来说,一旦企业的工资标准超过1200元每月时,面对自己3%-5%左右的净利润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一旦提升工资,就要陷入亏本的境地。

双方达不成交易造成“民工荒”是必然。

(六)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导致流动就业成本过高出现“民工荒”问题还与政府提供的农民工就业服务不足相关。

因为城乡一体化就业登记制度、城乡就业考核制度、就业信息发布制度不尽完善,导致相关部门不能为企业和农民工提供即时有效的就业公共服务。

在实地调研农民工就业状况时,碰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无论是哪一级政府,或是哪一个政府部门,谁都说不清本地究竟缺多少农民工,或有多少农民工已经就业,有多少农民工已经失业。

出现“民工荒”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工就业至今未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因而基层干部缺乏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

农民工在寻找求职信息时,普遍存有宁愿信老乡,也不愿到劳动力市场求职的情况。

四、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几点建议(一)保障农民工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建立健康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首先离不开法制建设。

很多法律、法规对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农民工群体缺乏明显的保护条款,导致了农民工权益频频受到侵害。

要使用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对企业为雇工参加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养老保险等项保障措施给予制度性的规定。

同时还要增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如建立企业公众信息定期调查披露制度,既增加企业的透明度,为劳动者选择就业单位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企业合理制定各项劳动标准提供依据。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壁垒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非经济成本,就必须改革户籍制度,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

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规定,将以身份和出生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传统户籍制度改变成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渐淡化和消除城市户口背后所附着的利益,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和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的局限和歧视。

不过改革户籍制度却不是最终目的,仅仅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手段。

政府除了要在法律制度上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更重要的是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和偏见,给他们营造和谐的城市生活氛围。

(三)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劳动力区域间流迁后顾之忧和保障其权利的基础。

只有扫除农民工的流动障碍,建立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才能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当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逐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为逐步同城市接轨创造条件;三是在工伤保险为所有农民工提供保障的基础上,发展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四是要建立对极度贫困的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

(四)建立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促动供需有效对接城乡一体化就业登记制度是管理农民工就业的基础性制度,现行的就业登记制度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外的,管理部门登记的对象仅仅城里人。

政府相关部门要应对‘民工荒’或‘失业潮’,一是摸清当地农民工就业总体状况,包括本地就业农民工数、本地农民工的失业数和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二是依托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在市场服务大厅、城市大屏幕、专门网址、大众媒体、农民工聚居地以及联网企业即时公布供求信息,信息公布要科学、易懂,要按地区、行业分类,岗位需求和薪酬水平均应公开,这将大大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民工荒形成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