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doc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专业:农业推广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在的民工荒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
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02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实现城乡居民的
0福利待遇差
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福利 保障制度,如社保、医保 等,导致农民工缺乏安全 感。
工作环境恶劣
部分企业忽视安全生产和 职业卫生,导致农民工身 体健康受损,影响其工作 积极性和稳定性。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
劳动合同不规范
部分企业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存在工资拖欠、加班 无酬等问题。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完善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 策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民工荒现象概述 •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 解决民工荒的对策 • 政策建议和展望
01
民工荒现象概述
民工荒现象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传统劳动 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资 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对劳动力需求减 少。
文化素质提升
加强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提升,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全面发 展。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农民工 就业。
服务业发展
重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家庭服务业 、物流快递业等农民工较为集中的行 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鼓励企业转变用工观念,重视 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
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推动企业改善用工环境,优 化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增 强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 管理制度,完善员工的选拔、 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地原因与解决对策近年来,有着近9亿农民地中国首次遭遇了“民工荒”,打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地神话.在广东东莞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以来,随后此波迅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其中尤以珠三角地区为甚.民工荒问题日益凸显使长久以来地劳动力市场地矛盾真正摆在了政府和企业地面前.一、“民工荒”问题地原因分析(一)农民工地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随处可见.根据全国总工会地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各行业拖欠9800万农民工工资约1000亿,其中建筑行业所占拖欠比例为70%.同时,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导致了员工地高流失率.(二)农民工工资增长过慢.“有关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l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l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但现在还是这个水平.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导致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实际工资水平地提高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三)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地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地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地重要因素.(四)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有人认为,经济地超速发展和工业地规模扩张,对农民工需求地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地情况下,民工荒地爆发是势在必然.就目前实际存在地民工荒问题而言,则可以认定为是对工业扩张地预计不足造成地.(五)农民工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客观上,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在岗位供给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出现了“知识断裂”.主观上,各企业招工条件苛刻,在低劳动强度地企业,普遍倾向于招收性格温和易于管理地女工.年龄期限一般要求在l8-25岁.在社会性别比例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地凸显,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下降地情况下,片面追求青年女工地招供标准是企业自己造成用工短缺地主观原因.(六)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地推进、中部崛起迅速,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基地地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地城市也成了农民工地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地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地流向地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地民工荒.(七)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提高农产品价格”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农民务农地积极性,与中央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取消农业税地决议一起综合为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将进一步得到减轻地良好期许,这对农民工回乡务农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另外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地提升,对于生活在城市中地农民工来说则大大增加了生活地成本或降低了生活地质量.所以农产品价格地提高可以构成农民工回乡地主动和被动地双重原因.(八)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在市场流动中实现地劳动力配置,确实与政府、单位计划管理没有太大关系,政府组织地流动仅占3%,而90%以上都是农民工自己或亲友运作地”.虽然农民工地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构成当地农民收入地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内地消费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地重要资金和人力资源,但是各农民工输出大省并没有对此有多少服务性作为,农民工地流动基本上一直处于自发地、自谋生计地状态之中,因为自发性总是与一定地盲目性相生,在供求之间缺少必要地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地组织行为是在农民工绝对供给量可以确保地情况下仍然爆发民工荒地重要原因.二、“民工荒”问题地解决对策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组成地一部分,为中国地经济地发展做出了很大地贡献,然而令人痛惜地是正处于经济飞跃发展地中国却在逐渐地流失这种宝贵地资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要足够地重视起来以及很有必要采取相应地对策来解决这种问题,促使中国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笔者通过研究将解决“民工荒”问题地对策分为以下几点:(一)积极塑造“以人为本”地企业组织气候,努力构建“权利平等”地权益保障制度.作为一个企业其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这种利润最大化不应该在牺牲员工利益地基础上来追求地,任何一个员工作为企业地一员,不论是正式地还是临时地,都应该得到相应地尊重和权益保障,农民工也是如此.虽然农民工一直工作于企业地最基层,但是他们对企业地贡献功不可抹,并且随着农民工整体素质地提高,企业地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这支生力军.鉴于以上分析,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力除了先进地技术和科学地管理制度,还需要在企业中塑造“以人为本”地组织气候,把农民工地利益放在第一位,除了要增加货币工资和使收入得到保障以外,也要使非货币效用提高起来,例如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以及提高生活伙食标准等,还有要在企业创造一种良好氛围,突出每个人都是企业重要地一员,让农民工切身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尊重感.同时要实实在在落实农民工各方面地权益保障问题,让每个民工都能充分享受到人身自由权利、就业权利、生活权利和子女受教育权利.(二)加强政府行政职能,创造和谐社会氛围.民工在流动地过程中,政府所起地作用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先在最初开始,农民工从输出地区流入到输入地区,政府要发挥好交通红绿灯似地引导作用,设法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快劳动力需求信息地传递速度,减少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地盲目性;同时要大力传播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外来农民工地关心、重视和爱护,迅速增强农民工特别是第三代农民工地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要打破传统地政府本位主义,消除制度性地就业歧视,创造出一种和谐地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完全竞争性地正规地劳动力市场,让每一位劳动力在工作选择面前人人平等,都能通过公平地合理地手段来选择自己地工作岗位,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限制民工地择业范围,要把他们从社会地最低层次中彻底解放出来.其次在民工投入到工作地过程中,政府要大力发挥监督作用,监督企业要提高《劳动法》执法力度,应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另外政府要大力清除社会歧视现象,构造人人平等地气氛,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这其中包括消除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农民工身份转换制度”,以在城市工作达到一定工作年限为主要条件,给予农民工城市户籍,从而逐步转换农民工身份,并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平等待遇,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地机会,以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地生活心理成本,减轻其心理负担.(三)学校、政府、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人才随着技术地进步和产业结构地调整,现在地企业越来越需要一定技术地高素质人才,而这些技术人才应该是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地发展要求,不应简单得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肤浅地理论知识上.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如果光靠职业技校培养人才,除了在资金上和实验设备短缺以外,还不能及时了解到社会急需地热门专业等方面信息,培养出来地人才不仅没有实践经验,而且部分专业过去老化,难以满足企业地用工要求;而完全依靠企业来培养人才,这些人才缺少系统理论指导,导致人才成长地速度慢和效果差.所以如果说学校是人才培养地摇篮,那么政府应该是后备军和传达器,企业应该是人才成长地基地.培养优秀地技工,应该倡导学校、政府、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培养企业需要地专业人才.只有三者联合,理论联系实践,学校为技工人才地培养奠定基础,企业为技工人才地成长提供舞台,政府为学校提供资金和传达及时信息.学校地教师做企业地顾问,研究技工地培养方向;企业地专家做学校地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实践技能,政府提供资金,扩大教学规模,辅助学校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三者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培训就业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技术荒”而导致地“民工荒”现象.(四)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企业和地方政府如果对劳动力成本优势过度依赖,而忽视对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地关注和引导,往往会导致资本地短视化和劣质性,就难以长期支撑地方经济地繁荣,缺乏可持续增长潜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从目前劳动力市场反馈地信息,劳动力不可能“无限供给”,中国企业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逐步显示出它地疲态,包括印度、越南在内地不少东南亚国家正在以更低地劳动力价格吸引外来投资.因此,政府和企业应清醒意识到要保持和促进地区经济地长期稳定发展,不能延续走低投入低产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道路.要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问题,需要走产业升级换代地道路,应通过多年来地资金积累,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地技术含量,逐步过渡到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对劳动力地过度依赖.。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
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
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
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一、概述近年来,“民工荒”现象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且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民工荒”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需求,导致许多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以及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等诸多问题的综合影响。
解决“民工荒”问题不仅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 背景介绍:“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及其对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民工荒”现象一直存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和对策等方面探讨“民工荒”的现象。
“民工荒”现象是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不足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状况。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民工荒”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
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尤为严重。
收入待遇问题: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拖欠工资、降低福利待遇等,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难以获得足够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就业环境恶劣:部分行业的工作环境较差,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缺乏安全感。
职业发展受限:农民工在城市往往从事临时性、低收入的工作,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农村劳动力过剩: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减少,耕地面积有限,农民纷纷进城寻找工作,导致“民工荒”现象出现。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使得部分农民工回流到家乡附近地区。
民工荒
2.我国沿海地区屡屡出现“民工荒”现象,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根源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
1)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
“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
2)根源(1)经融环境因素。
2008年金融危机不少企业减产停产从而大幅度裁员以后出现的用工反弹,这些企业忙活的大都是“短单”和“小单”,带有很强的季节性,后续订单无法跟上,这些农民工再度被裁减,这对他们的精力和感情都是一大打击。
(2)工资待遇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虽然一面在闹“民工荒”,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民工无法就业,根本原因就是待遇太低。
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使得很多企业把工资压得很低。
现在虽然接到了订单,但是很多订单只是企业为了稳定客户而接下的“薄利单”,有的甚至是零利润,所以即使是缺人,也无助于提高农民工待遇。
(3)国家对农业扶植政策因素。
自2008年年底大量农民工返乡以来,各地为了稳定农民工就业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比如扶助农民工创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难题,而且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也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贮备实用型技术人才3)对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2008年以来为了化解农民工就业难题所采取的措施必须继续坚持,尤其是一些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效应的措施,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与劳动力输入地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时为农民工发布就业信息,避免农民工盲目地流动。
对于劳动力输入地政府而言,一方面要及时发布信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保障制度,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以此吸引部分农民工回流到沿海务工;同时更要从信贷、税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提高他们的生存发展能力。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全文)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劳动力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从衰落的产业和地区向进展迅速的产业和地区转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使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劳动力的流动分为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
我们这里主要讲农村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的转移。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阶段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选择优先进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
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预。
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RM生活稳定,城市进展迅速,同时,GJ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第二阶段1958―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起大落。
从1958年到1978年,GJ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62年《关于加强户口治理工作的意见》、1964年《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等条例。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
在这一阶段,农村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同时,政府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和食品供给的压力,严格操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企业从农村招工。
第三阶段1992―2000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地区转移。
“民工潮”与“民工荒”思考
“民工潮”与“民工荒”思考从2004年初开始,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原本农民工打工的热点地区先后出现招工难的问题,由于程度严重,被有些媒体称为“民工荒”现象。
这与早先出现的、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民工潮”现象形成鲜明反差。
虽然“民工潮”与“民工荒”表现出来的结果和影响不一样,但它们都是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一、“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回顾“民工潮”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于九十年代,它是指每年春节后的一个月时间左右,总要爆发一次百万民工外出寻找工作机会的现象。
尤其在1984~1988年和1992~1996年两个时期最为严重。
后来,“民工潮”逐渐泛指农民工供大于求的形势。
据统计,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外出打工者不过几百万,到1988年则超过2500万人,而2003年在外流动的农民工已逾9000多万。
“民工潮”形成之快,规模之大,为世界瞩目。
“民工潮”从本质上说是农民对现代生活的自然追求,而我国目前农村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发生令人满意的变化,又有75~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加之民工潮对广大落后闭塞地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民工潮规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偶尔波动外,总体是难以减弱的。
就在“民工潮”还没有消退、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实现持久稳定转移,农民工就业仍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
“民工荒”是指2004年春季开始,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先后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
到2005年,情况有所缓解。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这2500万人包括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转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
而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这意味着劳动力供大于求,将有1400万名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
因而,从总量上看,农民工仍然是供大于求。
但是,在经历了1984~1988年和1992~1996年两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民工潮”后,2000年以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缓,不存在大规模的“民工潮”,但转移量仍在增长。
民工荒原因及解决办法
民工荒原因1 背景:一:企业对民工需求的增大,这以后将取代的是跟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二:新青年加入民工行业的在减少!三:个人创业的多了,独自去发展的多了!都想当老板,民工在减少呀!!2 原因:当然是民工利益导向所致,这是毋庸置疑的.查询资料可知,春节后,大量民工选择留在自己家乡或家乡附近就业,这是为何?从民工的选择可以推断出:近几十年来沿海制造业企业对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忽视甚至蔑视民工权益,致使民工物质利益受损,更不用说精神上能够有所慰藉.这是企业方面的主要原因,至于民工本身方面的原因,相信不用多说也能想到吧!会导致什么后果?1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根本的劳动力,企业机械无法动工,企业内形成荒废的景象. 2一定程度的迫使劳动密集型企业维护民工权益,主要是提高民工工资,福利等方式吸引民工,挽留民工.3单凭企业是难以解决民工荒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力量(工会)解开这个捆绑多年的结4民工荒并非真的"荒",而是民工量分布不同所致.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民工荒,那个地方就民工盛,所以说民工荒具有地域性.(随便说说)至于现今讨论得民工荒是否能够推动中国经济转型问题,难以考究?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民工荒只是民工与企业双方博弈的一种后果而已,并不具备推动经济转型的能量.民工荒具有两方面性质,一方面让企业知道民工的集体力量(劳工权益主体),使企业遭受损失,知痛而后改;另一方面,呼唤社会各界重视民工权益.要知道,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之一.首先,应当如何看待引起民工荒的直接原因。
说起这次民工荒,工资低甚至工资被拖欠、工作条件差,尤其在一些地方工伤事故频繁、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等等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其实,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是物价的上升与农民工生活费用的提高第三个原因,是与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劳动力大量需求有关另外,促使民工荒发生的因素,也取决于特定的背景。
如果这些背景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因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民工荒”现象分析(一)
“民工荒”现象分析(一)提要本文从“民工荒”现象出发,结合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供给;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而形成的“民工潮”,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劳动力转移的一道巍巍壮观景象。
但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却陆续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成为了中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民工荒”原因分析(一)企业较少提高农民工的工资。
一是贸易环境限制。
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企业无力承受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在我国民工输入集中地,很多生产企业情愿开工不足也不愿意提高工资,因为这类企业大多数为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价格是企业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
当前贸易环境下,产品利润低,企业又无法提升出口产品价格,因此无法给农民工更高的工资;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以劳动力的低廉作为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贸易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若提高劳动力的成本,则意味着失去其比较优势,从而给企业提高劳动者的工资造成困难。
(二)政策刺激,国家投资加大,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
以前是“孔雀东南飞”,绝大多数农民工前往广东地区,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民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找到工作,所以现在是“孔雀满天飞”,许多农民工选择在自己的家门口打工,放弃了外出务工。
(三)农民工的结构及观念发生变化。
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
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强,希望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
“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务工城市及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
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摘要]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出现的“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出发,通过全面、细致地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够为有关部门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民工荒农村劳动力解读根源治理对策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
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由“民工潮”而民工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中国是一个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是中国近几年来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000多万人,目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人。
另外,从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2000年至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4.3%,呈逐年攀升的形势。
从这几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比较严峻。
但是,为什么会在同一时期、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出现民工短缺的现象?民工荒真的到来了吗?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这一重大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
本文试图解读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真正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民工荒的治理对策。
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
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有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的“民工荒”状况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
金融危机后,由于经济复苏,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对企业用工现状以及“民工荒”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定义《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农民工。
“民工荒”则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
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
二、浙江省企业“民工荒”现状及特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
作为返乡潮的延续,春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外打工,而是留在家里等待观望。
到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久违的订单重新增加,闲置的生产线重新开动,可工人找不到了。
据调查,此次民工荒具有以下特点:(一)从行业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此次“民工荒”中找不到人的企业多集中在对农民工需求大、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
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9.1%,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排在前三位。
从工资看,农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的月均工资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
“民工潮”与“民工荒”透视汇总
“民工潮”与“民工荒”透视一、“民工潮”、“民工荒”现象和“农民工”性质“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称谓,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员。
他们是在农村拥有土地,但又离开了农村和土地,在城市务工,但又没有城市户口的群体;是农村进入城市或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
首先,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
这种歧视性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户籍身份,即农民虽然进城务工,但是大部分城里人没有把他们当成工人,都依然看作是农民。
第二,职业身份,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一些非正式的职业或者边缘职业,那些工作是真正拥有城市户口的市民所不愿意从事的脏、累、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如建筑业、采矿业和服务业等。
第三,社会保障身份,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有的甚至连用工合同都没有签署,当他们在外打工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个人面对一个社会制度,而没有一个相应的提供帮助与援助的保障体系,城市低保与他们相逢不相识。
其次,农民工是尚未被承认的产业工人。
农民工究竟是工人还是农民,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问题,它关系到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
所谓工人,即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以工资收入为主,从事生产的劳动者。
所谓农民,即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其社会身份是农民,其职业身份是工人。
因此我们说农民工是尚未被承认的产业工人。
当然,这里所说的产业工人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产业工人也不完全相同,我们的农民工不仅仅指从事和大机器生产直接相联系的工人,同时也包括服务行业的工人。
再次,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边缘人”。
农民工这个称谓,形象地刻画出进城打工者无奈而尴尬的社会地位。
农民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承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的层层限制,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是他们发现这里不是他们的家。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民工荒、技工荒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彻底缓解,要等到15年之后。
只有生育前面放开,才能在15年后缓解人力短缺问题。
目前只能一边放开一边改善制度,如增加技工工资、评功评奖、升迁向技工倾斜等来刺激积技工的短缺现象。
标签:民工荒;技工荒;原因;分析;计划生育1 现状各大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用技工难、招农民工难的想象。
这和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制度层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1.1民工荒现状民工荒是指农民工短缺、供不应求、用人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现象。
造成这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均和计划生育长期实施的后果密切相关。
民工荒目前不但是荒的问题,而且呈现老龄化现象,因为年轻的民工已经缺少,有的企业不得不招用老一点的农民工。
在各大企业招用的农民工当中,五六十岁的人员比例逐年升高,十年之内,这些人员都将陆续退出工作,尤其是劳动强度比较高的工作。
年轻的农民工将更加难找。
1.2技工荒现状技工荒是指技工短缺,难于招收、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的一系列现象,和民工荒有许多类似之处。
而比民工荒更加严重的是,现有的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由于技工的发展空间的局限,都不愿意做技工,现有的技工很多还在想着跳槽或者正在跳槽,一些技工已经成功跳槽改行,导致技工更加难找。
另外是人员的缺乏,想培养自己的技工,找不到人,没有人的来源也无济于事。
2 原因2.1计划生育导致民工荒现在呈现农民工老龄化的现象很普遍,但缓解的前景并不乐观,老一点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子女已经上了班的。
这些人员目前还能勉强工作,很多做工的也就是为了贴补家用,再过十年这些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不得不退出劳动市场。
都是独生子女也已经工作,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可以补充的劳动人员。
民工荒将更严重。
2.2计划生育导致技工荒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培养一个孩子,从个人意愿上讲,每个家庭的父母其目的是绝不会是培养一个当技工的孩子,因此,这些子女不愿意做技工就成为必然。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摘要:自从政府放松了农民的户籍管理,把劳动力的流动部分交由市场管理以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于是就出现了民工潮。
然而,近一两年,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在增加,但是许多企业特别是东部地区却出现劳动力短缺、招不到人的现象,即民工荒。
摘要:民工潮,民工荒,农民工,成因,对策引言:据悉,目前珠三角加工制造类企业的用工缺口高达200万人,许多企业为招不到工人一筹莫展。
东南沿海地区从前几年的“民工潮”骤然转入“民工荒”现象,这里既有粮价上涨、种田收入增加导致部分农民返乡的因素,也有这些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一些加工业项目规模上马过快、用工需求大幅增长带来短期内劳动力供应短缺的原因,但其背后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民工潮和民工荒的成因1 民工潮的成因(1)“民工潮”形成的根本因还是中国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的体制使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相对贫困。
中国的工农和城乡剪刀差仍在不断扩大。
因此,很多农民不得不在利益的驱使下,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大、中城市去务工劳作,寻找新的谋生之路。
(2)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政策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 1979 年 7 月,中国设置经济特区,经济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由于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原因,城市人口大部分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这也就给“民工潮”提供了机会。
(3)人口逐年增多和耕地的逐年减少的矛盾也为民工潮推波助澜。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到 2005 年初达到了 13 亿,其中 9 亿多是农业户口。
另外,随着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土壤恶化等影响,中国的农用耕地面积短短 7年就少了 1 亿亩。
人多地少,也是由土地上释放出了更多的劳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民工荒的成因(一)近些年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增加了农民外出的机会成本近些年来中央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不仅废除了农业税,还推行多项农业方面的补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考虑到外出务工的安全、欠薪,部分农民选择了在家务农。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每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地都有一股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浪潮,给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形成极为繁忙的周期性“春运”。
而构成这一潮涌的主体部分,是返乡和回城的农民工。
这一景象被称为“民工潮".可当人们司空见惯了十几年的“潮"起“潮”落之后,近年来又出现了“民工荒"现象:2005年、2006年春节之后,“缺工”成为沿海地区一些企业面对的现实问题.“民工潮”中又出现了“民工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的深层次问题。
当前农民工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外资企业陆续兴办,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进城务工。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
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
事实说明,农民工是一支不可缺少的新型劳动大军。
但另一方面,农民工数量巨大,无论是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生活条件而言,还是从政府及社会的引导、管理、服务而言,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农民工问题,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四个深层次原因1.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民工潮”和“民工荒”是近年来经常被提及的两个问题,它们代表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两种状况。
然而,这两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民工潮”和“民工荒”的背后。
就业机会的缩减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行业的需求减少,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危机。
同时,随着国内贸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员工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这些外国企业通常会对员工的薪资要求很高,而中国本土的企业却难以与之相比。
这些因素使得就业机会的缩减成为了“民工荒”的主要原因,许多没有技术或技能的劳动者面临失业和就业困难。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由于城市的工资比农村高,很多农村劳动者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这种转移并没有解决“民工荒”的问题,相反,它带来了新的问题。
许多这些新来的劳动者缺乏积累的社会资源和优势,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工作条件“民工潮”和“民工荒”问题不仅是就业机会的缩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经济因素造成的,它们也与工人工资和工作条件等因素有关。
多数劳动者的工资低,而且很少会有工作安全感。
这种情况在城市中特别普遍,许多劳动者需要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不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此外,大多数工人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缺乏保障,例如医疗保障和退休金等。
特别是年轻的劳动者,他们在将来如果面临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保障时,很难通过工作来获得安全感。
总结“民工荒”和“民工潮”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后遗症,它们不仅是就业机会的缩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经济因素造成的,更与工人的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工作条件有关。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更加稳定和保障工人利益的劳工法规和政策,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劳动者摆脱贫困,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进中国与全球市场的经济合作。
对民工潮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 3、国家政策的偏向
• 就我国的宏观经济来说,是严重偏向城市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农业的投资比重小。"我国农业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份额 长期以来始终保持在40%以上,而国家投资的严重倾斜致使农业产生 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如以前,生活 费用、生产费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投入大于产出的负效益,这种 情况,决定了为数不少的农民至今还想跳出"农门",拥向城市。 • 第二,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抑制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由于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拉大直接造成了从工从农收入的明显差距。而 且潜在的通货膨胀依然存在,强大的工农关系框架未发生变化的前提 下,农民依然是风险转嫁的对象,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全面下降。如果 与城市居民收入加以对照,则更看出农民减收的严重性和增收的紧迫 性。农民不愿再死守在土地上,纷纷投入到城市工业区和沿海开发区 。
对民工潮、 民工慌、 民工荒 现象的分析
目录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民工慌形成的原因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对劳动力市场的建议
小组成员
杨亚军 简成豪
201120050101 201120050105
李伟涛
黄丹凤 王欢欢 孙少荣 刘子安
201120050106
201120050126 201120050127 201120050202 201120050204
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 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 • 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 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 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 • 2005年第二季度全国 10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证明 , 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人数均远远大于供给人数 ,缺口总人 数分别为 45769人、23854人、8943人。所以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 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 • 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规范 • 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各种劳动法规不是很健全 , 包括 :劳动平等法律制度缺失、劳动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劳动争议处 理制度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的执法不严 ,包括 :劳动行政 执法不力、劳动行政执法不公、劳动司法不力 • 工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 由于相关法律制度欠缺及执法不严 ,在劳动力市场的实际 运行中不规 范和无序现象仍比较严重 ,劳动争议频繁发生。比 如:劳动合同、集 体合同签订不规范或拒签;阻挠职工组建工会;压低或拖欠职工 (包括 农民工 )工资 ;不缴纳或拖欠社会保险费 ;随意延长工时 ;不重视劳动 保护和生产安全 ;随意解雇职;劳动合同的短期化;滥用劳务工;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崔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模型;劳动力;结构
[DOI]10.13939/ki.zgsc.2015.35.229
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农民连绵不断地爆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跨地区转移,被称作“民工潮”。
然而从2003年开始,在珠三角首先出现招工难现象。
“民工荒”的出现,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闾定军,等.“民工荒”探源[J].特区经济,2004(10).
2“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分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参见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或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
至此二元经济完全消除,劳动力市场从此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此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所谓的“民工荒”。
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更是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已近尾声,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转变,我国已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既不合逻辑,也非理性。
首先,当一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很高水平。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还将出现小的生育高峰。
此外,劳动力的二元市场仍然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还远远不够。
另外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意味着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这时的资本相对丰富,资本、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比例会逐步提高。
然而在我国并未观察到此种迹象。
我国有劳动力人口7.4亿多,其中农村劳动力5亿人,剩余劳动力人口1亿多。
可见,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事实与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前提并不相符。
3“民工荒”现象成因探究
刘易斯模型只是个一般模型,不能直接用它解释所谓的“民工荒”现象。
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如下:首先,宏观调控效果显著。
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不断减产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
其次,农民经营收入增加。
另外,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是:总量过剩、结构短缺。
“民工荒”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而引起的。
下面将对此
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3.1劳动力供求的年龄结构矛盾
由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民进城门槛的降低等因素,我国农村人口的增长呈逐步减少的趋势,据统计,1990—2002年,我国乡村人口绝对数减少了2658万人,而20岁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断层,表明农村劳动力供应来源已经出现了相对萎缩的现象。
以上说明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绝对数的减少。
3.2劳动力供求的地域结构矛盾
经济快速增长造成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由于加入WTO、西部大开发、CEPA 实施、打造“泛珠三角”经济圈等因素,近几年来,国内的建设投资加大,外商投资也纷纷涌入,使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大幅增加,尤其是技术工和熟练工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出现用工紧张的现象。
3.3劳动力供求的素质结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对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农民工的素质难以满足用工需求。
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素质整体偏低,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仅占总数的23.5%,同时51.1%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条件有限和企业培训不足,导致很多农民工不能适应目前企业的用工需求,即使有机会接受培训但由于文化程度的原因自身的技能增长也受到限制。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2009年。
4措施
4.1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农村其实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果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那么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此外,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如果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并采取改革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那么将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大量所需的劳动力。
我国农村聚集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所以我国目前劳动力并不是真的短缺,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结构性的短缺。
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逐年降低,第二、三产业逐步升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步深入。
但只有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使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挥作用,并缓解“民工荒”这一社会现象。
4.2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侵害问题屡屡出现,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身三个方面进行切入。
首先,政府应积极制定各种法律和政府法规,从法律制度上为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保护。
同时政府要积极解决社会上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对各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其次,企业要认真履行各种法律法规,设立工会等组织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工会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企业要积极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各种组织,对法律法规中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地方要认真履行。
最后,农民也要自己积极学习各种法律常识,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4.3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解决“民工荒”的问题,应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而不应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
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正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这一必然趋势的前奏,是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因此,要从本质上解决“民工荒”的问题,就必须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完善市场的运行体系,依靠市场的经济杠杆作用来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让原本被扭曲的不合理的要素价格逐渐趋于合理水平,让偏离的劳动力价格逐步趋向合理的水平。
市场是合理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解决当前“民工荒”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张学龙.“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