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_民工荒_问题的实质分析_章亚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02期2010年第28期Serial No.102

No.28,2010一、农民工和民工荒现象

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

潮,大量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纷纷背井离乡走向城市,形成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一般来说,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更确切地说,农民工还应该包括在乡镇企业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村户籍劳动力。

(一)农民工的由来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不存在农民工这种说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形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出现“农民工”一词,随后这一称谓逐渐被广泛使用。

(二)“民工荒”现象

经过了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农民工从总量和地位上都有所提高,这个占全国人口1/10的巨大群体引来了多方关

注,这种关注从开始的

“民工潮”转变为现在的“民工荒”。最早的民工紧缺现象在2002年被报道,2004年开始,缺工现象被称作“民工荒”,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对此,比较普遍的一种认识是认为总量上不够了,农村年轻的有外出可能的劳动力,总量上已经供不应求。从2008年年底的“岗

荒”

,到2009年年中的“人荒”,一系列来自政府和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印证了目前用工缺口大的现实。然而这种农民工短缺现象能否被看为长久性的现象,中国农民工短缺是否出现了不可逆的变化?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重点作出探讨。

二、民工荒实质剖析

(一)经济发展阶段与民工荒

在中国独特的二元经济条件下,提起民工荒问题,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民工荒是否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标志上。

刘易斯(1954)在他开创性的文献《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

下的经济发展》中,从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角度,讨论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他的理论后来经拉尼斯与费景汉(Ranis and Fei ,1961)拓展,形成了含有转折区间的二元经济模型。在拓展的刘易斯模型中,有两个关键性地转折点:刘易斯第一拐点,也就是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刘易斯第二拐点,即有限剩余的劳动力被完全吸收殆尽的点。目前,对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是否越过了刘易斯第一拐点,即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并非意味着中国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是劳动力供给从实质上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刚性工资变成了弹性工资,并伴随着农民工工资的实质性上涨。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二元经济转化的关键时期,2007年底全国人口的城镇化比重达44.94%,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中创造同样产值所需的劳动力只是以前的1/25。

从第一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三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截至2007年底,第一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仅为11.3%,基本是1978年的1/3的水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尽管下降了30个百分点,但降幅仍不足1/2。这种产值和从业人员的分配比例直接导致了中国农村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城市的巨大城乡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第一源动力,也是农民工这类人

群存在的主要原因。然而从上述两组数据中,

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高达40.8%,远高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相同的斯里兰卡和埃及,而且这种水平与中国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也不相适应。这说明由于人口总量的巨大压力,在第一产业中中国仍然存在较多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二)粮食供给与民工荒根据刘易斯拐点理论,第一拐点的标志是粮食产量的下

收稿日期:2010-04-27

作者简介:章亚男(198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口经济学研究。中国现存“民工荒”问题的实质分析

章亚男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在二元经济发展的框架下,中国经历了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发展过程。从“民工荒”问题入手,探索中国现存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话题。“民工荒”现象与刘易斯拐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刘易斯拐点出现的条件验证。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拐点;粮食产量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28-0056-02

56——

降,以及由此带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这条线索来看,粮食产量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粮食产量从1978—1998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然而从1998—2003年经历了一段显著下降期,随后又持续增长;到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水平与1998年基本持平。显然,从1998—2003年的这段粮食产量的下降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很可能会成为解释民工荒问题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如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描述的那样,循着高工资的轨迹从农村转移向城市,寻求非农工作岗位的更高工资水平。然而这种流动中大量流出的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在农村的多是妇女和老年人,这必将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带来粮食产量的下降。根据传统的供求关系,粮食产量的下降必然带来粮食价格的上涨。这种上涨的结果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将因为粮价的上涨而升高;另一方面,农民工返回农村务农的预期收入将升高。这两方面的影响都将导致农民工选择回乡务农的可能性提高,从而导致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供给减少,表现出来的就是“民工荒”的现象。而这种民工荒现象恰好如刘易斯第一拐点所描述的那样,因此根据中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我们能够基本判断刘易斯第一拐点的到来。

(三)结构性矛盾与民工荒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短时间内,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工作为农民的农业生产职能与作为产业工人的生产职能之间的相互替代因素导致的。或者可以说是由于民工潮的存在,才会产生短期内的农村和城市劳动力供给失衡,从而导致民工荒。然而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和中国剩余劳动力测算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农村现在仍然有很充分的可供转移劳动力,而且在农业生产的利润率远低于其他产业时,他们的转移动机也很充足。由此可见,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而只是短期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

金融危机之前,这种农民工供不应求的情况,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非常普遍。调查数据显示出现“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象,而这种并存现象可以用结构矛盾来解释:(1)劳动力年龄结构矛盾。目前劳动力短缺严重的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的人口,而农村劳动力供给中绝大多数45岁以上劳动力被剩余。(2)地区性结构矛盾。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部分早期发展起来的地区农民工过剩,后来发展起来的区域就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3)文化程度结构性矛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84.76%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明确要求,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占64.0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占20.67%。但长三角十六城市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了75.3%。(4)技术等级或者职称结构性矛盾。从需求方面看,企业对于用工技术要求愈来愈高,长三角地区近一半企业对工人的最低要求是初级技工,部分企业甚至要求中级或者高级技工,而该区域拥有技工认证的基本上还是以年轻的初级技工为主,且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关于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民工荒问题来源于经济发展阶段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一方面,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可供转移的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工资上涨速度和粮价上涨速度不一致,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提升,用工需求与农民工本身文化素质不匹配等诸多因素,导致了阶段性的“民工荒”现象。

更确切地说,这种民工荒可以被认为是简单劳动力供给的阶段性结构性失衡现象。解决这种失衡现象的根本在于解决农民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概括来说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物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当下,城市生活的经济压力将促使更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因此,应该尽快健全农民工的工资保障机制,使农民工的工资能够随物价的上涨幅度进行合理的提升,从而抵消粮价上涨的影响。

2.将农民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现在的农民工仍然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待遇,与市民的巨大差别会使这个群体难以融入城市,久而久之较高工资的吸引力也无法体现。因此,应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使他们能够得到市民化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并能最终留在城市。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归根结底,户籍制度是造成民工荒这一问题的根源,如果不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则农民工转变成市民的难度仍然巨大,这种情况在大中城市更为明显。只有合理的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速度,则民工荒问题才能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侯东民.从“民工荒”到“返乡潮”: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J].人口研究,2009,(3).

[2]晓扬.“民工荒”再现的真实解读[J].浙江经济,2009,(19).

[3]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2005,(4).

[4]江霈,冷静.近年来的“民工荒”与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Labor Shortage”in China

ZHANG Ya-nan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In the binary framewor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Flood”to“Shortage”of migrant workers.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explore our existing“Labor Shortage”in China.There are certain inherent link between the“Labor Shortage”Lewis turning point,and with the help of Lewis turning point we can verify the whether Lewis turning point occurred.

Key words:labor shortage;lewis turning point;food production[责任编辑吴高君]

5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