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_民工荒_问题的实质分析_章亚男

合集下载

“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

“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

“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摘要:2004年春季,我国以东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突然出现了“民工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的势头并没有减弱。

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荒”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农业大国来说,发生“民工荒”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就很快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经济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供给对策一、“民工荒”背景工资偏低又遭遇物价上涨是“民工荒”产生的根本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的1—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1%,这便相当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下降了4.1%。

而粮食价格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粮价的高速增长对于其它居民的影响也许并不大,但对于恩格尔系数较大的农民工无疑是雪上加霜,以致在城市打工所拿的名义上与过去相等的工资甚至无法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

而当前的现实是,工资水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物价和消费水平却不断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国的物价呈现恢复性上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由过去的负增长转为现阶段的4%—6%,农民工最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上涨得最为厉害。

物价的上涨无疑导致了农民工生活费用的大幅上升,所以,尽管名义工资维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大降低,农民工工资水平实质上是“不涨反降”,使他们很难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打工红利逐年降低。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月平均工资在7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较难,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相对较为容易。

由此可以看出,“民工荒”并不能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有了工作,是物价和生活费用的上升,使“打工不挣钱”以及其他一系列诸如工作条件差、工伤事故频繁、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无形的心理成本等问题凸现出来,逼迫农民工不得不流向相对有利的企业和地区。

对“民工荒”现象成因的U-V分析

对“民工荒”现象成因的U-V分析

对“民工荒”现象成因的U-V分析运用劳动经济学U-V分析的方法,针对“民工荒”与“就业难”问题并存的现象,分析认为“民工荒”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资源配置效率机制的变化而引起的现象,属于摩擦性失业的一种,并非是受到劳动力市场上供给需求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现象,而是受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所致。

标签:U-V分析;民工荒;就业难0引言在以往的公众认识中,我国的农民工劳动力资源可谓“十分丰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认为,在城乡存在收入差距的条件下,只要没有其他障碍,农村劳动力应该会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

但是,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曾经的9800万进城民工忽然“断档”,曾经被各家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民工潮”忽然变成了“民工荒”,这种经由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不断蔓延开来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呢?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民工荒”的成因更是众说纷纭。

针对“民工荒”与“就业难”问题并发的这一特殊现象,笔者尝试用劳动经济学中的U-V分析方法来探讨这一问题。

1农民工劳动力市场U-V分析模型的建立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位空缺(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在失业U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职业空位V则是求大于供的表现。

U,V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如图所示:联系上文所说的“民工荒”现象,可知当今不仅东南沿海城市,就连中西部城市的一些企业之中,都开始出现了在民工劳动力方面的职位空缺,但同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却还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一方面雇主雇不到员工,而另一方面可以从农村转移出来成为农民工的潜在劳动力却宁愿失业也不填补为数不少的职位空缺。

不妨令农民工劳动力的职位空缺为V*,不愿就业、失业为U*,如图1所示,纵轴取U与V,横轴取供求关系。

横轴上的点e是充分就业点,点e 左侧的区间表示求大于供,右侧的区间表示供大于求。

劳动经济学论文关于民工荒问题探究

劳动经济学论文关于民工荒问题探究

民工荒现象问题分析摘要:民工荒问题,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社会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并且找到其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的,本文通过对中国近期两次大型民工荒问题的比较与分析,来阐释中国的民工荒问题。

关键词:民工荒就业问题用工缺口材料一:2004 年7 月15 日, 《南方周末》上一篇题为《中国遭遇20 年来首次“民工荒”》的报道, 反映了福建、珠江三角洲等许多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企业招不到人的所谓“民工荒现象”。

经过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和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调查,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9 月7 日发布《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 承认“民工短缺在局部地区客观存在, 普通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女工相对短缺”。

报告认为, 工资低和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

材料二:2010年的春节过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再次出现大规模用工荒,珠三角缺口超200万。

其中深圳今年缺工80万,普通工人平均月薪将涨至1700元。

不同往年,今年不仅是沿海地区,现在就连中西部很多城市,也开始缺人了。

这已经是近年来第二次发生大规模民工荒,而且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根本上退潮的背景下。

它再度提醒中国产业转型的极端必要性。

因为,在当前的外向型、低附加值产业背景下,仅仅靠提高农民工工资以挽留工人仅仅是一时的权益之计,中国的产业转型,必须从根本上向内需型和“高精尖”型转型。

一、农民工群体的概况分析----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正在形成长期以来我国以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四大身份阶层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 产生了许多边缘性群体, 其中规模较大的城市农民工是一个具有“城市人”与“农村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 他们既是农民和工人的“过渡人”, 也是村民和市民的“中介人”, 在他们身上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他们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从事城市职工不愿干的那些又脏又累的工作, 却享受不到或不能完全享受所在单位正式职工的福利待遇和其它权益, 所获报酬也比较低, 成为社会应当关注并加以保护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民工荒

民工荒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不是个坏事。反映对用工单位
“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本身也要反思,我为什么招不到工,农民工的工资和劳动社会保障,她要考虑 到善待农民工。另一面他要想到培养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这方面他能提高自身的诚信水平来吸引农民工, 也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善待农民工,不给发工资等通过反思这种现象会减少。将来会更规范化,对企业本 身的管理也会更现代化。
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 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 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
产生原因
首先,仔细地分析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人们不难发现,新一轮的“民工荒”并不是早期“民工荒” 的简单延续,更多表现为因2008年金融危机不少企业减产停产从而大幅度裁员以后出现的用工反弹,这些企业忙 活的大都是“短单”和“小单”,带有很强的季节性,这种情况究竟能够持续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万一后续 订单无法跟上,这些农民工再度被裁减,这对他们的精力和感情都是一大打击。
争论
2007年,对所谓的民工荒就有过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
赣州市沙石针织公司的女工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都从绝对数量短缺的层面对“民工荒”做出 解释,认为在近75%的农村地区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了,“中国将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而且, “中国的劳动力短缺是全方位的,不单技术工人稀缺,就是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人也成为稀缺资源,并且在地 理上蔓延全国”。但在此后的2009年6月19日,在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上,国家扶贫办政策 法规司司长刘福合则表示:“所谓的‘民工荒’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分析【范本模板】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分析【范本模板】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 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

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

15%。

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缺工的现象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且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

试论我国“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试论我国“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试论我国“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刘娜[摘要]“民工荒”是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的现象。

金融危机后,“民工荒”现象在我国不断出现并持续恶化,企业缺工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在全球经济正逐步走出阴霾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农民工”群体的定位。

本文通过对“民工荒”现象的现状及产生原因的分析,从政府角度出发探讨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农民工;政府;产业结构1引言农民工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下,农民为维持生存或改善生活水平而到城市里务工而产生的劳动力转移的产物。

“民工荒”是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的现象。

“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然而从2004年开始在珠三角的一些企业的招聘会上突然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种劳动力短缺的趋势并在这几年逐渐向内地蔓延。

2010年春节过后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发生“民工荒”,出现组团出来抢工人的现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0年2月24日发布了“部分城市2010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和2009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结果”,结果显示,70%被调查企业预期招工“有困难”。

从这次“民工荒”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后某些经济回暖的迹象,也能看到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所起的作用。

但为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深究“民工荒”的成因,并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2 我国“民工荒”问题的现状2.1 从地域的角度看当前,企业招工难问题已成为全国普遍性问题,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建东南沿海,以及北方的一些大城市的相当一部分企业都面临着长期或阶段性的招工难问题。

但是沿海企业与内地企业的情况有所不同,东南沿海产业集中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是民工荒比较严重的地区,而内地省份则相对缓和。

一些调查表明,东南沿海的部分企业的缺工额高达30%甚至更高。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一、概述近年来,“民工荒”现象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且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民工荒”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需求,导致许多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以及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等诸多问题的综合影响。

解决“民工荒”问题不仅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 背景介绍:“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及其对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民工荒”现象一直存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和对策等方面探讨“民工荒”的现象。

“民工荒”现象是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不足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状况。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民工荒”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

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尤为严重。

收入待遇问题: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拖欠工资、降低福利待遇等,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难以获得足够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就业环境恶劣:部分行业的工作环境较差,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缺乏安全感。

职业发展受限:农民工在城市往往从事临时性、低收入的工作,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农村劳动力过剩: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减少,耕地面积有限,农民纷纷进城寻找工作,导致“民工荒”现象出现。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使得部分农民工回流到家乡附近地区。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不同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前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90年代以后规模急剧扩大。

1994年前后,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约5000-6000万人,1997年骤增至8000余万人,是世界流动劳动力总数的四倍,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接近1.2亿。

该问题也由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一时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然而2004年,被“民工潮”困扰了十多年的学界和业界,又开始表现出对另一个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民工荒”的极大关注。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两现象结合起来,对其形成机理作一简单阐释,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一、农民进城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比较1 、农民进城的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农民也是“经济人”(舒尔茨(T.Schultze),1964),他们外出务工的最大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

所以,在他们做出是否进城的决策时,总是习惯于把进城的各种成本与其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

换言之,进城与否的决策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

若用π表示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概率,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可将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函数表示为:ER=PV(πw-r)。

其中,PV代表现值,且0≤π≤1。

此处之所以引入π是因为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而且,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彼此的相互竞争,他们并非都能在进城后立即找到工作,这种不确定性必将影响他们可能获得的收入。

同时,π值的大小又涉及到城市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城市失业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政府的行政控制或政策等等因素,即:π=π(e,u,h,g)。

一般地,当城市的就业机会e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高;当城市的失业率u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低;当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可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h值越大时,其就业概率就越大;而g值一般对农民工的就业概率表现出反方向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控制极强,g趋于无穷大,此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概率则为0,当然,相关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也都对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起着限制作用。

“民工荒”现象分析

“民工荒”现象分析

“民工荒”现象分析提要本文从“民工荒”现象出发,结合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供给;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而形成的“民工潮”,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劳动力转移的一道巍巍壮观景象。

但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却陆续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成为了中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民工荒”原因分析(一)企业较少提高农民工的工资。

一是贸易环境限制。

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企业无力承受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在我国民工输入集中地,很多生产企业情愿开工不足也不愿意提高工资,因为这类企业大多数为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价格是企业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

当前贸易环境下,产品利润低,企业又无法提升出口产品价格,因此无法给农民工更高的工资;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以劳动力的低廉作为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贸易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若提高劳动力的成本,则意味着失去其比较优势,从而给企业提高劳动者的工资造成困难。

(二)政策刺激,国家投资加大,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

以前是“孔雀东南飞”,绝大多数农民工前往广东地区,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民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找到工作,所以现在是“孔雀满天飞”,许多农民工选择在自己的家门口打工,放弃了外出务工。

(三)农民工的结构及观念发生变化。

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

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强,希望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

“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务工城市及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工荒是由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

民工荒是由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

民工荒是由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一、“民工荒”现象概述“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

“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

“民工荒”最早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主要城市,集中表现在春节期间出现的季节性短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好转,很多生产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却普遍招不到生产工人。

甚至在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我国中西部地区,也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二、“民工荒”表现(一)知识性民工荒知识性民工荒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民工的短缺。

这类民工荒主要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素质也越来越高也就造成了知识性民工荒。

调查现象显示,10年劳动力供给特点:电子、鞋业、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仍有较大的用工需求。

企业招聘人员难易不一,优质的企业由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但是劳动密集型、工作时间长的企业则会存在一定的招工难问题,这类企业约定的月基本工资通常徘徊在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相应增加员工的收入,预计这类企业需求员工不少于30万人,其中普工约24万,技工约6万。

现在我国沿海地区仍然有许多加工型企业,而这类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有许多工人是从农村来的,因而没有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用人方与求职方没有形成良好的匹配性,因而形成了知识性民工荒。

(二)性别性民工荒出外打工者大多为男性,他们肩负起家庭的责任,而女性大多在家里负责家务。

但事实上很多岗位需要女性劳动者。

比如说服装纺织行业、新兴起的旅游服务业。

因此出现了性别性民工荒。

(三)地区性民工荒我国地区发展程度还是相差很大的,大多数农民喜欢到发达的城市进行务工,例如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很少有农民工不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因而在西部地区就会出现职位的空缺,出现了地区性民工荒。

关于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探析

关于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探析

关于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探析摘要:民工荒问题困扰着我国企业的发展,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并没有枯竭,只是有原来的无限供给变为现今的相对有限剩余。

由于农民工主体和观念的改变,惠农政策的效果显现等原因,我国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通过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政策可以缓解民工荒现象。

关键词:民工荒;产业升级;刘易斯拐点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219-02引言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央政府实施特区建设,开放沿海城市等发展战略,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和浙东南等沿海地区依靠外资引进和发展出口加工业强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也拉大了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在“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纷纷流向发达的沿海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民工潮”。

由此,人们习惯于认为我国廉价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2004年初闽东南、浙东南和珠三角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开始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即所谓的“民工荒”。

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2008年沿海地区2000万农民工下岗失业,返乡回流。

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和我国经济的回升,沿海地区和内地企业纷纷出现“招工难”,再次爆发了新一轮“民工荒”。

2011年“民工荒”进一步深化,很多企业因找不到工人被迫停掉部分生产线甚至关门倒闭。

以上现象反映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是简单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还是有现象背后更加复杂的原因?蔡昉(2005)认为从最近在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一些新变化来判断,一个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劳动力有限剩余的转变正在发生。

段树军(2011)认为“用工荒”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用工荒”并不是绝对的劳动力供应不足,而是一种劳动力的结构性、技术性短缺。

李波平,田艳平(2011)比较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开始的两轮“民工荒”,指出由于区域格局变化,农民工主体价值观念变化和惠农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促使沿海和内地城市出现了用工紧缺的状态。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是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虽然很多企业大幅度提高了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但持续不断的“民工荒”并没有得以缓解,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成本——收益视角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对此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转移对策分析劳动力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从衰落的产业和地区向发展迅速的产业和地区转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使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劳动力的流动分为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

我们这里主要讲农村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的转移。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阶段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

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预。

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稳定,城市发展迅速,同时,国家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第二阶段1958—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起大落。

从1958年到1978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62年《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64年《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等条例。

对于“民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对于“民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对于“民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对于“民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摘要:我国身为劳动力市场供应大国,却出现了“民工荒〞这一问题。

出现这种问题的不仅只局限于制造业企业集中的省市及地区,还出现在以往的一些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

面对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本文从农民工群体本身、用工企业、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及国际现状这五个方面对此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关键词:农民工;民工荒;劳动力市场一、问题的提出从“民工慌〞到“民工荒〞,不得不成认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已发生了比拟重大的转变。

我国东南沿海局部地区是我国制造业大量集中的地区,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而多种原因导致农民工不再愿意重新回到城市里,继续以出卖自己的体力为生。

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得不进行一次全面性的转型。

中国劳动力结构变化、劳资矛盾的长期积累以及企业长期人才储藏战略的缺失问题正摆在我们面前。

同时,以往的一些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的开展、企业和农民工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二、对问题原因的分析1、农民工自身方面:1.1农民工自身素质及能力的缺乏老一代的农民工多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类人群,使得他们在劳动市场中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导致他们在城市中所能够担任的工种只能是体力劳动方面的。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他们是劳动的主力军。

1.2新一代的农民工不愿做普工新一代的农民工受过一些根底教育,要比他们的父辈甚至是再往上一辈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想法,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成熟和现代。

他们不再甘心只停留在体力劳动的工作上,更加关心并重视个人的职业开展前景等问题。

同时对劳动条件、劳动保障、生活环境及企业福利有新的诉求。

思想观念的更新使得新一代的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加强。

他们多抱着相比照拟大的抱负来到城市中,希望在城市中得到的并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

社会地位、合法权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待遇的争取和获得才是新一代农民工所真正看重的。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第一篇: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对20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沿海及内陆的许多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在2011年春节之后表现尤为突出。

在劳动人口整体充足的情况下,中国为何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民工荒”?在“民工荒”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在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应对?本文将详细阐述。

关键词:民工荒特点原因对策“民工荒”不是一个新鲜词汇,早在2004年,媒体就开始轮番报道春节期间总是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但当时炒作的话题主要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互“抢人”的问题。

到了2011年,“民工荒”现象不仅愈发严重,更是呈现了扩散之势——这种现象已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不少内陆省份“推进”,因而相关的纷争也变成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抢人”。

一、“民工荒”原因分析(一)“民工荒”整体上是权益荒。

算一下成本和收益,家里可以挣和外出打工差不多的钱。

比如我在家里挣不到两千块钱,外出打工能挣两到三千块钱,但是我在外面要住房,租房,所有的开支算下来,就所剩无几了。

此外,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缺失。

进城打工的农民大多在建筑、修路、架桥、市政等各种工程项目和企业的生产线上工作,他们从事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繁重、脏累有时甚至危险的工作,生活条件差,大部分民工没有社保、工伤、医疗等保障,再加上各地拖欠民工工资的事情屡见不鲜,使他们逐渐对靠打工生活失去信心。

(二)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原来老一代的农民工在城里挣点钱就回家了,但新一代农民工希望能留下来。

现在很多农民工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能不能在我打工的地方受教育,这是一个很独特的信号。

我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城市里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自然的成为城里的一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特别高,如果城市里能够让他们的孩子在这接受教育,不但城市能得到一批受过很好教育的守法的公民,实际上也能够吸引住农民工的心,这是目前民工荒的一个核心的原因。

关于中国“民工荒”问题的分析

关于中国“民工荒”问题的分析


6 ・ 6
Ju a fYu n r Fn n e& E oi c nv ri o r l n al ia c n o c t misU iest o y
V 12 N . o 6, o 6
工荒 ” 问题 。但 至今 效果不尽 人意 。 农 民工 是我 国各 行 业 的 主要 人 力 资 源。2 1 0 0年 ,
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披露 , 年湖北省劳务输 今
出人 数预计将 缩减 l% 一1% , O 5 减少外 出人 员至少 10 0
万人 , 湖北省内的用工缺 口约有 6 0万人。
第2 6卷 第 6期
Ju l f unnFnn e&E oo i n esy oma o n a iac Y cnmc U i r t s v i
V l 6 N o_ . o6 2
关于中国“ 民工荒 ” 问题的分析
王 笃 飞
( 陕西理工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 , 陕西 汉中 7 30 ) 200
9 %都是农 民工 。 0 但 受到金 融 危 机 的 冲 击 , 界 各 国经 济 放 缓 。而 世 我国 当前 经济 发展 , 主要是 依 靠投 资 、 口拉动 。制 造 出 业 不可避 免 的遭受 到 了严 重 的打击 , 就业 问题加 剧 。
广 东省有 关数 据 显 示 , 东 省 用 工 缺 口达 20万 广 0

来 自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 中心提供的数据
显 示 , 国 13 主要 城 市 岗位 空 缺 与求 职 人 数 的 比 全 0个 率从 金 融 危 机 期 间 的 O 8 , 幅 回升 至 09 , 近 .5 大 .7 接
20 0 7—2 0 0 8年的历 史最 高点 。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摘要:自从政府放松了农民的户籍管理,把劳动力的流动部分交由市场管理以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于是就出现了民工潮。

然而,近一两年,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在增加,但是许多企业特别是东部地区却出现劳动力短缺、招不到人的现象,即民工荒。

摘要:民工潮,民工荒,农民工,成因,对策引言:据悉,目前珠三角加工制造类企业的用工缺口高达200万人,许多企业为招不到工人一筹莫展。

东南沿海地区从前几年的“民工潮”骤然转入“民工荒”现象,这里既有粮价上涨、种田收入增加导致部分农民返乡的因素,也有这些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一些加工业项目规模上马过快、用工需求大幅增长带来短期内劳动力供应短缺的原因,但其背后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民工潮和民工荒的成因1 民工潮的成因(1)“民工潮”形成的根本因还是中国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的体制使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相对贫困。

中国的工农和城乡剪刀差仍在不断扩大。

因此,很多农民不得不在利益的驱使下,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大、中城市去务工劳作,寻找新的谋生之路。

(2)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政策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 1979 年 7 月,中国设置经济特区,经济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由于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原因,城市人口大部分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这也就给“民工潮”提供了机会。

(3)人口逐年增多和耕地的逐年减少的矛盾也为民工潮推波助澜。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到 2005 年初达到了 13 亿,其中 9 亿多是农业户口。

另外,随着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土壤恶化等影响,中国的农用耕地面积短短 7年就少了 1 亿亩。

人多地少,也是由土地上释放出了更多的劳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民工荒的成因(一)近些年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增加了农民外出的机会成本近些年来中央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不仅废除了农业税,还推行多项农业方面的补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考虑到外出务工的安全、欠薪,部分农民选择了在家务农。

民工:缺还是不缺

民工:缺还是不缺

民工:缺还是不缺
章铮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5(000)027
【摘要】近两年来,有关沿海民工短缺的报道屡屡见诸媒体.有的报道宣称,“中国遭遇20年来首次‘民工荒’”.有的报道更明确指出,现在缺少的不仅是技工,而且包括普通工人.中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公认:中国存在着数以亿计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因而在中国,普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所谓普通劳动力无限供给是指,只要工资水平相当于劳动力的最低限度生活费用,普通劳动力的供给就会源源不断.所谓“民工荒”则是指在上述工资水平下民工的供不应求.因此,要分析“民工荒”,分析民工供给量,就得估算目前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总页数】6页(P34-39)
【作者】章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6
【相关文献】
1.中国不缺少了工匠, 缺的是对工匠的尊重 [J],
2.现在的老师不缺教学技巧,缺的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 [J], 于漪
3.中国会展业不缺作者,缺“做”者 [J], 兰宇鑫
4.无外废时代到来,国内废纸到底缺不缺? [J], 刘健
5.四个"缺不缺"
带你看懂当下的中国电竞 [J], 石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工荒”:揭示出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

“民工荒”:揭示出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

“民工荒”:揭示出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张丽宾【期刊名称】《中国劳动》【年(卷),期】2004()11【摘要】2004年春季以来,不但福建、“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甚至在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招不到农民工的“民工荒”现象。

“民工荒”反映的是我国农村适龄外出务工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

“民工荒”现象除了因大量需求适龄农村劳动力行业的快速增长原因外,存在着诸如政府提高粮价、取消农业税等支农政策导致的“推力”不足,以及由于流入地对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导致的“拉力”不足问题,但根本性因素还是结构性的有效供给总量不足,即真正能够满足流入地企业需求、又能外出就业的人数有限。

出现“民工荒”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已经被打破。

“民工荒”警示我们,我国经济发展正趋于面临劳动力资源瓶颈,现在就要高度重视并着手考虑有效劳动力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投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应对“民工荒”,根本出路:一是要提高资源供给能力,二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数量投入向依靠资源使用质量转变。

【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农民工;经济运行机制;中国;劳动力需求;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体系;产业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作者】张丽宾【作者单位】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6;F249.21【相关文献】1.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深层次问题 [J], 姚景源2.煤炭经济运行向好深层次问题依然严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经济运行调研综述 [J],3.解放思想围绕中心为解决我省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而奋斗——张和林厅长提出九六年审计工作八项任务 [J], 无4.我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J], 吴尚民;袁永康5.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深层次问题 [J], 孙维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102期2010年第28期Serial No.102No.28,2010一、农民工和民工荒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潮,大量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纷纷背井离乡走向城市,形成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

一般来说,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

更确切地说,农民工还应该包括在乡镇企业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村户籍劳动力。

(一)农民工的由来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不存在农民工这种说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形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出现“农民工”一词,随后这一称谓逐渐被广泛使用。

(二)“民工荒”现象经过了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农民工从总量和地位上都有所提高,这个占全国人口1/10的巨大群体引来了多方关注,这种关注从开始的“民工潮”转变为现在的“民工荒”。

最早的民工紧缺现象在2002年被报道,2004年开始,缺工现象被称作“民工荒”,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对此,比较普遍的一种认识是认为总量上不够了,农村年轻的有外出可能的劳动力,总量上已经供不应求。

从2008年年底的“岗荒”,到2009年年中的“人荒”,一系列来自政府和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印证了目前用工缺口大的现实。

然而这种农民工短缺现象能否被看为长久性的现象,中国农民工短缺是否出现了不可逆的变化?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重点作出探讨。

二、民工荒实质剖析(一)经济发展阶段与民工荒在中国独特的二元经济条件下,提起民工荒问题,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民工荒是否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标志上。

刘易斯(1954)在他开创性的文献《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从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角度,讨论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

他的理论后来经拉尼斯与费景汉(Ranis and Fei ,1961)拓展,形成了含有转折区间的二元经济模型。

在拓展的刘易斯模型中,有两个关键性地转折点:刘易斯第一拐点,也就是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刘易斯第二拐点,即有限剩余的劳动力被完全吸收殆尽的点。

目前,对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是否越过了刘易斯第一拐点,即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并非意味着中国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是劳动力供给从实质上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刚性工资变成了弹性工资,并伴随着农民工工资的实质性上涨。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二元经济转化的关键时期,2007年底全国人口的城镇化比重达44.94%,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中创造同样产值所需的劳动力只是以前的1/25。

从第一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三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截至2007年底,第一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仅为11.3%,基本是1978年的1/3的水平。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尽管下降了30个百分点,但降幅仍不足1/2。

这种产值和从业人员的分配比例直接导致了中国农村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城市的巨大城乡差距。

这种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第一源动力,也是农民工这类人群存在的主要原因。

然而从上述两组数据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高达40.8%,远高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相同的斯里兰卡和埃及,而且这种水平与中国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也不相适应。

这说明由于人口总量的巨大压力,在第一产业中中国仍然存在较多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二)粮食供给与民工荒根据刘易斯拐点理论,第一拐点的标志是粮食产量的下收稿日期:2010-04-27作者简介:章亚男(198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口经济学研究。

中国现存“民工荒”问题的实质分析章亚男(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摘要:在二元经济发展的框架下,中国经历了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发展过程。

从“民工荒”问题入手,探索中国现存“民工荒”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话题。

“民工荒”现象与刘易斯拐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刘易斯拐点出现的条件验证。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拐点;粮食产量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28-0056-0256——降,以及由此带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

从这条线索来看,粮食产量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粮食产量从1978—1998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然而从1998—2003年经历了一段显著下降期,随后又持续增长;到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水平与1998年基本持平。

显然,从1998—2003年的这段粮食产量的下降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很可能会成为解释民工荒问题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如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描述的那样,循着高工资的轨迹从农村转移向城市,寻求非农工作岗位的更高工资水平。

然而这种流动中大量流出的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在农村的多是妇女和老年人,这必将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带来粮食产量的下降。

根据传统的供求关系,粮食产量的下降必然带来粮食价格的上涨。

这种上涨的结果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将因为粮价的上涨而升高;另一方面,农民工返回农村务农的预期收入将升高。

这两方面的影响都将导致农民工选择回乡务农的可能性提高,从而导致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供给减少,表现出来的就是“民工荒”的现象。

而这种民工荒现象恰好如刘易斯第一拐点所描述的那样,因此根据中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我们能够基本判断刘易斯第一拐点的到来。

(三)结构性矛盾与民工荒根据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短时间内,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工作为农民的农业生产职能与作为产业工人的生产职能之间的相互替代因素导致的。

或者可以说是由于民工潮的存在,才会产生短期内的农村和城市劳动力供给失衡,从而导致民工荒。

然而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和中国剩余劳动力测算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农村现在仍然有很充分的可供转移劳动力,而且在农业生产的利润率远低于其他产业时,他们的转移动机也很充足。

由此可见,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而只是短期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

金融危机之前,这种农民工供不应求的情况,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非常普遍。

调查数据显示出现“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象,而这种并存现象可以用结构矛盾来解释:(1)劳动力年龄结构矛盾。

目前劳动力短缺严重的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的人口,而农村劳动力供给中绝大多数45岁以上劳动力被剩余。

(2)地区性结构矛盾。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部分早期发展起来的地区农民工过剩,后来发展起来的区域就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

(3)文化程度结构性矛盾。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84.76%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明确要求,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占64.0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占20.67%。

但长三角十六城市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了75.3%。

(4)技术等级或者职称结构性矛盾。

从需求方面看,企业对于用工技术要求愈来愈高,长三角地区近一半企业对工人的最低要求是初级技工,部分企业甚至要求中级或者高级技工,而该区域拥有技工认证的基本上还是以年轻的初级技工为主,且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关于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建议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民工荒问题来源于经济发展阶段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一方面,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可供转移的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工资上涨速度和粮价上涨速度不一致,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提升,用工需求与农民工本身文化素质不匹配等诸多因素,导致了阶段性的“民工荒”现象。

更确切地说,这种民工荒可以被认为是简单劳动力供给的阶段性结构性失衡现象。

解决这种失衡现象的根本在于解决农民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概括来说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1.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物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当下,城市生活的经济压力将促使更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

因此,应该尽快健全农民工的工资保障机制,使农民工的工资能够随物价的上涨幅度进行合理的提升,从而抵消粮价上涨的影响。

2.将农民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现在的农民工仍然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待遇,与市民的巨大差别会使这个群体难以融入城市,久而久之较高工资的吸引力也无法体现。

因此,应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使他们能够得到市民化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并能最终留在城市。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归根结底,户籍制度是造成民工荒这一问题的根源,如果不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则农民工转变成市民的难度仍然巨大,这种情况在大中城市更为明显。

只有合理的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速度,则民工荒问题才能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1]侯东民.从“民工荒”到“返乡潮”: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J].人口研究,2009,(3).[2]晓扬.“民工荒”再现的真实解读[J].浙江经济,2009,(19).[3]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2005,(4).[4]江霈,冷静.近年来的“民工荒”与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Labor Shortage”in ChinaZHANG Ya-na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In the binary framewor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Flood”to“Shortage”of migrant workers.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explore our existing“Labor Shortage”in China.There are certain inherent link between the“Labor Shortage”Lewis turning point,and with the help of Lewis turning point we can verify the whether Lewis turning point occurred.Key words:labor shortage;lewis turning point;food production[责任编辑吴高君]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