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
2、即使当日的TWA符合要求时,短时间接触浓 度也不应超过PC-STEL。当接触浓度超过PCTWA,达到PC-STEL水平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 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应超过 4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60min。
3、对制定有PC-STEL的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和评 价时,应了解现场浓度波动情况,在浓度最高的 时段按采样规范和标准检测方法进行采样和检测。
15
(一)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二)异常运转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
别 (三)维修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四)工程项目建设期职业病危害因素识

16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是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在 工程分析、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的基础上,分析改建设项目存在接触职业病危害 因素作业的工种(岗位),以及该工种(岗位) 涉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工作地点、作业 方式(接触方式)、接触时间与频度等,并分析 接触该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引起的职业病及其他 健康影响。
26
27
28
29
30
(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PC-TWA的应用 PC-STSL的应用 MAC的应用 超限倍数的应用
31
PC-TWA的应用
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
32
PC-STEL的应用
1、PC-STEL是与PC-TWA相配套的短时间接触 限值,可视为对PC-TWA的补充。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职业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遭受工作环境及工作要求对身体、心理和社交能力的不利影响。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为了保护员工的职业健康,各个国家和组织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价制度。下面是一个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引言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旨在通过分析和评估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司的所有岗位。

2. 辨识步骤

2.1 收集信息

收集有关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条件、工作内容和员工工作任务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工作场所的布局和结构

- 工作设备和工具

- 物质和化学品的使用

- 噪音、震动、辐射和温度等物理因素

- 所处环境的有害因素(如灰尘、气味、烟雾等)

- 工作强度和工作负荷

- 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

- 员工的工作姿势和动作

2.2 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物理因素:噪音、震动、辐射、温度等

- 化学因素:有毒化学品、气体、粉尘等

- 生物因素:细菌、病毒、霉菌等

- 心理因素:工作压力、紧张、心理暴力等

- 社会因素:职场歧视、不公平待遇等

2.3 评价职业健康危害程度

根据辨识到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其对员工的健康影响程度。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监测方案。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

提高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 的建议
•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控制危害因素。 • 提供员工培训和教育,增强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 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 持续改进控制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和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工作环
境和作业方式。
生物监测
通过采集员工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检测潜 在危害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职业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害因素控制的原则和措施
1 替换和代用
2 工程控制
3 行政控制
使用更安全或低风险的材料、 设备或工艺来替代危害因素。
通过改变工艺、设备或工作 环境来减少或消除危害因素 的产生和传播。
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和管理 措施,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 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重要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是确保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步骤。通过准确辨识危害因素,我们能够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健康风险。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和步骤
1
信息收集
收集与工作环境和任务相关的信息,包括工艺流程、材料使用、作业条件等。
2
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检查、测量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如噪音、化学物质、粉尘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 价与控制
本演示将为您介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并解释其定义、分 类以及重要性。我们还将分享辨识方法、评价的目的和常用方法,以及控制 的原则和措施。让我们开始吧!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

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

在职业卫生工作中,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环境检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把某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也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其目的在于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形式、存在浓度(强度)、危害程度等,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劳动者健康监护以及研究应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控制措施等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也是检查考核职业卫生工作者综合技术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范围

(一)粉尘与尘肺

1.生产性粉尘

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从胶体化学观点来看,粉尘是固态分散性气溶胶。其分散媒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微粒。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形成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

不同分散度的生产性粉尘,因粉尘颗粒粒径大小的差异,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情况存在差异,在生产性粉尘的采样监测与接触限值制定上,通常将其分为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两种类型:

(1)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技术上系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2)呼吸性粉尘: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

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5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5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根据本项目工程内容、参考相近项目职业健康危害情况,按照集团公司项目管理标准要求,根据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要求,项目部安全总监督导、安质部组织施工技术部、物资设备部、综合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对本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汇总成表。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此清单实施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及相应职业健康安全交底,确保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受控,安全目标顺利实现。

一、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____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

1、识别要全面;

2、分析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3、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同时要明确分布范围及危险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2)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辨别,包括物理危害因素(如噪音、震动、辐射)、化

学危害因素(如有害气体、粉尘、毒物)、生物危害因素(如病原体、致病生物)、人因危害因素(如劳动强度、工时、工作制度)等。通过对这些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职工受到的危害。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

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职业病问题也逐渐

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因此,在工作场所,认识和掌握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对人身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什么是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在个体长期暴露于工作场所的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情况下,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慢性、甚至具有潜在致癌和致畸的健康危害因素。

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物理因素: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振动、辐射、电离辐射、高低温、电磁场、气压、光线等。

•化学因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铅、汞、砷、镉、甲醛、苯等,以及灰尘、烟尘等。

•生物因素:作业场所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真菌、病原体等。

•心理因素:工作强度、工作时长、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职业发展、工作关系等因素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为什么需要辨识、评价和控制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

辨识、评价和控制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是为了保障职工

安全和健康。具体地说,这个过程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辨识危害因素

首先,对于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应该进行识别、分类

和鉴别。需要在工作场所里进行实地调查和检测,分析工作流

程,了解危害的种类、程度和范围,有针对性地设置监测点位,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

评价危害程度

其次,应对危险因素的有害程度进行评估。可以通过临床

表现、工作场所环境参量测定、工作人员体征监测等手段,定期评估职业安全和健康状况,对工作场所环境和职业健康进行评价。

控制危害因素

然后,应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这包括对职业安全健康危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为做好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三、用人单位应设置设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

五、用人单位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六、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七、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八、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九、检测结果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就业问题的不断增加,职业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

1. 调查问卷法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询问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

2. 现场勘查法

现场勘查法是指调查人员亲临现场进行观察和检测,通过对劳动者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工艺流程、劳动强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和程度。

3. 检测仪器法

检测仪器法是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来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判断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例如,使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来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

三、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方法

1. 准确性评估

准确性评估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可以通过与实际情况的比对来判断危害因素的辨识结果是否准确。

2. 可行性评估

可行性评估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可以通过评估评价结果是否具有操作性来判断其可行性。

3. 可靠性评估

可靠性评估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对辨识过程的重复实施来判断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可靠性。

四、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指标

1. 危害因素浓度

危害因素浓度是指职业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浓度。可以通过使用专业检测仪器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

1、导言

职业安全健康是指在工作过程中,避免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影响职工安全和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机械、化学、物理、生物、心理等因素。对于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本文将进行详细介绍。

2、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

2.1、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分类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三类:机械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生物性危害因素。其中机械性危害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和生理性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和粉尘等因素,生物性危害因素包括病菌、真菌、病毒、动物、植物等因素。

2.2、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

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其中主观评价法包括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评价法等,客观评价法包括检测法、测量法、分析法等。在选择辨识方法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3、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

3.1、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指标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个体接触剂量、环境浓度、作业方式、暴露时间、暴露频次、暴露途径等。

3.2、危害评价方法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单一因素评价法、组合因素评价法和生物学监测法。其中单一因素评价法包括毒性试验法、物理试验法等,组合因素评价法结合多种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生物学监测法是指通过检测职业接触人员体内的生化指标等方式进行危害评价。

4、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控制

4.1、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要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要点

外包、临时用工人员
应明确不包括的内容
40
一、评价范围
注意: ➢ 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
造、技术引进项目:评价范围还应包括 建设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情况以及 设备设施的利旧内容。
41
➢ 对于可研阶段施工方案尚未确定的情况: 预评价报告可作说明后省去相关分析评价内容, 仅需在补充措施建议中明确建设单位相关职责; 待施工方案最终确定后,建设单位可委托具有 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补充相关预评价 内容,并报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如:喷漆雾、 喷洒农药雾、 酸雾等。

雾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为蒸气冷凝或液体 喷散所形成。许多具有挥发性,产生蒸气。
(二)有毒气体
有毒有害气体
在常温、常压下以气态形 式存在的有害物。有些有 味道,有些没有任何警示 性。可导致急/慢性中毒。
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二氧 化硫、氰化氢、氮氧化物等。
作时间 ★建立监测体系
★拟订监测方案 ☆监测地点 ☆监测时间 ☆监测周期 ☆监测记录表
26
个体采样
27
定点区域采样
28
采样的测定方式(GBZ159《工作场所 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1.个体采样(8h) 2.定点采样(15min) 3.长时间采样(大于1h) 4.短时间采样(15min)
原则: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
氧化物;高频加热:电磁场。高温 ✓ 熔炼:高温热辐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金属烟雾、金
属氧化物粉尘; ✓ 浇铸:同上 ✓ 铸件清理:吹扫、打磨粉尘,切割、打磨噪声、振动 ➢ 产品:略
机械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 2锻压 ➢ 原料:金属料坯 ➢ 生产工艺: ➢ 加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机械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 4机加工 ➢ 原料:工件,乳化液、切削液(润滑) ➢ 生产工艺:车、铣、刨、磨、钻 ➢ 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振动 ➢ 产品:略
机械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 5 焊装 ➢ 手工电弧焊:
➢ 原料:焊件、焊条(焊芯:钢、碳、锰、 硅、铬、镍、硫、磷等;药皮:氧化铁、 锰、钛或大理石、荧石)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 序
2 现场调查与类比调查 物料用量与产量,杂质含量;
➢ 原辅料加料口及其密封情况; ➢ 防护设施与管理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范围与作业人员接触
情况; ➢ 抢、维修等特殊过程中职业病危害情况; ➢ 事故与应急救援情况。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序
3 工程分析 ➢ 涉及物料;工艺水平、工艺过程与物资转
法的; ➢ (四)其他可能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
概念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在职业卫生工 作中,根据经验或通过工程分析、类 比调查、工作场所监测、职业流行病 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把工作 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 来的过程。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法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法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法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吸入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而导致的一类特定疾病。在工作场所,职业病的发生对工人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风险和威胁。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法。

一、危害识别与定量分析方法

1.危害因素辨识法

危害因素辨识法是通过对工作场所各种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和描述,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现场观察法、文献资料法、问卷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地了解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危害因素定性评价法

危害因素定性评价法是通过对工作场所的观察和实地调查,确定工作场所是否存在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通过对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描述,对职业病的危害进行初步评估。主要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分析法、职业病暴露预测法等。

3.危害因素定量评价法

危害因素定量评价法是通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确定各项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危险度。主要包括:职业病暴露度评价法、职业病风险评估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二、危害程度评价方法

1.危害程度分类法

危害程度分类法是通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划分,确定各项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危险度。主要包括:危害程度划分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级法等。通过对危害程度的评价,可以对各项危害因素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危害程度计算法

危害程度计算法是通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计算和评估,确定各项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危险度。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度计算法、危害因素暴露度计算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工作场所的危害程度进行定量评估,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进展,以工业与服务业为主的职业人数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职业健康情形也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尽管各国在职业病防治、健康维护、工作环境改善等方面均实行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但职业健康情形的改善还任重道远。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一直是影响职业健康情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特别紧要。

什么是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对职业人身体健康和心理素养产生危害

的因素,重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因素和社会因素六大类。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指影响职业人身体健康的安全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电磁场、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缺氧等。

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职业人接触到的有害化学物质或其混合物,包括

可吸入颗粒物、甲醛、苯、乙醇、铅、汞等。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对职业人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的生物因素,包

括病原体、毒菌、病媒生物、臭氧等。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职业人可能会受到到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包括高

强度工作、工作时间布置、作业内容和精神压力等。

人机工程因素

人机工程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职业人工作时与机器设备、工作场所、工艺、物料等相关的工学问题,包括人体工学、劳动保护、机器设备操作符号、人机界面等。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职业人受到的社会影响和环境条件,包括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工作氛围、社会支持、聚居环境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工作者造成损害的各

种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等。这些

危害因素严重危及工作者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疾病、残疾、甚

至死亡。为了保护工作者的健康,削减职业病的发生率,职业健康

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被广泛应用于职业环境的管理。

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是对职业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确认可

能的健康危害因素。这可以帮忙管理者和工作者预先认得和掌控危

害因素,削减工作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职业环境中各项活动和工艺流程

在确定了职业环境中的各项活动和工艺流程之后,应当确定其

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这些职业健康危害因素通常可以

用于评价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影响。

2.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确定可能对工人身体造成损害的因素。职业健康危害因素通常包括物理因素(如辐射、机械震动等)、化

学因素(如有毒气体、化学液体等)、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和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心理疾病等)。

3.确定危害因素的性质和程度

确定危害因素的性质和程度,有助于进行危害因素的管理和掌控。对于物理、化学、生物危害因素,应依据其有害性质、简单程

度和频率来评估其危害程度。对于心理因素,应依据工作环境、工

作负荷和个人特点等因素来评估其危害程度。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是讨论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

对工作者的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的目的在

于确定职业环境中哪些因素可能对工作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并提

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法

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法

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

1.目的

1.1为作业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提供操作技术参考,系统地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和指导作业风险的有效控制。

1.2规定了作业活动过程的危害识别及其危害导致的风险评估方法,适用于作业过程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评估工作。

2.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五条

3.定义

3.1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3.2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风险评估: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暴露和结果的严重度,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

4.要求与方法

4.1区域内部风险评估

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对作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以及各工种面临风险的大小。评估结果应填写《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填报表》,该报表有关项目填写要求如下:

文档

4.1.1工种:是生产活动中专业作业活动的分类。

4.1.2作业任务:指各专业涉及的工作任务类别。

4.1.3作业步骤:即作业过程按照执行功能进行分解、归类的若干个功能阶段。

在分解作业步骤时避免划分过细,以免增加分析的工作量,一般按照完成一个功能单元进

行划分。

4.1.4危害名称:执行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和企业形象的危害的具体称谓。危害一般填写格式为〃副词+名词或动名词〃,如:〃压力不足的车胎”、“有尖角的设备〃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价制度是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和识别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估其对员工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护。本文将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相关范文。

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

1.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定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等因素所引起的可能对员工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

2.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的重要性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是职业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准确识别和辨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安全。

3.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1)收集信息:获取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的信息,包括工作过程、物质使用、设备条件等。

(2)实地调查:进入工作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了解工作环境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危害因素。

(3)问卷调查:向员工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可能暴露的危害因素和健康问题。

(4)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确定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5)制定方案:根据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防护措施。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制度

1.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的定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是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的潜在风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

在职业卫生工作中,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环境检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把某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也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其目的在于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形式、存在浓度(强度)、危害程度等,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劳动者健康监护以及研究应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控制措施等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也是检查考核职业卫生工作者综合技术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范围

(一)粉尘与尘肺

1.生产性粉尘

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从胶体化学观点来看,粉尘是固态分散性气溶胶。其分散媒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微粒。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形成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

不同分散度的生产性粉尘,因粉尘颗粒粒径大小的差异,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情况存在差异,在生产性粉尘的采样监测与接触限值制定上,通常将其分为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两种类型:

(1)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技术上系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2)呼吸性粉尘: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

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生产性粉尘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其所形成的尘粒,小者可为超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细粒.

精品文档

子,大者肉眼即可看到,如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磨粉以及粮谷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可在空气中凝结成小颗粒,或者被氧化形成颗粒状物质,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小于1μm,如熔炼黄铜时,锌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氧化形成氧化锌烟尘。

(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在0.5μm以下,如木材、油、煤炭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此外,对铸件翻砂、清砂作业时或生产中使用粉末状物质在进行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也可产生多量粉尘;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的影响重又回到于空气中(二次扬尘)也是生产性粉尘的一项主要来源。

3.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类:

(1)无机性粉尘

1)矿物性粉尘,例如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等。

2)金属性粉尘,例如铁、锡、铝、铅、锰等。

3)人工无机性粉尘,例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2)有机性粉尘

1)植物性粉尘,例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

2)动物性粉尘,例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

3)人工有机粉尘,例如有机燃料、炸药、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

指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混合性粉尘。

4.生产性粉尘的致病机理

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与其生物学作用及现场防尘措施等有密切关系。在卫生学上有意.

精品文档

义的粉尘理化性质有分散度、溶解度、比重、形状、硬度、荷电性、爆炸性及粉尘的化学成分等。

一般认为,矽肺的发生和发展与从事接触矽尘作业的工龄、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二氧化硅的类型、生产场所粉尘浓度、分散度、防护措施以及个体条件等有关。劳动者一般在接触矽尘5~10年才发病,有的潜伏期可长达15~20年。接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粉尘,也有1~2年发病的。其机理是由于矽尘进入肺内,可引起肺泡的防御反应,成为尘细胞。其基本病变是矽结节的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增生,主要是引起肺纤维性改变。

5.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

生产性粉尘的种类繁多,理化性状不同,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其病理性质可概况如下几种:

(1)全身中毒性,例如铅、锰、砷化物等粉尘。

(2)局部刺激性,例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烟草等粉尘。

(3)变态反应性,例如大麻、黄麻、面粉、羽毛、锌烟等粉尘。

(4)光感应性,例如沥青粉尘。

(5)感染性,例如破烂布屑、兽毛、谷粒等粉尘有时附有病原菌。

(6)致癌性,例如铬、镍、砷、石棉及某些光感应性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

(7)尘肺,例如煤尘、矽尘、矽酸盐尘。

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中,以尘肺最为严重。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共报告尘肺病64.3万例。其中2009年上半年新发尘肺病4972例,已死亡361例。

尘肺是由于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的纤维化为主要变化的职业病。由于粉尘的性质、成份不同,对肺脏所造成的损害、引起纤维化程度也有所不同,从病因上分析,可将尘肺分为六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金属尘肺、混合性尘肺、有机尘肺。

2002年卫生部与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了13种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疾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其致病粉尘及易发.

精品文档

工种如表5–1所示。

表5–1 《职业病目录》中12种尘肺的致病粉尘及易发工种

尘致病粉易发工

矽肺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48),危害最严重。矿、建材(耐火、玻璃、陶瓷)、铸造、石粉加工工业中的矽尘(一般指含游种接尘工种均可发生。其中最典型的是由石英粉尘引起的矽以上粉尘二氧化10肺,发病率高,发病工龄短,进展快,病死率高,是危害最重的尘肺

发病人数占第二位39)主要发生在煤矿的采煤工、选煤工、煤炭运输工、岩巷掘进工、混合工(主要是采煤和岩石煤工尘煤岩混合进的混合)石墨尘石墨开采与石墨制品(坩埚、电极电刷)各工种石墨

炭黑尘炭黑生产和使用(橡胶、油漆、电池)炭黑各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