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
观。
开平地处岭南,其建筑和内部陈设也无不体现着岭南特色
和文化精神。其一,开平碉楼的建筑材料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其黄泥是岭南地区丘陵地带常见的土壤;其沙子和石灰则得益
于该地区河网的密布;青砖楼用青砖砌成,或者是用青砖贴外墙
体,更是适应岭南地区雨水充沛的气候特点的表现;在碉楼建筑
!月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
止。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
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
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
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
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
海,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每年
$、#月到
)、%"月常受灾害性台风
侵袭。同时,开平的地理特点是南、北、西部多低山丘陵,中部和
东部属丘陵平原,潭江穿越开平中部与其各支流构成河网交错的
地貌。开平腹地处于潭江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网密布,《开平
县志》记载:
“数百年前之开平东南半部皆海坦
”、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是当时华侨和广大乡村民众对西方
建筑文化的主动学习、吸收的结果,是中国建筑史中一个难得的
样板和一个新的典型。因此,开平碉楼遗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
息,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一、开平碉楼的历史渊源
%(开平碉楼始建的目的是防洪防涝
开平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
“落叶归根
”、
“衣锦还乡
”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陆续返回故里,亲自操办人生
的三件大事:买田置地,建楼房,娶媳妇,于是掀起侨乡建筑的高
潮。大量的海外移民不仅给侨乡的建设带来巨额资金,而且也输
入了国外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他们把国外建筑师
为他们设计的建筑样式带回家乡,使开平碉楼的建筑带有浓郁的
之地,向来有
“四不管
”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开邑在台恩二
州间,山川阻深
”为“籍避到则盗贼之扰
”,于是大量兴建碉楼。清
末明初,战乱更为频繁,匪患尤为猖獗,开平碉楼从其功能来分有
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建在村头或村尾,起着报警作用;二是
众楼,由几户或十多户人家合资兴建,供各户人家入住避劫;三是
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开平
碉楼起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
!"世纪初
期,现存
%&’’座,开平碉楼群是融中西建筑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
筑群,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既深涵中国传统文化、侨乡文化的底
蕴,又带有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被誉为
“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
旅游经济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
!林瀚
摘要:广东开平碉楼始建于明末清初,鼎盛于
%)世纪末
!"世纪
初。是融中西建筑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在地域上构成一种相对
独立的文化景观群系,展示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遗产
保护价值。
关键词:开平碉楼;历史渊源;文化信息
开敞状,显得富贵典雅。开平碉楼的柱廊多为步廊,有一面柱廊、
三面本廊和四面柱廊之分,兼具休息、巡逻等实际功能,这与希
腊神庙的柱廊建筑相比,显然具有创造性的发展。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对外来文化的创新发展,
充分体现了华侨和广大乡民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
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不同的旅居地的所见所闻,结合个
中,还大量使用灰雕这一岭南建筑工艺,这些都是开平碉楼与其
他岭南建筑共有的特点。其二,在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的内部布
置、用具和摆设中,不乏岭南传统的样式,传统文化气息浓厚。其
三,在建筑布局上开平碉楼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审美情趣。开平碉
楼建筑或依山而建,或沿河而筑,或错落有致地散落乡间,翠竹
丛林,荷塘小径,无不透露着恬静雅致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赤坎
筑样式综合在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式、罗马式的风格,又
有哥特式、拜占廷式、巴洛克式等风格的建筑。林林总总,花样百
出,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是体现在结合现实需要对外国建筑
构件进行有效的改造,既不失去其原有的风格,又富有现实意
义。如柱廊是一种源自希腊神庙的古典建筑样式,它从单纯的美
学意义考虑,主要特点是等距离排列的西式立柱与拱券结合,呈
现存的碉楼有
%&’’座,分布在全市
%&个镇,
%"""多个自然村,
以中部冲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蚬岗、赤坎等镇最为集中,也最具
代表性。
!""#年
!月
!"#$%&’
()*#
+$)*),-特区经济
!!$
从上表可以看出,开平碉楼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无论在中
’+,+"
&$(张国雄
"开平碉楼
"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简介:林瀚,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工作,广州大学人文
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在读
.,研究方向:中国区域文化研究。
!!/特区经济
!"#$%&’
()*#
+$)*),-!%%/年
居楼,多由华侨独资兴建,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这些碉楼具有
共同的建筑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铁窗、铁门、墙身很厚,顶层四面
都有枪眼,楼顶还有了望台、探照灯、警报器、枪械等,为村民生命
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年
%!月的一天夜里,一帮匪
徒洗劫开平中学,掳走校长及学生
%+人。当土匪经过鹰村时,一
皮箱,当的俗称为
“金山箱
”。这种箱子是财富的象征,里面装满
了西方的生活用品和一些小的生产用品、衣料、金银首饰”。在今天看来,这些物品却成
为见证开平碉楼历史的丝丝痕迹,也是当年华侨艰辛创业史及
华侨发展史的有力见证物,无不诠释着开放兼容、敢为人先;恋
人的审美情趣,融注千姿百态的碉楼上,造就了开平碉楼这一全
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
$%%多年碉楼的发展,见证了华侨奋斗发展的历程,体现
了鲜明的华侨文化特质
碉楼发展变化是华侨文化发展的见证。现存最早的碉楼,是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的迎龙楼。该楼砖木结构,用大型红泥砖砌
筑,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顶为硬山顶式,风格拙朴,体现了中国
欧美风格。同时二十世纪初期开平拥有一批较早掌握西方建筑
工艺和建筑构件的工匠,客观上为风格多样,融汇中西文化的碉
楼建设提供技术基础。由此可见,开平碉楼的兴盛与大规模海外
移民的出现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解读
%(开平碉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岭南文化精神
开平碉楼分布广泛,规模宏大,散落于开平市境内。据统计,
镇上沿河而建的广东骑楼与西方的罗马柱、雕花门楼天衣无缝
地结合在一起,竟也和谐宁静。其四,开平碉楼中西结合的建筑
特色,本身也体现了岭南人兼容并蓄,开放创新,自信从容的文
化气度,诠释着鲜明的岭南文化精神。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体现了主动
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护,村里群众皆平安无事。即使是在现代,平原地区碉楼仍然经
常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据记载,
%)#’、%)#$、%)#&年开平发生特大
洪水,洪水漫过屋顶,百合镇永安村的村民纷纷登上天禄楼,靠船
运送食物接济,最后安全度多洪灾。
!(开平碉楼的兴起是防盗御匪的需要
开平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边远交界
土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
的引进。这就是我们无法将开平碉楼和民居具体归入某种西方
建筑风格的原因所在,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
“碎
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
此外,开平碉楼还体现着乡民对外来建筑文化的创新发
展。这种创新一方面体现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
祖爱乡、团结奉献;重教尚义、实业兴国;克勤克俭、顽强打拼的
华侨文化特质。
!
参考文献:
&’(张国雄
"开平碉楼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
&!(民国十一年
"开平县志,
$$卷
"
&#(开平县华侨博物馆编
"开平文物志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过去水利失修的
情况下,每遇台风暴雨,便洪涝泛滥,村落被淹没,庄稼被淹毁,人
们生命及财产经常受到威胁,修建集居住和防涝于一体的碉楼便
应运而生。现位于赤坎三门里的迎龙楼是现存最早的碉楼,已有
*""多年的历史。有记载,清光绪
)年(%
&&*年)和
’’年(%
)"&
年)发生两次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瑞云楼和迓龙楼的庇
束强光突然自宏裔楼上射下,吓得土匪仓惶四逃。乡团及时出
击,救回师生及抓获匪徒
%+人,此事轰动全县。
’(开平碉楼是大规模海外移民的产物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海外移民具有悠久的历史。
!"世纪初,开平海外华侨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省吃俭
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渐渐有了积蓄,他们怀着
传统的乡土建筑风格。后来的碉楼建筑才逐步融入了西方的建
筑结构与装饰艺术。同时,各座碉楼中现在依然保存着家具、生
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比如当地俗称
的
“金山箱
”,从清末开始,开平的华侨就陆续回乡了,这些被叫
做
“金山客
”的华侨回乡的时候基本都带着一口或数口大木箱或
观。
开平地处岭南,其建筑和内部陈设也无不体现着岭南特色
和文化精神。其一,开平碉楼的建筑材料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其黄泥是岭南地区丘陵地带常见的土壤;其沙子和石灰则得益
于该地区河网的密布;青砖楼用青砖砌成,或者是用青砖贴外墙
体,更是适应岭南地区雨水充沛的气候特点的表现;在碉楼建筑
!月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
止。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
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
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
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
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
海,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每年
$、#月到
)、%"月常受灾害性台风
侵袭。同时,开平的地理特点是南、北、西部多低山丘陵,中部和
东部属丘陵平原,潭江穿越开平中部与其各支流构成河网交错的
地貌。开平腹地处于潭江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网密布,《开平
县志》记载:
“数百年前之开平东南半部皆海坦
”、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是当时华侨和广大乡村民众对西方
建筑文化的主动学习、吸收的结果,是中国建筑史中一个难得的
样板和一个新的典型。因此,开平碉楼遗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
息,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一、开平碉楼的历史渊源
%(开平碉楼始建的目的是防洪防涝
开平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
“落叶归根
”、
“衣锦还乡
”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陆续返回故里,亲自操办人生
的三件大事:买田置地,建楼房,娶媳妇,于是掀起侨乡建筑的高
潮。大量的海外移民不仅给侨乡的建设带来巨额资金,而且也输
入了国外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他们把国外建筑师
为他们设计的建筑样式带回家乡,使开平碉楼的建筑带有浓郁的
之地,向来有
“四不管
”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开邑在台恩二
州间,山川阻深
”为“籍避到则盗贼之扰
”,于是大量兴建碉楼。清
末明初,战乱更为频繁,匪患尤为猖獗,开平碉楼从其功能来分有
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建在村头或村尾,起着报警作用;二是
众楼,由几户或十多户人家合资兴建,供各户人家入住避劫;三是
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开平
碉楼起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
!"世纪初
期,现存
%&’’座,开平碉楼群是融中西建筑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
筑群,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既深涵中国传统文化、侨乡文化的底
蕴,又带有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被誉为
“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
旅游经济
解读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
!林瀚
摘要:广东开平碉楼始建于明末清初,鼎盛于
%)世纪末
!"世纪
初。是融中西建筑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在地域上构成一种相对
独立的文化景观群系,展示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遗产
保护价值。
关键词:开平碉楼;历史渊源;文化信息
开敞状,显得富贵典雅。开平碉楼的柱廊多为步廊,有一面柱廊、
三面本廊和四面柱廊之分,兼具休息、巡逻等实际功能,这与希
腊神庙的柱廊建筑相比,显然具有创造性的发展。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对外来文化的创新发展,
充分体现了华侨和广大乡民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
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不同的旅居地的所见所闻,结合个
中,还大量使用灰雕这一岭南建筑工艺,这些都是开平碉楼与其
他岭南建筑共有的特点。其二,在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的内部布
置、用具和摆设中,不乏岭南传统的样式,传统文化气息浓厚。其
三,在建筑布局上开平碉楼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审美情趣。开平碉
楼建筑或依山而建,或沿河而筑,或错落有致地散落乡间,翠竹
丛林,荷塘小径,无不透露着恬静雅致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赤坎
筑样式综合在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式、罗马式的风格,又
有哥特式、拜占廷式、巴洛克式等风格的建筑。林林总总,花样百
出,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是体现在结合现实需要对外国建筑
构件进行有效的改造,既不失去其原有的风格,又富有现实意
义。如柱廊是一种源自希腊神庙的古典建筑样式,它从单纯的美
学意义考虑,主要特点是等距离排列的西式立柱与拱券结合,呈
现存的碉楼有
%&’’座,分布在全市
%&个镇,
%"""多个自然村,
以中部冲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蚬岗、赤坎等镇最为集中,也最具
代表性。
!""#年
!月
!"#$%&’
()*#
+$)*),-特区经济
!!$
从上表可以看出,开平碉楼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无论在中
’+,+"
&$(张国雄
"开平碉楼
"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简介:林瀚,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工作,广州大学人文
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在读
.,研究方向:中国区域文化研究。
!!/特区经济
!"#$%&’
()*#
+$)*),-!%%/年
居楼,多由华侨独资兴建,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这些碉楼具有
共同的建筑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铁窗、铁门、墙身很厚,顶层四面
都有枪眼,楼顶还有了望台、探照灯、警报器、枪械等,为村民生命
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年
%!月的一天夜里,一帮匪
徒洗劫开平中学,掳走校长及学生
%+人。当土匪经过鹰村时,一
皮箱,当的俗称为
“金山箱
”。这种箱子是财富的象征,里面装满
了西方的生活用品和一些小的生产用品、衣料、金银首饰”。在今天看来,这些物品却成
为见证开平碉楼历史的丝丝痕迹,也是当年华侨艰辛创业史及
华侨发展史的有力见证物,无不诠释着开放兼容、敢为人先;恋
人的审美情趣,融注千姿百态的碉楼上,造就了开平碉楼这一全
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
$%%多年碉楼的发展,见证了华侨奋斗发展的历程,体现
了鲜明的华侨文化特质
碉楼发展变化是华侨文化发展的见证。现存最早的碉楼,是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的迎龙楼。该楼砖木结构,用大型红泥砖砌
筑,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顶为硬山顶式,风格拙朴,体现了中国
欧美风格。同时二十世纪初期开平拥有一批较早掌握西方建筑
工艺和建筑构件的工匠,客观上为风格多样,融汇中西文化的碉
楼建设提供技术基础。由此可见,开平碉楼的兴盛与大规模海外
移民的出现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信息解读
%(开平碉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岭南文化精神
开平碉楼分布广泛,规模宏大,散落于开平市境内。据统计,
镇上沿河而建的广东骑楼与西方的罗马柱、雕花门楼天衣无缝
地结合在一起,竟也和谐宁静。其四,开平碉楼中西结合的建筑
特色,本身也体现了岭南人兼容并蓄,开放创新,自信从容的文
化气度,诠释着鲜明的岭南文化精神。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体现了主动
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护,村里群众皆平安无事。即使是在现代,平原地区碉楼仍然经
常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据记载,
%)#’、%)#$、%)#&年开平发生特大
洪水,洪水漫过屋顶,百合镇永安村的村民纷纷登上天禄楼,靠船
运送食物接济,最后安全度多洪灾。
!(开平碉楼的兴起是防盗御匪的需要
开平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边远交界
土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
的引进。这就是我们无法将开平碉楼和民居具体归入某种西方
建筑风格的原因所在,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
“碎
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
此外,开平碉楼还体现着乡民对外来建筑文化的创新发
展。这种创新一方面体现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
祖爱乡、团结奉献;重教尚义、实业兴国;克勤克俭、顽强打拼的
华侨文化特质。
!
参考文献:
&’(张国雄
"开平碉楼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
&!(民国十一年
"开平县志,
$$卷
"
&#(开平县华侨博物馆编
"开平文物志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过去水利失修的
情况下,每遇台风暴雨,便洪涝泛滥,村落被淹没,庄稼被淹毁,人
们生命及财产经常受到威胁,修建集居住和防涝于一体的碉楼便
应运而生。现位于赤坎三门里的迎龙楼是现存最早的碉楼,已有
*""多年的历史。有记载,清光绪
)年(%
&&*年)和
’’年(%
)"&
年)发生两次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瑞云楼和迓龙楼的庇
束强光突然自宏裔楼上射下,吓得土匪仓惶四逃。乡团及时出
击,救回师生及抓获匪徒
%+人,此事轰动全县。
’(开平碉楼是大规模海外移民的产物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海外移民具有悠久的历史。
!"世纪初,开平海外华侨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省吃俭
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渐渐有了积蓄,他们怀着
传统的乡土建筑风格。后来的碉楼建筑才逐步融入了西方的建
筑结构与装饰艺术。同时,各座碉楼中现在依然保存着家具、生
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比如当地俗称
的
“金山箱
”,从清末开始,开平的华侨就陆续回乡了,这些被叫
做
“金山客
”的华侨回乡的时候基本都带着一口或数口大木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