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斗茶乐
中国古代风靡一时的斗茶 斗茶是怎么斗的?
中国古代风靡一时的斗茶斗茶是怎么斗的?1、斗茶时间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2、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等等。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汤色能反应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
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的技艺。
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
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
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
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
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
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
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
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底层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人,少之又少。
“溪边奇茗冠天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意译
“溪边奇茗冠天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意译“溪边奇茗冠天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意译吴斌景佑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因“伏阁请对”而被贬睦州知州。
睦州地处现浙江建德市,距离武夷山不算太远,而范仲淹的副官(从事)章岷为福建浦城人,乃进士出身,其祖辈曾管理过北苑贡茶,熟知北苑斗茶的风俗。
章岷将从家乡捎来的,在北苑斗茶中胜出的武夷茶赠送了一些给范仲淹品尝,同时将自己创作的《斗茶歌》附上,请范仲淹评点。
范仲淹品着章岷送来的武夷山好茶,看着章岷绘声绘色地描绘北苑斗茶场景的“斗茶歌”,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茶文化中的著名诗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全文为: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茶为天下冠,武夷仙人自古种。
昨晚新雷发在哪里,大家都笑得云里雾里。
露齿散荣,玉珠散细树。
最终选择了精华,不敢贪。
奶油和烤奶很优雅,方的很美,圆的是蛤蟆。
北苑将献天子,林下英雄先争美人。
鼎磨云外山中铜,瓶载河中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赢了就爬不上去,输了就丢脸。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我能清大家之浊,我能醉千日方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大意为:春的气息年年自东南方向传来,盛产好茶的武夷山与北苑均处在建州的建溪之滨,而建州又位于祖国的东南,因而每年都是最先沐浴到春的暖意。
这不,溪中寒冰微开,溪边“嘉茗”抽芽,这茶好得那可是名冠天下,历史久远得无法考证,传说是武夷山的仙人自古而栽。
每当新的雷声响起,家家户户都笑着爬上雾蒙蒙的茶山。
树上散落一地的茶芽,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看起来是那么的茂盛。
整个上午的采摘还没有填满衣服前襟凸起的小口袋。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赏析
《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全诗 的内容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
第 一部分 描写 茶叶 的生长环境 、 建安茶 的悠久 历史及 采制的季节 和过程 。
溪边奇茗 冠天下 , 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 雷 昨夜 发 何 处 , 家 家嬉 笑 穿 云 去 。
露芽错 落一番 荣, 缀玉含珠散 嘉树。 终朝 采掇 未盈祷 , 唯求精粹不敢 贪。
起 首“ 年 年春 自东南来 , 建溪先 暖水微 开。溪边奇茗 冠 天下 , 武夷仙 人从古 栽 。 ” 描写 当时建安早 春季节 温暖 的气 候 以及 茶树 的生 长环 境 、 建安 茶 超 群 的品 质 和悠 久 的历
史 。宋代气候转冷 , 茶 叶生产重 心南移 , 建 安茶在当时是倍 受 推崇的茶品 。朝廷 官焙贡茶 院——建安 北苑设在 了气候 温暖、 茶 叶品质优 异 、 生 产历史悠久 的福建建 安。 “ 新雷 昨
众人之 浊我可 清, 千 日之 醉我 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 , 刘伶 却得 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 , 陆羽须作 经。 森然 万象中, 焉知 无茶 星。
商 山 丈人 休 茹 芝 , 首 阳 先 生休 采 薇 。 长 安 酒价 减 百 万 , 成都 药 市 无光 辉 。
不 如 仙 山一 啜 好 , 泠 然便 欲 乘风 飞 。
一
碧 玉瓯心雪 涛起 。斗茶味兮 轻醍醐 , 斗 茶香兮 薄兰芷 。 ” 斗
茶过 程 中 , 茶具精 美奢华 , 优 质铜鼎 、 精 致茶碾 、 精 美瓯盏 ,
煎茶 用水水 质甘美 , 中 泠 泉 被 唐 代 刘 伯 刍 评 为 全 国 宜 于 煎
些地 方官吏 和权贵 为博取帝 王欢 心 , 千方百计 献上优 质
艺, 成 了一 种风 尚。 由于斗茶活 动场面热 烈 、 妙趣横 生 、 雅 韵悠然 , 引得诗人竞相 吟咏讴歌 , 宋代许多诗人都 留下了描
中国古代风靡一时的斗茶 斗茶是怎么斗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风靡一时的斗茶斗茶是怎么斗的?
导语: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
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
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曾撰写《大观茶论》,蔡襄曾撰写《茶录》,黄儒曾撰写《品茶要录》等等,可见,宋代的“斗茶”之风极盛。
1、斗茶时间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2、斗茶内容
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等等。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汤色能反应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斗茶乐
每 年 清 明 节 期 间 ,新 茶 初 出 ,最 适 合 参 斗 。斗 茶 的 场 所 ,多 选 在 有 规 模 的 茶 叶 店 , 前 后 二 进 ,前 厅 阔 大 ,为 店 面 ,后 厅 狭 小 ,兼 有 小 厨 房 ,便 于 煮 茶 。斗茶 者各取 所藏 好茶 , 轮 流 烹 煮 ,相 互 品 评 ,以 分 高 下 。 斗 茶 ,或 多 人 共 斗 ,或 两人 捉对 “厮 杀 ”, 三 斗两胜 。斗 茶 内容包括 : 斗 茶品 、斗茶令 、茶百 戏 。
在 古 代 ,斗 茶 可 谓 风 靡 一 时 。如 同西 班牙 斗牛 , 一 样 惹 人 眷 爱 。 但 不 同 的 是 ,斗 茶 要 文 雅 得 多 ,文 化 内涵也 十足 丰富 。
斗 茶 , 即 茗 战 。始 于 唐 , 盛 于 宋 ,是 古 代 有 钱有 闲人 的一种 雅玩 。
斗 茶 品 以 茶 “新 ” 为 贵 , 斗 茶 用 水 以 “活 ” 为 上 。~ 斗汤 色 ,二斗水 痕 。 首 先看 茶 汤色 泽是 否 鲜 白 , 纯 白者为 胜 ,青 自 、灰 白 、 黄 白 为 负 。汤 色 能 反 映 茶 的 采 制 技 艺 ,茶 汤 纯 白 , 表 明 采 茶 肥 嫩 ,制 作 恰 到 好 处 ;色 偏 青 ,说 明蒸 茶 火 候 不 足 ;色 泛 灰 ,说 明 蒸 茶 火 候 已 过 ;色 泛 黄 , 说 明采 制不 及时;色 泛红 , 说 明烘 焙 过 了 火候 。其 次
宋代斗茶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也用此法。
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
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
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
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搅茶公子”。
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就会慢慢出现泡沫。
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
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
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
茶人以此较胜负,胜者如将士凯旋,败者如降将垂首。
点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饼茶,而直接用备好的茶叶碾末。
现今日本末茶法类似宋元的点茶法,不过茶筅搅打无力,并不出沫饽,不过绿钱浮水而已。
“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这是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里记载宋徽宗为群臣演示点茶道的一幕。
点茶之法始于唐,盛于宋,在明后期随着团茶的消亡,散茶的兴盛而没落消亡,然而宋徽宗所讲的致清导和这一茶的精神仍在。
出于对宋时这一饮茶风尚的迷恋,今天,我们搜寻到龙团凤饼,也备妥了兔毫、油滴建盞,研习一趟点茶之法。
1、备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冲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鲜的泉水,但是现在要备有泉水都很难。
我们推荐使用天然矿泉水,或纯净水,但不推荐使用矿物质水,自来水也不堪用。
煮水的原则是: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的二沸水为度。
也就是说,当看到水面呈现鱼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时,即可停止加热了。
再往后煮就是三沸,然而三沸后,腾波鼓浪,水就偏老了。
冲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至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即用。
2、碾茶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茶,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
如果不是当年的新鲜茶饼,则最好将茶烘烤后再碾。
3、点茶斗茶就是比试谁的茶汤汤花──沫饽在盏面上的时间保持更久,称为咬盏,直到花散水出,称之为“云脚散”,经过几个回合来决出胜负。
在北宋时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乐此不疲。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上)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上)作者:南山如济来源:《海峡茶道》2015年第12期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荬。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全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文正公这首诗全名《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堪称有宋一代茶诗的奇制,远承卢仝《七碗茶诗》,后开杨诚斋《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黄山谷《煎茶赋》,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全诗共六韵二十一联,一气呵成,首尾相应,读来畅陕淋漓。
前七联两联一转韵,从建溪茶产地、种植、采摘、制作,到北苑民间斗茶,一路写来,如春日行山阴道中,自是风光无限。
诗歌开篇即说建溪茶得来不易,是“武夷仙人”移栽过来的,因此称作“奇茗”。
建溪茶产于宋代建安,即今福建建瓯壑源、凤凰山一带,因临近建溪口,因而称作建溪茶,又称壑源茶。
唐末五代时北苑为南唐宫苑,主要用来为宫廷监制贡茶。
入宋之后北苑、壑源、凤凰山一带均称北苑,成为宋代御用贡茶园,所产茶总称北苑茶,又称建溪茶。
宋代设福建路转运使,负责贡焙之事。
丁谓、蔡襄、宋子安、贾青、郑可简等先后漕闽,专修贡焙,北苑茶从此成为茶中绝品,有大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名号。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说:“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
有钱有闲的文化雅玩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
有钱有闲的文化雅玩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2015年10月11日 09:23古代文人斗鸡、斗蟋蟀的癖好由来已久,在古书中有不少的描绘,对此许多人都很熟悉,但知道古代文人有“斗茶”习俗的似乎就不多了。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通常是指每逢清明节后,新茶初出时,各地茶乡所举行的茶品与茶技的比赛。
它本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到了元明清时,就已经完全化为民间的饮艺风俗了。
“斗茶”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北宋时期,海内晏然,统治者实行了重文轻武向文人倾斜的政策,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担任了一定职务,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在当时安定的背景下,这种优厚的待遇、清闲的生活,刺激了文人墨客对茶艺的进一步探讨,同时茶艺的发展又为生活增添了闲雅的情趣,二者互为因果,这便是斗茶风行的内在原因。
赵孟頫《斗茶图》据唐冯贽《记事珠》记载,斗茶源自福建建安民间。
以福建建安茶农为代表的世俗斗茶,目的是通过斗茶竞选出产贡茶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斗茶的地点选择在山林野外,所用茶品全部是备选贡茶,以饼茶为主,选用斗茶专供的水,器具虽不奢华,但也务求精美。
由于贡茶的影响,历代以来从宫廷到市井,都乐于斗茶。
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说的就是斗茶清香四溢的场面。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品评名茶。
但是斗茶作为排列新茶优劣顺序的活动,则与平和的品茗不同,有着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
“斗”,正是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
曾经有私塾老师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因此这种比赛活动可谓非常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在施展各种精细技法和工序之后,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经过集体品评,在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方面评出俱为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常有不少的观众在旁看热闹。
古代斗茶乐
参加 斗 茶的人 ,大 多是 一 些名 流雅 士。斗茶 时 ,围观 者 众
多, 就像 我们 现 在 看 一 场球 赛 一样 热 闹。斗茶 的双 方各取 /
出所
或多
1 . I 三 局
汤
斗苯 f J 、 令 ,即古人在斗茶 时要吟诗作赋 ( f ),而且
王 题 都要 和茶有 关 。
茶 百戏 ,又称 汤戏或分茶 ,是 宋代 流行 的一种茶道 ,
即将 煮好 的茶注入 茶碗 中的技 巧 。在 宋代 ,茶 百戏 可不是
辫
■
上 ,最适合 斗茶 了。斗 茶 的场所 ,一般 选在 有规模 的茶 叶店 , 便 于煮茶。有些人 家 ,
-
. 一 I
有比较雅洁的 内室和有花有草的庭院 ,或临水 ,或清幽 ,这些
都是 斗茶 的好场所 。
-
一
古 代茸 誉
【 = ]
伊 羽 雪
在 古代 ,斗茶 可谓风靡 ( m f )一 时。
斗茶, 就是比谁沏的茶好, 又名斗茗、 茗战, 始于唐 塞委熟 . ' _ ≥
是古代有钱 、有闲人的一种娱 乐。
宋代是 一 个极讲 究茶道 的 时代 。每 年 清明节期 间,新 茶初
宋代的斗茶歌与斗茶图《茗园赌市图》
宋代的斗茶歌与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宋代的“玩茶”最为出名。
斗茶,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所谓斗茶,即比茶、赛茶、评比茶的优劣。
斗茶在宋代最为流行。
由于流行,更加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
斗茶-茗园赌市图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宋代的“玩茶”最为出名。
斗茶,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所谓斗茶,即比茶、赛茶、评比茶的优劣。
宋人唐庚在《斗茶记》中曰:“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大观茶论》序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策之精,争鉴别裁之。
”唐庚和《大观茶论》所说的是文人雅士的闲情斗茶,而斗茶最初来源于民间。
据《茶录》记载,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建安(今福建),是茶民为了评比茶的高低而生成的。
斗茶在宋代最为流行。
由于流行,更加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
在中国的斗茶文化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与《茗园赌市图》。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是宋代范仲淹所作:“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蝾,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在此斗茶歌中,范仲淹把斗茶的原因、斗茶的情形、斗茶的意韵等等,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胜若登仙”“输同降将”,斗茶何以这般?原来胜者可成为贡茶。
【茶文化】古代斗茶乐,品茶的最高表现形式!
【茶文化】古代斗茶乐,品茶的最高表现形式!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词在其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熠熠生辉。
古人说,开门七件事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经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更不要说那些历代文人,几乎无不与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艺术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人墨客可以以茶来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也可以用茶来悟禅得道。
在我国绘画史上,有许多关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图画,表现了我国茶人积极乐观、谦虚礼让的精神,也就是“和”的精神。
茶传承了中华千百年的文化,同样一杯茶,墨客鉴的风月,老饕赏的滋味;得意品味酣畅,失意回味苦涩。
“小阁烹茶忙,围炉静观禅”各得其乐求的只是那与红尘暂别片刻偷来那一缕茶香罢了。
品茶有之乐,之中斗茶更是乐趣无比,且来看看古代怎么斗茶,一起追溯一下古人的生活之趣吧!从饮茶风尚所席卷的广角来看,唐代虽然“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饮茶之俗还只是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
古有茶道之斗茶会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贵族人士的一种雅玩。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斗茶时间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古时斗茶场景斗茶内容宋代衡量斗茶胜负标准主要有两条:一、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
茶汤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
汤色是直接反应茶采摘制作等一系列工序的技艺,看色泽:如果茶汤色泽鲜白说明茶叶采摘的时候肥嫩,制作也精益;二、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汤花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不散退的为胜。
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
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古代文人斗鸡、斗蟋蟀的癖好由来已久,在古书中有不少的描绘,对此许多人都很熟悉,但知道古代文人有“斗茶”习俗的似乎就不多了。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通常是指每逢清明节后,新茶初出时,各地茶乡所举行的茶品与茶技的比赛。
它本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到了元明清时,就已经完全化为民间的饮艺风俗了。
“斗茶”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北宋时期,海内晏然,统治者实行了重文轻武向文人倾斜的政策,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担任了一定职务,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在当时安定的背景下,这种优厚的待遇、清闲的生活,刺激了文人墨客对茶艺的进一步探讨,同时茶艺的发展又为生活增添了闲雅的情趣,二者互为因果,这便是斗茶风行的内在原因。
据唐冯贽《记事珠》记载,斗茶源自福建建安民间。
以福建建安茶农为代表的世俗斗茶,目的是通过斗茶竞选出产贡茶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斗茶的地点选择在山林野外,所用茶品全部是备选贡茶,以饼茶为主,选用斗茶专供的水,器具虽不奢华,但也务求精美。
由于贡茶的影响,历代以来从宫廷到市井,都乐于斗茶。
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说的就是斗茶清香四溢的场面。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品评名茶。
但是斗茶作为排列新茶优劣顺序的活动,则与平和的品茗不同,有着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
“斗”,正是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
曾经有私塾老师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因此这种比赛活动可谓非常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在施展各种精细技法和工序之后,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经过集体品评,在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方面评出俱为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常有不少的观众在旁看热闹。
古代有斗鸡、斗蝈蝈等比赛,你知道还有“斗茶”吗?
古代有斗鸡、斗蝈蝈等比赛,你知道还有“斗茶”吗?我国古代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产生了各种文娱活动,我们所熟知的比赛有:赛马、斗鸡、斗蝈蝈等活动,可是,你知道还有一种奇特的“斗茶”吗?在我国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以竞赛方式来评定茶叶质量的优劣、沏茶技艺的高下,这种比赛的方式就是“斗茶”。
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的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斗茶大致出现在唐朝中期,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无名氏《梅妃传》:“开元年间,玄宗与妃斗茶。
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斗茶今又胜我点。
”梅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之一,杨贵妃入宫后,逐渐失宠。
该书中只简略描写了玄宗与梅妃在宫中斗茶取乐的事情,并没有详细记录斗茶的具体情形。
这是关于斗茶的最早记录。
可惜的是由于所记太为简略,我们后人难以从记载中了解斗茶的详细内容。
斗茶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
到宋代,“斗茶”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士族斗茶,即文人雅士、朝廷命官进行的一种高雅茗饮方式。
清代郑板桥曾诗云“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二是山间斗茶,即在茶叶产地、加工作坊,对新茶进行品鉴。
三是市井斗茶,即卖茶者、嗜茶者在市井茶店里品茶比赛。
宋朝的斗茶活动,当时不少的文人学士都写过精彩的描绘。
北宋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有“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不如仙人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胜过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等诗句。
既写出了当时官员、文人为了向皇帝献好茶,经常斗茶的社会现象,又勾画出了斗茶输赢两家的心态。
斗茶输赢的标准主要是两个:汤色和水痕。
因为汤色反映了茶的采制技艺,水痕则反映了茶叶制作的细腻程度。
到元代,斗茶之风虽然不及宋朝,但仍流行于世。
只不过当时的斗茶之风已不再局限于名茶产地和寺院,而是深入民间,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风俗。
说说“斗茶”
在古书中,有不少古人斗鸡、斗
蟋蟀的描绘,对此许多人都很熟悉,但知道古人有“斗茶”习俗的似乎就不多了。
据唐冯贽《记事珠》记载,斗茶源自福建建安民间。
以福建建安茶农为代表的世俗斗茶,目的是通过斗茶竞选出产贡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由于贡茶的影响,历代以来从宫
廷到市井,都乐于斗茶。
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说的就是斗茶时清香四溢的场面。
不奢华,
参加斗茶的人
茶,在施展各种精细技法和工序之后,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
色相与芳香度
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方面评出俱为上乘者为胜
茶爱好者自由组合
的五六人
旁看热闹
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观战
特别是当时在场意欲购茶的
顾客,更可一睹为快
78
ghts Reserved.。
宋代的斗茶之趣
宋代的斗茶之趣作者:湘子来源:《现代养生》2008年第08期宋代饮茶风气极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梦粱录》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说的是南宋临安的情形,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俗语“开门七件事”,即便贫贱人家,一件也是少不得的。
宋人还有斗茶之趣。
士大夫们以品茶为乐,比试茶品的高下,称为斗茶。
唐庚有一篇《斗茶记》,记几个相知一道品茶,以为乐事。
各人带来自家拥有的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
不过,谁要真的得了绝好的茶品,却又不会轻易取出斗试,舍它不得。
苏轼的词《月兔茶》即说: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月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
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小团”为皇上专用的饼茶,得来不易,自然就舍不得碾碎去斗试了。
斗茶雅事,由士大夫的圈子扩展到茶场,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斗试了。
盛产贡茶的建溪,每年都要举行茶品大赛,这样的斗茶又多了一些火药味,又称之为“茗战”,用茶叶来决胜负。
范仲淹有一首《斗茶歌》,写的正是建溪北苑斗茶,诗云:“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味过醍醐,香胜兰芷,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决出茶品的高下。
原来建溪的斗茶,是为了斗出最好的茶品,作为贡茶贡奉到宫中,这样的斗茶大约是很严肃的。
斗茶既斗色,也斗茶味、茶形,要进行全面鉴定。
陆羽《茶经》说唐茶贵红,宋代则不同,茶色贵白。
茶色白宜用黑盏,盏黑更能显出茶的本色,所以宋时流行绀黑瓷盏,青白盏有时也用,但斗试时绝对要用黑盏。
宋代黑茶盏在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出土很多,其中有一种釉表呈兔毫斑点的黑盏属最上品,称为“兔毫盏”,十分珍美。
斗茶品味与观色并重,宋代因此涌现出不少品茶高手。
品出不同茶叶味道,判断出高低,也许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不过要分辨色、形、味都很接近的品第,却又谈何容易,要品出几种混合茶的味道就更不易了。
古代斗茶乐
古代斗茶乐
卜庆萍
【期刊名称】《当代老年》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样,惹人瞩目,但不同
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更富文化内涵。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徼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卜庆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古代斗茶乐
2.茶道意境在我国古代斗茶图中的体现
3.古代斗茶乐
4.古代斗茶乐
5.古代斗茶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漫谈古人品茶艺术——宋人斗茶
漫谈古人品茶艺术——宋人斗茶宋代饮茶环境各阶层观点不同。
朝廷重奢侈又讲礼仪,有礼仪环境,谈不上韵昧。
民间注重友爱,茶肆、茶坊,环境既优雅,又要有些欢快气氛。
文人反对过分礼仪化,尤其到中后期,要求回归自然。
苏东坡好茶,以临溪品茗,吟诗作赋为乐事。
宋代最主要的品茶形式是“斗茶”。
是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试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今建瓯)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注重于茶汤的汤色、水痕。
宋代斗茶,先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
先斗色,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有水痕者为负。
两宋斗茶,述之最详且最早者,为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嬉笑穿云去。
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雷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诗不惟记斗茶,凡采茶、焙茶、制茶,一应之茶故事,亦无不“巧欲形容”,“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述斗茶缘起很是明白。
斗茶无他法,点茶而已。
蔡襄《茶录·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
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
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是“有云脚、无水痕”,为斗茶之要,林希逸咏庐山新茗“云脚似浮庐瀑雪,水痕堪斗建溪春”,可为“云脚”、“水痕”之释。
所谓“粥面”,如前所述,建人制茶饼,每在其中添加富含淀粉之物,点作茶汤,便略如粥之内凝,时人因常常把茶称作“茗粥”。
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_养生茶饮
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_养生茶饮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斗茶歌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
这种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从他的诗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
同时写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
其诗为: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center>?br> ②古代茶学家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宋代著名书法家。
官至端明殿学士,庆历年间(1041-1048)为福建转运使。
他是北宋著名贡茶——小龙团的创始人,并精于品茗、鉴茶,也是一位嗜茶如命的茶博士。
据说蔡襄挥亳作书必以茶为伴。
对这样一位十分喜爱茶叶,尤其是对福建茶业有过重要贡献的朝廷命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古代的茶学家。
③苏东坡茶墨结缘传美谈:苏轼(公元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一位品茶、烹茶、种茶样样都内行的大诗人,创作出许多千古茶诗、词。
透过茶里烟花回望宋时文明——茗战:斗茶之趣,意在其中
透过茶里烟花回望宋时文明——茗战:斗茶之趣,意在其中前言茶,中国传统饮品,拥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在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可见自遥远的部落时代开始,茶就已经开始了它在中华食物史上悠长的行进路途。
古人爱茶,“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是苏轼于《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一词里的称赞,清晰地展现了茶作为提神饮料的功能。
“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则将一副友人相亲,茶香浓厚的好景呈现在读者眼前。
今人也爱茶,在城市的偏居一隅处,坐落着许多小货大的茶庄,以及商街之列不起眼的茶店,随意到父辈早起沏一壶热茶,做一天的解渴用处,庄重到筛选自己喜欢的茶具,跑到偏远地方购买上千一两的茶叶,按照严格的茶道品茶。
而这一切比起宋时的“斗茶”,则有些小巫见大巫,将饮茶发展成一项风靡的娱乐事业,这可能也只有文化开明,经济繁荣的宋朝能做得到。
斗茶的具体内容以及胜负标准•斗茶起源斗茶,又有另一个名字,为“茗战”,茗的战争,从字面来理解,也就是品茗比赛,在这场比赛中,拿来做比较的筹码就是茶的优劣。
在已知的考据里,斗茶的发展是和贡茶密切相关的,贡茶起于西周,是专供皇宫享用的朝廷用茶,是封建礼制的一种体现,而究其实质,贡茶根本上也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
唐时,一些显赫权贵为了讨得当权者的欢心,四处搜罗,竞相供奉上好的茶叶,为在天子心中拔得头筹,分出茶叶的优劣好坏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斗茶之风日渐兴起。
在《记事珠》中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的记载,是“茗战”一词最早出现的文献,可以从中判断出斗茶起源于唐时的建州。
•斗茶的具体内容与胜负标准斗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争斗内容: 斗茶品、茶百戏、斗茶令。
1、斗茶品斗茶品自然是斗茶的重中之重,其中又分为斗汤色与斗茶痕两项内容。
三斗两胜,斗茶者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上好茶品,放入器皿中蒸茶,常言以茶“新”为贵,以水“活”为上。
看汤色煮得好不好,得看其色泽,若是煮出来的汤色为纯白色,则证明了此茶叶摘取时鲜嫩肥美,在制作工艺上到位精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斗茶乐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
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
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
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
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
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
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
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
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
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
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
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
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说到斗茶,不能不说茶盏。
宋代盛行斗茶,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
因其色黑紫,故又名“乌泥建”、“黑建”、“紫建”。
建盏中又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
兔毫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
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
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
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
”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咏此茶盏的名句。
制作建盏,配方独特,窑变后会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
除釉面呈现兔毫条纹的兔毫盏外,还有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分别称为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它们最适宜斗茶。
黑釉油滴盏我不陌生,我家原来就藏有一件这样的古董,乃殷实的祖上所传。
束口,深腹,卷足,盏面有诸多均匀的珍珠斑点。
这种茶盏,一旦茶汤入盏,即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芒,为斗茶平添了一份情趣。
可惜当年父亲被打成右派,红卫兵抄家时毁坏了,想来令人痛惜。
在茶文化的追忆中,每每念及我家的油滴盏,就似乎看到了古人斗茶的影子在晃动。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
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
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
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如今已难觅踪影,可我国大部分的产茶区,仍能看到古代斗茶的遗风。
有的“斗茶”大会上,还会奏起古乐。
心随弦动,古乐空灵,茶香袅袅。
这种“斗茶”与古代已经有根本的不同,但却反映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原文刊载于《西安晚报》作者:郭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