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河南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2018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2018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公布日期】2019.08.26
•【字号】豫人社办〔2019〕66号
•【施行日期】2019.08.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
正文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2018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中央驻豫单位、省直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各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组织人事部门,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2018年以来,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和社会有关方面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领域理论研究,形成了一批前瞻性、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
为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水平,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成果评选工作。
经过推荐、初评、专家评审等环节,评选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50篇,现予以通报。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希望各相关单位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共同推动我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
附件: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成果获奖名单
2019年8月26日
附件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成果获奖名单。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分享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分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才成为了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
而创新型人才更是在现代化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和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强调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传统教育模式针对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较少,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
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教师选派和教学过程中都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
2.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项目研究和创新实践。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究,发掘问题背后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4.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教育模式注重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在实际的应用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以下就是几个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享:1. 华中科技大学的“双创班”华中科技大学的“双创班”是华中科技大学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该班级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加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更加创新的实践项目,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企业家型教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企业家型教育”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关于对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不足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对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不足的思考与建议河南城建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工课为主,以城建为特色,工、管、理、文、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
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在全省,更甚全国都名列前茅,对于此,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谓居功甚伟。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改革项目,在新时期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戒骄戒躁,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再接再厉,再创新高。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 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龚怡祖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型性研究发现。
结合教育部和相关教育大家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对于我们这所以工科为主的,以城建为特色的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无疑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义。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创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积极主动地鼓励帮助学生开展有计划地创业活动,但是我校也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客观的评价,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以下缺失。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适应快速变革的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一、背景介绍在当前高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1. 多元化课程设置传统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课程。
例如,开设创新创业、科学研究和艺术设计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导师制度的创新传统的导师制度往往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缺乏与导师进行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导师应该成为学生创新的引领者和良师益友。
导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3. 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和创新实验。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培养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团队合作与交流平台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种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交流平台。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并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资源支持。
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议、创新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和交流经验。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首先,多元化课程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其次,创新导师的指导和支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再次,实践项目和创新实验的参与可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引言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基石。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任务。
然而,面对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态,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现出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不足。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模式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采用“一切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追求“四点一线”(听、看、记、做、证明)、达到规定校内外的课程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标准。
大量的教授、学生、课程和学科迅速发展起来,但培养出了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
而且,课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语数外重、文理分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模拟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就业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难以达到社会要求。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改革1、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采取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坚持以“人”的发展和“学”的发展相统一,品质与能力、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相互交织,使“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接受单向的教育,而是通过实践探索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从学术研究走向实践应用。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不断扩大。
因此,高校应该着重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创业、创新和实践的基础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面向国家和社会,以国家和社会对所需人才及时性、全面性和差异性的需求为导向;二是面向眼界、知识、思维、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充分激发学生对所学领域的兴趣和积极性;三是注重创新在专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四是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参与创新。
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科技人才的需求,各个高校纷纷探索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分析现有的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实践经验。
首先,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一些高校开始采取探索性引导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项目式学习、科技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此外,学校还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高校开始重视科研导师的作用。
科研导师在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是学术领域的专家,还是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良师益友。
因此,一些高校开始建立科研导师制度,将导师的科研指导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中。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获得专业指导和启发,塑造自己的科研思维和方法。
此外,高校还鼓励导师和学生进行合作发表科研论文,提高学生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声誉。
此外,高校还开始注重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与引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高校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或者科技创新实验室。
这些机构通过组织创新项目、竞赛和创新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学校还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相关课程和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些活动和教育,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通过引导式教学模式、科研导师制度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尝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后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教师队伍建设仍然不足,一些教师在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有所欠缺。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引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
本文将深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学生需求。
第一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1.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和特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学为学生提供教育和训练,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的一种方式。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并缺乏实践环节。
1.2 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技能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2.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 学生需求的变化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
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3.1 强化实践教育高校应加强实践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习、实训、科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提升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3.2 引入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教育方式。
高校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个性化培养方案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通过选修课程、实践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第四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案例分析4.1 清华大学“创新实践能力培育计划”清华大学通过“创新实践能力培育计划”,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项目制学习、科研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北京大学“个性化教育计划”北京大学推出“个性化教育计划”,根据每位同学的特长和兴趣,制定不同的课程安排。
双创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双创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一、绪论近年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各界共识。
双创教育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正逐渐被广泛采用。
双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成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的人才。
本文将对双创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1. 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人才,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
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双创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 双创教育的概念双创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将创新创业作为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和培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双创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 增加实践环节,提升实践能力在双创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将创意转化成实际产品和服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比如“挑战杯”等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实践创业和创新。
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
(2)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双创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到校讲座,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创业问题。
(3) 坚持全面发展,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双创教育中,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应该具备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素质,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关键环节,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产学研结合、多元化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方面来讨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产学研结合合理结合产学研,将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切合实际。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多元化培养模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开设社团组织、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项目。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平台。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连接创新创业资源,与创业企业、投资机构等建立联系,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结起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产学研结合、多元化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科技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
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河南
科技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
宋斌;张志勇;牛丹梅;李玉祥;张丽丽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22()4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经济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河南科技大学作为较早开展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管理方案等,深入解决了人才培养中的关键性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快速发展方面,提供了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储备。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宋斌;张志勇;牛丹梅;李玉祥;张丽丽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应用科技大学视角下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
3.工程认证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4.工程认证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5.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金陵科技学院机器人工程、自动化、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困难和紧迫性探索——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河南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困难和紧迫性探索——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秦文(郑州工商学院,河南郑州451400)摘要: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经济进入升级转型的高速发展机遇期,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提升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充分了解河南省培养“双创”人才的现状和对“双创”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对河南省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劳动力就业形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创新创业;紧迫性;供给侧改革;多样化1引言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形势带动下,高新科技产业链建设、航空港发展、自由经济贸易区规划等一系列的举动,河南经济迎来了多行业、多领域的急速发展,这标志着中原地区经济的崛起,也预示着河南经济正处于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的过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也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然而,目前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还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主要原因如下。
2重点院校数量少,专业结构简单河南省目前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有限的几所重点高校,高质量的综合性大学数量少,而且多以本科为主,无法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河南省对于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经济结构问题:河南被限定为农业经济为主的省份,那么工业经济、现代信息科学所需要的人才学科门类自然就少,就业机会少,自然不会兴建大学,尤其是拥有高水准学科的大学。
其次,社会形态问题:河南作为内陆地区,不如沿海地区更便利地接收到新兴事物,其主要以“三农形态”的社会结构,就形成了河南大部分人的“小农意识”,这是一个很虚的意识,但这个词语是的确存在的,虽然很多人根本不愿承认自己是小农思想。
任何有助于打破小农意识的思想和教育都会因为缺乏受众而夭折,农民不理解也不愿意理解和支持。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探究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探究一、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人才培养模式却仍处于传统阶段,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方法,已成为当前高校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一)工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较于精英教育、学科型培养等传统模式,工业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该模式注重实践培养,提供更多与行业接轨的实习机会。
例如,通过校企合作签订协议,允许学生在企业中工作学习,不仅可以累积实践经验,还可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个性化与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再强调学生走同样的学习路线,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因为每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都不同,任何一个教育模式都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个性化与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更好地发掘自己的优势,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三)网络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网络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学生在更广泛的学习范围内接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网络化教育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职业培训方面,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学习方式。
三、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一)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型开发商、应用软件开发者、网络技术提供者等行业领军公司,都应该走在人才培养的前列。
通过与高校紧密合作,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使教育更具有生产力和实验性。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硬件和软件素质,使其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某些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可以探索中外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理念、教育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例如,开设“中外合作”研究生院,招收不同国籍的学生,以大牌教师为主席,并通过非常国家驻京使馆到全球招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国际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部署。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
要全面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一大批知农、爱农、为农、扶农的敢于创新创业的农业人才。
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创新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做法,以期为其他涉农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涉农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这种需求与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耦合性。
因此,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要求,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涉农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三农”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一)乡村振兴赋予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新使命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涉农高校不仅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的“蓄水池”,更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策源地”。
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涉农高校应充分发扬爱农兴农的优良传统,主动担当助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紧密结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以更高标准培养和造就一批引领未来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二)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要顺应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内外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探究了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内涵,并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对策1 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内涵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以及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的人。
这些人才要具有独立的人格、宽厚的专业功底、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应用获取的知识与信息来提炼与创造出新知识的技能和能力、能运用逻辑和形象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归纳和评价,并形成独到的新见解。
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它的科学内涵。
1.1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人格创新型人才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良好的人格品质。
个性虽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它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像一个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胆小怕事、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做出创新。
具体的说,创新人格包含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和创新理智三方面。
1.2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技能创新型技能是指能够充分利用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借鉴相应的科学原理、方法和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表现为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三方面,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3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意识、强烈的愿望、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包括力求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是否总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创造性心理的实践活动,是否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是否遵循创新规律等。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计划三个方面。
上述三个方面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必须抓好的基本环节。
2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从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我国教育实践经验以及21世纪社会的需要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工科理念提出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新要求,这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理念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以及新模式探索等内容展开研究,旨在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和机遇,为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外缺乏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科之间隔离,难以实现跨学科融合,学生缺乏全面发展的机会。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不深入,缺乏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欠缺。
如何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跨学科融合,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才能更好地引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步入新工科时代。
1.3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这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地方高校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学科分割和教学模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阐述新形势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阐述新形势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
高等教育大众化随之带来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从一元的精英教育向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转变。
但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突兀,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却愈演愈烈。
为此,国内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缓解上述矛盾的当务之急,乃至将来该矛盾的彻底解决的关键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从传统的系科专业、固定模式化教育走向动态化调整、市场化设置、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2]。
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应用型知识、具备更直接的实践能力的人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有: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化的倾向日益严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尚不很完善、科学与规范;培养特色区分不明显,缺乏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念等。
在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适应市场机制和时代需求,建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乃至以后需要不断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3]。
本文基于该课题提出了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构建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等观点,为适应市场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1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1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观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和培养什么人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和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4]。
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能够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需要的人才。
适应市场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基本前提。
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要处理好四种关系作者:李桂兰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9年第05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
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大大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高校要处理好四种关系,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校的发展,需要教学和科研两轮驱动。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如果二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导致教学和科研之间发展不协调,进而导致教师不重视教学只重视科研,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没有高质量的教学,高校怎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从高校的发展史和其在社会中的本质功能来看,高校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所需的优秀人才。
所以,高校应以育人为本,任何类型的大学都应当以人才培养为己任。
社会主义大学更应该为社会提供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门技能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为本”是各类高校应遵循的办学原则。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同时,科研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也是学校层次的体现。
因为高校科研要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促进教学知识体系更新,是教学知识创新的源泉。
以科研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
因此,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推动科研,科研和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者的协调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为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必须改革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特别是教师职称评定中只看科研成果不重教学效果的现象,把教学与科研的评价统一起来,实现教学与科研评价的“一体化”。
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战略的政策研究
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战略的政策研究【摘要】本文围绕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战略展开政策研究,通过对河南省创新发展和人才资源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实施人才战略的政策措施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建议。
结合人才引进政策研究,探讨了河南省人才战略的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河南省的人才战略制定提供政策建议和指导,以推动河南省的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河南省的人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战略、人才资源、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政策、未来发展方向、政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强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体系的深刻变革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深化,传统产业结构面临调整,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应用涌现,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逐渐转向创新驱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争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河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深入研究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战略,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河南省的创新驱动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人才资源状况,探讨人才战略的政策措施,并提出建议,为河南省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战略的政策研究。
通过分析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以及人才资源现状,探讨如何制定更加有效的人才战略政策措施。
在全面了解河南省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和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为河南省未来人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
通过研究河南省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总结出可行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为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推动河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摘要:我国社会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人才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称为战略发展的核心任务。
文章进行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思考,对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一定研究,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6-0141-03收稿日期:2019-12-07高等教育改革可以说是我国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创新意识越来越重要,高校的改革也应该与时代和社会接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必须加深改革的力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让人才的培养速度可以与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肩,为我国实现经济强国的梦想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的支持。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1.契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以后,经济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傲人成绩。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的基础上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发展一直都是我们的短板。
然而,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说明,我国的国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想要摆脱能源消耗所带来的弱势,就要提出新的科学性的创新型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所以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单单只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技术型的人才,更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的国家建设提供动力,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现状以及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指导下,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手段,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以达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能力。
它涵盖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再次,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这些问题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1. 更新教育理念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
我们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让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 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注重课程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3.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人社天地•公共服务I GONGGONGFUWU新形势下河南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司慧慧将培育创新型人才作为素质 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高等教 育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在此基础 上,本文选择从高校创新型人才 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 分析,并从“创新是民族的精魂”的角度,选择河南高校作为研究 对象,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期望高校和 社会联合,促成教育和经济社会 的联动,给全面发展创新型社会 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是让一个国家持续发展 的动力之源。
在新的环境下,提升 民众素质、培育具备创新能力的 高校学生是首要措施,是我国高 校教育在“十三五”阶段发展的新 机遇。
但是,伴随着高校教育人员 的增加,部分高校在培养人才的 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这 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
因此,必须对高校培养人 才的模式进行变革。
一、河南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河南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尽管最近几年高校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变 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然而,受经济基础的影 响,在市场经济程度不断深化的 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第一,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不能进行有效创新。
河南省内高校众多,但是重点院校稀少。
各个院校依据自己的培养模式培育创新型人才,无论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还是培育出的人才质量,都参差不齐。
第二,所培育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学科类型比较单一。
一直以来,只要论及创新,人们总是习惯地将其和科技联系在一起,至于社会科学方面,却很少有人分析其创新。
自然科学能够直接提升社会生产力,带动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而社会科学无法研发新事物,但其依旧能够借助软创新推动生产力的提升。
第三,不同性质的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标准不同。
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根基、坚持不懈的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等。
不同类型的高校,所侧重的性质有一定的差异。
有的觉得引人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创新,而有的院校则认为革新知识系统才是创新。
因此,不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
2.河南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根源。
首先,高校教育理念没有同步革新。
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变得更加活跃,各种新的经营理念层出不穷。
而反映在教育领域,高校的教育理念却没有同步革新。
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师生关系有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教学相长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
当前,河南高校先后推出个性化教学课程,其目的在于培育创新型人才。
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的教学理念依然比较陈旧,其教学目标和模式不够新颖。
其次,培育理念侧重理论分析,忽视实践验证。
当前,河南省内各种性质的高校大小有百十个,由于培育目标的差异,所采取的培养方案有明显的不同。
作为高等院校,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累积,而且应该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分析河南省内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其认知类课程占据较大的比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极为看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太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某个层面看,反映了应试教育所存在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直以来,高校对学生采用的考核方式都比较简单,学生为了争取奖学金,只有通过考试取得较高的分数。
尽管有的高校设置了实习的内容,但大多都仅是一种形式,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最后,河南省内重点高校比较稀少,获得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扶持较少,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14人才资源开发2018.6GONGGONGFUWU I人社天地.公共服务丨走进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然 而和河南省的高考人数不对等的 是河南的重点高等院校并不多。
在 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是不是能够跻 身国家重点院校,会和国家所拨付 的财政资金直接挂钩。
因此,河南 的高校从国家和政府得到的财政 扶持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 制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创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也相对 滞后。
二、河南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主要措施1.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思想的转变将会给行为提供一定的引导,要想全方位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 的培育和发展,首先要转变是高校 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和时代同步的 教学理念引导高校教育变革的深 人。
所以,从河南高校的角度分析, 应当全面利用各类培训机会,革新 教育人员的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传 统教育模式的桎梏,在传授学生理 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 力,培育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 力,最大限度地去除应试教育所造 成的负面影响,建立创新灵活的教 育教学理念。
2. 关注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对于河南高校而言,想要培养创新型 人才,必须要保障所培养出来的学 生具备自己的个性,对事物有自己 的认知和观点,养成探索求知的习 惯,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新 知识。
但是高校并不十分关注这些 内容,也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大多采用模板化教学,逐渐抹 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要培养 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思维,确保学生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增强其学习活动的实践价值。
3. 革新教育教学质量观。
对高校办学实力进行评价,最主要的指标就是教学质量的高低。
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观关注面比较狭窄,无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
所以,河南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主动构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观一致的教学质量观。
身为一名创新型高校人才,其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专业的理论素养,同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明确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
因此,针对河南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制合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系统,以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个性培养为核心,推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4. 组建创新教师队伍。
对高校而言,想要将学生培养为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由于教师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亲自参与者,是第一责任人,是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引路人。
高校要完成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职责,首先要构建一个具备创新实力的教师团队。
创新型教师队伍不但要掌握丰厚的学科知识,能够用领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且要掌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关技巧,继而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全面展现引路人的影响,瞅准时机给学生适当领导。
与之同步,创新型教师队伍还需要深化对教学方式的研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教学方式的可操作空间,为培育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实行全方位培养的方案。
众所周知,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和全面的素养。
知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建立在丰富的基础知识之上,能力是掌握一定知识后经过一定升华和实践所生成的一种本领,素养则需要借助先天生理知识和后天环境影响联合打造。
所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让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首先要让他们掌握学习本领,想让他们养成创新能力,就必须不断进行革新;要想具备更为全方位的素养,就必须不断进行拓展,向前发展。
这几个要素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是一切的基础,能够提升素养和能力,而具备了能力之后,学生又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养。
在素养提升之后,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因此,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将这三个要素的关系处理妥善,均衡它们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培养人才,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价值,对高校将来的发展也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河南高校而言,尽管有着比较好的发展势头,整体发展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因此,高校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正视当前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明确这些不足存在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8年科技发展计划课题“新形势下河南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2400410389;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编辑田玉萍2018.6人才资源开发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