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课后作业

合集下载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

《被压扁的沙子》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被压扁的沙子》是一部描写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困境中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人生的坚韧与勇气。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与内涵,培养其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思考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作业目标1. 理解小说的主题与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作业内容与要求1.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并撰写读后感;2. 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中的人性与社会现实;3. 个人写作,撰写关于小说主题的论文。

四、作业流程1. 教师安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周内阅读完备本《被压扁的沙子》,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800字;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人性、社会现实等,撰写小组讨论报告,包括小说中的相关片段、分析与讨论;3. 学生个人撰写主题论文,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逻辑周密,字数不少于1500字。

五、作业评判标准1. 读后感:内容奇特、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2. 小组讨论报告:主题突出、分析深入、结论合理、团队合作;3. 主题论文:观点奇特、论证充分、逻辑周密、语言精准。

六、作业效果评估1. 通过学生的读后感、小组讨论报告和主题论文,评估学生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2.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作业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被压扁的沙子》中的人性与社会现实,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受益,不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有思想、有见闻的人才。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后题及答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后题及答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后题及答案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两篇短文共同涉及的问题,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不同作用和含义。

第1题,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第2题,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参见“有关资料”部分)。

第3题,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4题,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被压扁的沙子》优质教案与反思

《被压扁的沙子》优质教案与反思

《被压扁的沙子》优质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二)能力目标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

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

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

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C卷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C卷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11题;共32分)1. (8分) (2017七下·揭西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 liàng ________地响着。

(2)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fǔ kàn ________地球有着很广阔的视野。

(3)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fùrú jiē zhī ________的人物了。

(4)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huì rén bú juàn ________,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2. (2分)下列句子加关联词语正确的是()。

________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________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A . 如果……就……B . 即使……也……C . 虽然……但是……D . 因为……所以……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A .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

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

B . 2012年12月31日下午二点三十,第二十五届校园艺术节在启黄中学校园举行开幕。

C . 近日,中国30省市纷纷出台异地高考方案,仅上海和安徽两地公开征求意见,听取民意。

D . 礼仪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这样才能制造出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和文明社会。

4. (2分)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 . 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

B .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 . 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D .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5.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着。

统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题

统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鸟臀(tún) 褶皱(zhě)两栖(xī)岛屿(yǔ)B.潮汐(xī)劫难(jié) 衍射(yǎn)骨骼(gé)C.追溯(sù) 遗骸(hái) 陨石(xǔn)熔化(róng)D.蟾蜍(yú) 携带(xié) 膨胀(zhàng) 地壳(qiào)2. 小秦和小淮确定以“沙”为专题编写诗集。

辑录过程中发现古诗里的沙有不同颜色,如“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白色,“平沙莽莽黄入天”的黄色。

他们查了一些资料,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比如最常见的黄沙,往往混杂了一些含铝的粘土矿物。

②纯的沙子,即二氧化硅,原本是透明的。

③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沙子有不同的颜色呢?④就是这些杂质决定了沙子的颜色。

⑤而白色沙滩则是珊瑚的微粒堆积多了形成的。

⑥因为沙子中经常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

A.①⑤②③④⑥B.②③④⑥①⑤C.⑥④①⑤②③D.②③⑥④①⑤3. 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A.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B.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C.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呢?是星体撞击呢?还是火山爆发?D.“毫无疑问,”教授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4.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A.西汉成书的《战国策》和《史记》分别属于国别体史书和纪传体通史,前者分国编次共33篇,后者共130篇,包括12本记、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B.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C.阿西莫夫,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D.传统文化中“蛾眉”指代女子,“兜鍪”指代士兵,“黄发”和“伛偻”都指代老人。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以自学为主,把握《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内容,理清逻辑思路,巩固学习效果。

2.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一、作业展示,导入新课1.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作业,归纳其中所举事例,分析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2.导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阿西莫夫提出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提出观点后,又用另一个例子印证了这一观点,这就是《被压扁的沙子》。

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自主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作业展示,督促学生主动探索,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深入理解本文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主阅读,运用知识1.明确学习任务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明确学习任务。

(师生一起讨论归纳后,明确任务)自读任务:(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3)深入阅读,分析文章涉及了哪些领域,是如何关联的。

阅读方法: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归纳总结。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总结。

(2)学生交流方法和结论,教师指导。

(3)每个自读任务指名2—3人展示阅读成果,示范性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预设《被压扁的沙子》内容梳理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7段):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讲述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11—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附答案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附答案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附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被压扁的沙子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

因此,如果在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1.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粹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选段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

3.“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作诠释列数字2.二氧化硅3.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在超高压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11题;共32分)1. (8分)(2017·宜都模拟) 请在下边的方框内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①目光如jù ________;意思:________②循规蹈jǔ ________;意思:________2. (2分)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 . 斯石英和沙子是二氧化硅。

C . 斯石英和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 . 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得多。

3. (2分) (2017七上·梅江月考)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避免减轻不良反应。

(去掉“避免”)B .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在句末添加“的方法”)C . 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很多国内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去掉“批评”)D . 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加大”改为“加剧”)4. (2分)下列句子加关联词语正确的是()。

________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________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A . 如果……就……B . 即使……也……C . 虽然……但是……D . 因为……所以……5. (2分)(2018·毕节) 依据语境,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这藤野先生不讲究,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B . 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可以形成无比强大的力量。

)C . 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惊鸿”般地飞了回去!(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课时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课时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课时练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A组1.根据拼音写汉字。

鸟tún()目zhězhòu()() xié( )带潮xī( ) 领yù( ) yǎn( )射2.下列词语有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A.流逝:人员流逝流失:水土流失B.熔化:岩石熔化融化:冰雪融化C.导致:导致失败倒置:本末倒置D.漂移:大陆漂移飘逸:白云飘逸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3)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B.似乎一直可应该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B组5.把下面的几个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但不要改变原意。

在逆境中保持自信。

在任何环境中都有能力自我适应、自我发展。

是在重压下的勇敢。

生命的真谛是在艰苦奋斗中的奋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一)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B卷

B . 同志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以诚相待。如果只想坑害别人,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换为“咎由自取”)
C . 老师多次教育他,而他总把话当作耳边风。(换为“不问不闻”)
D . 即使明天退伍,我们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为“得过且过”)
7. (2 分) ______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_______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
二、 综合题 (共 1 题;共 2 分)
12. (2 分) 八(2)班开展“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请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 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 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 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 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 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1) 上面的文段选自《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的________。 (2) 用简洁的话概括上面文段。 (3) 自然界中,昆虫也具有人类一样的智慧,你能列举 1 个出来吗? (4) 结合文段内容,请为这次活动写一条标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 单元第 6 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B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11题;共32分)1. (8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wén yǎ ________和高贵的文字。

朗读这些文字,能够让我们pí bèi ________的心灵得到放松,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低俗和粗鄙________(bìbǐ),抵达宁静和悠远的境界。

2. (2分)(2020·武侯模拟)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 黎明(lí)笑涡(wō)雕梁画栋(dòng)B . 灌溉(gài)喷薄(bó)喃喃自语(nán)C . 星宿(sù)真挚(zhì)一气呵成(hē)D . 绰号(chuò)礼聘(pìn)朝朝暮暮(mù)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D . 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4. (2分)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分析“大约”的作用。

A . 大约,表推测。

B . 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

C .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 . “大约”一词表明作者拿不准具体时间,没办法才这样写。

5. (2分)下列短语结构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天打雷劈声泪俱下略施小计驾风而逃B . 左道旁门手无寸铁省吃俭用劳师动众C . 书香世家铁石心肠泰山压顶人赃俱获D . 进德修业婉转陈词对牛弹琴举家潜逃6.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 .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I)卷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I)卷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11题;共32分)1. (8分) (2017九上·肇源期末)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汉字,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学好用好它;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huī huáng)________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这一宝藏,我们责无旁(dài)________。

愿你们这些“汉字谜”快快成长,为了光大灿烂的汉字文化,为了让汉字的信息化时代重建功(xūn)________,快快成长。

2. (2分)选出缩写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A . “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答案。

B . “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C . “板块构造”理论为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D .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问题提供了答案。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A .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

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

B . 2012年12月31日下午二点三十,第二十五届校园艺术节在启黄中学校园举行开幕。

C . 近日,中国30省市纷纷出台异地高考方案,仅上海和安徽两地公开征求意见,听取民意。

D . 礼仪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这样才能制造出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和文明社会。

4. (2分)选出缩句正确的一项()。

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A . 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B . 斯石英被转化为二氧化硅。

C . 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D . 任何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5.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知识梳理这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

褶zhě皱zhòu: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致密:精致紧密。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jié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带点词语的拼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褶(zhě)皱劫(jié)难B. 遗骸(hái)蟾蜍(yú)C. 两栖(qī)深渊(yuān)D. 追溯(sù)衍(yǎn)射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所有陆地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风,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反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 似乎常常可肯定B. 似乎一直可应该C. 几乎常常可能应该D. 几乎一直可能肯定3.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 斯石英和沙子是二氧化硅。

C. 斯石英和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 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得多。

4.第二段中说“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

A. 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B.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C.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 斯石英原子的相互排斥进行得非常缓慢。

5.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

A.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

(练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

(练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11题;共32分)1. (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横线上。

人生始于无xié________的童年,经过少年的青sè________,带着激情与无知,理想与雄心,笨zhuō________而努力地走向成熟,及至成年,人的性格日渐成熟,如chún________美之佳酿。

2. (2分)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是()。

A . 凹凼门槛涎水(dàng kǎn xián)B . 胡茬挪到蹿上高空(chánuócuàn)C . 胯骨撬动磕烟灰(kuàqiào kē)D . 憋住晌午硌了一硌(biēshǎng gè)3. (2分)不是病句的是()。

A . 这个山区对于我很熟悉,能一一说出佳出来。

B . 谁都不能否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

C . 他的眼前浮现出老师亲切的笑容和谆谆教诲。

D . 当前生产急需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4. (2分)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 . 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

B .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 . 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D .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5. (2分)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用得恰当的一项是()A . 学生会组织学校青年志愿者二十余人,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发放宣传单,劝慰行人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B .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保险柜、房屋构成的物理空间就能守护我们的秘密,那么现代意义上的隐私,还可以转化为数据,借助一根网线、一个路由器传遍各个角落。

C . 乐山是西南地区一座迷人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博大厚重的历史人文,既各显其美,又相得益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压扁的沙子》课后作业
一、阅读语段,完成下列练习。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
3.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两条?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4.第④段第⑤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6.分析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阅读课外语段,完成下列练习
①大颅榄是一种稀有树木,树高30米,寿命300年。

大颅榄木质坚硬,树姿秀美,既可作建筑用材,也可作绿化树木。

但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在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

这种树虽然也结果实,果实里也有种子,但在自然条件下却看不到它发芽;人工精心培育,也依然未能使其发芽成苗。

这13棵树现在的年龄已达300岁,可说是进入暮
年了。

如果它们寿终正寝,地球上就永远不会有大颅榄了。

②自然界不可能有不发芽的种子。

大颅榄能结子却不发芽,那么这13棵树又从何而来呢?这个谜使科学家很伤脑筋。

③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偶然发现,毛里求斯的特有动物渡渡鸟的最后灭绝是1681年,离现在300多年,而这13棵树的年龄也是300多岁,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后来在毛里求斯又发现了渡渡鸟的残骸,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可见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种子。

看来大颅榄与渡渡鸟确实有着某种联系。

④坦普尔认为,渡渡鸟的灭绝是大颅榄目前濒于灭绝的原因。

坦普尔发现,大颅榄的种子厚实坚硬。

进行耐压实验,在590公斤的压力下还不破裂;而山核桃果实在50公斤的压力下就会破裂。

种子外壳太厚太硬,种子不能吸收水分,胚芽不能冲破硬壳,当然就不能萌发成苗。

渡渡鸟的砂囊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像一只白磨机,把大颅榄的种子外壳磨薄,使种子容易发芽。

大颅榄正是靠渡渡鸟对种子的加工才得以传宗接代。

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种子没有了磨薄处理者,因此就不能萌发了。

正是这个原因,使大颅榄树越来越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

⑤坦普尔后来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7.找出第①段中与“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相照应的一个词________。

8.让生态学家觉得大颅榄与渡渡鸟确实有某种联系的根据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 。

9.对大颅榄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大颅榄树的种子外壳太厚太硬。

B.大颅榄树的种子不能吸取水分,自身无法发芽。

C.大颅榄树的种子发芽成活率很低。

D.能将大颅榄树的种子磨薄使其发芽的渡渡鸟灭绝了。

10.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两种。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