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
艺术与美学著作推荐书目
艺术与美学著作推荐书目:1.《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出版社,1980.103.《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4.《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编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05.《祖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96.《西方美术史话》迟轲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57.《中国古代服装史》周锡保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98.《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19929.《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知识出版社,1985.110.《南京云锦史》徐仲杰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11.《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文物出版社,1986.10-2001.1212.《印学史》沙孟海,西冷印社,1987.613.《中国雕塑史》王子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4.《中国美术间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5.《民间美术概论》杨学芹,安琪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816.《丝绸艺术史》赵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917.《中国雕塑史》陈少华著,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18.《西方现代派美术》鲍诗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119.《中国历代服装史》袁杰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20.《中国历代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94.1021.《湖南民间美术全集》左汉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22.《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王朝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323.《世界陶瓷艺术史》陈进海编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424.《西洋服装史》李当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925.《现代艺术设计丛书》杨永善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726.《唐代美学史》吴功正著,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727.《中国民间年画》王树村编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8.28.《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联合出版,1997-199829.《髹装录解说》(修订版)王世襄著,文物出版社,199830.《唐代工艺美术史》尚刚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113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新世纪出版社,1995.1232.《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新世纪出版社,1998.433.《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著,中国建筑出版社,1999.1234.《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朱立元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5.《中国绘画通史》王伯敏著,三联书店,200036.《中国现代设计史》陈瑞林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7.《中国民间美术从书》(已出版20种)李绵璐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10种,2002年4月第一版10种38.《现代设计系》潘公凯,卢辅圣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639.《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葛鹏仁,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1040.《中国美术史》(12卷本)王朝闻主编,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1241.《华夏美学》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3.《美学四讲》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4.《中国美学史纲》叶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45.《现代十大设计理论丛书》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46.《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黄能馥,陈娟娟著,2003,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247.《工艺美术概论》李砚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48.《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49.《现代绘画简史》(英)赫伯特.里德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50.《现代雕塑简史》(英)赫伯特.里德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551.《艺术与错觉》(英)贡布里希著,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52.《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英)弗兰西斯.弗兰契娜,(英)查尔斯.哈里森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3.《西方当代艺术》(英)爱德华.路西.史密斯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654.《象征的图象》(英)贡布里希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55.《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56.《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著,三联书店,199957.《秩序感》(英)贡布里希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8.《温迪嬷嬷讲授绘画的故事》(英)温迪.贝克特著,三联书店,199959.《包豪斯》(英)弗兰克.惠特福德著,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60.《美学史》(英)鲍桑葵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61.《摄影简史》(英)伊安.杰夫里著,晓征,筱里译,三联书店,2002.1262.《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63.《审美经验现象学》(法)米.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464.《视觉工厂》(法)莫尼克.西卡尔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965.《1846年的沙龙》(法)皮德莱尔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66.《达芬奇论画》(意)达芬奇著,戴勉编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67.《音乐史话》(日)属启成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268.《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日)中川作一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669.《造型的诞生》(日)杉浦康平著,李建华,杨晶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270.《论艺术的精神》(俄)瓦里西.康定斯基著,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71.《什么是艺术》(俄)托尔斯泰著,何永祥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72.《图象时代》(斯洛文)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3.273.《达利谈话录》(西班牙)达利等著,杨志麟,李芒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4.《视觉思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075.《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76.《情感与形式》(美)苏珊.朗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77.《西方现代艺术史》(美)阿纳森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278.《现代艺术的意义》(美)约翰.拉塞尔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1079.《艺术的终结》(美)阿瑟.丹托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980.《后现代精神》大卫.雷.格里芬编,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1.《风格问题》(奥)阿洛瓦.里格尔著,刘景联,李薇蔓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82.《洋镜头里的老北京》(澳)赫达.莫里逊著,黄建中译,北京出版社,2001.1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问题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问题探析摘要:华夏美学哲学是全球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恒久的人文精神价值。
在中学阶段,结合语文教学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提升学生基础素质的需要。
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进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及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华夏美学初步探析一、引言审美活动或行为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
华夏美学哲学是人类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先民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美学哲学思想和理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构建个体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美学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学哲学在型塑人类精神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于美学的教学和训练,一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
从现实层面来讲,良好的美学素养不仅能够改善人的身心状态,而且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创造更高价值的目标。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将会对其终身生命历程产生直接影响。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及经济社会转型环境的影响,中学生中存在诸如价值观缺失、人文素质低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措施来切实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从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以下内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华夏传统美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讨论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具体措施,最后是总结与讨论。
二、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一)提高学生基础人文素养的需要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所在,是增进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
华夏美学
《華夏美學》一、研究資料: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87《華夏美學》一書探討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
擁有深厚久遠歷史根基的儒家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以不同方式詮釋儒家文化,從而展現不同的生命風貌、創造不同時代風格。
本書依循歷史脈絡娓娓敘說中國美學的演變,解說其基本觀點、範疇,從「羊大為美」談遠古圖騰巫術與審美觀念的萌芽,再談遠古圖騰歌舞、巫術禮儀一進一步分化、完備,形成「禮」、「樂」後隨之發展的美學,接著談孔門仁學在美學領域中的呈現……最後寫到受西方文化的現代。
二、內容探究:第一章禮樂傳統「羊大為美」:社會與自然「樂從和」:情感與形式「詩言志」:政治與藝術第二章孔門仁學「人而不仁如樂何」:人性的自覺「游於藝」、「成於樂」:人格的完成「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人生的領悟「吾善養浩然之氣」:道德與生命「日新之謂盛德」:天人同構第三章儒道互補「逍遙遊」:審美的人生態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對象的擴展「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關於無意識第四章美在深情「雖體解吾猶未變兮」:生死再反思「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本體的探詢與感受「立象以盡意」:想像的真實第五章形上追求「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永恆與妙悟「脫有形似,握手已違」:韻味與沖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回到儒道第六章走向近代「師心不師道」:從情欲到性靈「以美育代替宗教」:西方美學的傳入三、研究架構圖四、內容摘要:第一章:禮樂傳統許慎《說文解字》說:「美,甘也,從羊從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羊主要供人食用,而《說文》對甘的解釋是:「甘,美也。
從口含一。
」,「好吃」為「美」的說法幾乎沿習千年。
另一方面,作者認為很可能「美的原來涵義是冠戴羊形或羊頭裝飾的大人(「大」這裡指進行圖騰扮演、圖騰樂舞、圖騰巫術的祭司或酋長),……他執行種種巫術儀式,把羊頭或楊繳待在頭上以顯示其神秘和權威……美字就是這動物扮演或圖騰巫術在文字上的表現」。
《华夏美学》读后感_模板
《华夏美学》读后感_模板《华夏美学》读后感在“设计美学”的课程学习中,我阅读了《华夏美学》这一书籍,从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艺一审美的温故,从上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无不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令我首先了解的是——所谓华夏美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
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含在这个传统根源里。
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
从先秦两汉的“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我理解到所谓“审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
审美是社会化的东西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
我还了解到,中国传统关于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不但不排斥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要求用社会的规定、制度、礼仪去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
华夏艺术和美学是“乐”的传统,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而不是以再现世界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所以中国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提炼艺术的形式,而强烈反对各种自然形式。
儒家美学强调“和”,主要在人和,与天地同构也基本落实为人际的谐和。
庄子美学也强调“和”。
庄子哲学是既肯定自然存在,又要求精神超越的审美哲学。
庄子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无限的美、“大美”、壮美。
指的是不为包括社会伦理道德在内的各种事物所束缚的个体自由和力量的伟大。
而孟子的“大”指的是个人的道德精神的伟大,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庄子极大的扩展了没的范围,把丑引进了美的领域。
任何事物,不管相貌如何,都可以成为美学客体,即人们的审美对象。
211261008_从《美的历程》到《中国美学全史》: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
各位同学,大家好!很荣幸受邀来到全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名校中国传媒大学来做一场美学讲座。
文艺学与美学呈交叉状态,它们既有横向的逻辑研究、原理研究,又有纵向的历史研究。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谈谈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状况,题目叫《从〈美的历程〉到〈中国美学全史〉: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1981年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一般被视为中国美学史书写的源头。
《中国美学全史》是我写的,201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卷本,257万字。
曾受到过钱中文、杨春时、毛时安、袁济喜等师长的热情鼓励和高度评价。
今天我来和大家梳理一下这近40年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并重点介绍一下我的《中国美学史》是怎么写的,其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是怎样的。
欢迎大家指正交流。
一、中国美学史最早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教育部统编教材,委托朱光潜先生负责编《西方美学史》,委托宗白华先生编《中国美学史》。
后来朱光潜先生独立撰写的《西方美学史》完成出版了,宗白华先生负责的《中国美学史》没有出来。
但是,宗先生还是带领团队做了不少事情,为中国美学史的撰写提供了前期的准备。
首先,宗先生带领叶朗、于民在内的一批年轻学者完成了《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1980年分上、下卷在中华书局出版。
该资料选既侧重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资料,又兼顾选取了与“美”相关的真、善资料,既有艺术美学资料,又有现实美学、哲学美学资料,为人们从事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其次,宗白华先生本来对中国美学史就有研究,在对编选材料的进一步潜浸涵濡中又有创获,1979年在《文艺论丛》第6辑上发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为中国美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最初的思路。
再次,宗白华唯一的研究生弟子林同华试图实现老师的理想,致力于中国美学史研究,写了不少论文,1984年以《中国美学史论集》为题出版。
但“中国美学史”是一个跨学科的大题目,不好写,林同华最终未能系统成书,便转向心理学美学、应用美学等领域的研究。
课外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课外读书笔记(精选10篇)课外读书笔记(精选10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外读书笔记(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外读书笔记1法布尔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法布尔刻苦钻研,《昆虫日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这给后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近了现代文明。
《昆虫日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小公主萨拉·库尔是一个驻印度的英国军官的独生女儿。
她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是由父亲一手把她养大的,当她七岁的时候,进了伦敦的女子学校读书,由于她的父亲拥有很多财产,所以被学校特别看重。
她很聪明,也很懂事,而且喜欢读书,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少女,时常编故事讲给朋友们听;她有着风雅的气质和一颗善良的心,喜欢帮助别人,所以全校的学生都很喜爱、尊敬她。
但是,当父亲的事业失败,又不幸去世以后,萨拉便开始过着悲伤难堪的生活,可是,当萨拉通过不懈地努力后,梦幻般的奇迹却又发生在了萨拉的身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又重新恢复了自己高贵的身份,又再次受到了周围的人的喜爱与欢迎。
故事的主人公年仅十岁,却能坦然面对接踵而来的困难。
读完故事之后,我想,如果我是故事里的主人公,那我该怎么办呢?所以,从那一刻开始,我就决定向故事里的主人公学习,同时,她也唤起了我心里的那颗坚强的心,去面对一切困难。
生活,是一所充满智慧的学校,大海教你心胸宽大,蚂蚁教你勤奋团结,树木教你脚踏实地,太阳教你关注世界……你要从中学会自立、勇敢、宽容、进取……你要从中学会真假、是非、善恶、美丑。
华夏美学原文
华夏美学原文
华夏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追求美的内涵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华夏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和”,即追求和谐、均衡的美感体验。
华夏美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强调互助、合作与和谐。
华夏美学在审美价值观上,注重内涵与形式的统一。
它强调美的内在价值,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在艺术表现上,华夏美学注重形式的独特性和精致性,追求细腻、典雅、含蓄的表达方式。
华夏美学还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它认为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基,应当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华夏美学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追求和谐、均衡的美感体验,注重内涵与形式的统一,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美学理论。
《华夏美学》读书笔记
1、与“礼”从外在方面来规范不同,“乐”只有直接诉诸人的内在的“心”、“情”,才能与“礼”相辅相成。
而“乐”的特点在于“和”,即“乐从和”。
“乐”为什么要“从和”呢?因为“乐”与“礼”在基本目的上是一致的或相通的,都在维护、巩固群体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2、“乐”与“礼”之不同在于,它是通过群体情感上的交流、协同和和谐,以取得上述效果。
从而,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它不是与自然性、感性相对峙或敌对,不是从外面来主宰、约束感性、自然性的理性和社会性,而是就在感性、自然性中来建立起理性、社会性。
从而,以“自然的人化”角度来看,“乐”比“礼”就更为直接和关键。
“乐”是作为通过陶冶情操、塑造情感以建立内在人性,来与“礼”协同一致地达到维系社会的和谐秩序。
所以它追求的不仅是人间关系的协同一致,而且是天人关系的协同一致。
而所有这种人际——天人的“和”,又都是通过个体心理的情感官能感受(音乐是直接诉诸官能和情感的)的“和”(愉快)而实现的。
3、一般说来,我国音乐往往由凄婉的感受而转变为乐天知命、和谐与自得其乐。
我们的绘画与抒情诗也有同样的特质。
应该说,华夏艺术和美学的这些民族特征,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很早便开始了,它发源于远古的“礼乐传统”。
也正因为华夏艺术和美学是“乐”的传统,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而不是以再现世界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从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所以中国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于提炼艺术的形式,而强烈反对各种自然主义。
4、后来,在任何艺术部类里,华夏美学都强调形式的规律,注重传统的惯例和模本,追求程式化、类型化,着意形式结构的井然有序和反复巩固。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提炼出美的纯粹形式,以直接锤炼和塑造人的情感。
5、为什么我们百听不厌那些已经十分熟悉了的唱腔?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仍然爱写七律、七绝?为什么书法艺术历时数千年至今绵绵不绝?……因为它们都是高度提炼了的,异常精粹的美的形式。
课外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课外读书笔记(精选10篇)课外读书笔记(精选10篇)当细心看完一本名著后,咱们心中必定有许多感触,无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样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xx为咱们收拾的课外读书笔记(精选10篇),欢迎阅览与保藏。
课外读书笔记1法布尔在天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调查与试验,实在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法布尔刻苦钻研,《昆虫日记》具体地描绘了昆虫的日子: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这给后世做出了很大的奉献,使人类社会敏捷走近了现代文明。
《昆虫日记》不只仅充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寻求真理、根究本相的求真精力,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日子中和学习中,咱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国际、勇于寻求真理的勇气和意志,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谨慎的科学精力。
做任何工作都要持之以恒,即便条件再艰苦,也要为了抱负而不断奋斗。
小公主萨拉·库尔是一个驻印度的英国军官的独生女儿。
她在很小的时分母亲就逝世了,是由父亲一手把她养大的,当她七岁的时分,进了伦敦的女子校园读书,由于她的父亲具有许多产业,所以被校园特别垂青。
她很聪明,也很明理,而且喜爱读书,是一个赋有想象力的少女,经常编故事讲给朋友们听;她有着精致的气质和一颗仁慈的心,喜爱协助他人,所以全校的学生都很喜爱、敬重她。
可是,当父亲的工作失利,又不幸逝世今后,萨拉便开端过着哀痛尴尬的日子,可是,当萨拉通过不懈地尽力后,梦幻般的奇观却又发生在了萨拉的身上——一次偶尔的时机,她又从头康复了自己尊贵的身份,又再次受到了周围的人的喜爱与欢迎。
故事的主人公年仅十岁,却能安然面临接踵而来的困难。
读完故事之后,我想,假如我是故事里的主人公,那我该怎样办呢?所以,从那一刻开端,我就决议向故事里的主人公学习,一起,她也唤起了我心里的那颗刚强的心,去面临全部困难。
日子,是一所充溢才智的校园,大海教你胸怀广大,蚂蚁教你勤勉联合,树木教你兢兢业业,太阳教你重视国际……你要从中学会自立、勇敢、宽恕、进步……你要从中学会真假、对错、善恶、美丑。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先说说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吧。
刚翻开的时候,我就像个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满眼都是新鲜玩意儿。
这华夏美学的概念可真是个大箩筐,啥都能往里装,从古老的陶器纹路到大气磅礴的诗词歌赋,从宫廷建筑的雕梁画栋到民间剪纸的小小乾坤。
以前我看那些古代的艺术品啊,就单纯觉得好看或者不好看,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古画,以前就只看画上画的是山水还是人物,现在才晓得那笔墨的浓淡、线条的走势、画面的布局,都是古人美学思想的体现,就像密码一样藏在画里。
书里谈到华夏美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时,那感觉就像是在揭秘一个家族的祖传秘籍。
儒家倡导的“仁”啊、“礼”啊,居然像两根魔法棒,在华夏美学的世界里搅起了层层绚丽的涟漪。
比如说,那些规规矩矩的建筑布局,对称又庄重,这背后就有着儒家等级观念的影子。
这就好比是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能乱了套,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才和谐。
而且儒家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让华夏美学不是那种飘在云端的虚幻美,而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的。
咱们老祖宗讲究的什么“文质彬彬”,就是说内在的品德和外在的修饰得相得益彰,就像人穿衣服一样,得体又能体现自己的个性,这可都是美学智慧在生活里的表现。
再说到华夏美学与道家思想的关联,那又像是走进了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
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在美学里就变成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你看那些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那可不是简单地把山山水水画下来,而是画家心中对自然之道的一种领悟。
画里的山水仿佛都有了灵魂,就像一个安静的智者在默默地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道家让我们知道,美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雕琢,就像一块璞玉,天然去雕饰才是最美的。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在山里看到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却能让人心醉神迷。
我就想啊,这道家的美学思想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那些世俗的繁杂,让美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
还有书中提到的华夏美学与禅宗的联系,这可就有点像神秘的东方魔法了。
华夏美学读后感
华夏美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华夏美学》。
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华夏美学认知的新大门。
书中对于华夏美学的阐述,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特别经历。
那是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
老家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那里的建筑、风俗,都仿佛是华夏美学的生动体现。
一进镇子,就能看到那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房子。
那青瓦可不是普通的瓦,每一片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有的瓦上还长着几株顽强的小草,在风中摇曳。
白色的墙壁也并非一尘不染,而是有着一些淡淡的水渍和斑驳的痕迹,就像是岁月留下的水墨画。
墙壁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精美的木雕,虽然历经风雨,但那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图案依然清晰可辨。
春节期间,镇子里到处张灯结彩。
那灯笼可真是漂亮极了!红彤彤的,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还有的是八角形。
灯笼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神话故事,每一个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
我还记得有一个灯笼上画着的是嫦娥奔月,嫦娥那婀娜的身姿、飘逸的衣带,还有那脸上淡淡的哀愁,都被画得栩栩如生。
走在小镇的街道上,还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那鞭炮声可不像城市里那种单调的响声,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节奏和韵律。
有的是“噼里啪啦”一阵急响,就像欢快的鼓点;有的是“啪——啪——啪”,慢悠悠的,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除了这些,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镇子里的人们。
大家见面都会互相拱手作揖,道一声“新年好”。
老人们穿着传统的对襟棉袄,坐在门口晒着太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孩子们则穿着新衣,在巷子里跑来跑去,手里拿着糖葫芦或者糖人,笑声在整个镇子里回荡。
我去拜访了一位长辈,他家的堂屋里挂着一幅中堂画。
画上是一座雄伟的高山,山间云雾缭绕,一条瀑布飞流直下,旁边还有几棵苍劲的松树。
长辈跟我讲,这幅画寓意着“高山流水,松鹤延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我看着那幅画,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在挥笔泼墨时的那份豪情和洒脱。
再看看家里的家具,都是那种实木的,带着厚重的质感。
华夏美学 读后感1000字儿
华夏美学读后感1000字儿一、初入华夏美学之门的惊喜。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直犯嘀咕呢。
美学这玩意儿,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会不会特别难懂啊?可是没读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咱华夏美学那可是从咱老祖宗的生活里一点点长出来的呀。
就好比那古代的陶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个罐子,上面的花纹可都是大有讲究的。
那些线条啊,简单又质朴,可这就是咱祖先最初的美学表达呢。
这就像我们现在在沙滩上随手画个爱心一样自然,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就这么通过陶器上的花纹展现出来了。
这时候我就觉得,美学不是啥高高在上的东西,就是咱老百姓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二、华夏美学中的儒家之美。
儒家思想在华夏美学里那可是占了好大一块地盘呢。
孔子说“里仁为美”,啥意思呢?就是说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的。
这可不仅仅是说道德高尚就美,它是把道德和生活融合起来了。
比如说,一个家庭里,大家都和和睦睦、尊老爱幼的,这个家庭就有一种和谐的美。
就像我自己的家,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就是儒家美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儒家还讲究礼仪,那些礼仪规范看起来有点繁琐,但是当人们在祭祀或者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遵循这些礼仪,那种庄重感、仪式感,就有着独特的美感。
就像一场盛大的古典婚礼,新郎新娘穿着传统的服饰,按照古老的礼仪一步一步进行,那画面真的超级美,仿佛时间都凝固了,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三、道家美学的独特韵味。
道家可就和儒家不太一样啦。
道家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美。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就像大自然一样,它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但是那种美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说深山里的小溪,它就那么静静地流淌着,不声不响,可是你看到它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特别宁静。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在山里迷了路,结果误打误撞走到了一个山谷里,那里有一条小小的瀑布,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那种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感觉,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道家美学的真谛。
道家不追求那些华丽的外表,而是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顺应。
华夏美学读后感
华夏美学读后感《华夏美学》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李泽厚。
在这本书中,李泽厚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以及其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通过《华夏美学》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审美与道德的统一,这与西方美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还注重审美的实践性,提倡“以美养德”,强调美的实践和体验,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通过《华夏美学》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理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分析,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审美的内在价值,追求“大美”,注重审美的道德和情感意蕴,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华夏美学》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华夏美学》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华夏美学读后感
华夏美学读后感在读完《华夏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以华夏文化为背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使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
这与西方美学强调的“以人为本”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中庸之道”,注重审美的中正、和谐、适度,体现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还注重审美的情感体验,强调审美情感的内在涵养和修养,这与西方美学理性主义的倾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次,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然而,中国传统美学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理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审美追求中,我们应当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和谐,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这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书中还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使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渊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对于丰富和深化我们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华夏美学》,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都使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篇一通过课下阅读《美学四讲》这本书籍,我对“美”以及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谈美”、“美感谈”和“艺术杂谈”这四方面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见。
在《美学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
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
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
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
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
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
华夏美学 读后感1000字儿
华夏美学读后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是华夏美学这本书所讲述的主要内容,这本书通过对美学和艺术欣赏等方面中各种复杂问题的分析,揭露出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美丑,是一本拥有着深厚、久远历史根基的儒家文化。
这本书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而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又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儒家文化,从而展现不同的生命风貌、创作不同时代风格。
《华夏美学》关于历史的文化的书籍。
还是第一次这样去阅读这样一本经典的关于我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之前有看到同学抱着满满是字的国学类的书籍还是很钦佩他们的耐心。
这次读一读,还是终于领会到了一点我国家华夏思想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脉络。
我有点喜欢国学。
但是,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通读或去研究,总是粗略的读一读,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学后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喜欢,也不是很了解内涵,不知如何领略。
作者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华夏文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社会和大自然的道理。
我一开始是怀着好奇和不了解去看这本书,一方面我认为中国人自己去研究,可能缺乏比较和客观性,并且也缺乏西方人做研究时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往往主观意识较强。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的封建制度很长,历史很长,没有西方的各种教对权利的制约作用,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往往有消极避世的.特点。
刚开始阅读时,作者在介绍礼乐文化时,往往把结果当过程来说明,我个人觉得还好有点体会了。
后来到在孔孟还有对统治阶级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以后,到后来庄子完全避世,屈原被权利流放,似乎印证了中国士大夫只是在追求自己个人的心灵解脱与广大人民的脱节。
后来随着作者的进一步的叙述,特别是讲当禅被中国文人消化后在思想文化上的发展改变,开始又体会到在儒家文化逐渐融合庄、屈、玄、禅之后,华夏文化思想上是那么的美。
当历史进入明朝时,华夏文化开始进入近代,更加注重对个人欲望或者是个人感情的合理辩护。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内容,早已蕴含在传统根源里。
华夏美学读书笔记
一、先秦两汉所谓“审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愉快(官能感受愉快和情感宣泄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
审美是社会化的东西(观念、理想、意义、状态)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
中国传统关于美和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不但不排斥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要求用社会的规定、制度、礼仪趣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原始文化通过“祭礼”为核心的图腾歌舞巫术,一方面团结、组织、巩固了原始群体,以唤起和统一他们的意识、意向和意志;另一方面又温习、记忆、熟悉和操练了实际生产-生活过程,起了锻炼个体技艺和群体协作的能力。
它严格组织了人的行为,使之有秩序、程式、方向文化给人类的生存、生活、意识以符号的形式,它是集宗教、道德、科学、政治、艺术于一身的整体。
“审美”混杂在维系人群生存的巫术活动整体之中,具有社会集体的理性性质,尽管最初似乎是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此阶段哲学美学在于:由个体身心直接参与、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动物游戏本能,如何能与礼乐这种社会性文化意识、观念相交融渗透,亦即个人身心的感性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理性内容的交融渗透。
(自然性与社会性)二、六朝隋唐-美在深情屈原屈原的时代,中国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渗透和彼此融合,北方的儒家以制度和观念的形式将“礼乐传统”保存下来,南楚故地是巫风未衰的地域,南国的保存更具有神话的活泼性质,它更加开放,更少约束,从而更具有热烈的情绪感染力量。
屈原接受了儒家的传统,积极入世、救国济民。
顽强的执著的追求人际的真理、世上的忠实,似乎完全回到了儒家,但把儒家的那种仁义道德,深沉真挚的情感化了。
楚骚中本多悲哀,到汉代挽歌风行,把原始的礼乐传统提到另一个境地,与屈原的生死反思接近,是上层贵族和智识者的生存自觉。
它带有某种领悟的感伤、生存的自意识和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要求。
魏晋整个意识形态具有“智慧兼深情”的根本特征,深情的感伤结合智慧的哲学,直接展现为美学风格,即所谓“魏晋风流”“心有玄心”、“须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
华夏美学经典语录
华夏美学经典语录华夏美学经典语录1. 美在于心灵的触动,而非外在的形式。
2. 自然之美,是最真实、最纯粹的美。
3. 美是一种力量,能够温暖人心,激发人的内在潜能。
4. 美是一种感知,需要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存在。
5. 美是一种态度,是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6. 艺术是美的表达,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凝聚。
7. 美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能够让人感到快乐、悲伤、震撼等各种情绪。
8. 美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9. 美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历史和传统的魅力。
10. 美是一种价值的追求,能够让人们追求更高尚、更完美的生活。
11. 美是一种和谐的存在,能够让人们感到平静和安宁。
12. 美是一种力量的释放,能够激发人们的勇气和信心。
13. 美是一种灵魂的表达,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14. 美是一种智慧的积淀,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的沉淀才能体现出来。
15. 美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
16. 美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
17. 美是一种信仰,能够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18. 美是一种享受,需要用心去体验、去感受。
19. 美是一种智慧的启示,能够让人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20. 美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美都将永远存在。
21. 美是一种思想的追求,能够让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22. 美是一种精神的追求,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23. 美是一种境界的提升,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
24. 美是一种智慧的积淀,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的沉淀才能体现出来。
25. 美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
26. 美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
27. 美是一种信仰,能够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28. 美是一种享受,需要用心去体验、去感受。
29. 美是一种智慧的启示,能够让人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
后汉许慎《说文解字》“羊大则美”“美,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义”“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饰的大人……他执掌种种巫术仪式,把羊头或羊角戴在头上以先是其神秘和权威。
……美字就是这种动物扮演或图腾巫术在文字上的表现。
”从实践哲学的理论看,第一,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其根本基础;第二,它是一种系统性的符号活动,而不是条件反射或信号活动。
哲学美学的兴趣是个人身心的感性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理性内容,亦即“自然性”与“社会性”如何相互渗透。
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的符号生产。
“舞蹈是原始生活最为严肃的智力活动,它是人类超越自己动物性存在那一瞬间对世界的观照,也是人类第一次把生命看作一个整体——连续的、超越个人生命的整体”(苏珊·朗格)“在舞蹈的沉迷中,人们跨过了现实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鸿沟,走向了魔鬼、精灵与上帝的世界。
”(同上)“积淀”在这里是指人的内在自然(五官身心)的人化,它即是人的“文化心里结构”的逐渐形成。
从美学看,这种天人统一系统的意义就在与,它强调了自然感官的享受愉悦与社会文化的功能作用的交融统一。
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孔子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
汉代的三礼:《仪礼》《周礼》《礼记》Fingarette点出了儒家思想具有巫术礼仪的根源这一历史真实。
“礼”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统治体制,其文化形式则表现为个体的感性行为、动作、言语、情感都严格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程序。
内在心理:情感、理解、想象、意念。
杜预注说:“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孔颖达注疏说:“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
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情、志一也”《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被称为子思的作品,它“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乐”原义大概是谷物成熟结穗,与人对农作物的收获和喜庆有关,然后引申为喜悦感奋的心理情感。
《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中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统同,礼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谐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致乐以治心”“治礼以治躬”“礼”从外在方面来规范,“乐”只有直接诉诸人的内在的“心”“情”,才能与“礼”相辅相成。
“乐”的三层含义:其一与“礼”在基本目的上是一致相通的、都在维护、巩固群体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其二,“乐”是通过群体情感上的交流、协同和和谐,取得效果。
其三,它追求的不仅是人间关系的协同一致,而且是天人关系的协同一致。
所谓“和”主要表现为多样性的“相杂”和对立项的“相济”。
“音乐能够通过自己动态结构的特长,来表现生命经验的形式,而这点是极难用语言来传达的。
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所有音乐理论的基本命题便都可以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
”(苏珊·朗格)“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人之道也……古人不耐无乐”(耐是古能字)*(《礼记·乐记》)“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史记·乐书》《乐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中国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于提炼艺术的形式,而强烈反对各种自然主义。
美的形式正是人化了的自然情感的形式。
华夏文艺及美学既不是“再现”,也不是“表现”,而是“陶冶性情”,即塑造情感,其根源则仍在“乐从和”为准则的远古传统。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乐从和”的美学理论的突出特征是通过情感塑造的中介,把艺术(“乐”)与政治直接地密切联系起来。
“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原始诗歌由巫史文化的宗教政治作品过渡到抒情诗文学作品。
所谓诗言志,实际上即是载道和记事,就是说,远古的所谓诗本来是一种氏族、部落、国家的历史性、政治性、宗教性的文献、并非个人的抒情作品。
诗与乐本不可分,原是用于祭神、庆功。
六朝有所谓文笔之分。
“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有韵”(文)更多地具有音乐性,容易与情感相联,所以更注重于感情的抒发、形式的讲求。
魏晋是“文”的自觉,取得自己独立性格的时代。
而“笔”则大体仍然在记事、论理以“载道”。
诗逐渐成为个人抒情的领域,而文则是宣扬政教的工具。
正所谓“诗主言情,文主言道”。
华夏美学的特征和主要矛盾在情感的形式(艺术)与伦理教化的要求(政治)的矛盾或统一即美与善的问题。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对人际的诚恳关怀,对大众的深厚同情,对苦难的严重感受,构成了中国文艺史上许多巨匠们的创作特色。
孔子指出,即使神圣的“礼乐”传统,如果没有这种人性的自觉,那它们也只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外壳、死物和枷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志于道,据于得,依于仁,游于艺”。
“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审美既纯是感性的,却积淀着理性的历史。
它是自然的,却积淀着社会的成果。
它是生理性的感情和官能,却渗透了人类的智慧和道德。
它不是所谓纯粹的超越,而是超越语言、智慧、德行、礼仪的最高的存在物,这存在物却又仍然是人的感性。
它是自由的感性和感性的自由,这就是从个体完成角度来说的人性本体。
孔子以世俗生活中的情感快乐为存在的本体和人生的极致。
孔学的人格理想是“圣贤”,这“圣”则由于不但有道德,而且还超道德,达到了与普遍客观规律性相同一。
时间情感化是华夏美学和儒家美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它是将世界予以内在化的最高层次。
中国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宇宙、自然的感性世界在这里既不是负性的(如在许多宗教那里),也不是中性的(在近代科学那里),而是具有肯定意义和正面价值的,并且具有一种感性的色调和性质。
这是孔孟荀肯定人的感性存在和生成、重视感性生命的基本观点的一种世界观的升华。
由“龙”的神奇伟大,不可方物的魔力,到孟子的“集文所生”的气势,到荀子、《易传》的“天行”刚健,到董仲舒的自然——社会的阴阳五行系统论,无论是图腾符号,还是伦理主体(孟),或者是宇宙法规(荀、易、董),都是将人的整个心理引向昂扬振奋、正面的乐观进取。
儒家美学就是以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为历史根基,以“浩然之气”和“天人同构”为基本特点。
儒道之所以能够互补,我以为根本原因仍在于,它们二者都起源于非酒神型的远古传统。
道家和庄子提出“人的自然化”VS孔子仁学的“自然的人化”儒家讲“天人同构”、“天人合一”,常常是用自然来比拟人事、迁就人事、服从人事;庄子的“天人合一”,则是要求彻底舍弃人事来与自然合一。
儒家从人际关系中来确立个体的价值,庄子则从摆脱人际关系中来寻求个体的价值。
庄子用自由的飞翔和飞翔的自由来比喻精神的快乐和心灵的解放。
“天乐”并不是一般的感性快乐或理性愉悦,它实际上首先指的是一种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
它之所以是审美态度,是因为它的特点在于:强调人们必须截断对现实的自觉意识,“忘先后之所接”,而后才能与对象合为一体,获得愉快。
庄子哲学是既肯定自然存在,又要求精神超越的审美哲学。
庄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的感性,他将超越的存在寄存在自然感性中,所以说是本体的、积淀的感性。
庄子是被儒家吸收进来用在审美方面了。
庄子帮助了儒家美学建立起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真正的审美态度。
庄子以心灵——自然欣赏的哲学,突破又补充了儒家的人际——伦常政教的哲学。
无意识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的,它与意识是有联系和有关系的。
意识的排除和沉积,才造成了无意识。
在这里,无意识并不是所谓“幽暗的”生物本能,仍然是人经过意识的努力所达到的非意识的积淀。
所谓“人的自然化”指的是超出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地与整个自然的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想建构。
庄子哲学作为美学包含了现实生活、人生态度、理想人格和无意识等许多方面,这就是“人的自然化”的全部内容。
冯友兰论“魏晋风流”提出了四点,即“心有玄心”、“须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
《兴的源起》“兴的起源即人们最初以他物起兴,既不是出于审美动机,也不是出于实用动机,而是出于一种深刻的宗教原因。
”京剧中“黑白红蓝黄绿”分别代表“刚奸忠凶勇残”。
从魏晋开始,这种“比德”型的想象——认知——情感的结构方式毕竟不占主要地位了。
日益占主要地位的,是非概念性的理解与情感、想象融为一体。
民族心理进程和基本特征:中国文艺在心理上重视想象的真实大于感觉的真实。
“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既然不需要日常的思维逻辑,又不需要遵循共同的规范,禅宗的“悟道”便经常成为一种完全独特的个体感受和直观体会”。
“只有在既非刻意追求,又非不追求;既非有意识,又非无意识;既非泯灭思虑,又非念念不忘;即所谓“在不住中常住”和无所谓“住不住”中以获得“忽然省悟””。
“悦神”李泽厚如果说,庄以对“感知层”,屈以对“情感层”。
那么,禅便以对“意味层”的丰富、突破、扩大和加深了华夏美学。
从而,这本体不是神灵,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知,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
所以,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
这也就是审美的形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