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_庆唐观纪圣铭_并序_汾阳之龙角山_考_绵山龙脊岭曾叫龙角山

合集下载

唐玄宗_庆唐观纪圣铭_并序_汾阳之龙角山_考_绵山龙脊岭曾叫龙角山

唐玄宗_庆唐观纪圣铭_并序_汾阳之龙角山_考_绵山龙脊岭曾叫龙角山

· 25 ·
吕世宏:
唐玄宗《 庆唐观纪圣铭( 并序) 》“ 汾阳之龙角山”考
形而化淳, 齑万物而不为戾, 泽万代而不为仁。巍乎不睹其 顶, 深乎不测其极。复归无物, 存教迹以立言; 奄有太清, 感圣 期以利见。肇我高祖之提剑起晋, 太宗之仗钺入秦, 鹏抟风 云, 麟斫日月。
夏臣丑而已去, 殷鼎轻而未徙, 老君乃洗然华皓, 白骥朱 髦, 见此龙角之山, 示我龙兴之兆。语绛州大通堡人吉善行 曰:“吾而唐帝之祖也, 告吾子孙, 长有天下。”於是一开赤伏, 而万姓宅心; 一麾白旄, 而 六 合 大 定 。 传 曰 :“有 声 之 声 , 不 过 百里; 无声之声, 延及四 海 。 ”非 夫 神 唱 明 德 , 翕 叶 人 祗 者 欤 ! 善行以武德三年二月初奉神教, 恐无明徵, 未之敢泄。至四 月, 老君又见, 曰:“石龟出, 吾言实。”於时太宗为秦王讨宋金 刚, 总戎汾绛, 晋州长史贺若孝义以其状上启。遽使亲信杜昂 就山礼谒。俯仰之际, 灵貌察焉。昂驰还曰:“信矣! ”乃遣昂、 善行乘驿表上, 比至长安, 适会郇州献瑞。石龟有文曰:“天下 安, 千万日。”高祖微其二异, 拜善行朝散大夫, 命舍人柳宪往 祠焉。玉帛既陈, 尊仪复见。其始觌也, 杲杲炅炅, 若红峰绿 岭, 吐春日之光景; 其却隐也, 萧萧条条, 若雨息云消, 视秋天 之泬寥。来莫知其所自, 去莫辨其所往。出於寂寞, 入於恍惚, 盖不可得而详诸。
武 周 时 老 君 言“ 天 下 安 , 千 万 日 ”, 正 如 第 二 自 然 段 说“ 於 时 ( 武德三年) 太宗为秦王讨宋金刚, 总戎汾绛, 晋州长史贺若 孝义以其状上启。遽使亲信杜昂就山礼谒。俯仰之际, 灵貌察 焉。昂驰还曰“: 信矣! ”乃遣昂、善行乘驿表上, 比至长安, 适 会郇州献瑞。石龟有 文 曰‘: 天 下 安 , 千 万 日 。 ’高 祖 徵 其 二 异, 拜善行朝散大夫, 命舍人柳宪往祠焉。玉帛既陈, 尊仪复 见 ”。

李隆基诗词作品10篇

李隆基诗词作品10篇

李隆基诗词作品10篇唐玄宗(本名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出生于洛阳,高宗与武则天之孙,睿宗第三子(故称李三郎),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李隆基诗词作品,来欣赏一下吧。

过大哥山池题石壁朝代:唐朝|作者:李隆基澄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

林亭自有幽贞趣,况复秋深爽气来。

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朝代:唐朝|作者:李隆基鲁卫情先重,亲贤爱转多。

冕旒丰暇日,乘景暂经过。

戚里申高宴,平台奏雅歌。

复寻为善乐,方验保山河。

答司马承祯上剑镜朝代:唐朝|作者:李隆基宝照含天地,神剑合阴阳。

日月丽光景,星斗裁文章。

写鉴表容质,佩服为身防。

从兹一赏玩,永德保龄长。

饯王晙巡边朝代:唐朝|作者:李隆基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

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

潼关口号朝代:唐朝|作者:李隆基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

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朝代:唐朝|作者:李隆基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

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

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

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朝代:唐朝|作者:李隆基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朝代:唐朝|作者:李隆基今年通闰月,入夏展春辉。

楼下风光晚,城隅宴赏归。

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

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礼中推意厚,乐处感心微。

别赏阳台乐,前旬暮雨飞。

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朝代:唐朝|作者:李隆基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之铭并序唐·李世民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畏;分圭锡社,实茂德之攸居。

非亲元以隆基,非德元以启化。

是知功侔分陕,奕叶之庆弥彰;道洽留棠,传芳之迹斯在。

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

经仁纬义,履顺居贞。

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量体宏润之资。

德乃民宗,望惟国范。

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洪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

既而今古革运,舟壑潜迁。

虽地尽三分,而馀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

玄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

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汾世匡民,如显如晦。

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

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干仞,耻昆阆之非奇。

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

若夫崇山亘峙,作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

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

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

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

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降雪,皎冬夏之光。

其施惠也,刚和凤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故以众美攸归,明祗是宅。

岂如罗浮之岛,拔岭南迁;舞阳之山,移基北转,以夫挺秀之质,而无居当之资。

故知灵岳标奇,托神威而为固。

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

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住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五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

非疏勒之可方,岂瀑布之能拟。

至如浊泾清渭,岁岁同流;碧海黄河,时时一变。

以夫括地之纪,横天之源,不能泽其常,莫能殊其操。

信乃兹泉表异,带仙宇而为珍;仰神居之肃清,想徽音其如在。

是以朱轮华毂,接轸于坛衢;玉币丰粢,连箱于庙阙。

氤氲灵气,仰之而弥高;昭晰神光,望之而逾显。

潜通玄化,不爽于锱珠;感应明征,有逾于影响。

惟贤是辅,非黍稷之力馨;唯德是依,岂筐篚之为惠。

昔有随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曜。

唐玄宗的诗

唐玄宗的诗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
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
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林,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作者:唐玄宗
【原文赏析】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一斛珠
江采苹(梅妃)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忆昔》
这首诗写的是开元盛世,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唐都长安城里热闹非凡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
不知虚度两京春。去年余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
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
预想汤池起烟雾。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登封何以报,因此谢功成。
野次喜雪
【唐】李隆基
拂曙辟行宫,寒皋野望通。每云低远岫,飞雪舞长空。
赋象恒依物,萦回屡逐风。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
游兴庆宫作
【唐】李隆基
代邸青门右,离宫紫陌陲。庭如过沛日,水若渡江时。
绮观连鸡岫,朱楼接雁池。从来敦棣萼,今此茂荆枝。

曾鲸《葛一龙像》创作年代考

曾鲸《葛一龙像》创作年代考

曾鲸《葛一龙像》创作年代考
方小壮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正> 曾鲸字波臣,晚号蔗菴、蔗园老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卒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享年84岁。

他是晚明著名的肖像画家,"波臣派"的创始人,其画风影响很大,并波及东瀛。

曾鲸43岁之后,游踪遍于苏、浙、闽之间。

他创作的肖像画像主几乎皆为此间的文人名士。

然而,在今见曾鲸的肖像画中,尚有不少像主的身份无从确认。

如作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沛然像》、作于天启四年(1624年)的《赵赓像》、作于天启七年(1627年)的《胡尔慥像》和《菁林子像》等,这些画像的像主都因史料所限或史志失载而无法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方小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9.2
【相关文献】
1.唐玄宗《庆唐观纪圣铭(并序)》"汾阳之龙角山"考--绵山龙脊岭曾叫龙角山 [J], 吕世宏
2.《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 [J], 程民生
3.波臣画开派者曾鲸生卒年考 [J], 周密
4.曾鲸"墨骨法"在《葛一龙像》中的应用 [J], 陆璐
5.曾鲸“墨骨法”在《葛一龙像》中的应用 [J], 陆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点十一 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好题冲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十一 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好题冲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十一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壬子,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悉以行营兵数万陈于相州安阳水之南。

皇甫遇①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将数千骑前觇②契丹,至邺县,将渡漳水,遇契丹数万,遇等且战且却.。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遣矣。

乃止,布阵,自午至未,力战百余合,相杀伤甚众。

皇甫遇马毙,因步战。

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

久之,稍解,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

遇曰:“知敏义士,不可弃也。

”与彦超跃马入契丹阵,取知敏而还。

俄而契丹继出新兵来战。

二将曰:“吾属势不可走,以死报国耳。

”日且暮,安阳诸将怪觇兵不还,安审琦曰:“皇甫太师寂无声问,必为虏所困.。

”语未卒,有一骑白遇等为虏数万所围。

审琦即引骑兵出,将救之,张从恩曰:“此言未足信。

必若虏众猥至,尽吾军,恐未足以当之,公往何益?”审琦曰:“成败,天也。

万一不济,当共受之。

坐失皇甫太师,吾属何颜以见天子!”遂逾水而进。

契丹望见尘起,即解去。

遇等乃得还,与诸将俱归相州,军中皆服.二将之勇。

契丹亦引军退,其众自相惊曰:“晋军悉至矣。

”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皇甫遇:后晋名将,曾任太师;②觇:chān,侦察。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遇等且战且却.却:后退B.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顾:照顾C.必为虏所困.困:围困D.军中皆服.二将之勇服:佩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B.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C.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D.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领骑兵侦察契丹军队行踪,在准备渡过漳水时遇到了数万契丹兵。

龙角山庆唐观

龙角山庆唐观

名胜: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龙角山,原名羊角山,位于山西省浮山县境内。

相传唐高祖武德三年( 6 2 0 年),晋州人吉善行在该山见到老子显圣。

老子让吉善行告诉皇帝李渊,他是皇帝的祖先,李氏王朝将长有天下。

李渊闻言大喜,于是敕命在该山建老子祠,并改浮山县为神山县,改羊角山为龙角山。

吉善行则被封为朝散大夫。

从此,李唐王朝确认老子李耳为其圣祖,道教为皇族宗教。

至玄宗时,又派内臣高力士将龙角山老子祠予以扩建,并更名为庆唐观。

玄宗还亲撰《庆唐观纪圣铭》,并将高祖至睿宗共 6 位皇帝的御容供奉于观中。

当时的庆唐观规模宏大,田产众多。

后经唐末五代之乱,该观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

宋真宗景德元年( 1 0 0 4 年),该观都监道士梁志真至京城请求朝廷予以修葺,得到批准。

在神山县知县韩望的主持下,修葺了老君殿、三清殿、三皇殿等三大殿。

宋仁宗天圣五年( 1 0 2 7 年),改庆唐观为天圣宫。

元大德七年( 1 3 0 3 年),浮山县大地震,三皇殿崩坠于沟壑。

1 9 2 6 年,观中失火,三清殿付之一炬。

1 9 4 8 年,为支援解放战争,拆毁了老君殿。

解放后,龙角山成为一座矿山。

昔日的道教圣地,一度销声匿迹。

最近,庆唐观已开始重建,并已住进道士,重新成为道教活动场所。

而唐玄宗御撰的《庆唐观纪圣铭》,则历经沧桑,至今仍存,已收入《道藏》第十九册《龙角山记》。

庆唐观遗址山西省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也叫天圣宫)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圣地。

相传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显圣五次,托吉善行传言符命归唐。

"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孙长有天下。

"高祖为了政治的需要,认老君为祖宗,建老子祠祀之,并改羊角山为龙角山,浮山县曰神山县,封吉善行为朝散大夫。

道教因此为皇族道教、皇家道教而达到鼎盛。

太宗扩建为"兴唐观"。

玄宗为庆唐之中兴,改兹为庆唐观,派内臣高力士将其扩建为"天下式"老唐庙。

唐玄宗泰山铭记碑文

唐玄宗泰山铭记碑文

唐玄宗泰山铭记碑文唐玄宗泰山铭记碑文如下:皇帝德音,泽泽遐迩。

功建泰山,恩泽万世。

讴歌英捷,脍炙人口。

文君武相,云集其俗。

世承昌化,上古不替。

太宗纂业,开天辟地。

贞观之治,甲子无疆。

贤能之臣,著功名义。

明法度仪,国无外虞。

诗礼典章,尽成诗词。

高祖挟宪,建成大略。

浩荡光明,霞烂处处。

岱宗夙显,圣德远扬。

天下咸祀,诸国莫妨。

法天地纪,历宇宙纲。

馆陶宦旨,至治临淄。

司法之德,越古非凡。

一戎荒服,强本弱末。

龙首虎齿,威动四方。

侯光武帝,拿下汉贼。

先哲蚕王,舒暴元音。

宠辱合行,道我一世。

藐视不起,威镇西域。

泰艺雄心,扬帆东游。

出众卓杰,郑虑其心。

椒岩探宝,引来佳人。

虎符玉节,睥睨王臣。

山锺宋玉,刍荛自喻。

联翩飞燕,各称各美。

海内宜诗,清风悠远。

天下社稷,蒸成维新。

河虞嵩山,无不膜拜。

太行采芝,皇帝告祭。

君臣合奏,越古风采。

昼夜钟鸣,泽被苍生。

将相雅量,辅佐惠政。

阙下方笔,庶物戴名。

南宋之政,襄生辅德。

勤政好学,百年不衰。

青门羽卫,皇状守城。

法书律令,通程经籍。

天水谈笑,笑博学慧。

龙兴九载,继位南京。

盛德所兴,康哉凯歌。

百辟奏章,无不栉美。

天子封疆,远戌国家。

周公宣箴,聪明威盖。

拥烛侍读,影壁之首。

指南宣告,三皇五帝。

礼乐九成,恩泽斯盖。

圣主如响,揆执象耳。

耀煌三庙,振乾荆儿。

深谋远虑,思路艰辛。

不疾不徐,实乃高人。

天宝神略,无有匹敌。

故纪之功,不可胜匝。

皇帝俊贞,文武彰冠。

良将冠军,戎事有方。

百战百胜,威震四方。

国之时英,古今如一。

四海一家,沐泽星天。

秦岭威碑,桓公所建。

文明才略,美扬海甸。

登梧岭峰,气象宝质。

挟宪霞神,神物相离。

泰山有神,毛波神异。

九重宝殿,高山峻岭。

心怀至德,直上云天。

龙起飞腾,云中诃讶。

名教宫室,良田奇产。

万善图书,庐陵至化。

虎骨龙骨,不偏不倚。

堂显明镜,铭焕珉敦。

文章之盛,三分江山。

潼南玉庭,太宗铭文。

蜂巢盛德,美嘉荐资。

武功昭彰,名动亿兆。

黄河之塞,为帝留迹。

定国中兴,功勋前列。

纪太山铭释文

纪太山铭释文

纪太山铭释文
《纪泰山铭》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撰写的,刻于泰山岱顶大观峰的摩崖石刻,内容主要是唐玄宗歌颂泰山、感恩泰山的文字。

原文如下:
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

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心之浩荡,若涉大川。

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宰相庶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畅,岁云嘉熟,人用大和。

百辟佥谋,唱余封禅,谓孝莫大于严父,礼莫盛于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

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詟九宇。

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岱宗,顺也。

肆我受赐多福,惟亿万年,洽于天下,嘉祥四瑞。

如果需要译文或者注释的话,可以查看相关文献或资料进行学习。

太原龙角山简介历史

太原龙角山简介历史

太原龙角山历史简介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太原的龙角山,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美丽传说的名山。

一提到龙角山,咱太原人可都是满脸自豪。

为啥呢?因为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可是咱太原的“龙脉”之一啊!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龙角山还叫系舟山,那时候尧帝遇到洪水,曾经在这里系过舟,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后来,这座山又因为山形蜿蜒,从东北方向延伸而来,像龙角一样,就被叫做龙角山了。

龙角山不仅名字有来头,它的历史更是让人啧啧称奇。

你知道吗?唐朝的时候,李世民曾在这里追击刘武周的部将,还遇到了一个自称是老子李耳的人,预言李唐王朝可以享国千年。

这事儿后来传得沸沸扬扬,连唐高祖李渊都知道了,他立马派人在这儿建了老子祠,还亲自祭祀。

到了唐玄宗时期,更是把羊角山改名成了龙角山,还扩建了老子祠,改名为庆唐观。

这事儿,听起来就像神话故事一样,但确实在咱太原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且啊,龙角山不仅历史悠久,它的风景也是一绝。

春天,满山的野花盛开,绿意盎然;夏天,青松白桦,郁郁葱葱;秋天,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现在啊,龙角山可是咱太原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你可以早起去看日出,感受那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也可以在山间徒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鸟儿的歌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可以带上家人朋友,一起来这里野餐烧烤,享受悠闲的周末时光。

所以啊,朋友们,下次有空的时候,不妨来龙角山走走看看,感受一下这座历史名山的独特魅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哦!。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1.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2.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王昌龄《寒食即事》3.清明寒食山头哭,到处犹传旧风俗。

——程嘉燧《清明舟中》4.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李绅《宿扬州》5.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6.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欧阳修《丰乐亭记》7.能文变风俗,好客留轩盖。

——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8.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李白《东海有勇妇》9.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

——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10.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

——高适《留上李右相》11.民间风俗疑当共,天上清高定尔无。

——苏辙《学士院端午贴子二十七首·皇太后阁六首》12.风俗可怪亦可怜,食无匕箸但用手。

——方回《为张都目益题爪哇王后将相图》13.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薛逢《醉春风》14.南方异风俗,强食鱼尾莘。

——苏辙《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刘莘老》15.风俗昔忠厚,文物当承平。

——方回《西斋秋感二十首·蛇鼠必夜出》16.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

——陆游《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在昔祖宗时》17.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18.阴阳无疾疠,风俗尽箕颍。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19.帝途高荡荡,风俗厚誾誾.暇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20.君臣恣淫惑,风俗日凋衰。

——吴筠《览古十四首》21.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22.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23.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24.城池春足雨,风俗夜迎神。

龙角仙都——一个唐代宗教圣地的塑造与转型

龙角仙都——一个唐代宗教圣地的塑造与转型

龙角仙都——一个唐代宗教圣地的塑造与转型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龙角仙都——一个唐代宗教圣地的塑造与转型雷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在晋南临汾市浮山、冀城两县的交界处有一座二峰山,从地理环境来看,此山算不上特别险峻,不过它在唐代宗教史上却扮演着相当特别的角色。

二峰山在唐代原名羊角山,由于一系列太上老君在大唐创业开国之初于此地现身的神话,羊角山被塑造为一个具有浓厚“革命圣地”色彩的宗教圣地,从此与大唐立国的正当性乃至国运的兴衰紧密相关。

在此背景下,浮山县被改称为神山县,羊角山被改称为龙角山,国初所立的老君庙在玄宗时期也被改称为“庆唐观”(遗址在今浮山县东张乡贯里村),玄宗还御制御书《庆唐观纪圣铭》以宠异之。

在庆唐观中,供奉着从高祖到玄宗“六圣”之御容,这使得它与长安的太清宫一样,兼具道教宫观与皇家宗庙的双重性质。

到了宋金元时期,庆唐观被改名为天圣观/天圣宫,在失去与王朝正当性的关联之后,它最终与晋南地域社会紧密结合,继续成为当地的信仰中心,其香火甚至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目前,虽然许多道教史论著都会涉及唐初羊角山的创业神话[1],但对庆唐观的发展演变却缺乏系统研究。

2003年,笔者在论及唐代皇帝的图像时曾注意到庆唐观[2],但未深论。

2006年,王翰章先生对庆唐观遗址现存的文物进行了初步梳理[3]。

近年来,为促进旅游事业和地方文化的发展,浮山县当地的一些学者和单位也陆续编写了一些宣传性读本[4],虽然学术性不足,但其中有些照片却颇为珍贵。

本文试以石刻材料为中心,探讨庆唐观这个本无道教传统的圣地的制造、发展与转型。

一、相关材料概说关于龙角山与庆唐观,最早的记载可能是唐代道士李用德的《晋州羊角山庆唐观记》一卷,此书今佚,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四《神仙类》[5],《通志》、《遂初堂书目》等也著录此书,虽书名、作者的写法略有出入,但可以肯定是同一本书[6]。

纪泰山铭(唐玄宗李隆基书法)

纪泰山铭(唐玄宗李隆基书法)

纪泰山铭(唐玄宗李隆基书法)《纪泰山铭》形制雄伟,文辞雅驯,书法遒劲婉润,端庄浑厚,为汉以来帝王摩崖石刻之最,开隶书新面目,是唐隶的代表作之一,历代书家多有称颂。

唐窦泉《述书赋》赞玄宗的书法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壮凤,笔为海而吞鲸。

”窦泉兄窦蒙称:“开元皇帝好图书,少工八分书及章草,殊异美特。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云:“玄宗书班班扰有祖父风。

”宋朱长文《续书断》云:“玄宗少能八分正书,锡之臣工,勒之金石,不倦于勤,尚艺之至。

”明王世贞云:“《纪泰山铭》,唐开元帝制及手书,相传燕许修其词,韩史润其笔,以故文颇雅驯,不猥弱,隶法虽小变东京,最为郁劲,饶古意。

”明孙鑛《书画跋跋》称:“此铭当是帝手书,不然则是择木特效帝作此肥笔耳。

”清王澍《竹云题跋》称:“唐人隶书多尚方整,与汉法异。

唯徐季海《嵩阳观碑》,明皇《纪泰山铭》为得汉人遗意。

《孝经注》肉重骨柔,弗及也。

”综观此摩崖体势,知以上所赞不虚。

其书体偏肥,当是中唐崇尚肥美的见证。

此铭文形制巨大,刻在岱顶大观峰石壁上,崖高风大,捶拓不易,得完整拓本极难。

下半部,由于捶拓无度,残剥十分严重,明人叶彬补书百八字。

乾隆初,大学士赵国麟以旧本重摹补之,字形差小,神气远不及原刻,但90%的铭文保存完好,依然不失原来的风采。

此铭文在《旧唐书·礼仪志》有著录,但有多处与摩崖不同,当以摩崖为准。

此铭文在刻制时,字面未加打磨,顺其自然,且通石皆刻有棋格,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故凡没有石花和棋格痕迹的拓本,皆非原石拓本。

原文: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心之浩荡,若涉于大川。

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宰衡蔗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畅,岁云嘉熟,人用大和。

百辟佥谋,唱余封禅。

谓孝莫大于严父,谓礼莫尊于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

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叠九宇,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于岱宗,顺也。

滕王阁序原文拼音及鉴赏

滕王阁序原文拼音及鉴赏

滕王阁序原文拼音及鉴赏滕王阁序原文拼音及鉴赏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是流传千古的佳文,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滕王阁序原文拼音及鉴赏,欢迎阅读!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诗人张九龄的个人简介

诗人张九龄的个人简介

诗人张九龄的个人简介张九龄是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诗风清淡。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誉为“岭南第一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张九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介绍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卒谥号“文献张九龄,名九龄,字子寿。

九,在古汉语中可泛指多数,也与“久”通用;龄,年龄、年岁。

“九龄”的意思为“长命百岁”之意,体现了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这种愿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寿”中,寿,长寿也。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官宦世家少有才名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

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

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崭露头角任官唯贤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

被授予校书郎官职。

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

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龙涎泉的传说故事

龙涎泉的传说故事

龙涎泉的传说故事唐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对峙,屯兵塔巖头,受到缺水之困。

忽见山西绵山的龙脊岭云雾蒸腾,隐约看见一条神龙口吐圣水而出,顿时泉水潺潺,汇成瀑布形似龙须。

李世民大喜望外,遂命名为龙涎泉和龙须瀑。

唐贞观十五年(640年),李世民到绵山谢雨行至此处,不由想起当年神龙吐水解困之事,便命魏徵在龙须瀑前建坊建亭,以谢神龙赐水之恩。

后魏徵命为谢恩坊和谢恩亭。

双龙峯双龙峯,也称二龙山。

攀援至山顶,可见一龙蜿蜒盘旋,龙尾经绵山九曲十八弯直至山下牌楼;另一龙龙尾至中巖。

二龙于此交汇,所以称双龙峯。

唐贞观十五年(辛丑),唐太宗李世民来绵山谢雨,至灵溪寺极目远望龙头寺,遥想当年与宋金刚作战经神灵点化转败为胜的情景。

正想着天空中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就见此处两龙腾空而起,盘旋于空中,顿时人间普降甘霖。

随行的人们欢呼跳跃,李世民兴奋之余也忘了避雨。

不一会儿,就见那二龙落于此地。

李世民于是对天喊道:“真乃龙头寺也!”从此龙头寺这个地名被正式沿用下来。

随从将他淋溼的龙袍搭于山下灵溪寺的槐树上,那树也被人们称作“龙槐”。

龙擡头唐贞观元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抚佑四海,居安思危。

二月初二,梦中见绵山龙头寺现一神龙,目望欢呼雀鼠谷大战胜利的众百姓将士,不断颔首。

李世民不解其意。

忽一老者飘然而至,言道:“神龙显现,主大吉。

龙头高擡,国运昌盛。

神龙护国,吏清民安。

即日登高,步步迁升。

民食甘味,饮圣泽。

繁荣盛世。

”言毕同龙飞升。

太宗醒来,回味梦境,于是御笔诏告天下:二月初二为龙头节,百姓此日沐浴净发,食护鳞饼,登高至龙头寺,并于高处食麻糖,饮龙涎圣水泡菊花茶。

取老者言中之意。

之后,唐室数位帝王上绵山登龙脊岭回顾此俗。

从此二月初二妇女不动针线之俗流传至今。

锡相关的诗句

锡相关的诗句

1、瓶残秦地水,锡入晋山云。

——五言·出自唐·贾岛《送惟一游清凉寺》2、锡镜当胸挂,银珠对耳悬。

——五言·出自唐·路德延《小儿诗》3、锡瑞来丰岁,旌贤入贡辰。

——五言·出自唐·李衢《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4、戒奢虚蜃辂,锡号纪鸿名。

——五言·出自唐·刘祎之《孝敬皇帝挽歌》5、计书重译至,锡命双旌往。

——五言·出自唐·权德舆《送韦中丞奉使新罗》6、琼章九霄发,锡宴五衢通。

——五言·出自唐·王光庭《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7、济时瞻上将,锡号戴慈亲。

——五言·出自唐·杜甫《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8、乘秋逢令节,锡宴观群情。

——五言·出自唐·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9、锡命承丕业,崇亲享大名。

——五言·出自唐·张说《东都酺宴》10、饰终邻好重,锡命礼容全。

——五言·出自唐·刘禹锡《送工部张侍郎入蕃吊祭》11、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五言·出自唐·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12、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

——五言·出自唐·岑参《题华严寺瑰公禅房》13、锡龟犹入贡,浮兽罢为灾。

——五言·出自唐·苏味道《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14、玄功致海晏,锡宴表文明。

——五言·出自唐·韦应物《奉和圣制重阳日赐宴》15、锡影配瓶光,孤溪照草堂。

——五言·出自唐·喻凫《岫禅师南溪兰若》16、锡影离云远,衣痕拂藓新。

——五言·出自唐·齐己《竟陵遇昼公》17、锡珪仍拜下,分命遂居东。

——五言·出自唐·耿湋《奉送蒋尚书兼御史大夫东都留守》18、杯浮野渡鱼龙远,锡响空山虎豹惊。

《九成宫》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九成宫》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九成宫》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九成宫[唐] 杜甫苍山入百里,崖断如杵臼。

曾宫凭风回,岌嶪土囊口。

立神扶栋梁,凿翠开户牖。

其阳产灵芝,其阴宿牛斗。

纷披长松倒,揭山蘖怪石走。

哀猿啼一声,客泪迸林薮。

荒哉隋家帝,制此今颓朽。

向使国不亡,焉为巨唐有。

虽无新增修,尚置官居守。

巡非瑶水远,迹是雕墙后。

我行属时危,仰望嗟叹久。

天王守太白,驻马更搔首。

【张远注】此途中所见,记事之作,下首同。

《唐书》:九成宫在凤翔麟游县西五里,本隋仁寿官。

贞观间修之以避暑,因更名焉。

宫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太宗、高宗尝临幸。

《旧书》:九成宫总监一人,副监一人,丞簿录事各一人。

魏征《九成宫醴泉铭序》:“九成宫,隋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仰视则迢遰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

珠璧交映,金碧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用。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苍山入百里①,崖断如杵臼②。

曾宫凭风回③,岌嶪土襄口④。

①谢朓诗:“眇眇苍山色。

”②《芜城赋》:“萃若断崖。

”《水经注》:“犹传杵臼之迹。

”杨敬之《华山赋》:“坳者似池,洼者似臼。

”③相如《哀二世赋》:“坌入层宫之嵯峨。

”谷口回风,见其可以避暑。

④《西京赋》:“状崔峨以岌嶪。

”岌嶪,高峻貌。

《风赋》:“风起于地,浸淫于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

”注:“土囊,谷口也。

”立神扶栋梁①,凿翠开户牖②。

其阳产灵芝③,其阴宿牛斗④。

纷披长松倒⑤,揭■怪石走⑥。

哀猿啼一声⑦,客泪迸林薮⑧。

①《鲁灵光殿赋》:“神灵扶其栋宇。

”②《老子》:“凿室以为户牖。

”③《西都赋》:“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其阴则冠以九嵕,陪以甘泉。

”郦炎诗:“灵芝生河洲。

”④孙逖诗:“纱窗宿斗牛。

”⑤庾信赋:“纷披草树。

”《墨子》:“荆有长松文梓。

”⑥《鲁灵光殿赋》:“飞陛揭■,缘云上征。

”揭■,崭岩貌。

《书·禹贡》:“厥贡松怪石。

”⑦江总诗:“哀猿数处愁。

古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翻译赏析

古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翻译赏析

古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翻译赏析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鉴赏】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帝国由极盛转入衰落的执政帝王。

他在位的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

执政后期,即天宝年间,他荒于声色,疏于朝政,重用杨国忠、李林甫之流的奸佞,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几乎亡国,从此一蹶不振。

这首诗显示出他早期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

这是一首排律,它采用四句一转的方式,开头四句描写皇帝出行的威严:仪仗队鸣锣开道,禁卫军神色威严,灯火成龙地行进在羊肠鸟道上,真龙天子端坐大轿之中,“度河阳”、“上太行”。

堂堂大唐皇帝为什么不在宫中安享清福,而一大清早便上太行山呢?下面四句则描写太行山的清晨美景:“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

”“野老”四句进一步描写山乡民俗民风:老人们住的是茅草屋,打柴人穿的是麻布粗衣,老辈人传播好的风尚,催促后人以农桑为本,树立淳厚风俗。

末四句抒怀言志:立德追先哲,治国仿昔皇;若不是为了宣抚百姓,伸张正义,我何苦到这艰险的大山上来呢?从而回答了开篇时的疑问。

这样,起承转合,层层递进,格律严谨,读来朗朗上口,颇有气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拜访历史古迹短诗

拜访历史古迹短诗

拜访历史古迹短诗第一篇:苏愚山顶接苍冥,千载迢遥望故庭。

朱雀欲飞狮虎吼,道旁翁仲柏枝青。

第二篇:阙楼帝冢指天穹,神道依山太极功。

两让登基开盛世,谦恭孝悌有仁风注: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

李旦曾两次登基,但在位时间不长,因能洞察形势,先让位于其母武则天,后又禅让给太子李隆基,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是一位开明的君主。

桥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其为凤凰山。

峰峦起伏,沟壑纵横,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

陵区神道两侧石刻精美,气势磅礴,有“石刻甲天下”之美誉。

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依然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精品。

第三篇:诸峰环拱沐朝暾,翼马蕃酋九五尊。

盛乱传奇千古事,长生殿里恨长存。

注: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的金粟山。

陵区以玄宫为中心,依山势构筑陵墙,平面布局分内外两城,酷似京师长安。

翼马直达天庭,蕃酋布列成阵。

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

他因“开元之治”把唐王朝推上极盛的巅峰,因“天宝之乱”又把唐王朝推向几致覆亡的深渊。

一折“长生殿”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唱尽风流。

第四篇:宦海沉浮两袖清,禁烟往事见悲情。

铮言铁骨忠贞志,一卷遗疏尸谏鸣。

注:王鼎故居,位于蒲城县内达仁巷,系他的出生地。

王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

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

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

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圆明园,为反对割让香港,签订不平等条约献出了生命。

第五篇:皇天后土若浮云,芮国犹存古墓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5 ·
吕世宏:
唐玄宗《 庆唐观纪圣铭( 并序) 》“ 汾阳之龙角山”考
形而化淳, 齑万物而不为戾, 泽万代而不为仁。巍乎不睹其 顶, 深乎不测其极。复归无物, 存教迹以立言; 奄有太清, 感圣 期以利见。肇我高祖之提剑起晋, 太宗之仗钺入秦, 鹏抟风 云, 麟斫日月。
夏臣丑而已去, 殷鼎轻而未徙, 老君乃洗然华皓, 白骥朱 髦, 见此龙角之山, 示我龙兴之兆。语绛州大通堡人吉善行 曰:“吾而唐帝之祖也, 告吾子孙, 长有天下。”於是一开赤伏, 而万姓宅心; 一麾白旄, 而 六 合 大 定 。 传 曰 :“有 声 之 声 , 不 过 百里; 无声之声, 延及四 海 。 ”非 夫 神 唱 明 德 , 翕 叶 人 祗 者 欤 ! 善行以武德三年二月初奉神教, 恐无明徵, 未之敢泄。至四 月, 老君又见, 曰:“石龟出, 吾言实。”於时太宗为秦王讨宋金 刚, 总戎汾绛, 晋州长史贺若孝义以其状上启。遽使亲信杜昂 就山礼谒。俯仰之际, 灵貌察焉。昂驰还曰:“信矣! ”乃遣昂、 善行乘驿表上, 比至长安, 适会郇州献瑞。石龟有文曰:“天下 安, 千万日。”高祖微其二异, 拜善行朝散大夫, 命舍人柳宪往 祠焉。玉帛既陈, 尊仪复见。其始觌也, 杲杲炅炅, 若红峰绿 岭, 吐春日之光景; 其却隐也, 萧萧条条, 若雨息云消, 视秋天 之泬寥。来莫知其所自, 去莫辨其所往。出於寂寞, 入於恍惚, 盖不可得而详诸。
根据之三, 序文第三自然段描写汾阳之龙角山的情况是 “ 汾阳之龙角山者, 天地降福之庭, 高祖用师之道。峰上有华
池灵府, 下有石穴洞宫。气接姑射, 集神仙之别馆; 脉通霍镇, 润珠玉之邻家。 高 祖 以 云 辔 频 回 , 霓 裾 累( 敝 衣 ) , 故 版 庙 於 行过之所, 划坛於受命之场, 刻饰圣容, 彩绘真卫。神光离合, 殿堂宛转於空间; 云气踟躇, 笙磬往还於天路。因改浮山县名 神山焉, 志灵应也。是岁仲秋及五年三月, 晋州奏老君言“: 我 毫庙之中枯柏更生, 子 孙 当 王 。 ”又 云“: 我 神 兵 助 军 伐 刘 黑 闼, 立夏当平。事果如言, 皆先事之识也。尔后太宗贞观, 则矞 云泊於庙宇; 高宗垂拱, 则卿云涌于神座。今又祠中柏树, 薄 萄袅而托根, 门端根木; 枯枝蓊而还茂, 叠黛丰本。扑翠繁柯, 聚祥烟青霭; □勺一色, 散佳气葱郁。麟麟万重, 识者以为太 和畅陈朽之徵, 王会纳殊邻之象。惧彼虚应, 摇然夕惕。”分析 可以发现, 显然汾阳之龙角山只是老子预言应验的地方。
二 汾阳之龙角山系指今介休绵山的龙脊山而汾阳当 指汾州
那么汾阳之龙角山到底指现那一座山呢, 笔者认为就是 现在绵山的龙脊山。介休县志称, 龙脊岭因位居双龙交汇的 背脊而得名。
铭文中“ 龙角 仙 都 , 王 师 戒 涂 ”这 话 的 意 思 是 : 在 龙 角 山 胜地, 唐王的军队准备登程。这一历史事件就发生在绵山一 带, 当时李渊的军队拿下汾州以后曾在绵山一带滞留徘徊, 准备退回太原, 秦王李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苦谏其父, 再三申明利害, 大军方 才南下力战霍州。《 旧唐书·本纪一》完整的记载了这一历史 事件:
至于汾阳一词也容易理解。介休属汾州地界, 汾州在同 期诗文中被称为汾阳, 如: 唐玄宗北巡并州北都回程途中, 张 九龄、张说和徐安贞曾吟诗相唱和。徐诗《 奉和圣制答二相出 雀鼠谷》诗中写道“: 还望汾阳近, 宸游自窅然。”鼠雀谷在今 介 休 一 带 , 南 出 鼠 雀 回 望 汾 州 叫“ 还 望 汾 阳 ”。 再 如 岑 参 在 《 送 友 人 归 太 原( 今 晋 源 镇 ) 》时 写 下 了“ 归 去 不 得 意 , 北 京 官 路 佘 , 却 投 晋 山 老 , 愁 看 汾 阳 花 ”的 诗 句 , 这 句 诗 想 象 了 友 人落榜回家路上的凄苦心情, 唐代北上太原的古道是蒲 州— ——晋 州— ——汾 州— ——并 州 , 由 此 可 以 确 定 岑 参 这 里 用 “ 北京”代太原并州, 用“ 晋山”代唐晋州( 临汾地区) 用“ 汾 阳 ”代 唐 汾 州 地 区 。 由 此 可 见 这 里 的 汾 阳 指 汾 州 。
附1 庆唐观纪圣铭( 并序) 神也者, 妙有物而为言, 化也者, 应无方而成象。言岂立
神之主, 象徵宰化之知。苟言象之不存焉, 则神化或几乎息 矣, 穷神而极化者, 其唯至圣之人乎。我远祖元元皇帝, 道家 所号太上老君者也。建宗於常无有, 立行於不曒昧。知雄守 雌, 为天下豁; 知白守辱, 为天下谷。故能长上古而日新, 雕众
特别是“ 麟麟万重 , 识者以为太和畅陈朽之徵, 王会纳殊
收稿日期: 2005- 03- 1 7 作者简介: 吕世宏( 1 968- ) , 男, 山西汾阳人, 山西师范大学环城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
· 24 ·
晋阳学刊 2005 年第 5 期
·晋 文 化 研 讨·
邻之象。惧彼虚应, 摇然夕惕。”这句说明了唐玄宗认为汾阳 龙角山的“ 麟 麟 万 重 ” 有“ 纳 殊 邻 之 象 ” 所 以 玄 宗 担 心 , “ 彼 ”即 汾 阳 龙 角 山“ 虚 应 ”,( 虚 应 暗 指 羊 角 山 显 灵 而 龙 角 山应验的故事) , 心中“ 夕惕”即担心的意思。由此才产生了 更修浮山庆唐观, 更羊角山为龙角山的想法。由此看来汾阳 龙角山实非浮山龙角山。
第四自然段中唐玄宗认为“ 夫戴角之类, 龙为之长。羊也定形 而不易, 龙也神化而无端。龙盖五土之精, 国家乘土而王, 故 改 山 号 名 龙 角 焉 。 ”这 话 说 明 唐 开 元 年 间 羊 角 山 才 更 名 龙 角 山。而汾阳之龙角山唐初已叫龙角山了。唐开元十四年( 公元 726 年) , 玄宗 下 诏 书 改 老 子 祠 为 庆 唐 观 , 又 改 羊 角 山 为 龙 角 山。
一 汾阳之龙角山与浮山之龙角山实是两座山 碑 文 序 文 的 第 二 自 然 段 中 称 浮 山 龙 角 山 为“ 此 龙 角 之 山”, 第三自然段出现“ 汾阳之龙角山”。他们应该是两座山, 即“ 彼”汾阳龙角山和新命名的浮山“ 此”龙角山。序文第三 自然段应理解为插叙的文字。 根据之一, 铭文曰“ 高祖凤翔, 云举晋阳。太宗龙战, 风趋 秦甸, 龙角仙都, 王师戒涂。”其中“ 龙角仙都, 王师戒涂”的 意 思 是 : 在 龙 角 山 胜 地 , 唐 的 军 队 准 备 登 程《, 古 代 汉 语 词 典》解释“ 戒涂”一词指准备登程的意思。显然这里的“ 龙角 仙都”不可能指浮山的羊角山, 而是指太原盆地的某地。并且 序文中说“ 汾阳之龙角山”的位置是在“ 天地降福之庭 , 高祖 用 师 之 道 ”上 , 且“ 高 祖 以 云 辔 频 回 ”, 而 高 祖 起 义 入 秦 并 未 途经羊角山, 羊角山的位置也不在汾水之阳。可见汾阳之龙 角山与浮山之龙角山实是两座山。 根据之二, 浮山龙角山原名羊角山, 今俗名二锋山。序文
武 周 时 老 君 言“ 天 下 安 , 千 万 日 ”, 正 如 第 二 自 然 段 说“ 於 时 ( 武德三年) 太宗为秦王讨宋金刚, 总戎汾绛, 晋州长史贺若 孝义以其状上启。遽使亲信杜昂就山礼谒。俯仰之际, 灵貌察 焉。昂驰还曰“: 信矣! ”乃遣昂、善行乘驿表上, 比至长安, 适 会郇州献瑞。石龟有 文 曰‘: 天 下 安 , 千 万 日 。 ’高 祖 徵 其 二 异, 拜善行朝散大夫, 命舍人柳宪往祠焉。玉帛既陈, 尊仪复 见 ”。
“ 峰上有华池灵府, 下有石穴洞宫”。这些景物正是古今 龙脊山的典型自然 风 光 。 与 浮 山 今 二 峰 山( 龙 角 山 ) 显 然 不 同。“ 气接姑射, 集神 仙 之 别 馆 : 脉 通 霍 镇 , 润 珠 玉 之 邻 家 ”。 “ 气接姑射, 脉通霍镇”从地理位置上看绵山较吻合。姑射山 在今山西汾西县与绵山隔汾水而遥望, 霍镇指代霍山, 绵山 正是霍山的余脉。
“ 因改浮山县名神山焉, 志灵应也。”羊角山老子现身的 事最先传给在绵山与劲敌打仗的秦王李世民, 然后李世民派 人到长安报告高祖, 战争结束后才改县名的。之所以称羊角 山为神山是因为在决定唐室命运的两次战事中证明神的预 言灵应。改名为了“ 志灵应”, 即在绵山的两次应验。一是霍 山神称“ 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 汝当来必得天下”。二是平刘
属于插叙文字, 并非写浮山龙角山。高祖时代的汾阳龙角山与玄宗命名的浮山龙角山系两座山。高祖时代的汾阳龙角
山即今日介休龙脊山, 碑文中的汾阳指唐代汾州。浮山龙角山原名羊角山, 高祖时改浮山县为神山县, 玄宗时才更名
龙角山。
关键词: 庆唐观纪圣铭; 龙角山; 龙脊山; 羊角山; 绵山; 浮山县
中图分类号: K24
三 汾阳之谜 汾阳是称, 唐代究竟指那里历来众说纷纭。现汾阳即古 汾州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称作汾阳的, 也是扑朔迷离。近年来 在 现 汾 阳 出 土 的 唐 代 碑 文 中 有“ 葬 于 汾 阳 城 西 ”及“ 逝 于 汾 阳私邸”字样, 说明唐代汾州城就叫汾阳城, 然而历代县志沿 革中却从未提及此事, 由于墓主人是史籍未载的小人物, 碑 文的真实性常引起人们的怀疑。 宋代开始在汾州设汾阳军, 金代依旧, 元代也称汾阳如 元代碑文汾州太 守 自 称“ 开 阃 汾 阳 ”, 明 代 设 汾 阳 县 , 然 而 唐 宋汾阳称谓起源于何时又有什么权威依据, 总让人难以理 解 。《 庆 唐 观 纪 圣 铭( 并 序 ) 》“ 汾 阳 之 龙 角 山 ”的 解 读 , 为 我们拨云见日, 原来汾州城是被唐玄宗称作汾阳的。虽然唐 代诸多史料中, 汾州政区划分里并没有发现汾阳行政区, 但 皇帝和大臣都这么称呼汾州为汾阳自然也就约定俗成了, 可 以断言: 汾阳称谓大约起源于唐开元年间。至于唐玄宗为何 称汾州为汾阳? 难道就是简单的因为汾水之阳, 还是其中隐 藏着什么样的秘史? 恐怕就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 2987( 2005) 05- 0024- 03
堪 称 国 宝 的 山 西 临 汾 浮 山 县《 庆 唐 观 纪 圣 铭( 并 序 ) 》 第 三 自 然 段“ 汾 阳 之 龙 角 山 ”一 段 , 由 于 碑 文 是 为 浮 山 县 龙 角山庆唐观写的, 故今人都解释其为写浮山龙角山的文字, 其实这是一段插叙小节, 写的是汾州介休县绵山龙脊山的 事 , 这 一 钦 定 的“ 汾 阳 之 龙 角 山 ”既 可 以 帮 助 我 们 重 新 认 识 绵山, 也可以揭开唐代汾阳到底是指那里的历史疑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