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_安娜_娜拉_蘩漪比较谈_胡勇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一、引言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两个女性角色——蘩漪和娜拉的形象,以及她们悲剧的根源。
在古代的父权社会中,女性经常被视为家庭与男性关系的附属品,她们往往没有自主权,不受尊重,甚至被残忍的对待。
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的境遇,同时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权利的争取与保障。
二、蘩漪形象蘩漪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续齐谐记》中的人物,她长得十分美丽,胸怀大志,希望摆脱婚姻和性别的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
然而,她在寻求真爱和自由时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
首先,她的父亲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将蘩漪嫁给了一个年龄相差极大的男子。
这个男子十分残忍,甚至在婚后将蘩漪割去了鼻子。
蘩漪虽然受到了这种伤害和折磨,但她依然坚定地追求自由和真爱,并希望能走出阴影,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然而,她的梦想最终以悲剧收场:她在沉思之中自杀身亡,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通过蘩漪的形象,我们能够看到古代女性面对父权社会的压迫和限制,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梦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她的自杀也表达出了对这个封建社会的失望和无助。
三、娜拉形象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作品《娜拉的离婚》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欧洲的妇女。
娜拉开始时是一个温驯、顺从的妻子和母亲,但她开始怀疑婚姻和爱情的真实性,并且意识到自己渴望独立和自主权。
在故事中,娜拉的丈夫托尔瓦尔德很少尊重她,甚至将她当做孩子来看待。
在托尔瓦尔德认为娜拉病危的时候,医生告诉娜拉其实只是轻微的感冒,但托尔瓦尔德还将其保密,并以此为借口继续限制娜拉的自由。
最终,娜拉离开了托尔瓦尔德,并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
通过娜拉的形象,我们能够看到古代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缺少自主权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
娜拉的故事反映出了男女关系中的真实性和平等性问题,以及婚姻关系中的自由和权利问题。
四、悲剧根源蘩漪和娜拉的故事中,女性在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过程中面临了种种的困难和挑战,而这种困难和挑战的源头则来自于传统的父权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
蘩漪与安娜
蘩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比较研究刘清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湖北荆门448000)[摘要]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翁,都是以悲剧为结局。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她们的悲剧都是社会的悲剧;二、她们的悲剧都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三、她们的悲剧都是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能使之实现幸福的人身上造成的;四、她们的悲剧都是与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分不开的。
不同之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反抗的过程中,蘩漪比安娜更积极、更彻底,方式更极端;二、她们的悲剧又各具时代特征。
[关键词] 蘩漪; 安娜; 悲剧; 比较[中图分类号] I0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 4657(2004) 02 - 0022 - 06 当看到曹禺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蘩漪在大雷雨中喊叫着、癫狂地冲向雨幕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能不为她的悲惨结局而哀叹、唏嘘一番么?当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最后卧轨自杀时,你的感受如何,难道不曾为她的悲剧洒下一掬同情的眼泪么?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都是在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幸福爱情道路上的先行者,又同是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独自实现这种自由和幸福的失败者。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本文将对蘩漪与安娜的悲剧作一番比较研究。
一蘩漪与安娜同是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人物, 旧有的封建道德传统还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这时候,她们来争取个性解放,从而就注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她们的悲剧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蘩漪与安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蘩漪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那种从来“有母性,有女儿性,而无妻性”[1 ]的封建传统思想一直制约着人们的头脑。
蘩漪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她的悲剧根源不在于她爱的是自己的继子,而在于她违背了那个时代关于女人“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法。
从安娜、娜拉出走看女性的觉醒与反抗
从安娜、娜拉出⾛看⼥性的觉醒与反抗⼥性解放的问题,我们过去在探讨,现在在探讨,将来我们还会将其讨论下去。
不论是东⽅还是西⽅,⼥性解放都受到⼈们的关注,尤其是⼀批崇尚⼥性解放的作家,他们⽤⾃⼰在⼩说中塑造的⼈物,揭⽰男权社会对⼥性的不公,社会对于⼥性的冷酷与残忍。
他们⽤⼀个⼜⼀个鲜活的⼈物来为⼥性哭诉,为⼥性表达要求解放的迫切愿望,为⼥性寻求解放的道路。
压迫虽由来已久,但是东西⽅⼥性都做着同样的事情,要求解放。
也许觉醒程度不同,反抗的⼒量与⽣活的时代不同,但是都存在着觉醒与反抗,为各⾃的解放⽽向男权社会提出挑战。
本⽂将以安娜、娜拉两个⼥性为代表,阐释⼀下⼥性所受的压迫,⼥性想⾛出牢笼的觉醒,⼥性所作的反抗,与对⼥性解放道路的理智探寻,并就⾃我解放对⼥性提出了三⽅⾯要求。
在安娜与娜拉的⽐较中,不少研究者将他们⽐作⿊暗王国的新⼥性,他们的反抗精神对于⼥性的解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年易⼘⽣的⼀部《玩偶之家》在⽂坛引起轰动,然⽽这位策划⼤师却并没有给出出⾛⼥⼈的结局。
为此,⼈们颇多猜测。
对于娜拉出⾛后结局的分析与研究,⼤体分为三个:有的⼈认为娜拉五路可⾛,出⾛后就是饿死的下场;有的⼈认为娜拉回来的可能性很⼤,负⽓出⾛,⽓消后继续回归家庭⽣活;有的⼈认为娜拉的下场就是堕落,沦为娼妓。
鲁迅在《娜拉⾛后怎样》⼀⽂中指出:“娜拉或者是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只⼩鸟,则笼⼦⾥固然不⾃由,⽽⼀出笼门,外⾯便⼜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痹了翅⼦,忘却了飞翔,也诚然⽆路可⾛,还有⼀条,就是饿死了。
”或许对于娜拉,⼈们还算是宽容,相⽐较于安娜,⼈们似乎并不⼗分看好。
毕竟安娜为了爱情背叛家庭,违背了⼀直以来传统道德所尊崇的所谓“妇道”。
⼈们对于安娜持同情⼜责备的态度。
我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安娜,不难发现⾝为贵妇的安娜的⽃争反抗远⽐娜拉复杂的多,托尔斯泰的家庭思想和⽭盾困惑也⽐易⼘⽣更为深刻⼴泛。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2008届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04016170 尚青青指导老师:程小娟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俄国近代文学史上出现的蘩漪和安娜这两个女性形象,在婚姻家庭、爱情遭际、命运轨迹等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
但由于曹禺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人物家庭的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性格、爱情观、价值观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她们各自悲剧的成因,并试析导致现代女性爱情婚姻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蘩漪安娜〃卡列尼娜爱情婚姻悲剧一、悲剧的时代和社会蘩漪是中国新文学画廊里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宝库里最富有诗意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们都是有教养的知识女性,都受过一定的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都有着生活或爱情上的不幸遭遇,都有一颗不羁的心,都向往过幸福的生活,最终都走上了毁灭的悲剧道路,然而她们又各自打上了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烙印,从而各具特点,不可替代。
蘩漪是一个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的年轻妇人,同时她又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
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当时的平民百姓遭受国外的侵略,深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中国的家庭则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因而更加腐朽、冷酷、残忍。
在“门当户对”、“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等封建包办婚姻世俗的笼罩下,许许多多的有情人不能缔结良缘,却偏偏无情人有成眷属,因此夫妻间无爱可言,从而出现丈夫对妻子威逼监禁,妻子与他人私奔通奸等人伦颠倒混乱的现象,导致了一幕幕人间爱情悲剧,蘩漪就是在封建婚姻压制下的千千万万个女性之一。
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周朴园用了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把她骗到周家,同一个自私冷酷、虚伪专横的男人生活了十八年。
十八年的家庭生活死气沉沉,毫无爱情、幸福可言。
周朴园只是把蘩漪当作一件物品置于家中,严格管制束缚着她。
为了维护自己在家里的权力,他不断变换折磨蘩漪的形式:亲自请医生为妻治病;让周冲请求母亲喝药;让周萍跪求蘩漪喝药等等手段,以此伪装对妻如何关心,并强迫她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以维护封建家庭的完满秩序。
叛逆女性悲剧命运解源_安娜_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之比较
2004年 6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2004增刊第 1期 Journal of G uangxi T eachers Education Uni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Supplement N o. 1叛逆女性悲剧命运解源———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之比较李(, 广西南宁 530001要 ]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 争取自主爱情 , 敢于反抗压迫 , 敢于离经。
她们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 她们的悲剧结局深刻、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 蘩漪 ; 比较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 蘩漪是中国剧作家曹禺在其剧作《雷雨》中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 争取自主爱情 , 敢于反抗压迫 , 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社会妇女形象。
虽然她们出自不同的作品 , 处于不同的时代 , 不同的国度 , 但却殊途同归 , 她们以自己的悲惨结局控诉了迫使她们走向毁灭之路的社会 ,揭露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对女性的残害。
同时 , 她们的悲剧结局也反映了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为此 , 本文将从时代、外貌、婚恋、性格等几个方面对这两个人物形象作比较分析。
一、时代安娜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年轻少妇。
她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的阶段。
19世纪 70年代的俄国 , 正是“ 一切都翻了一个身 , 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 , 旧的农奴制度正在日趋崩溃 , 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 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新的社会思潮已经出现在俄罗斯的大地上 , 同时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也随之变化 :人们开始嘲笑由父母作主 , 中间人作媒的俄国婚姻风俗 , 可是由儿女自己作主的英国风俗也不被接受 , 年轻人则希望恋爱自由 , 婚姻作主。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在古希腊戏剧中,蘩漪和娜拉都是备受关注的角色,她们的形象和悲剧根源都让人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文将比较分析蘩漪和娜拉的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首先,蘩漪和娜拉的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被社会束缚和压迫的女性,无法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苦于无奈的境地。
蘩漪是为爱痴狂而死的女子,她原本是一个富有家庭的贵族女儿,但却与一个平民男子相爱。
可是,她的父母不同意这段婚姻,于是蘩漪只得在一片绝望中选择自杀。
娜拉是另一个无法逃离家庭和社会压迫的女性,她面临的问题是婚姻和家庭,她被迫嫁给了她丈夫多年前挪用公款的主管借款人,因为她未经许可的借款才得以治愈丈夫的疾病。
娜拉并不知道她的丈夫Nils Krogstad打算逼迫她还钱,结果她的丈夫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后,娜拉决定离开他和孩子,寻求自由和自主的生活。
其次,蘩漪和娜拉的悲剧根源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她们的悲剧主要源于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所限制的范围内。
蘩漪的遭遇和自杀,源于她父母不能容忍贵族女儿和一个平民男子结婚的社会传统以及文化价值观念。
她的父母认为这是叛国行为,因为这种婚姻会污损他们的家族。
而娜拉的遭遇则源于19世纪末挪威家庭和社会的限制,男性主义的婚姻制度,以及在该文化中看待妇女的角色和地位。
这些限制和压迫不允许娜拉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自由。
最后,虽然蘩漪和娜拉的故事都非常悲惨,但她们的悲剧所带来的启示却是永恒和深刻的。
她们的故事警示我们:在世界各地,仍有很多女性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更没有机会去追求幸福和自主。
我们应该借鉴蘩漪和娜拉的故事,勇敢地追求我们的梦想,拥有自由,享受幸福。
总之,蘩漪和娜拉都是深具象征意义的典型女性形象,她们的悲剧根源都牵涉到广泛的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我们对于女性权利、自由和平等的反思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这篇文章对古希腊戏剧中的两位女性角色蘩漪和娜拉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她们的形象及悲剧根源。
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安娜、娜拉、蘩漪比较
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安娜、娜拉、蘩漪比较
胡勇;谢敬钧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6)005
【摘要】由于性情、阅历、文化、修养、人格等不同,因而每个人对婚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家庭成员和睦的基础,不在阶级,也不在贫富,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人性上能否相容.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胡勇;谢敬钧
【作者单位】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西,南昌,330008;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西,南昌,33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丰富深邃的内涵震撼人心的悲剧——试论娜拉与蘩漪两位女性悲剧命运的比较[J], 秦薇
2.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J], 孙萍萍
3.丰富深邃的内涵震撼人心的悲剧——试论娜拉与蘩漪两位女性悲剧命运的比较[J], 秦薇
4.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女性反抗之路的不同 [J], 苏娜;
5.爱河漩涡中挣扎的两个不幸女人——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女性形象比较 [J], 叶齐华;胡汉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丰富深邃的内涵 震撼人心的悲剧——试论娜拉与蘩漪两位女性悲剧命运的比较
2 1 N0. 7 O O 0
Ci n Eau aton n va i n q a t o i 1no t o Her l ad
丰 富深邃 的 内涵 震撼 人 心的 悲剧
秦 薇 ( 京培黎职业学 院 北京 1 0 8 ) 北 0 5 0
科教论坛
试论娜 拉与蘩漪两位女性悲剧命运的比较
摘 要 : 生笔下的娜 拉 与曾禺笔下 的蘩游 以其震撼人 心的悲剧命 运, 易 反映 不 同时代女性在 家庭 这块阵地上执 着追 求幸福与爱情, 又为 争取平 等 自由进行 着不屈斗争 既 面临着社会 家庭 的压迫 男性 的背叛 、 亲情 的割断, 面临 自身 的局限 , 又 最终都 不可避免地走 向了悲剧。 本文通 过 两剧探 索其悲剧命 运及 妇女解放 的社会 问题 。 关键 词 : 娜拉 蘩游 悲剧命 运 中图分类号 : 1 I 6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3 9 9 ( 0 o o ( ) 0 8 2 l 7 — 7 5 Z l ) 3 a一 1 —0 2 金钱 地 位 构 建 了个 人立 足 于 社 会 必 须而 且 易 生 《 偶 之 家 》中 的 娜 拉 和 曹 禺 偶 之 家 》, 玩 就是 这 一 诺 言 的具 体 体 现 。 为 《 雨》 雷 中的 蘩漪 , 两 位 戏 剧 大 师成 功 塑 是 女 主 人 公娜 拉 , 良美 丽 , 爱 生 活 热 唯 一 的 基 础 , 此 市 侩 们 追 逐 名 利 达 到 了 善 热 造 出来 的真 实 感 人 , 又具 永 恒 艺 术 魅 力 的 爱家 庭 , 了丈夫 和 家 庭 不 惜 忍 辱 负重 。 为 丈 贪 婪 极 至 的程 度 , 视 法律 道 德 , 意 践 踏 蔑 肆 友 因 蘩 女 性 形 象 。 位 作 家 通过 描 写 家 庭 生 活 中 两 夫海 尔茂 , 资产 阶 级 道 德 观 点 来看 , 一 人 间 的亲 情 、 情 以 至 爱 情 。 而 娜 拉 、 以 是 夫 妻 闻 的矛 盾 冲 突 , 至 悲 剧 的产 生 , 刻 个 无可 指 责 的 真正 模 范 公 民 、 准丈 夫 。 以 深 标 他 漪 们 的 悲 剧就 在 人 世 间 这 个 大舞 台上 从 不 富 关 疼 间断 地 上 演 着 。 揭 示 出社 会 人 生 和 妇女 解 放 的 重 大社 会 问 工作认真勤奋 , 有事业心 , 心家庭 ,
安娜与繁漪悲剧性格的比较
安娜与繁漪悲剧性格的比较作为俄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以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叛逆者形象——安娜。
而在20世纪中国作家曹禺的笔下,《雷雨》中的繁漪也是一个“雷雨”式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二人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沐浴着不同的文化,操着不同的语言,但同属资产阶级女性的安娜与繁漪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都是至情至性但生活极度压抑,表面奢华富贵而内心痛苦的上层女人;都积极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但性格上的勇敢执著和不肯屈服又都使两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阅读的意义。
本文将对她们的悲剧性格作初步的探讨与比较,以展现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芒。
一、命运的悲剧色彩出身贵族的安娜热情善良、美丽纯真,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在姑母的主张下,却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官僚机器卡列宁,一个索然无味、冷漠虚伪的人。
婚后,安娜的生活、情感被严重压抑。
和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相遇后,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被重新点燃,她冲破重重阻力,不顾一切的和渥伦斯基结合。
然而,在上流社会的敌视和惩罚下,世俗、怯懦、自私的渥伦斯基最终还是抛弃了她。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无力摆脱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维护了女性的独立与尊严,以自杀对这个社会提出了最后的抗议。
《雷雨》中的繁漪是一个大家闺秀,她聪明美丽,有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但她跟周朴园结婚后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十几年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人性受到了压抑。
周萍的回归,激发了她隐藏心底的情欲,使她和这个前妻的私生子产生了暧昧之情。
然而这种畸形的关系注定了不能维持长久。
当周萍不堪情感的重负准备离开繁漪,并同四凤一起出走时,极度痛苦的繁漪万念俱灰,当众揭发了自己在监狱似的周公馆所受的精神折磨和自己对周萍的私情。
从觉醒到抗争 ——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
从觉醒到抗争——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康晓艳摘要:女性在追求新的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过程中,她们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认识到自我,才能萌生与阻碍势力相对抗的勇气和力量,以及为寻找新的寄托,新的生活而努力。
正因为安娜、娜拉、子君她们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中,逐渐认识到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敢于去打破以道德为主的规范原则和传统的舆论批评。
只是由于性格、阅历、文化、人格等的不同,她们的觉醒、反抗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安娜;娜拉;子君;觉醒;抗争安娜、娜拉、子君是不同年代不同作品中追求个性解放的三个女性,她们三个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遭遇到了不同的人生问题,也正因为她们没有继续沉默和忍受,而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勇敢的与之抗争。
追求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认识到自我才有萌生与之对抗的力量和勇气进而为寻找新的寄托、出路而努力。
特别是当她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幸或是被某种力量阻止了更好的人生前景,正要进行反抗却因为对方力量的过于强大而自己却处于弱势,在屡遭挫折而无力直接对抗,只能选择后退而求其全的迂回方式。
这只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但她们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决不妥协,有着坚忍不拔,反抗到底的精神。
本文就这三位女性从觉醒到对抗,主要以他们自身的因素为探讨基础而展开,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一任何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没有理由而突兀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就如同酿酒一样,酒曲经过一个特别的过程,酒香就会慢慢地飘逸出来。
安娜、娜拉、子君等三位女性轰轰烈烈的抗争如同酿酒一样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觉醒的过程,下面就是她们的觉醒的过程。
安娜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公爵家的小姐。
少女时就出落的亭亭玉立,人见人爱。
在她十七岁还不懂得爱情为何物时,就由姑母做主,把它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门亲事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但是安娜的心里并不是愿意的,她不喜欢卡列宁“不风雅的外貌”,尤其是讨厌他的“一对大招风耳”。
繁漪和娜拉的对比研究
作者: 李世林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4-16页
主题词: 娜拉;繁;新女性;反叛
摘要:繁漪和娜拉分别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雷雨>和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著名的两个女性形象.易卜生创造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对中国作家和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玩偶之家>中的新女性形象--娜拉,她的出走震惊了全世界.激起了无数妇女为争取个性而进行反抗.当她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也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曹禺先生在其代表作<雷雨>中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觉醒的'娜拉'形象--繁漪.作为娜拉反叛精神的一种后继者和追随者.繁漪和娜拉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如两人身上的新女性特质.但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就决定了繁漪不可能是娜拉的'翻版'.本文拟从分析两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入手,从而让读者对这两位经典的反叛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_安娜_娜拉_蘩漪比较谈_胡勇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九年第三期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安娜、娜拉、蘩漪比较谈胡 勇(南昌教育学院编辑部 南昌 330008)摘要:由于性情、阅历、文化、修养、人格等不同,因而每个人对婚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家庭成员和睦的基础,不在阶级,也不在贫富,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人性上能否相容。
关键词:安娜、娜拉、蘩漪托尔斯泰说:幸福家庭的幸福都是相似的,而不幸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
这可谓名言,是托尔斯泰的切肤的体验。
我国也有近似的谚语:“一家不知他家事,各家都有难念的经。
”这谚语透出,似乎中国人的家庭的不幸,比外国人更普遍更沉重。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这三部文学名著,都是表现家庭问题的杰作,都有振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三部书在生活和人性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既丰富、又深刻。
托尔斯泰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他贵为伯爵,不愁吃穿,但他不为自家着想,却放不下民生凋蔽、社会危机和国力不振,毕生探求社会改良,认定“贵族平民化”是打开农奴制死结的出路。
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要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他心志弥高,知音难求,想放弃贵族特权,过平民化的生活,同农奴一样参加劳动,但这愿望都得不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支持,常闹家庭纠纷,孤立难处,郁闷寡欢。
有了这些体验,他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把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写进小说里。
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列文是他情感的体现,安娜是他的经验的影子。
他更加着意着力于安娜,把这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不能不为她虚欠唏感叹。
安娜是一个公爵家的贵小姐,出落得亭亭玉立,人见人爱,17岁时,她还不懂爱情为何物,就由姑母作主,把她嫁给了卡列宁。
卡列宁比她大二十多岁,当时的官价是省长。
这门亲事不止是门当户对,简直可以算高攀。
安娜嫁过去,给卡列宁生下一双儿女,心底里却并不满意。
为什么?她特不喜欢卡列宁的“不风雅的外貌”,尤其讨厌他的“一对大招风耳”。
安娜_蘩漪_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收稿日期:2002—07—12作者简介:孙萍萍(1977—),女,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孙萍萍(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摘 要:安娜、蘩漪、娜拉在家庭这块阵地上为争取自身的独立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安娜、蘩漪追求的是爱情,娜拉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然而,她们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悲剧结局。
这说明女性的解放不仅要依赖社会历史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女性自身的独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安娜;蘩漪;娜拉;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3)01—0065—03Com para tive Study on the Trag ic D esti ny of Anna ,Fan Y i and NoraSU N P ing 2p ing(D epartm ent of Ch inese ,W einan T eachers Co llege ,714000W einan ,Ch ina )Abstract :A nna ,Fan Y i and N o ra struggled indom itably fo r their ow n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the battlefield of their different fam ilies .Bo th A nna and Fan Y i sough t fo r the ideal love ,w h ile N o ra sough t fo r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How ever ,they all unavo idably reached the sam e tragic end eventually .T h is indicates that w om en’s liberati on no t only de 2pends on the social and h isto rical conditi ons ,but also on their ow n sp irit and courage of figh ting fo r independence indefati 2gably .Key W ords :A nna ;Fan Y i ;N o ra ;w om en ;tragedy“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在文学作品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作者表达主题和思想的途径之一。
在两位伟大的欧洲戏剧家易卜生和深泽桂一的作品中,女主角蘩漪和娜拉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社会和家庭关系的种种矛盾与问题,从而探讨了人类的本质和价值。
本文将分析蘩漪和娜拉这两位形象的异同以及她们悲剧的根源。
蘩漪与娜拉的不同蘩漪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公敌》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人物,与剧中的男性角色一样充满了对权力和政治的热情和渴望。
与此相比,深泽桂一的《假如我是真的》,女主角娜拉则表现出了对家庭和爱情的强烈渴望和依赖,她的性格更加温和而女性化。
这两位女主角的不同性格、背景以及思想导向为她们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蘩漪与娜拉的相似之处尽管蘩漪和娜拉在性格、背景和思想上存在差异,但她们的悲剧却有着相似的根源。
首先,她们都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压迫和限制。
蘩漪代表了那些被政治家族和资本家阶层所控制的普通民众,她们的工资和生活条件完全被高层决策者所控制。
娜拉则受到了传统男权社会和婚姻制度的束缚,在婚姻中她失去了自我,陷入了一种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依赖。
其次,她们都面临着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蘩漪在坚守自己的民主信仰的同时,也深知这种信仰所带来的牺牲和代价。
而娜拉则需要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渴望,同时又要承受传统家庭和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压力。
最后,她们的悲剧都源于她们对自由和权力的渴望。
这种渴望不仅来自于个人利益,更是源于对人性本质的探索和追寻。
差异的深层根源然而,蘩漪和娜拉的悲剧根源却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她们所生活的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
蘩漪所处的挪威社会强调个人权利和尊严,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本主义和政治家族的强大压力。
娜拉生活的社会则保持着传统家庭和婚姻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倒塌将重创她的身心和家庭。
这种不同反映了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多样性,同时也指向了人类文明和未来的不同发展方向。
总结蘩漪和娜拉这两位形象深刻探讨了人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刍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刍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
二人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人探究。
关键词:安娜;繁漪;命运悲剧“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列夫·托尔斯泰绝没料到,他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都有较为高贵的门第,优越的社会地位,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不幸的婚姻却摧残了她们洋溢着激情的身心,不幸的爱情又泯灭了她们对生活的最后渴望,尽管在追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她们呐喊过、搏击过,可最终仍被那罪恶时代的狂涛恶浪所吞食。
从呐喊到追求,再到幻灭,这两个形象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发人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安娜与繁漪的爱情悲剧,首先是由她们不幸的婚姻拉开序幕的。
17岁,这正是充满幻想与憧憬的青春年华,但安娜与繁漪却在没有爱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情况下就因为门当户对,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稀里糊涂地嫁给了比她们大二十多岁的丈夫。
从此,她们便被缠缚在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巨大罗网中,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安娜与繁漪都充满美和魅力:都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充沛而旺盛的生命力,渴望和追求幸福的激情。
而她们的丈夫呢,却都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2]的“体面人物”。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虚伪、冷酷、空洞、死板,是一架枯燥僵化冷血的官僚机器;繁漪的丈夫周朴园伪善、专横、凶残、自私,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粗暴的魔王。
卡列宁委身于政治,只关心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他把安娜仅仅作为一个有家室的标志。
于是安娜便如同一个机器附件般经受着八年多的摧残与压抑。
周朴园要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强迫繁漪做一个百依百顺的旧式花瓶,为其点缀家庭。
《比较分析安娜与娜拉的异同》
《比较分析安娜与娜拉的异同》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独立意识有所觉醒敢于追求自我爱情的贵族女性,她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安娜以青春和美貌获得了财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为哥哥在官场谋得了官职。
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陷入丈夫既不答应她离婚,又不让她亲近爱子悲剧状态。
安娜作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是没有“过错”,她不仅违反了婚姻的契约原则,也违反了爱情的原则。
她自己却未能完全挣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一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同上流社会的血缘关系,因此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
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学会爱。
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
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
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
她热爱生活,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
她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
她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
她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
可是,事实最终使她醒悟过来,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她幻想出现的所谓奇迹并没有出现。
当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还有别的同样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有人说这是一篇“妇女独立宣言”。
这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个叛逆的女性。
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具有非凡魅力的女性冥冥之中具有某些相同和不同:一、相同点:第一、安娜与娜拉都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1、安娜以内心深刻的体验与强烈真挚的感情,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
2刘会会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娜拉和安娜卡列尼娜有相同,也有不同。
同样是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社会,同样是在婚姻家庭中扮演妻子的角色,同样是反叛社会对于女性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
1、身份、地位娜拉和安娜两人在作品中都是以一个婚姻家庭中的妻子形象出现的,她们都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过着中产阶级稳定优裕的生活,也具备做母亲和妻子的幸福。
娜拉是一个好母亲,她可以和她的孩子们疯玩,而不顾及到一个母亲的严肃性。
在送走了林丹太太后,孩子们回来了,娜拉就和自己的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还居然可以躲在桌子底下。
在圣诞节前夜出去买东西,买的全是孩子们的礼物,还有佣人们的礼物,给她自己什么都没买,唯一的就是那包偷着买的杏仁饼干。
安娜也很爱自己的孩子。
在她得不到丈夫的爱的情况下,安娜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
安娜和伏伦斯基伯爵夫人一路同车,各自说着自己的儿子.象每个母亲一样,安娜为自己的儿子自豪.她发自内心地爱着谢辽沙,儿子也很爱她。
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
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
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
那时安娜已经离开了卡列宁及她曾经的家,可她仍没忘记儿子的生日,毅然地偷偷地回家看望儿子,可见安娜是很爱自己的儿子。
2、爱情两个作品中都围绕了“爱情”一词展开了丰富、详细的描写,分别写了娜拉、安娜的感情生活,描写了她们的爱。
不同的是,两人的爱情本质不一样。
娜拉是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海尔茂。
为替丈夫治病,她曾冒名借债,又熬夜抄写文件,挣钱、省钱,偷偷还债,甚至不惜受人威胁,也要将丈夫的病治好。
可这一切并没有感动丈夫,在明白自己不过是丈夫的“泥娃娃”,从未有过独立的人格之后,对保护这家庭关系的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严重怀疑和激烈批判,娜拉最终毅然地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对两位叛逆女性的重新审视-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之比较
作者: 何峰
作者机构: 黄山学院中文系,安徽黄山245021
出版物刊名: 皖西学院学报
页码: 59-60页
主题词: 叛逆女性 娜拉 安娜·卡列尼娜 易卜生 托尔斯泰 爱情 主体意识 审美价值
摘要:该文认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因爱情的幻灭产生失落感,她的觉醒和离家出走是其主体意识的复归和对自我的寻找.与娜拉相比,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背叛丈夫、离家出走,并不是去寻找自我,而是为追求至爱而放弃了自我.然而后者内心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比前者具有更多的艺术真实性和审美价值.。
《三个叛逆的女性》反面角色塑造的得失
《三个叛逆的女性》反面角色塑造的得失
唐敏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2)7
【摘要】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因剧情和创作目的的需要,简化了历史事件,合理发展了历史人物的性格,提炼出了卓王孙等反面人物身上最本质和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这些反面人物总体设置合理,但因郭沫若奔放而缺少节制的创作个性,这些人物在厚重度和真实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唐敏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四川成都6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动画电影中女性反面角色塑造研究——从“红太狼”谈起 [J], 李瑛晖;左丽
2.勃朗特组妹笔下的三个叛逆女性-伯莎、凯瑟琳、罗萨利的叛逆性格分析 [J], 徐文婷
3.“三个叛逆的女性”——论李劼人“大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李德慧
4.五四时期女性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对当下历史剧创作的启示 [J], 贾红分
5.中国式“娜拉”女性形象的塑造——以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例 [J], 张珂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文苑中的一对奇葩——安娜与繁漪比较谈
A Pair of Curiosa in World Literature
作者: 文广会
作者机构: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出版物刊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8-71页
主题词: 安娜·卡列尼娜 繁漪 文学形象 比较研究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是世界文苑中的一对姐妹奇葩,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对不巧的文学光辉形象.她们共同的遭遇和不幸,共同的反抗和斗争,共同的弱点和局限,如同两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吸引人们去探索、去挖掘.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审视这两个复杂、丰满而又不朽的文学形象,对于我们研究探索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世界观、价值观、创作原动机,认识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人物的审美价值,总结借鉴艺术创作经验,特别是人物塑造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九年第三期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安娜、娜拉、蘩漪比较谈胡 勇(南昌教育学院编辑部 南昌 330008)摘要:由于性情、阅历、文化、修养、人格等不同,因而每个人对婚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家庭成员和睦的基础,不在阶级,也不在贫富,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人性上能否相容。
关键词:安娜、娜拉、蘩漪托尔斯泰说:幸福家庭的幸福都是相似的,而不幸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
这可谓名言,是托尔斯泰的切肤的体验。
我国也有近似的谚语:“一家不知他家事,各家都有难念的经。
”这谚语透出,似乎中国人的家庭的不幸,比外国人更普遍更沉重。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这三部文学名著,都是表现家庭问题的杰作,都有振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三部书在生活和人性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既丰富、又深刻。
托尔斯泰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他贵为伯爵,不愁吃穿,但他不为自家着想,却放不下民生凋蔽、社会危机和国力不振,毕生探求社会改良,认定“贵族平民化”是打开农奴制死结的出路。
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要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他心志弥高,知音难求,想放弃贵族特权,过平民化的生活,同农奴一样参加劳动,但这愿望都得不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支持,常闹家庭纠纷,孤立难处,郁闷寡欢。
有了这些体验,他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把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写进小说里。
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列文是他情感的体现,安娜是他的经验的影子。
他更加着意着力于安娜,把这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不能不为她虚欠唏感叹。
安娜是一个公爵家的贵小姐,出落得亭亭玉立,人见人爱,17岁时,她还不懂爱情为何物,就由姑母作主,把她嫁给了卡列宁。
卡列宁比她大二十多岁,当时的官价是省长。
这门亲事不止是门当户对,简直可以算高攀。
安娜嫁过去,给卡列宁生下一双儿女,心底里却并不满意。
为什么?她特不喜欢卡列宁的“不风雅的外貌”,尤其讨厌他的“一对大招风耳”。
当然,美丽风雅、热情奔放的安娜也并非只是计较卡列宁的长相,她最讨厌他的政客作风,冷酷自私和虚伪无情。
卡列宁的这些思想、品格、使她受不了。
她认为卡列宁“不是男人,而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尤其生气的时候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她恨他“一心只想向上爬,讨沙皇的欢心”,“想得到功名,想升官”;她更恨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就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至于高尚的理想,收稿日期:1999-08-18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安娜的生活和思想的转折点,是她同渥沦斯基的相遇。
风流倜傥的渥沦斯基象一束亮光一下子照亮了她的眼睛,彻底比出了卡列宁的丑陋。
她率性而为,不顾一切地爱上渥沦斯基,与他同居。
表面上,安娜背叛了无爱的不自主的婚姻,实质上她追求的,是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里,丈夫养情妇、妻子偷野汉,是司空见惯的事。
可是唯有安娜,不愿跟大家一样就这么苟且偷生地活着。
她有感情、有理想、有人格、有尊严。
她向往过自由平等、正当体面的生活,为此,她正式提出,先跟卡列宁离婚,再跟渥沦斯基结婚。
但是,安娜没有估计它的可能性和自己的力量,她不明白自己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子,不明白卡列宁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冷血动物,不明白渥沦斯基是一个不能指望的银样蜡枪头。
安娜小看了卡列宁,卡列宁背后有整个统治集团的支持。
他剥夺了安娜同子女见面的权力,理由是恐怕她带坏孩子。
他以“不能违反基督教的教规”为借口,拒绝了安娜的离婚要求。
卡列宁的地位虽很尊崇,人格却很渺小,他也想同渥沦斯基决斗,却怕搭上自己的老命,更怕公开出丑,失去沙皇的宠幸,丢掉飞黄腾达的前途。
他百般无奈,央告安娜配合,继续维持虚假的夫妻关系,只要能保住名誉和体面,背地里安娜爱干什么,爱怎么干都行,他都一概不管。
这个貌似强大的卡列宁,活得也真是太窝囊了!安娜又太高看了渥沦斯基,岂不知这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虽也曾经流露真情,但实际上却是掠色者,他真爱的不是安娜的命运,而是安娜的美色,自己的前途。
当他连安娜的救命稻草都不肯充当时,安娜的命运就彻底破碎了,所有的前进之路都被堵死了。
安娜的卧轨自杀,虽属偶然,却是必然!托尔斯泰描写安娜死的末尾一笔,可谓是神来之笔,连他事先也没有料到这个结局,为此,他曾痛苦得流泪,吃不下饭,喃喃地说:“我的安娜死了,我的安娜死了……”《安娜・卡列尼娜》写成于1878年。
《玩偶之家》比它晚一年。
易卜生是不是受到托尔斯泰的启发或影响呢?没有!易卜生是挪威民族文学的中坚,具有清醒的头脑,善于看透现实,长于用剧本表达他的艺术发现,被称为欧州“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
他创作《玩偶之家》时,侨居于意大利,而托尔斯泰,远在俄罗斯,又蜗居在偏远的图拉省的庄园里。
两人无由会面,也未曾通信作过文学的切磋与交流。
另外,从体裁来说,前者是小说,后者是戏剧。
两者要沟通,并不容易。
娜拉是《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
她是一个小康之家的家庭主妇。
丈夫海尔茂在银行当职员。
娜拉爱自己的家,爱丈夫、爱孩子,可谓贤妻良母。
海尔茂早年曾经患过肺病,要根治就要到暖和的意大利去疗养,但这需要一笔巨款。
娜拉爱丈夫,于是就假冒父亲的签名,通过柯洛克斯泰向银行借了1200元,然后陪海尔茂到意大利医好了病。
这是她瞒着丈夫做的一件“又得意又高兴的事情”。
海尔茂呢?活得挺自在,为妻子的美丽和能歌善舞自豪,在家里把娜拉叫作“我的小松鼠”、“我的布娃娃”,甚至盼望能有一件什么“危险的事情威胁”娜拉,好让他“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出”娜拉。
事情的变化起于海尔茂的提升,他被银行升任为经理。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从此海尔茂就要既有权又有钱了,他家可以过上流社会的好日子了。
正巧这时候,娜拉小时候的同学和朋友林丹太太找上门来,她新近死了丈夫,来求一份工作。
海尔茂看娜拉的面子,爽快地答应了林丹太太,说银行里正好有一个位子可以安排。
但这个位子却是柯洛克斯泰的。
他是海尔茂的老同学,嘴尖舌快,好当众叫海尔茂的小名。
海尔茂感到这使自己很丢面子,上台伊始就辞掉了老同学,于是,柯洛克斯泰也来找娜拉,要她向丈夫求情,保住自己的位子,不然他就把娜拉冒名签字借钱的事揭露出来。
娜拉去求情,遭到海尔茂的断然拒绝。
这使娜拉陷入了难堪的境地,无可奈何之际,她下了决心,等丈夫一收到揭发信她就自杀,决不连累丈夫,不让海尔茂替自己背黑锅。
海尔茂终于看到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恐吓信,顿时火冒三丈,无情地斥责娜拉胆大妄为,公然欺骗,没有道德,这让他以后怎么在银行里做事!甚至于他还说出令娜拉感到绝望的话:“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
而娜拉即认为,“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
”海尔茂在紧要关头不自觉地撕下了自己的假面具,暴露出自己的真相,使娜拉幻想彻底破灭。
她看到一切都是欺骗,都是虚伪,自己所爱的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十年来自己不过是丈夫手中的一个玩偶。
于是她再无留恋,毅然弃家出走,在圣诞之夜走向无边的冰冷的黑夜……《玩偶之家》出现后轰动了欧州。
肖伯纳说过:“《玩偶之家》吸住了整个欧州,在戏剧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派。
”剧本提出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问题,击中了资产者所谓的文明的要害,在欧州引起强烈的反映。
娜拉出走以后怎么样?她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这成为举世议论的话题。
从文学的价值看,虽然《安娜・卡列尼娜》高于《玩偶之家》,但是后者的主人公娜拉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却远超于安娜。
这两部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也同它们的价值不成正比。
早在1914年,春柳社就上演过《玩偶之家》。
到“五四”时期,北京、上海等地,再次出现演出热潮。
舆论界也为娜拉的命运展开过争论,许多名人都卷进去了。
《新青年》杂志1918年第6期,刊出由罗家伦、胡适合译的《傀儡家庭》,占了65页之多,同时还发表了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的介绍文章。
这些迎合了当时社会改革的需要,一度使娜拉成为中国妇女冲破婚姻枷锁追求自由解放的楷模。
鲁迅笔下的子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而这时,虽说中国人已经知道俄国有托尔斯泰其人,却并未读过其《安娜・卡列尼娜》。
鲁迅在《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七》中写道:“关于这十九世纪的俄国巨人(按:指托尔斯泰),中国前几年虽然也曾经有人介绍,今年又有人叱骂,然而他于中国的影响,其实也还是等于零”这就说明,安娜在中国的运气,远不如娜拉来得好。
《安娜・卡列尼娜》最早译成中文在1917年8月,由陈家麟、陈大镫从英译本译出,名为《婀娜小史》,四卷八册。
该书出版反响不大,直到40年代,随着我国翻译界加大译介苏俄文学的规模和力度,《安娜・卡列尼娜》才有多种译本大举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青年曹禺最初发表《雷雨》是在1934年。
这之前,他读未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不得而知,但是对于《玩偶之家》,他不仅读过它,还演出过它。
这说明,二者可能有着较强的亲缘关系。
但是,《雷雨》的独特品格却是不容置疑的。
其人物故事,思想情节,都是曹禺自己的,绝对中国化的,而且,平心而论《雷雨》比《玩偶之家》,显得更加丰富,更为复杂。
《玩偶之家》写的是以娜拉为中心的夫妻之间的心理矛盾斗争,而《雷雨》写的是周朴园和鲁贵主仆两家两代八个人之间三十年中的恩怨和感情纠葛。
蘩漪是《雷雨》的女主角,周家的女主人。
她出身于旧家庭,是一个向往自由的知识女性。
她被周朴园欺骗嫁给他来到周家,就象一只金丝雀被关进笼子,十八年中过着孤独苦闷的没有家庭温暖的无爱的生活。
她觉得自己是“掉进了枯井里,没有出头之日。
”她的性格变得抑郁、烦躁、乖张、忽热忽冷,就象夏天的雷雨,令人捉摸不定。
周萍勾引挑逗她,她正寂寞难耐,一触即燃,不顾一切地爱上了比自己小得多的大少爷,把名誉与生命都置之度外。
蘩漪同大少爷私通,犯着乱伦之罪,因为名义上也是周萍的继母,周萍是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私生子。
三十年前,侍萍在周家当仆人,被当时的少爷周朴园诱骗,生下周萍。
但是她不可能嫁给主人,反被逐出家门。
她投河自尽遇救,嫁给了鲁贵,同鲁贵生下四凤。
女儿四凤长大后又被鲁贵带进周家当仆人。
周家的两位少爷周萍、周冲(蘩漪给周朴园生的儿子)都爱上了四凤。
四凤使周萍移情别恋,搅了蘩漪的爱情幽梦。
蘩漪抓住周萍不放,不能容忍他甩掉自己去另求新欢。
她象鬼魂一样跟定大少爷,窥见到周萍同四凤私通的秘密,下定决心要报复,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他人也别想得到。
结果,在一个大雷雨之夜,她当着两家人的面来一个丑事大揭露,四凤肚子里怀的原来是亲哥哥周萍的孩子。
四凤不堪羞辱,奔命而逃,被刮断的电线击中,触电而死。
周萍回到房中,从抽屉里找到手枪,扳动枪机自杀。
蘩漪本来是想拆散周萍和四凤,把周萍留在自己怀里,不想却落了个鸡飞蛋打,失子失爱,情急之下发了疯。
安娜,娜拉,蘩漪,是三个不幸之家的三个勇于反抗的女性,塑造得很成功,成为公认的艺术典型。
就其文学品格来说,安娜优于娜拉,娜拉优于蘩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