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音乐
课例研究报告: 音乐1. 引言音乐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传递功能。
在教育领域,音乐教育被广泛运用于学校课程中,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一节音乐课的观察和分析,探讨音乐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互动程度。
2. 方法本研究选取一所小学四年级一班的音乐课为研究对象。
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后的学习效果,来评估音乐课的效果。
3. 观察结果3.1 教师的教学过程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如演示乐器、播放音乐片段、发放乐谱等。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引言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音乐家的表演视频,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3.2 学生的参与程度观察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他们会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堂活动。
通过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演奏乐器等活动,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增强了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
3.3 课后学习效果观察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这节音乐课的整体评价较高。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节课让他们更加了解了音乐,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同时,学生也表示在这节音乐课后更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并且愿意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音乐知识。
4. 讨论通过对音乐课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生动有趣的引言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
4.2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能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协作能力。
4.3 音乐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积极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微型课题”报告书
微型课题”报告书摘要:一、微型课题研究报告书的意义1.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研究报告书1.选题与设计a.问题背景b.研究目的c.研究对象与范围d.研究方法2.实施与过程a.具体操作步骤b.数据收集与分析c.问题解决策略d.反思与调整3.总结与反思a.成果展示b.效果评估c.经验总结d.后续研究方向正文:一、微型课题研究报告书的意义1.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微型课题研究报告书是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和解决的过程。
通过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教学质量。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撰写微型课题研究报告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研究报告书还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证明材料,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提供依据。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型课题研究报告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研究报告书1.选题与设计(1)问题背景:选择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的课题,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2)研究目的:明确研究目标,阐述研究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3)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研究对象,说明研究范围,确保研究具有针对性。
(4)研究方法: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
2.实施与过程(1)具体操作步骤:详细描述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确保研究方法得当、数据可靠。
(2)数据收集与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证实研究假设。
(3)问题解决策略: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4)反思与调整: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质量。
3.总结与反思(1)成果展示:展示研究成果,阐述研究对教育教学的贡献。
小学语文课文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文课例研究报告1. 引言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文课例的教学实践,以期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多个课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地教授语文课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素养。
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实例。
2.2 数据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了各种不同的课例设计和教学方法。
3. 课文课例研究3.1 课文内容选择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小猴子和小鼠》这一课文作为研究对象。
该课文内容简单有趣,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
3.2 课例设计与教学实践基于课文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课例,并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实践:3.2.1 词语理解在第一个课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课文中生词的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并结合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生词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3.2.2 阅读理解第二个课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应用。
3.2.3 语言表达在第三个课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
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估我们对于上述课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得出以下的结论:4.1 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例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提高。
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活动,并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微课课题开题报告
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1.课题来源、选题依据以及本课题的选题意义1.1课题来源来源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信息技术化教育总课题。
属于理论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课题。
1.2选题依据随着当前社会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全新要求,教育在网络平台的实现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
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就成为了这一新型教育方式下的一个重要尝试。
根据一部分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总是会存在一部分学生的掉队,而在当今小班化还无法完全实现的条件下,这部分待优生的学习困难就可以通过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平台来解决,当然同时也表明本课题研究的学校资源的受众是大多以待优生为主,这是本课题选题的现实依据。
同时在互联网到来的今天,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所拘泥于教室这样一个固定的教学环境,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那么网络平台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之一,通过教育多媒体在网络平台的发布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3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1.3.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微课,一词,最早见于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对此的报道,其全称是微型视频课例,简称微课。
(胡铁生,2011)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在“微课”一词诞生之前,国内常见的类似惯用表达有“教学视频案例”、“视频课例”等。
作为国内较早对教学视频案例进行研究者之一,苏州大学的鲍建生教授对视频案例的研究是比较系统的。
他对教学视频案例的定义是:指用计算机及超媒体编辑系统整合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文章)、图画、照片、投影片、幻灯片、音频、视频等,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可变的、非线性的、快速提取的方式链接,为案例教学研究提供复杂的、多元表征表1 中国期刊网的数据检索基于对以上文献的阅读,可知目前对教学视频案例、视频课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的教学应用。
微课题研究报告案例小学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微课题研究报告案例小学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一、发现和界定问题近两年来,“微课”在中小学快速掀起热潮。
引起教育部门、教育专家和广大师生的高度注重,随着学校教育技术的持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不但老师的教学方式需要顺应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变。
特别是语文学习,知识点相对复杂,学生学习总是找不到北,所以“微课程”以它“短”“小”“精”特点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美国戴维·彭罗斯就提出了“微课程”的理念,他将建构主义方法转化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并在此后将“微课程”理念在该学院得以应用。
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决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近年來“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重,但是当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故仍需对现有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尤其是学科微课程的开发与学习,实行深入的审视与总结。
微课程使教师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在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的内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为学生指点迷津,给予学生“最完美”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激励学生自主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堂”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还包含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二、制定计划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计划,以便逐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总体思路先以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突破口,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水平。
借助微课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进入到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访谈、微媒体、微文明、微学习等“微”概念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微课与慕课,是一个近几年来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并伴随着“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
微课资源的共享,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能让学生按需选择学习——愿意自主学习。
应用微课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新知,还是延伸学生课外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乐于自主学习。
相比较于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微课”的可移动性和细化、形象化、透彻化的特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一缺点——喜欢自主学习。
微课的“精选性”可以让学生学到更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内容。
微课的“简短性”让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保持高度注意力的专注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的“多样性”让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实现开展“按需学习”、“因材施教”。
微课的“可视化”可以让学生基于视频载体的情景化、交互式、体验式的学习,提高学习品质。
1 、国内微课一词,最早见于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对此的报道,其全称是微型视频课例,简称微课。
2012 年 9 月,教育部举办了全国中小学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
广州、江苏、江西、山东等省份的微课比赛也顺利展开。
2013 年 7 月,山西省也举办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微课大赛。
可以说,微课迅速地在全国中小学校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的热潮。
2、关于微课有不少国家对此都有相应的研究。
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在 2008 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教学设计到 David Penrose 提出的。
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非营利性教育组织;内容涉及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影片超过 3500 段;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甚至正在“翻转课堂”。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教师对于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本文对一堂小学数学课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分析,旨在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本报告将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课堂环境的准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评价和总结。
二、课堂环境准备在课堂环境准备上,教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创造一个积极、鼓励和互动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室内的物品布置整齐、有序,并贴满了学生们完成的数学作业与数学题目的图纸。
其次,教师在课堂前准确地准备好了所需的教学材料,包括数学题目、活动工具和学生作业。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规则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三、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在本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包括: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师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师采用了直观教学法,通过物质的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其次,教师倡导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设置自主探究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教师注重多元评价,采用了讨论、问答、小组活动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五、评价和总结通过观察和分析,本文认为这堂小学数学课例的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境准备充分,课堂秩序井然;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活动和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最新作文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一、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概述1.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定义(1)翻转课堂的起源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Flipped Class Model )简称“翻转课堂”( The Flipped Classroom ),也称“颠倒课堂”。
其根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 伯尔曼( Jon Bergmann )和亚?萨姆斯( Aaron Sams)。
2007年春天,这两位教师为解决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这一问题,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
两位教师把屏幕录像的PPT 演示文稿配上声音以视频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 (供学习者在线或下载保存至本地磁盘观看),帮助缺课的学生补习功课。
后来这种模式受到学生和教师们的广泛欢迎并逐渐发展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教学视频,回到课堂时间则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活动以及理论知识掌握的练习。
(2)翻转课堂的定义2011年,在可汗学院的顺利推进下,翻转课堂作为教育界的新浪潮开始盛行起来。
翻转课堂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回家练习转变为学生在家或课前完成课堂教学视频的观看,课中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以促进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1] 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翻转课堂教学结构相比较,它们的异同如表1。
2.翻转课堂与微课(1)微课的概念与特点微课是以视频资源为基本的载体,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课例、知识点片段等)拍摄的课堂教学视频,它还包括与该主题或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材料、课后反思、试题测试及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2]微课具备学习内容短小精悍:以点单元知识、某个教学步骤或某种教学活动为单体系;视频长度短小精悍:视频内容在5-8 分钟内,易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数据量小,网络分享速度快,有效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初中英语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初中英语1. 引言本文旨在探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课例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一位初中学生在英语学科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将展示课例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力,并解释其对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2. 研究背景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通常以记忆为主的方式学习单词和语法知识,而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内容。
因此,教育界意识到需要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课例研究是一种基于案例和实践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实际情境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研究将探索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课例研究,以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观察和记录的方法,通过对一位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观察,收集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成果。
4. 研究结果在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关键结果:4.1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通过课例研究的应用,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他们在案例的引导下,能够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
学生们展示出了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2 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是机械地记住语法规则和单词,然而他们却难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
通过课例研究,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他们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扩展了词汇量,并学会运用语法规则。
4.3 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高课例研究的应用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合作、分享和讨论,这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讨论与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课例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语言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实际情境的应用,课例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课例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等。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精选6篇)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精选6篇)科学小课题讨论报告篇1一、问题的提出“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
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同学熟悉自然的事实,包括熟悉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熟悉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
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
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很多基本的科学学问,强调对事物描述的精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熟悉。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分看重同学是否把握了全部的学问,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看、设计、试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
老师也往往简单满意于同学规法规矩地学,老狡猾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同学对自然学科不感爱好,甚至厌恶。
要转变这种现状,就必需转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转变以学问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
二、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同学的学习爱好教育心理学的讨论表明,同学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中的交往和熟悉爱好四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爱好是推动同学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
依据起因不同,爱好可以分为直接爱好和间接爱好。
因此,坚持爱好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讨论基础“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熟悉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同学四周的生活。
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同学常常接触到而且非常感爱好。
因此,要将这些爱好稳固下来,成为同学深化讨论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需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学问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育同学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目录
1.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1.1 背景介绍
1.2 课程设计
1.3 教学过程
1.4 教学效果评价
1.5 总结与展望
1. 背景介绍
在这一部分,需要详细介绍研究的课程背景,如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对象等。
同时,也需要说明研究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本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课程设计
本部分需要详细描述研究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教学策略等方面。
可以分别介绍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3. 教学过程
在这一部分,详细描述研究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同时,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教学实践的情况。
4. 教学效果评价
本部分需要对研究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情况、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教学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引用学生反馈和考核成绩等数据进行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最后一部分需要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可以对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课例研究总结介绍
课例研究总结介绍引言课例研究是指教育实践中通过研究具体的案例来促进教学改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方法。
通过研究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策略的改进空间。
本文将介绍课例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几个课例研究的实际案例,以展示课例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效果。
课例研究的重要性1. 增进教师专业发展课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反思和评估,从而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课例研究还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2. 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例研究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引导和帮助。
通过对学生学习案例的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促进教育改革课例研究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通过研究具体的教学案例,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从而为教育改革提供可行的方案和策略。
通过广泛推行课例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的教育经验共享,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
课例研究的实际案例案例一: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课例研究在一所初级中学进行的一项课例研究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着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对学生的口语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发现学生在角色扮演环节表现较好,但在面对面的对话中仍然存在障碍。
因此,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口语交流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发现学生的口语表现明显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也更加自信流利。
案例二: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课例研究一位小学教师发现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微课例研究报告--成就“张力课堂”的适宜性
一 T I ME E D U C A T I O N
堕 塾宣
Ma r c h
微 课例研 究报告—— 成就“ 张力课 堂’ ’ 的适宜性
周奇 芳
摘要 : “ 张力课 堂” 这 个行动 为音 乐教 学研 究适 宜性 注入 了活力 , 它既看重从 目前的 实践状 态中寻找新 的生长点, 又看重针对 目前 实践 中的问题和 不足 , 追寻这 些问题 背后 的“ 为什 么” , 也是针 对传统教 育 中有 关教 育价值和教 师生存方式的集 中和深度挑战 , 成为一
种 人 性 魅 力的 实践 。本 文 就 此 进 行 了研 究 。 关键词 : 张 力课 程 幼 儿音 乐 八 坼 幼 儿 园 中图 分 类 号 : G 6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本次微型课例研究报告评 比活动 , 正好是我们八坼幼儿 园踏 实开展“ 张力课堂从我做起” 的研究节活动后的梳理 、 反思 的好时 机。 “ 张力课堂从我做起 ” — —这是有 效课 堂研究节 的共 同心声 。 第一 , 主题叙述 : 真迂假究 、 矫情 无趣 。 音乐是听觉 的艺术 , 也是 一种情感 的艺 术 , 音 乐的魅力是 给 人以 自由的想象 空间 。因为每个 孩子体验不 同 、 层次 不同 , 不 同 的文 化背景 、 家庭 的艺术熏陶 , 对音乐 的理解也有所不 同, 一 首歌 给人的感觉是不 是单一 的, 而是丰 富多彩的 , 但在课 堂教学 中教 师要 么为 了“ 规矩 ” 而“ 迂 腐” , 要么 为了“ 生发 ” 而“ 生发 ” , 让人感 到无病 呻吟 , 深究之 , 其实质是 “ 矫情” 。 第二 , 课后剖析 : 耗 时费力 , 情感生硬 。 音乐综合 教学是教学改革 的深化 , 它渗透并融合艺术和人文 精神 , 体现现代学前 教育更注重幼儿 的亲身体验 、 生活经验 和身 心发展规律 等的发展趋势 , 使学科体 系 向纵 向伸展 , 也是精英 文 化向大众文化的 回归。合理地进行学科综合 , 不仅能拓宽幼儿的 审美视野 , 给幼儿广 阔的体验 和表 现音乐的空 间, 而且有利 于提 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 然而 , 在许 多幼儿音乐课 中, 教师为了体验先进理念 , 综合性 能活 动 占用大量的音乐 学习时间 , 占据主导地位 。 《 春天在哪里》 课教学 目的就是 为了让 幼儿体验 “ 快乐 ” 心情 。是否要通 过多 达三 次耗 时五分钟 之多的表演呢?教 师课前 准备 了春 天美景图 模型 , 课堂上组 织量又很大 。如此高耗下 的情感 处理 , 又有什么 实际作用 呢?我园靠近八坼公园 , 完全可 以利用 主题活动去找春 天, 这样有足够的生活体验 后 , 再来唱春天 , 幼儿 的情感决非老师 指挥下 的“ 矫情” 。 第三 , 新方案跟进 : 体验感知 , 唱咏生情 。 新 艺术课程颁 布的今天 , 在教《 可爱的春天》 一课时 , 笔者 以 音乐 为切入 口, 设计思想让学生通过对《 小雨沙沙》 的学 习 、 演唱 、 理解 和想象 , 体会歌 曲所 表现的春天 的意境 , 启发 学生运用音乐 的各要素 , 例如力度 变化 、 速度 变化等来表现 春天的拟人化 的动 静美 。那 天天气也配合 , 下起了小雨。笔者鼓励小朋友 到春雨 中 走一走 , 去 看一看 、 听一听 、 唱一 唱春雨 , 和春雨来个 亲密接 触 。 在对 大 自 然 的追 寻中 , 了解 、 喜欢 春天 , 更加热爱生活 。瞬间 , 孩 子们如 出笼的鸟儿冲 了出去 , 笔者 也和孩子们一起 冲到雨 中 , 并 且吹起 口风琴 , 孩子们和着欢快 的旋律尽情歌唱 。 第 四, 深入研究 : 激情催生颖悟 , 自 在适宜 。 这 一次 , 笔 者摒弃别 人 的看 法 , 也不在 乎 自己是否 “ 哗众取 宠” 和“ 离谱” 。笔者深知 新课 程的颁布 , 已经完全 解开了教师 与 幼 儿以往那种简单 的教与学 的沉重枷锁 ; 艺术教育更需要孩子们 到 自然生活中去感 受 、 去体验 、 去获取更多 的美 的信息 ; 要 把时空 延伸到课外生 活中去 , 让孩子们到 自 然 生个过程 中要 做好 引导 , 让孩子们 真切 地 感受到艺术的无处不在。笔者深深收获成 长 : 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 应多利用机会 让幼 儿去体 验 、 去
文化微课题研究报告模板
文化微课题研究报告模板1. 研究背景(在这一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进行简要介绍。
说明为什么这个微课题具有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读者进入下一部分。
)2. 文化微课题的定义(在这一部分,对文化微课题进行具体的定义和范围界定。
解释课题的概念,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持。
)3. 研究方法3.1 数据来源(在这一部分,介绍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
解释数据来源的优缺点,并说明采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3.2 数据分析(在这一部分,介绍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说明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或者qualitative analysis的方法,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来分析数据。
)4. 研究结果(在这一部分,呈现研究所得到的结果。
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来描述结果。
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结果的意义和影响。
)5. 结论和讨论(在这一部分,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同时,讨论文化微课题的实践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
)6. 参考文献(在这一部分,列出研究中所引用的文献列表。
按照特定的引用格式,如APA 格式,列出文献的作者、出版年份、标题、出版社等信息。
)致谢(在这一部分,对于给予研究帮助的人或机构表示感谢。
并感谢任何其他应该列入致谢的人或机构。
)以上是文化微课题研究报告模板的基本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具体的修改和补充。
爬山虎的脚课例研究
爬山虎的脚课例研究《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读后使人们具体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利用脚爬墙的。
以下是一个《爬山虎的脚》的课例研究: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等词语。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至第5段。
3. 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利用脚爬墙的。
二、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利用脚爬墙的。
三、教学难点:1.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
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第一、二段,现在我们接着学习余下的部分。
2. 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第三段,读后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2)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层:位置;第二层:形状;第三层:颜色。
)(3)学习第一层:位置。
出示画有爬山虎和叶子的投影片。
大家从画面上能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请你认真看图后回答。
(叶柄的反面)再看图,请大家注意叶柄反面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淡绿色)这说明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细丝上)细丝的颜色是淡绿的,不仔细看就很难发现。
因此,作者在文中说“那是我没注意”,他是“没注意”还是“注意到的呢”?这又说明了作者在观察时是怎样的?(很细致)我们应该向作者那样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
我们也只有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知,才能有发现。
谁知道爬山虎的脚长成什么样子?请你读读课文第二层,并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枝状)枝状,像树枝那样分出许多枝条。
现在我们来看投影片上爬山虎的脚,是不是像树枝那样分出许多枝条呢?(像)请你找出描写它形状的句子,并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微课教学设计研究——以小学语文汉语拼音“aoe”为例
微课教学设计研究——以小学语文汉语拼音“a o e”为例摘要:“微课”在“微时代”下已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微课”明显地渗透课堂。
“微课”不仅在学段上有所突出,而且在学科中也是独占一席之地。
本文就以小学语文为主,选取汉语拼音“a o e”为材料进行“微课”的设计,研究“微课”在拼音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细微见解,为“微课”研究提供微薄之力。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拼音,“a o e”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微课教学的定义众说纷纭,专家学者以自己不同领域持有不同的见解。
综合胡铁生、张一春、黎加厚等老师的看法,微课教学的定义可概述为:微课,顾名思义,叫做微型课程,是一种教师依靠互联网技术,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全面培养师范教师技能操作的课程,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课程通过以科学技术的手段将知识技能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称作微课。
以这种观点作为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设计的依据,通过对拼音的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研究来总结微课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的利与弊;再综合学生兼备的特点,得出一个合理答案。
一、拼音教学主题以2016年7月第一版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材料,拼音位于第一单元——认字单元之后的第二单元的内容。
此单元的主题是拼音。
拼音单元的教学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汉语拼音的掌握影响之后的学习,拼音是汉字的基石。
拼音是走向识字的第一步,夯实学生的拼音基础,有助于学生认识汉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学好汉语拼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拼音教学目标(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6-7岁,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好动,喜欢发出小动作,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启蒙阶段。
一年级学生初次正式接触汉语拼音,对拼音的了解不多,认知简单。
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距,学习认知能力因人而异,教学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能准确发出“a o e”的音;张大嘴巴发出“a”,嘴巴拢圆后发出“o”,嘴巴扁扁发出“e”,能够掌握并学会拼音的写法,“a”两笔写成,先写左边半个圆,再写右边竖右弯;“o”一笔写成,从左边绕一圈回到起点,“e”也是一笔写成,先从短横出发向上绕半个圆再往下绕半个不封口的圆。
道法微课例分析
道法微课例分析通过视频导入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索。
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
同时通过视频教学也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实际中,教师为学生播放《家是什么,这就是家》的视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家,然后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
在这过程中,教师采用了问题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能够进行换位思考。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母的艰辛,让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同时通过问题引导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最后,教师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来讨论父母为家庭的付出。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了解父母,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上述教学案例中,还应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对父母日常所做的事情进行了罗列。
在这种方式下,父母所做的事情将会被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艰辛。
在这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与法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很好提升了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感恩的优秀品质。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艰辛,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在这方面认识。
在经过这方面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父母为家庭的付出,为了降低父母的家庭负担,学生需要管好自己,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在家多听父母的话,并且帮助父母做家务,以此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这样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将会得到更好地激发,因此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不足之处就是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影响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坪坝区康居西城小学微课例研究报告
研究主题
动静对比朗读读出真滋味
研究对象
阅读教学中的对比朗读指导
参与人员
五年级语文老师
研究背景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始终发现学生感情朗读是一个难点。课堂中很多孩子读书没有语感,要么平铺直叙,要么就是拖声,有气无力。听着让人很不舒服,根本感受不到语言的美感。尽管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很努力去引导孩子有感情朗读,但收效甚微。为此,我们语文组提出尝试“对比朗读,读出真滋味”的研究,找到感情朗读有效的指导方法,借此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
二、借助研讨纳经验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课前预习以及课前预习的检测。微课例研讨会中,总结了关于课前预习的方法: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预习.除了有明确的预习作业外,一般的预习课文,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五步:一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二查,(查字词典、查找工具书,排除阅读障碍,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信息;三思(思考课后练习);四划(划出重点语句)给课文作批注;五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布置预习作业一定要做到有要求,给方法。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综合分析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于是采用微课例的形式,选择对比朗读去指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微课例展示,周一涵老师执教。
4、研讨总结:对微课例中老师的表现、学生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根据课堂的表现,将形成的对比朗读方法作总结,同时将一些有效的朗读策略在学生学习中进行推广。
其次是注重课前预习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检测的方式应该多样化,避免单调枯燥。可以把它放在课前,小组长检查,或者同学互查,并作好记录,评价;也可以把它放在课上,提问抽查,只不过这样检查的面不是很广。不管怎样检测,都要把评价与检测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5、整理文字资料,形成系统文件。
研究成效
一、对比朗读看成效
通过微课例研究,我们发现学生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检测预习方式多样化,让整个课堂灵动活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2、课中渗透朗读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
1、学生预习作业完成的质量不够好。
2、课前预习检测中,如果老师给的时间太少,就会影响学生思考,从而预期的教学效果就会有些折扣。
研究目标
1、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高段学生语文对比朗读的方法。
2、通过微课例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让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探索出一套培养高段学生对比感情朗读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实施水平。感情的?
问题与思考
通过我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不知道怎么预习,以为只是简单的勾勾画画读读;2、老师的检测没有落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将检测进行到底,落实到位,以促进孩子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培养孩子良好的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