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水养殖业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海水养殖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
宁岳1,曾志南1*,苏碰皮2,郑乐云1,叶金聪1
(1、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013;2、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濒临东海,南接南海,在夏、秋两季受北上黑潮暖流支流的控制,冬春两季又受南下沿岸流的影响,加之有闽江、九龙江、晋江等河流的大量淡水注入,水质肥沃,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为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福建海水养殖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

本文就福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一简要概述。

一、福建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加快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并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等特点。

2009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133942公顷,产量达293万吨,其中海水鱼类养殖面积11454公顷,养殖产量15.88万吨;贝类养殖面积69378公顷,产量212.58万吨;藻类养殖面积31195公顷,产量55.43万吨;对虾养殖面积13691公顷,产量4.87万吨。

同时建立了以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南北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等一批特色优势主导品种生产基地和一批集约化出口商品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为主的发展格局,其中大黄鱼、鲍、牡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等品种养殖产量居全国首位[1]。

2010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又增至303.9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51.7%。

1 海水鱼类养殖现状
(1)人工繁育、养殖的种类及规模
福建的海水鱼类繁殖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已成功培育出大黄鱼、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真鲷(Pagrosomus major)等鱼类苗种。

90年代以来,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本世纪初斜带石斑鱼(青斑,Epinephelus coioides)规模化育苗技术取得突破,迄今我省已开展海水鱼类繁殖和人工育苗研究、生产的种类多达34种(表1),主要是石首鱼科鱼类,其次是鲷科、石鲈科、鮨科和笛鲷科。

在种苗生产方面有的已达到规模化水平,如大黄鱼年育苗量已超过20亿尾,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真鲷、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黑鲷、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斜带石斑鱼、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和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等年育苗量超过千万尾。

在养殖品种及规模方面,迄今我省海水鱼类养殖品种多达30种(表1),年产量15.9万吨,其中大黄鱼5.9万吨,占37.1%;鲷科鱼类1.6万吨,占10.1%;鲈鱼1.3万吨;占8.2%;眼斑拟石首鱼1.1万吨,占6.9%;石斑鱼类1.0万吨,占6.3%,其它鱼类5.0万吨,占31.4%。

其养殖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海水鱼类的繁殖和育苗技术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人工育苗及养殖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海水鱼类人工育苗已向批量化和多品种化方向发展,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方式也从原先单一的室内水泥池工厂化育苗转向室内水泥池与室外池塘人工育苗相结合
两种方式。

目前除大黄鱼、石斑鱼和鲆鲽类等少数品种仍开展室内工厂化育苗外,其他品种基本采用室外池塘育苗,室外池塘育苗方法能大批量生产苗种,满足养殖生产需求。

我省海水鱼类的养殖方式主要有海上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及工厂化养殖三种方式。

海水网箱养殖:海水网箱养殖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我省海水养殖网箱已有507531口,养殖产量12.4万吨,占全省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78%。

其中普通网箱(规格3.5×4.0×3.0)507077口,产量123549吨,主要养殖品种有大黄鱼、鲈鱼、真鲷、眼斑拟石首鱼、石斑鱼等。

近几年,由于沿海经济发展,传统湾内养殖区逐渐萎缩,为了拓展湾外养殖空间,我省研制或引进了抗风浪深水网箱,目前已发展深水网箱454口,养殖产量5542吨,主要养殖品种有大黄鱼、石斑鱼等。

池塘养殖:近几年我省沿海尤其闽南一带部分池塘经过改造转向养鱼。

池塘养鱼一般采用单养和混养两种模式。

单养模式是将大池塘改小、挖深,池内架设网箱并加盖温棚用于养殖石斑鱼,这种养殖方式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混养模式是在池塘开展东方魨、对虾、花蛤混养或石斑鱼与对虾混养等,均取得较好的效益。

我省海水池塘鱼类养殖产量约2.6万吨,占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16.4%。

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鱼是一种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方式,可分为流水式和封闭循环式养殖。

目前我省工厂化养鱼设备较为简陋,基本采用流水式养殖方式,养殖过程大部分靠手工操作,处于工厂化养鱼的初级阶段,主要养殖品种有牙鲆、斜带石斑鱼等。

2 贝类养殖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贝类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建立了鲍鱼、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牡蛎等一批特色贝类优势主导品种生产基地,并显现区域化发展特征。

2009年福建省贝类养殖面积69378公顷,产量达212.58万吨,主要养殖品种有鲍、牡蛎、菲律宾蛤仔、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等,其中鲍鱼养殖产量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70%以上;牡蛎养殖产量145万吨,居全国首位;菲律宾蛤仔养殖面积12904公顷,产量达27.89万吨。

鲍产业(含苗种业和养殖业)已成为福建省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近年来福建省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

由于浅海浮筏式网箱鲍养殖技术的推广,鲍养殖面积、产量及育苗量急剧增长,并形成以罗源湾、南日岛及东山湾等为代表的鲍养殖区。

2009年全省共有15个县(市、区)开展鲍养殖及鲍苗种繁育,从业人员4-5万人;鲍养殖产量2.91万吨,占全国鲍产量的2/3,产值约40亿元,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5.2%;鲍苗种培育场2000多家,年产鲍苗20亿粒,产值6亿多元;鲍产品产值约占全省渔业产品总产值的10%。

2010年全省鲍养殖产量又增至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

此外,鲍养殖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鲍饲料----海带和江篱养殖业的发展,2009年福建养鲍约消耗30万吨海带和60万吨江篱,带动海藻养殖发展产值约20亿元[1]。

福建是中国最大的牡蛎养殖区,养殖产量几乎占全国牡蛎产量的50%[2]。

近二十年来福建牡蛎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尤其1990-2001年间养殖面积由19 920公顷增加到47 366公顷,增幅达137.8%,年平均增长率为11.5%;养殖产量也从352 128吨增加到1 612 987吨,增幅达358.1%,年平均增长率为29.8%。

2001-2005年间养殖面积和产量较稳定,养殖面积维持在4.5万公顷左右,年产量170万吨上下[2]。

2009年全省牡蛎养殖面积35324公顷,年产量144.95万吨,占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的26.37%,占贝类养殖面积的50.9%;养殖产量占全省海水养殖产量的49.46%,
占贝类养殖产量的68.19%。

在福建沿海养殖牡蛎的县(区)中,莆田秀屿区牡蛎产量最高,达16.9499吨,其次为连江、龙海、惠安、漳浦、福清、诏安、平潭、莆田北岸和漳浦[1]。

3 藻类养殖现状
福建藻类养殖历史悠久,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有坛紫菜、海带、江篱(Gracilaria Verrucos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羊栖菜(Sargassumfusiformesetch),以及少量经济价值高、用途广的种类,如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等传统品种,绝大部分海藻资源尚未开发利用[4]。

坛紫菜是福建主要经济藻类养殖品种之一,在我省已有上百年的养殖历史,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优良养殖品种。

随着坛紫菜全人工采苗技术的普及推广,其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从1988年全省养殖面积5200公顷,产量1.1万吨,发展到2005年养殖面积12950公顷,产量3.8万吨,平均单产2938㎏/公顷。

2009年坛紫菜养殖面积保持在2005年水平,达12929公顷,养殖产量却增至5.0万吨,占全国紫菜总产量的60%以上,单产达3825㎏/公顷,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从业人员近10万人,已成为沿海渔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随着坛紫菜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育苗量也随之大幅增加。

育苗数量从2003年的27799万贝,发展到2005年的99743万贝,增幅70%。

2009年全省坛紫菜育苗数量95734万贝,产值达3648万元[1]。

我省坛紫菜育苗主要分布在宁德、莆田、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区。

福建是我国海带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2009年海带养殖面积14703公顷,产量431631吨,占我省大型藻类养殖产量的77.87%;海带苗种产量1785000万株,产值6010万元[1]。

目前我省海带主要养殖区有霞浦、莆田和连江等。

江蓠是提取琼胶的主要原料,又是鲍的最适饵料。

近几年,随着鲍养殖业的发展,江蓠养殖面积迅速扩大,2009年全省江蓠养殖面积达2860公顷,养殖产量67066吨,已成为继海带、紫菜之后我省重要的藻类养殖品种。

目前主要养殖种类是:
除大宗养殖品种坛紫菜、海带、江篱外,裙带菜、羊栖菜等均有一定的养殖面积,2009年裙带菜养殖面积134公顷,产量662吨;羊栖菜养殖面积169公顷,产量1876吨[1]。

此外一些红藻类的海藻如海萝藻,虽具有食用和经济价值,但迄今仍停留在粗放式增殖状态。

4 虾类养殖现状
福建对虾养殖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1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已达15300公顷,年产对虾3万吨,对虾养殖曾为福建渔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福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

然而,90年代初开始由于病毒性虾病的侵袭,使对虾养殖业蒙受巨大损失,1993年我省对虾养殖产量降至6600吨,此后随着对虾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养虾业逐渐复苏,2009年对虾养殖产量回升至4.87万吨,养殖面积13691公顷,其中南美白对虾产量达3.04万吨,占对虾产量62.4%[1]。

目前我省对虾养殖主要有单养和混养二种方式,单养包括高位池养殖和淡化养殖;混养包括虾蛤混养、虾蟹蛤混养和虾鱼蛤混养等。

二、福建海水养殖业存在问题
福建海水养殖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它对推动福建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对海水养殖业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

1 养殖空间日趋萎缩
自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我省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临港、临海工业项目用海占用了大量浅海滩涂,湾内养殖空间日趋萎缩;城市的扩张致使城乡养殖池塘被大量征用;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海中,使一些近岸海域受到严重污染,失去水产养殖功能。

如福建的13个主要海湾中已有5个海湾(罗源湾、湄州湾、兴化湾、泉州湾、厦门湾)养殖业已退出或将逐渐退出,水产品市场需求与养殖用海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福建海水养殖业急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 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局部海域超负荷养殖
福建浅海滩涂养殖缺乏全面规划和有效管理,局部水域养殖面积和密度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超负荷养殖十分突出,养殖对环境和自身的影响问题逐渐显露。

如海上鲍养殖,目前基本采用传统成片连排的渔排筏架设置,布局不科学,水流通透性差,水交换率低,如罗源湾、漳浦古雷的鲍养殖;一些湾内牡蛎养殖无限制扩大养殖面积,造成局部海区饵料生物供应不足,加上养殖密度增大,海区流速减缓,降低了饵料的可得性,导致大片牡蛎处于饥饿状态,生长速度减慢,如诏安湾、大港湾的牡蛎养殖。

局部海域超负荷养殖,导致养殖环境不良,养殖生物极易发生大面积死亡。

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养殖区呈现单品种养殖状态,一般贝类养殖所占比重较大,鱼类、藻类和甲壳类所占比重较小。

港湾贝类养殖量过大,不仅影响整个海湾养殖生态系统,而且导致风险集中,影响养殖产量和效益。

3 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苗种生产、流通管理不规范
近年来,虽然福建水产苗种繁育体系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投入资金有限,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速度缓慢,开展良种选育和原良种的保种、提纯复壮研究滞后。

许多育苗场因规模小、效益差而无力引种更新亲本,培育的苗种抗病力弱、品质下降,并直接导致养殖个体小型化、长成慢、出肉率低等经济性状持续衰退现象,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质量。

福建水产育苗场多属个体或家族式企业,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育苗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污染海域环境。

苗种采购、出售未经有资质的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就直接进入养殖场,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4 养殖技术粗放,养殖病害频繁发生
目前福建海水养殖业生产效率仍较低,且大都还采用传统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养殖过程大量投饵、施肥及使用各类消毒剂、杀虫剂,养殖自身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我省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所用的饲料大部分仍是冰鲜或冷冻小杂鱼,既破坏渔业资源,又严重污染养殖水域,导致养殖病害频繁发生。

据估算,每年因病害造成的养殖产品损失达数亿元。

5 养殖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性都有很高的认识和要求,而目前的养殖生产环境、产品质量标准、药残监控等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同时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及港口船舶排放废油正成为影响养殖水域的外源污染源。

水域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危害海水养殖产品的生长,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严峻挑战。

6 养殖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弱
目前福建海水养殖还处于分散经营的格局,大部分为个体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竞
争力弱;同时品牌创建和培育意识不强,水产养殖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在国内外缺少影响力和知名度,如福建鲍鱼、紫菜、牡蛎等许多海水养殖品种产量虽居全国首位,但与其地位不相匹配的是,其效益与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零散、小规模、竞争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品牌等是福建海水养殖产业的共性,这种以养殖户为主的经营体制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对策
1 合理规划养殖海区,优化养殖环境,构建安全、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
(1)科学确定海区养殖容量,控制养殖强度。

重新制订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规范、标准。

科学规划、确定水域养殖面积和密度,增强海水的交换能力,使养殖负载量与养殖区生态环境相平衡。

(2)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环境,增加养殖多样性。

在养殖方式上,应增加养殖多样性,长期集中、单一放养某个品种会造成局部养殖水域生物多样性破坏,影响水质、底质环境。

在某一养殖水域,可合理优化、搭配养殖品种,增加养殖多样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鱼贝藻轮养已收到了良好效果,可有效降低养殖生产对环境污染,提高单位水体产量。

(3)加快研制抗风浪养殖设施。

开发具有抗风浪、抗流的养殖设施,把养殖水域从湾内向湾外推移,提高水域利用率,减少养殖环境污染,达到持续发展目的。

(4)开发优质高效配合饲料。

饲料的营养和质量是关系养殖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营养全面的优质配合饲料的开发、使用和普及是水产养殖业技术进步的关键性标志。

(5)加强病害综合防控,规范渔用药物使用。

加强养殖环境监测和水产疫病的防控,加快研制开发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的无公害渔药,研发渔用疫苗、天然中草药制剂等“绿色药”,科学合理使用药物,以提高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效果与海产品品质。

2、完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研究,促进海水养殖良种化
种质资源保护关系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良种培育的原始材料和物质基础。

因此应充分发挥福建资源优势,开展福建海水养殖品种种质资源评估,建立原、良种场,加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海水养殖品种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关键。

应对我省重要海水养殖品种开展长期、系统的遗传育种研究,通过引种、选育、杂交等育种手段,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系)。

同时加快引进新的优良养殖品种,研究其种苗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保证养殖的种苗供应。

3、大力推进海水养殖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是促进渔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的海水养殖龙头企业。

从品牌化、工业化等方面提升整个产业水平,推动海水养殖业向现代化渔业发展。

(1) 公司+基地+科技+养殖户模式。

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以大中型养殖企业为龙头,辐射带动养殖户,连接国内外市场,实行生产、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管理。

(2) 专业市场+养殖户模式。

通过产地批发市场的集散作用,把分散生产和国内外大市场联系起来,有利于养殖户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安排生产,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

(3)社会化服务组织+养殖户模式。

围绕主导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兴办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发挥这些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保障主导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

(4) 中介组织+养殖户模式。

通过组建养殖专业协会等形式,由协会提供产销信息、组织技
术培训、协调安排生产,提高养殖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服务水平。

(5) 运销专业户+养殖户模式。

充分发挥海产品购销专业户的作用,连接产销,特别是对于需保活保鲜水产品的销售,可显示出灵活、快速的优势。

4 加快制定健康养殖和水产品安全标准
重点围绕我省主要海水养殖经济品种,尽快制定和完善现有海水养殖和与质量安全有关标准;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海水养殖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与国际、国内市场相适应;加快无公害海产品养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强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和质量认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海水养殖区、专业生产基地和流通市场建立一批海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等在水产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符合要求的检测站点,对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福建渔业年鉴[M],2009.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福建渔业年鉴[M],1990-2008.
[4] 福建农业资源与区划「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