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蝶恋花学案 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虞美人蝶恋花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案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虞美人蝶恋花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案

虞美人蝶恋花一、学习目标1.了解词以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从诗歌中悟人生的诗意情怀。

4.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二、学习重难点:1.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2.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3、掌握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知识积累】〖关于词〗1、词是韵文文体之一,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极盛于宋。

2、词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所以又被称为曲词、曲子词、乐府、歌曲、乐章、琴趣等;后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被称作诗余;因其句式长短不齐,故也称长短句。

3、由于词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属于某种词调。

每种词调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常见的词牌名有:满江红、摸鱼儿、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扬州慢、声声慢、浣溪沙、苏幕遮、菩萨蛮、念奴娇、虞美人、浪淘沙、如梦令、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4、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词调中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学术语为“片”或“阕”。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5、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6、关于李煜失败的君王: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

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世称其为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李煜出降,被囚汴京,“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在被俘两年后写了《虞美人》一词,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伎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赐酒将他毒死。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虞美人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虞美人学案 苏教版必修4

虞美人【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学习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1、简介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 (961——975)中,前半生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

国亡降宋后逢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

作了阶下囚后,朝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在他过完41岁生日那晚,被宋太宗赐酒毒死,留下了一首绝命词作—— 《虞美人》。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被称为“千古词帝”。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2、朗读课文一、导入新课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预习反馈】:学生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小组分工,协作探讨,积极展示):⒈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作者是怎样来写的?词眼:愁实:春花秋月虚:往事 实:小楼东风 虚:故国明月 虚:雕栏玉砌实:朱颜①虚实结合②对比③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

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的作用: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学案专题三专题写作笔落惊风雨Word版含高品质版

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学案专题三专题写作笔落惊风雨Word版含高品质版

专题三写作导教案训练目标 1.认识文学短评写作的主要特点。

2.掌握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与内容。

3.能初步掌握文学短评写作的方法和过程。

文学短评属于文学谈论。

文学谈论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门派、文学作品、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进行解析和谈论的文章。

高中生写文学谈论,一般只要求对详尽的文学作品进行解析和谈论,写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这类文学短评固然篇幅短小,但也一定是一篇结构完好、层次清楚、看法鲜亮、语言流畅、短小干练的文章。

文学短评也有人称它为鉴赏短文。

文学短评虽小,但应“五脏俱全”。

写作时要以文学理论为指导,以作品资料为依照,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点。

技法指导文本借鉴一、课内文本借鉴两位堕落人,一曲《琵琶行》;一个琴上弹幽怨,一个笔下写愁思。

才子才女的心音共鸣,留下了千古绝唱。

泪湿青衫,动人至深。

《琵琶行》这部经典之作,写尽“天涯堕落之恨”。

诗中三次写月,不但是情节发展的示意,还是诗人感情变化的标记。

月亮的描述,凄冷的境界,使这首叙事诗内涵更深,神韵更足。

细品诗中三次对月亮意象的描述,试就此中一处,写一则文学短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文本借鉴报秋宗璞仿佛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经是长夏季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还没有打点好,突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堵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欣然。

这花一开,没几日即是立秋。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声赋教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声赋教案苏教版必修4

秋声赋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秋声赋》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散文代表作之一。

把此文与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板块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接着,用多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然后,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并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委婉地表露了自己的心绪。

在写法上,本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

教学时应以体味作者复杂的人生感悟为重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主旨。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

思路方法设计思路:首先要扫除阅读上的障碍,作为一篇时文(赋),学生不借助工具书而想读懂它的确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本;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存在的语文因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进一步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刘禹锡同题文以及南宋末词人蒋捷《声声慢·秋声》词,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CAI课件,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3遍,做好背诵的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学习作者描摹抽象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渲染环境气氛的技巧。

2.《秋声赋》是赋体散文,语言简约抽象,学生借助注释粗通其意,通过分组讨论弄懂文章;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在层次,进而把握文本主旨。

最后进行比较阅读。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滕王阁序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 (2)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滕王阁序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 (2)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滕王阁序第三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的情感;2、归纳全文的写作特色。

【预习反馈】(请全班选派一名代表初步说一说)【合作探究】<老师提问>1、请深入体会全文所蕴含的情感?答案:(1)、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

“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

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

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文章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

A 、宇宙没有穷尽“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

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

B 、人生难免失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

举目无亲,无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C、壮志难酬的痛苦“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

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婉约词作风格特点;(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3)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重点与难点】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

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

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中包含的至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课前预习】简介柳永【互动设计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柳永”。

见学案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登高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登高学案 苏教版必修4

登高【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李商隐的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学习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相关知识链接>1.杜甫及其作品《登高》的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1)、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3)、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笔落惊风雨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苏教版必修4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笔落惊风雨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苏教版必修4

虞美人蝶恋花第雨霖铃声声慢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诗句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B.设问,比方;C.对偶,比方;D.对偶,用典。

答案:A2.下列各句中,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槛菊愁烟兰泣露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C.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解析:C项为干脆抒情,A、B、D三项都融情于景。

答案:C3.下列诗句,不是干脆抒发情感的一项是( )A.寻找寻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解析:C项属于借景抒情。

答案:C4.下列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依声”。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

它以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按词的写作风格分类,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解析: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答案:D5.(2024·南通市模拟)下列各句,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项是( )A.“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家应与宽广的胸怀虚心接受他人的指责,旁观者清,真诚接受他人的看法,能够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教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教案苏教版必修4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本板块所选的四首词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各一首,这四首都是婉约词,且表达的情感有类似之处。

李煜的《虞美人》写他亡国后内心绵绵的愁怨。

晏殊的《蝶恋花》细腻地表达了痴情女子的离恨别愁。

柳永的《雨霖铃》基调低沉,“离情”线索贯穿全篇,词中只出现了一个“别”字,但字里行间却处处见“别”情,实在高明。

李清照的《声声慢》充斥着冷清、愁苦的气氛,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寡居时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由此看来,四首词中的感情都可以归结为“孤独愁苦”。

教学重、难点是从意象出发,整体把握词的意境,感受体会词人们抒发的人生愁苦,并以此来探究四首词表达的感情存在的差别。

另外品味四首词各异的语言,赏析它们各自独有的艺术手法也应作为教学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首词虽同属婉约词,但前两首在词境的开拓上有大气魄,境界阔大深远;而后两首词则在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方面有独到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和体会。

思路方法本板块所选作品文意理解的难度都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因此学习这一板块,可以按照诵读、涵咏、赏鉴的过程来进行。

词有合乐可歌的特点,比之诗更便于吟诵,所以教学中诵读仍是很重要的一环。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词人细腻的情感,感知词的内涵,在诵读时要注意词的平仄和押韵,读出感情,读出内涵。

涵咏即咀嚼回味,细细品味词的内蕴,通过涵咏就可以慢慢进入词的意境中去,可引导学生从词的章法入手,通过想象联想来进行品味。

通过对词的意境的把握,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对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进行评价了,这就是鉴赏。

课堂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力求让学生体会到词别是一家的风味。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1.回顾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各首词的重要思想内容。

通过诵读品味词的语言、音韵之美。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雨霖铃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雨霖铃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1、走近柳永:柳永,字耆卿,名三变,世称柳屯田。

屡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

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他是北宋词坛的重要作家,婉约派的典型代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重要基础夯实>3、字音寒蝉 chán 骤雨zhòu 暮霭ăi 凝噎yē4、字词义沉沉:深厚的样子。

都门:国都之门。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预习反馈】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链接部分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

导入新课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合作探究】一、读课文,思考:1、朗读正音体会本词的感情基调。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声声慢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声声慢学案 苏教版必修4

声声慢【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3、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相关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

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

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背景简介《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3、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菩萨蛮》、《武陵春》、《声声慢》等。

《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婉约派正宗词人。

4.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á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时期的李清照。

清代王士嫘léi将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重要基础夯实>1、字音梧桐wú堪摘kān 凄惨cǎn寻觅mì2、词语凄凄惨惨戚戚戚戚:忧愁悲哀的样子。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蝶恋花》教案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蝶恋花》教案

蝶恋花教案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1节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句,传诵颇广。

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关于作者:人物评传晏殊(991-1055),字同叔。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一。

有胡亦堂辑《晏元献遗文》一卷。

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

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

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笔落惊风雨 蝶恋花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笔落惊风雨 蝶恋花学案 苏教版必修4

蝶恋花【学习目标】1、分析全词的内容 ,体会全词的情感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相关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晏殊 ,字同叔 ,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汉族 ,抚州临川文港乡人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 ,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 ,仁宗至|和二年 ,六十五岁时过世 .性刚简 ,自奉清俭 .能荐拔人才 ,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 ,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 ,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一说删并?世说新语? .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2、词调简介蝶恋花 ,是中国词牌的名称 ,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 ,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 "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其词牌始于宋 .分上下两阕 ,共六十个字 ,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 .自宋代以来 ,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 ,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 ,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 .还有以?蝶恋花?为名的电影和歌曲 .<重要根底夯实>1、字音槛菊jiàn 不谙ān 彩笺jiān 尺素sù2、字词义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 ,通常为一尺长 ,称为 "尺素〞 ,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碧树:绿树 .朱户:指富贵人家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词人 ,他擅长小令 ,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语言婉丽 .他的?浣溪沙?中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二句 ,传诵颇广 .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 ?对 ,他就是晏殊 .今天 ,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预习反应】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链接局部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根底知识局部内容 .【合作探究】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明确: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 ,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 ,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 (象征品格的幽洁 ) ,这里用 "愁烟〞、 "泣露 "将它们人格化 ,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 ,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因此说 ,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 ,写罗幕的 "轻寒〞 ,与 "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特别点出 "双飞〞有什么意味 ?明确: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 ,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 ,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 ,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 ,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 .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 ,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 ,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 ,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外表上是只写客观景物 ,实那么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真乃 "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 "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 ?有没有别的信息 ?明确:这句在时间上由 "今晨〞回到 "昨夜〞 .有两点变化 .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 "离别〞 ,二是 "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 .|明月本无知无情 ,它只顾光照朱户 ,原很自然;既如此 ,似乎不该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 ,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问: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明确: "昨夜〞承上 "到晓〞 ,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 "离恨〞 ,反照 "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 "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 ? "凋〞字如何理解 ?明确: "昨夜西风凋树〞 ,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 ,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足见西风之劲肃杀 , "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故 "凋〞字既写出了景 ,又道出了情 .⑶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 ?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明确: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 ,就要想法排遣 ,于是 ,她 "便独上高楼〞 .|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 ,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有人说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 ,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 ,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 ,但感情是悲壮的 ,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 ,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 ,境界高远 ,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 .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 ,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 ?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明确: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由于高楼骋望 ,不见所思 ,因而想到音书寄远: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两个分句一纵一收 ,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 ,更加突出了 "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 "山长水阔〞与 "望尽天涯路〞照应 , "知何处〞的感慨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 ,它的上、下片之间 ,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 .上片取境较狭 ,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 ,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 ,作者用了衬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 .前者如 "槛菊愁烟兰泣露〞 ,是以悲景写愁 ,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后者如 "燕子双飞〞、 "明月穿户〞 ,都以乐景写悲 ,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当堂检测】1.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槛菊 (jiàn ) 不谙 (ān ) 彩笺 (qiān )B.凝噎 (yē ) 暮霭 (ǎi ) 玉砌 (qì )C.纶巾 (ɡuān ) 豆蔻 (kòu )跬步 (ɡuǐ )D.商贾 (ɡǔ ) 忏悔 (chàn ) 松柏 (bó )答案:B2、阅读下文 ,答复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1 ).对这首|词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 ,形容美人步态轻盈 . "芳尘去〞 ,指美人离去 .B. "锦瑟〞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 "锦瑟〞意思相同 ,都是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C. "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 , "琐窗朱户〞是写房屋华丽 , "只有春知处〞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 .D. "飞云冉冉〞是实写眼前的景色 , "蘅皋暮〞是说暮色降临 ,在长着杜蘅 (一种香草 )的泽边高地徘徊已久 .答案:C(2 ).对这首|词的分析 ,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首|词以美人离去发端 ,似写相思之情 ,实那么抒发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 .B.上阕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的场景 ,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阕写春归冉冉 ,云水相隔 ,音讯难通 ,只能题诗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 ,自成意境 ,有天衣无缝之妙 .D.词末借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物象 ,用比喻、拟人及夸张手法写闲愁 ,用语工整 ,意味深长 .答案:D【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做好课后配套的相关练习 .。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蝶恋花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蝶恋花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4

蝶恋花雨霖铃总体设计教材概述《蝶恋花》《雨霖铃》——是本版块“词别是一家”部分的第二、三篇阅读材料。

作者分别是晏殊、柳永。

两位都是北宋初年的词人,见证着词由发展走向成熟,在中国词史上占有各自的地位。

两首词,都是描述分离之事,却是一雅一俗,正好代表了当时词发展的两种不同倾向。

因为风格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完全不同。

《蝶恋花》含蓄,寄托比兴,融情于景;《雨霖铃》直接,白描铺陈,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手法,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这两种同一时期的不同词风,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欣赏不同的创作手法,同时也透过字句领悟词中缱绻的情感,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审美的体验。

思路方法两首词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关注在表达离情别绪时这两首词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及词中所展现的曲折内心世界。

使学生在写作上得到启示,在情感上得到熏陶。

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例如,《雨霖铃》是一首极富韵律的词,听一听配乐朗诵,更有助于其音乐性的表现。

总之,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媒体呈现(音乐、幻灯片、语言材料);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准备:1.熟读两首词。

2.初步了解晏殊与柳永。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与柳永的基本信息。

理解情与景的不同关系,品味两首词对情与景的不同处理方式。

欣赏两首词的不同语言艺术,感受词的多姿风格。

2.欣赏词作上下片景与情的起承转合。

体会两首词不同的情感表达,一个收,一个放的不同形式。

3.通过两首词的学习,受到人类普遍性情感的感染,体会到一些深广的内涵。

透过字句感受不同词家的不同人生,对人生况味有更深入的体会。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关于离别与思念,相信我们已接触太多太多,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正因为有了别离的痛苦,于是才产生了这么多令人怦然心动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殊与柳永的词,看看他们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离愁别绪。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笔落惊风雨 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笔落惊风雨 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琵琶行并序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全诗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预习反应】一导入新课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两人的命运相似 ,都被遗弃 ,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到达了情感的和谐 ,成为知音 ."江州司马 ,青衫泪湿 ,同在天涯 .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 ,不在他处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合作探究】一、细节探讨(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 )(2 )、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 "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试做具体比拟 (试用原诗文概括答复 ,齐读相关诗句 ,感受"沦落〞之情 )答案: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局部 ,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 ,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商妇怨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局部 ,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 ,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 ,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 ,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 ,有酒无乐 ,送客惨别 ,其情凄凄 . (谪居九江 ,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③ "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琵琶声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 (琵琶声 )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 ,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 ,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 ,一个善听 (善写 ) ,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 ,枨 (chéng ,触动 )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 ,句 (gōu ,勾 )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 - -白居易祠 ,祠中著名的对联 .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 ,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 ,勾留即逗留 ,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4、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 .诗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 .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 ,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 ,自伤身世 .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 ,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二、把握诗人深沉的感情 .1、谁解琵琶声(1 )读了本诗 ,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 ,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慨 .但是 ,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 ,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答案: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 "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 ,风寒月冷 ,琵琶女独守空船 ,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消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 "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 ,忽高忽低 ,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 ,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 ,可谓色艺超群 ,名噪京华 ,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 ,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 "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 ,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 ,好景不长 ,时光不再 . "弟走参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女 "年长色衰〞 ,生活变故 ,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 ,她 "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 ,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 "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 "冷涩〞 "凝绝|〞 ,音乐之声 "暂歇〞(由于心情沉痛 ,越来越消沉 ,以至|于停顿) ,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留神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 ,绝|非柳暗花明 ,重见天日 ,而是以刚毅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 ,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 ,但薄情的丈夫 "重利轻离别〞 ,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 ,悔恨交加 ,故而音乐之声如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 , "四弦一声如裂帛〞 (帛裂也是心碎 ) ,是愤激的哀号 ,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 总之 ,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 ,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 ,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 ,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 ) ,让人如闻其声 ,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 ,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2、谁解青衫泪(1 ) "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答案:诗人泪洒青衫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 ,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 ,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 ,誉满天下 ,然而今朝沦落 ,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 ,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 ,因而情感相通 , "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 ,伤己 ,两重感伤交融一体 ,积累沉淀 ,诗人怎不悲怆满怀 ,泪洒青衫 ?这 "泪〞 ,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 ,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3、谁解风物意(1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 ,同样 ,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答案:篇首|的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表达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 ,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 ,令人顿感秋凉袭身 ,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 ,表达别时景象 ,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 ,溶溶月色 ,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 ,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 ,但其感情仍在扩散 ,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 ,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 ,衬托了音乐效果 ,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 "绕船明月江水寒〞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 ,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 ,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 ,叠加在一起 ,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假设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 ,凄美哀人 .三、小结:一千多年前 ,一个文人骚客 ,一个天涯歌女 ,因为音乐 ,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这个不朽的夜晚 ,浔阳江的悠悠江水 ,瑟瑟秋风 ,清冷的月光 ,飘飞的荻花 ,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 -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 ,踏着湿漉漉的诗行 ,平平仄仄地走着 ,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 ,沾湿了历史的脸庞 ,永远都无法抹去 .【当场检测】1.全是侧面衬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2.?琵琶行?序言中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句 ,与这话相照应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B.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 D.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琵琶行?序言中有 "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一句 ,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 .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 ,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 "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 ,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4.以下几组中最|能表达 "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 ](1 )篇幅较长 (2 )篇幅较短 (3 )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4 )句法往往长短参差 ,富于变化 (5 )音节、格律一般比拟自由 (6 )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A. (2 ) (3 ) (4 ) (6 ) B. (1 ) (3 ) (4 ) (6 ) 1.②正面写琵琶技艺 .④写琵琶女的身世 . 2.B 3.C 4.C 【作业布置】找出全诗中关于音乐描写的句子 ,并将它划出来 .[板书]风物意 - -一枝一叶总关情琵琶行 (并序 ) 白居易琵琶声 - -尽诉心中悲悱情青衫泪 - -同是天涯沦落人风物意 - -一枝一叶总关情。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琵琶行并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琵琶行并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琵琶行并序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琵琶行并序》——是本单元“诗从肺腑出”部分的第三篇阅读材料,它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诗歌通过诗人亲身经历,叙写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诗歌“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善于运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外,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精到传神的描摹,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难以言说的情感。

同是,诗中一段对音乐的描绘历来为人所称道。

总之,《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佳作。

学生通过对此篇课文的学习,一方面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得到一种情感的陶冶,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一些感悟。

思路方法本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品味诗人描绘音乐的高超技术,欣赏诗人对景物与人物的准确把握,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认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主题,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生活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例如:播放一段配有琵琶曲的课文朗诵,展示琵琶这种乐器的图片,以及秋天的风景图,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情景。

另外,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最好让学生预习准备:1.疏通生字词,熟读《琵琶行并序》。

2.对白居易更进一步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歌行以及诗人白居易的有关知识。

分析鉴赏诗人描摹音乐的片段,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品味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歌构思的巧妙,理解琵琶女与贬谪诗人的内在联系。

3.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设计第1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的抒情诗非常发达,但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却是凤毛麟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蝶恋花
【学习目标】
1、分析全词的内容,体会全词的情感。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相关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

性刚简,自奉清俭。

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

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2、词调简介
蝶恋花,是中国词牌的名称,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其词牌始于宋。

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

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

还有以《蝶恋花》为名的电影和歌曲。

<重要基础夯实>
1、字音
槛菊jiàn 不谙ān 彩笺jiā
n 尺素sù
2、字词义
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长,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碧树:绿树。

朱户:指富贵人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句,传诵颇广。

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预习反馈】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链接部分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

【合作探究】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明确: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明确:(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

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明确: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

有两点变化。

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
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明确:“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明确:“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明确: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

|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

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明确: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

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

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槛菊(jiàn)不谙(ān)彩笺(qiān)
B.凝噎(yē)暮霭(ǎi)玉砌(qì)
C.纶巾(ɡuān)豆蔻(kòu)跬步(ɡuǐ)
D.商贾(ɡǔ)忏悔(chàn)松柏(bó)
答案:B
2、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形容美人步态轻盈。

“芳尘去”,指美人离去。

B.“锦瑟”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锦瑟”意思相同,都是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C.“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是写房屋富丽,“只有春知处”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

D.“飞云冉冉”是实写眼前的景色,“蘅皋暮”是说暮色降临,在长着杜蘅(一种香草)的泽边高地徘徊已久。

答案:C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美人离去发端,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抒发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

B.上阕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的场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阕写春归冉冉,云水相隔,音讯难通,只能题诗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

D.词末借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物象,用比喻、拟人及夸张手法写闲愁,用语工整,意味深长。

答案:D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做好课后配套的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