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收入分配的几个误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收入分配的几个误解
2011年04月06日09:51 来源:东方早报
收入分配是中国公共政策的关键议题之一。最近《麦肯锡季刊》的一篇文章,我以为是普通民众消除对中国收入分配几大误解的必读文献之一。特此分享读后心得。
麦肯锡中国企业经济学家理事会的部分专家最近聚首北京,探讨了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政策选择。讨论发言的主要内容刊载于麦肯锡的自有媒体,根据会议记录,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是稳定下降的趋势。如果这个趋势持续,投资不可能持续,依赖投资驱动的增长也不可持续。投资率高,主要是因为储蓄率高。
误解一,中国国内消费不足是因为老百姓的储蓄率居高不下且一直增长。
其实,研究表明,居民部门储蓄率没有显著变化,倒是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增加得比较快。通过分析各个部门储蓄占GDP的比例,企业储蓄占GDP的比例也比较高。事实上,居民部门收入占GDP比例在过去10年里是显著下降的,且下降幅度比较大。普通中国人之所以消费率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收入减少,而不是因为储蓄增加。比较政府、居民、企业这三个部门,居民收入比例在下降,政府部门收入比例在上升,企业部门收入比例也在上升。而居民部门收入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收入在下降(1995年以后下降更明显),个体企业收入也在下降。
误解二,政府法定最低工资可以提高整体居民收入。
通过对劳动和资本关系的研究,发现这两个要素的替代性极强。工资增加了,就业就会增长得慢。资本和劳动间替代弹性表明,当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价格增加1%时,就业会降低1%。这说明政府力推的最低工资制度作用有限。地方政府把最低工资提上去了,就业就会降下来,反而会加剧收入分配的问题。结果,涨工资不是增加了全体劳动者报酬,而是减缓了就业增长速度。
误解三,地方政府争相抬高最低工资有利于改善各地收入分配。
现在学界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最低工资制和集体协商制不可持续,担心这两项政策可能把蛋糕变得更小。根据官方数据,目前中国受最低工资制度影响的人不到5%。各地方政府竞争性地更新最低工资水平,短时间内工资增长会很快,但很可能要面对不可持续的后果。
误解四,社会保障缴费越多越感安全,越敢消费。
中国社会保障负担特别重。粗略估算如下:基本工资的28%是养老保险:企业交20%(员工基本工资的20%),员工个人账户缴8%,;职工医疗保险:企业交基本工资的6%,个人交2%,两项相加是8%。以上总计36个百分点,再加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差不多要占职工基本收入的40%。这个负担不可谓不重,既影响就业的增长,也影响劳动者收入
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信息不透明几乎使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完全失去对居民消费的正面刺激效果。美国政府每年会给每一个纳税人寄一封信,明确告知该纳税人退休后,每月有多少来自社会保障的收入。但由于政府尚无法提供这个信息,普通中国人对政府社会保障制度能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多少确定收入全不知情,也就根本不可能把它当成一个未来的可靠收入来源。未来犹在五里雾中,今时又如何放胆消费?
中美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春节临近,无论中文讲得好不好,老外大都会说声“恭喜发财”,而老外的报纸,也关注着中国涨工资之事。
日本《产经新闻》1月25日报道了中国的“收入倍增计划”。文章说,中国启动“收入倍增计划”,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如果工资标准连续5年实现每年增长15%,那么薪金收入就将翻番。
文章分析认为,工资大幅上涨会推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可能导致外资加快撤离曾以廉价劳动力吸引投资的“世界工厂”。不过,中国的做法也隐含着这样一种目的:希望借此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此举的真实意图,似乎是将中国的经济增长支柱,从劳动力单价较低的制造业转移至金融业和服务业”。
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也要增加,韩国《中央日报》对此予以关注。该报1月24日的文章称,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经济给力。
文章表示,201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超出预期的增长(10.3%),其中农村的力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是因为,去年中国农村的收入创下了25年来的最高增幅。在中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超过一半以上,因此,农村收入增加意义重大。这将有助于中国转变为“世界市场”,但如果考虑到城乡间较大的收入差距,还有待时日。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增加了10.9%,城镇人口人均收入增加7.8%。中国的农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是自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
不过,尽管中国的GDP已是世界第二,但同富裕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悬殊。
自1950年以来,中国人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是美国人的10倍多。1980年,普通中国人的年购买力相当于525美元,现在的数字在5000至6000美元之间。同一时期内,每名中国工人的生产力由美国工人的3%提高至19%。近5年来,美国经济仅增长了5%,而中国经济增长了70%。
这组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1月23日文章提供的数据,听起来令人兴奋,只看这组数据,似乎中国“赶英超美”的目标近在咫尺,但该报提醒说,各国之间的比较,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一本新作《富与贫》引人深思。作者米拉诺维奇将对国际不平等的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他指出,令人吃惊的经济情况使得富裕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富国仍有优势。
他说:“如果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印度将需要增长17%,这一增长率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需要增长8.6%,才能防止绝对收入差距加大。因此,虽然中国和印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扩大了,这点不足为奇。”
《环球邮报》的文章提供了一串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在中国人的购买力由每年525美元提高至5000美元的同时,普通美国人的购买力由2.5万美元提高到了4.32万美元。这意味着中美收入差距由2.5万美元左右扩大至3.8万美元。即使最富裕的中国工人要想接近最穷困美国人的购买力水平,也仍需很长时间。
米拉诺维奇认为,如此大的差距“后果很严重”。首先,推动大量人口外迁的国内不平等在未来几十年中必将继续存在;其次,社会阶层的陈旧理论应被取代。如今,80%的收入差距是由地理位置引起的,只有20%是由收入分类导致的。这些地理障碍,可能比19世纪古老的阶级障碍更加难以逾越。
收入翻番之后未必你就更富
2011年04月06日09: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近,中国许多省份都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在《规划》中都赫然写着,在第十二个五年中,要实现“人均收入翻番”。例如,海南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国企资产规模、经济效益、职工收入“三个翻番”。再如,提交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便写有“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翻番”。
规划让人满怀憧憬。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希望在人均收入翻番的同时,收入差距能够减少。理由很简单,一个月收入两万的人,与一个月收入一千的人,在2015年后,“收入翻番”的结果会如何?
2011年,月收入两万的人,与一个月收入一千的人,收入相差20倍,绝对值相差19000元。2015年收入翻番后,月收入两万的人,收入增加到了4万元;而月收入1000元的人,收入增加到了2000元,收入相差仍为20倍。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可收入的绝对值变了,从相差19000元到相差38000元。您说,高收入者是不是越发地富了,低收入者是不是越发地穷了。所以说,收入翻番之后,没准儿你会更穷。
不只如此。
因为这种比较中,不包含物价上涨因素。而物价上涨因素对高收入与低收入者的影响,是迥然相异的。在物价上涨的CPI中,食品价格上涨首当其冲。比如2010年,CPI上涨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