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理论综述:竞争理论与资源观的理论纷争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竞争理论与资源观
的理论纷争与融合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企业竞争优势一直是企业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外关于企业战略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以Porter为代表的竞争理论和以Wernerfelt,Barney等人为代表的资源能力理论。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这两种理论是在彼此分立和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目前的国外文献显示,这两种理论相互吸纳对方的观点并走向融合。文章试图对这两种理论做一个综述性的介绍,以期清晰地介绍两种理论的观点和发展脉络。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竞争理论;资源观的理论
企业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Porter,1991),是战略领域的核心问题。Porter(1980)从企业外部,即从产业结构(Industry Structure)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并构建“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s)。他的思想很快受到资源观学者的批评。Wernerfelt,Barney等人在继承Penrose思想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角度研究竞争优势。而Porter则在其产业结构分析基础上,又对企业
内部活动进行分析,即“价值链”(Value Chain)方法(Porter,1985),从而完善了自己的竞争理论。对于资源观的理论性与研究方法,Porter(1991)提出了质疑,但他也承认资源观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概念和思想,而资源观学者也不断接纳Porter竞争理论思想,并将自己的VRIO(Barney,2002)分析框架看作是Porter竞争理论的补充和逻辑扩展(Barney,1991,2002),两种理论逐渐出现了融合的态势。本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论述和比较,希望能对二者的发展做一个清晰的梳理。
一、竞争观和资源观的理论来源
1. Porter竞争观的两个理论来源。Porter的竞争观思想基本上有两个理论框架:“结构—行为—绩效”(SCP,structure—conduct—product)和“强项—弱项—机会—威胁”(SWOT,Strengths —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来源于对基于对行业内部的寡头集团和新竞争障碍的分析,Bain(1956,1959)提出所谓“S-C-P”模型,即技术要素决定行业结构,行业结构影响企业行为和绩效。其逻辑在于,通过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和高集中度等优势,企业依靠限制产出、实施垄断、提高进入障碍来阻止竞争,从而获得良好绩效。Porter将Bain的思想引入到战略管理理论中,从产业结构角度解释企业战略的制定以及竞争优势的获取,即“五力分析模型”。
Andrews(1971)构建的SWOT战略分析框架认为,只有能利用自身强项(Strengths)去开发使用环境中所存在的机会,同时能够隔绝威胁和克服自身弱项的企业才可以获得竞争优势。Porter的“五力分析模型”吸收了SWOT中所提到外在环境要素,其“价值链”则吸收了“强项”和“弱项”的思想。
2.资源观的起源与发展。资源观将企业看作是一组特定资源和特殊能力的结合体。最早将该理论命名为“资源观”(The Resource—based View)的是Wernerfelt(1984),但资源观的起源可以上溯到Simth和Marshall,Penrose(1959)发展了Marshall 的企业内部成长理论,认为企业增长的边界存在于企业内部,而不在于企业外部环境。Penrose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由许多个体和群体协作活动组成的行政结构,又是一束生产性资源,这两者共同限制了企业的成长。在Penrose等人的启发下,众多学者从资源和能力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进行研究,并建立了VRIO分析框架,如Barney (1991,2002)。
二、竞争理论与资源观的主要理论思想
1. Porter的主要理论思想。Porter认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由产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产业吸引力,即产业结构,一个是决定企业在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他认为,并非所有产业都提供均等的持续盈利机
会,产业固有的盈利能力是决定该产业中某个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在大多数产业中,不论其产业平均盈利能力如何,总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利更多,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获得了更好的相对位置,这种相对位置的获得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活动”或“价值链”。
2.资源观的主要理论思想。资源观将企业看作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一个结合体(Penrose,1959;Wernerfelt,1984;Barney;1986,1991)。企业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拥有的资源具有独特性(Uniqueness),企业利用这些独特性的资源或能力建立或实施自己的战略,如低成本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绩效。Barney(1991)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其所拥有的战略相关资源”(Strategically Relevant Resources)。他指出,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物质、人力和组织资本都是战略相关资源,只有那些能够促使企业创造和实施战略并改善其效率和效果的资本才是战略相关资源,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促进企业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才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Strategic Resource)。这种资源应该具有四个特性,即有价值的(Valuble)、稀少的(Rare)、难于模仿的(Imperfectly Imitable)、不可替代的(Non—substitutable)。Barney(2002)对Barney(1991)建立的分析框架做了修改,他将“难以模仿”与“不可替代”合并为“可模仿性问题”,同时加入了“组织问题”要素,从而使模型更接近于现实。
三、竞争理论和资源观的理论纷争与融合
1.理论纷争。Porter(1980)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环境联系起来。因为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潜在的可供企业选择的战略,同时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此,他提出“五力分析模型”,包括“买方谈判力”(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供应商谈判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现存竞争者的竞争”(Rivalry among Existing Competitor)、“替代产品及服务的威胁”(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or Services)和“新进入者威胁”(Threat of New Entrants)。这五种基本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和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会随着五种力量合力的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并随着产业不同而强度不同。在作用力强度大的产业,没有一个公司能够赚取超常收益;而在作用力强度相对缓和的产业,企业则容易获取超额收益。
Wernerfelt(1984)认为Porter(1980)主要是从产品角度(Product side)而没有从资源角度(Resource Side)对企业进行分析。他认为从资源角度对企业进行分析比从产品角度更合理,由于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的存在,企业一旦预先占有某种资源就会获得先行动者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s),在该资源上获得强势(Strength)地位,并对随后的资源获取者的成本或收益产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