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缀问题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缀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董思聪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3期
摘要:19世纪末以来,西方语言学界对语缀问题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理论背景多样,研究方法不一。但西方学界的语缀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一个跨语言、跨类型的统一解释,对各类语缀的研究存在不平衡等。汉语语缀缺乏关注的现状与西方的研究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内语法学界应该在合理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汉语方言、民族语的资源,填补理论和材料上的诸多空白。
关键词:语缀综述句法学
一、引言
语缀(clitics),又称“附缀”“附着词”“附着成分”“词组尾”等,是句法意义下的概念,指具有独立词的句法特点,而语音上需要依附于另一个词或短语的粘着语法成分,它作用于短语或句子层面,并非词内语素;语音特点与其相似的词缀,则是形态意义下的概念,指以屈折和派生等手段参与形态变化或构词的粘着成分。前者有如英语“I’m here”中的“’m”,汉语的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复数标记“们”、焦点标记词“是”等;后者则有英语的复数后缀“-s”,汉语中构成名词的“性”、构成动词的“化”、构成形容词的“气”等。(参看刘丹青,2008;徐杰,2012)
语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的语法现象,但是国内语法学界却很少提及,仅有石毓智(2003)、刘丹青(2008)、张惠英(2011)、徐杰(2012)等几位学者在近年的研究著作中讨论到。而西方语言学家却在多年的语缀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理论背景多样,研究方法不一。这种已趋成熟的研究态势和汉语语缀的研究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语语缀问题这一丰富的“矿藏”,尚待进一步挖掘。
二、国内学界语缀研究成果
国内语缀的研究成果主要于近几年出现,石毓智(2003)、刘丹青(2008)、张惠英(2011)、徐杰(2012)等学者讨论了汉语语缀的性质、个案及其在语法体系中的地位。
石毓智(2003)认为,在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实词会发生语法化而成为语缀。语缀是介于实词和形态标记之间的一种语言形式。与形态标记相比,它们还保留了较强的词汇性质,与动词的搭配也没有那么自由,但是不能独立应用。其语音形式已经弱化,不再能负载一个重音,必须依靠于一个语音重音才能出现。现代汉语的语缀是一个封闭的类,成员主要来自于形容词、动词和趋向动词,功能与体标记相近,表示动作行为发展的状况,如一些高频率的结果补语、量词、结构助词等。
刘丹青(2008)指出,语缀是失去语音独立性、必须依附于一个独立的词,但句法上仍有词的地位(而非词内语素)的词。简述了语缀与词缀、语缀与独立词的界限标准,并提出“句法从严;语音从宽”的认定原则。作者列举了可作语缀的语法成分,并分析了可能是语缀的个别汉语例子,如作回指性宾语的“它”、古汉语虚化的“之”、关中话的否定词、苏州话发问词“阿”、北京话表示“在、到”义的轻声“de”等。作者还谈及了语缀的位置及相互间的语序。
张惠英(2011)认为,语缀是出现于句子或语流中的缀音,区别于词汇、构词平面上的词缀。有的语缀是词缀超出词汇平面进入句子语流,起构句的作用;有的语缀只出现于句子语流中名词之前。文章分析了湖北大冶话、湖南娄底话、广西阳朔葡萄平声话、青海西宁话、仡佬话的例子,以及语缀的来源问题。
徐杰(2012)将语缀看作攸关汉语语法系统全局的关键之一,认为“语缀多,词缀少”这两个相互独立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解释着汉语语法的诸多关键特点。正是由于汉语的语缀比较丰富,所以在表达疑问范畴和焦点范畴时,具有更多的句法选项。语缀和词缀的共性主要在于其粘着性,亦即非自由性;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被粘附的对象性质不同:词缀粘附于词根,语缀则粘附于短语或句子。因此词缀标明词类,语缀标明句类。
此外,还有若干研究著作论及与语缀相关的语言现象,但是作者没有辨析出它们的语缀性质,均未有意识地将其看作一类独立的语法成分加以分析讨论。
三、西方学界语缀研究成果
西方的语缀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Wackernagel(1892)提出了著名的Wackernagel's Law,认为印欧语言的语缀倾向于出现在句子的第二位置(second position)①,即第一个独立的词之后。如下文例(1)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所示,只要语缀je在第二位置,其余词的语序十分自由,如果不在第二位置则句子不合法。这一语缀分布情况见于世界许多语言,如普什图语、他加禄语、瓦勒皮里语、卢伊塞诺语、梵语等(Halpern,1995:14)。
(1) a.ovek je voleo Mariju.
人(主格)爱玛丽(宾格)
“这个人爱玛丽。”
b.ovek je Mariju voleo.
c.Voleo je Mariju ovek.
d.Voleo je ovek Mariju.
e.Mariju je ovek voleo.
f.Mariju je voleo ovek.(Halpern,1995)
在此之后的百余年中,不同理论背景的西方学者对语缀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由于文献量较大,下面我们以形式句法学派的研究为主,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成果进行梳理。
(一)传统学派的基础性研究
语缀的很多基础性概念、标准,主要在Zwicky的数种语缀著作中得到了合理的讨论和确定,其中很多成果对现今的语缀研究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的诸多结论亦十分具有启发意义。
Zwicky(1977)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语缀的共时来源,即哪些成分能作语缀,以及语缀出现的条件限制;第二,语缀与宿主(host)②关系,包括哪些成分可作宿主,语缀的附着是前附、后附还是中间插入;第三,语缀之间的关系,包括语缀连用的环境以及其相互间的顺序;第四,语缀的语音特点,包括语缀与相应的非语缀成分之间的语音关系,以及语缀与宿主发生语音融合时有何特点。作者区分了三类不同的语缀:专用语缀(special clitics)、一般语缀(simple clitics)和粘着词(bound words)。专用语缀指的是类似重读自由形式变体的一些非重读粘着形式,它们与重读自由形式有着相同的认知意义,且音韵组成也相似,比如法语不能负载重音的语缀“me(我,宾格)”“le(他,宾格)”,分别对应重读自由形式“moi”和“lui”。一般语缀指的是由非重读时的自由语素经语音弱化变成的语音上依附于相邻词的形式,其出现常与语体相关,比如英语“I’d object”中的“’d”就是“would”的弱化形式。粘着词指具有相当的句法自由度的非重读粘着语素,它们常在语义上跟一个结构相关,而在语音上只附于该结构的一个词,且通常处于该词很边缘的位置,甚至在屈折词缀之外,比如英语“the woman I interviewed’s arguments”中的所有格语素“’s”。
Jeffers & Zwicky(1980)主要针对学界流行的关于语缀的一些历时方面的观点、假设进行了讨论分析,以求补充、完善相关理论。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代词在充当语缀的成分中是否有特殊的地位;自由语素演变成语缀时是否语义较弱;语缀是否会演变成独立词;语缀的形成过程中是否会失去重音;派生词缀是否和屈折词缀一样可由语缀变来;多个语缀是挨个溶进宿主还是以混合词(Portmanteau)的形式压缩在一起;语缀易位、形成中插语缀等问题;中插语缀的其他形成方式;共时语缀顺序是否代表早期句法顺序;第二位置在各语言中存在差异的问题;语缀与类型学的关系;语缀的产生与重音类型、地域差别的关系。
Zwicky & Pullum(1983)以英语“N’T”为例,讨论了区分语缀和词缀的标准,分别为:语缀对宿主的选择限制小于词缀对词根、词干的选择限制;相比于语缀和宿主的搭配,词缀与词根、词干的搭配常出现无理据的空缺(arbitrary gaps);词缀经常有形态音位现象,而语缀语音形式较一致;词缀更会造成特殊的语义内容;句法规则能影响附有词缀的成分,却不能影响附有语缀的成分;附有语缀的成分可以再附加语缀,但不能再附加词缀。其中最后两个标准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