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环流试讲 (1)
微课《热力环流》
地形地貌对热力环流影响
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上的空气冷却下沉 ,形成山风。这种因地形地貌差异而产生的风称为山谷风。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人工构造物改变了地表的热力性质,使得城市地区的 气温高于周围乡村地区。这种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上空形成低压区,周围 乡村地区的空气流向城市,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洋流对热量的输送
洋流通过输送大量热量,对全球 气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北 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气候的增温作 用。
洋流对水汽的输送
洋流还能输送大量水汽,影响沿 岸地区的降水和气候特点,如亚 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气候得益 于暖湿的洋流。
极端天气事件与热力环流关系
热力环流异常与极端天气事件
热力环流的异常变化往往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如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多地极端天气事件的关联 。
热力环流作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 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 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 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 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 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后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冷的地方空气受冷密度变大后下沉(近地面形成高 压)。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大气水平运动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导致大气在 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包括风、气压系统、锋面系统等。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础和驱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大气 的垂直结构和水平运动。同时,大气运动也反过来影响着 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发展。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章:大气热力环流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气候现象中的应用第二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2.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形成和变化机制通过气象图和实际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三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第四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4.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气候变化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第五章: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方法5.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观测方法通过学术论文和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第六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规律6.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大气污染的分布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观测数据探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第七章: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7.1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关联通过生态模型和自然现象案例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八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8.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全球和区域水资源分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和分布中的关键作用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变化对水资源的潜在影响8.3 教学方法采用图表和实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的联系通过气候模型模拟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降水的影响第九章: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9.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大气热力环流掌握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案例分析9.2 教学内容讨论工业排放、城市化等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热力环流变化的关系探讨减缓气候变化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策略9.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通过时事新闻和科学研究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具体影响第十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掌握未来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0.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方向分析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对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挑战探讨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大气热力环流问题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思考通过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和参加学术讲座了解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补充和说明: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现象,它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热力环流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2.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
教学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地图3. 教学挂图4. 小组讨论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2. 提问: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会导致什么现象?二、新课讲授1. 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的一种大气运动形式。
2. 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a. 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导致大气密度差异。
b. 密度差异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3. 介绍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a. 高压系统:大气下沉,天气晴朗。
b. 低压系统:大气上升,天气多云。
4. 讨论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a. 地表温度分布: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b. 大气压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讨论卡片,讨论以下问题:a.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b. 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2. 强调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并记录本地区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地图、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1
公开课教案课题大气热力环流授课时间2023年9月27日教学目标①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②学会运用热力环流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常见的热力环流。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一、根据所学知识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热力环流的形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强。
学生动手画图的过程中从实践上升到原理的归纳,达到思维的升华,完成思维的构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根据对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充分理解,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形成的原因。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增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影响:①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②山坡上昼夜温差增大,白天山腰处易有云雾。
③谷地或盆地地区夜间以上升气流为主,多雨。
3.城市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链接高考:链接高考,知识运用和迁移小结作业优化方案7071页的选择题设计课后反思。
大气热力环流讲课答辩问问题
大气热力环流讲课答辩问问题一、请简述山谷风的形成原因。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
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
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二、请问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创设情境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创设情境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地理学习活动。
具体而言,我会这样创设各种有效情境:第一,运用课堂实验,创设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我会通过创设实验情境,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海陆热力差异时,我会准备一盆水和一盆土,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后,记录度数,然后移入室内,同样也经过一段时间记录度数。
这样通过实验,便可轻松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与讨论海陆热力差异的内容。
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课堂中我会积极把生活中的情境运用于地理知识的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认识自然。
例如,在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阻碍的教学内容时,我会结合太阳早上和下午呈红色、中午呈白色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画面,如演示火山爆发、泥石流、地形地貌等,我会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手段,将学生带入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以增强其学习的趣味性。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秀试讲稿范文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秀试讲稿范文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xx,我试讲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师: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走在海边,吹着海风,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热力环流去解释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师: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探究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物理上的相关概念:什么是气压。
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的物理学习得不错。
气压就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热空气的运动。
同学们观看放孔明灯的视频并思考:(1)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2)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师:A同学你来说说。
师:A同学回答得很好。
孔明灯因为受热向上运动。
我们可以推知一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空气上升。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冷空气的运动。
师演示讲解:我们用一个长100 cm左右,宽30 cm左右,高40 cm 左右的长方形的玻璃缸、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来做一个实验。
第一步,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第二步,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第三步,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第四步,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师: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
冰块上方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师:是因为装冰块的盆较冷,空气收缩下沉,导致冰块上方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
我们可推知一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空气下沉。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师:我们来继续实验,同学们继续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师提问: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热力环流试讲稿
《热力环流》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地理组XX号考生,今天我的试讲题目是:《热力环流》(板书)。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新课导入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呢,老师先带同学们一起听一首歌,这首《军港之夜》提到了“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那同学们想一想军港的夜晚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热力环流。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来阐释这军港之夜的风是从哪里来的。
二、讲授新课1.概念首先我们看到教材上的第一框题:热力环流,那什么是热力环流呢?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结合教材和学案,找出热力环流的概念,一会儿找同学来说一下。
好,靠窗的这位女同学,声音非常洪亮,请坐!这位同学说,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同学们还有其他问题吗?嗯,没有。
看来同学们对热力环流的概念都有了一定掌握。
2.过程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的玻璃缸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容器中烟雾的运动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结合教材和学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一会儿请小组代表上台画图展示。
好,听同学们讨论声音渐渐变小了,我们先请刚刚讨论最为激烈的3组代表给大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这位同学展示的非常全面。
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冷收缩下沉。
空气流走形成低气压,空气集聚形成高气压。
空气会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形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风。
通过上面的分析,接下来请5组代表总结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请坐!还有小组要补充吗?没有了,看来大家意见是一致的,冷热不均造成空气的垂直运动,从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扩散,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3.海陆风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自主探究课本上的活动题,画出白天和晚上海陆风的示意图。
热力环流公开课1PPT课件
3、课后活动:通过对“火烧上方谷“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学会调查、查 找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整理等学习方法
三、说过程
学 习 流 程
导入新课 原理分析 深化演绎 合作探究 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三、说过程
新
课
总结日常生活中热胀冷缩
市风理等知问识题。的探讨 ,将所
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教
(三)教学重点、难点
材
分 析
1.教学重点、难点:
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
过程。
2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
的弯曲方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
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确定理念、依据:首先,“兴趣是第一老师”
下垫面性质
合 作 探 究
城区、郊壮观景象
案例探讨三
三、说过程 城市风的形成——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合 作 探 究
工业区、绿化带、卫星 城应该如何布局?
三、说过程
巩固练习
1.下列热力环流图示,画法正确的是( D )
学 以 致 用
2.想在图中布局化工厂,最合适的位置应选在
(A )
CD
B
A
三、说过程
甲村庄受到的污染,白天与夜晚相比,何时更严重?
导
的例子:
入
热水袋受热胀大,水烧开时
锅盖上跳,水银体温计的原
理。
三、说过程
实 验 结 果
热毛巾包住 的瓶子:
烟雾往上流 出
冷毛巾包住 的瓶子:
烟雾往下流 出
三、说过程
1、冷热不同地区空气在垂 原 直方向上将怎样运动? 理 2、空气密度和质量大的地 分 方密度大还是小? 析 3、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大气热力环流试讲 (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外阅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活动、讨论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养成求真求实、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图像资料、学案、阅读材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疑导入] 有时候当我们观察天空,发现天空中风起云涌,知道那是大气在运动;当听到风吹树叶沙沙响,知道那是大气在运动。
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那么大家想过没有,大气究竟是怎么运动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
【新课学习】[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热力环流[讲解] 我们知道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这导致了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也就造成了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就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刚才同学们也看过书了,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什么是热力环流?[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过渡]热力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来分析30页的图2.3来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讲解]假设现在在同一水平面上有三点A、B、C,且A、B、C受热均匀,见下图,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三地地面上和高空中的同一水平高度上的气温、气压状况。
此时三地近地面:气温气压均相等。
即A=B=C,高空:气温气压也相等,即 A’=C’=B’。
大气热力环流试讲
升 温 快 陆地 海洋
升 温 慢
降 温 快
降 温 慢
B 郊区 A
市区
郊区 A
B
想一想
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形式的热力环流? 例如:山坡与山谷,沙漠与绿洲等。
假设A两地受热少,B地受热多
低气压 d 热力环流 高气压 c 高气压 b
高空
低气压 a
冷A
热B
地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 见的一个自然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地 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例如:在陆 地与海洋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都可能形 成热力环流。
活动一:
1.在图a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 高低,并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 运动方向。 2.在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 高低,并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 运动方向。
高空等压面近地面分别比较两地地面上和高空中的同一水平高度上的气温气压状况热力环流地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 气环流。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温度差异 (受点:从赤道向两 极递减。
3.形成原理 假设A、B两地受热均匀。 A’ B’ 等压面 A B 近地面
高空
分别比较两地地面上和高空中的同一水 平高度上的气温、气压状况 。
近地面:气温气压均相等即A=B。
高空:气温气压也相等A’=B’。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各相等的点组 成的面。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热力环流【教材版本】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鲁教版必修1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试讲稿 人教版 地理 高中 必修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 第1课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导入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二、新课讲授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则降至-183 ℃。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
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问: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师:根据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生:大气层。
师:正确。
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
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请问大气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提问: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生:地面。
(板书)地面暖大气(活动)教材P31活动1(投影图片)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生: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
3.3大气热力环流第1课时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说课稿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属于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三节。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承前启后,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主要知识点包括: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特点及实际应用。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将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和特征;其次是形成原因,分别列出地球自转、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和地表特性差异等因素;然后是大气热力环流的特点,包括低纬度地区的上升气流、高纬度地区的下降气流和中纬度地区的水平气流等;最后是大气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如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等。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使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示,避免冗长的解释,并保持板书的整洁和有序。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课件、气象动画等直观教具,生动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自我评估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理解程度。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学生的反思和进步。最后,我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强调重点和难点,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1)优秀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反射
辐
射
地
大气吸收
大 气
面
辐大
吸
射气逆
收
辐
射向射地面
地面增温
地面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 太阳辐射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吸收、散射等,大局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3、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为什么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
4. 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说明为什么地球外表 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明显?
夜间,地面辐
气压:P=F/S
海 拔 升 H3 高 气 H2 压 降 低 H1
B
等压面
P1
P2
P3
P4
A
C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冷却 B
受热 A
冷却 C
等 压 线
B 冷却
A 受热
C 冷却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冷气却压 B
低受气热压 A
高冷气却压 C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高气压 C
白天
陆地:增温快
陆地
海洋:增温慢
海洋
夜晚
陆地:降温快
陆地
海洋:降温慢
海洋
郊区
市区
《大气热力环流》精品课件1
我国海南岛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运用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分 析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①夜间,海岛降温快,空气下沉 ,近地面形成高压。 海洋降温慢, 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近地面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陆风。 陆风由海岛向四周辐散,陆风干燥且该地盛行下沉气流 。 因此 ,海南岛夜间多晴朗 。
C
A
B
C
谷风
山风
谷风的风速与山风相等么?
答:不相等。白天山坡受热所造成的温差,比夜 间辐射冷却所造成的温差要大,因此谷风的风速 大于山风。
谜团探究:上方谷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 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 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 驱士马,尽入谷中。……(蜀军)山 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 魏 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 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 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 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 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 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 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
①等压面为一个个水平面。
向上弯曲:
②等压线: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
凸高为高(凸向高处,为高压)
③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向下弯曲: 凹低为低(凹向低处,为低压)
规律4: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 区运动。
上E 空 低压
C 高压
B 低压
1500m
地 面
F 高压
D 低压
A 高压
1.等压线: 同一高度上, 气压相等的点 的连线。
探究P83
热气球是指用热空气作为浮升气体的气球 。相传热气球的原型由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发 明。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 城求救;诸葛亮算准风向,制成能在空中飘浮的 纸灯笼,附上求救信息,后来终于脱险,于是后 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热力环流 (1)多媒体课件(共19张PPT)-PPT文档资料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沿海一农民说: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
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燥,你知道什么原因 吗?
实例2:海陆风
热
陆地
海风
冷
海洋
实例2:海陆风
冷
陆风
陆地
热
海洋
实例3:山谷风
白天,山坡升温快,大气上升, 夜晚,山坡降温快,大气下沉,
F 1002
.B
髙
1006
.A
.A低
A1
冷却
受热
向下凹
(高空)
.低 百帕
E 1001
C. 髙 1007
冷却
强调: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不 同水平面虽然可以比较气压值的大小, 但不能互相称为高压低压
判断方法:
近地面为热低压、冷高压,高空气压状 况和它所对应的地面情况相反
课堂达标
读下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
山谷升温慢,大气下沉,风由山 山谷降温慢,大气上升,风由山
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
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师,请思考: 1、要在图中布局火电厂,为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你会 选择哪个地点(用序号)?请阐述你的理由。
2、为使市区的大气质量改善,你会选择哪个或者哪些地点 大量植树种草(用序号)?
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
(2)垂直方向上
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 低,一方面取决于不同高度 所承担的空气柱的高度不同。 如图所示:A点所在平面承 受空气柱的高度为h2,B点 所在平面承受空气柱的高度 为h1,h2>h1故A点气压高于 B点;另一方面,由低处向
2.1大气热力环流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进行指导。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培养,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3.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式,验证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生能够在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丰富:本案例通过引入季风、台风等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现象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的成因,如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季风等。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活动、讨论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养成求真求实、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图像资料、学案、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 有时候当我们观察天空,发现天空中风起云涌,知道那是大气在运动;当听到风吹树叶沙沙响,知道那是大气在运动。
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
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那么大家想过没有,大气究竟是怎么运动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
【新课学习】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讲解] 我们知道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是一
个椭球体,这导致了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也就造成了高低纬度间的
温度差异,这就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刚才同学们也看过书了,哪位
同学来告诉我什么是热力环流?
[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过渡]热力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来分析30页的图2.3来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讲解]假设现在在同一水平面上有三点A、B、C,且A、B、C受热均匀,见下图,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三地地面上和高空中的同一水平高度上的气温、气压状况。
此时三地近地面:气温气压均相等。
即A=B=C,高空:气温气压也相等,即 A’=C’=B’。
我们把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因此在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高度上的各点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此时大气无运动。
[板书]2.形成:(1)、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大气无运动
[讲解]现在假设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此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见下图,同学们讨论。
[讲解]高空中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状况:A地气压高,B、C两地气压下降。
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
此时高空空气也在运动,上空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近地面气压状况: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此时地面空气运动,气流由气压高的B、C两地留下气压低的A地。
我们刚才作出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气流运动的情况,由于A地受热,B、C两地冷却,引起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板书](2)、假设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形成热力环流。
[讲解]请同学们看一下此时的等压面分布有何特点?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时高压区,等压面凹下去的地方是低压区。
在热力环流中谈到的高压与低压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的地方相比较而言。
[过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
例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下面同学们根据我们呢刚刚讲的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来完成学案上的活动题。
[讲解]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则较快。
白天:陆地受热升温较快,海洋受热升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过渡]看来大家对热力环流的原理已经掌握了,请同学们看到学案后面的课外阅读资料,给大家3分钟时间呢阅读,稍后呢我会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分析城市热岛环流原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
(1)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大气无运动
(2)假设A地受热,B、C两地冷却,形成热力环流。
学案
白天,陆地升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
海陆风就是海
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1.在图a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并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
2.在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并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
阅读材料:
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到,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
通常,城市的年平均气温科比郊区高出0.5~1度。
当大的环流微弱时,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
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派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
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
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派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成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