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故事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
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
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
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奈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
‘且吃茶,清隐’草五文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
但仅见诸记载,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壶底还是壶身。据考证最初的镌刻大多位于壶底
和壶盖的边沿而很少见于壶身,其内容也仅仅记载着作者的名号而已。稍后便有在砂壶身
上题刻诗句的作品出现,绘画绝少。明“供春壶”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
坯体未干时刻制的,其刀刻痕与现代意义上的陶刻味有明显区别,后发展成用专门的铁制
刻刀在坯将干未干时镌刻。明清以降,宜兴紫砂名气大盛,紫砂壶以简括大方之形、淳朴
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静之态深受文人学士关注,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和文
房玩具者甚众,如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壶器均署
室斋名以传世。紫砂壶成为众多文人闲士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适、朴茂的风格正与文人澹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吻。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镌刻题辞的盛行,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的载
体者,当推清嘉庆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陈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不仅娴熟于
金石书画,更是嗜壶成癖。他和杨彭年合作设计的紫砂壶,其色含蓄,其质温润,其形典雅,亦书亦画的陶刻艺术“切茶、切水、切壶、切情”,可谓美妙绝伦。由于陈曼生的倡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间珠宝何⾜取,岂如阳羡⼀丸泥。”
缘起
紫砂壶伴随茶⽂化⽽诞⽣,⼀经出现便颠覆了⼈们对茶,对茶具的认知,获得了⽂⼈雅⼠、爱茶⼈⼠的钟爱。随着紫砂壶⽽出现的紫砂壶⽂化,也成为我国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紫砂壶的市场更为⼴阔,结合了传统与创新,紫砂壶种类丰富、⼯艺精美,享誉国内外。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名宜兴紫砂壶。很多⼈讹传,宜兴紫砂壶得名的原因是只有宜兴有紫砂矿,其实不然。统计数据表明,宜兴陶⼟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除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紫砂矿,⽽之所以叫宜兴紫砂壶,更重要的原因是宜兴独有的紫砂壶拍打成型⼯艺和特有的陶艺⽂化传承。
中国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那⾥风景秀丽,被称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的海洋”,紫砂壶这个特有的⽂化符号更为宜兴增添了许多⼈⽂情怀。
宜兴市是紫砂壶的发源地,古时已经有陶艺传承下来的先进制陶⼯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优质紫砂⼟壤,使得宜兴市孕育紫砂壶的先天条件⼗分优越。再加上烹茶⽅式的发展变化,从早先的煮茶法到点茶法等。到明清以后,直接以冲泡为主,壶才成为重要茶具。
宜兴紫砂壶泡茶时,保留了茶汤的⾹⽓,长时间保持了茶汤中的⾊、⾹、味。紫砂壶经过茶⽔泡过、在⼿中摩挲把玩之后,会渐渐变为古⽟⾊,经久耐⽤,美观⼤⽅,因⽽受到爱茶者的青睐。
紫砂壶起源何时,到⽬前还存在争议,到底始于哪个朝代,众⼈说法不⼀。其中不乏有⼈⽤“紫砂器”的起源来指代紫砂壶的起源。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
紫砂壶的典故
紫砂壶的典故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紫砂壶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紫砂壶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紫砂壶的典故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邵友兰,清道光年间人,是当时的制壶名家之一。也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辈人。邵友兰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质坚如玉为一绝”。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的方章“友兰秘制”,小印楷书“友兰”二字,铭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于紫砂艺人的印章材料坚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紫砂壶作者的一个直接依据。
1950年至1960年的宜兴紫砂壶,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品种,这个时期的紫砂工艺,可以说是紫砂制造工艺能够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历经战乱的宜兴紫砂从业者仅存五十多人,而制壶的老艺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艺人组织起了合作社,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这个时期出现了朱可心、王寅春、蒋蓉、顾景舟、吴云根、裴石民等一批壶艺大师,这些大师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质优良,工艺规范,受到了壶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
紫砂壶的介绍
紫砂壶是用紫砂经高温烧制的陶器,烧制温度比用陶土制作的陶器高,更坚实而多微小的气孔,和瓷器一样不会因温度急剧变化而碎裂;由于是用紫砂做原料,所以又不会瓷化。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也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茶具,更是艺术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紫砂壶起源于中国江苏宜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它以
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而闻名于世。紫砂壶所使用的紫砂泥,产
自宜兴太湖边的紫砂矿,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吸水性好、
透气性强、不易变形等特点。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更是精湛,需要
经过数十道工序,包括挖泥、晾晒、制胎、雕刻、烧制等,每一个
环节都需要匠人们的精雕细琢,因此制作出来的紫砂壶不仅具有实
用性,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紫砂壶在中国茶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可以泡茶,更可以提升茶的口感和香气。由于紫砂壶本身的吸水性,它可以慢
慢吸收茶汤的香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紫砂壶会逐渐散发出一
种独特的茶香,这也是紫砂壶被誉为“茶界明珠”的原因之一。此外,紫砂壶还有助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让茶汤能够更好地释放出香
气和味道。
除了在茶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外,紫砂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它的外形多样,有圆形、方形、扁壶、高壶等各种款式,而且常常在壶身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文字和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雕刻不仅增添了紫砂壶的观赏性,更展现了匠人们的艺术功底和创作才华。因此,紫砂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茶具,更是一种能够让人陶醉其中的艺术品,它融合了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于一体。
总的来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作,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材料和艺术品性质而闻名于世,深受茶人和收藏家的喜爱。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紫砂壶能够继续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它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葫芦壶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葫芦壶的历史典故
葫芦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之所以常见和经典,这是由于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而且又有“福禄”的吉祥寓意,人们常用其来辟邪和招宝,意蕴丰厚。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葫芦壶的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葫芦壶的典故
曼生自幼家境贫寒,故饱读诗书,刻苦用功,十年寒窗,终成正果,得以入仕途,却不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亲戚亦多为清贫之家。一日,一远房外甥来访,竟以一担青葫芦为礼。曼生不觉礼薄,热情款待。侄儿虽清贫,却也酷爱读书,临走道别:“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紫砂壶图片,恭贺亲舅福、禄双全。” 曼生大喜,连声道谢。外甥别后,曼生捧葫芦逐一观看,甚觉可爱,遂信手拎起一只,置于案头作画,画毕再观,越觉有趣,宜兴紫砂壶名人录,重又置笔墨,依葫芦作式样。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曼生以葫芦形意茗壶,吉祥雅趣显矣。试想,官衙秋院,葫芦挂实,细听月下鸣蛰,和悦新情戚敬,话叙天伦乐道,真人生兴时幸事也。曼生以葫转壶,题刻“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如是也,自在也。
诗句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说的是葫芦的成长过程充满浓厚的人文情怀,画作中“福禄图”常有寓意多子多孙,又谐音“福禄”,成为画中的仙物;葫芦也是佛家与道家的神物,聚仙气、蕴灵气,同样也成为紫砂壶艺创作的常用素材。
在古代,葫芦是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列仙传》里的铁拐李先生、尹喜、安期生、费长房等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总是与葫芦为伍,以致后来葫芦成为成仙得道的标志之一。由于“葫芦”与“福禄”音同,它又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民间以彩葫芦作佩饰,也是基于这种观念。另外,葫芦因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它又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古代吉祥图案中有不少关于葫芦的题材,如“子孙万代”、“万代盘长”等。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悬挂着
紫砂壶,每个款式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寓意,你都了解吗?
紫砂壶,每个款式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寓意,你都了解吗?
自明以始,自清以盛,紫砂壶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器型何止万千,而其中最经典的壶,不只在于其美丽的外观造型,而在于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广大壶友的共鸣。
其中,有10把经典紫砂器型,每把壶都有自己故事或寓意,背后都藏着或深刻或亘远的道理,向我们诠释了为人处世的哲学。
【石瓢】——廉
石瓢,是紫砂壶传统经典款式,形态雅致,舒展挺拔。
据说,石瓢本名石铫,民国时景舟先生,引义“弱水三千,只饮一瓢”将其取名石瓢壶,沿用至今。
石瓢告诉我们万事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贪求。物质的欲望是永远都满足不了的,“有千顷良田,一餐只食三碗。有万间房宇,一夜只睡一床。”物多累已。
【仿古】——勇
仿古壶,又称为仿鼓壶,源自于古代战场上的鼓。两军交锋时,擂鼓助威,急促的鼓点,是冲锋的信号。
壶身扁而有力,壶钮扁圆有势,透出的是一种激励,是一种力量。
人生应当像仿古壶一样,该往前冲就要冲,勇气给人前进向上的力量。
【容天】——宽
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
在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容天告诉我们,处世需宽容,以慈悲之心看世界,宽容别人善待自己不去计较太多得失,不去衡量太多利弊。
【秦权】——正
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
形制统一,其身正,不偏不倚,权才成了称量的标准。
秦权壶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会让人活得痛快,活得自由。这是做人的第一要诀。
紫砂壶的五个小故事,个个是经典!
紫砂壶的五个小故事,个个是经典!
1. 乞丐的紫砂壶
从前,有一个大财主特别喜欢喝茶,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无论贫富,只要来,他就好生招待。
一天,来了一个乞丐,不言讨饭,只说来讨茶喝。下人见此,连忙让他进屋,给他倒一杯茶。乞丐看了一下,说:“茶不行啊。”下人见他懂,连忙换好茶来。他闻了闻,说:“茶好,但水不行,需得某地的泉水方好。”下人知他有些来意,忙取了早有储备的泉水,再泡茶来。乞丐尝了一口,说:“水是好水,柴不行,柴需用某山阴面之柴,阳面之柴质松,需阴面质紧坚硬的柴方好。”下人连忙取好柴再烹,并请出老爷。
茶重新上来后,老爷与乞丐各饮一杯。乞丐说:“嗯,这回茶、水、柴、火都好了,只是壶不行。”老爷说:“这已是我最好的壶了。”乞丐从怀里掏出一把壶,让下人重新泡一壶茶来,味道果然不凡。老爷起身作揖道:“我愿买你这壶,要多少钱都可。”乞丐连忙倒掉茶,收起壶就走。老爷赶忙拦住,说“我愿出一半家产要你这壶”。乞丐不言,只是要走。老爷急了,说“我愿出全部家产买你这壶”。乞丐听了,就笑起来。说道:“我要是舍得这壶,也不会落今
天这种地步。
2. 邵大亨的紫砂壶
清代茶壶制作大师邵大亨,为人慷慨豪爽。他所做的茶壶,意气相投者,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苏州某巡抚绞尽脑汁觅得一壶,十分珍惜。
一年中秋,坐船出城赏月,一名侍女端盘献茶,不想船身摇动,侍女站立不住,把“大亨”壶摔得粉碎。巡抚大怒,把侍女吊起来,重重鞭笞。这时,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泊般在近处赏月,闻得缘由,就叫巡抚过般来看壶。巡抚过来一看,见16把大亨壶罗列桌上,件件精品。邵大亨力劝巡抚宽恕侍女,并许诺其从16把壶中挑选一件。巡抚从其言。巡抚一走,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壶统统砸碎,悻悻地说:“为了我的壶,竟有人玩物丧命,再不做壶了。”
紫砂壶起源第一篇
紫砂壶起源第一篇:紫砂与宜兴粗陶的关系
摘要
宜兴陶瓷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瓷生产演进迅猛。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经历代陶人的努力,人才辈出,造型各异,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要说紫砂壶的起源,就不得不从宜兴日用陶瓷粗陶的历史谈起。
宜兴日用陶瓷粗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75年,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宜兴陶瓷公司共同组成的陶瓷古遗址、古窑址普查活动证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宜兴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烧制窑器了。仅在丁蜀镇附近,就先后发现古遗址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5处。从宜兴地区大量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陶杵、陶柏等制陶工具以及大量出土的属早期原始的宜兴粗陶类型的粗砂陶、红陶、灰陶、白陶等陶器遗存,说明当时的先民们不但广泛使用石斧石刀等石器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掌握烧造了各类粗沙制陶技术。
(宜兴西溪遗址)
据对丁蜀洑东元帆村(下层)出土的遗物整理,当时的宜兴日用制陶粗陶技术原始,种类有粗红陶鼎、牛鼻式耳罐、腰檐釜、陶豆、陶钵等。这些器皿,采用夹砂粗红陶为原料,直接采自地表土,未经淘洗。吸水率高达15.91%,气孔率达29.6%,烧成温度约为900℃。中层出土的遗物整理,发现胚体手制后充分氧化烧成的红陶,到轮制后经还原气氛烧成的灰陶,或再经使用掺碳法烧成的熏陶,则表明已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另据归经骆驼墩文化遗址所采集的宜兴
(宜兴骆驼墩遗址)
日用粗陶以及云帆遗址(上层)出土的陶片,其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000℃左右。宜兴日用粗陶窑的“构造”一般很简单,在地面上挖个坑做火膛,上面设置直径1米左右的窑壁,周围用草拌泥筑成圆顶窑室。此种窑炉,由于密封不严,陶土中的氧化铁在燃烧过程中得以充分氧化,所以,成品大多呈红色或红褐色。(资料源于“宜兴陶瓷简史”)
紫砂的来源
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明代中期。
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宜兴的历史典故
宜兴,这片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其秀美的山水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富有哲理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宜兴的文化底蕴,更教会了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
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陶渊明与紫砂壶”的故事。传说陶渊明在隐居时,一日偶然发现山间独特的紫砂泥,便用它制成了一把别致的紫砂壶。这把壶不仅外观独特,而且泡出的茶香浓郁,深受陶渊明的喜爱。自此,紫砂壶成为了宜兴的象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为宜兴赢得了“陶都”的美誉。
另一个典故则是“范蠡与文房四宝”。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臣,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是一位文人墨客。传说他曾来到宜兴,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便定居于此。他发现这里的山石、竹木、陶土等资源都是制作文房四宝的绝佳材料。于是,他便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独特的墨锭、毛笔、砚台和宣纸,为宜兴的文房四宝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梁祝与宜兴陶瓷”的故事。梁祝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宜兴陶瓷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读书时,为了表达彼此的爱意,他们用宜兴的紫砂泥制作了一对陶瓷小像,上面刻有他们的名字和誓言。这对陶瓷小像被埋在紫砂山下,成为了他们爱情的永恒印记。这个典故不仅展现了宜兴陶瓷的魅力,更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些历史典故不仅是宜兴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宜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才华。
紫砂壶介绍
紫砂壶介绍:紫砂发现的传说紫砂陶土最初的发现有一个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一异僧行经村落,向村人高呼“卖富贵土”。大家以为僧人用癫话诓人,纷纷嗤笑他。僧人不以为怪,又高呼“贵不欲买,买富如何?”于是引导村叟跟他上山,指点黄龙山中蕴藏有一种使人受用不尽的富贵土,言毕而去。村人发掘,果然掘得一种五色缤纷的土,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灿烂光亮,奇丽极了。从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鼎蜀山村的村民都来锄白砀、凿黄龙,挖掘这山间的富贵土,开始烧造最早的紫砂壶。 引述自韩其楼先生编的《紫砂壶全书》紫砂、五色土名称的由来根据韩其楼先生编着的《紫砂壶全书》的介绍,质性特殊的紫砂陶原料,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颜色鲜艳。有紫色的砂泥,奶色的白泥,橘色的黄泥,猩红的原泥,黛色的绿泥......斑斑斓斓,被誉为“五色土”。这些陶土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表现着一中砂质效果,所以称之为紫砂、紫砂器或紫砂陶,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陶器。紫砂泥料主要分为紫泥、朱泥(红泥)和本山绿泥三种,而以紫泥为最普遍,通称为紫砂。紫砂泥质特性紫砂陶泥土质细致,泥胚韧度极高,含铁量超过百分之九,可塑性强,干燥后收缩率较小,产品不易变形,宜于制作精巧的茶壶。紫砂泥质的这个特点,为制作出多种多样的品种,多姿多彩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线条提供了良好的加工施艺条件。紫砂陶土以摄氏一千二百度烧成后,有较强的吸水率和较大的气孔率,渗透性好,所以制成的茗壶都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透气性能,因此紫砂壶泡出来的茶能比其它茶具卓越。紫砂之美质朴:大部分的宜兴紫砂茶壶都是素身无饰,只是单看外形和表面纹理已深具美感,淳朴大方,别具风格。我们且看韩其楼先生如何形容紫砂。 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 不靠衣衫扶身价,惟以本质令人爱。 色彩:紫泥、朱泥和本山绿泥三种主要紫砂泥料,均可单独用来制作各种器皿,又能互相掺合,或加入矿物颜色,便可得到一系列不同深浅的褐色、红色和黄褐色;墨绿色和黑紫色是二十世纪的新色系。因此紫砂陶泥缤纷的色彩,令紫砂器皿也同样色泽妍美。 形丰:由于紫砂的可塑性极高,成型后坯体强度高,坯的干燥收缩率小,烧成后不易变形,所以适合制作手工精巧的工艺品。因此,紫砂器皿能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造型、精密的构造。 技精:由于紫砂泥是一种不能用水直接调
非遗的民间小故事
非遗的民间小故事
非遗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节日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非遗项目逐渐消失,但仍有一些项目通过民间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并且成为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说,被誉为“天下一绝”的陕西阎良甑,是一种以麦秸为原料制作的陶器,可以用来做饭、烧水、煮汤等。传说在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时,阎良甑曾经为李自成提供食物,因此被称为“抗倭神器”。
又比如说,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传说,明代宜兴有名的紫砂泥窑主张家、陈家两家互相竞争,张家烧出的壶质量好,但是颜色不好看,陈家烧出的壶颜色好看,但是质量不如张家。后来张家和陈家的子孙们结婚了,嫁妆中就有了这样的一对紫砂壶,一只质量好,一只颜色好,代表了两家的完美结合。
还有一些非遗项目,比如说艾灸、秧歌、皮影戏等,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这些民间小故事,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也让非遗项目更具有人文色彩和历史价值。
- 1 -
宜兴紫砂壶的传说故事
宜兴紫砂壶的传说故事
紫砂壶在中国也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了,在这么长的历史中流传着许多和紫砂壶有关的美丽传说故事。最为⼴泛流传的故事是:宋朝时,宜兴有⼀富户造屋,当快要完⼯时,主⼈发现墙砌得不平不直,就让⼯匠推倒重砌,在拆墙时,发现空⽃墙内有⼀把茶壶,原来是有位⼯匠喝茶时放在墙中的空隙处,⼀时忘了,砌在墙⾥。⼤家把壶盖掀开⼀闻,茶叶竟然⾹醇如故,没有变味。这样,紫砂壶泡茶数⽇⽽不馊的事实就⼴为流传开来。这个故事虽然⽆籍可查,但可说明:紫砂壶在宋代已经为⼈们普遍使⽤。
1、“富贵⼟”
宜兴丁⼭位于太湖之滨,是⼀个普通⽽美丽的江南⼩镇。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镇⾥的村民早出晚归,耕⽥做农活,闲暇时便⽤陶⼟制作⽇常需⽤的碗、罐。就这样,他们⽆忧⽆虑过着简单⽽⼜平凡的⽣活。⼀天,⼀奇僧出现在镇上。他边⾛边⼤声叫唤:“富贵⼟,富贵⼟,谁买富贵⼟”,村民们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奇怪的僧⼈。僧⼈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说“是皇家⼈,就不能拥有富贵吗?”,⼈们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着他⾛来⾛去。
奇怪的僧⼈提⾼了嗓门,快步⾛了起来,就像四下⽆⼈⼀样。有⼀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奇怪就跟着⼀起⾛,⾛着⾛着就来到了黄龙⼭和青龙⼭。突然间,僧⼈消失了。长者们四处寻找,未果,只看到好⼏处新开⼝的洞⽳,洞⽳中有各种颜⾊的陶⼟。好事的长者搬了⼀些彩⾊的陶⼟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的陶器。⼀传⼗,⼗传百。就这样,紫砂陶艺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了。
事实上,宜兴紫砂泥是段泥⼜称本⼭绿泥(烧成后呈淡黄⾊)、红泥、⿊泥、墨绿泥和紫泥,还有夹在⽯层中间的黄⾊泥⼟称⽯黄⼜称朱砂泥(烧成后呈红⾊)的总称。紫砂陶⼟的颜⾊确实是五彩的,故⼜称为“五⾊⼟”。
紫砂壶起源与制作 人文·茶文化
一、紫砂陶的起源与发展
因茶而生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既是产陶又产茶。
紫砂陶以茶壶为代表,与茶事结缘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卢仝
宋代宫廷重“建茶”,阳羡“雪芽”仍为文人雅士所好
陶器发展的硕果
◆饮茶需器皿,茶器的变化放映了饮茶方式的变化
◆我国饮茶风气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唐煮宋点”“团饼碾屑”
◆陆羽《茶经》:“盌(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邢
瓷类银,越瓷类玉” “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
◆宋代的“斗茶” (宋徽宗《大观茶论》)
(一)紫砂壶起源的传说
⏹紫砂壶的创始人:龚春或供春(明正德—嘉靖)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
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二)宜兴的陶业历史
⏹
⏹
⏹
⏹
件陶盅,具有建窑兔毫盏的功用。——“岩中之泥”
宜兴的五朵金花
1.紫砂
2.均陶
3.彩陶
4.精陶
5.青瓷
1)宜兴青瓷
宜兴最早的传统产品。
从商周时代起,宜兴地区就开始生产原始的青瓷,到两晋南北朝时,已大量烧造,产品胎质细致,烧成后器质坚硬,釉色带有一点灰色或淡红色。
属于江南越窑系青瓷。
宜兴青瓷产品从种类、数量、造型、工艺装饰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故有“阳羡青瓷驾越州”之说。
2)均陶
宋代,丁蜀镇西南的均山一带就有烧制釉陶的窑群,称之为:均陶,又叫:宜均。
至明代,烧造均陶成功的是欧子明的“欧窑”,其瓶、钵、盂、盆等产品的端重的形制,绚丽的釉彩而独树一帜,已经在日本享有盛誉,清雍正年间开始进入皇宫。
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题目。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
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
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
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
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 [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__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
吴读书于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颖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晰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明宜兴陶瓷出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
开创了原始陶瓷出产流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
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
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窑址六十多处。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
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
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经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下是关于紫砂壶的几个故事:
- 供春壶:明代正德年间,宜兴金砂寺的一位老和尚经常到烧陶器的窑场去弄些泥料回来做茶壶。这期间,学使吴颐山带着书童供春(一说“龚春”)住在寺里读书。供春经常看老和尚做壶,便偷偷地学,但他没有泥料,又不好意思向老和尚讨要。偶然间,他发现和尚每天洗手的水池里沉积着很多泥,泥经过漂洗和沉淀,变得更加细腻。供春便把细泥捞出来,趁吴颐山读书时,一个人悄悄地捏呀做的。渐渐地,供春的壶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出名。于是,供春和金砂寺那位不知名的和尚,就被作为紫砂壶的创始人载入史册了。
- 乞丐的紫砂壶:从前,有一个大财主特别喜欢喝茶,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无论贫富,只要来,他就好生招待。一天,来了一个乞丐,不言讨饭,只说来讨茶喝。财主让他喝完茶后就离开。乞丐喝完茶后,从怀里掏出一只紫砂壶,说这是他爷爷留下来的,想卖给财主。财主看这只壶古色古香,便出高价买了下来。后来,财主请了一位鉴宝专家来鉴定这只壶,专家说这是一只珍贵的紫砂壶,价值连城。
- 邵大亨的紫砂壶:清代茶壶制作大师邵大亨,为人慷慨豪爽。他所做的茶壶,意气相投者,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苏州某巡抚绞尽脑汁觅得一壶,十分珍惜。
- 被神话了的茶垢: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有一个老太太拿着一把黑乎乎的紫砂壶坐在大街上。一个外国人看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偶然得了把紫砂壶,非常喜欢。睡觉时,把紫砂壶放在床边的小柜子上,半夜梦中不小心把紫砂壶的盖打落在了地上。惊醒后,那人非常气恼,想没有盖的紫砂壶有何用,于是顺手把茶壶丢出了窗外。第二天清晨醒来,却发现盖子落在拖鞋上,完好无损。那人想,既然茶壶都已不在,盖更没有留着的必要。他死命一踩,盖子化为齑粉。吃完早饭,出去上工,一推门就看见那个没盖的茶壶正好好的挂在门口的树枝上。那人欲哭无泪,他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局。
这是则笑话,既然是笑话,就有可笑滑稽和匪夷所思的地方。其一,既然是偶然得到的心爱之物,把玩欣赏后,那为何不将之束之高阁,而放在床边的小柜上,只要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床头柜岂是放贵重物品的地方,更何况是一摔即碎的紫砂壶。其二,既然是喜爱的紫砂壶,在没有真正清醒得知盖已摔坏之前,而贸然愤愤然扔掉茶壶,只能说明这人的心浮气躁,目光短浅。也不是真正从心底里喜欢这件物什。甚至有叶公好龙之嫌。要是真喜欢,即使盖子坏了,还有壶呀,他应更加敝帚自珍,视若珍宝。退而求其次,把它就当茶杯用,若待来日谋得一盖,能与之配成天衣无缝,不更好?
如果这人此时哪怕有一点点的平和、淡然的心态,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他仍将拥有一个完美的他喜爱的紫砂壶。他没有,他依然像少了根筋一样,一错再错。第二天清晨醒来赫然发现壶盖落在拖鞋上,好好的,没一点破损。如果此时他陡然想起昨晚的傻事,心怀内疚抱着试试看而出门一寻那昨晚扔出的茶壶,一切结局仍将完美。他才不。他仍然暴躁着、恼怒着,或者还诅咒着命运的不公,发泄般的将盖子踩碎。他以为这样可以换得自己内心的畅快,他以为这样出了胸中的一股恶气和晦气。
聪明反被聪明误。出门上工,推门就看见茶壶——他昨夜仍的茶壶正好好的挂在树枝上!这只没盖的茶壶最终的命运如何呢?那人或许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与极端,而开始敝帚自珍?但以那人的性格,他或许会更加的恼羞成怒,一把抓住茶壶猛地一摔——他心中的郁闷和沮丧能从这一摔中发泄掉么?未必!
得到时并未完全懂得、欣赏之,偶尔失去一点点、稍有不足时便捶胸顿足,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毫无同情、心疼之心。没有对彼此的清醒认识,在得与失之间不能有一颗平和、宽容、淡定的心。这样的人只会永远生活在固步自封的思维里,任何东西于他都将是可遇而不可求,就算得到,他也不会对之善始善终。
追求完美并无错
,怕就怕不合适宜,心气浮躁,不但得不到完美,甚至会千疮百孔。一个太过于追求完美的人,注定会失去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