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故事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4223620647d27284b7351b4.png)
民间故事1,老铁匠与紫砂壶老铁匠与紫砂壶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
由于没人再需要打制铁器,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
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
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
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
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
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
商人惊喜不已。
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馆;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水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
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
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
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臵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
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今年已经102岁了。
2,鲁班飞斧救工匠从前有个张木匠,木工活做的倒是蛮漂亮的,可就是有一样,干活爱耍小聪明,凡事喜欢想当然,做工下料不是长一点就是短一点。
紫砂的历史故事
![紫砂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b69294d33687e21af45a934.png)
紫砂的历史故事50米高的蜀山,500米长的老街,20多米宽的蠡河,这里不仅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60年代宜兴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
山上是泥土与火焰的世界,山下商贾云集,烧成的紫砂器从蠡河码头启程,进入太湖后被运往全国各地……蜀山的热闹延续了近500年,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紫砂生产中心转移到丁山,蜀山才沉寂下来。
南京博物院考古队经过3年的考古勘探、发掘,渐渐揭开了埋藏在岁月长河里的紫砂故事……考古确认:紫砂起源于明中晚期宜兴紫砂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有唐、宋、明三种说法。
唐代说的根据是文献,唐僖宗时在唐朝做官的朝鲜人崔致远在《桂苑笔耕集》中有“坐演紫泥……掌陶钧而不晚”的记述,持此说的人认为“紫泥”就是指紫砂。
有人以北宋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等诗句,认为紫砂源于宋代。
更多的人倾向于明代说,考古队领队杭涛认为,中国茶文化有“唐煎宋点”说,唐代是煎煮茶叶片,宋代是冲点茶叶末,明代才有了我们现代喝的散茶(炒青)。
朱元璋第17子朱权所著《茶谱》是明代第一本茶书,上面记述的饮茶方式还是点茶,茶具为银、锡、铜之类。
此后近百年无茶书,明晚期突然出现一大批茶书,记述紫砂已经成为全国流行的茶具。
《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按“近百年”推算,紫砂被从陶土中挑选出来加以利用,当在明代中期。
据《阳羡茗壶系》记载的传说,紫砂壶的创始人叫供春,他是个书僮,明正德年间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读书,并学着寺中老和尚的样子做茶壶,金沙寺僧和供春同被列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
目前能确认的最早紫砂壶出土于南京吴经太监墓,墓葬时间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此次考古发掘在一个探方的最下层发现了一批特殊的紫砂壶陶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不仅与吴经墓紫砂壶如出一辙,而且与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这为紫砂起源于明代中晚期提供了可靠证据。
与茶有关的小故事
![与茶有关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2ccba62b307e87100f69611.png)
与茶有关的小故事【篇一:与茶有关的小故事】【篇二:与茶有关的小故事】关于紫砂、关于茶的传说和小故事散文吧>>,,,>关于紫砂、关于茶的传说和小故事乞丐的紫砂壶从前,有一个大财主特别喜欢喝茶,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无论贫富,只要来,他就好生招待。
一天,来了一个乞丐,不言讨饭,只说来讨茶喝。
下人见此,连忙让他进屋,给他倒一杯茶。
乞丐看了一下,说:“茶不行啊。
”下人见他懂,连忙换好茶来。
他闻了闻,说:“茶好,但水不行,需得某地的泉水方好。
”下人知他有些来意,忙取了早有储备的泉水,再泡茶来。
乞丐尝了一口,说:“水是好水,柴不行,柴需用某山阴面之柴,阳面之柴质松,需阴面质紧坚硬的柴方好。
”下人连忙取好柴再烹,并请出老爷。
茶重新上来后,老爷与乞丐各饮一杯。
乞丐说:“嗯,这回茶、水、柴、火都好了,只是壶不行。
”老爷说:“这已是我最好的壶了。
”乞丐从怀里掏出一把壶,让下人重新泡一壶茶来,味道果然不凡。
老爷起身作揖道:“我愿买你这壶,要多少钱都可。
”乞丐连忙倒掉茶,收起壶就走。
老爷赶忙拦住,说“我愿出一半家产要你这壶”。
乞丐不言,只是要走。
老爷急了,说“我愿出全部家产买你这壶”。
乞丐听了,就笑起来。
说道:“我要是舍得这壶,也不会落今天这种地步。
邵大亨的紫砂壶清代茶壶制作大师邵大亨,为人慷慨豪爽。
他所做的茶壶,意气相投者,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
苏州某巡抚绞尽脑汁觅得一壶,十分珍惜。
一年中秋,坐船出城赏月,一名侍女端盘献茶,不想船身摇动,侍女站立不住,把“大亨”壶摔得粉碎。
巡抚大怒,把侍女吊起来,重重鞭笞。
这时,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泊般在近处赏月,闻得缘由,就叫巡抚过般来看壶。
巡抚过来一看,见16把大亨壶罗列桌上,件件精品。
邵大亨力劝巡抚宽恕侍女,并许诺其从16把壶中挑选一件。
巡抚从其言。
巡抚一走,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壶统统砸碎,悻悻地说:“为了我的壶,竟有人玩物丧命,再不做壶了。
”杯在壶上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364bc5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1.png)
紫砂壶的故事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也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茶具,更是艺术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紫砂壶起源于中国江苏宜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而闻名于世。
紫砂壶所使用的紫砂泥,产自宜兴太湖边的紫砂矿,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吸水性好、透气性强、不易变形等特点。
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更是精湛,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包括挖泥、晾晒、制胎、雕刻、烧制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们的精雕细琢,因此制作出来的紫砂壶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紫砂壶在中国茶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可以泡茶,更可以提升茶的口感和香气。
由于紫砂壶本身的吸水性,它可以慢慢吸收茶汤的香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紫砂壶会逐渐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茶香,这也是紫砂壶被誉为“茶界明珠”的原因之一。
此外,紫砂壶还有助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让茶汤能够更好地释放出香气和味道。
除了在茶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外,紫砂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
它的外形多样,有圆形、方形、扁壶、高壶等各种款式,而且常常在壶身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文字和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雕刻不仅增添了紫砂壶的观赏性,更展现了匠人们的艺术功底和创作才华。
因此,紫砂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茶具,更是一种能够让人陶醉其中的艺术品,它融合了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于一体。
总的来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作,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材料和艺术品性质而闻名于世,深受茶人和收藏家的喜爱。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紫砂壶能够继续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它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壶圣故事
![壶圣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9caf4b5d1f34693daef3e46.png)
壶圣故事文|徐风一把紫砂土捏成的壶,拍出了1230万的天价。
这是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的记录。
老爷子一辈子惜壶如命,并不是因为他所作壶太值钱,而是因为,做一把壶太不容易。
早年,红学家冯其庸作为顾景舟挚友,曾经为顾赋诗二首,其中一句“紫泥一握玉生烟”,让顾景舟大受感动,他要送把壶给冯,但冯执意不收。
事后冯说,他做一把壶太不容易了,几个月都在琢磨,真是把命都做进去了。
的确,在顾景舟心里,一把壶就是一条命。
民国宜兴名人储南强1928年在苏州地摊上觅得的一把缺盖供春壶,后来作为紫砂的祖宗级作品,进入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它到底是不是真品?顾景舟对此一直心存疑问。
几十年里,顾景舟搜集史料,作了大量考证与研究。
他一直有话要说,但每当他要发表关于“供春壶真伪”的研究结果时,总是有人出来加以劝阻。
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保护紫砂的大好形势”,紫砂需要一个在佛龛上坐得住的老祖宗。
于是顾景舟只得“顾全大局”。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供春壶的研究。
一直到临终前,他终于对徒弟潘持平开口了:“我一生曾看过13把供春壶,每个藏家都说壶是供春做的,只因壶盖损坏,由黄玉麟配盖,这也未免太巧合了吧。
其实,那13把壶,都是晚清民初的壶手黄玉麟做的。
其中的12把,他都对藏家说了实话,只有对上海松江徐姓老人所持之供春壶,我违心地说是真的。
潘问顾老,为什么对他要说违心话?顾说,徐姓老人年逾古稀,视此壶为珍宝,且又有心脏病,身体很差。
当时他家境又不好,给我一种贫病交加的感觉,我怕闯大祸,故违心说是真的。
”在紫砂壶上说违心话,对于顾景舟来说,这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这是顾景舟性情的另一面,亦是他面对一个垂危生命作出的人性妥协。
向生命妥协。
在顾景舟的一生中,并非一次。
1990年,宜兴主办第二届陶艺节前夕,顾景舟、蒋蓉等大师壶艺作品数十件被盗。
警方迅即破案,案犯原是两个赌钱赌输了的小青工。
根据当时“严打”的形势,这两个蟊贼犯下的是不可饶恕的死罪。
顾景舟闻之大惊。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https://img.taocdn.com/s3/m/0231848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4.png)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从前有一位老铁匠,他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才华的人。
他能够制作出世界上最美丽和最精致的铁器。
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人们称为艺术品。
有一天,一位富有的商人来到老铁匠的工作室想要定制一件特别的铁器。
这位商人告诉老铁匠,他想要一件与众不同的紫砂壶。
他希望这个紫砂壶能够既实用又美观,独一无二。
老铁匠接受了这个挑战,并开始准备制作这个紫砂壶。
他花了很多时间仔细研究紫砂壶的特点和设计,寻找灵感。
终于,在经过数周的努力后,老铁匠制作出了一件他自己认为完美无瑕的紫砂壶。
他为这个壶取名为“紫竹夜韵”。
商人看到这个壶后非常满意,他觉得这真的是一件非常美丽和独特的紫砂壶。
他感谢老铁匠为他创作了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并带着壶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商人带着壶回到老铁匠的工作室。
他告诉老铁匠,他非常满意这个紫砂壶,但是他发现紫砂壶有一个小小的瑕疵。
商人希望老铁匠能够修复好这个问题。
老铁匠非常吃惊,他认为他制作的紫竹夜韵完美无缺。
他仔细检查了壶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却找不到任何瑕疵。
老铁匠告诉商人,他认为壶是完美的,但是商人坚持说他看到了一个瑕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铁匠决定亲自使用这个壶。
他每天都用这个壶来沏茶,他仔细观察壶的每个细节。
几天后,他意识到壶的底部有一处微小的裂缝。
这个裂缝非常隐蔽,平时根本看不出来。
老铁匠明白了商人所说的瑕疵是什么。
老铁匠决定修复这个裂缝。
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修复壶的底部。
他终于修复好了壶,让它变得完美无瑕。
商人回来取回壶后,非常高兴地看到壶已经完美无瑕了。
他非常感激老铁匠的努力和才华,他说他非常喜欢这个壶。
他决定在他的商店中展示这个壶,并向其他人展示老铁匠的才华。
由于这个紫竹夜韵的成功,老铁匠的名气也扩大了。
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他的工作室,想要定制属于自己的铁器。
老铁匠经过这个经历,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审美观点。
“完美”的定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关于瓷器的40个小故事
![关于瓷器的40个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5aa95b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d.png)
关于瓷器的40个小故事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它凝聚了千百年的智慧和技术,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
下面我为大家讲述关于瓷器的40个小故事。
1.传说中国的瓷器起源于盘古开天辟地时,一次盘古用剩余的精气凝结成了一个石头,这个石头后来成为了瓷器的原料之一。
2.中国最早的瓷器出现在商朝时期,那时的陶器已经非常精致,所以被称为“先瓷”。
3.商朝陶器中最有名的是四川的三星堆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陶器。
4.我国历史记载中最早提到瓷器的文献出自《封禅书》,由此可见瓷器在古代已经有了较高的地位。
5.瓷器的质地比陶器更致密,所以更加耐用,而且可以储存食物和液体。
6.中国北方河南的均窑是最早烧制瓷器的窑场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工艺的蓬勃发展。
7.在南宋时期,风靡一时的青瓷、白瓷、黑瓷和豆青瓷成为了盛行。
8.唐朝时期的粉彩瓷器非常受欢迎,它采用了各种鲜艳的颜料,形成了独特的装饰效果。
9.古代瓷器的最高境界是一钧、二钧、五彩、轲越等,要釉色均匀,胎体完美。
10.中国的瓷器不仅烧制精美,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很多作品被誉为“活古代的艺术品”。
11.明朝时期,瓷器的种类更加丰富,产量也大幅增加,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
12.明代的宜兴紫砂壶在瓷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其独特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而备受赞誉。
13.清朝时期,中国瓷器的创作达到了顶峰,官窑和民窑的作品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4.国人带着精美的瓷器海外,不仅传播中华文化,还为中国赚取了丰厚的国外财富。
15.中国瓷器不仅风靡亚洲,还被欧洲贵族垂涎,成为他们的热门收藏品。
16.瓷器的每一件作品都经过多个步骤的精心制作,包括原料的准备、成型、烧制、装饰等。
17.瓷器的制作过程非常考究,需要工匠们多年的经验和技艺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18.瓷器的装饰通常包括绘画、雕刻、烧花、镶嵌等多种工艺,其中著名的景德镇青花瓷被誉为“瓷器之王”。
19.瓷器的器形和纹样多种多样,有碗、盘、瓶、罐、壶等各种不同的形状,纹样有花鸟、山水、人物等。
宜兴的历史典故
![宜兴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0d1fb77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f.png)
宜兴,这片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其秀美的山水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富有哲理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宜兴的文化底蕴,更教会了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
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陶渊明与紫砂壶”的故事。
传说陶渊明在隐居时,一日偶然发现山间独特的紫砂泥,便用它制成了一把别致的紫砂壶。
这把壶不仅外观独特,而且泡出的茶香浓郁,深受陶渊明的喜爱。
自此,紫砂壶成为了宜兴的象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为宜兴赢得了“陶都”的美誉。
另一个典故则是“范蠡与文房四宝”。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臣,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是一位文人墨客。
传说他曾来到宜兴,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便定居于此。
他发现这里的山石、竹木、陶土等资源都是制作文房四宝的绝佳材料。
于是,他便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独特的墨锭、毛笔、砚台和宣纸,为宜兴的文房四宝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梁祝与宜兴陶瓷”的故事。
梁祝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宜兴陶瓷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读书时,为了表达彼此的爱意,他们用宜兴的紫砂泥制作了一对陶瓷小像,上面刻有他们的名字和誓言。
这对陶瓷小像被埋在紫砂山下,成为了他们爱情的永恒印记。
这个典故不仅展现了宜兴陶瓷的魅力,更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些历史典故不仅是宜兴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宜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才华。
非遗的民间小故事
![非遗的民间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4d3cd0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2.png)
非遗的民间小故事
非遗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节日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非遗项目逐渐消失,但仍有一些项目通过民间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并且成为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说,被誉为“天下一绝”的陕西阎良甑,是一种以麦秸为原料制作的陶器,可以用来做饭、烧水、煮汤等。
传说在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时,阎良甑曾经为李自成提供食物,因此被称为“抗倭神器”。
又比如说,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说,明代宜兴有名的紫砂泥窑主张家、陈家两家互相竞争,张家烧出的壶质量好,但是颜色不好看,陈家烧出的壶颜色好看,但是质量不如张家。
后来张家和陈家的子孙们结婚了,嫁妆中就有了这样的一对紫砂壶,一只质量好,一只颜色好,代表了两家的完美结合。
还有一些非遗项目,比如说艾灸、秧歌、皮影戏等,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历史。
这些民间小故事,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也让非遗项目更具有人文色彩和历史价值。
- 1 -。
宜兴紫砂壶的传说故事
![宜兴紫砂壶的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cf1660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3.png)
宜兴紫砂壶的传说故事紫砂壶在中国也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了,在这么长的历史中流传着许多和紫砂壶有关的美丽传说故事。
最为⼴泛流传的故事是:宋朝时,宜兴有⼀富户造屋,当快要完⼯时,主⼈发现墙砌得不平不直,就让⼯匠推倒重砌,在拆墙时,发现空⽃墙内有⼀把茶壶,原来是有位⼯匠喝茶时放在墙中的空隙处,⼀时忘了,砌在墙⾥。
⼤家把壶盖掀开⼀闻,茶叶竟然⾹醇如故,没有变味。
这样,紫砂壶泡茶数⽇⽽不馊的事实就⼴为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虽然⽆籍可查,但可说明:紫砂壶在宋代已经为⼈们普遍使⽤。
1、“富贵⼟”宜兴丁⼭位于太湖之滨,是⼀个普通⽽美丽的江南⼩镇。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镇⾥的村民早出晚归,耕⽥做农活,闲暇时便⽤陶⼟制作⽇常需⽤的碗、罐。
就这样,他们⽆忧⽆虑过着简单⽽⼜平凡的⽣活。
⼀天,⼀奇僧出现在镇上。
他边⾛边⼤声叫唤:“富贵⼟,富贵⼟,谁买富贵⼟”,村民们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奇怪的僧⼈。
僧⼈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说“是皇家⼈,就不能拥有富贵吗?”,⼈们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着他⾛来⾛去。
奇怪的僧⼈提⾼了嗓门,快步⾛了起来,就像四下⽆⼈⼀样。
有⼀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奇怪就跟着⼀起⾛,⾛着⾛着就来到了黄龙⼭和青龙⼭。
突然间,僧⼈消失了。
长者们四处寻找,未果,只看到好⼏处新开⼝的洞⽳,洞⽳中有各种颜⾊的陶⼟。
好事的长者搬了⼀些彩⾊的陶⼟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的陶器。
⼀传⼗,⼗传百。
就这样,紫砂陶艺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了。
事实上,宜兴紫砂泥是段泥⼜称本⼭绿泥(烧成后呈淡黄⾊)、红泥、⿊泥、墨绿泥和紫泥,还有夹在⽯层中间的黄⾊泥⼟称⽯黄⼜称朱砂泥(烧成后呈红⾊)的总称。
紫砂陶⼟的颜⾊确实是五彩的,故⼜称为“五⾊⼟”。
2、陶朱公的传说定陶的陶朱公传说主要是关于范蠡居陶⼗九年间的民间传说故事,内容上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关于其出⾝来历的传说,⼜有其经商致富和处世理家的传说,还有和陶朱公有关的地⽅风物传说。
陶朱公传说在定陶民间流传很⼴,主要存在于当地百姓的⼝⽿相传中,在与他有关的众多典故、风物中也多有记载和反映。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a62886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8.png)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紫砂壶的几个故事:
- 供春壶:明代正德年间,宜兴金砂寺的一位老和尚经常到烧陶器的窑场去弄些泥料回来做茶壶。
这期间,学使吴颐山带着书童供春(一说“龚春”)住在寺里读书。
供春经常看老和尚做壶,便偷偷地学,但他没有泥料,又不好意思向老和尚讨要。
偶然间,他发现和尚每天洗手的水池里沉积着很多泥,泥经过漂洗和沉淀,变得更加细腻。
供春便把细泥捞出来,趁吴颐山读书时,一个人悄悄地捏呀做的。
渐渐地,供春的壶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出名。
于是,供春和金砂寺那位不知名的和尚,就被作为紫砂壶的创始人载入史册了。
- 乞丐的紫砂壶:从前,有一个大财主特别喜欢喝茶,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无论贫富,只要来,他就好生招待。
一天,来了一个乞丐,不言讨饭,只说来讨茶喝。
财主让他喝完茶后就离开。
乞丐喝完茶后,从怀里掏出一只紫砂壶,说这是他爷爷留下来的,想卖给财主。
财主看这只壶古色古香,便出高价买了下来。
后来,财主请了一位鉴宝专家来鉴定这只壶,专家说这是一只珍贵的紫砂壶,价值连城。
- 邵大亨的紫砂壶:清代茶壶制作大师邵大亨,为人慷慨豪爽。
他所做的茶壶,意气相投者,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
苏州某巡抚绞尽脑汁觅得一壶,十分珍惜。
- 被神话了的茶垢: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有一个老太太拿着一把黑乎乎的紫砂壶坐在大街上。
一个外国人看到。
大工匠的小故事
![大工匠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f97efccc77da26925c5b0c1.png)
大工匠的小故事作者:来源:《金桥》2019年第05期1984年,李昌鸿与其夫人的作品《竹简茶具》,获得了德国莱比锡贸易博览会金奖。
而且李昌鸿还与师傅顾景舟、徐秀棠一起合编了《宜兴紫砂珍藏》,对推动宜兴紫砂文化的研究,紫砂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了感恩顾老对自己的这份恩情,更为了让这种传承精神更好地發扬下去,李昌鸿大师在80岁高龄时,参加了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善道行动”,资助大学中愿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帮助中国的紫砂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大工匠的小故事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名扬四海。
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名家辈出。
“壶艺泰斗”顾景舟便是其一。
顾老制壶风格严谨、取材甚广、形神兼备、气质高雅。
近日,我们专程拜访了得顾老真传的徒弟李昌鸿大师,听他为我们讲述这段难忘的师徒情谊。
李大9币是一位看上去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的老者。
头戴一顶灰色呢制礼帽、身穿同样质地的中国老式盘扣上衣。
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体态轻盈、步伐康健的老者竟已是82岁高龄。
据李大师回忆,他和顾老相识于紫砂老一厂,18岁时便成了顾老的徒弟。
紫砂老一厂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简称,建于1955年,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大老艺人集合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的紫砂艺人一起成立的。
历时30余年,培养了一批紫砂大师,被称为紫砂界的“黄埔军校” “大师的摇篮”。
李大师的夫人沈蘧华大师也出自老一厂,两人均是顾老的第一代入室弟子。
李大师介绍说,当年顾老对他们要求颇为严格,以今天的标准看就是严苛了。
为了让他们专心打基础,顾老在一开始便要求他们,“你们学紫砂,组织上讲了,让你们安心做好接班人,学徒3年,不准谈恋爱,谁要是违反了,谁就回家。
”而且为了培养紫砂事业的接班人,顾老当时也未娶妻。
期间,有人给顾老介绍对象,顾老把李大师也叫去了,对他说:“别人给你们介绍了一个师母娘。
紫砂壶的故事讲的道理写作文
![紫砂壶的故事讲的道理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e906b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f.png)
紫砂壶的故事讲的道理写作文
江南水乡啊,那里头有个紫砂壶,真的是越看越有味。
它的形状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但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不凡。
每次泡茶,我都能感觉到它好像在跟我说话,告诉我那些古老的故事。
你知道紫砂壶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茶壶,它里面装的是咱们的文化,是历史。
你泡茶的时候,就像是在和古代的大文豪喝茶聊天,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说起紫砂壶和茶,它们的关系就像人和感情一样。
你得好好照顾它,它才会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有味道。
就像你和朋友,得经常联系,感情才会越来越深。
紫砂壶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生活嘛,总会有起有落,但关键是要有个好心态,像那紫砂壶一样,经历了这么多还是那么从容不迫。
喝茶的时候,多想想这些,你会觉得人生都美好多了。
紫砂壶贵不贵?那可不是重点。
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故事,它带给你的那种温暖和感动。
这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锡剧紫砂壶故事梗概
![锡剧紫砂壶故事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0cd8973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9.png)
锡剧紫砂壶故事梗概《锡剧紫砂壶故事梗概》嘿,你知道吗,在那江南水乡,有一个关于锡剧和紫砂壶的奇妙故事。
阿明,一个从小痴迷锡剧的小伙子,那锡剧的旋律就像是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他整天就泡在锡剧班子里,跟着师傅学唱念做打,别提多带劲了!“那锡剧对他来说,可不是一般的爱好呀,那简直就是他的命根子!”有一天,阿明在小镇的集市上闲逛,偶然间看到了一个紫砂壶。
那紫砂壶啊,精致得不像话,就像一件艺术品。
阿明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哎呀,这紫砂壶咋就这么好看呢!”他毫不犹豫地就把它买了下来。
从那以后,阿明不管走到哪都带着这个紫砂壶,就好像它是他的宝贝伙伴。
有一次,锡剧班子要去外地演出,阿明也带上了紫砂壶。
在演出的后台,阿明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紫砂壶,这时候,一个美丽的姑娘走了过来。
她叫阿丽,也是锡剧班子里的一员。
“阿明,你这紫砂壶可真漂亮呀!”阿丽笑着说。
“哈哈,那当然,我可宝贝它了!”阿明得意地说。
就这样,阿明和阿丽因为这个紫砂壶渐渐熟悉了起来,他们一起谈锡剧,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不就像是锡剧和紫砂壶的奇妙缘分嘛!”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明发现自己爱上了阿丽,而阿丽对阿明也有着同样的感情。
他们的爱情就像那锡剧的旋律一样,悠扬而美好。
可是,生活哪会一直一帆风顺呢?锡剧班子遇到了困难,面临着解散的危机。
阿明和阿丽心急如焚,“这可怎么办呀?我们不能就这么看着锡剧班子没了呀!”他们四处奔走,想办法挽救。
就在他们感到绝望的时候,那个紫砂壶好像给了他们灵感。
阿明灵机一动,“我们可以举办一个锡剧和紫砂壶相结合的展览呀!”说干就干,他们开始筹备起来。
展览当天,吸引了好多人。
人们欣赏着锡剧表演,看着精美的紫砂壶,纷纷赞叹不已。
“哇,这也太有创意了吧!”锡剧班子也因此重新焕发生机。
阿明和阿丽呢,他们紧紧握着彼此的手,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感激。
“这锡剧和紫砂壶呀,真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他们知道,他们的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https://img.taocdn.com/s3/m/5f3476c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d.png)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从前有一位老铁匠,他善于打造出各种美丽、实用的器具。
他的技术娴熟,声名显赫,深受乡里人的尊敬和爱戴。
而他最得意的作品则是一把精美的紫砂壶。
这个紫砂壶历经数年,铁匠常常拿它当作礼物赠送给朋友和顾客。
每当他把紫砂壶放在桌子上,人们都会心生向往,想要拥有它。
但是老铁匠总是微笑着拒绝,甚至拒绝了很多高价的报价,因为他舍不得卖掉它。
直到有一天,一个黑衫青年来到铁匠的店里,他说要用一笔天价来买下这个紫砂壶。
老铁匠看着那个神秘的黑衫青年,似乎有种熟悉的感觉,但他说不出来。
黑衫青年似乎知道老铁匠的犹豫,他轻轻地拿起紫砂壶看了看,然后说:“老兄,你真的舍得这个壶吗?假如它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或者改变你的命运,你会不会毫不犹豫地卖掉它呢?”老铁匠睁大眼睛,感到这个陌生人似乎知道他的心事。
他想,真的如此吗?我的紫砂壶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幸福吗?于是老铁匠将紫砂壶交给黑衫青年,收下了天价。
一开始,他感到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毕竟这个壶并没带给他更多的幸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
铁匠感到,他的生活里缺少了那个紫砂壶,就像失去了一个像家人一样的朋友一样。
几年后,黑衫青年又来到了老铁匠的店里,他手里拿着紫砂壶,递给铁匠说:“老兄,你看看这个,你就是我从前的主人。
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把它还给你吗?因为我的生活因此而改变了,但你的却没有。
我的生活离不开这个壶,但它离不开你。
请您收下它。
”铁匠接过紫砂壶,微笑着看着自己的老朋友。
他感到这个壶给他带来的是不同寻常的幸福,值得他终生珍藏。
自此之后,老铁匠再也没舍得离开他的紫砂壶。
他一直在拿着它,把它放在他的店铺里展示给客人们看。
每一次当人们赞叹着它的时候,老铁匠总是笑着,告诉他们这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故事说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份心灵之物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有些东西,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紫砂壶就是老铁匠的亲密朋友,虽然它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但它却给老铁匠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温暖。
嘉兴少儿非遗故事稿
![嘉兴少儿非遗故事稿](https://img.taocdn.com/s3/m/bd44a07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8.png)
嘉兴少儿非遗故事稿从前,在嘉兴市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非常擅长编织芦苇编织品的老爷爷。
他用芦苇编织出了许多美丽的工艺品,比如芦苇帽子、芦苇篮子、芦苇椅子等等。
村里的小孩子们很喜欢看老爷爷编织芦苇,他们跑到老爷爷的家里,看着老爷爷在芦苇之间穿梭,快速地编织出美丽的工艺品,感到十分神奇。
有一天,老爷爷想要教授村里的小孩子们芦苇编织的技艺,让这项非遗技艺得以传承。
于是,他在自己家里摆了一张小桌子,准备教授孩子们如何编织芦苇。
第一天,村里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老爷爷的家里,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编织的方法,编织出来的芦苇制品也很丑陋。
老爷爷并没有气馁,他鼓励孩子们坚持练习,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
孩子们听到老爷爷的话后,都开始更加认真地练习,每天来到老爷爷的家里学习,一天天地变得越来越熟练。
最终,他们终于学会了芦苇编织技艺,编织出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工艺品。
这个小村庄因为老爷爷的帮助和村里孩子们的努力,成功地保护了这项非遗技艺。
后来,这项技艺在嘉兴市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成为了一种当地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品。
嘉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下面我为你讲一个嘉兴少儿非遗故事。
故事名为《紫砂壶》。
讲述了一个少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一只珍贵的紫砂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执着,最终成为了一名紫砂壶匠。
故事的开头,少年路过一家陶艺作坊,被那里的陶艺品所吸引,于是他走进去观看。
在看到一只精美的紫砂壶后,他爱不释手,但是价格太贵,买不起。
他非常失落,但仍然决定努力攒钱,买下这只紫砂壶。
于是他开始打零工,每天辛勤劳动,攒下了一点点钱。
但他发现自己的钱还远远不够买下紫砂壶,于是他决定学习制作陶艺品,自己制作一只紫砂壶。
他用自己攒下的钱买了一块紫砂泥,花了很长时间认真制作。
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制作出了一只美丽的紫砂壶。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少年的制陶技艺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了一名紫砂壶匠,并成功地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紫砂壶。
老铁匠与紫砂壶的故事读后感
![老铁匠与紫砂壶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a8bca9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3.png)
老铁匠与紫砂壶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老铁匠和紫砂壶的故事,那可真是像喝了一杯浓茶,味道在心里头直打转儿呢。
这个老铁匠啊,一辈子就守着他的小铁匠铺子,平平淡淡,就像咱们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老工匠。
而那个紫砂壶呢,本来也就是个普通物件儿,可架不住别人的追捧,一下子就被捧上了天。
这就跟咱生活里那些突然走红的东西似的,不知道咋地就被大家当成宝了。
紫砂壶被买走之后,那遭遇就像是坐过山车。
在富商手里,被当成显摆的玩意儿,后来又到了富家子弟那儿,被当成斗富的工具。
我就想啊,这紫砂壶多可怜啊,就像个小木偶似的,被人摆弄来摆弄去,完全失去了自己原本的意义。
这让我想到咱有时候为了迎合别人的眼光,把自己也折腾得不像样,丢了自己的本真。
再看老铁匠,不管外面怎么闹哄哄的,他还是守着自己的小日子。
每天敲敲打打,心里踏实得很。
最后紫砂壶又回到了老铁匠手里,它也像经历了一场大梦,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里。
这时候的紫砂壶才又找回了自己的价值。
从这个故事里,我就感觉咱做人啊,真不能被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给迷了眼。
就像老铁匠一样,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儿,不管外面怎么变,自己心里得有个定海神针。
那些追捧啊、虚荣啊,就像一阵风,风一吹就散了。
咱要是跟着这风跑,最后可能就像那紫砂壶一样,被折腾得遍体鳞伤,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啥。
这故事就像给我脑袋上来了一棒槌,让我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守住自己的小确幸才是最靠谱的事儿呢。
桃红援义金兰结
![桃红援义金兰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50cb8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9.png)
桃红援义金兰结作者:卢永强来源:《江苏陶瓷》2020年第02期摘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千古流传,故事中的桃园因此也引出了情义绵长的典故。
紫砂作品“结义壶”即藉此为题,以紫砂陶的语言塑造了一件如桃花包裹一般义气相结的紫砂壶。
关键词桃园结义;结义壶;创作紫砂壶是一种服务于大众的陶艺品,其工艺的基础就在于面向生活、面向人民,像很多流传下来的经典紫砂造型都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既有着实际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带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所以历代紫砂壶造型的创作很多都要通过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进行体现,将生活中的感悟转化为创作的主题,同时引入各种历史文化以及情感的概念,让简简单单的紫砂壶充实丰满起来,不仅能够满足人民日常的泡茶需求,还可以获得更加深层次的精神享受,紫砂作品“结义壶”(见图1)就是如此诞生的。
“桃园结义”不仅是一个流传上千年的故事,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流露出的种种纷纷杂杂也被转化为各种艺术创作,这些创作洋溢着饱满的生活热情和真挚的艺术情感,超越了具体形象的描绘,紫砂壶作品“结义壶”即是从中收获的创作灵感,以桃花这一外在的物质轮廓包裹内在文艺哲理,从“义”出发,引申变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及让人接受这种外在的抽象变化,结合每个人的想象获得独特的审美要素。
紫砂作品“结义壶”的壶身中宽上窄,将壶钮塑造成桃花花瓣的形状,壶底三足与壶身相连,看起来就如同三桃座支撑起了壶体,之所以如此塑造是因为“桃园结义”是三位英雄的史诗,更是身处于“三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三”这个数字在这把壶上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选择三足为底,即是从外形结构阶段向这一段美好的文化印记致敬。
这把壶在制作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处难点,第一壶上的花瓣轮廓线所形成的块面并非是对称的,由于底部三足的原因,壶体上的装饰线条所形成的区块也就被分成了三份,这样一来就会与壶流、壶把产生冲突,所以在制作壶身的时候选择更为简洁的分配方案,壶面两侧囊瓣对称,将第三处与壶把重叠,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流、钮、把为中线的左右对称方案,为造型的统一协调设置了一根基线,在左右有参照的情况下制作难度降低了很多。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https://img.taocdn.com/s3/m/f9b463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6.png)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铁匠,他拿着锤子和钳子,在自己的小铁匠铺里辛勤工作。
他每天都忙碌不停,打造各种各样的铁器,赢得了人们的赞美和尊敬。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了铁匠铺,他怀着一颗崇拜的心情注视着老铁匠工作。
他对老铁匠的技艺和勤劳无比仰慕,决定向老铁匠请教一些问题。
年轻人说:“尊敬的老师傅,您的铁器打造得非常精美,我很钦佩。
请问您的技艺是如何学到的呢?”老铁匠微笑着说:“孩子,我的技艺是通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和刻苦努力得来的。
当初,我只是一个小学徒,一天到晚都在练习和修炼。
我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捷径,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年轻人听了老铁匠的话,感到非常受鼓舞。
他承诺自己会像老铁匠一样努力工作,追求卓越。
几年后,年轻人成长为一名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师。
他的紫砂壶被誉为艺术品,人们纷纷争相购买。
一天,老铁匠来到了大师的工作室,看到了大师制作的精美紫砂壶,不禁发出赞叹之声:“孩子,你真了不起!我从未见过如此细腻精致的作品。
”大师谦虚地回答:“师傅,是您的指导和鼓励使我成为今天自己。
您教会了我勤奋和刻苦,让我明白了成功背后的真正意义。
”老铁匠听了大师的话,微笑着摇摇头:“孩子,你不必如此客气。
你的成就是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与我无关。
虽然我们从事的手艺不同,但是我们都追求卓越,都用心完成自己的作品。
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精神。
”大师感动地看着老铁匠,他深深明白,成功的背后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他深刻体验到,只有脚踏实地、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从那以后,大师一直保持着对老铁匠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他始终铭记着老铁匠的话语,用心制作每一件紫砂壶,将老铁匠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我们用心去做,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的梦想。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https://img.taocdn.com/s3/m/0e4bee5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9.png)
【民间故事】老铁匠与紫砂壶从前有一个叫王大铁的老铁匠,他是村里独一无二的铁匠,每天都在自己的作坊里敲敲打打,打造出许多精美的铁器。
王大铁是一个性格温和,善良的人,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很和蔼,因此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有一天,王大铁收到了一位客人的定制作品,客人想要一只用纯铁制作的紫砂壶,这对于王大铁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纯铁和紫砂并不搭配,但王大铁依然接下了这个任务,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完成。
王大铁为了打造这只紫砂壶,做了很多尝试,但每次都不尽如人意。
他绞尽脑汁,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最终他决定离开家乡,直到找到合适的原料为止。
他踏上了寻找原料的征途,穿越了森林,越过了河流,爬上了高山,一直寻找着可以打造紫砂壶的原料。
经过了数月的跋涉,终于在一座神秘的山脉之中找到了绝佳的铁矿石,这种矿石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铁器,王大铁高兴地盛装了这些矿石,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回到家乡的王大铁,依然没有间断过对紫砂壶的探索,他将自己找到的铁矿石加工成了精美的纯铁,并在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他成功地打造出了一只完美的紫砂壶。
完成这只紫砂壶的那天,正值一个庆典日子,王大铁将这只紫砂壶送给了那位客人,客人看到王大铁打造的紫砂壶非常满意,感慨地说:“老铁匠,你的手艺真是太棒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作品。
”听到客人的赞美,王大铁不禁笑了起来,他为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感到欣慰。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们都知道了王大铁的传奇故事,他们将王大铁的事迹传颂开来,人们称他为“铁匠王”,并且纷纷来向他学习打铁的技艺。
王大铁乐于传授自己的技艺,他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铁匠传人,为乡里乡亲带来更多的益处。
王大铁的故事也渐渐传到了外地,很多人慕名而来,希望学习王大铁的打铁手艺。
王大铁很高兴也很虚心地接待了他们,他说:“我希望我的手艺能够被更多的人学习,这样就能够延续下去,不至于消失。
”王大铁富有耐心地教授他们打铁的技艺,并传授了他的心得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完美并无错,怕就怕不合适宜,心气浮躁,不但得不到完美,甚至会千疮百孔。一个太过于追求完美的人,注定会失去很多,很多。
有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偶然得了把紫砂壶,非常喜欢。睡觉时,把紫砂壶放在床边的小柜子上,半夜梦中不小心把紫砂壶的盖打落在了地上。惊醒后,那人非常气恼,想没有盖的紫砂壶有何用,于是顺手把茶壶丢出了窗外。第二天清晨醒来,却发现盖子落在拖鞋上,完好无损。那人想,既然茶壶都已不在,盖更没有留着的必要。他死命一踩,盖子化为齑粉。吃完早饭,出去上工,一推门就看见那个没盖的茶壶正好好的挂在门口的树枝上。那人欲哭无泪,他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局。
聪明反被聪明误。出门上工,推门就看见茶壶——他昨夜仍的茶壶正好好的挂在树枝上!这只没盖的茶壶最终的命运如何呢?那人或许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与极端,而开始敝帚自珍?但以那人的性格,他或许会更加的恼羞成怒,一把抓住茶壶猛地一摔——他心中的郁闷和沮丧能从这一摔中发泄掉么?未必!
得到时并未完全懂得、欣赏之,偶尔失去一点点、稍有不足时便捶胸顿足,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毫无同情、心疼之心。没有对彼此的清醒认识,在得与失之步自封的思维里,任何东西于他都将是可遇而不可求,就算得到,他也不会对之善始善终。
这是则笑话,既然是笑话,就有可笑滑稽和匪夷所思的地方。其一,既然是偶然得到的心爱之物,把玩欣赏后,那为何不将之束之高阁,而放在床边的小柜上,只要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床头柜岂是放贵重物品的地方,更何况是一摔即碎的紫砂壶。其二,既然是喜爱的紫砂壶,在没有真正清醒得知盖已摔坏之前,而贸然愤愤然扔掉茶壶,只能说明这人的心浮气躁,目光短浅。也不是真正从心底里喜欢这件物什。甚至有叶公好龙之嫌。要是真喜欢,即使盖子坏了,还有壶呀,他应更加敝帚自珍,视若珍宝。退而求其次,把它就当茶杯用,若待来日谋得一盖,能与之配成天衣无缝,不更好?
如果这人此时哪怕有一点点的平和、淡然的心态,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他仍将拥有一个完美的他喜爱的紫砂壶。他没有,他依然像少了根筋一样,一错再错。第二天清晨醒来赫然发现壶盖落在拖鞋上,好好的,没一点破损。如果此时他陡然想起昨晚的傻事,心怀内疚抱着试试看而出门一寻那昨晚扔出的茶壶,一切结局仍将完美。他才不。他仍然暴躁着、恼怒着,或者还诅咒着命运的不公,发泄般的将盖子踩碎。他以为这样可以换得自己内心的畅快,他以为这样出了胸中的一股恶气和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