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地质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我眼中的中国地质大学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电话:
我眼中的中国地质大学
1952年,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国家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组等合并,成立北京地质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成立的八大院校之一。
如今,坐落于中国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是武汉的七大高校之一,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是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第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狭小的空间。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地处我国中部中心城市----武汉。位于东湖之滨,南望山下,又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学校有三个校区,总占地一千七百多亩地。其中,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西北校区。在东区,拥有全国闻名的化石林。在西区,还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然而,纵然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国地质大学依然尤其不可避免的缺陷。面积的狭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发展,尴尬的1700多亩地让人无可奈何。由于学校毗邻经济开发区,周围已没有多少剩余土地可用,再加上昂贵的低价,学校要想扩建,可谓是难上加难。
目前中国地质学在校学生拥有25000多人。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的建设使学校的土地利用基本以大饱和。由于学校先已发展稳
定,4A级博物馆,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地理位置的优越,使得要想全校搬迁,可能不是很大。
第二硬件设备更新缓慢。
在2012年11月7号,中国地质大学举办了建校60周年大庆。为迎接此次校庆,学校大兴改建,使面貌焕然一新。西大门、西二门、北门等等都经过了改建,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尽管如此,这依然改变不了学校硬件设备的陈旧的主观面貌。
先谈谈学校的宿舍建筑,中国地质大学的多数宿建筑群显得比较陈旧,尤其是学校西校区。在西校区,总共有九栋学生宿舍楼,然而其中只有56栋宿舍楼是新建不久,其他几栋宿舍楼都是八九十年代建的,且宿舍条件比较落后。其中的51栋宿舍楼,据了解是70年代建校初期时建设的。在东校区的建筑基本也是比较旧的。只有北校区的建筑是最近几年建的。
学校的图书馆。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向武汉市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局洪山分局申报的图书馆改扩建项目,位于洪山区关山街鲁磨路388号。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3290平方米,用地范围内拟改扩建1栋4~11层,地下1层设备房图书馆大楼。总占地面积40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5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742平方米(其中保留建筑面积6964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1677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58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758平方米)。
由于学校的扩招,原来破旧狭小的图书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早在2009年,学校就决定对图书馆改建,将西校区的图
书搬到北校区的临时图书馆。然而临时图书馆根本就满足不了两万多学生的需求。大量图书也不允许外借。小小的阅览室也只能供应少数的学生。这期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如今,2013年已悄悄来临,改建的图书馆经过四年的风风雨雨,竟然还是呈工地状态!可见,改建的速度极为缓慢。
再者,中国地质大学的实习设备较为落后。作为一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的学生,接触学校的实习设备的机会比较多。学校的地质学实习涉及到的经纬仪、水准仪,全仗义等等,基本都是建校初期时的,其中的经纬仪还是学校著名校友温家宝总理用过的。
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所获荣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各类学生2033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18人、硕士研究生2682人,在校本科学生16046、专科学生788,留学生129人。长期以来,学校依托学科优势,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成千上万的学生在那里得到了系统的专业训练,学校周口店实习站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现有17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117个硕士点,36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850人,其中教授370人,副教授60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3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3人,外聘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23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5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6
个,特聘教授5名。建校以来,先后有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校任教。
中国地质大学现有各类实验室75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3个,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有5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尤其是赵鹏大院士于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2002年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2002年,“长江学者”吴信才教授率领的科研团体开发的MAPGIS平台软件系统,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系统在科技部组织的MAPGIS平台软件系统测评中连续八年名列第一,2005年为神舟六号提供了最新的返回搜救系统,成功完成保驾护航的重任。学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遵照学校优秀校友的杰出代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办出特色,办出风格”的人才培养要求,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爱国心和责任感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基础理论强、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强”的“五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