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讲解-共17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
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
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
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
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unit1《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道地球的运动产生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
2. 讲解: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明白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第二章:unit2《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践活动,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unit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知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生物种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全册教案(完美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2.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3.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4.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于太阳的运动有关。
5.知道完整的实验记录对结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手电筒、竹篾、米尺、竹竿、表格、作业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看见教室外面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正视太阳)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高度)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上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二、组织讨论,总结影子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总结出太阳运动的规律:由东向西,由低到高再到低。
影子变化的规律:由西向东,由长到短再到长。
三、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师生共同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学生做好记录。
四、画出物体的影子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己完成练习,教师选出几个学生的作业全班展示,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画之前是怎样想的。
五、猜猜时间,体验生活教师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时间拍摄的,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收集整理有关太阳和影子的其他知识。
2.太阳钟【教学目标】1.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3.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根据当地的维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制作太阳钟的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科学前概念1.播放“锄禾日当午”FLASH动画.2.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诗句中是什么时间?(学生说出中午时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根据诗句中的“日当午”知道是中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每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逐步深入,形成 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结构
教材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 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 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
体。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了解植 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实验材料
绿豆种子、水、棉花、培养皿、 放大镜等。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实验步骤 1. 在培养皿中铺入一层棉花,加水湿润。
2. 将绿豆种子均匀摆放在棉花上。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01
02
03
04
3. 将培养皿放在温暖、阳光 充足的地方,每天定时观察并
开花结果
植物长到一定阶段后,会 开花结果,繁衍后代。
植物繁殖方式及特点有Fra bibliotek繁殖通过开花、结果产生种子进行繁 殖,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生活力强,变异大,能广泛适应
环境。
无性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 叶)进行繁殖,后代能保持亲本
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孢子繁殖
某些植物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新个
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
气候类型
根据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不同类型,如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特征描述
不同类型的气候具有不同的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 候四季分明、降水均匀等。
实践活动:制作简易气象站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组成和生命的本质。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观察某些常见动植物的细胞,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1. 鲜竹叶、洋葱片2. 显微镜3. 李氏液(苏教版生物教材附带)4. 显微镜载玻片和盖玻片5. 镊子、刀片实验步骤:1. 将鲜竹叶取下数片,放入李氏液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用镊子将叶片上的叶表皮剥离,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将载玻片上的叶表皮切割成适当大小,用刀片切割成细胞片。
3. 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李氏液并盖上盖玻片。
4. 将装有细胞片的载玻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片夹上,并将显微镜调节到适当放大倍数。
5. 通过调节焦距和光亮度,观察叶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6. 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洋葱片的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记录表:样本名称:鲜竹叶细胞结构:由多个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绿色色素体。
样本名称:洋葱片细胞结构:由多个长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
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多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在鲜竹叶的表皮细胞中,我们观察到这些细胞呈方形,且密集排列。
细胞内还含有绿色色素体,这是由于叶绿素的存在。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使植物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转化为化学能。
而洋葱片的细胞则呈长方形,细胞排列较为整齐。
我们还观察到细胞核的存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决定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结论:通过观察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我们发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植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植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植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植物。
3. 课堂实践:1.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叶子、花朵、果实等。
2.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 知识拓展:介绍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分类及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植物形态结构的实践能力。
3.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课题2:探索动物的世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动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动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动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动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动物。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一、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天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上的重要自然现象。
让学生认识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天空中的主要天体。
1.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等。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二、教案第二章:水和天气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让学生认识天气的基本现象,如风雨、雷电等。
2.2 教学内容: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天气的基本现象。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如透明、无色、无味等。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如蒸发、降水、流入河流等。
三、教案第三章:生物和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
3.2 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四、教案第四章:人体和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2 教学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健康的重要性。
4.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五、教案第五章:科学探究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
5.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如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
六、教案第六章:植物的生长和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植物的生命周期。
五上苏教版科学优质课教案
五上苏教版科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动物生殖的好奇心。
2. 学习新知识(30分钟)。
(1)学生观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生殖的基本过程。
(2)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拓展延伸(20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展示成果,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4. 归纳总结(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动物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掌握程度。
6. 课堂小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动物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
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二、学习新课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2 )分组活动;(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4 )游戏:踩影子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1 观察法学习观察的基本技巧,如顺序观察、比较观察等。
进行实际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1.2 实验法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如测量、称量等。
进行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物质的组成学习物质的分类,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点。
掌握物质的三个基本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2 分子与原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学习分子模型的制作。
掌握原子的结构,学习原子模型的制作。
第三章:力学3.1 力与运动学习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2 压强与浮力学习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学习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能量与能源4.1 能量的基本概念学习能量的定义,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学习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4.2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我国主要的能源类型,学习能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5.1 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
5.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生物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
第六章:地球与宇宙6.1 地球的构造学习地球的地理位置、结构及地表特征。
进行地球仪的使用练习,了解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6.2 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七章:人的身体与健康7.1 人体结构学习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作用,探讨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7.2 健康生活方式学习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健康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八章:生活中的科学8.1 生活中的化学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消化、清洁剂的作用等。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含教材分析完整版
XX电子科技大学附中小学部科学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王敏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方案一、学生根本情况分析五一,五二班共有86人,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局部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
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五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学生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等。
?光与色彩?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以及有关眼睛的构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识。
?电和磁?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知道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掌握平安用电的常识;认识磁铁的性质;知道电能产生磁性;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等。
?呼吸和血液循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过程及常见呼吸疾病的产生和预防的初浅知识;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强XX及保护的意识。
?解释与建立模型?和5个单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展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根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7课时 刺激与反应》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7课时刺激与反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中的第17课时,主题为“刺激与反应”。
通过体验活动,学生将了解刺激和反应的概念,并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通过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刺激和什么是反应,以及反应是由刺激导致的。
2. 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
3. 在互相往对方脸上投棉球的游戏中,让学生感受到本能反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要理解刺激与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学生需要能够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实际体验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他们对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刺激和反应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刺激,然后身体会做出反应的情况呢?举个例子来说一下。
-学生:老师,当阳光照射到眼睛时,眼睛会眯起来;还有,当被蚊子咬到时,我们会抓痒痒的地方。
-老师:很好,你们已经提到了一些例子。
这些都是我们身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吗?2、概念讲解-老师:刺激是指外界的影响或作用,会引起我们身体做出相应的变化。
例如,当我们碰到热锅时,会感到疼痛,迅速把手缩回来就是一种反应。
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学生:因为热锅的温度很高,会刺激我们的手,所以我们会迅速把手缩回来,以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
-老师:很好,你已经理解得很清楚。
刺激导致的反应是我们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3、感受活动-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游戏。
请大家和旁边的同学配对,面对面站好。
-学生:(配对站好)-老师:现在,我会给你们每组准备一些棉球。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1. 单元一:生命科学基础1.1 课时一: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 目标:通过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准备:裸露种子(如豌豆或玉米种子)、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裸露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将裸露种子放入中,加入适量的水,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3. 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讨论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2 课时二: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一)- 目标:通过探究植物吸收养分的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养分。
- 教学重点:植物的养分需求及吸收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或玉米种子、硬纸板、保鲜膜、、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提供小麦或玉米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制作一个简易的水培装置,将种子置于水培装置中,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
3. 观察种子在水培装置中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以及植物的养分需求。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3 课时三: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二)-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过程。
- 教学重点: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种子、密封袋、黑纸、棉花、水、高锰酸钾溶液。
- 教学过程:1. 将小麦种子分成两组,每组10颗。
2. 在两个密封袋中分别放入一片潮湿的棉花,放入5颗小麦种子,并封好袋子。
3. 在其中一个密封袋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4.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5.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 单元二:物质的分离和组成2.1 课时一: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 目标:通过实物实验,探究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研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实验设计所需的材料和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好实验报告的模板和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实验记录本和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实验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板书,讲解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步骤,帮助学生建立起实验的基本概念框架。
3. 实验设计(1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验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4. 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的进行顺利。
5. 实验报告(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的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教师提供实验报告的模板和指导,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系统的实验报告。
6. 实验讨论(10分钟)-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报告的结果,进行实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7.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实验的方法。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科学实验。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操作一个简单的实验- 学生能够撰写完整、系统的实验报告- 学生能够参与实验讨论,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和可能的改进措施参考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实验报告的模板和指导。
2019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9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你们知道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吗?探索和调查1、让学生用手电筒和球体模拟地球自转,观察球体上的昼夜变化。
2、介绍哥白尼和托勒密的关于地球自转的观点,并让学生分组辩论。
3、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回顾和解释1、经过今天的研究,你们对昼夜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2、布置课后调查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总结通过模拟实验和历史资料的收集,我们对昼夜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也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进行。
教学后记】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3.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真空中直线传播的特点。
2.知道光在反射时的反射定律。
3.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重视科学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材料】小孔成像实验盒、平面镜、凸透镜、水、玻璃等教学过程】引入问题1.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物体?2.光是如何传播的?探索和调查1.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观察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成像情况。
2.观察平面镜反射光线的方向,探究反射定律。
3.在水中观察物体的折射情况,探究折射规律。
4.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回顾和解释1.再次强调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折射规律。
2.让学生总结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后记】颜色的形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了解颜色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颜色的形成原理。
3.了解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
知识与技能]1.了解颜色的形成原理。
2.掌握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重视科学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材料】凸透镜、彩色玻璃、白色光源等教学过程】引入问题1.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丰富的颜色?2.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探索和调查1.用凸透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观察和记录每种颜色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实验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实验内容:教科子第2~3页。
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实验器材: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10厘米)、小尺、钟表、温度计。
实验过程: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3、请同学们注意: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观察记录纸上的记录,思考以下的问题:(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3)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然后把结论写出来。
实验结论: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温度高,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温度低。
第二个实验实验名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1~14页。
实验目的: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实验过程:1、调查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放上一些好吃的,可以吸引小动物过来(别忘记洒上石灰)学生在调查时,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1)不要伤害小动物(2)不要随意惊动小动物(3)要想办法留下小动物活动后的痕迹(4)要注意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5)调查结束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6)不要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实验小结:昼夜的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第三个实验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7页实验目的:知道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1、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上面的三幅图:车灯、森林里的阳光、傍晚里的彩霞,你怎样解释这些光的现象?提示学生:可以从光的行进路线来考虑。
2、提问:如果有物体把光挡住,光还能照过去吗?你认为光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3、用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小纸板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四个实验实验名称:认识光的反射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
实验目的: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实验器材:镜子、白纸、笔。
实验过程:1、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3、借助镜子读下面的文字。
4、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实验结论:镜子中的物体和本身是上下一至,左右相反的。
第五个实验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实验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
实验目的: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凸透镜的作用:能放大物体,能聚光,成倒立的像。
3、凹透镜的作用:能缩小物体,可以使光发散。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实验过程:1、透过不同的透镜观察物体,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纸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
试一试凹透镜能否聚光。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情况。
把凸透镜对謓窗户,调节凸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使窗户的影像最清晰。
再用凹透镜试试。
实验结论:凸透镜的作用:能放大物体,能聚光,成倒立的像。
凹透镜的作用:能缩小物体,可以使光发散。
第六个实验实验名称:连接简单电路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实验目的: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元素。
2、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3、知道开关的作用。
实验器材:电流实验盒。
实验过程:1、用电池、导线、灯泡、想办法让一只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2、想让灯泡灭,我们应该怎么办?在我们的电路中加入一个开关就可以啦。
实验结论:一个简单电路由电池、导线、小电珠和开关组成。
开关的作用是方便地控制小电珠的亮与灭。
第七个实验实验名称:检测区分垂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实验目的:知道哪些物体是导体制,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掌握一种实验室检验垂体导电性能的方法。
实验器材:、电池、开关、小电珠、导线、剪刀、钥匙、石子、夹子、回形针、铁钉、木头、橡皮擦,塑料。
实验过程:1、利用小灯泡,电线和电池,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2、电流能通过时,小电珠会亮。
3、同学们把检测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实验结论:像钢尺、铁钉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第八个实验实验名称: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实验目的:学会判断未知电路的方法。
实验器材:导线、电池、小电珠,暗盒。
实验过程:1、连接电池灯泡,导线组成检验器2、用检验器检验电路里的连接方式,(注意:检验时不能打开暗盒)3、把每次检测的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里4、根据记录,你认为盒子里面的线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先猜测:5、打开盒子验证自己猜想实验结论:亮:连接一根导线不亮:不连接导线变亮:连接一节电池变暗:连接一个灯泡第九个实验实验名称:研究磁铁的性质。
实验内容:教科书38~39页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实验器材:磁铁性质实验盒,回形针实验过程:1、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这说明了什么?2、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说蛤了什么?3、看磁铁怎样指示方向4、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按以上的步骤操作,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活动实验结论:总结磁铁的基本性质1、能吸铁2、砂铁磁性可以传递3、不同部位的样力有大有小4、能指示方向5、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第十个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指南针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0页实验目的:学会制作指南针实验器材:锋衣针、磁铁、水槽实验过程:1、用磁铁的一端在鏠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上。
2、把磁化后的鏠衣针插在小块塑料泡沫中央,放在水面上,观察它的指向。
学生实验后汇报,如有不成功的老师给予指导。
实验结论:磁化后的鏠诱针,具有磁性,这能指示方向第十一个实验实验名称:做一个电磁铁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2页实验目的:学会制作电磁铁实验器材:铁钉、导线、电池、回形针实验过程:1、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锜上2、接通电路后,用铁钉去吸回形针3、看看它是否具有磁性,是否能吸铁4、注意事项:通电时间不能太长实验结论:这样的装置叫做电磁铁,它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能指示方向,都有南北极。
第十二个实验实验名称:探究电样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3页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关。
实验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大胆的假设,大胆的实验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电磁铁,电池,电流实验盒,回形针实验过程:1、用大小电磁铁分别去吸铁,看看哪个吸的回形针多把观察实验后的结果,记录起来,想想,这说明了什么?2、用同一个电磁铁,电池节多与少分别吸回形针,看看比比回形针的个数,想想这又说明了什么?3、用铁钉粗和铁钉细的两个电磁铁分别吸回形针,数数它们的个数,这说明了什么?4、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老师小线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第十三个实验实验名称: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实验目的:知道运动加快心跳的次数实验器材:听诊器实验过程:1、学会测量心跳的方法2、测量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心跳的次数3、原地高抬腿1分钟过后,马上测量一分钟的心跳次数4、休息3分钟后,测量一分钟的心跳次数。
5、记录上面三种状态下心跳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论:运动会加快心跳的次数,休息后心跳又恢复到平常的状态。
第十四个实验实验名称:测量肺活量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实验目的:知道肺活大对健康有好处实验器材:气客,气球、塑料瓶、水槽实验过程:1、讲解肺活量的概念一次有力吸气挵,用尽力呼出气体的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2、测量肺活量(1)吸一口气,然后尽你所能吸大一个气球,气球的末端用线绑紧,使它不漏气。
(2)请一位同学测量气球最宽处的周长(3)周长越大表示呼出的气体量就越多3、方法二:(1)将兼瓶装满水并做好刻度(2)插好弯头吸管后,倒置在水槽里(3)明一口气后,尽你所能向水里吹气(4)标出排出的水量4、讲肺活量大的好处实验结论:一个的肺活量由体力、呼吸肌强弱,肺组织和胸廊弹性,呼吸道畅通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十五个实验实验名称: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实验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实验目的:知道心跳的目的是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实验器材:塑料瓶、水槽、水实验过程:1、讲述怎样才算一次心跳2、在水中反揽挤压和放松塑料瓶观察发生的现象。
3、讲述,我们的心脏像这样不停的跳动推动血液流动实验结论: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停地循环流动。
第十六个实验实验名称:色彩水点实验做出解释实验内容:教科书第56~58页实验目的:知道一些颜色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形成的实验器材:彩色水笔、纸、水槽、水实验过程:1、用水笔在吸水纸上画出不颜色的圆点2、固定纸条,使水能浸到纸条的底部,而碰不到彩色水点3、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圆点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4、对上述现象:你能做出什么解释?实验结论:一些颜色其实原来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它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第十七个实验实验名称:认识模型的各类及作用,归纳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实验内容:教科书第59~61实验目的:能对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实验器材:纸筒、线实验过程:1、制作一个纸筒模型2、介绍纸筒及操作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在A、B、C、D4个位置露出4个线头,拉到动露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
把纸筒里线绳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3、按照你画的模型,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类似的纸筒,验证自己的解释,如不行该怎样修改。
4、把自己的解释画在活动记录上。
实验结论:怎样建立模型,解释现象:A、分析问题B、收集数据C、找出物体之间的关系D、确定条件E、规定材料F、建立初步模型G、评价模型 H、修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