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参考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地形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气候特征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使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地形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难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气候的多样性;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总结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案例;3.制作好课件,准备好板书设计;4.安排好课堂活动,准备好相关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展示中国各地冬季的雪景、夏季的暴雨等。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同时,展示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湘教版地理初二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初二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初二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要紧特点以及阻碍我国气候的要紧因素。

2.学情分析通过往常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差不多具备了差不多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适应,同时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然而本节内容关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专门是对中国气温顺降水特点的形成缘故、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阻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

3.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紧密,本节教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专门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专门天气”、“多气象灾难”4部分内容。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宽敞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畴的季风气候。

第三是多专门天气和气象灾难,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专门天气和洪涝、洪涝等要紧气象灾难。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关心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2.通过阅读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明白温度带喝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要紧特点,学会归纳气候特点的方法。

4.通过学习,分析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阻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能够描述中国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气候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2.理解中国地区不同的气候类型最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使用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中国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区域进行初步了解,并让学生探讨气候对当地人们、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气候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0分钟)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老师可以使用气象或地理的图片、动画、实物等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发现共同点、差异点,并尝试形成自己的思考。

3.3 中国不同气候类型(40分钟)通过教材与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等,并分析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气象现象及其对地区影响。

3.4 影响气候的因素(20分钟)通过教材、媒体,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包括地形、海洋洋流、经度纬度等等。

并且让学生在对不同因素有所了解后,可以尝试制作海报或简单调研报告,展现自己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探究。

3.5 总结(10分钟)回归到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思考,总结气候对人文、社会、经济、物种等方面的影响。

并让学生就教学的过程给老师以反馈,帮助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作业1.调查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2.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调查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状况,并尝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3.在海报上展现自己学习气候的过程,并且尝试表现出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师生互动方式老师通过分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并且可以加入一些小组竞赛的环节,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方式本教案讲授时,既可以采用“直播+互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抖音短视频”、“小程序”、“线上战队PK”等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方式。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其分布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以及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材从气候类型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等五种主要气候类型,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同时,教材还简要介绍了我国气候的影响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气候类型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对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类型的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让学生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气候类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候类型的影响因素。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 中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  中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经基本成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认识和了解,只是很多学生已经忘记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教学中需注重系统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要通过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模式,来让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第二章第二节所学知识和地理思维。

效果分析教学复习的过程,是知识总结的过程,也是地理思维形成的过程。

知识的落实是课堂的明线,思想方法的指引是课堂的灵魂。

复习过程中,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再出示复习目标让学生自主互动完成,再一一通过小题来突破目标,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又让学生形成了地理思维。

教材分析本章属于湘教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P32——45,主要内容其中,以学会分析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原因为重点。

本章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地理思维。

评测练习1.下列城市中,一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A.哈尔滨B.北京C.武汉D.广州2、与我国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的年等降水量线是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10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3、下列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华北平原4、山东省主要位于()A.中温带、半干旱地区B.暖温带、半湿润地区C.亚热带、湿润地区D.热带、干旱地区5、下列省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的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黑龙江省C.甘肃省D.湖南省6、山东省的作物熟制是A.一年一熟B.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C.一年两熟到三熟D.一年三熟7、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这是因为我国A .季风气候显著B.夏季普遍高温C.气候复杂多样D.雨热同期8.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土广大B.平原面积辽阔C.地形复杂多样D.气候复杂多样9、我国与一月份0℃等温线相一致的等降水量线A、1600mmB、800mmC、400mmD、200mm10、下列地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华北平原11.下列地区中,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A.吐鲁番盆地 B.东北平原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12.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的影响B.地形的影响C.冬季风的影响D.洋流的影响13.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下面哪条线一致A.北回归线B.赤道C.7月20“C等温线D.1月0℃等温线14.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A.台湾的火烧寮B.吐鲁番盆地C.曾母暗沙D.珠江三角洲15.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C.由东南向西南逐渐减少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16.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17.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由南向北的变化情况是A.出现的时间愈来愈早 B.持续的时间愈来愈短C.持续的时间愈来愈长 D.结束的时间愈来愈晚18、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B.纬度位置的影响C.海陆位置的影响D.地势的影响19、下列地形区位于非季风区的是A.山东丘陵B.长江中下游平原C.南岭D.准噶尔盆地20、我国北方的雨季A.开始早、结束晚B.开始晚、结束早C.雨季短、降水多D.雨季长、降水少21..夏季风势力很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我国往往出现A.南涝北旱B.南旱北涝C.南北皆涝D.南北皆旱22、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23、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比大多数国家偏北,这是因为我国( )A.季风气候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C.夏季普遍高温D.年降水量多24、下列城市中,位于非季风区的是A.拉萨 B.乌鲁木齐C.哈尔滨 D.昆明25、下列地区中,雨季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是()A.南部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东北地区D.华北地区9、下列叙述中,不是我国气候特征的是A.大陆性特征明显B.季风气候显著C.海洋性特征显著D.气候复杂多样2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读玉门关”,“春风”是指()A、冬季风B、夏季风C、偏北风D、偏南风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还需要对部分提高型的问题加以练习.学生回答问题思考问题还较完整,师生合作还可以.但是还存在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发现1.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比较弱.2.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够规范,课标分析:1、学会归纳中国的气候特征2、理解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3、进一步明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4、了解大陆性特征明显。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同时,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记住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并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而难点则在于让学生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教学安排】本节课共计5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学生讲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4.让学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

1. 根据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在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导入环节:先学环节:1. 生齐读目标,师强调重难点。

2. 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阅读课本32-35页内容,图文结合完成以下题目:1. 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3. 分析温度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识。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明显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学会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4)了解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习资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提升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树立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难点】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析图能力的培养,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等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春节期间黑龙江省与海南省的不同景象。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生答两地气候不同)。

要想了解我国的气候,先来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一)气候复杂多样(1)气温多媒体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回答:1.黑龙江的漠河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24℃以下)2.海南省的海口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16℃以上)3.两地相差多少度?(48℃以上)4.找出我国1月0℃等温线,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观察1月0℃等温线大致穿过哪些地区?(秦岭——淮河延伸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总结: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多媒体出示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图,小组合作探究: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2.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受冬季风的影响如何?为什么?3.正午太阳高度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结论:1. 冬季风的源地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北方地区首当其充,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地区的严寒,在南下过程中,受到山脉的阻挡,势力减弱,南方地区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远低于北方。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上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
要表现在
A.形成大量降水 B.带来狂风
C.形成闷热天气 D.沿海地区形成巨浪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
A.长江中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南部沿海 D.黄河中下游地区
7、读“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分)
(1) 根据气压和风向判断,这幅图反映的是影
响我国的_________(冬、夏)季风。

(2)气流①是_________风,来自太平洋。

气流②是_________风,来自_________洋。

(3) 我们把受气流①和②影响明显的地区,称
为E ________区,而西北内陆受这种气流影响
不够明显,则称为F____________区,E区内降
水较________,而F区则相反。

(4) E区和F区的大致界线是__________—阴
山—_________一线
附参考答案如下:
1、C
2、D
3、D
4、D
5、A
6、B
7、(1)夏(2)东南西南印度(3)季风区非季风区多或丰富(4)大兴安岭巴颜喀拉山
智能拓展1你从我国气候气象灾害频发获得什么启示?2若给我国农业生产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地图,深入分析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和类型分布。

同时,教师结合实例,讲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根据气候特点和类型分布,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化的特点。

内容涵盖了我国的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以及主要气候现象。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气候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了解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的划分及主要气候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的划分及主要气候现象。

2.难点:气候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讲解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的划分及主要气候现象。

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地区的气候特点,让学生了解气候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气温和降水设计说明本节课我们以读图为主线。

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掌握中国气温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材料,掌握中国的温度带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掌握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材料,掌握中国的干湿地区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读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够简单地分析其成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2.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理解其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影响,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读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成因。

2.理解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差大于40℃。

学生3: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海南省气温最高,越往北气温越低,漠河市气温最低。

学生4:读图可知,从海南到漠河,等温线基本和纬线的分布一致,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纬度差异大。

教师点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纬度差异大,冬季风起到加剧的作用。

教师:读图2-23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参照图例,算一算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

(2)在图中读出我国最高温和最低温所在地。

(3)读图,总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4)想一想,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的原因。

学生1:7月,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气温约20℃,南方大片区域的气温约28℃,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8℃。

学生2:最高温在我国南方地区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最低温在青藏高原。

教师点拨:读图,我们可以看出高温区在南方地区的范围较大,但从地形、植被和天气状况看,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势低,周围高山环绕,不利于散热,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降水量少,天气晴朗;而我国南方地区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是我国的三大林区之一,夏季多雨。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特征和分布;2.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3.掌握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区划的特征和分布。

难点: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内容1.气候区划的基本概念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的气象状态,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洋流、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种类型。

2.中国气候的特点中国气候区划分布不均衡,不仅有南北差异,而且有东西差异。

具体表现为:1.华北-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2.华南-中南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温夏热,雨季约在每年的5-9月。

3.西北-西南地区属于高原、盆地和山地气候区,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上夏季较短,冬季漫长。

3.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样,气候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可以促进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发展;反之,气候恶劣,则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大气污染等。

4.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不同的气候类型所适应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各自不同的。

人们要根据气候的特征,选择相应的生产方式,并在实际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例如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温度高,作物生长周期短,需要采取多次播种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在西北地区,由于气温低、风力大,需要采取多种防护措施,以便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地图等资料,调查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适应措施。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及分布。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气候的概念、特点有所了解。

但针对中国气候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学会分析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资源的认知,提高其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2.难点: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图表等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特点,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案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PPT课件,展示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气候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气候类型,分析其影响因素。

如气候类型、特点、分布等。

初中地理_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新授课【教学设计】课题: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表学会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2、能在图中找出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比较冬夏季风的区别3、理解夏季风与降水的关系4、初步尝试对我国气候特征做简单评价,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关系重点难点通过读图、表学会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理解夏季风与降水的关系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导人新课】:直接导入【出示目标】:大屏幕展示课题、课标及目标,教师分析【讲授新课】:过渡:请大家看几幅图片,说出两幅图片中自然景观的不同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引出中国气候的第一个特征:气候复杂多样(活动一):“填一填”大屏幕出示中国气候资料图,学生一起填一填。

师:中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气候类型A B C D E 季风区内不同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独特的高山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学生回答,教师分析总结。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填图,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说的不错,你已经做到了我们目标所要求的,会看图了。

地图是我们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你们要学会从地图中提炼有效的地理信息。

设疑:中国的气候为什么复杂多样?有哪些影响因素呢?同学们考虑一下。

(活动二)“做一做”:以“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问题。

合作探究一 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是?过渡:请大家读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词中的春风指的是什么风?为什么不度玉门关呢?大屏幕展示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图,讨论它们的不同,填入表格内。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理解季风的成因,通过练习训练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候》教材解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5.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6.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教材从气温、降水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共安排了6幅分布图、4幅统计图和3幅景观图,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

为此,教材安排了“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的“阅读”材料,在P.33设计了相关的读图“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点,来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教材安排了“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中国的温度带”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从时间分配来看,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大多数地方5—9月份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为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教材安排了“中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的“阅读”材料,在P.36设计了一组读图归纳我国降水分布规律的“活动”。

因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成因与季风密切相关,所以教材将成因问题的探讨安排在“季风气候显著”这个内容中,并在P.41设计了“中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根据各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把全国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为便于学生了解这个内容,教材安排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的“阅读”材料;为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在P.38设计了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两幅图叠加起来进行判读。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是本节的重点。

在了解我国的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之后,联系已学的我国地形地势的相关知识,结合“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学生很容易认识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为加强学生对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打通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三者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多图叠加的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教材在P.38设计了一个填表“活动”。

为强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引导学生了解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教材在P.39设计了相关“活动”。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这部分教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关于“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征,教材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说明:①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占据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类型多,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②在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交替控制,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干冷多风。

③受季风的影响,全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④中国大陆东部受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导致雨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中国雨带进退的“失常”,从而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教材安排了“季风气候对中国的影响”的“阅读”材料。

此外,教材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安排了“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的“阅读”材料,这个“阅读”材料对我国气候显著的大陆性特征作出了具体诠释。

该“阅读”材料给教师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根据学生对象的不同,可供挖掘的教学素材很多,如对于初中学生,可要求回答齐齐哈尔和巴黎两个城市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并对两者的气候进行比较等;对于高中学生,可要求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角度,综合分析导致两者气候差异的原因。

为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辩证思维,教材在P.41~42设计了一个“比较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非洲、西亚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议一议中国季风气候的主要优缺点”的“活动”。

我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教材正文部分重点介绍了寒潮和梅雨的天气特征,安排了“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

为了体现“减负”要求,台风和沙尘暴则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

我国是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教材正文部分重点介绍了对我国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其他气象灾害对我国的影响则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状况、多发原因及应对措施等,认识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与灾害作斗争的责任感,教材在P.45安排了一组“活动”,呈现了中国洪涝、干旱、寒潮、台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

值得注意的是,“多特殊天气”和“多气象灾害”讲述的是我国的气候特征,而不是天气特征,因为两者描述的是我国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本节教材的编排突出两大特点:一是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二是“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三、教学提纲一、气候复杂多样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3)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2.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1)降水的空间分布(2)降水的时间分配(3)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3.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二、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2.夏季风进退与雨带的移动3.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4.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气象灾害四、教学建议教学指导: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下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新课导入:方案①:图片导入:出示哈尔滨的冰雕展和广州的花卉展图片。

请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回答: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举行?(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方案②:视频导入:播放冬季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相同的时间,为什么黑龙江省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海南省是“森林翠绿,鸟语花香”呢?(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气候的不同)方案③:旅游导入:快到国庆节了,大家都想出去玩。

小张同学也有同样的打算,想去某地(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地点)游玩,你能为他准备旅游物品提出金点子吗?能告诉他这是为什么吗?方案④:活动导入:提前布置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注意各地天气的差异。

由学生说一说我国近期的天气情况,教师再从我国的天气差异引入我国气候的差异。

转承:经过上述思考,同学们或许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要真正了解我国气候的具体特征,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气候”这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气候复杂多样】教学指导: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从气温、温度带、降水、干湿地区、主要气候类型等5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教学内容较多。

在教学处理中,一定要用好“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等6幅分布图和“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指导学生以这些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完成相关“活动”中的任务。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P.33“活动”。

1.指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1)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气温相差多少?(让学生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形成感性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学生阅读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材料,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2)让学生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勾画出1月0℃等温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观察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教师讲解:除山地外,我国1月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

1月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经秦岭至105°E处,沿四川盆地西缘折向西南,穿过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