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十八课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魔镜,可以透视过去的风云变幻,了解历史背后的因果关系。

在九年级的历史课堂上,我们将学习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其中第十八课是一个重要的章节。

本文将结合课本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九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的知识点。

第十八课的主题是“现代帝国主义和中国的近代史”。

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以帝国主义的名义入侵中国,剥夺了中国的权利和资源,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帝国主义的基本概念。

帝国主义是指一种国家或民族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对其他国家或民族进行控制和压迫的行为。

帝国主义的出现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以扩张市场、获取资源和发展殖民地为目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帝国主义成为了主导世界格局的力量。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史中的帝国主义入侵。

19世纪末,中国的上层统治者腐败无能,国力衰落,加之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使得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这给了列强入侵的机会。

最早入侵中国的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等战争,英国获取了对中国的控制权,并逐渐建立起殖民地。

接着,其他列强如法国、俄国、德国等也相继入侵中国,并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建立了租界和势力范围。

在帝国主义入侵的同时,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反帝斗争。

这些斗争包括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等。

这些斗争虽然无法阻止列强的入侵,但为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帝制,宣告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个曲折而辛酸的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崛起的源泉。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中国人民通过反抗和斗争,唤起了民族意识,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动荡之后,逐渐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通过学习九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苦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8课_美国的独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8课_美国的独立

第18课美国的独立【知识框架】美国的独立【重点梳理】1.背景(1)从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个殖民地。

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北美,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2)英国国王和贵族把北美看作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商品的市场,英国殖民者驱赶当地的印第安人,剥削欧洲移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背景(3)1765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1773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爆发1775年4月19日,800名英军在来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火,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华盛顿与独立战争建军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聚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

会议一致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3.《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独立宣言》发表(1)颁布: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2)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3)评价:《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但是,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转折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之后,法国承认美国,公开参战【知识延伸】1.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2.如何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他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采取灵活的战术,克服困难,英勇作战,终于率领美国军民取得独立战争胜利,赢得人民爱戴。

他拒绝称王、拒绝一切虚夸的称号和赞誉之词,亲自主持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被选举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九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人类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社会、文化和人类的智慧。

九年级历史第十八课是关于现代化的过程和中国的工业化,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课程的知识点。

一. 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在科技、经济、思想等方面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紧密。

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现代化。

二.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主要受到外部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战争和革命中,中国遭受了很多挫折,国家经济十分落后。

第一个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由于内外战争、经济危机等原因,进程并不顺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和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 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工业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首先,工业化能够促进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形成了城市化的趋势。

这种劳动力转移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

其次,工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工业化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有效地增加了生产力。

再次,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而工业化则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人们在城市中从事不同的职业,享受更多的便利和机遇。

最后,工业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持。

因此,工业化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复习提纲(填空式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复习提纲(填空式提纲)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年)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根本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北:)
2、矛盾的表现:①关税问题;②劳动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土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
3、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4、导火线:1861年3月,当选总统。

二、战争经过:
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
②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扭转了战局;
④1865年,北方军队攻占“”的“首都”里士满,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在剧院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身亡。

四、美国内战的意义:(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

初三历史第18课美国的独立知识点汇总

初三历史第18课美国的独立知识点汇总

初三历史第18课美国的独立知识点汇总一、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二、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3、领导人物:华盛顿4、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5、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6、建军: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7、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美国的诞生。

8、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9、战争结束:1781年,英军约克镇投降10、承认独立: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11、战争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三、重要文献(一)《独立宣言》1、时间:1776年7月4日2、颁布机构:大陆会议3、起草者:杰斐逊4、内容:①人权——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反对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5、地位:《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6、意义:《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

7、局限性: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二)《1787年宪法》1、时间:1787年,费城2、制定机构:制宪会议3、内容:依据分权制衡的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4、意义: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华盛顿1、主要活动: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1789年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连任两届。

2、评价:领导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取得了国家的独立;领导制定1787年宪法,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备受人民尊敬,是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四、知识拓展1、联邦制是美国的国家结构,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是民主共和的主要表现。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8课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8课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8课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明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的科技与文化。

在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中,我们学习了关于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第18课。

本文将以这一课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一、古代中国科技的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堪称举世瞩目。

在农业方面,古代中国发明了农具如耒耜和犁,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

此外,还有如反耕、水利等农田开垦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医学领域,中国古代的医学家通过积累和总结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体系。

像黄帝内经、神农氏养生经等经典著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中国古代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极大地推动了军事技术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二、道教与佛教的传播道教和佛教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明的宝贵遗产。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道家学说中,有关炼丹术、长生不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则是自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它提倡慈悲、度人于苦难。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

中国古代发明了丝绸,丝绸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亚大陆。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贸易活动的发展,还使东方文化传播到西方。

中外商人、旅行家、学者等途经丝绸之路,互相交流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内涵。

四、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大国之一,为农民创造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质财富。

中医药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东方的宝藏,为世界人民带去了健康和福祉。

九年级历史第18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18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18课知识点在九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18课是关于一战和俄国革命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课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一战的爆发一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战争。

它于1914年爆发,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封建主义国家的争霸;殖民地的分配问题;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民族矛盾;经济利益的争夺。

这些原因导致了当时欧洲各国的紧张局势,最终引爆了一战。

二、一战的战争形态一战以塹壕战和新式兵器的运用为特征。

塹壕战是指双方在战线上互相挖掘地下掩体,以保持在枪炮火力下的相对安全。

而新式兵器的运用,如机枪、火炮、毒气等,使战争的伤亡规模空前,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

三、一战的战争影响一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给各个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其次,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体系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积蓄了大量资本,加快了对经济、政治的控制。

此外,战争也加剧了一些国家内部社会矛盾,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四、俄国革命的爆发俄国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革命之一,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

最初,俄国的工人和农民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

此外,俄国的政治制度也呈现出极度腐败和封建主义的特征。

五、俄国革命的过程俄国革命包括两个重要的阶段: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它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反沙皇的起义,成功推翻了沙皇政权。

随后,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在同一年爆发,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六、俄国革命的意义俄国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的制度和领导权,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范例和经验,激发了全世界工人运动的热情。

此外,俄国革命也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总结九年级历史第18课主要介绍了一战和俄国革命的内容。

一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部编历史九(上)第18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知识点归纳

部编历史九(上)第18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知识点归纳

部编历史九上第18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知识点归纳1、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议会与王权的矛盾激化。

2、领导人:克伦威尔(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3、开始: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4、结果: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大权独揽,被尊为“护国主”)5、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君主制,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激起人民的反抗。

6、结束:1688年政变,废黜詹姆士二世,迎取威廉夫妇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7、颁布文献: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权利法案》:①内容:议会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国民可以自由请愿;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能征收捐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

②《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形成君主立宪制。

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8、历史意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考点提纲1、【光荣革命】时间:1688年原因: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2、【《权利法案》】时间:1689年。

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目的:直接目的——限制国王权利根本目的——扩大资产阶级权利3 、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

改革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君主立宪制形成: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基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传统:国王征新税必得议会同意理论依据:英国启蒙思想家声音正式确立:《权利法案》颁布发展完善:责任制内阁,议会改革作用:政治方面:1.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统治,是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代便历史发展进步趋势。

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1、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人类的起源伴随着遗传学的研究结束了传说,人类早在20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

农业和金属工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史前社会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古代城市文明的兴起古代城市文明的兴起追溯到中东河流流域文明,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地的城市文明逐渐形成并达到辉煌。

3、农奴制和封建制的发展古代东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之后随着铁器的使用,奴隶制被逐渐取代,农奴制和封建制开始兴起,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提升。

第二章:古代世界的交往与发展1、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古代的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

2、秦汉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交流中国的秦汉与罗马帝国的文明曾有过交流,期间不乏贸易和文化交流。

3、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贸通道,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亚、中亚、东欧等地之间的交通要道,而海上丝绸之路则连接了中国与南亚、阿拉伯地区、非洲等地。

第三章:中世纪世界的发展和交往1、中世纪世界的政治制度中世纪政治制度主要以君主制和教会制为主,封建主义的兴起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出现。

2、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发展中世纪的伊斯兰文明在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对欧洲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3、十字军东征和蒙古帝国的兴起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时期基督宗教世俗化的产物,蒙古帝国的兴起则在欧亚大陆掀起了剧烈的动荡。

第四章:近代世界的变革1、西方启蒙运动西方启蒙运动是近代西方世界的重要思想运动,推动了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的发展。

2、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殖民主义的兴起。

3、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资本主义在近代世界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世界格局也重构了起来。

第五章:世界两大战争及其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也催生了二战的爆发,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知识点归纳一.独立战争的序幕1.北美殖民地的发展:从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个殖民地。

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北美,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2.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国王和贵族把北美看作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商品的市场,英国殖民者驱赶当地的印第安人,剥削欧洲移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奴。

3.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矛盾的激化:1765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4.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773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同年12月16日,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

二、独立战争的过程1.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1)爆发的标志: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英军开赴波士顿西北郊搜查军火,在莱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火,史称“莱克星顿枪声”。

美国独立战争自此爆发。

(2)影响:莱克星顿的枪声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热情,各地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支援波士顿。

2.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1)时间地点:1775年5月,费城。

(2)会议内容:会议上,华盛顿强烈主张武力反抗英军,会议一致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3)会议的影响:与此同时,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3.华盛顿:1775年5月大陆军总司令此后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领袖,独立战争胜利后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4.《独立宣言》(1)发表时间、发布的机构、起草人: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

(2)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3)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4)地位:《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九年级上历史18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历史18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历史18课知识点回顾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九年级上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18个知识点上,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顾,并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第一节:“宪政思想的发展”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近代世界各国宪政思想的发展过程。

我们了解到,宪政旨在保障人权、限制政府权力,并通过合理的体制和制度来实现国家的治理。

我们以英国的《英国权利法案》为例,探讨了宪政思想的实际运用。

第二节:“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

我们学习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影响,如纺织业的机械化、煤炭和铁矿的广泛使用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参观工业博物馆等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第三节:“殖民扩张与亚非拉的独立运动”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

我们了解到,欧洲列强为了获取更多资源和市场,纷纷对亚非拉进行殖民统治。

但随着殖民地的人民觉醒,亚非拉独立运动逐渐兴起。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回顾历史事件,思考殖民统治给予亚非拉带来的影响和独立运动的意义。

第四节:“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本节内容主要涵盖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了解到工业革命催生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蒸汽机、电力、化学等领域的突破。

这些科学技术的革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新闻报道等方式,更好地理解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

第五节:“20世纪初民族独立与社会变革”20世纪初,世界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民族独立运动。

我们学习了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民族独立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通过文献研读和国际交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第六节:“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变革”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变革。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壮大: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改革:
(1)1953年,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在军事方面,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3)1988年,戈尔巴乔夫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3.东欧剧变: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4.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底,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8课笔记课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1.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建立,并最终成立苏联。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集体化运动也在苏联全面展开,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受苏联影响,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与改革1.苏联模式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活力不足。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引发社会不满和腐败问题。

2.改革与尝试— 1 —●赫鲁晓夫改革:试图调整农业政策和改善经济管理,但成效有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军事和工业的发展,但未能解决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匈牙利、波兰等国尝试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但多未能成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瓦解。

三、社会主义的反思与启示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2.坚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必须始终坚持其基本原理。

四、课堂小结— 2 —本课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以及遇到的挫折和改革。

通过了解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
折》知识点归纳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但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模式,取消各国共产党自主权。

2、中苏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东欧剧变
(1)原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受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影响。

(2)措施: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

经济上,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

年底解体。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美国的独立》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美国的独立》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重要知识点】
第 18 课 美国的独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始 1775 年 4 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1775 年 5 月,北美殖民地代表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一致决定把 建军
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1776 年 7 月 4 日,《独立宣言》的发表(7 月 4 日为美国独立日)
2/2
地位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原则 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
内容 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不足 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
1/2
的政治权利 温馨提示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领导制定美国宪法;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被誉为“美国 之父”。
《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 要求的纲领性文献。 观点·论述 观点: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例证:拉美独立运动、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①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内容 ②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注:并没有废除奴隶

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程 《独 立宣 言》
意义《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的诞生。《独立宣言》被称为 “第一个人权宣言”;成为 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的范本; 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
转折 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
结束 1781 年,约克镇战役中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
独立 1783 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性质 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实现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拉美各国的 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18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1.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1)法律传统的形成:1215年颁布《大宪章》,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2)议会制度的确立: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税收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2.詹姆士一世的专断:(1)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国王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

他认为,王权是上帝所赐,神圣不可侵犯。

(2)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詹姆士一世的言行与英国的法律和政治传统严重不符。

二、革命的发生1.革命爆发的背景:查理一世继续推行君主专断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

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了一份《权利请愿书》,查理一世先是假意应允,在得到拨款后却解散了议会,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2.爆发的时间、标志: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抨击国王专权。

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3.革命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反复斗争,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4.结果: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5.克伦威尔的独裁: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后,权力却落在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克伦威尔被议会尊为“护国主”,大权独揽。

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却没有终结个人专制的统治。

三、《权利法案》1.光荣革命(1)发生的背景:克伦威尔死后,军官们争权夺势,政局动荡不安。

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做了英国国王。

英国恢复了君主制,但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查理二世的继任者是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

他是个恢复天主教,他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进行反攻倒算,激起人民反抗。

(2)革命结局: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英国议会作出规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初三历史上学期 第18课 表解知识点

初三历史上学期   第18课  表解知识点
2.经过
(1)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政权。
(2)“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失败。
(3)《国际歌》在世界广泛传唱。
3.时间
1871年3月——1871年5月
4.意义: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个伟大尝试(性质),公社战士在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5.国际歌
作词
欧仁.鲍狄埃
谱曲
狄盖特
第18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1836-1848年)
1.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2.目的:
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
3.中心内容:
争取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4.性质:
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5.结果:
2.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主要内容:
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奋斗。
4.历史作用:
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巴黎公社
1.背景: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
失败──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原因)以后的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借鉴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暴露。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兴起(代表:英国宪章运动)。
(3)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上升为理论。

九年级历史18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18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18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面照妖镜,承载着民族的痛与悲、智与勇。

作为九年级学生,我们终将要离开初中,踏上新的征程。

在这个时刻,回顾历史的重要节点,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轨迹,还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指引我们未来的道路。

一、秦朝统一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王朝是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建万里长城等。

这些举措不仅使国家统一稳定,还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辉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最伟大的王朝之一。

在汉朝,匈奴入侵被击败,开辟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此外,汉武帝还推动了郡县制度的建立,使得地方政权更加稳定。

三、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纷起的时代。

形成魏、蜀、吴三国格局,三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这个时期的故事也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广泛传颂,如《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的乱世,也提供了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的舞台。

四、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南北朝分裂成多个小国,战乱不断。

这个时期出现了佛教与道教的兴起,社会风气开始转向宗教信仰,中国的文化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五、唐朝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统一了大部分地区,国力达到了巅峰。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文化艺术和经济贸易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广泛的时期之一,与吐火罗、波斯、日本等国有密切的交往。

六、宋朝的兴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时,中原地区南宋建立,北方被辽金统治。

南方农业与手工业相对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宋朝时期的科技、经济、文化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移民入住岭南、推行科举制度等。

七、元朝的崛起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代表。

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忽必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实力的统一者。

元朝还推广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导学提纲(无答案)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导学提纲(无答案) 川教版

第18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导学提纲一、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1.出现时间:20世纪__________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明显。

2.经济全球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等经济活动,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全球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出现的原因:(1)由于_______________发展迅猛,_________、_________速度加快,使___________得到迅速提高。

(2) ______________席卷全球。

(3) ______________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4.具体表现:(1)国际和区域性______________相继建立,典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WTO)、____________(EU)、______________________ (APE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FTA)。

(2)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五百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扮演着主角。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对世界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济格局,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2.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发达国家推进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市场。

3.经济全球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元谋人
北:P2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
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河姆渡遗址:
北:P9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北: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P9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北:P12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P14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北:P15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

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

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考试说明]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朝建立的史实
北:P2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二、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北:P2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西周分封制
北:P28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P29分封制的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四、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
北:P43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

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

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2.历史作用或影响
北:P44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说明]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北:P66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北:P81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P82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北:P83 《丝绸之路示意图》
P83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P84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北: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P69—72,P71《秦统一文字表》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五、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北:P74—76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六、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及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考试说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北:
P102 官渡之战,P103赤壁之战,P105《三国鼎立形势图》
魏、蜀、吴建立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孙权,吴,建业
二、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

三、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北:P115
改革内容:(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改革作用: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下册)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

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考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

忽必烈为元世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