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海外扩张模式选择
2023年企业海外市场拓展计划3篇
2023年企业海外市场拓展计划3篇篇一:2023年企业海外市场拓展计划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国际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在未来经营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司作为一家薄膜加工企业,我们也在加强自身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世界市场。
针对未来2023年的企业发展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海外市场拓展计划:1. 全球市场调研我们计划在明年展开全球市场调研,在了解各国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推出适应各国市场需求的产品,以此提高我们的产品竞争力。
2. 开拓欧洲市场欧洲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拥有高质量的客户和先进的市场体系,对外贸易的开放度也非常高。
我们的薄膜产品可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因此,我们计划在2023年在欧洲开设办事处,向欧洲国家推广我们的产品,并适当根据当地特点进行产品调整。
3. 拓展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地区是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口众多、消费升级需求不断,对新兴科技产品的需求也日渐增加。
我们计划在2023年逐步深入东南亚市场,与当地客户合作,推广适合的薄膜产品,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将会在2023年全力拓展国际市场,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篇二:2023年企业海外市场拓展计划随着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的企业是一家面向汽车市场的大型零部件制造厂商,在未来几年中,我们有以下海外市场拓展计划:1. 拓展欧洲市场欧洲地区是全球汽车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提供了大量的业务机会。
我们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加大对欧洲市场的关注,积极寻找欧洲当地的经销商和合作伙伴,以此提高我们在欧洲市场的市场份额。
2. 深入美国市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年中进一步深入美国市场,与当地的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进行合作。
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
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寻求海外扩张战略,以寻求更多的市场和资源。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加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产业帝国。
从华为到阿里巴巴,从小米到腾讯,这些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了全球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不仅仅局限于科技行业,还包括制造业、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首先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政策导向。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市场机会。
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优惠的税收政策、贷款和融资支持,以及提供咨询和培训等各种支持。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其次,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得益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
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和技术实力,在不同领域都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比如,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建立了全球领先的电商平台,成为全球电商巨头之一。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上达到了一流水平。
这些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使得中国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时有了更多的优势。
此外,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也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市场需求。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可以更好地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扩张也带动了中国供应链的优化和升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
这种人口和市场需求的优势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潜力。
然而,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能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产生困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差异使得中国企业需要积极适应和融入当地市场,了解当地的商业环境和消费者需求。
中小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
中小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SMEs)想要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取得成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具有挑战性。
然而,由于资源和实力相对较弱,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本文将探讨中小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和方法。
一、制定明确的国际市场目标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首要步骤是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
中小企业应确定他们要进入的国际市场,并确定他们在该市场所要达到的目标。
例如,企业可能希望扩大销售额、进军新兴市场或增加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指导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行动。
二、市场调研与分析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和分析。
这包括对目标市场的经济、文化、法律和竞争环境的了解。
市场调研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潜在的市场机会和消费者需求,同时评估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基于市场调研结果,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市场进入策略和营销计划。
三、建立合适的分销渠道分销渠道在国际市场开拓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与当地分销商、代理商或合作伙伴合作,共同打开国际市场。
合适的分销渠道可以加速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并提供当地市场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支持。
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稳定的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以保证产品的高效运输和交付。
四、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品牌建设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小企业应注重塑造积极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相关的市场推广活动来打造品牌形象,例如参加国际展览、举办促销活动、发布公关稿件等。
同时,企业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更广泛地传播品牌信息和产品优势。
五、建立国际化团队和文化适应能力中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需要拥有一支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专业知识的团队。
企业可以招聘具有跨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员工,或者与当地专业咨询机构合作。
对于国际市场的文化差异和行业特点的了解,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挑战。
六、关注质量和售后服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是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动因实践与模式
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动因实践与模式近年来,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其中海外园区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外园区是中国企业在境外建立的生产基地,旨在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企业全球化布局。
本文将从海外园区发展的动因出发,探讨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实践与模式。
一、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动因1.资源优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这些资源在海外园区建设中得以尽情发挥。
中国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可以通过海外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
2.市场需求。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海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园区,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市场占有率。
3.海外政策支持。
许多国家为吸引外资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劳动力优惠等。
中国企业通过在这些国家建立海外园区,可以享受这些政策带来的便利和优势。
4.技术创新。
中国企业在海外园区建设中能够借鉴当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同时,海外园区可以成为中国企业与当地企业、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技术创新的平台,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二、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实践1.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海外园区,主要依托当地廉价劳动力和政府优惠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等。
同时,中国企业还在东南亚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园区,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非洲地区。
非洲地区作为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前往建设海外园区。
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建立海外园区主要涉及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合作等领域。
中国企业通过在非洲地区建立园区,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3.拉美地区。
拉美地区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园区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地。
双循环格局下中 国外贸企业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外贸企业如何拓展国际市场在当前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在这一格局中拓展国际市场,实现更稳健、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众多外贸企业关注的焦点。
双循环格局意味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不能再单纯依赖传统的外贸模式,而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策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首先,外贸企业要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更新。
比如,在疫情背景下,医疗防护用品、居家办公用品等需求大幅增长。
企业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通过市场调研、与客户的沟通以及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计划。
其次,加强品牌建设是关键。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往往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
中国外贸企业过去可能更多地依赖代工生产或低价竞争,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如今,要加大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设计、品牌推广等。
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价值和形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外贸企业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水平。
例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出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
同时,在产品设计、包装、功能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拓展销售渠道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传统的线下渠道,如与国外经销商合作、参加国际展会等,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企业可以通过亚马逊、速卖通等知名电商平台,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全球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外贸企业需要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质量稳定。
同时,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确保产品能够按时、准确地送达客户手中。
中国汽车 海外研发 管理模式
中国汽车海外研发管理模式中国汽车海外研发管理模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汽车企业开始积极开展海外研发工作,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在海外研发过程中,中国汽车企业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和规则。
中国汽车企业注重建立本土化研发团队。
在海外市场开展研发工作时,中国汽车企业会选择当地的专业人才,组建本土化的研发团队。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从而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同时,本土化研发团队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的海外研发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汽车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合作共赢。
在海外研发过程中,中国汽车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与当地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其他汽车企业进行合作。
通过技术创新和合作共赢,中国汽车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形象。
中国汽车企业还注重资源整合和风险分担。
在海外研发过程中,中国汽车企业会与当地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进行合作,共同整合资源,分担风险。
例如,中国汽车企业可以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与当地企业合作,可以共享研发成果和经验,降低研发成本。
与金融机构合作,可以获得投融资支持,保障海外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
中国汽车企业也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在海外研发过程中,中国汽车企业会积极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研发人才,建设高效的团队。
通过培养人才和团队建设,中国汽车企业能够更好地推动海外研发工作的开展,提升研发效率和质量。
同时,建设高效团队还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在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研发管理模式中,还要强调企业文化的融合和传承。
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研发过程中会将中国的企业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能够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趋势分析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趋势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制造业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趋势。
我们将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价值。
随后,我们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寻求技术升级、市场拓展、资源获取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进行剖析,包括并购目标的选择、并购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策略等。
我们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n, GVC)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销售、价值创造与分配的一种国际生产组织模式。
在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日益精细。
中国制造业企业逐渐从简单的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增强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全球价值链的深化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企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国际客户和市场需求,进而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实现国际化经营。
同时,全球价值链的深化也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然而,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企业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制造业外流”现象?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制造业外流”现象?摘要:近两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基本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的高水平开放发展。
这一变化不仅折射出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竞争力显著增强,也是我国部分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动选择。
认识和把握好这一规律,在培育新的比较优势过程中加快推进本国产业升级,同时通过改革创新为制造业营造一个低成本、便利投资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保持本土制造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为此,应密切关注我国“制造业外流”的进展和动向,适时引导和把握对外投资的节奏,避免因改革或配套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的制造业大规模外流甚至产业空心化。
同时应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引导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制造能力转移,建设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主导产业集群。
关键词:对外投资,制造业,平衡发展近期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的讨论引发业界关注,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因综合成本高企导致投资外流,可能过早引发产业空心化的担忧。
如何正确看待所谓的“制造业外流”现象?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设厂折射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存在哪些问题?政策层面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符合我国开放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近两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呈现历史性变化,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①;2015年中国超越日本,位列全球第二大直接投资来源国;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
这组数据从直观层面反映出我国利用外资出现拐点;从深层次看,反映出我国开放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已经进入新阶段。
表明我国已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地高水平开放发展。
我国自2002年设立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连续13年增长,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了1456.7亿美元,是2002年的54倍,2002—201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5.9%。
中国建筑企业海外业务发展模式实践
中国建筑企业海外业务发展模式实践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表现突出,但在全球进入政治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化再平衡的大趋势中,各类矛盾与冲突更为激烈复杂,不仅阻碍市场复苏,也增加了工程项目风险。
2018年,中资企业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额首次出现负增长,2019年市场小幅回暖,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跌破1600亿美元,2021年市场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微观上,商业模式单一、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是导致中资企业海外业务缺乏可持续性的重要原因。
(一)中国建筑企业海外发展形势分析1.对外承包工程总量保持增长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出海,至今已逾40年。
凭借人力成本优势,在国际工程市场异军突起。
自90年代初到2017年,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额及营业额连续增长。
在ENR全球承包商榜单上,中国企业的业务规模和上榜数量均表现亮眼。
过去五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约1.2万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8259亿美元,业务规模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2021)评选的2020年度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中,中国内地企业上榜78家,占企业总数的31.2%,上榜企业数量蝉联各国榜首;实现海外营业收入1074.6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25.6%,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商务部2024年2月4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338.8亿元人民币,增长8.8%(折合1609.1亿美元,增长3.8%),新签合同额18639.2亿元人民币,增长9.5%(折合2645.1亿美元,增长4.5%)。
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305.2亿元人民币,增长9.8%(折合1320.5亿美元,增长4.8%),新签合同额16007.3亿元人民币,增长10.7%(折合2271.6亿美元,增长5.7%)。
2.区域和行业分布日益广泛对外承包工程目前已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非、拉地区的营业额占总数的九成以上。
中国大企业的海外战略分析
中国大企业的海外战略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企业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这些大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战略选择和运营方式对于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市场适应和风险管理等角度来分析中国大企业的海外战略。
首先,中国大企业的海外战略目标主要包括市场份额扩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影响力提升。
由于中国市场的饱和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中国大企业需要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大的市场份额。
同时,通过海外市场的拓展,中国大企业也能够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提升竞争力。
此外,海外市场的进攻还能够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增加国际市场的认可度。
战略选择方面,中国大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进入海外市场,如并购、绿地投资、战略合作等。
并购是最常见的海外市场进入方式,通过收购具有先进技术或知名品牌的企业,中国大企业可以快速进入目标市场,获取相关资源和市场份额。
绿地投资则是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络,通过本土化的经营以提高市场适应度和降低运营成本。
战略合作则是与当地企业或政府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和资源。
市场适应也是中国大企业在海外战略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在进入新市场之前,企业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和调研,了解当地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法律法规等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市场适应策略。
此外,适应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也是中国大企业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
例如,一些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当地劳动力成本、税收政策和贸易壁垒等因素,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经济环境。
最后,中国大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管理风险。
海外市场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种风险,中国大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和应对这些风险,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海外投资的风险。
在风险管理方面,中国大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稳定的生产和供应链、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等方式来降低风险。
中国企业如何制胜海外并购?
首 先 ,必 须 克 服 “ 方 企 业 无 法 西
超 越 ” 的误 解 。
这 种 误 解 说 明 中国 企 业 对 西 方 市场 不 了解 ,导 致 了没必要 的畏惧 。 这个 问题 可 以通 过很 多方法来 解决 : 建立 海外企 业 并购指导 手册 ;学 习了 解 目标市 场包括 当地 的经济 、政策环 境 ;结 合 本 身 企 业 的特 点 和 发展 战
身 后
务 、政策 、税 收、环境 等审查 ,以帮 助 自己真 正 了解 目标企 业 的 实 际 价 值 。如果 并购 的企业 本身存在 很多 问
之
但 中国企业 的海外 并购之 路 毕竟 方兴 未艾 ,其 发展 潜力 与可 能爆发 出 来 的能量 不容 忽视 。倘若 能够 借鉴 国 际一 流企 业的先 进意识 与经验 ,则 腾 飞之时指 E可待。 t
题 ,或者 并不 是当地 知名 的品牌 ,那 么对 于此 企业最 直接 的一种 方式是 报 几种 不 同的价格 ,最 后定价 取决于 目 标公司今后 的业绩。 其次 ,尽可 能适 应西方 商业运 作
规则。
9 中外管理 2 0 0 0 8・1 栏目 0本 投稿信箱:l n @z 1cm. I j t wg .o C wa T
适 应 西方 商 业 运 作 则 需 要 中 国 企业调 整原有 的思 维方 式 ,以一 种开
势发挥 到最 大化 ,需要 中国企业 从根 本上改 变原有 的管理 理念 和商业 运作
想 知道 新 的 中国 股 东 会 有 哪 些 高 招
来促进企 业 发展 。而保 留原 有 的领导
班子 ,给 出的信号 是 “ 切照 旧” , 一
这对于 企业 的转型 没有好 处 ,也无助 于 中国企 业学 习 西方企业 的先进 管理 经验 。这点 可 以向海外 的私募 公司学
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已成为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
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拓展市场、寻求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等手段,实现企业的跨国经营,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1. 拓展市场:通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企业可以进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扩大产品销售范围,提升市场份额。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增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2. 寻求资源: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丰富的资源,包括原材料、劳动力、技术和市场等。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合作,企业可以共享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 降低成本:通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企业可以利用国际分工的优势,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分散到不同的地区进行。
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 提高竞争力:制造业国际化发展可以与跨国竞争对手进行正面竞争,通过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加强自身品牌的影响力。
二、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实施方法1.选择市场:在制造业国际化发展中,企业需要仔细选择目标市场。
可以从市场容量、消费需求、法律法规、政府支持、竞争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和比较。
并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优势和定位,选择合适的市场。
2.建立合作关系:制造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与目标市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可以通过合资合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共同开展生产、研发、销售等工作。
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市场。
3.加强研发创新:制造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企业具备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品质标准,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竞争优势。
4.适应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环境:在制造业国际化发展中,企业需要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并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
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总额为2250亿美元,同比增长逾40%。
这显示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积极投资态势。
同时,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也在逐渐向高端领域延伸,如能源、制造业、科技等。
这些高端领域的并购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领域分布多样化。
中国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矿产资源和能源领域,而是向技术、品牌、市场等更加高端的产业扩张。
以航空航天为例,中国企业最近几年频繁进行海外并购,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
此外,金融、媒体、地产等行业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点领域。
第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地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过去,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等。
但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中国企业开始向更多的新兴市场扩张。
例如,中国企业在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并购交易,以获取当地资源和市场份额。
这些新兴市场成为中国企业新的投资热点,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最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一方面,由于资金、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企业可能在海外市场上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
另一方面,一些海外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国企业的并购存在着一定的保护主义倾向,如加强监管、限制对关键领域的投资等。
这些问题需要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规模、领域、地域上呈现出多样化和不断增长的趋势。
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来获取技术、市场和品牌等资源,提升竞争力,并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然而,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也需要面对一些挑战和风险。
基于国际产能合作的我国优势产能海外布局的策略探讨
基于国际产能合作的我国优势产能海外布局的策略探讨一、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国际产能合作是指跨国企业通过以投资、贸易、技术等方式相互补充、优势互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和整合,共同开展产能和产业的合作和发展。
国际产能合作的目的是在跨国市场上形成互补性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实现合作共赢。
我国的优势产能主要包括钢铁、煤炭、机械、电子、电力、交通运输等领域。
在海外布局方面,我国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优势产能领域选择不同的海外市场,并采取不同的布局策略。
1.钢铁产能的海外布局钢铁产能是我国的优势领域之一,我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已经跨越世界第一。
在海外布局方面,我国企业应该选择那些有较高需求量和,相对于国内市场有一定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如亚太地区、非洲的市场,这些地区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对于钢铁产品的需求量也比较大。
此外,我国企业还应该把握好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海外建设钢铁加工厂等,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煤炭产业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市场竞争上面临较大的压力。
在海外布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出口煤炭,也可以在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设煤炭加工、利用工厂,提高利润。
此外,我国企业还应该注重环保问题,避免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对当地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机械产能是我国的重要优势领域之一,我国的机械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在海外布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政策等情况,选择直接出口或在当地建设生产基地。
此外,我国企业还应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逐步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电子产业是我国优势领域之一,在全球电子市场上也有着较高的份额。
在海外布局方面,我国企业应该抓住科技创新和智能化这两大趋势,加强与海外企业的合作,开拓新市场。
此外,我国企业还应该注重品牌推广和售后服务,增加消费者满意度,扩大市场影响力。
交通运输产能是我国的重要优势领域之一,我国拥有丰富的交通运输资源和技术实力。
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海外市场资源整合与开拓策略
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海外市场资源整合与开拓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制造业企业在追求更大发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整合和海外市场开拓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海外市场资源整合与开拓,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海外市场资源整合的意义海外市场资源整合是指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海外市场资源整合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扩大市场份额:通过整合海外市场资源,制造业企业可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2. 降低成本:通过整合海外市场资源,制造业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3. 获取技术和人才:整合海外市场资源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海外市场资源整合的策略1.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整合海外市场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共享市场渠道、技术资源和市场信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可以与国外经销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通过与经销商合作,制造业企业可以借助其销售网络和渠道资源,快速进入市场并获取更多客户。
2. 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在海外市场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是整合海外市场资源的有效策略之一。
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制造业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还可以吸引当地优秀的人才和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的同时,制造业企业还可以借助本土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资源,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
3.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是整合海外市场资源的关键策略之一。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宣传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海外客户。
此外,制造业企业还应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环境,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策略。
企业国际化如何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
企业国际化如何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
拓展海外市场是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市场调研、跨国合作、品牌建设和文化适应等方面探讨企业如何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
一、市场调研在拓展海外市场之前,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
市场调研可以通过途径包括购买市场研究报告、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参加国际展会等。
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可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文化特点和法律法规,为后续的市场开拓奠定基础。
二、跨国合作拓展海外市场需要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企业可以选择与当地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或并购等形式的合作,共同分享资源和风险。
通过跨国合作,企业可以借助当地企业的优势,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快速实现国际化发展。
三、品牌建设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品牌定位和推广。
通过有效的品牌建设,企业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意愿。
同时,建设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有助于企业在海外市场中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
四、文化适应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差异。
文化适应是企业能否在海外市场立足的关键。
在进行国际化发展之前,企业需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和商业文化等。
根据当地文化特点,企业可以调整产品设计、包装和推广策略,提高产品在目标市场的接受度和市场份额。
五、创新与适应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适应,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创新可以通过推出新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或改进产品质量等方式实现。
适应则需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变革,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
创新与适应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六、市场推广拓展海外市场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提升企业产品或服务在目标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研究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海外市场,开展海外扩张战略。
这一趋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
但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路途并不平坦,其在跨国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研究,以期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的动因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要从其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方面来分析。
内部原因:中国企业总体上存在着过剩产能、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企业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海外市场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中国企业追寻发展机遇的有效途径。
外部环境:全球化的浪潮将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市场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企业如果不走向海外,就会被其他企业和跨国企业所取代。
此外,当前国际关系不稳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这也促使中国企业要走向海外,降低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
二、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中遇到的困境尽管中国企业在一些领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海外扩张过程中,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1.文化差异问题: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法律等方面存在不同,中国企业要在海外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需面对不同文化和市场环境。
这需要中国企业具备跨文化沟通和本土化经营的能力。
2.品牌建设问题:中国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消费者信誉度相对较低,尤其在国际市场上,其品牌建设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
由于在文化、市场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建设需要更加谨慎和耐心。
3.市场规模问题:由于在国内市场已经面临过剩产能和饱和的情况,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展经营活动时,其需要寻求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否则其海外投资活动就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
三、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中的策略选择中国企业在面临海外扩张的机会和挑战时,往往需要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和面对的市场情况,选择不同的扩张策略。
中国制造型企业出海有哪些注意事项
中国制造型企业出海有哪些注意事项中国制造型企业出海是指中国企业通过出口产品或直接在海外设立分公司、生产基地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
出海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入,提升品牌影响力,并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但是,出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下面是中国制造型企业出海的注意事项:1.市场调研:在出海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竞争情况和发展趋势。
同时,要对目标市场的政策、法律、文化等方面有所了解,为企业的出海决策提供基础。
2.产品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定位,确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同时,要对产品进行本地化改进,以适应目标市场的口味、消费习惯等。
在进行产品定位时,还需要注意与本地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3.合作伙伴选择:在目标市场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可以是本地的分销商、经销商,也可以是其他企业。
合作伙伴可以提供本地市场的了解和渠道资源,加速企业在目标市场的拓展。
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谨慎,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确保双方利益的平衡和长期合作的可持续性。
4.品牌建设:在出海过程中,品牌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品牌传播活动,提升企业在目标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可以通过参加本地的展览会、举办产品推广活动、在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等方式进行品牌建设。
5.人才组建:出海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来负责市场开拓、销售和本地化运营等工作。
要从本地招聘和中国本土派遣员工,建立高效的团队,培养员工的跨文化沟通和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
6.风险管控:出海过程中要注意风险管控,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供应链风险等。
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进行市场预警和竞争情报分析,及时调整战略和应对措施。
同时,要关注目标市场的政策变化,合理规划和调整企业的运营策略。
7.财务管理:出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要进行详细的财务规划和预算,并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
要合理评估出口产品的成本和售价,进行市场定价策略,并制定资金回笼计划,以保证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健康发展。
制药业的国际市场拓展与出口策略
制药业的国际市场拓展与出口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制药业正面临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拓展机遇。
制药企业如何制定出口策略,并有效地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业务,成为了所有制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市场分析、市场选择、出口策略等多个方面,讨论制药业的国际市场拓展与出口策略。
一、市场分析在制定出口策略之前,制药企业首先需要进行市场分析,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竞争情况、法规限制等因素,以便更好地制定出口策略。
1.1 目标市场需求分析制药企业应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包括该市场的疾病特征、医疗保健体系、消费习惯等方面。
只有准确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才能研发出符合该市场需求的药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1.2 竞争情况分析分析目标市场的竞争情况,包括已有的国内外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分布、市场投资规模等。
通过对竞争情况的了解,制药企业可以制定出更具竞争力的出口策略,针对性地开发市场。
1.3 法规限制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药品注册、审批、标签要求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法规和政策限制。
制药企业需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法规限制,以便在出口过程中避免遇到法律问题。
二、市场选择经过市场分析后,制药企业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出口。
如何选择目标市场成为了制药企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市场规模与增长性制药企业可以根据目标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性来选择目标市场。
市场规模大、增长潜力大的市场更有吸引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2.2 竞争优势与适应性制药企业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和适应力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例如,某些市场对特定的药品需求较高,而某些企业可能正好擅长研发这类药品,可以选择进入这一市场。
2.3 政治与经济环境政治和经济环境对制药企业的出口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
企业应该选择那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市场,以降低运营风险。
三、出口策略在选择了目标市场后,制药企业需要制定适合的出口策略,以提高产品出口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_走出去_战略下我国民企海外总部构建模式研究_张永庆
··经济与管理(月刊)2012年第12期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不断突破计划经济束缚,勇于开拓创新,运用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扶植等多方因素,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凭借强大的出口需求成就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特别是近十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国内市场在更广领域内、更深层次上全方位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不再只是单纯的出口贸易,多样化的国际投资、国际经营和国际合作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在此背景之下,推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已成为我国理论讨论和政府决策中的重要课题。
实践已经证明,在“走出去”战略指导下,联想、海尔、华为等我国优秀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海外投资建厂、布局海外营销和研发网络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其国际化目标,成为了跨国公司。
而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在海外设立总部或总部式的分支机构,协调人力、资本、产品、服务、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跨境流动,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
因此,发挥总部经济整合协调跨国际或全球生产要素的综合效应,对于突破我国民营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目标市场壁垒,改变我国企业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现状,实现产业升级,以及科学把握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战略方向,都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着力于研究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战略、国际化方式、海外经营区位三者与构建海外总部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析海外总部构建的具体模式,从而总结分析出有利于我国民企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有效路径。
二、我国民企“走出去”战略及对构建海外总部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总部涵义的表述尚有分歧,但一致认为企业总部位于企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应该具备战略性决策和协调的功能[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海外扩张模式选择[摘要]后经济危机时期,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收缩重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海外扩张机遇和挑战。
企业海外扩张一般有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两种模式,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权衡扩张后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海外资产的收购价格、企业投资动机和海外扩张风险五个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扩张模式。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扩张是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兼顾拓展海外市场为目标的,政府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并购;直接投资;无形资产;海外扩张[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8-0051-04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对于进口商品的需求急转直下,使得出口导向型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严重经济衰退和增速放缓的困境。
中国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制造业大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国内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制造业企业在危机爆发后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
在国内,随着东南沿海劳动力的短缺和房价的迅速抬升,使得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迅速上升;在国外,自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复苏缓慢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矛盾,纷纷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他们一方面大幅提高进口关税,设置重重的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一再对中国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
面对上述严峻的形势,我国上规模的制造业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拓展海外市场,是应该跨国并购,还是应该对外新设投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中国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经济危机后国内外的机遇和挑战为背景,通过建立模型来比较新设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模式,进而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扩张模式的选择。
一、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跨国公司海外扩张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Gorg采用Coumot均衡分析来研究新设投资和跨国并购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并购投资是理想的进入模式,但当适应成本很高的时候,新设投资是另外一种选择。
Hom和Persson分析了国际寡头竞争背景下的市场结构均衡,对跨国公司选择进入模式的具体条件进行了研究。
黄满池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讨论了并购方实施价值支持策略的成本,市场经营的风险以及收购方对于短期利益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对收购方策略选择的影响。
Miller与Parkhe运用实证研究分析了影响美国银行进行国际扩张的组织形式后发现,美国银行在东道国所提供的银行服务水平依赖于其组织形式的不同,并且以子公司形式出现的跨国银行的比重受进人壁垒、全能性银行业务的可获得性、直接投资规模、银行体系的发展状况以及差别税率的影响。
Holeomb考察了不同因素对银行扩张时选择并购或新建方式的影响,认为市场集中度、市场增长率、市场规模、银行规模以及银行专业度等六个方面的因素对扩张模式的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刘振宇从东道国视角通过修改Hotel?ling、Kreps和Scheinkman的模型建立了一个跨国银行比较博弈模型,得出东道国银行的技术水平及东道国市场消费者剩余的大小都会对跨国银行投资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陈天通过介绍近年来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案例,得出中国金融机构跨国并购风险,建议中资银行不要因为自身拥有过剩的资金和西方汇率的贬值而贸然进行并购。
以上研究丰富了跨国并购的理论,但还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西方学者对于跨国并购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模型基础,但是他们的研究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张并购的背景,而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特别是传统制造和服务企业,都在进行收缩和重组。
相反,正在迅速成长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大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依托母国庞大的市场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摆脱危机,正在积极寻求海外扩张。
因此,在新一轮跨国并购中,真正扮演主角的将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而更多的是新兴市场迅速崛起的大型企业;二是国内对于海外扩张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于我国企业过去并购案例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很少有学者从海外扩张深层次的动因去分析跨国并购的得失。
二、制造业企业海外扩张模式比较制造业企业海外扩张有两种模式:一是在目标市场建立全新子公司,在当地招募工人,建设厂房,采购材料设备,并将最终生产的产品在目标市场出售;二是在海外市场寻求实施兼并计划。
在此我们假设国外待出售的企业和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一致,不存在纵向的上下游关系;另外,为了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我们假设如果采用并购策略,中国制造业企业只考虑在实质上获得海外企业的控股权,而不是购入少数股权进行参股。
假设如果企业选择兼并国外企业,将会获得U1的收益;若选择新设投资,则该企业会获得U2的收益。
1模型的构建(1)若企业选择并购策略,则需支付p1的股权转让费用,并在兼并后向被并购企业输出资本、管理和技术人员,还要协调并购后的企业与当地供应商、销售商等各部门的关系。
在此,将企业并购后所有的付出设定为e。
企业不断付出努力的过程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并购成功,并购后,被并购企业每年的平均收益设为6,获得6收益的概率为θ,θ∈(0,1);如果并购不成功,则被并购企业每年的平均收益设为c,获得c收益的概率为1-θ,θ∈(0,1)。
(2)若企业选择新设投资策略,则投资方需要先期投入P2的资本,建设厂房、购买设备、招募工人等。
在厂房建成后,假设企业在未来不再投入额外资金。
如果企业经营良好,在新企业建成后,每年将获得的平均收益为m,概率为占,δ,δ(0,1);如果新建企业不能适应当地市场的竞争环境,则每年将获得平均收益为n,其概率为1-δ,δE(0,1)。
(3)在全资收购获得控股权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将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许多无形资产,如技术、品牌和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等等。
在此,可以假设,如果我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企业将获得被并购企业相应的无形资产f,被并购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知名度越高。
我国企业在并购中所获得的无形资产价值越大。
(4)企业在收购或新建企业若干年后,将会出售海外资产。
若选择并购策略,t年后将以p3价格转让;若新建企业,t年后将以p4价格转让。
(5)考虑到未来价格和现在价格存在价值差别,在此需考虑存在贴现因子,以便将目前价格和收益与未来价格和收益进行比较。
设贴现因子为r,r∈(0,1)。
根据上述假设,可以得到企业投资策略的收益函数:式中r2pU3和r2pU4分别表示企业选择并购后或是新设投资的策略t期后转让股权的收益。
e表示实施跨国并购后准备付出的努力,包括注入优质资产、改善公司管理、拓展被并购企业的业务等等。
通常国内企业在兼并后,均会在先期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被并购企业的发展,在并购支持之初虽然企业对外付出很大,但被并购的企业市值在短期内增长将非常有限,甚至还有可能亏损,而随着并购企业不断付出努力和时间的增长,被并购企业的市值增长将会加速,而付出努力的增长会逐渐放缓,因此,可以假设并购后£期卖出被并购企业股票,其市值P3是企业努力程度e 的函数,并且P3=Y(e),Y″(e)>0,Y″(e)>0,即P3是关于e的凹函数。
2模式选择比较分析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过程中,中资企业需要比较两种模式的收益函数,如果并购收益大于新建投资收益,即U1 >U2,那么中方可以优先选择跨国并购,而如果U13,则选择新建投资。
此处笔者采用逆向归纳法分析各种采用并购模式的均衡情况。
若U3 >U2,则θA+(1-3)B-P,-e+f+r2P23>δc+(1-δ)D-P3+r2P4,P=[r2P33>-r2P43>,y=P1-P2,则上式可改写为α+β>e-f+y。
不等式左边α为并购模式与新建投资模式的经营收益差,卢为£年后两种模式所获得股权转让的收益差,y 为两种直接投资策略的投资成本差,e-f为并购策略中企业并购后的付出与潜在收益之差,即为企业的净付出成本。
当两种直接投资策略的收益差大于成本差,即α+β>e-f+y时,企业应该选择并购策略;而如果两种策略的收益差小于成本差,即α+β** >e>e*时,有α+βe**时,有α+β>e-f+y,此时企业考虑到如果企业有能力付出大于e**的付出,并且如此高的付出会让他们更有把握取得最终并购的成功,此时企业可能会考虑在高付出的情况下选择并购。
(2)被并购企业质量越好,无形资产f越多,则企业越可能选择并购,而放弃新设投资的想法。
国内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选择跨国并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看中国外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的许多无形资产,如技术、品牌、管理水平、企业知名度等等,即前面所设定的f,随着f值的增大,被并购企业无形资产越多,e-f,+(P1-P2)线会向右下方移动,此时驯区域将逐渐缩小,即企业选择新设投资的想法将逐渐减小,转而更加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
当f=f*时,如果企业的无形资产继续提高,则企业将完全放弃新设投资的策略。
反之,如果国内制造型企业选择进军发展中国家,而且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远远落后于国内企业,则此时f 值可能小于0,即我国企业如果并购需要向当地企业输出技术,则此时,选择并购的可能性将随无形资产输出的增加而减小,而新设投资的可能性反而会增加,即e-,+(P1-P2)线向左上方移动,日区域不断增大。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外待出售企业开价越低,即收购价格P1越低,则企业更倾向于考虑收购。
金融危机后,我国有实力的制造型企业纷纷考虑跨出国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许多工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挫,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企业均在考虑抛售旗下投入较大,但利润较低的资产,以便轻装上阵度过危机,此时,许多的国内优质资产正在以较低的价格抛售,这对于国外企业来说十分有诱惑力。
在本文模型中,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使表达式e-f+(P1-P2)中的P1的值大幅下降,即随着股权购入费用的下降,企业选择跨国并购的可能性增大。
(4)随着市场经营风险的增大,即θ的减小,选择新设投资策略的可能性将增加。
无论选择跨国并购还是东道国新设投资,都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企业所面临的跨国并购的风险为日,随着海外市场经营风险的增加,θ将随之减小,即α=[θA+(1-θ)日]一[δC+(1-δD]将减小。
则r2P3(e)-r2P4+α曲线将向右下方移动,H区域将因此增加,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并购风险越大,实施新设投资策略的区域越会增加。
三、结论通过对企业直接投资后付出的努力程度、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海外企业的收购价格、企业投资动机和海外投资的市场风险这五个影响企业海外扩张模式决策的关键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企业海外投资付出的努力程度的增加将会提高新设投资的吸引力,毕竟直接并购国外企业,日后被并购企业的注资和未来的跨文化管理将使并购企业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文中模型示意图也表明这种付出努力程度只在一定范围内促使新设投资更具吸引力,当跨国企业真正决心在对外投资后付出相当多的努力时,并购成功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并购的吸引力也会因此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