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

合集下载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从各个⽅⾯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是⼩编整理的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2、过程与⽅法:从诵读中体会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特点,感受政论⽂磅礴的⽓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章⽓盛的原因,感受⽂章的⽓盛教学难点: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导⼊: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意,检查⼀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品读⽂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章的语⾔特点⽣:有⽓势或⽓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章⽓盛请找出你认为⽓盛的句⼦来,并思考为什么⽓盛呢?可从句⼦在语⾔表达上的特⾊和效果来回答⽣: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你读⼀读,读出⽓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增强⽓势)师:⽂中多处运⽤了这种⼿法,请同学们试着找⼀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读)(⽤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扩张,国⼒⽇趋强盛的⽓势)⽣: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句⼈名太多,读起来很拗⼝,虽然有铺叙但似乎⽓势不够酣畅嘛!)(这些⼈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铺陈排列在⼀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然很有⽓势)(这种排⽐铺陈⼿法读起来⾃然很有⽓势,我们⼀起读出这⼏句的⽓势来)⽣: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势,这情景和唐朝诗⼈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句再读⼀读,读出这⼏句的⽓势来)⽣:陈涉之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之君也;锄耰棘矜,⾮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军⽤兵之道,⾮及向时之⼠也(你来读⼀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易举,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泻千⾥和迅速,显得有⽓势)师:秦孝公⼀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上升时的⽓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陈涉“⾮尊于”、“⾮铦于”、“⾮抗于”、“⾮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句式⼜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富有⽓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法使⽂章纵横捭阖,⾃由驰骋,酣畅淋漓,⽂采飞扬,增强了论证⼒量,⽂章⾃然⽓盛⽓势充沛了,⾃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章⽓盛的原因,⽤⼀句话概括就是:⽤写赋的⼿法来写说理散⽂[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采还不⾜以深深触动汉⽂帝他还⽤什么⼿法来说理?⽣:对⽐⼿法师:很好!为了使⽂章更具有说服⼒和震撼⼒,贾谊还运⽤表现⼿法中最具有冲击⼒和震撼⼒的对⽐⼿法⽂章运⽤对⽐的哪些地⽅让汉⽂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汉⽂帝哪些地⽅会让你警醒和震撼?⽣:陈涉与九国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六段,突出了双⽅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秦朝与陈涉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秦与九国的对⽐;(齐读)(第⼆段先写六国⼈才之多,⼠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前的窝囊相,对⽐反差⾮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更强)⽣:秦国本⾝的对⽐(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借助于史实本⾝的前后对⽐,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乎所向披靡,⽽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个形容词来概括双⽅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尊与卑,⼤与⼩,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2:强⼤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道的陈涉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输给弱的、⼩的⼀⽅,对⽐的结果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给了汉⽂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景之治师:我们⾃然也就知道了⽤这么多对⽐,⽤意是⽣:希望汉⽂帝以秦为鉴,施⾏仁政,与民休养⽣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帝打天下可以⽤武⼒,⽽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多⾓度地反复进⾏对⽐这⼀时期的历史本⾝就是惊⼼动魄的,加上⼏种对⽐不仅交织在⼀起,⽽且贯穿⽂章的始终,使得⽂章结构宏伟,⽓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强语⽓激昂有⼒,⽂章⽓势酣畅⽂章⽓盛的原因,仿照前⾯概括⼀下:⽤全篇对⽐到底的⼿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精彩之处[板书]把⼀种对⽐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种对⽐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种对⽐已经让⼈震撼,四种对⽐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不仅给了汉⽂帝⽽且给读过⽂章的⼈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深思这也是本⽂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背景,认识《过秦论》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作品地位。

2.分析《过秦论》的思想内容:批判百家争鸣,强调实用主义,提倡文化一统。

3.掌握《过秦论》的文学特点:驳论为主,议论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高度评价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过秦论》的思想内容。

2.深入理解《过秦论》的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2.认识《过秦论》的创作背景、作品地位。

3.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分组讨论法。

3.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听与秦始皇有关的音乐或歌曲,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

2.了解各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学派的思维习惯。

二、正文(30分钟)1.学生认真读书,先自主学习,观看相关视听材料,进行初步了解,并做好读书笔记。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写作时间、作品意义等。

3.分析《过秦论》的思想内容:(1)对百家争鸣的批判。

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对比秦始皇进行的统一战争,提倡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强调必须一统天下。

(2)文化一统的提倡。

认为六国时期学问的分裂是导致中国弱小的根源,主张实行一种相同的学说,即儒家学说,以此实现文化的一统。

4.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1)文艺兼备。

通过驳论的方式,展示作者才华横溢的文学风采。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整个文章的思维脉络和逻辑结构。

(3)语言特色。

语言简练、气势磅礴,用较少的文字说明问题,体现出作者的才华和文学素养。

5.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过秦论》的主题和思想。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练习《过秦论》相关的词语和作品的掌握程度。

2.一些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阅读填空、选择题、谈论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表达和掌握程度等来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课时篇一一、检测背诵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三、迁移拓展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

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优秀5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优秀5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优秀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优秀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3篇

过秦论教案 3篇

过秦论教案3篇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导入新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xx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1,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古装剧占了很大的成分。

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

如香港拍摄的《寻秦记》、以及内地的电视剧《秦始皇》和电影《秦颂》、《英雄》。

这些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和编剧们的艺术创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过秦论》却是离秦代最近的朝代汉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让我们穿越历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实原因。

请同学介绍作者。

(李商隐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

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诵读预习。

这篇文章比较长,相信在课前认真预习过的同学并不多,那么老师在这里带着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预习的工作。

老师讲课文范读一遍,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做两件事。

一是注意课文的断句,把难都字的字音注在字的旁边;二是运用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找出本科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文言知识点。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最新6篇】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最新6篇】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最新6篇】高一语文教学案例设计篇一一、导入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

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

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

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过秦论》的教案

《过秦论》的教案

《过秦论》的教案《过秦论》的教案(精选2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过秦论》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目标】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能力目标】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1、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

洛陽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

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

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

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目的要求一、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二、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三、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四、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五、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要点难点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

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

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础知识点:①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

其几项力康亩员仁牵撼率ぃ季殴记毓记爻5耙环蜃髂讯呙磴摹保壳赝鲇诔律妫浣崧弁瞥鲋行穆鄣恪U庵炙忱沓烧拢兴捣Φ男捶ㄓψ邢柑彖怼"谧⒁獾揭淮识嘁宕实恼防斫狻L乇鹗牵和觥⒅啤⒈⒉摺"壅莆找韵麓世嗷钣玫拇剩合⒛摇⑷醯取?nbsp;写作背景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课文《过秦论》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重点: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大意略)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别句式等。

力量目标:加强诵读,培育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育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力量。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推断力量。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概酣畅的语言特点,留意在诵读中积存语感。

2、争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阅历和教训,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秦王朝快速灭亡缘由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见。

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课堂争论法练习法2、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解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构造。

其次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政治主见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预备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解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展翻译,课上组织竞赛;搜集了解时代背景、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好像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经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乏的农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缘由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预备好,上课时相互沟通,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二、整体感知(一)播放课文朗读,留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一夫作难(nàn)(二)读全文后答复,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

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

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高二语文教案:《过秦论》教案五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一)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选一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过秦论》复习教案

《过秦论》复习教案

《过秦论》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内容,掌握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论证方法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1.理解《过秦论》的辩证思维。

2.分析和评价论证方法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教学准备:1.复习《过秦论》的文本。

2.准备讲稿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二、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教师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观点,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盖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等,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和意义。

三、讨论(20分钟)1.学生按小组或整体进行讨论,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性。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提出对《过秦论》的批判和评价。

四、示范演练(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选择几个学生作为演练对象,进行现场演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出《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并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对《过秦论》进行评价,包括对观点的理解和对论证方法的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过秦论》的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该文本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演练,学生能够对《过秦论》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

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对《过秦论》的个人看法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过秦论》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

“过秦”课本注释1,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二、概括全文布局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三、讲读课文(一)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席<像席子一样地,名作状>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③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二)诵读第2段。

《过秦论》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6【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

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

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

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

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

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

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补充注音如下: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膏腴(yú)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2、思考下列问题:⑴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⑵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原因。

2. 理解并分析《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的主旨和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掌握论证和辩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过秦论》的中心思想以及其在秦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解并运用论证和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核心教材:《过秦论》2. 辅助教材:秦朝历史资料、笔记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秦国的强大崛起等,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关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吗?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

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注意,不要过多纠结于生字生词,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 《过秦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 作者对秦朝统一的评价如何?3. 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有哪些?第四步:整体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引导学生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和辩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第五步:辩论活动(30分钟)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活动,主题为:“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大于秦朝的暴政”。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辩论。

辩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的观点中得出结论。

第六步:扩展阅读(10分钟)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记》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秦朝的历史。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内容,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论证和分析。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升级。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研究。

而《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开展一系列与《过秦论》有关的教学活动,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案设计1.研读《过秦论》文本首先,学生应该先阅读《过秦论》的原著,摸清全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和要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论述的逻辑结构,以及其中的引用和比喻。

2.辩论角色扮演在完成研读后,学生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方阐述论点,并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辩论。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论点,并在辩论中提升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3.阅读配套材料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配套材料,如历史资料、辩论材料、专题研究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拓展。

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原著中不同的论点,培养阅读和研究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1.课堂初始化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过秦论》中的一些疑惑和不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情境模拟在学生阅读完原著和配套材料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梳理出庄子和韩非子的不同哲学思想,让学生从不同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3.个人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这需要进行个人思考。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围绕全文主旨,提出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4.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合作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总之,《过秦论》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学生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诵课文3、4、5段。

能力目标: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三、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

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六、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投影: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文题:过秦论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三、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秦末农民起义的动态画面,教师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

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生字: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ɡ)牖(yǒu)多音字: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ɡ)不及中人(zhōnɡ)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ɡ)将数百之众(jiànɡ)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ɡ)万乘之势(shènɡ)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通假字: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同桌之间对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译课文七、划分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学生思考、交流。

八、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九、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教学过程]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课堂问答设计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学生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

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极其肯定的意思。

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铦”“抗”“及”。

特别应重读“成败易变,攻业相反”。

“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

“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学生试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2.课堂问答设计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学生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

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段)。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教师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

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统一六国的巅峰。

“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应选概括叙述的句子。

同样的道理,“亡”指秦的灭亡,第4段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而迁徙之徒)、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结果等五方面铺叙陈涉起义,概述的句子应为最后一句。

朗读指导:第1段以中速读,第2段在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中,语势上扬且由强到弱,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

第3段第一层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第二层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

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第4段“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

“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到“之富”)后扬(“蹑足”到段末),读出对比的情调。

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教师示范朗读3、4段,学生循声低和。

学生反复朗读3、4、5段,尝试背诵。

3.课堂问答设计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提问: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年代。

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

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

②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学生思考、吟诵。

三、布置作业背诵课文3、4、5段。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