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笔记(浙江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 首都师大出版社)
第7章 笔记(浙江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 首都师大出版社)
第七章:德育3-201.德育:广义上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上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思想品德:简称品德,即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品德是个体内在的品质,道德是社会的规范和准则。
德育就是把社会要求的规范和准则内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品德基本因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
道德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变现在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道德意志:人们为实现一定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品德行为: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的认识、情感以及由品的需要产生的品的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思想品德形成基础:个人特质(生理心理特质)、家庭因素、教育、惩奖、校风、大众传媒和舆论。
3.德育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基础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也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德育内容、形式与方法。
中学德育目标确立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发展需要。
5.我国中学目标:初中德育要求:思想政治方面:爱祖国、爱家乡,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了解现代化建设的常识;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基本的民主法治观念,知法守法;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就业与升学;为人民服务思想;相信科学。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中学)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Ⅰ.考试性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三、学校教育制度四、教师与学生五、课程六、教学七、学校德育八、班主任工作九、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第二部分心理学一、心理学概述二、认知过程三、情感和意志过程四、人格心理五、人生全程发展六、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七、学习理论八、知识的学习与迁移九、学习动机十、教师心理第三部分教育政策法规一、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二、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三、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四、“依法执教”、预防常见违法行为(侵权)等方面的知识内容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学习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因此,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
②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
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教育综合知识是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子领域。
准备这门科目的复习,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更需要掌握复习的重点和方法。
本文将为广大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提供一份完整的《教育综合知识》笔记及复习重点,并附上答案,以供参考。
一、教育学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规律及其本质的学问,是一门社会科学。
- 教育学可分为普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
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目的性原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意识地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过程。
- 教育因材施教原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化发展。
- 教育综合原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
3. 教育学的经典理论- 行为主义教育学:通过刺激与反应的机制来达到教育目的。
-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通过适应与认知冲突来促进认知发展。
- 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结果。
二、心理学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主要分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2. 发展心理学- 格罗斯发展阶段理论:按照年龄和发展任务将人的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如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 自我认同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是形成独立自主的自我认同。
3. 认知心理学- 儿童思维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等阶段。
- 元认知能力: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控制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4. 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观察学习等。
-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化的理论,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知识点目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一、教育学知识点:根据目录,回复章节名称查找第一章:教育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工作第九章:学生第十章:教师二、心理学知识点:根据目录,回复序号查找1.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一节:注意)2.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二节:感知觉)3.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三节:记忆)4.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四节:思维及创造性思维)5.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五节:想象)6.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六节:问题解决)7.第二章: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发展(第一节:情绪与情感,第二节:意志)8.第三章:中学生个性发展(第一节:需要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气质,第四节:性格)9.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学习理论,第三节:学习动动机)(第四节:学习迁移,第五节:知识的学习,第六节:技能的形成)10.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三、其他相关知识点:根据目录,回复序号查找11.新课程理论12.教师职业道德13.教育法律法规四、资源渠道:大明村长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一节:注意特征:1.指向性(选择性,逐鹿者不见山)2.集中性(保持和深入,排除干扰)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分类:无意注意:无目的、不努力、自主产生(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性、与背景的差异)有意注意:有目的、要努力、主动产生(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
)有意后注意:从有意注意转化和延伸出来,是高级状态的注意,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发挥意志努力与困难干扰作斗争、3.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4.保持稳定的情绪、5.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6.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相结合。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1.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会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工作无法进行。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中学)考试说明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中学)考试说明Ⅰ.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参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从教师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三个部分。
原则上教育学和心理学大约各占 40%,教育政策法规约占 20%。
考试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一)识记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育先行;人的发展。
2.我国教育目的以及中学阶段培养目标。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Ⅰ.考试性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着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教育功能的演变(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023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教育学笔记名词解释1.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旳一门科学,是所有教育学科门类旳总和。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旳教育学,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4.制度教育学5.教育:是在一定旳社会背景下发生旳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旳个体化旳实践活动。
6.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旳所有信息,既包括了信息旳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旳形式,是形式与内容旳统一。
从内容上说,重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重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措施、教育组织形式。
7.教育旳劳动来源说:也称教育旳社会来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来源说和心理来源说旳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旳理论指导下形成旳。
观点见448.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旳重要场所,其基本功能是运用一定旳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旳环境实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旳合格人才。
9.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络、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种幼儿、青年、成人教育纵横贯穿,学校、社会、家庭亲密配合旳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学制是由纵向旳学校阶段和横向旳学校系统构成。
10.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组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旳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发明旳,对外具有个性旳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1.教师文化: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成年人这三者构成了教师文化旳基本性质。
12.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旳老式、典礼和规章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老式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旳,影响所有组员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旳定势。
学校典礼是学校旳某种固定化旳活动程序和形式。
学校规章是学校中旳一种制度化了旳行为规范。
13.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遵照教育规律,采用一定旳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足运用校内外旳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旳而进行旳一种组织活动。
14.管理:管理者根据一定旳目旳,通过一定旳组织机构和为完毕既定旳组织目旳所必需旳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旳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实现改系统旳预期目旳旳过程。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者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密切联系。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5、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
6、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礼、乐、御、射、书、数。
(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学的内容)7、“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8、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9、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10、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现代化。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12、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较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培育创新精神。
13、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
14、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教育家是孟子。
15、荀子:闻-见-知-行(完整的学习过程)16、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科技教育。
17、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18、尊师重道原则:“师严然后道尊”启发性原则:“开而弗达”遵循学生心理发展那特点:“学不躐等”(《学记》中的观点)19、提出“产婆术”的西方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20、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第一部分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XXX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XXX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XXX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举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干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XXX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XXX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XXX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理论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2.我国经考据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据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事情的教师职业是——商代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XXX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研究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讲义
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第8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历史: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形态和特征:原始社会:(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产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古代社会:(奴隶社会)(1)最早出现学校教育(2)“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教育目的是培养巩固和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大小奴隶主。
(3)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4)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与人”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
(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封建社会)中国:(1)分官学和私学。
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官学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欧洲: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都是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1)改革教育目的,出现双重教育目的,既要培养资产阶级代理人,又要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2)改革教育内容,增进许多自然科学内容,增设许多新的学科,(3)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4)改革教育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5)改革受教育权,第一次提出普及义乌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1)教育权为广大人民所掌握,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2)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封建迷信(4)全社会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反对民族压迫(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礼记·学记》西方《论演说家的教育》(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捷克教育家写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一、概述教育综合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旨在总结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的重点内容,并提供一份精华版的笔记。
二、教育学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其基本特点包括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3. 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教育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
教育评价应注重综合评价和个性发展。
4.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应因材施教,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法等。
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具、信息技术等。
三、心理学1. 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
2.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等。
了解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3. 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测量与评估可通过测验、观察等方式获取信息。
应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和方法,并遵循专业伦理。
四、教育法律法规1. 中小学教师法律法规概述中小学教师法律法规包括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教育法》等。
教师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和义务。
2. 学校管理法律法规学校管理法律法规包括《学校安全工作规定》、《学校违纪处分规定》等。
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意识,维护学校秩序与安全。
3. 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教师应关注学生权益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
精华版笔记:1. 教育学的特点: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教学提纲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二、试题类型及分值(一)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二)名词解释(4题,每题4分,共16分)(三)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四)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五)材料分析题(1题,每题15分,共14分)试题举例一、单项选择题(在被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大学》B.《论语》C.《学记》D.《孟子》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A.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C.感觉后效 D. 感觉的相互作用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华生B. 桑代克C. 苛勒D. 勒温二、名词解释1.感觉后效2.学校教育制度3.教师权利三、简答题1.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简述我国教师具有的基本权利。
2.注意分配的条件。
3.校园文化的构成。
四、论述题1、论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2.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五、材料分析题试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知识对下面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
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教的毕业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岁到16岁之间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出他们的未来。
那些学生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设计了问题,跟男孩们进行了交谈,分析了各种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
25年后,教授给另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
学生们又来到贫民窟。
以前的男孩,都已长大成人。
有的还住在那里,有的搬走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了。
但最终学生们还是与原来的200个男孩中的180个取得了联系。
第1章 笔记(浙江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 首都师大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3-211.教育: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上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起源: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佩西·能)---生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承认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苏联教育家提出)。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方面有目的的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是以上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4.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出发----非制度化和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史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性看----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5.教育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言传身教和模仿)古代社会教育(分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中国:夏朝我国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之后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艺术数)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儒墨为主。
唐朝在中央设立的“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东宫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
宋代程朱理学经过元明清都成为统治思想。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中学课程)【圣才出品】
第6章中学课程考点1 课程概述1.课程的一般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通常所说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内容,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①学科课程a.定义: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形成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其顺序、授课时数和期限。
b.基本特点:分科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进行,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并且重视教师系统的讲授。
c.优点:第一,它重视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得到整合,形成逐步递进的内容,有利于知识的传递;第二,它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特点,便于教师教学,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d.不足:它较少考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独立的、与其他学科不相干的个体,从而导致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培养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②活动课程a.定义: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
与学科课程不同,活动课程强调要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组成课程。
b.优点第一,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形式具有多样性;第三,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塑造上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2021年整理)第8、9章笔记(浙江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首都师大出版社)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第8、9章笔记(浙江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首都师大出版社))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第8、9章笔记(浙江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首都师大出版社)的全部内容。
大出版社)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第8、9章笔记(浙江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首都师大出版社) 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第8、9章笔记(浙江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首都师大出版社)>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第八九章:班主任和教学研究与改革 3—201.班集体: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级一词最早由艾拉斯莫斯提出,是学校开展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准则、成员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2.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发展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班委会、积极分子的培养、学生干部)、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3.班主任: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全面成长的骨干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教学 3-161.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时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基本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科学的时间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等。
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教学作为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能够使学生的认知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认识范围,提高认识速度;②使学生的政治思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总之,教学对学生影响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教学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都是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进行的。
在现代教学中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做到①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学习。
5.教学包括五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根据课程标准、课程特点、学生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利于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备课要求(如何备课):①做好三方面工作(钻教材、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规律;班级情况;每个学生;设计教法);②写好三种计划(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上课:教学中心环节。
师生信息、情感交流的主要环节。
上好课要对课的类型和结构有所认识。
课的类型:①教学任务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②按一节课完成的任务类型看,单一课、综合课;③教学方法看,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即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运行顺序、时限等相互关系。
课的五个基本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自觉完成作业。
形式: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要求:①内容符合课程标准②符合不同的能力需求③量及难易适中④形式多样可选择⑤要求明确限时完成⑥反馈清晰及时。
成绩的检查与评定: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②有利于领导了解教学情况③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使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进步④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方针政策及用人依据。
成绩检查的要求: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既能反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认知结构情况,方法多样。
成绩评定的要求:客观公正,遵循评定标准;明确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评价的主要目的);鼓励创新,既要看答案,又要看思路。
6.教学过程: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德智体和个性,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其本质①是一种认识活动(学生是教师认识的主体)②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除了受普遍性规律制约外,还有特殊性,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点。
一是知识的间接性、二是教师的传授性、三是途径的有效性、四是认识的教育性)7.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5个阶段)。
8.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间接经验的学习在较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习提高获取直接经验能力。
②间接经验的学习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是借助于已有的直接经验去认识间接经验的,通过感性认识独立思考,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处理这一规律?(①加强理论知识教学,保证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②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怎样处理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统一?知识和智力的关系(①二者统一于教学活动,知识以表象概念定理原理等反映客观世界,智力以观察判断推理等四位活动来认识世界,思维内容和思维活动不可分。
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③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传授规律性的知识,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培养思维能力;知识量适当;启发式教学。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做:防止2倾向:脱离知识进行说教、强调知识忽视思想教育。
9.新的教学观(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10.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的基本准则。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巩固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6大原则。
直观性原则:利用学生感官和已有经验,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理解知识。
贯彻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语言直观、直观教具与语言直观结合。
启发性原则:教师突出重点,深入讲解,调动学生主动和积极性,引导其通过独立思考触类旁通掌握知识。
贯彻要求:加强学习目的性,调动主动性;讲授抓重点抓关键,举一反三;设置问题情境启发思维;培养良好思维方法;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知识技能,在需要的时候准确的呈现知识。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贯彻要求:过程中加强巩固;组织好复习(复习及时,抓基本规律性知识;复习方法内容多样);传授记忆方法。
循序渐进原则:严格按照科学知识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能力充分发展。
要求:系统性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系统化;遵循学生认识循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从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出发,面向全体又关注个别,有的放矢。
要求:坚持学科计划和课程标准统一;了解学生实际(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兴趣爱好,创造条件使特长发挥。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要求:重视书本知识,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11.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策略。
特点:形式多样化(专题报告、远程教学、集体学习);强调个别化教学和自学指导;分组教学和辅助形式相结合。
12.教学组织类型: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
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按年龄和文化程度把学生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时间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阐述,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我国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特点: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按课教学;按时教学。
优点:大面积培养;发挥教师主导;发挥学生集体作用;德智体多面发展;利于教学管理和检查。
缺点:过于强调书本,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不易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难以满足个性化需要;课堂成为生活的基本空间不利于交往;独立性自住型受限不利于兴趣特长发挥。
分组教学:按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班级建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9世纪末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忽视个别差异而提出)利弊:便于因材施教和人才培养;难以鉴别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家长教师三方意愿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副作用大骄傲自卑。
12.教学方法: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才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产婆术。
产婆术(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
苏通过对话时问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法叫“苏格拉底教学法”也叫“产婆术”。
分三部:苏格拉底讽刺,是使人聪明的必要步骤,除非谦虚的人,否则学不到真知。
第二步:定义。
在问答中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定义。
第三部: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这是一种师生平等的辩论方法,不给学生现成答案,让学生自我探索和理解得出结论,通过问答和争辩向学生传播观点和思想,这种教学法强调由内而外发展。
13.教学理论:发展教学论、掌握学习论、范例教学论、最优化教学论、有效教学理论。
发展教学论:以教学促进发展的思想,赞科夫提出了指导各科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掌握学习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
代表乐观的教学法,他假设只要给足够的时间和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科目。
更适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群体。
范例教学论:德国心理学家瓦跟舍因提出的,适合原理、规律性知识的教学。
该理论遵循人的认识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和规律,再逐步总结。
教学过程: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范例性掌握规律—掌握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该方法利于培养分析能力,适合社会科学中一些原理和规律的教学。
最优化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引入教学,以整体观点、联系观点、最优化观点提出该理论,即科学的指导教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
最优是指一个班级和学校在具体条件制约下取得的最大成果。
他认为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有2: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
他把最优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
有效教学理论: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及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等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其三重意蕴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有效果即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有效率即少投入多回报;有效益即教学活动价值收益的实现,即教学目标与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吻合。
有效教学的特点: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
特点:面向全体、关注全人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更多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启发教师反思性教学;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