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教案6篇
七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教案6篇七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理解历史的相关概念以及历史事件的定义和分类。
3.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历史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同时,介绍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1.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3.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利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兴趣,例如通过一张地图让学生猜测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
步骤二:概念讲解1.介绍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
2.介绍历史的相关概念,如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基本要素。
步骤三:历史分类1.介绍历史的分类方法,如按时间划分的历史分类和按地理范围划分的历史分类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分类方式。
步骤四:历史研究方法和工具1.介绍历史研究的方法,如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史料整理等,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
2.介绍历史研究的工具,如历史地图、古代文物等,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中常用的工具。
步骤五:活动设计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研究,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步骤六:总结和展望1.通过讲解和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
2.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扩展历史知识面。
2.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实地考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汇报,评价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通过课堂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和工具的掌握情况。
3.通过学生的参观活动报告和阅读书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以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开篇导入(5分钟)1.引入题目,引发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思考和想象。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呈现(1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多媒体课件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类最早的生活形态、社会的原始状态等。
2.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包括氏族、家族、部落等组织形式。
3.讲解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例如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等。
三、示范教学(15分钟)1.分组讨论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
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相关阅读和研究,加深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扩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对古代社会的了解。
2.让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相关主题的作文或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兴趣较高,但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教案(全套)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教案(全套)一、教材分析本套教案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参考教材为《初中历史七年级》。
该教材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内容由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点组成,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掌握古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教学内容:-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理环境。
- 古代华夏族的发展和特点。
- 古代文化的遗产和代表作品。
第二课:夏商周的兴衰教学目标: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和特点。
教学内容:-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 人物:大禹、商纣王、周武王等。
- 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艺术成就。
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 人物:孔子、墨子、荀子等。
- 思想文化变革和学派兴起。
第四课:秦汉时期教学目标:理解秦汉时期的统一和文化发展。
教学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
-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 文化成就:长城、汉服、汉画等。
第五课:志存高远的长安城教学目标:了解唐朝的繁荣和文化成就。
教学内容:-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 大唐帝国的疆域和贸易活动。
- 文化成就:诗词、科举、唐画等。
第六课:五代十国的割据教学目标: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
教学内容:- 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
- 各国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 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文化的传承。
第七课:宋朝的辉煌教学目标:理解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教学内容:-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 化学、机械、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 文化成就:宋词、茶艺、南宋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地图等多媒体工具,直观展示历史事实和地理环境。
2024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1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2篇)七年级历史教案 1【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二、西周的建立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
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
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三、分封制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参与积极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四、西周的结束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
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
2022-202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表格版
2022-202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表
格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2. 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方法与历史研究的流程。
教学重点
1. 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历史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 历史研究的流程;
2. 深入理解历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史各时期的重要事件;
2. 研究古代史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1. 古代史各时期的重要事件;
2. 古代史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1. 各朝代时期的事件记忆;
2. 理解古代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代史各时期的重要事件;
2. 研究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1. 近代史各时期的重要事件;
2. 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1. 近代史各朝代时期的事件记忆;
2. 理解近代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
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
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中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024年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2024年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社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记住并理解隋唐时期的大致范围及基本历史特征;2. 掌握大运河的主要河段、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3. 通过分析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社会,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大运河开通的伟大意义,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讲述大运河的有关史实,体会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2. 通过讨论、分析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社会的认识,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2. 通过对大运河开通意义的探讨,体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运河的有关内容;科举制度的有关内容。
难点:对大运河的评价;对科举制的认识。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北朝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社会,南北朝灭亡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统一王朝的更替时期,其中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大运河开始兴建,同时这一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这就是我们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大运河的贯通1. 大运河的开凿及主要河段(板书)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出示简略图),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2. 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3. 大运河开通的意义(板书)积极: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局限: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成为后世人口稠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转移的障碍。
二、科举制的完善及影响(板书)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的完善所采取的措施(学生讲述)。
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三、对外友好往来(板书)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6篇)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6篇)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教学设计]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以多种形式展示]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七年级历史教案【8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a、食物b、四肢的进化c、大脑的进化d、劳动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1a2b3d4d5a6c7b8d9b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篇1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
1.2掌握夏商周的更迭及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1.3理解夏商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阅读教材、图片资料,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提高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禅让制和世袭制。
1.2夏商周的更迭。
1.3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2.教学难点2.1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2掌握夏商周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夏商周的历史?2.教学内容2.1禅让制和世袭制2.1.1教师讲解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种制度的特点和区别。
2.1.2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禅让制和世袭制在夏商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
2.1.3教师组织讨论:禅让制和世袭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2夏商周的更迭2.2.1教师讲述夏商周的历史更迭,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原因。
2.2.2学生观看夏商周历史纪录片,加深对历史更迭的认识。
2.2.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夏商周历史更迭的原因,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2.3夏商周的社会状况2.3.1教师讲述夏商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3.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的社会状况。
2.3.3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夏商周的社会状况对后世的影响。
3.巩固提高3.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夏商周历史的认识。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5.作业布置5.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整理夏商周历史大事年表。
5.2深入了解夏商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下周课堂上分享。
四、板书设计1.禅让制和世袭制2.夏商周的更迭3.夏商周的社会状况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七年级初中历史教案
七年级初中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历史的定义和意义;2. 理解历史的研究方法和价值;3.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主要事件;4. 能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历史的定义和意义;2. 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主要事件;3. 历史的研究方法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历史;2. 历史的分类和研究方法;3.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4. 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答:“什么是历史?”2. 让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作用。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历史的定义和意义;2. 分类介绍历史的研究方法;3. 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
三、示范(20分钟)1. 展示一些历史文献和资料;2. 演示如何使用历史研究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四、讨论(15分钟)1. 学生讨论历史的意义和价值;2. 学生交流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五、总结(5分钟)1. 概括历史的定义和作用;2. 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
六、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章。
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2. 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历史的定义、意义和研究方法,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希望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和文化自信心。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难点
01
难点知识点
明确本课的难点知识点,如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等。例
如,本课的难点知识点可以是明朝的灭亡、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等。
02
抽象概念和理论
解释和阐述本课涉及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如封建制度的演变、朝贡体系
的形成等。
03
历史事件的比较和联系
比较和联系本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和相关历史知识,以便
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的 建立和发展。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定义
讲授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口头 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 学方法。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教师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同时结合板书、图片、视频等多种教 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
适用于传授新知识、理解复杂概念、 解析历史事件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教学 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总结
成功经验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备课 的重要性,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 情况和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 教学计划和方案。同时,我也发现了 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解与讨论 相结合、小组合作等,能够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介绍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 度河流域等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古代政治制度
探讨古代中国的夏、商、周政 治制度,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
制度。
古代经济与贸易
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 的发展和贸易路线。
古代文化与科技
学习古代文学、艺术、科技等 方面的成就。
中世纪史部分
中世纪欧洲社会与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教学
后记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板书
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教具
准备
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新庄初中“五步双案”教学法(教案)
课题
第6课西周的分封
备课人
茆永密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