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下册_第七课第二框_法不可违[1]
人教版思品七下第7课第2框《法不可违》PPT课件
及后果各是什么?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 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 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最本质特征
2、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法律标志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必然后果
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 2001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核准死刑,同时下达了执 行死刑的命令。
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谁都不能违法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思考: 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3、这个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公民一旦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
的制裁,对自己的声誉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 维护自尊,培养自信 、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 重要的条件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我们要做 懂法、守法的公民。
阅读课本P91-92三个案例,根据案例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情景 一 二 三
对社会的 违反的法 承担的法 所属违 危害程度 律 律责任 法类别
主刑 犯 罪
法律 后果
刑 罚 附加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理一理
违法 类别
行政违法 行为
对社会的 危害程度
较轻
违反的 法律
行政管理 法律法规
承担的法 律责任
行政制裁
民事违法 行为
刑事违法 行为
较轻
民事法律 法规
民事责任
严重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2框法不可违课件新人教版
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前二者的必然后果
刑罚 (刑事 处罚、 刑事处 分)
含义: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施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分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类 驱逐出境
情景探究
阅读课本P89-90三个案例: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 社会造成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 为人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知识扩展
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 上,还有宪法。违反宪法的行 为,当然也是违法行为,简称 其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 都要受到追究。
宪法是母法,单行性法律、 法规(子法)、规章制度必须 依据宪法制定,不得和宪法相 抵触,否则宣布无效。
你说我说
一般违法 行为情节 较轻,因 此不需承 担法律责 任。
只要是违法行为, 都要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
2、初中学生丁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
了筹措上网费用,偷盗了别人的财物,
结果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丁某
的行为(
)D
A、属于犯罪
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触犯了刑法
D、是一般违法行为
3、欠债不还,拾到他人遗失的钱物 占为己有,损害别人的名誉属于 (B ) ①刑事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 ③行政违法行为 ④严重违法行为 ⑤一般违法行为
A、 ① ④ C、③⑤
B、 ② ⑤ D、①⑤
4、2008年12月31日,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
文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石家庄市
中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原三鹿高管王玉良、
杭志奇、吴聚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8年和5年。这说明( D )
①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否则要受到法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学情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活动一:角色扮演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
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
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板书:二、财产留给谁(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遗产?继承人?什么是被继承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
•
•
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 一定数额金钱的一种刑罚。
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 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 有的一种刑罚。 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 加国家管理和其他政治活动权利的一 种刑罚。
•
主刑与附加刑——注意点
• 主刑的特点:只能独立适用,不能 相互附加并用。
• 附加刑的特点:即可作为主刑的附
: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 违 规,承担民事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 法 ,受行政处罚。
行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 罚处罚。
为 违宪行为——违反宪法,要受追究。
看书P93,完成以下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 违反的法 承担的法律责 任 程度 律 行政制 裁
违法 类别
共同点
文强的悲剧
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不论 你功劳大小、 地位高低,都 必须遵守法律, 只要触犯法律, 必将受法律的 制裁。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 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 是违法行为。”
1、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 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 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3人“警告”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2、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 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 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物主,拒绝履行法 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 。 3、情景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 ,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人的争斗引来不少路人围观,致使该路口交通
堵塞,一片混乱。
断一断
1、乙、丙两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 由各处以200元罚款。
aaa7.2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违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 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 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 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 其有期徒刑。
我国刑法规定了对抢劫等四百多 种罪的处罚。
危害 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 违反法律 赵某违反了刑法 后果 根据相关法律,将会受到刑罚处罚。
二、犯罪必受惩罚
严重 刑法 严厉的刑事处罚
什么是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 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刑法的含义:刑法是 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 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 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 的法律。
刑法的作用:我国刑 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惩治犯罪的 有力武器。
刑法
犯罪行为
犯罪的含义: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 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 罚的行为。
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
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
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结合以下情景,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 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情景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 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 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 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 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它规定对扰乱 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予以处罚。
既可单独使用, 也可附加使用。 可同时使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 的附加刑。
如果玩笑触犯到法律底线,造成社会危害,则犯法。 不可原谅。故要求知法懂法。 不会,不做违法的事情。
道德与法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更要做一个知法 守法用法护法的人。
谁都 不能 违法
违法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
法律责任
欺凌者需承担民事责任,如赔 偿受害者损失;若情节严重, 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预防措施
学校应加强监管和教育,建立 防欺凌机制;家长应关注孩子 在校情况,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
案例二:网络诈骗事件
事件描述
一名初中生在网上结识陌生人,被诱导泄露个人 信息和银行账户密码,导致财产损失。
法律责任
诈骗者需承担刑事责任,如有期徒刑、罚金等; 同时需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受害者损失。
法律通过强制力保证实施,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惩罚,从 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因此,法律可以被视为一种最低限 度的道德要求。
道德对法律实施有促进作用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对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 响着法律的实施效果。
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激发人们的守法 意识,促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而沦丧的道德观念则可能导致人们无 视法律,甚至故意违法。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二框 《法不可违》
目
CONTENCT
录
• 法律与道德关系 • 违法行为及其后果 • 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行为 • 案例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剖
析 • 总结与反思
01
法律与道德关系
法律是最低限度道德要求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 最低限度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通常反映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和价值标准。
对未来学习提出期望和要求
深入学习法律知识
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学习法律知识,了 解更多的法律条文和案例,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增强法治实践能力
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 动,如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提升自己的法治实践能力。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教案(1)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程度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法律法规
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
严重社会危
害性
严重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前两种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小,我们把它们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的计算:①被判处管制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和执行管制的期限同时起算同时执行;②被判处拘役﹑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从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③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判决发生效力之日起计算。④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法。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包括: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③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①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同②判处拘役﹑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③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终生;判处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3年以上10年以下法。
⑵、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怎么办?
⑶、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2、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最本质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7.2法不可违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10、什么叫刑事处罚?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 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 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请看案例并分析讨论
被告人刘某某、 宋某某、张某(女)因 对“蓝极速网吧”不 满而起意报复,并使 用放火手段危害公共 安全,致25人死亡, 多人受伤,并使公私 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其行为均已构成放火 罪,后果极为严重。
罪犯被抓捕归案
罪犯陈正平
投毒现场
抢救中毒群众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6、什么叫犯罪行为?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7、什么叫刑法?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 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 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 的法律。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8、什么叫犯罪?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分析讨论:
案例中对被告人刘某某、宋某某、 张某(女)的处罚哪些是主刑、哪些是 附加刑?
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
结论:
“拾金而昧”已不再是一个道德问 题,《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他 人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侵占拒不交 出属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
点击
2001年3月24日中午12点半左右,金先生 不慎将装有现金及存折共计30万元的皮包落 在了西单商场四层厕所的洗手台上。10分钟 以后,他准备在商场吃饭时才发现皮包已不 在身上。他赶回四层厕所找落下的皮包,然 而皮包却已经不在了。派出所接到报案后, 从保洁员那里了解到一条重要线索,四名专 卖店导购员承认发现了皮包并瓜分了包中的 两万元现金,存折交由一个人带走。
返回
返回
返回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11、我国刑罚有哪两大类?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课件人教版
东西,决定将它占为己有。这种做法正确吗?
《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B小明骑车赶去参加期中考试,行至考场附近的十字
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 行人通过。他想:考试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 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
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婚姻法》……
刑事违法行为《刑法》、《刑事诉讼法》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项目 违法行为
具体内容
违反的法 律
刑法以外的 法律如:宪 法 民事法 行政法等
对社 会的 危害
情节 的轻 重
应受的处 应负 罚 的责源自相同 点任民事处罚 或 行政处 罚如 警告 罚款 赔偿 拘留等 刑事处罚 如: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民事责任 或行政责 任
1、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 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2、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3、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同学。
课堂小结
含义
违 法 行 为
违宪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含义 分类 1.严重危害性 刑 严 2.刑事违法性 事 重 特征 违 违 犯 3. 刑罚当罚性 法 ﹦法 罪 主刑 ﹙5种﹚ 行 行 刑罚 为 为 附加刑﹙3种﹚
讲课小组:第六组 课件制作人:李嘉 小组成员:谢冰倩、 李嘉、王涛、崔金升
预习导学
1. 2.
3. 4.
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类别有哪些?又如 何区别?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 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人生AB剧 以下是两位中学生,哥 哥小聪和弟弟小明,一对 双胞胎的一段成长经历。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7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2框《法不可违》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以及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和刑事处罚的种类。
教学重点:三种违法行为和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短片《开玩笑犯法吗》,引出本课课题。
(一)谁都不能违法
1、情景再现:请男女生分组比赛分别表演课本情景一、情景二,并填写表格;
(二)犯罪必受惩罚
2、新闻导读:儋州电信诈骗案
思考:(1)他们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2)他们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
(3)他们的犯罪行为会受到什么处罚?
3、案例分析:赵中社受贿案一审判无期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征(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当所长不到两年,挪用税款127万余元,购地皮买私宅。
目前,蔡某因挪用公款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教师: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对,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
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违法(二)新课新学:活动一:想一想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思考: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学生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
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学生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
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
教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活动二:演一演、断一断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课件
看书P91,完成以下表格
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情景 对社会的 违反的 承担的法 违法 律责任 危害程度 法律 类别
J较轻 A行政法 D行政 制裁 B民法 E民事 责任 F刑事 处罚 行政违法 共同点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一 行政违 法行为 二 民事违 法行为 三 刑事违 法行为
J较轻
严重 违法 行为
K严重 C刑法
情景一:
小聪、小明兄弟俩骑车上学,路上小明捡了一只苹果手机, 想一想自己没有手机,今天运气好,自己碰上了,于是决定 将苹果手机占为己有。行至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 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聪想上学就要迟到了, 又要被班主任批评,于是他就叫小明一起闯了红灯。 请思考: (1)小明、小聪兄弟两人在路上做了什么? (2)小明、小聪兄弟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有法律依据 吗? (3)预测一下他们的结局.
第七课 感受法律尊严
第二框 法不可违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类别有哪些?又如 何区别? 3.什么是刑法? 4.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 5.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1.(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凡不履行( ),或者作出( ),都是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 )、( )和( )。 4.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 )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就是违反( )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 )的行 为。 5.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后果:( )。 6.( )和( )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此称为 ( )违法行为。 7.( )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 )行为。 8.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 )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 ( )的法律。 9.我国( )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7.2法不可违(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
小明的 违反的 承担的法对社会的 所属违 故事 法律 律责任 危害程度 法类别
一
《行政法》
行政 制裁
二
《民法》
民事 责任
三
《刑法》
刑事 处罚
较轻 行政违法 较轻 民事违法 严重 刑事违法
区别 联系
触犯的法律不同,对社会的危害程 度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都是违法行为,都对具有社会危害 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严重违 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 罚条例、环 境保护法、 税法、工商
管理条 例……
行政违法 违反行政管理 法律法规的行 为。
民事违法 违反民事法 律法规规的
行为。
民法通则、 经济法、 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 婚姻法…
小明趁上课之机,溜回宿舍,盗走同寝室同
(一)学MP4两部。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被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学习目标
●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其区别与联系。 ●深刻理解法不可违的道理,提高
法律意识,勿以恶小而为之。
思考:
1、公安机关为什么要抓因为母“筹 钱” 的兄弟?
2、你赞同法院的判决吗?为什么?
? 什么是违法行为
小明是某寄宿中学七年级学生,在 远离父母的校园生活中,结交了一些 不良社会朋友,为请“朋友”吃饭, 他趁上课之机,溜回宿舍,盗走同寝 室同学MP4两部,想要进行变卖。后 被查获,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的相关规定而被罚款。
《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 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 物,应当归还失主。
?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 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 违法行为。”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初三了,小明觉得学 习很烦闷,因此,经常和“朋友”去网吧“放 松”,但由于“放松”上瘾了,又没有钱,一 个朋友提出“弄点钱”,于是几人将路过此处 的校友郭某从自行车上拉下,并抢走其钱包逃 离现场,后来发现钱包里只有5元钱。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第二框 法不可违课件 新人教版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第一,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第二,处罚的方法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二者都是违法行为。
第二,二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一,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严重危 害性 (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2005年5月18日,以工业酒精假 冒食用酒精销售、勾兑白酒,导 致14人死亡,41人受伤的广州“毒 酒案”在广州市中级法院一审宣判, 首犯程才明以销售有毒食品罪一 审被判死刑,其余14名被告人分 别被判出13年至1年零6个月有期 徒刑。 思考:1、法律为什么要处罚程才明等人? 2、此案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 刑罚当罚性 行为 (犯罪的严重危害性 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 法律后果)
当达到聚众斗殴、多次参与、致人
打架
(一般违 重伤或死亡等严重情节时
斗殴
(犯罪)
法行为)
偷窃
(一般违
当达到盗窃数额较大或者特别 巨大 或者盗窃文物,情节严重的
盗劫罪 (犯罪)
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所承担的相应的法律后果,就是民事 责任。民事责任大致分为违约责任、侵权责任、民 事责任。 民事制裁的方式主要有十种,它们是停止侵害、排 除防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复、 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 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违法行为就是犯 罪行为,犯罪行为就 是违法行为。
视
而
不
见
请同学们谨记: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初中生孙某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 大,便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 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经结伙拦劫、 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得人民币几千元。 人民法院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 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 徒刑”,判出孙某有期徒刑8年。 思考:孙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触犯了什么法律? 受到了什么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②能够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了法律尊严④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A.死刑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C.没收财产D.以上都是
2、黄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园内一棵树上刻下“XX又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他的行为是()
A.违纪行为B.一般违法行为
C.犯罪行为D.严重违法行为
3、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两大类。()
二、犯罪必受惩罚
教师:什么是犯罪呢?
学生:严重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P94)
1、犯罪的定义
活动:今日说法(请同学们看材料来分析犯罪的特征)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2002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学生3:情境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他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由此可见,所谓违法行为就是……
1、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这里所讲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我们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违反刑法、民事和行政法的行为也是间接违反宪法的行为。
教师:法院对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型。
学生:主刑──陈正平死刑,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小结: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教学批注
反
馈
训
练
1、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加大了对行人违法的处罚力度,如行人闯红灯最高可处50元罚款。行人闯红灯的行为是()
A.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D.违反宪法的行为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分为哪两大类()
A.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B.罚金和没收财产
C.管制和拘役D.主刑和附加刑
郭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导学案
第_16_课时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政治
教研组长
翟广亮
主备人
杨娟
课型
新授
课题
法不可违
审核人
杨娟
学习
目标
1、说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概述刑法的含义及犯罪的特征
3、澄清我国刑罚的种类
学习
重点
区分合法与非法行为
学习
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法
学法
分析法,导学法,分组探究法
学生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学生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学生3、刑罚的种类有: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教师:(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学生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学生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学生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达成目标
评价
设计
1、通过检测样题1完成目标1(目标达成率90%)
2、通过检测样题2完成目标2(目标达成率85%)
3、通过检测样题3完成目标3(目标达成率80%)
教
学
过
程
实例导入新课:
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当所长不到两年,挪用税款127万余元,购地皮买私宅。目前,蔡某因挪用公款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教师:这里的蔡某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对,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
2、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3、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4、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5、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6、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3、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B.违反刑法是其他两个特征的基础
C.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他两个特征的基础
D.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就不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教具
学具
课件,小黑板
评价
样题
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
A.违法行为B.违宪行为C.违纪行为D.违章行为
2、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
①具有社会危害性②违反法律的行为③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④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⑤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案例总结犯罪的特征。
学生:犯罪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前二者的必然后果。
2、犯罪的特征: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刑事当罚性必然后果。
教师: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三个特性,什么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请大家辩一辩。
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
学生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他们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2:我国民法通则的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
教师:我们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7、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评
价
检
测
1、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与几名同学打牌发生纠纷,杀死了4名同宿舍同学后潜逃,后在海南三亚市落网。人民法院判处他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案件中,对马加爵判处的刑罚属于主刑的是()
A.主刑和罚金B.主刑和附加刑
C.死刑和附加刑D.主刑和死刑
达成目标
作业
设计
简答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分几种?
2、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具体内容是怎样的?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