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李白《渌水曲》原文译文古诗鉴赏
李白古诗《渌水曲》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古诗《渌水曲》原文译文赏析《渌水曲》唐代:李白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注释】渌(lù)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蘋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
“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
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
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
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
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大全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大全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大全有:《静夜思》、《渌水曲》、《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玉阶怨》、《乌栖曲》、《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独不见》、《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春日醉起言志》、《天台晓望》等。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义: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主题: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思想的感情。
2、《渌水曲》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释义: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主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3、《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释义: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主题: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达了诗人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4、《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乐府诗文集:琴曲歌辞《渌水曲》阅读
乐府诗文集:琴曲歌辞《渌水曲》阅读渌水曲唐代:李白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注释渌(lù)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鉴赏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但“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但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
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
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
《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
《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古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翻译赏析《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前言】《秋浦歌·渌水净素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三首。
此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
全诗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渌水:清澈透明的水。
素月:素净白色的月亮。
⑶一道:犹一并,一起。
【翻译】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赏析】从李白这组诗可见,秋浦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其六云:“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据史书记载,秋浦在池州府城西南八十里,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
四时风景,宛如潇湘洞庭。
组诗几乎首首都涉及秋浦风物,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特色颇为明显。
而这一首的情调在组诗中尤为明快轻松。
全诗短短二十字,刻画出一幅生动的月夜采菱图。
秋浦的水,碧绿碧绿,在远离喧嚣都市的这块荒远之地,水是晶莹澄澈的,没有半点杂质。
圆圆的月亮映在水中orG,水因月而更加澄明,月因水而更加皎洁。
刚才,在这静静的山谷里,夕阳西沉,百鸟归飞,倾刻万籁俱寂。
可月亮的升起使山谷重现光明,也出现了新的景象。
正如王维诗中描绘的那样:“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白鹭因月明如昼而惊飞,它们掠过湖面,向着山阴处飞去,寻找新的栖处。
而在这时,湖面深处,传来一声声采菱姑娘的山歌,从那喜悦的歌声里,可以猜想她们今日一定是满载而归了。
姑娘们的歌声刚歇下,一阵粗犷的男声又接上,原来一个小伙子早就等着她的归来。
姑娘的歌声使他满怀的激情喷发而出,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摇着小船迎了上去。
只听男声女声渐渐接近,对唱着,合唱着,歌声笑声船桨击水声,渐渐地渐渐地一同远去了。
李白描写荷花的诗词《渌水曲》阅读
李白描写荷花的诗词《渌水曲》阅读《渌水曲》唐李白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赏析】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诗的前两句写景与活动。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皎洁的月光洒在碧绿的水面上,使水面更加明净,这时有一位采蘋的姑娘,泛舟在南湖之上,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她,似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这两句写采蘋女看到娇艳的荷花,转而生愁的情景。
荷花亭亭玉立,像一位妙龄少女,清新而妩媚,它半开半闭像是要开口说话一样,又带些许的羞涩,十分动人。
见此美景,采蘋女突然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愁杀荡舟人”。
她因何生愁,作者没有言明,给读者留下遐想的余地。
此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是“荷花娇欲语”。
荷花纯洁无暇正像一位纯真的少女,她欲言又止,无限羞涩。
“欲语”二字尤为传神,运用拟人手法,刻画出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同时也暗喻诗中的采蘋女情窦初开的娇羞面容。
大概正因为采蘋女见荷花如见自己,而触动了心中的情事,以至“愁杀荡舟人”。
扩展阅读:李白的姓名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
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常喜爱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
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古诗渌水曲·渌水明秋日翻译赏析
古诗渌水曲·渌水明秋日翻译赏析《渌水曲·渌水明秋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萍。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前言】《渌水曲》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此诗写采白苹的人因见荷花的美丽而引起思念远人的愁情。
全诗四句。
“渌水明秋日”写景。
言秋日里,湖水非常清澈。
“南湖采白苹”叙事,言人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两句写采苹的人因见荷花晶莹娇嫩,想到自己正当盛年而无人陪伴,故愁苦难耐。
【注释】1、渌水:清澈的水。
《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2、明秋日:在秋天的阳光下发亮3、南湖:即洞庭湖4、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5、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6、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翻译】清澈的湖水在秋天的太阳光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鉴赏】《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
王琦认为此诗为乐府古曲。
这首小诗确属乐府,并深得南朝乐府诗的神韵,语言清新自然,内容含蓄深婉。
诗的前两句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
“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
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
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苹。
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
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三四句转折,写这位采苹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就要开口说话一样,半开半含,欲言犹止,羞羞答答,十分妩媚动人。
描写女子的青春美好的古诗词
描写女子的青春美好的古诗词1. 《清平调·其一》李白·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2.《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3.《卫风硕人》先秦·佚名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
她是齐侯的女儿,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
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
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
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
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
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4.《赠别二首》唐·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李白最脍炙人口的30首古诗词,首首经典,千古流传
五言绝句1.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3. 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4 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然自得的呆在苍翠树林中。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5.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6. 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译文:昨天刚登完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7. 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8. 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译文: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
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9. 渌水曲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七言绝句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原文及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原文及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前言】《秋浦歌·渌水净素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三首。
此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
全诗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渌水:清澈透明的水。
素月:素净白色的月亮。
⑶一道:犹一并,一起。
【翻译】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赏析】从李白这组诗可见,秋浦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其六云:“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据史书记载,秋浦在池州府城西南八十里,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
四时风景,宛如潇湘洞庭。
组诗几乎首首都涉及秋浦风物,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特色颇为明显。
而这一首的.情调在组诗中尤为明快轻松。
全诗短短二十字,刻画出一幅生动的月夜采菱图。
秋浦的水,碧绿碧绿,在远离喧嚣都市的这块荒远之地,水是晶莹澄澈的,没有半点杂质。
圆圆的月亮映在水中,水因月而更加澄明,月因水而更加皎洁。
刚才,在这静静的山谷里,夕阳西沉,百鸟归飞,倾刻万籁俱寂。
可月亮的升起使山谷重现光明,也出现了新的景象。
正如王维诗中描绘的那样:“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白鹭因月明如昼而惊飞,它们掠过湖面,向着山阴处飞去,寻找新的栖处。
而在这时,湖面深处,传来一声声采菱姑娘的山歌,从那喜悦的歌声里,可以猜想她们今日一定是满载而归了。
与莲相关的古诗
与莲相关的古诗关于莲的古诗:两汉汉乐府《江南》、唐代王昌龄《采莲曲》、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小池》、唐代李白《渌水曲》。
1、两汉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2、唐代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3、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4、宋代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荫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5、唐代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苹。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像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渌水曲(李白)
渌水曲李白〔唐代〕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注释渌(lù)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鉴赏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
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
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
《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
《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秋浦歌·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诗句】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
【意思】清澈的流水使水中的.月亮更显明净,白鹭在皎洁的月光下自由飞翔,短短两句诗构成了一幅秀美清丽、生动迷人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月夜景色。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
.[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赏析】
皓月当空,河水清澈,使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变得更加晶莹明亮。
林间,白鹭成行,在皎洁的月光下自由飞翔。
诗句描绘月夜恬静优美的迷人景象。
“净”字是使动用法,不仅写出河水之清,而且突现出月儿之明,足见作者炼字之精。
注:渌(lù),清澈。
素月,形容月亮皎洁、明亮。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李白《渌水曲》原文译文古诗鉴赏
李白《渌水曲》原文|译文|古诗鉴赏《渌水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渌水曲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渌水曲》原文唐代:李白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注释⑴渌(lù)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⑵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⑶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⑷欲语:好像要说话。
⑸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渌水曲》鉴赏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
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
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
《渌水曲》唐诗赏析
《渌水曲》唐诗赏析渌水曲作品介绍《渌水曲》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20首。
此诗写采白苹的女子因见荷花的美丽而引起思念丈夫的愁情。
全诗四句。
“渌水明秋日”写景。
言秋日里,湖水非常清澈。
“南湖采白苹”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两句写采白苹的女子,因见荷花晶莹娇嫩,想到自己正当盛年,貌美如花而无丈夫陪伴,故而愁苦难耐。
古诗名句“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就是出自《渌水曲》这首诗。
渌水曲原文渌水曲⑴作者:唐·李白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萍⑵。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⑶。
渌水曲注释⑴《渌水》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
⑵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⑶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渌水曲译文渌水在秋日里特别明净,姑娘们到南湖采白苹。
荷花袅袅,人面娇娇欲话语,愁杀荡舟看花人。
渌水曲赏析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渌水曲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渌水曲
渌水曲唐代:李白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注释渌(lù)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创作背景这首诗主要写月夜劳作之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王琦《李太白年谱》、詹鍈《李白诗文系年》、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均不提此诗作年。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蘋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
“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
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
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
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
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解读《渌水曲》中的浪漫情怀
解读《渌水曲》中的浪漫情怀
1. 引言
渌水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歌作品,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
它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了其中蕴含的浪漫情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渌水曲》中的浪漫情怀进行解读。
2. 背景介绍
在开始解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渌水曲》的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朝,作者是孟昶,他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
3. 自然景观与浪漫理想
《渌水曲》通过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观来表达浪漫情怀。
诗中描写了如碧波荡漾的湖水、青山环抱的景象等,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美好事物的向往。
4. 爱情与浪漫
除了自然景观,《渌水曲》还通过描述恋人间真挚而深沉的感情来呈现浪漫。
诗中展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甜蜜互动,以及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这种浪漫情怀引起读者共鸣,激发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
5. 曲调与意境
《渌水曲》通过其独特的曲调和抒情词句,创造出一种浪漫的音乐氛围。
这首诗歌将人们带入一个心旷神怡、自由纵情的境界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浪漫情感。
6. 文化价值与影响
作为一首经典的文学作品,《渌水曲》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美和爱情充满向往的价值观,也启发了许多后来者对浪漫主义表达方式的探索。
7. 结论
总体而言,《渌水曲》通过自然景观、爱情描写、曲调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其中蕴含的浪漫情怀。
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并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读者。
《秋浦歌·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诗句】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
【意思】清澈的流水使水中的月亮更显明净,白鹭在皎洁的月光下自由飞翔,短短两句诗构成了一幅秀美清丽、生动迷人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月夜景色。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
.[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赏析】
皓月当空,河水清澈,使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变得更加晶莹明亮。
林间,白鹭成行,在皎洁的月光下自由飞翔。
诗句描绘月夜恬静优美的迷人景象。
“净”字是使动用法,不仅写出河水之清,而且突现出月儿之明,足见作者炼字之精。
注:渌(lù),清澈。
素月,形容月亮皎洁、明亮。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诗句】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
【意思】清澈的流水使水中的更显明净,白鹭在皎洁的'月光下自由飞翔,短短两句诗构成了一幅秀美清丽、生动迷人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月夜景色。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
.[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赏析】
皓月当空,河水清澈,使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变得更加晶莹明亮。
林间,白鹭成行,在皎洁的月光下自由飞翔。
诗句描绘月夜恬静优美的迷人景象。
“净”字是使动用法,不仅写出河水之清,而且突现出月儿之明,足见作者炼字之精。
注:渌(lù),清澈。
素月,形容月亮皎洁、明亮。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全诗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渌水曲》原文|译文|古诗鉴赏
'《渌水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渌水曲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注释
⑴渌(lù)水曲:古乐府曲名。
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⑵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月:一作“日”。
⑶南湖:即洞庭湖。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⑷欲语:好像要说话。
⑸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
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
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
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
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
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
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
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
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
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
《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
《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此诗写劳作之事,其作年难以考证。
王琦《李太白年谱》、詹鍈《李白诗文系年》、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均不提此诗作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