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肥沃的土壤一、教情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3.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2.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1.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2.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三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把固体放到水里赵村小学田嫄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它轻重决定。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3愿意合作与交流;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4了解固体溶解于水或从水中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物体材料、形状等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盐、面粉、玻璃球、乒乓球、石块、木棍、硬币、塑料瓶盖、蜡烛、苹果、烧杯、水槽、玻璃棒、实验记录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固体的沉与浮1谈话导入2实验1通过实验观察石块、木棍;玻璃球、乒乓球;硬币、塑料瓶盖在水里的沉浮。
3实验2关于切块苹果和苹果,一截蜡烛和整支蜡烛沉浮的实验展示。
小结:原来物体的沉浮不是由大小,轻重所决定的,它和物体的材料、在水中所占的体积有关系。
二、探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一)溶解1探究:除了沉浮,固体放入水中,还会不会有别的现象。
2介绍实验用品、提出试验要求。
3学生实验并汇报交流。
小结:固体放入水中还会有溶解与不溶解的现象。
(二)分离1过滤2蒸发3沉淀三、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要求按书上的步骤做自己喜欢的彩色树枝。
板书设计:把固体放到水里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过滤分离蒸发沉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1.观察番茄和黃瓜的种子,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黃瓜并设计栽种记录,了解一些种植知识,并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3.通过收集和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到不同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等各不相同。
4.做种子萌发对比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重点1.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黄瓜,并做好记录。
2.动手做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番茄和黃瓜的种子、课件、实验记录表、带盖透明玻璃瓶4个、活动手册等。
学生分组材料: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有很多植物的种子,谁来说说,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植物的种子。
教师引导:植物的一生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植物种子的发芽。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观察并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1.出示黄瓜的种子,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2.再出示番茄的种子,引导学生将番茄的种子和黄瓜的种子比较起观察来。
看一看番茄和黃瓜种子的特点。
预设:黄瓜种子是乳白色的,扁平光滑,边缘薄,比较小,形状细长。
与黃瓜种子相比,番茄种子小,呈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外面有茸毛,形状圆而扁,有点像小耳朵。
教师小结:不仅是番茄和黄瓜的种子,其他不同植物的种子在大小、颜色、形状等各方面都不相同。
3.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1)出示一些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这些植物的种子各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从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各方面,去观察这些植物的种子,发现他们的特征。
活动二:种番茄1.学生观察课本第2页下面种番茄的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种番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材料:番茄种子、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知识方面,对应课标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对于本学段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在科学探究方面,涉及到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探究环节。
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了兴趣驱动、实事求是等态度方面的培养。
本节课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植物,植物的生长地点固定,短时间内变化较小,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在本单元中,本课处于总领位置,为本单元后续几课的具体研究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环境。
植物长什么样?它们为什么会长在这里?如果长在别的地方,会怎么样?这些都是学生渴望得到回应或解答的问题。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或多或少观察过植物,也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生存的典型植物,这些都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
植物本身的形态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学生与教师一起经过观察、比较、推理、分析,之后做出解释的。
三、学习目标1、观察几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探索活动,观察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树叶的形态特点,联系其生长的具体环境,分析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
3、通过分析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植物顽强的生命力。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爱科学的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点:探索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不同的树叶、课件、记录单学生材料:杨树和冬青叶子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白荷花和仙人掌的图片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的形态何种各样。
平静的池塘中盛开着白荷花。
荒芜的沙漠中挺立着仙人掌。
……它们是有什么本领吗?竟能在这样的地方安家!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_《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节《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本单元采取“总—分”的形式介绍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先整体介绍植物具有多样性且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再详细介绍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本节课教材通过三部分来实施。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图片,分析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第一部分图片植物的生长环境,讨论、猜想植物形态特征和植物生活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认识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分析比较它们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树立植物形态适应生活环境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
学生通过以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已经初步树立了植物的多样性这一概念。
但对于植物的形态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并未多加思考。
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图片,再对应出现这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猜测出植物形态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最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观察它们冬天的样子,来判断叶子的形态和生活的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三、学习重点: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四、学习难点: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实验记录单1、2。
六、学习过程:。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课题:果实与种子第1课时
组内讨论形成教案:
个人修改
教学
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2.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的,说明植物具有()性。
四、拓展提升
1.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五、总结全课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了什么?
教后思考:
本节课先复习了本单位所学习的内容,再出示一株完整的绿色植物,让学生指出相应的部位,并了解哪些是繁殖器官,哪些是营养器官,再提问学生我们的食物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学生通过辨别食物的外观判断出了属于植物的那一器官,但在土豆和红薯又不一样的看法,又进行了讨论,区别了这两种食物。最后了解植物对我们人类以及动物还有生活环境的贡献,引导学生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升华学生的情感。
三、检测导结
1.果实具有什么特征,种子的构造包括那几个部分?
2.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3.种子的传播有哪几种方式?
四、拓展提升
怎样培育一株植物,直至它们产生自己的种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三、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四、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实验类型:演示实验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研究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1)摸:感觉泥土颗粒的大小,泥土的潮湿程度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1、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讨的情况。
2、小结:人们将泥土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机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泥土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份。
(3)小组回答尝试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3、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尝试册1实验名称:观察果实一、教学目标: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标题: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规律的一门学科,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特征和现象,培养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4. 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探究物体音量的大小和声音的传播。
2. 学习解释和认识自然界中的风现象。
3. 理解和描述四季变化的规律。
4.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三、教学过程1. 探究物体音量的大小和声音的传播a.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感觉到过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吗?b. 设计实验:使用实验仪器(如鼓、钢琴、喇叭等)对比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大小,并记录下来。
c.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越大。
d. 讨论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的振动传播的。
2. 解释和认识自然界中的风现象a. 引入风的概念:通过观察自然界中风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风是一种空气的运动。
b. 实验观察:使用风筝或风车等实验装置,观察风对物体的影响,并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风的认识。
c. 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风,并培养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3. 理解和描述四季变化的规律a. 引入四季概念:通过讨论不同季节的天气、温度和植物长势等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四季变化的规律,并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
b. 观察和总结:使用图片、实地观察、绘画等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总结不同季节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c. 讨论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四季变化的原因,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4.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a. 引入植物的生长:通过观察花卉植物和一些常见的树木,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1.3.肥沃的土壤》教案_(4)
探索动物生活对土 壤肥力的影响。
谈话:在有的小组 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 们 还 发 现了 一 种 小动 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 很软,它没有眼睛,在 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 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 道那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昆虫饲养 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 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 痕迹的土壤。
教师小结:像这样 颜色发黑、潮湿肥沃、 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 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 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 呢?
( 1)内容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
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
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动物的作用, 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 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 2)学生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
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 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
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
内容。
时间
教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 导 谈话:关于土壤,
入
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
题?
谈话:今天我们一 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 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 样植物的原因。
过程 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 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 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设计意图
二、
探索 土
(一)室外活动:
壤
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今天我们要了解土壤的成分和种类,以及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二)知识点讲解1、土壤的成分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
其中,矿物质是土壤中最多的成分,有机质是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来源,水和空气则是土壤中的重要元素。
2、土壤的种类土壤可以分为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种类型。
沙土颗粒较大,透水性好,适合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黏土颗粒较小,透水性差,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壤土则介于两者之间,适合种植大豆、绿豆等作物。
3、比较沙土和黏土的差异可以通过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差异。
沙土握在手中容易散开,而黏土则容易粘在一起。
4、比较不同种类土壤的渗水性可以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种类土壤的渗水性。
将三种土壤分别放入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观察哪种土壤渗水最快。
三)实践操作1、观察土壤成分将一些土壤放在杯子中,加入适量水,用搅拌棒搅拌均匀,观察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和水的比例。
2、比较沙土和黏土的差异用手拿一些沙土和黏土,感受它们的差异,握团后观察它们的变化。
3、比较不同种类土壤的渗水性将三种土壤分别放入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观察哪种土壤渗水最快。
四)课后练1、用自己的话简述土壤的成分和种类。
2、找到一块土地,观察并记录该土地的土壤类型和适合种植的作物。
3、自己动手做一次比较不同种类土壤的渗水性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们了解了土壤的成分和种类,以及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作物。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也加深了对土壤的认识。
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土壤,了解土壤中存在的物质。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土壤的颜色和种类,分别拿出沙土、黏土和壤土进行实验。
通过摸、看、捻、握和搓的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土壤的质地、湿度和黏性等特征。
同时,我们还可以探究不同土壤的透水性能,通过观察、听、触摸、握一握和闻的方式,分别倒入相同的水量,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得出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实验册3.肥沃的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与技能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教学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3、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
(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5、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1、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2、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
并作好记录。
2、完成实验册第4课、土壤的保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
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教学过程:一、认识种子和果实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
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2.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1.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像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第二课时的内容)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2.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2、根和茎教学目标: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教学过程: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3.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